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欧美文化里对于结婚买房这件事儿跟这边的观念还是不太一样吧,如果把剧中人物都换成黄皮肤黑头发,对白换成中文,估计不能过审的,讽喻现实讽的有点太明显了。
年轻的小夫妻为了装下爱情想去买房子,结果被一个看着怪异的房产经纪人带到了一处仿佛画出来的住宅区,然后经纪人突然消失了就再也出不去了。这里所有房子都一模一样,连天上的云每天都一模一样,每天都会出现没有味道的食物,整个卡通式虚假的环境让人躁郁到想发狂。某天来了一个孩子,让他们来经行程序化的抚养,稍有不和程序,就会发出刺耳的怪叫,孩子长大的速度也快的惊人。
男主想通过挖洞逃出去,结果只挖到了尸体,最后整个人崩溃死掉。女主尝试逃离这个空间,结果却在类似的空间里滑了一圈又绕回原地,最终还是被那个怪异的孩子埋掉。怪异的孩子变成了新一代的房产经纪人,继续忽悠别人。
整个影片氛围有点压抑,尤其房奴们看了更有点绝望。
很多为了摆放迫在眉睫的婚姻,才不得不在乏味而无趣的城市买房置地。看似有了自己的房子,实际上却让自己的生活走进了虚假而乏味中,而且再也难走出去。那个怪异的小孩就是房贷,每个房奴都不得不得按照银行定的规矩来养活那巨额房贷,稍微不按照银行的规定来,那刺耳的尖叫声一样的催贷就会让你觉得无法忍受,只能默默的接受。直到被熬到油尽灯枯,自己最终被房贷送进坟墓。而获得了房贷收益的那些开发商和银行,则更加壮大去坑骗更多的人入坑。由此进入一个循环,就像鸠占鹊巢一样。
也许有点过分解读,但在以房为本的时代,很难让人不往这方面联想。这样一个隐喻性的影片,在不同文化里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在北欧那样一个房价收入比并不特别夸张的社会里,这部影片也许就仅仅式想表达人们对于千篇一律的程序化社会生活的厌倦,并没有太多别的意思。
怎么想都行,反正又不能改变什么。
1, 第一次眼见成语中的鸠占鹊巢居然是来自异域的图像。
2, 这特娘的就是疫情期间家长们的写照啊!哪里都去不了,只能呆在家里,家里还有个随时让你崩溃的娃!
3,这是一个可以封神的电影啊,画里画外展示的那种绝望,话里话外透漏的那种无奈,剧本,情节,氛围,演技,音乐,逻辑,剪辑,高潮,都没什么硬伤,除了小成本小制作之外。
4, 为什么要挖洞?不停的挖洞?因为知道什么都是假的,只有汗水不是假的,累不是假的,前进的方向不确定是不是假的。
5, 不用去解读影者的意图,不用去解读影片的隐喻,他只是给你打开了一扇窗户,至于外边是什么,你又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他也不知道,也不必知道,但你知道你知道,只是你想不想去知道。
开头女主遇到一个朋友,让她快点看房,说房价在涨,学校见面不聊孩子,只聊房子,看出房子在她们成人世界里的首位。
然后死了两只小鸟,女主说是巢穴被占,寓意房子这种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终事后房子也是其他人的,后来他们不情愿但还是去参观了郊区的房子,如果是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又怎么会考虑郊区的房子,有钱人不会跟着去看也就不会被困,而男女主最终被困房子,中介又不知所踪,又何尝不像现在的房奴,不管他们怎么逃避,都躲不过房子。
房子给他们的巨大压力还在困扰着男女主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打算要孩子,可此时突然给了他们一个孩子,还说养大他就能自由,这当然是大多数父母一厢情愿的最初看法,从男女主第一次看到婴儿的温柔眼神,到孩子逐渐长大后男女主不耐烦的眼神,虽然是夸张手法,但却像极了普通家庭。
其次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就像一部复印机,男女主干什么,孩子耳听目染跟着学,而孩子看的电视和书籍,对男女主来说如同天书,这寓意着代沟。还有男主日复一日的辛劳工作,挖出了一具尸体,可能是之前房子的上任主人,也跟片头男主埋的那两只小鸟相呼应,男女主不是第一个为房为儿死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每日的机械工作最终挖的也是埋葬他们自己的坑。
最后女主发现类似多维度的场景,其实在说还有许许多多为房为孩子而深陷日复一日机械工作的家庭,最终父母没有因为孩子长大而自由,反而劳累到死,孩子像毫无感情的机器埋葬了父母,可能是从小也没有得到男女主的爱,父母的死,在孩子眼里理所应当。
孩子走出家园,为了工作的机械笑容,而在工作中又继续影响其他未来家庭。 当然这只是纯粹为我个人解读,比较自我主观性,影片导演的表达方式比较枯燥难懂。
看了很多网友的影评,各种神评论,神映射,有牵扯到人文的,有牵扯到社会,考虑的良久决定写下这篇。其实影片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通过镜头运用的隐喻,直白的叙述一个有些让人细思极恐的故事而已。
首先这部影片片名叫做生态箱,什么是生态箱,以人类的文化来说,生态箱是人为制造的封闭的生态环境,提供研究和观察的设备。影片的开头是特写杜鹃鸟的成长过程,稍微懂一些生物学的网友都会知道,杜鹃鸟自己是不抚养幼鸟的,而是把蛋生在其他的鸟窝里,杜鹃鸟的幼鸟破蛋而出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其他的幼鸟和还没有孵化的鸟蛋挤出窝外,而被占巢的鸟仍然会一心一意的喂养杜鹃鸟,直到杜鹃鸟幼鸟体形大于了成鸟,也依然会喂养。甚至会因为杜鹃鸟食量太大而造成喂养鸟食物不足而饿死。(科普完毕,下面继续电影)。
值得注意的第二个画面就是,小女孩看着两只幼鸟的尸体时,女主说:“这就是自然规律,仅是有的时候看起来很可怕”。就是说这个自然生态中的很普通的一环而已。而第三个值得注意的电影画面,就是男女主角一起出现在画面里给两只鸟办葬礼,正映射了男女主角正是这自然生态的牺牲品,只是这次人类不再是在生态链的顶端。而男女主角正像这两只鸟一样会被高等生物心不在焉的埋葬。
值得注意的第三个画面是男女主角从房子里出来,想开车离开小区(生态箱),影片中用的是垂直俯视角跟踪或者叫做上帝视角的方式。(试想一下你在观察蚂蚁之家的时候,盯着一只蚂蚁看的时候,是不是不自觉的就会用这种视角观察)。说明他们已经是生态箱中被观察的生物了。同时平铺的画面和在被路牙线条的框定的路内行进就如同蚂蚁一样,也隐喻了他们是在被更高维的生物观察。电影后来也有不少镜头隐喻这个生态箱是在更高维的空间。
然后就是平铺叙事,男女主本能的养了孩子,孩子异常快速的成长。到孩子长大成人便抛弃养父母不让其进入房子,都呼应了影片开头杜鹃鸟的成长。
所以综合以上几点,故事叙述的故事应该是,有一种类人的高维生物,他们的生态方式是类似于杜鹃鸟的,不自己抚养幼兽,而是通过软逼迫的方式让人类来进行抚养(后来男孩拿回来的书里特写的书页镜头也有这样的隐喻)。而这种类人生物所建造的生态箱也不是只有这一个。只是在高维形态下的三维展现只有这一个。(影片后来女主追这种生物进入到高维空间,看到其他的夫妇即隐喻了其实使用很多这样的生态箱存在)而影片所带来的震撼只是以当局者的方式展现了生态中残酷的一面,而这次人类不再是生态链的顶端。只是生态链的一环。而电影的最后则是在告诉观众,人类并不是主角,生态循环仍在继续。一个物种的繁衍必然要压缩其他物种的生存权利。
刚刚些短评才发现只能350个字,我重新写一下吧。
我觉得如果是没有养过宠物的人(尤其是养过小乌龟的),很难体会到导演想表达的内容。我感觉导演是把人和我们宠物的视角做了个反转。
这个房子是不是像极了我们布置的鱼缸,我们给缸装上射灯,布置绿植(尤其是塑料的),底沙,植物,躲避屋。这跟电影里的太阳,完全一个模子的云,不知什么成分的土壤,销毁又能复原的房子有着极其相似之处。
刚放进缸的宠物不停的想越狱,撞缸,撕咬植物,我感觉这根影片中两位主人公的处境很相似。每天给宠物清理垃圾,喂食……我们喂的宠物饲料是不是就是影片中没有味道的食物呢,小乌龟或者是小鱼刨底沙像不像片中的男主呢,直到刨到了最底,发现了尸体,这也许就是我们当初养过的宠物死掉后,我们把它埋了,然后又买了新的宠物而且养在了同样的环境里。被它们打翻的躲避屋弄坏的植物我们又把它摆正,像不像片中会复原的场景呢?而我们人类作为个观察者,就是片中的孩子,我们经常会观察宠物在干什么,怎么吃东西的,怎么睡觉的,甚至怎么繁殖的。我们人类会模仿动物的叫声来跟他们互动,比如逗狗的,逗鸟的相信都有体会吧,而我们看的书籍文字,我们爱看的电视,动物们一样是不理解的,不知道我们再看什么,这何尝不像片中的主人公们看待孩子的这个情节。当我们养的鱼死了,是不是也是像那个孩子一样的麻木,把它丢掉了,或者埋在了上一任宠物一起。
相信养过宠物的,用我这个视角看这个片子,就会有新的体验吧。
人性的懦弱,母爱的泛滥,男主象征对生活的抗争,而女主象征着妥协。。。男人女人对婚姻截然不同的态度,阉割版本其实更符合这个主题,而不是"鸠占鹊巢"。那些高维视角根本没必要展现,怪胎是不是外星生物也不重要,女主最后也没有步男主后尘,或许阉割版本就是隐喻"好死不如赖活着"。。。。。。。。。
导演想表达的 一个是自由和束缚。 看上去自由的你,只要有了家,有了房子,你的生命轨迹就有了圆中的圆点,你将围绕他开展生命的旋转。 生命不息,旋转不止。 你想逃,房子就是你的囚牢。 或许这涉及到买房的价值观,有的人想买房稳定居住下来,有的人想不停的租房,不想稳定。 导演将“安稳”,用极端的方式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自由”的对立面,让你觉得,你想逃却逃不掉的恐惧。 一个是资本的剥削 你赚的钱,你买了房产,看上去是你得到了回报,实际上是在帮人养孩子。这是个存在的事实,却被导演放大成为每一个人都接受不了而抵制的恐怖立意。 恰恰是,你会发现,因为你买了房子,或许你会背上沉重的贷款,此时你已经没有足够的财富可以给予自己孩子更多,你力不能及,你也没钱给予。 那你的钱自然是给了房产商的孩子。 就像片头,喜鹊辛勤抓来的食粮,喂养了一个该死自己亲生孩子的凶手幼鸠。 可怕的意喻,你是否感受到了? 就算你觉得这是自己留给孩子的资产,你也阻止不了孩子长大后,和你一样有想买更新更好更“远方”的新房的梦想。你买的房子也不一定能成为你或者你孩子的资本。 一个是建筑的深入看淡。 就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你住在纽约中心高楼,或者圣保罗贫民窟,在导演看来,都是一样的钢铁架构。 如同那社区中千篇一律的房子。 导演将这一点,放大的很明显。 在资本家和被剥削阶级的关系中,房子的豪华与狭窄的区别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这或许也可以诠释为:透过表象看本质吧。 一个是人性的追求。 人性是什么?很多,很难全面完美的概括。 电影中所涵盖的人性,是追求家的梦想,母爱,自由,性,安静和群居。 家是自己的空间,是和最亲近人共同生活的乐园 母爱是繁衍的需要,是生命延续的希望。 自由是快乐的根源,有自由就会有拥有快乐的机会。 性是天然的美好存在,即使身在逆境也是调味剂。 安静是远离世俗的喧闹,人们往往追求至少片刻的安静。 正是因为没有群居感的社区,才触发了人最原始的恐惧。 当这一切都没有的时候,就是最恐惧的时候。
带你来到一个毫无温度的“童话世界”,送你一所大房子,送你一个怪儿子,送你衣食无忧的生活,然后,撕裂你的人生,就像是开启了你内心深处的自毁装置一般。整体上是拍的很高级的影像寓言,强有力的反婚反育宣传片,超现实主义的气质融入到了每分每秒,让观众和主角们一起陷入那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当中。
#Cannes# 7⃣️反生育教案,视觉奇观部分挺impressive,循环往复的设定简直就是对人类生养观念怪圈的最强投射。
得多恐婚恐育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啊
多么好的隐喻(在我看来其实已经是明示了)题材电影,简单说几个点:1.看的时候可以仔细想想,为什么引男女主入局的是房产中介? 2.为什么自从有了9号房之后,他们就再也走不出去了? 3.为什么自从有了孩子后,两个人就更烦恼了? 4.为什么孩子长大后,变得更冷漠了? 5.为什么最后为他俩收尸的人,是那个长大后变冷漠的孩子? 6.为什么男主一直在挖坑? 7.为什么女主最后在异空间里看到了其他人的生存现状? 8.为什么小孩长大最后又成为了房产中介? 9.为什么我只写了九条?
那个怪异boy每次一尖叫我就头皮发麻
原以为那个诡异的男孩会把“爸爸”杀掉,和“妈妈”孕育出下一代自己,然后去迎接下一代“爸爸妈妈”。看来我还是太重口了......生态箱其实就是奇奇怪怪男孩的老巢,人类只是它们的精神养分。这繁殖方式看似诡异甚至有点变态,却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鱼缸,甚至动物园,好像都是如此,只是那个奇奇怪怪的男孩变成了人类罢辽。
#72nd Cannes# 视觉系奇幻惊悚片。影片在视觉,尤其是美术、用光和调色都上有着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参考,如比利时画家勒内·马格里特(房子起居室的墙上挂着一幅房子的画,特别典型的马格里特构图)和美国画家爱德华•霍普(绿色、光线等等),以绿色为主色调的住宅区初看养眼,越看越令人压抑,无论是光线还是草坪(其实是假的)还是天空中的云朵(假得跟绘画一样),以及那个迅速发育的的婴儿都在强调这种所谓“Uncanny”的感觉。另外临近结尾处有一段穿越戏拍得极其华丽,每个场景的设计与场景之间的匹配衔接都很优秀。故事层面倒是没什么太多可说的,开头那段“鸠占鹊巢”暗示了整个故事。就创作脉络而言,算是尼古拉斯·温丁·雷弗恩这一路。虽说格局小了些但还是值得一看。
“不生孩子是反抗体制的最佳方式”,一句话能说完的事没必要专门写篇文章。
故事格局小,寓言体也没做好,奇观还不够。但优点就是氛围出色得很。75
对话和节奏很赞 整部电影就像那个推销员一样 荒诞的那么自然
两个年轻人如果相爱,国家认为应该买套新房子,统一刷成韭菜绿,再生一个孩子,你努力去挖坑,国家会帮你把孩子教育好,社会主义的天是明朗的天,社会主义的房贷慢慢还,等孩子长大了,就变成了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为你送终
一辈子给自己挖坑,养儿育女为送终,哪对夫妻不是“只想有个家”之后就从此被困出不去了;玛格利特异世界塑造得挺不错,如果能在表现主义穿越里反杀出各个家庭的不幸就更好了
这算是反婚反育的广告片?
10分钟短片拉成长片了
《黑镜》的风格无疑,导演就是该系列的剪辑手,大概是一集短片长度的体量,做成90分钟的长片,一直没有有效细节填充就会越发空洞无趣,比如卷毛不打嘴炮,开始无止境的刨坑挖地,作为在困境中的寻生,逻辑反应还是欠缺单一,比如重复聚焦在男女主角被迫充当父母喂养孩子的日复一日,可以再精简速化,本片概念式寓言,讲人生遭遇逆境,受困现实,以及对人类生养观念循环往复的投射,但空有形式主义,立意单薄,废戏堆叠,浪费了好题材。迷宫一般的境地,着色明媚又冷调,兼具荒诞与惊悚,尤其女主结尾梦境般坠落于几个空间的色彩布置和视觉安排,应该算全片最华彩的段落,可惜这种未知的的神秘感没有持续太久,在首尾做了最俗套的呼应和贴合后,概念设定的高级感又默默跌落几个层级,导演空有野心,但能力和执行有限,完全是高开低走的典型范例。★★
拍成短片会稍微好点吧
据导演在见面会中的解答,本部影片的场景复制于导演家乡爱尔兰的一座刚刚开发却无人居住的鬼城。崭新却压抑的绿色房屋,每一户都一模一样,呆板无趣。导演的初衷是借此影片描述当下年轻人的恐惧: 贷款买了不合心意的房子却不得逃离,如同坐监。音乐选择恰到好处,与场景有呼应有对比。最惊艳的炫技是最后15分钟,女主在不同的场景间遁逃。这部电影作为《黑镜》的一集或许不错,但作为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还是稍微空洞。片头鸠占鹊巢的镜头把这个故事的主题过于直白地表现了出来,以至于让后面的电影失去了乐趣。中间一段花大量时间描述生态箱中的母性(照料)和父性(攻击)过于繁琐,可以缩短。
看预告片着实惊艳 最精致“漂亮”的ghost town 开头的设定很有创意 可惜中间太无聊了 一个45分钟刚好的故事硬扯成了长片
惊为天人,不止鬼打墙,开创了一个清明梦新纪元。不去深究,单纯从生理上做到了好看,相当冷静的惊悚效果。完成度相当高的当代艺术,不说什么了,得去睡了。
这部可比心愿房间惊悚了许多,越是平常的生活,越是完美的一切,越是诡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