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中国的所谓“大片”时,时常感叹为什么没有导演来关注我们当下的社会。这是一个急速发展、变化中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在对物质的追逐中发生着扭曲,而贫富的两极分化则让这个社会每天都在产生着新的矛盾。矛盾,从来是影视乃至文学最好的素材,中国的导演们不来开发这片“宝藏”,可惜了。
直到我看到了《Hello!树先生》这部电影,我开始相信这片“宝藏”正在开始被发掘。
有人说这部电影是超现实主义,更有人冠以魔幻、荒诞的标签,而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是真正的现实主义,甚至现实得近乎残酷。
很多人看完之后说看不懂——这很正常,因为导演并没有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而如果你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就会发现很多你之前没注意到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或许可以让你豁然开朗。
影片的开始,树哥出现在树上。很多人以此为由认为整部电影都是树哥的幻想,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接下来出现片名后,影片才正式开始。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导演刻画了一个有些邋遢、堕落的农村青年形象,虽然与村里的“有为青年”们相比差了不只一个档次,但毕竟还算正常。他想保住修车工这个生计,无奈老板因为他眼睛受伤两千块钱就把他打发了;自家的地被村长的小舅子二猪占了,他也不敢吭声,甚至幻想到对方的公司去上班;好友小庄把二猪的车蹭了,本来想当个和事佬,没想到这最后一点自尊也没留下……虽然都叫他“树哥”,但他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什么都不是。
他的生活在遇到小梅之后发生了变化。最开始,小梅的美貌让他心动,在得知她是聋哑人之后,树哥内心很纠结,但他很快下定了决心,追向面包车和车上的小梅……
为了第一次与小梅的正式见面,树哥特意去配了一副眼镜,这幅眼镜与他鸡窝一样的头发和邋遢的衣着搭配在一起,看起来很是滑稽——自然,这样的形象在小梅看来也没什么好感。他们之间的感情一时没了下文。
高朋的婚礼。新郎新娘从车上下来还不忘拿树哥开涮,二猪因为树哥踩了他的鞋还狠狠推了树哥两下,树哥只能装作无所谓。酒过三巡,树哥仗着酒壮胆,终于和二猪提出了占地的问题,谁成想二猪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几句口角过后,双方起了激烈地冲突!因为二猪的步步紧逼,树哥终于败下阵来,他自知自己根本不是二猪的对手,如果继续硬撑,自己只能吃更大的亏,于是,树哥给二猪跪下了……虽然有陈艺馨在一旁安慰,但树哥说出了“活着没意思”这样的话。
在高朋婚礼上受到的屈辱给树哥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如果说之前树哥在村里还有一丝自尊的话,这次当众受辱已经让他在村里颜面尽失。他选择了逃避,同时也为了找口饭吃,他去省城投奔陈艺馨。开办补习学校的陈校长生活很是滋润,还在外面沾花惹草,但终究纸包不住火,她老婆与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陈校长家庭不和的时候,树哥却收获了他的爱情。“你知道吗?当我们相视的一刻,就是这世界最美的瞬间,就算给我个村长我也不当”——这是树哥发给小梅的第一条短信。短信虽然不长,却透露出很多信息:首先能写出这样的文字,说明树哥也受过教育而且小有文采,其次,“给我个村长我也不当”又显出他调皮的一面。小梅在知道是树哥发给她的短信后,回了一个“哈喽!树先生”——虽然只有短短只有五个字,却让树哥心里乐开了花,他知道,看来有戏!小梅叫他“树先生”,有调侃的成分在里面,而小梅愿意与他交往,树哥的第一条小有文采而且俏皮的短信功不可没。请注意,这是片中唯一一次出现“哈喽!树先生”这句话,而这句话也是影片的名字。我觉得电影叫这个名字也是有深意在里面的,毕竟看到这句话是树哥在片中为数不多的发自内心微笑的时刻。
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更重要的是爱情的召唤,树哥打道回府了。第一次约会的气氛比第一次见面时轻松多了(注意这一段女主角的表演细腻而到位,让人佩服)。双方为数不多的交流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小梅这个人。“结婚是我的事,为啥要先跟我爸妈谈”,“让别人决定你的命运,那不可悲吗?”——小梅虽然是聋哑人,但作为衣食无忧的城里孩子,她同样有着独立的个性。双方的结合固然有互相迁就的成分在里面,但小梅愿意嫁给穷困潦倒的树哥,更重要的是看重他真诚的一面。有人说小梅熟练地点烟说明她以前有不良嗜好,而在我看来,最起码她拿烟的姿势就是不熟练的。更有甚者,有人说小梅在盲人按摩店里可能做过“小姐”,这更是无稽之谈了。按摩店是小梅的父亲开的,应该是在家里拿出了一部分空间对外营业,而且注意看的话,树哥第一次去拜访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另外一个按摩师(看动作也是盲人)从后面卫生间里出来——这一切都说明这无非是一家养家糊口的按摩店罢了,绝不是某些人想象的那样。
“就把你的命运交给我吧”,不是豪言壮语,却让我们看到了树哥男人的一面。小梅的一句“傻样儿”,宣告两人将开始新的生活!
树哥的婚礼筹备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树哥让三弟把他老板的“皇冠”借来当婚车。这里需要分析一下树哥与弟弟的微妙关系。弟弟在城里打工,养活自己完全没有问题,需要时还有能力接济一下家人。但通过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镜头可以感受到弟弟对家人尤其是树哥并没有太多感情,树哥住院时弟弟给过一千块钱,后来树哥相亲又给过他一些。弟弟对树哥不能挣钱却总向他要钱已经有些反感,但碍于兄弟情面却也不好撕破脸皮,这次只借来帕萨特当婚车也算是一种无声地抗议吧。树哥得知弟弟没借来皇冠,有些醉意的他骂了人。是啊,在这个世界上,树哥能依靠、能骂的恐怕也只有这个弟弟了。谁料想弟弟也早已憋了一肚子火,竟骂树哥“吃屎了吧你”。树哥的自尊心再次受到严重打击,在酒精的作用下他先打了弟弟。火光在家中熊熊燃起,兄弟二人厮打起来……
肉体上的伤是次要的,连弟弟也与自己撕破脸皮,树哥刚因爱情滋润稍稍好起来的心理防线终于彻底崩溃。树哥神智恍惚中仿佛又看到父亲燃起了篝火,他悄悄接近,将父亲按倒在地死死掐住。父亲的形象在树哥的心里被彻底撕碎,但树哥的人格也因此彻底地分裂!
影片中父亲和大哥的形象始终是一条随着情节发展的暗线。影片一开始就说明了哥哥是因为86年被派出所当流氓抓起来,被父亲吊在树上失手勒死了。这一童年的阴影一直伴随着树哥的成长,也可以看作是树哥最后人格分裂的基础。影片开始时树哥眼睛花了,远远看到仿佛父亲在点起篝火;在陈艺馨学校的黑板上乱画,父亲板着脸的面孔也会忽然出现;现在,树哥与父亲正面交锋了,并把父亲的形象撕碎。
接下来树哥脑子中出现了大哥和“嫂子”的形象。县文工团,那个年代特有的名词;大哥的发型和喇叭裤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冬天里的一把火》更是八十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这是树哥的幻觉,却也是小时候他的亲眼所见。
树哥已经疯了,但婚礼还要继续办下去。这里可能也是对影片理解有巨大争议的地方。从此处开始如果全部理解为树哥的幻觉也并非毫无根据,但笔者更倾向于认为接下来仍是现实中的事情。片中的每个人,除了树哥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异常。其间穿插着大哥和嫂子的“出现”,大哥对他吹了一口气,树哥仿佛就又来了精神背起小梅就走,这恰恰说明树哥处于时而清醒,时而迷糊的状态。雪地里背新娘那段,缓慢的镜头和厚重的呼吸声更是一个“迷糊”中的人的状态。新婚之夜,树哥继续“迷糊”着,小梅主动上来才完成了交合,但树哥却是在本能地进行着排斥,父亲、大哥的形象反复出现,树哥仍然没有摆脱儿时的阴影。
树哥漫无目的地在村里游荡,他的言谈举止已经完全是一个疯子的形象了。小庄遇到矿难,村里因采矿而停水,其实都是确实发生过的事情,树哥能“预测”这些事情的发生,不过都是树哥的回忆与想象,亲身的经历与回忆纠缠在一起,他将自己放入到过去的情景中,想象着自己成了能预测未来的“大仙”。现实中小梅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回了娘家,弟弟也带着母亲搬到城里去住了,只剩下了树哥一人还留在家里。村长,二猪,瑞阳矿业的秘书先后来找树哥算卦,这是树哥的进一步想象,因为他要在自己的梦里获得从未有过的自尊。13月18日早8点准时开业,参加开业典礼,煤矸石造原子弹,抢先登陆月球,这些都是树哥的呓语,影片中树哥在树上的傻笑更是明确无误的告诉了观众。树哥与人们随波逐流地奔向“太阳新城”,但红色的画面却更像是世界末日一般的景象。
影片最后,小梅回来了,肚子里还怀着他的孩子,他们手牵手走向他们的新家。但这仍然还是树哥美好的想象,也许,活在自己想象的美好生活中是他最好的归宿了……
当我把澎湃的激动压下去转而开始敲击键盘写影评的时候,却立马跌入了一个僵死状态——正襟危坐近半个小时,在脑子里把之前熟悉的各种评论风格过了一遍,但就是找不到一个与电影相匹配的语风——至少在目前,我掌握的评论语言完全无法誊模出我看片的激动、悚然、瞠目结舌。干,已近乎非小说语言无以达至。呆了半响,我终于想明白我该说些什么了。
假如一定要套一个主义以便于分类理解的话:这货不是超现实主义,从头到尾它就是赤裸裸的魔幻现实主义;假如一定要在国内找个影片对标的话,《太阳照常升起》立马要面壁思瑕;假如一定要从海外找个牛片好在国际上出一下轨的话,《Naked》揉上《Inland Empire》可能更接近树先生——这绝对不是丧心病狂的吹捧,它在摄影、配乐、编剧、表演等等方面完败于刚才提到的三部电影,但是它却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一个巨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Bug,一个切片存档,且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咱们往细里扯。
我不知道韩杰拍这个电影有没有野心,细看下来,他确实往这部电影里装了太多的东西,满满当当,却不急于分门别类,仅以树的变化这一线性叙事串联,承载力不够不说,还压迫影片结构失衡。若按常规理解,那么几处硬伤就更扎眼:比如故事在山西,怎么除一人一鬼外全给整东北户口了?火起,兄弟阋墙,来了一帮人无一人救火都来润滑人际关系啊?小梅在山西那个风口袋里隆冬时节还敞着怀默默的哭泣装纯给谁看呐?树先森开口闭口用的语言和他发短信写便签时用的完全不是一个品种,煽情膻到了羊腿上了?
恰恰是这些“硬伤”把我从这段时间看片的节奏性麻木中逼醒了。因为它们的存在太碍眼,若掌中刺一般不拔不爽,但是在挑的过程中逐渐发现整个手都不对劲,可又不能把整个手给剁了,于是把手伸远了一点看,一看不当紧,发现整个手成《Tetsuo》了,整个都气脉不顺拧在哪儿。哪里出了问题?
先拎出来一条线:语言。影片开头是一个拆迁宣传车,广播由远而近,“这是一个让生活充满幸福……从60到200平方,占地800亩,独具匠心的版型设计,将给您带来别墅的享受,对人的体贴关爱,对人格的塑造,对人居空间的拓展,幸福生活在不经意间流淌,太阳新城,我心中的太阳!”原谅我全段摘下,请相信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段话发生在一个凋敝、落后、满目疮痍的农村,受众是一村近乎破产或正在破产的农民,给谁听呢?要知道连北京的郊区拆迁的时候宣传语都是口号话的,而非广告式的,且这广告词像是说给三线城市新富阶层听的。这种突兀太扎眼了。紧接着王宝强出现,在被小庄载走之前,用的是接地气的“官话”。但这官话用在和孩子们的对话里,虽然明明努力想沟通可是如何得以实现?
快进。校长甲和甲夫人吵架。两个人是同乡,吵的时候却不用乡音,都飙了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当甲夫人用80年代初中教书腔说起“端屎端尿”的时候我他妈快疯了!夫妻之间操起霸权语言体系进行伪装、吵架的时候,这怎么可能还过在一起?在这两个已经成逼的骗子身边时,树先森IQ、EQ、QQ通通被高盛看多,于是烧烟酿酒香,块垒煨诗行,从命运的高度把梅姐童话了。
当树成了树半仙的时候,他绝对不是精致的卡尔维诺生出来的树上的男爵,那种中产阶级的精确、轻盈、迅速的语言派生出来的摩登、理性、富有逻辑、浑身洋溢着孟什维克的傲气的人种,树半仙这辈子怕也改良不了。他所掌握的异化的道教语言只能生出摸着自己骨头算命的人,则更接近马尔克斯笔下落到人间长了一双翅膀却越混越惨的“天使”。诡异的是,或者说在意料之中,所有的人物在这个语言体系下沟通达成了!
或许此时各位看客明白为什么我在开头提到落笔之难的原因了吧?——这破电影完全没个从一而终的语言体系——通常当你评论一部电影的时候,在评论开始就会有一个类型划分,在这种类型下,电影有差不多的语言体系。比如《英雄》、《唐山大地震》,这是天朝派系,那么自然评论抢点的捷径就是书面语的宏大叙事,再比如商业运作相当成功、风头正劲的《失恋33天》,它所有的萌贱腐笑泪点都是小清新的圈圈,评论时用小清新语系跟之或用重口味语系弹之都能很快高潮。可是当你突然面对这电影带来的冲击,还不想随便找个框框给圈起来换取自己虚假的安心时,我想你可能也会和我一样困惑。
仅仅是困惑?亚麻跌咿呀~,别着急,人生呢,还很长。这才是第一层地狱,而已。
容我先扯些电影周边的事。今年九月我做了次漂游,漂游的第一站是山西吕梁。作为一个标准的资源城市,吕梁富的很不明显。它曾经用煤炭推出了一个中国首富,自然各个吨位的煤老板就特别多。我在吕梁市区呆了两天,除了睡觉和涂点随记外,就是泡博物馆、逛书店、看店面、跟出租司机、街头小贩、失业旷工聊天。有两个现象我特别留意了下:
1、吕梁东北人特别多。其实这不是特例,中国东北人哪儿都多,就地说事,吕梁东北人多是因为当地夜总会众而聚之。抽样街头访问结果显示,东北人几乎控制了吕梁黑道业务的各个方面。整体人格比较稳定。
2、除酒店、饭店、步行街之外,当时吕梁市街头其它店面整体萧条。建材市场微火。公共文化场所长的挺好看,但实际惨不忍睹。市图书馆只有三排书架,老旧不堪,我特意看了下借阅登记表,半月之内共计二十一人登记,其中一人是成年人,其它全是哇哈哈。
在三晋之地,晋商是个怎么也绕不开的话题。从吕梁市离开后,我沿碛口—临县—兴县—太原—包头—银川一路追踪,对照现实思考晋商得以腾达的交通因素、文化因素、政治因素、金融因素。在碛口第一夜的时候非常意外的读到了某网刊出来的《中县干部》,其中“政治家族”那部分让我在黄河的涛声中两股战战,不由重新审视晋商捐官的传统——当下靠煤炭发家的这群二胖,在这个体制内灰常,光荣地,继承和发扬啦。甚至不仅如此,这个所谓精神传承还影响了新晋商代表——妈的,看看百度那孙子就知道了。
与此同时,为煤老板奉献血肉的畜人们至为罕见的被整体压在农耕文明中。攀谈过的居民、街边手足,淳朴的让人想哭。当官商们拿着畜人们血肉榨出来的钱,再通过国内畸形的金融系统攫取更多利润的时候,畜人们还在遭受儒教十万公顷遗毒的蹂躏——在县镇里投宿小店,几乎没有店主会主动给你开押金收条。“你不信我?还用开这个?”大哥,你不是乔致庸,我也不是孙茂才,咱无法躺在乔家大院的遗址上意淫盛世年华。
所以,在穿过山西的沉重之后,再看这部影片,那种共振会来的排山倒海。
逐渐枯萎的乡村,被矿场和房地产开发侵蚀着。敏感的人异化的速度接近光速。试图以情感、理性对峙的人,无力的依附着儒教的伦理纲常。家庭构架人情味少而经济交换多。每一轮的经济冲击都会让这些人更紧的抓住儒教的荆棘。如果手上的伤口危及到了生命,要么不要脸,要么不要魂,要么不要命。如果想要,非死即疯。
不要脸的是哥们,不要魂的是亲人。死的人是小庄。疯的人,是树先生。黑吗?别怕宝贝。还有其它颜色呢。
弗洛伊德的教徒们很容易把这部影片看成超现实主义影片。很显然是贯穿始终的性。从动机到仪式再到受阻,如若再拿布努艾尔大神的《The Golden Age》对比分析的话,确实可以得到一个相对光鲜的阐释,就像当年解读《太阳照常升起》一样。只是这个光鲜最多只能算的上《树》的反射光而已,它在再现的过程中已经无意间实现了新的成就。——当年《太阳》通过性和潜意识来解构官方意识形态的时候,不管手法多么花哨,演员多么牛逼,它还是用宏大叙事走对抗之途。冠以超现实电影不能算错。但是,《树》却处处显示出去中心化的网络叙事,所有的桥段所有的碎片连在一起时,不管它是用性还是用刑,干伊三妹,它只是展现给你看下面几个字:
“ 我
们”
之
间
没
法
沟
通
在社会结构固化的情况下,流动通道堵死,阶层之间的距离以光年记。信息不再是鸿沟,而是平行宇宙间的距离。那是多远呢,打个比方,它相当王宝强在《盲井》里被逛窑子的眼神投射到《树先生》那看见漂亮妞色咪咪的瞳孔里,是断子绝孙的距离。
假如谈心的速度超不过光速,那沟通可能、大概、或许不行了吧。请把电影往荧幕深处里瞅瞅,君可见亲人之间无法沟通:树和妈妈、弟弟隔着老爸老哥的鬼魂,怎么表达?树和那群哥们称兄道弟排辈分,推杯换盏之后不尽的世态炎凉,“掏心窝子”往哪掏?恋人之间曾经真诚的爱情被一把火烧成了流氓,现世的性欲穿上了婚姻的外衣却蜕变成了杨武、变成了吉泽明步。你他妈连交流都没有,谈什么爱情?当处在农耕文明的伦理桎梏下的绝对弱者,在工业文明的锯齿中零落成泥辗作尘时, 他妈的太上老君你豆油我,如何香如故?
当一个善良的、可怜的弱者,他能够通过奋斗获得更多的机会吗?这样吧,我们重新注意一下几个细节。先回拆迁广播那段,暂且不说鸡跟鸭讲——当广告&公关失去人文关怀只是炫技的时候,便异化到一种敲骨吸髓般的暴力。不信可以睁眼看看当下,广告从最初传播信息、发表主张的理性阶段到今天造梦阶段,它成什么样了?悉心剔除语境、深度、所指,“梦想”成了弱水三千。它不过成了乔布斯式的披风。不扯太大,就说海景房的广告,那是一个投射在对时空幻想之上的绝对物语,在这种梦里,权力欲望、性欲不停的画皮,好对那些经过精心数据挖掘的受众群体实现精准投放。这种梦色彩斑斓,但只会加固各个消费群体的身份认同。持续不断的消费行为,更是让阶层趋于固化。”你奋斗干吗“”挣钱“”挣钱干吗?“”买XX“”买它干吗?“”装五颜六色的逼“。
啧,如何?没骗人吧,世界不又五颜六色了?
只是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细节告诉我们,所谓五颜六色,其实只是幻觉,区别就在于是中了月读还是无限月读。当树成了半仙的时候,他就窝在家里看电视。很不幸,这个上进的好青年看的是新闻。信息爆炸对畜人类来说,就是迅雷,这种迅速的雷劈,比电疗的疗效更好,劈一下就是灭种式改良基因。信息爆炸对于树们产生的影响可能不至于达到罗兰•巴特的”神话“境界,但我绝对力挺尼尔•波兹曼的判断:”人类面对信息过剩的问题,这意味着与此同时人们将面对丧失社会和政治能力的问题。“
下面请跟树们一起用雷劈的节奏大声朗诵:
“对于解决中东问题的冲突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对于解决通货膨胀、犯罪和事业问题你有何高见?对于保护环境或降低核战争危险你有什么计划?对于大西洋公约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美国中央情报局、反歧视行动计划和伊朗巴哈派教徒遭受的残暴行径,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我可以大胆地帮你回答:你什么也打算做。当然,你可能会为某个自称有计划、也有能力采取行动的人投上一票。但每两年或四年你才可能有一个小时来投票(树:当然在帝国你可以用屁投票),这根本不足以表达你满脑子的想法。我们也许可以说,投票选举是逃避政治无能的表现。比投票选举更糟糕的是参加民意测验。民意测验的组织者通过一些呆板的问题得出你的意见,然后把你的意见淹没在相似的意见中,最后把这些意见变成——还能是什么呢?——另一则新闻。所以,我们就陷入了一个无能为力的怪圈:你心里有很多想法,但你除了把这些想法提供给记者制作更多的新闻之外,你无能为力;然后,面对你制造的新闻,你还是无能为力。” 偶耶~
好吧,我承认,这段话确实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福尔马林液里泡了太久,以至于似乎把树们所有的活路都给堵死了——戳破了消费社会的五彩泡沫之后,却跌入爆炸强光里,这个强光在电影里让树失明,在现实中让人滑精,你在包围你的强光里不停的撸管、揉花,肾上腺素随口水纷飞,精卵溢脑,死于人生旅途中的各种非受迫性失误。
但是,不管怎么样绝望,还是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树呢,可能来到这个世界上,只为了看看阳光。或许再某一天哪缕穿过树叶间的斑驳的阳光打入瞳孔深处的时候幽幽吟出”人能仰望星空,就是幸福“。用这些流行的”禅意“”鸡汤“”犬儒“来做一个黑框眼镜,捏一些悬浮逆光照,聊以自摸。若如此,也算完满。但是,他妈的但是,我亲爱的手足们啊,为什么不再继续追问下去有没有”突围“的可能性呢?
如果真的无法沟通,畜人的存在就是人口普查结果上的某个可有可无的数字,只要不几亿几亿的删减,对报告的结果影响不大。不过电影不知道真的是无心插柳呢还是颇有阴谋的设计的呢?居然他妈的留出两个交流平台!
一个是方术语言系统。我不得不再次感叹中华文化之泱泱。流传了几千年的”不问苍生问鬼神“虽在管事的语言系统中一变再变(从象征国家权力的星占学到49年之后对封建帝王的彻底鞭挞),但在民间的坚挺,一直让东方朔内牛满面啊!几千年后,在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方术语系依然是神挡杀神!官方的说辞也好,黑道的行话也好,晋商的专辞也好,通通在这个语言平台上辩才无碍——所有的人,一说算卦全都他妈都懂了!树先生也真的成了干部啊,其雄才伟略太让人感动了——在天宫等待神九的插入过程中,何仙姑的花瓣落满了月半弯,为了证明美国人从来没有登上过月球,我们任重而道远,必将上下其手而求索。
另一个平台比较隐蔽。是”东北人“。在此我没有任何地域歧视的意思,不欢迎也不拒绝列位看官对号入座。拿吕梁说事,平心而论,控制当地黑道的东北类人很适应转型期的中国伦理的。首先,人来熟。大哥大姐哥们兄弟那叫的是心窝暖啊,这种口头上的好习惯,在中国的大酱缸里可以说是左右逢源。像树这样的山西畜人,根本分不清这是他认可的儒家伦理呢,还是叫着顺口?不知不觉往里陷,那窝囊一跪跪的是肝肠寸断。其次,无与伦比的贫。在我印象中,自从赵本山统一了春晚之后,东北类人的贫就如燎原之势燃遍了北方官话区,这种贫没极限,没底线,唯一的目的就是润滑,基本实现哈哈一笑,鸣金收兵的效果。至于笑过之后捅不捅你,以什么样的角度捅到什么程度,那就得算一卦了。第三,东北类人奉行”实用主义“,说到位点,就是随时随地准备坑你祖宗十八辈。说美化点就是”混“。生活嘛,能混就混,自己混的好就行,在这种精神下,东北类人很容易根据暴利需求结成某种NGO。从而以真正的中国式病毒营销滑进五湖四海。
终于,唉,终于,我们似乎终于抵达了这部电影再现的核心。那就是或许如同草芥一般的畜人没有办法在这个凝固的社会里有任何正常的理性的沟通,也没办法凭一己之力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但是尔等还是可以像东北类人和东方朔类人方向进行改良,如果抱着天真、善良、敏感、悲悯的话,你可以选择去死或者去疯。如果你选择前一个,恭喜你,历史会记得你的约数,如果你的同类比较多,你还有机会上一下网络新闻头版和一个月微博热词。假如你要选择疯,你会非常幸福的看到一个哑巴怀着你的崽子,温柔的对你说,走,达令,咱们回家。
这个时候,二手玫瑰的歌声一定会准时响起,”我们的生活还得继续去开,往哪开 往绝望里开。我们的爱情也得继续去开,往哪开 往变态里开。我们的青春也得继续去开。往哪开 往枯萎里开。我们的理想也得继续去开。往哪开 往垃圾堆里开吗?“
我突然想跟疯子们打个赌。赌的内容是二手玫瑰唱错了。不赌钱,赌命。赌注只有中国。开卦吗?
1、家法(树的父亲吊死树哥哥
2、拆迁、征地
3、村干部(二猪姐夫村干部
4、反馈渠道(这个自己体会吧
5、婚姻(1城里那个老师婚姻出现第三者,2树成为老大难)
6、排场(树结婚让弟弟借老板的皇冠回来撑面子
7、婚礼旧俗
8、贫富不均(这个影片中细节很多,就不赘述
9、交通问题(跑黑车,出入全靠小面包、摩托车,路况也不太好
10、劳动法(树直接被开
11、关系、门路(找工作靠朋友,搞矿靠亲戚
12、牛皮癣广告
13、非法采矿、矿难
14、……
继《钢的琴》之后,这部《hello!树先生》让我一扫看过《杨门女将》、《鸿门宴》后的恶心感,我再次看到中国电影中的迥异于商业烂片的声音。我相信在《杨》、《鸿》等最终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的时候,这部电影将是一座丰碑。
感谢优酷,感兴趣的人可以直接看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I4Mjg3NjI4.html
说点自己的思考。
一、树先生的疯癫史。
树先生疯没疯是个仁者见仁的话题,但我们“天真式”地把树先生解读为疯了,则会为我们带来理解电影的一层境界,就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境界,即通过一位农村底层青年变疯的历史来揭示当下中国现实的丑恶及对于人性的泯灭。这和《狂人日记》中的狂人、祥林嫂的变疯都是一路套数,而树先生的谵妄则更多地令人想起阿Q。
树先生的原本状态:聪明、纯洁、善良、敏感、感情细腻丰富。会去劝解一群孩子打架;喜欢善良的矿工小庄,觉得他像自己死去的哥哥;在放学后的黑板上画一些幼稚的话,借以找回童年的梦;直接而热烈地向聋哑女小梅表达自己的爱意。
变疯的心理基础:童年的创伤。树先生的大哥出去闯荡犯了事被劳改,严厉的父亲大怒之下失手勒死了大哥,父亲也因此可能被判了死刑。树先生因此坚信父亲的鬼魂一直跟着他,监督着她的一举一动,而自己喜欢的大哥却一直未出现在自己的梦中,使他颇为困惑。
变疯的第一步:同伴的侮辱。在村里那些称呼他为“树哥”的青年们没有人能真正看得起他,无非是拿他打打趣,找点乐子。在同村青年高朋的婚礼上,树先生和村里恶霸“二猪”因为“二猪”开厂占了他家的地而产生不快,“二猪”仗势欺人,要求树先生给他当场下跪。树先生真的跪了下来,遭受侮辱后,树先生说了“活着没意思”的话,开始对世界失去希望。
变疯的第二步:弟弟的殴打。弟弟在城里开出租车,生活应该富裕些。弟弟其实是个好人,接济家里生活,给树先生钱花,实属不易。但结婚那天树先生坚持要弟弟向老板借那辆“皇冠”给自己娶亲用,弟弟只开来了一辆帕萨特,因此树先生骂弟弟无用,两人因此扭打起来,树先生被打晕,醒来后开始精神恍惚。
变疯的第三步:小庄的死。小庄矿难中遇难,树先生在救护车前看到小庄的鬼魂对自己笑。
变疯的第四步:婚姻的失败。聋哑女小梅受不了婚后生活的贫困和树先生的冷淡,离他而去。
变疯的第五步:成为算命“大师”。树先生因成功预测村里会停水而被人们视为“大师”,他通过滑稽的表演使“二猪”给自己下跪,还竟然在矿开业典礼上剪了彩。他或许深深感受到了世界的荒诞和人们的愚蠢,对世界更加失望。
最终变疯:世界变成了红色——他失明了,在村口的大树边徘徊,在日益工业化的乡村周围游荡,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鬼魂。
在其疯癫的背后我们看到种种中国社会令人沮丧的现状:农村人口、土地大量流失,管理散乱、村容破败,城市里婚姻破裂,人们道德堕落、冷漠无知。这些状况我们在《新闻联播》《人民日报》里看不到,而在电影的镜头里却极其深刻而真实,这就是艺术的力量。当看到电影里农民土地被征用,牵着猪羊搬到政府补偿的楼房里去住的时候,我们感到深深的无奈和愤怒。
二、树先生存在的意义。
扯点假大空的。在人类历史中,曾经所谓的“疯子”和举止怪异的人被认为是神灵的代言人,被人们尊崇。而视他们为“疯癫”、“傻”,要把他们隔离起来,给予非人的待遇,则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中的“圣愚”,即认为愚人是圣人的现象则是很典型的。(本观点感谢我俄语系的室友。)不得不提到福柯在《疯癫与文明》中的研究,正是我们社会中存在这些被我们斥之为“疯子”“傻子”的人使我们的社会得以稳固,使我们所谓的“正常人”活得心安理得。
然而问题是,这些“疯子”、“傻子”真的是精神错乱,毫无人格可言吗?他们或许就是真正的预言家和我们不理解的圣人呢?他们对于我们社会的感受和评价是最为真实的呢?
回到历史上看一看,多少预言家曾经被认为是疯子的事实或许能回答这个问题。而文艺作品中的众多“疯子”形象,都给我们以启示。贾宝玉就被外界视为疯傻。《平凡的世界》中那个总是叫着“世道要变了”的疯汉大家还记得吗?
这就是一个疯疯癫癫的“树先生”存在的意义。他才是我们世界上的圣人,他或许比我们大多数人都有着更为完整的人格。通过他,我们要看到自己。
三、超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
这是个伪命题。超现实主义只是个标签而已。超现实主义的背后是血淋淋的现实,超现实主义是更真切的现实主义。然而所谓超现实主义的存在是有意义的,电影中超现实主义文本的存在让我们观影者有更多的想象,受到更猛烈的刺激。
关于树先生的“通灵”。首先说的一点是:你相信鬼神的存在吗?我个人相信。鬼神为什么没有理由存在呢?相信鬼神存在就是愚昧了吗?相信“科学”就使我们的世界美好了吗?没有,反而把我们的世界带入了另一种黑暗。所以,相信鬼魂没错,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鬼神。起码鬼神能让我们更加敬畏自然,尊重他人,知道自己的渺小。树先生就成功地利用了这一点。
所以在观这部电影的时候,相信鬼神的人把它当做现实主义,可以理解;不相信鬼神的人则可以把它看做超现实的文本,认为这种超现实是通过和现实之间的反差突出现实的无奈和失落感,以此具有表现力。
在电影中,穿过山西的原野,透过那萧条的村落,我们看到的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荒诞的生存逻辑,这套逻辑,最终会摧毁树先生这样的人。然而我相信编剧加导演韩杰是抱有希望的,希望即在于树先生本身。树先生,Mr. Tree,大树就是生命力的象征。虽然在镜头中大树只有枯枝和沧桑的树皮,但来年春天这树还会郁郁葱葱的。
最后狂赞一下王宝强的演技,看着他我老是会想起我们村那位“树先生”。
前两天实在无聊,看了宝强的树先生。。看完之后反复回味,一直无法入睡。看了网上很多的影评,有一些写的过分简单,有些却出现过于解读的现象,特别是与ZZ的相连,有点过于突兀。。想了下,还是把这部电影以我的角度做一个全面的解读。。
友情提示,本片虽只有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但是架构极为庞大,内容非常丰富。导致话到嘴边却总是起不了头,也因此本文会存在重复的地方,可能大家会觉的比较乱一些。
在我看来,本篇所反映的主题有三个
第一:时代的变迁造成守旧之人的无所适从。
第二:性。
第三:集体意识对于个体意识的剥夺。
由于第二点和第三点共同撑起了第一个主题。所以,我还是从第二点开始说起。
性:本片对于性的各种暗示可以说是随处不在,并且成为了这部影片一个非常重要的点题的主题
我通过几个细节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本片真正出现的,并具有点题意义的女性角色是两个人。一个是大家已经非常熟悉的小梅,另一个则是大家忽略的小护士。
影片开始直到何洁所扮演的小护士出场前,本片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男性电影,在这短短的时间中,几乎没有女性角色,或者说能给人留下重要印象的女性角色的出现。直到小护士给了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当时树死死握住她的小手不放。大家都把这个片段归于调戏妇女,心理阴暗。其实不然。这个片段有着更深层次的含义,而且是对树先生来说极其重要的一个影响。
其代表的含义是 树先生内心深处被压抑多年的性意识开始启蒙。开始对于性感觉到渴望。那我们再回过头看之前那段几乎完全是男性角色的时间。则是代表了树先生尚未开发的性意识。或者说处于压抑的阶段。而树先生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对于女人有了追求。是影片极其重要的一个推动,可以说从这个瞬间开始,后面一大段关于小梅,关于高鹏结婚,再到他自己结婚,再到最后不举都是围绕着这个片段开展。
至于为什么树先生的性意识觉醒的这么晚,或者说一直是在被深深压抑中。这就要从影片给我们的各种细节中去发掘。
要理解性意识的压抑,必须要从他的家庭说起。影片没有明确交代他的童年生活环境,但是通过各种幻觉为我们解开了树先生的生存环境。他的父亲和哥哥是他性意识的一个反应,父亲所代表的是守旧的性意识。是中国传统儒家或者说理学下的性意识。而哥哥则代表是当年很多先行者关于开放的性观念。(PS: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明白。但是作为过来人,我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下。我们小的时候关于性的准则是“”柳下惠坐怀不乱“”。而现在很多男人则更崇拜(西门庆片叶不沾衣)。
影片一个重要的细节是因为哥哥犯了所谓的“”流氓罪“而被父亲失手吊死。这点在当时尚未成长的树先生思维中,埋下了一个种子--“性是原罪”。也因此,树先生把自己的性冲动深深埋在了自己的内心。直到遇到了小护士导致了他性意识的启蒙。小护士是第一步。
性启蒙的第二步是与小梅的相遇,在此我并无意去诋毁小梅的出身,但是从影片各种细节来看,小梅无疑是一个风尘女子。并不完美,同样在这部影片中也没有完美的人。在小护士的第一步后,树先生对于女性开始从抗拒转为需求。这点影片中有个细节也可以说明,在他们到了小梅店门口时,司机故意出言挑逗,而树先生则开始顾左右而言他,这个细节一方面说明了树先生对于性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点出了小梅的出身。
然后婚礼段落是第三步。虽然导演没有着力于描述树先生关于性的觉醒,但是通过对于婚礼,对于新娘子的段落,通过对于抢婚等侧面描写,表达了树先生对于性,对于伴侣的渴望更进了一步。当然这段婚礼所描述的内容远高于这些,后面会在其他的主题中解读
第四步,最关键的一步,忆贫的出轨,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正是全程目睹了兄弟的出轨,导致树先生对于性达到了一种不可抑制的地步,因此在出轨之后,树先生义无反顾的开始追求小梅。并有了在婚礼前夕那段两人在房内,树先生对于性行为的不可抑制。
以上是树先生内心压抑多年的性意识觉醒的全部过程。影片到了这里到了一个高潮。但是随之而来的缺并不是完美的结局,而是完全走向了背离。
上面在分析中已经提到了,树先生幻境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父亲代表性原罪,哥哥则代表对性的追求。那接下来我们看看发生了些什么
婚礼之夜那个片段,树先生与老三的大打出手所反映的一个点就是父亲意识的觉醒,也就是在打斗中使得树先生回忆到了当年他父亲与哥哥之间的那场悲剧。而那段戏树先生所表现出来的很多行为,很多意识也正与封建家长的做派如出一辙,这点也放在后面说。
正是这场打斗,父亲所代表的性原罪意识开始抬头,树先生因此对于婚礼,对于小梅,对于性又回到了最初的抗拒状态。影片通过父亲与哥哥的幻想交替出现,伴随着树先生把小梅抱出来又抱回去,以及对于拜堂的抗拒。直到最后最高潮的床戏中树先生一开始的抗拒,然后到幻想中父亲吊死哥哥这里为止。反映了树先生内心的性渴望与性原罪的意识在反复的纠缠最终终于被性原罪的意识所征服,也因此不举。关于不举 影片其实没有明确的告诉我们,只是通过一些细节来说明。也就是同房第二天后,树先生就在外四处游荡,致新娘与空屋之中。同样小梅最后的出走以及影片最后的怀孕段落也说明了不举的事实。还有树先生两次关于小梅的幻觉,一次是小梅在床上大牌,一次是哥哥与嫂子穿着厚厚的衣服在亲吻,但是并没有出现更进一步的动作。这两点也是他不举的暗示。
电影中关于性的暗喻,到此基本就告一段落,后面的只是些许的补充,已经不影响大局。
下面解读下第三点--集体意识对于个体意识的剥夺。
影片中大家最关注的一个细节,莫过于忆贫出轨时,那人民大街,与自由大路。很多人过分解读本片的ZZ含义也正是由此出发的。其实,这里的两条路名代表的并没有丝毫的zz意味,导演也不会傻到用这么明显的所谓“暗示”。而他所表达的东西也远远要高于所谓的ZZ意味。
这里的两条路名所表达的是社会规则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导演用独特的镜头造成了两者的背道而驰,留下了这个经典的画面。
人民代表的是一个社会的潜规则,是人要在这个社会中生存下去,或者说一个能让人自由自在的游弋与社会所必须去遵守的规则。是一种符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
而自由代表的则是人类内心所向往的东西,但是这份向往却往往与大多数人所秉持的价值观所冲突的东西。但是你如果要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则必须压抑自己所追求,所向往的东西。
说穿了,这就是集体意识对于个体意识的剥夺。之所以说他表达的远远高于ZZ因素,是因为这种无形中的剥夺是无法避免的,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必然存在的东西。
一旦你无法做到融入集体意识,那你就会被众人嘲笑,被视为异类,被贴上标签。
影片通过很多部分来展现了这种冲突。父亲所代表的价值观对哥哥所代表的个体自由意识的压制,通过大家对树先生的嘲笑讽刺来展现,通过忆贫改名以及后来的成功与树先生的落魄来展现。最重要的是通过小梅与树先生在咖啡厅的那段书写对话中来体现。
这段不好写太多,大家将就脑补下吧。
最后在说说影片最大的主题:时代的变迁造成守旧之人的无所适从。 之所以放在最后,是因为他的展现是通过上面两个环节,以及其他各种细节来反应的。
影片通过两个时间点,来反应了时代潮流,或者说价值观的变迁,父亲与哥哥的时代,一个则是树先生影片中所反映的时代。父亲与哥哥之间的冲突并不仅仅是性观念的冲突,通过性观念的冲突也可以反映出更深层次的时代交替小,人们价值观之间的冲突。父亲是守旧派的代表,哥哥则是新观念的代表,这两者的冲突,随着父亲杀死哥哥而代表了在树先生的少年时期,老观念对于新观念的压制,同样就是上述的集体意识对于个体意识的压制。而对于父亲的恐惧,导致树先生被他父亲培养了一个老派的农民。但是心中却充满了融入新格局的各种渴望。这点在影片一开始便有所展示。对于老派人物的展示是当一群小孩在那里打闹,并说着崭新的所谓(谈判)话语是,树先生的训斥则充满着旧时代的气息。而对于新格局的展望则是他对于物质的渴望。影片通过他对于性的启蒙,通过他对于车的喜好,通过他对于忆贫改变后的憧憬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展示。
还有一个非常隐晦的关于他服从于他父亲所代表的旧时代价值观的展示:从影片后面他与小梅的短信中以及与忆贫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树先生的少年是一个学习非常好,同时非常倾向文科的一个文艺青年。但是影片的开始,包括媒婆在介绍他给小梅时却道出了他是学技术的现实。一个文科非常出色,但是最后学技术的唯一可能是屈从于其父的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来看,当年我们说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及所谓的一技傍身。
第二个时间点则是影片一直所拍摄的时间段,当树先生随着他父亲的教导融入了当时的价值观后,突然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讲究艰苦朴素了,不再讲究从一而终了,不再讲究科技兴国了,不再讲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甚至不再讲究雷锋精神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各种迷信,各种以权谋私,各种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剥夺,各种所谓的笑贫不笑娼。被父亲所洗脑的树先生已经跟不上了。影片关于这点的强调,通过影片他幻境中剪彩后与老板的对话表现的淋漓尽致。活脱脱的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物。
关于这三个主题,影片其实还用了很多的手法来映射。就留个大家自己去寻找吧。比如,影片的名字,其实影片中,大家仔细观察下,并没有出现有什么树的场景,唯一的一棵树,就是树先生经常上的那颗。而我们都知道独木不成林。而且树本身就代表了够稳定,不改变。这是符合影片主题的。也是为什么主角会被叫为“”树“”
最后,需要把影片的整个脉络再理一遍。
首先,影片的一开始其实就是结局,树挂在一颗树上,散乱的眼神,不变的表情。这其实就是树先生的最后结局。
上面说过的内容就不重复了,直接跳到大家最为关心的“”发疯“吧。很多人对于这点讨论的比较多,有说直接疯的,有说打架后疯的。其实从我个人觉得,首先直接疯的没必要,因为导演需要他这个正常人的期间来展开的他思维。其次,打架后疯的也不太可能,因为小梅是实实在在存在的,而且也确实是和他结婚的。这点与剧情上有了冲突。
而我关于疯的时间点的理解,首先,他并不是一下子就全疯的,而是因为不同的刺激导致的,
第一个刺激是他们在小酒馆喝酒,二猪的行为让他感受到了自己的卑贱。
第二个刺激是高鹏结婚,二猪让他下跪,再一次刺激了他。
第三个刺激是他与老三的打架
第四个刺激是来源于他的不举,小梅的出走
第五个刺激是小庄的死亡。
这五个刺激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情感刺激,第一第二个是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卑微,第三个是他信奉的所谓长兄如父的老派价值观的崩塌,第四个是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而第五个则是让他在受到一次哥哥被杀死的刺激。
从这个时期开始,他是真正的疯了,或者说他因为无法融入新时代而开始逃避,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新时代。
影片的最后一大段,导演其实是玩了一个小花招。把叙事结构打乱了。这部影片其实有三个叙事结构,一开始的倒序,第二段的正序,以及第三段的乱序。为什么说是乱序。我们回忆下。大家一直都在争论的他跳大神的段落,有人认为是已经疯了,有人认为是没有发疯。但是这两派都有一个无法解释的bug。也就是21日这个准确的停水日子是如何从树先生口中说出来的。
其实,这就是导演最后的叙事手法出现了变化。我再给大家理一下。
要理清,就必须要解读21号的由来。既然上面两种可能都有问题,那只有一个可能性。21日停水是树先生所确切知道的日期。并不是算出来的。也不是异想天开。其实导演在后来给了我们解读。大家注意下21日停水的日期,正是小梅从他家里出走的日期。这个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他对于小梅出走的日期记得非常清楚。而小梅出走之后,所有包括他的预测,他的跳大神,他拿到的5万元钱都是他在发疯之后的自我幻想,或者说自我满足而已。只是导演故意把其中一段跳到了小梅出走之前给大家造成了误导。或者说,在树先生发疯之后,他已经无法分清现实与幻想。把他的幻境与现实生活中小梅出走的记忆串联了起来。唯一记得的就是21日停水这个事情,。
因为就在这天,小梅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走了。他在预测时期说的愁死了。其实指的就是小梅出走,他以为小梅出走是因为停水造成的生活不便。其实小梅出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树先生的不举,导致小梅无法获得满足。影片中的隐喻,小梅拿着水盆进房,告诉树先生没有水了,其实指的是没有性的滋润,小梅开始枯萎,同样他们的感情也已经枯萎了。
来到影片最后的一段,树先生幻觉小梅的这一段。其实大家都忽略了一点。但是却是为影片架构完善的重要一点。也就是说,他幻想出来的东西,与现实完全是相反的。影片通过小梅的开口说话,为后面做下了铺垫。
小梅开口说话对应现实中是个聋哑人。
小梅的怀孕对应现实中树先生的不举。
去新城居住对应现实中留在了原地‘。
牵手对应着现实中的孑然一身。
也因此,影片一开始的画面其实就是树先生的最终结局了。
至此影评告一段落,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坚持看完的。。上面说的这些细节挂一漏万,还有很多等待大家的发掘。其实本来还想写下宝强的演技,因为在我看来,正是他后面加的那些人物的夸张动作,把树先生这个与时代完全脱节,自身又充满矛盾的角色刻画的淋漓尽致。完全是一次突破性的表演。不带有一丝傻根的气息。但是写下去又是一大堆,就算了~~~~
极喜欢这部电影,看到不少人说看不懂或动不动用魔幻主义这些词眼,我觉得可笑又莫明其妙。这和魔幻有什么关系,我看到的是一个卑微的小人物在环境面前的无力和憋屈,如果这个卑微的人是麻木的是迟钝的是真正愚笨的,那么电影可能会是一部喜剧片或者励志片,可是,树先生是敏感的聪慧的,尽管他外在让人错以为他是微不足道的笨人,所以才会被人不尊重被人怜悯被人践踏。
小梅爱上树先生,我想也是因为树先生懂她,因为树先生善良敏感的心。树先生给小梅的两条短信写得美好又风趣“你知道吗?当我们相视的一刻,就是这世界最美的瞬间,就算给我个村长我也不当。”“相思是病,相忆是酒,你就像那烟酒搞得我烟不离手,酒不离口”这些足以见得树先生是聪慧的人、浪漫的人。可是正因为他的聪慧和敏感,在面对这个二逼社会的种种不公和屈辱时才显得他更加格格不入,无所适从。他憋屈,他挣扎,他无奈,他心里藏着深沉的痛,难言的伤:亲眼目睹哥哥的惨死,而且是因为父亲的失手。我想树先生悲剧人生可能就是从家庭的惨剧开始的。如果不是哥哥的死,他很可能是一个风趣开朗乐观的人,他也完全有能力像他的哥们一样活得风生水起,八面玲珑。可是命运的轨迹就是这样无常,最后,树先生疯了。导火线是他弟弟在他结婚前一夜鄙夷暴躁地打了他一顿。我想,树先生是不是因为亲情再次破裂的刺激而疯癫的,没了亲情,又即将失去从小长大的那片土地和故居,树先生的根被一条条切断了。
影片后面他哥哥的反复出现也寓示着他需要亲人的慰藉,鼓励和建议。他死去的父亲从影片的开始就一直出现在他的癔想中,每次出现都是一副不怒而威,让人不寒而栗的表情。他想念他嘻嘻哈哈的哥哥,开心活泼的哥哥,等他终于把哥哥招进了癔想之中,他也真正疯了。没错,树先生疯了。他疯了之后有很多搞笑的片段,这些恰恰是树先生天性中智慧和幽默的迸发。他天性是快乐的,聪明的,所以在他疯了之后,他反倒活得轻松自如了,也巧妙地让屈辱过他的人跪在他面前磕头了。树先生疯了,在我感觉他更像是醉了,他释放了,他解脱了,他终于不在梦见或看见他的父亲了。
电影结尾时,树先生臆想着小梅怀着孩子回来找他,而且开口说话了:咱们回家吧。看到这,我有流泪的冲动。
Hello,树先生,影片的前半程,我陪着你一起卑微,一起无奈,一起憋屈,到了后面,我没法陪你一起疯癫了。
Good Luck!树先生,一路走好。
《Hello!树先生》是2011年11月4日上映的一部喜剧电影,由博纳影业集团、上海电影集团、西河星汇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贾樟柯监制、青年导演韩杰执导。由王宝强、谭卓、何洁等人参演。
影片讲述的是村里树先生的倒霉故事。
有多倒霉呢?父亲杀死大哥,父亲去世后,他深受两人影像的折磨;在汽修铺工作出了工伤,又被厂长辞退了;村长小舅子开矿,家里的房子面临拆迁;碰到了喜欢的女孩又是一个聋哑女孩;朋友结婚,他卖力地张罗,却得罪了村长的小舅子......
一部奇幻喜剧电影,以荒诞的手法揭示当下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亲人之间相互仇恨,朋友之间相互利用,夫妻之间相互欺骗,冰冷的现实中唯一让人感动的是树先生和小梅的爱情。
这种黑色幽默算是一种大胆的创新,王宝强在片中饰演的“树先生”,就是一个黑色幽默符号。
演技那是没得说了,神啦!!!
绝对是年度惊喜之作!
他尴尬的生活就如同他那怎么摆也摆不对地方的手……
如果不是中国电影,在我看来就这样一个逻辑混乱、艺术形态不伦不类的文艺片肯定及格不了。片长不是借口,全半段大量日常生活看似闲笔浪费了太多时间,后来的发疯线含糊不清,爱情线更是说来就来,就连演员表演都显得用力过度。导演想说的太多了,结果都没说清楚,好在一切言之有物,值得一看!★★★
我哥耍流氓,我爸吊死他,我掐死我爸,我爸变神话。生活虽悲催,幸遇聋小梅,她即我天下,老弟骂我傻。华丽丽打一架,我也变神话,说风就是雨,老婆回娘家。凄凄复凄凄,你们都潇洒,活该我疯癫,人格也崩塌。难道我最初,该爱的是他?
这是一部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电影,妄想症?农村农民?劣根性?封闭意义?导演都说了,能明白我用意的不会有几个。大赞的是宝强的表演,我完全忘记了傻根和许三多,他就是活脱脱的树先生。
父亲失手勒死哥哥是你无法摆脱的梦魇,村霸二猪逼迫你跪去了残存的尊严,新婚前弟弟殴打掉了你希冀的亲情,你们所有人都朝着城市而去,就让我留在乡村的雪地里孤独而疯癫。
这绝对是8.5分以上的片子啊,能写出这样故事的严肃文学作者,国内没几个。
树,本应寓意着绿色的生命、勃发的生机,可电影里的这个树先生,正如东北冬天的树一样,孤零零、光秃秃地伫立在沉默的黑土地上,生活就像雪,看似光明纯洁,却不容分说地把一切都覆盖在寒冷和绝望里。王宝强贡献了从影以来的最佳演出,绝对是影帝级的,当之无愧。
看得难受 仿佛看到了自己身上的小丑
豆瓣什么时候能站直了看待中国电影,这种巨作7分多,是真的跪久了,
王宝强演农民真是像,以至于发布会上他穿的正式些我怎么看怎么不习惯。ps,之后交流会为毛没人提有段他新婚之夜被女上位的剧情,我差点就想举手了都==
不伦不类混乱不堪的东北乱炖。想讲的太多融在一起一件也没表达清,在院线和地下的纠结下选择了类似魔幻现实带有黑色幽默的风格使之成为先天的残疾。叙事和表演的天真甚至做作,让我在看到王宝强被一姑娘给办了时也如某人一样出戏地笑了。不过较之什么国产大片,这起码有心在。
王宝强真牛逼,演得跟我们村一个人一模一样。
《Hello,树先生》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在中国只有莫言早期小说曾带给我这样的体验,每个有着乡村经验的人,都会被带进一种微妙的现实哀愁里,想起身后一个个神奇无用善良无害的树先生,一身泥星子、酒沫子、火星子味道。所有乡土、人情都在失守,我们这些混迹城市的人在分裂成一个个无所适从的树先生。
@MOMA。一部天真的电影。没准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幻想电影,男主角从一开始就是疯的。从哪儿疯的也无所谓。但无论如何我反对把精神病诗意化。表演、剧作都显得过度天真,但天真无法作为遗漏和残缺的理由。btw我说这么多是因为这是一部还值得说点儿什么的中国电影。
导演有诚意,但看着很难受。【MOMA】
“神呀,给王宝强一个影帝吧。”——先前以为这是一句玩笑话,看完电影之后发现这个人是认真的。
虽然用了一些超现实的手法,却是一部极现实的作品。看完之后,只觉无比荒凉,亲人之间相互仇恨,朋友之间相互利用,夫妻之间相互欺骗,唯一的温暖是树先生和小梅的爱情,但在冰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而正常人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变成傻子,要么变成疯子。
神啊,给王宝强一个影帝吧
模糊拆迁、矿难这类超敏感主题的,是为大家津津乐道的后半程超现实部分;要是一条道跑到黑,本片也恐难公映。影片前后转换得太过突兀,会让很多观众摸不着头脑。但仔细琢磨,在现实和电影同样残酷无解的情况下,让观众跟随主人公一道崩溃了之,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