该电影背景设定在 911 紧急呼叫中心的一个早上。呼叫接线员乔·贝勒(吉伦哈尔饰)试图拯救一名危在旦夕的呼叫者,但他很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面对真相是摆脱困境的唯一办法。
一部精彩的密室独角戏!自信地去够拯救他人的未来,到头来反质疑了自己的过去,唏嘘!
直觉是个好东西,片头主人公就根据自己的直觉简单利落的处理了几起报案,他一直相信自己做过的一切皆因“正义”使然。但是直觉这东西用多了总是会出现纰漏。最让人郁闷的是错误往往都会出现在那些至关重要的事件点上,主人公因自信直觉而杀人,冲动害人猫,让人追悔莫及。
电话事件的不断反转让主人公对自己的判断从自信到质疑再到最后的崩塌,很棒的故事。
演技真好。
准5星,近乎完美。剧本可以说是非常高级了,不变的场景、单一的演员、数十通电话推动了剧情发展。
所有的故事都发生在观众视野外,但偏偏又不能尽收眼底,只能跟随着接线员去逐一探索,这应当算是非常冒险的做法,但却能够让观众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在警方不作为的时候同样感受到了那种深沉的无能为力感,在阿斯卡屡次努力却遭遇拒绝嘲讽的时候郁闷的情绪快要突破胸口;甚至当阿斯卡建议女主深呼吸的时候,我情不自禁地也这么做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是阿斯卡还是未出场的一众人物,都没有单一性格的脸谱角色,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多变。美中不足的是为了达到一波三折,故意制造反转和冲突,后半部分有点用力过猛了,丧失了一些真实感,但总体而言绝对称得上是精品。
友情提示:观影前请不要参考任何剧透,否则将会让观感大打折扣。。。
一个人就能完成的电影,听起来还是挺不可思议的,这其实对演员和导演的功力都有着很大的考验。整部影片的剧情都是通过男主接电话来侧面表现的,观众们通过男主与电话那头的人的一问一答从不同方面了解到整个故事。从最简单的一件事来说,怎么能让观众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一直对着这张脸而不产生厌倦感,还能一直跟着剧情走,这已经很不容易了。更进一步说,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对于演员面部表情的变化捕捉的非常细,整部作品几乎在一个场景下拍摄完成,镜头的切换很难做到不给观众有重复的感觉,两部不同的通讯设备连接了两个不同的世界,座机中规矩的世界,以及手机中有人情味的私人世界。两个方式,展现了社会的两面。就像标题我想说的,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火焰。是时间越长,藏得也就越深,越难被发现。但是当有一件事,一个人或者一个东西,就像榫卯那样正刚好,严丝合缝的和你曾经的那些情节对上,人们心中的那团火焰一样会被引燃,熊熊燃烧。这种经历或者情绪上的共鸣是非常容易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面对面,都会产生这种共鸣。但是这可能也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的共鸣的产生往往伴随着的都是悲伤的情绪以及一些痛苦的回忆。就像心理咨询师大部分自己也会得抑郁症一样,他们需要通过共情的方式来感知病人的痛苦,这样才能够帮助病人找到解决的方法,但是很有可能他们自己却会被这种情绪困住,无法找到出口。当然,就像一开始说的,人心中的这种共鸣会随着时间越藏越深,经历的越多越不容易被外界的因素所影响。人们都在学着保护自己,在生活中隐藏自己真实的情感去躲避伤害,就像片名《罪人》一样,“罪人”是男主,也是电话那头的人。电话中的故事引燃了男主心中的火焰,男主用尽一切手段想要去证明自己所作所为是正义的,是不应该被审判的。但是不要忘了,人心中,可不止有火焰,也住着魔鬼。
实现心中的正义感高于一切。 他亦用自己的判断来审批一切,认为自己身边的同事都没法帮他,命令自己的拍档闯进嫌疑人家里,命令拍档去搜寻必要的信息,也命令开车的男人自首...... 他笃信警察是守护者,要保护和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 对同事不好,被人不理解或者反对,没有权限,没有法律许可....没关系,阿斯格认为,只要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其他的一切不重要cr:中年维特
尽可能不要看有剧透的影评
尽可能不要不小心看到短评后有过多期待,比如 一直有反转 这种短评高频词
尽可能发挥想象力,但也无需为了推理天马行空
尽可能带入角色,关注细节,提出思考,并且寻求答案
尽可能地自省,而不是单纯当局外人
----------------------观后感尽量不剧透但无法保证分割线--------------------
看完电影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太好看了,有好多观影期间思考过的问题想要和已经看过的人分享。
真是个讲究的团队,这件事情非常令人满意,因为太多悬疑片导演或编剧为了讲好一个故事忽略很多细节合理性往往适得其反,然而依旧有不少这类型电影,豆瓣高分,这件事非常令人难受。
看之前其实不小心知道了这部片子会有反转这件事情,通常情况下这个认知是非常不需要的,也是为什么豆瓣令人又爱又恨,然而整个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受到这个认知的影响,可喜可贺!
导演给观众铺设了一个精妙的观影体验环境,能不能享受到还得看观众自己,有一种照镜子的感觉。
抛弃了过多画面,让观众在不受到视觉影响的前提下,能够在黑暗中更多的依赖理性思考。通常的恐怖或悬疑片,当惊悚画面出现的瞬间,接下去的几秒时间观众可能暂时无法有效接收讯息了。这部电影像是导演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次实验。
此外,直接的画面给出在带来观影体验的同时也限制了想象力,通过语言的描述获得的想象类同且更甚于从书本里接收到讯息,算是导演针对 原著电影化经常诟病 的问题做了一次实验。
用尽可能少的道具,对白,演员以及表演,来从各方面铺设一个人和一个事件,像是在拼图,碎片已经给出,你自己来找到对的那块继续下去。
最后完成拼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全屏幕完整的男主角的正脸,也知道了完整的事件。
有一个细节需要二刷确定,但是基本上能感受到导演的刻意,前期一直只特写男主的左右侧脸,直到最后才有了正面的特写,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有些故事中间觉得不够妥当的地方,到了后面被解释反而成了故事完整性的亮点。
结尾也是抛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发思考,试着不要给出绝对的答案,反正我想着有超过三种可能性。
暂时就这些,欢迎讨论。
《罪人》是一部充满了悬念,情节千回百转的影片。
阿四是一个血气方刚的警察,在调查犯罪过程中,阿四持枪射杀了一个十九岁的毒贩。阿四并没有正当的理由杀死毒贩,他只是单纯受不了这些人的胡作非为。面对即将到来的庭审阿四并不担心,因为同事阿希愿意为他作伪供,声称阿四出于正当防卫才杀的人。
但是在庭审之前,阿四被暂时解除了职务,被安排到了市报警中心做话务员,电影就是从一只耳朵开始的。
阿四接的第一个电话是一个瘾君子打来的,声称有人要杀他。
第二个电话是自己的手机,一个女记者要就阿四杀死毒贩的事情采访他,阿四说去你大爷的。
第三个是一个被妓女抢劫了的嫖客。
第四个电话是一个叫伊本的女性,她开口就说嗨宝贝。阿四问她你需要帮助吗?伊本说,别害怕宝贝。阿四问她,大姐你喝大了吗?伊本说没有。阿四问道你到底要怎样?伊本说一定要说吗?阿四说是呀。伊本说那算了。阿四说你要不说我挂了。伊本说,妈妈出去兜个风,好吗,宝贝。
出于直觉,阿四觉得事情有蹊跷,就问伊本,你是不是有情况?伊本说,不方便。
经过隐秘的问答,阿四判断出来伊本被人绑架了,现在正在一辆货车上,并顺着高速公路行驶。阿四迅速联系了调度中心,并且准确的说出了被绑架人的方位,但是没有车牌号。调度中心说,没车牌号无所谓,最起码你得告诉我车辆的特征吧。阿四说没问题。
可是联系到伊本时,伊本却说宝贝我要挂了。阿四说,你别着急,你那辆车是什么颜色。伊本说,白色。然后挂断了电话。
着急的阿四又联系上了出警的巡逻车,并且告诉了巡警车的颜色和所在路段。巡逻车也准确的在路段上拦截到了白色货车,却发现拦截错了。
调度中心把结果反馈给阿四,并且告诉阿四,高速公路上车太多了,你得告诉我们车牌号。阿四有点儿无奈,他通过伊本打来的手机号,查到了伊本家的座机,随即拨通了电话。但是让阿四没想到的是,接电话的是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名叫玛蒂。
玛蒂在电话里告诉阿四,她现在和弟弟两个人在家,她的爸爸叫米格尔,和她妈妈离婚了。阿四说你真是个乖孩子,你爸爸电话是多少。玛蒂说是50850204。阿四通过玛蒂说的电话找到了车牌号,心情舒畅之余,问玛蒂,你家出什么事儿了吗?
玛蒂哭着说,我爸爸和我妈妈干了一架,我爸爸拿着刀把我妈妈带走了。
阿四安慰玛蒂,孩子别害怕,我会派人到你家里去的,放心吧。我会找到你的妈妈,让她回去照顾你和你的弟弟。
阿四把车牌号报到调度中心,就准备下班了。可是下班之前,他还有一件事情惦记在心,就是希望有警察能抓紧去玛蒂的家里。但是阿四的所在的辖区管不到玛蒂那里,所以阿四找到玛蒂那个辖区的朋友,让他们去玛蒂家看看。朋友说,你都要下班了,这不是你的事儿,就别管了。赶紧收拾收拾下班,明天就出庭了。
阿四有点儿沮丧,就说,好吧。
准备下班的阿四,决定在下班之前给伊本在打个电话,可是电话关机了。阿四又联系了调度中心,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阿四,车还没找到。阿四思来想去,决定给绑架者米格尔打个电话。电话打通了,可是米格尔并不想跟阿四沟通,说了两句就把电话挂了。再打过去,米格尔给竟然拒接了。
阿四找了一个朋友,让他帮忙去米格尔的家里看看,然后又给玛蒂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通了之后阿四的得知,警察已经到了玛蒂家里,并且发现玛蒂的弟弟奥利佛已经被开膛破肚。
愤怒之余,阿四又给米格尔打了一个电话,没想到米格尔的竟然接了。阿四告诉米格尔,他已经知道了奥利佛的死讯,并且劝他抓紧停车,别再做傻事了。米格尔说你懂个锤子,说着又把电话挂了。
阿四内心的小宇宙急转,大脑不停的思索这解决办法。这时候一个电话打进来了,告诉阿四,自己骑自行车摔倒了,让阿四给她叫救护车。阿四说去你奶奶的吧。
阿四挂上电话,这时候伊本的电话打进来了。阿四告诉伊本千万别慌,看看车上有什么工具没。伊本哭哭啼啼的找到了一箱砖。阿四说,拿一块砖,等米格尔停车,只要他停车,就冲他脑袋上使劲儿来一下。伊本说,我不敢。阿四说,伊本别紧张,你平常最喜欢干什么。伊本说,我平常喜欢带着玛蒂和奥利佛出去散步,这时候我内心就会非常平静,我周围是蓝色水流,我喜欢这个世界。
正当他们聊得正欢的时候,伊本告诉阿四,车停了。
阿四说,正好,你要冷静,把手机放好,准备好砖头,等他开门给他脑袋来一下,手机放好了吗?
伊本哭着告诉阿四,奥利佛不哭了,现在好了,我帮他解决了。
伊本愣住了,就问伊本,你说啥呢?
伊本说,奥利佛太痛苦了,不停地哭,因为他肚子里有蛇,我帮他把蛇拿出了。蛇拿出来之后,奥利佛就不哭了。
阿四这回听明白了,捂着脸问道,奥利佛是你杀的?
可是伊本还没有来的及回答,阿四在电话里就听到了米格尔打开车门的声音……
电影的场景设置在一个封闭的房间之内,整体的色调灰暗凝重,仿佛逃不出去的囚牢。这正映射了主人公的内心,他杀了一个十九岁的孩子,虽然那个孩子有罪。这时候的主人公坚信自己是正义的,并为了脱罪还找好了作伪证的人。但社会大众并不这么想,但阿四觉得自己只要坚持了正义,社会媒体的看法并不重要。
所以,当瘾君子和嫖客打电话进来时,阿四并不热情,还告诉出警的同事,慢点去,让他受点儿煎熬。但是面对即将受到侵害的女性和儿童,阿四心中正义之火熊熊燃烧起来。纵然一个人走进黑暗也在所不惜。这时候,主人公的场景,从众人的房间,走到了一个空无一人的房间。这说明阿四在背离秩序。
而当阿四得知奥利佛身死的时候,他甚至关上了房间的百叶窗,遮挡住了光明,使自己处身于黑暗中。这一处说明,阿四为了自己的正义,宁愿陷入黑暗。
而当阿四得知奥利佛的死亡,正是自己正义的一方杀死的时候,阿四一个人在黑暗中彷徨无措。最后,阿四还是走出了黑暗的房间,进入到了明亮的房间。而让阿四走出黑暗的,还是伊本的电话。
电影明面上看,是阿四在拯救伊本,其实是伊本在拯救阿四。电影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阿四经过这件事情之后,自己得到了洗礼,对于善恶的判断,也变得更加清晰。所以,阿四拿着电话推开了房间的门。
这片子我个人只能给一星(网络迷踪我给的五星), 男主恰恰集中了我最讨厌的几个元素:首先是白左圣母病,对已经达到杀人程度的精神病人无限关爱,但对同事却态度傲慢有加,从身边所有同事的表情就能看出关系比较僵,好吧我后来想了想可能北欧的人际关系确实要比别的地方冷漠些,姑且这里不算男主的问题,但和同事道歉好像就为了后面立刻请教技术问题一样,还是让人感到人品有点差;其次,自以为是,其实明明很蠢,作为一个警察,完全不考虑各种可能性,脑子一根筋,太不应该了。他给小女孩打电话,让小女孩和弟弟在一起时,小女孩的回答我就意识到肯定有问题了,再说就算是别人面对面说的话都不能保证是百分百实情,不然破案时还要警方几方查证核对这一流程干嘛,而男主对报案人说的每一个字都深信不疑到骨髓,半点怀疑精神也没有,这对于看过无数推理小说的我来说实在是太不能接受了,结局的所谓反转早在我推测之中,但估计不怎么看推理的以及低智的观众吃这一套;最后男主自己有罪在身,上一秒还在要求搭档做伪证,结果因为要救一个杀了人的精神病突然就瞬间自己良心发现了,同病相怜?
总之根本不配和网络迷踪比好吗 ,得这么高的评分可见还是低智人群和白左圣母占观众的大多数,真为那些明明比这用心很多却连七分都不到的片子悲哀。至于以后如果能得奖估计是迎合了如今的白左圣母病潮流吧,有网络迷踪珠玉在前,此片本身根本不值一提。
PS:讨厌白左圣母虽然写在最前,但并不是打一分的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还是悬疑设置太差,如果豆瓣有“伪装成高智商片实质适合低智人群观赏”的标签,我觉得它是当之无愧的。
我靠张弛有度 室内剧光打电话也能拍得那么让人不困实在难得 @ mk2 bibliothèque
短短85分钟,没有现场画面,只有接线员和同事、当事人还有机构的一通通连线,牵出这个“谁是罪人”的讨论。从因为事件被迫调职接线员的职业式回复到陷入其中的流汗恐惧,全靠观众在心里对事件的还原想象,拼凑出电话背后的故事与转折。PS 1: Jakob Cedergren都历经这么多剧集和电影了,赶紧给我红。PS 2:没有主创到场,只有抽礼物的映后交流不停“掉观影袋”的观众让人窒息尴尬。
放映前后的鸡肋交流比电影还令人窒息
把话撂这儿了: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之一。
又是那种以小博大的悬疑片,这种惊艳的技法常见于新人导演的处女作。
如果说《解除好友2》和《网络谜踪》是通过屏幕推动剧情,那么《罪人》就是通过打电话来推动剧情,创意和形式非常厉害,堪比《活埋》。而且80多分钟的电影一波三折,多次反转,不得不佩服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和演员的演技。甚至男主的经历还和案件产生关联,与女主的经历形成呼应,让她产生共鸣,同时也让男主再次反思自我。他不但重新给予女主希望,也通过面对和忏悔实现自我救赎,剧本很扎实。唯一不足的是丈夫将女主扔进后备箱,却不没收她的手机,有点不合理。
同类型悬疑片看过不少(《活埋》《恐怖直播》《自杀热线》… ),这部导演处女作在手法上非常成熟。观众通过与接线警察共享实时信息产生相同的焦虑感。剧本出彩的地方在于主线案件的发展让警察重新审视自己,从而影响了另一个案件的发展。从判断小孩的父亲是否有罪,到判断小孩的母亲是否有罪,最后判断警察是否有罪,很有意思的过程。# 12th FIRST - 7.26
从头到尾惊喜从未间断,你原以为可以做别人的救世主,后来才恍然大悟,自己和那个试图去拯救的精神病母亲没有本质区别。但好在上帝给了你一次赎罪的机会,你需要做的就是紧紧抓住它,所以片尾那个电话是打给谁的还有疑问吗?
故事和拍法都挺老套无新意。但完全可以想象好莱坞已经急急地买下版权,迫不及待要拍成小成本口碑力作并顺便捧出影帝候选人
生活是个圈。最后的电话打给老婆还是搭档,也是两种选择。阿斯格的处事太自大了,很让人出戏甚至产生反感,对最后的结局产生“这是他咎由自取”的感想,压过了人生的味道。#FIRST2018第一场
不再信前期口碑了
一粒希望的火种无限蔓延的过程就是《罪人》这部代入感较差作品的全部内容。极简的形式主义在这部问责主题的电影里显然不如侧重写实的《追击者》更能唤起人们的注意力和同理心,因此真正的支援不在那些空洞的话语间而在最终的情感互动中。然而仅靠一个小小接线员的努力、愤怒和反思无法担起整个体制的无所作为。
受害者也会变成施害者,嫌疑人也可能是监护人。在逼仄的房间内,构造出身临其境的现场空间。女人的慌张来自他人还是自身,孩子的恐惧源自想象还是真实。闪烁的红灯和发光的屏幕极具欺骗,个人的经验和性格的弱点极易误判。吞食镇静药,盖上创可贴,举起枪的瞬间,拿起刀的时刻,有没有一条蛇正在盘旋。
2.5 人物行为的极端设置并把心理刻画以悬念处理导致整个过程与观众产生了距离,很难像例如《活埋》那样产生强烈代入体验,还好剧作最后能说得通圆得上,但从类型构思上仍然是有巨大缺陷的。音效设计不错。
反转个毛线,太无聊了!
极简结构下人物故事内涵丰满
#2018IFFR# Bigscreen竞赛;圣丹斯世界单元观众选择奖。有年度爆款潜质的惊悚片,几乎是男主独角戏!故事时间跟影片时间严格等长!全片都是在打电话!全靠台词和音效来建构故事!!还有好几层反转!!!虽说B故事写得刻意了点或者功能性太强了点,但这种把局限性用成极致风格的电影就应该被赞美!!!
从头到尾发生在报警中心的接线间,男主独幕戏carry全场。从形式上来说很精巧了,但剧本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西方文化的救赎观之上:做错一件事后,能否用做对一件事来获得拯救?Sorry,这个命题我不感冒...
Good job, Asger
和Elon Musk保持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