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

喜剧片美国2006

主演:贾斯汀·朗乔纳·希尔布蕾克·莱弗利玛丽亚·泰耶尔汉娜·马克斯哥伦布·绍特

导演:斯蒂夫·平克

剧照

录取通知 剧照 NO.1 录取通知 剧照 NO.2 录取通知 剧照 NO.3 录取通知 剧照 NO.4 录取通知 剧照 NO.5 录取通知 剧照 NO.6 录取通知 剧照 NO.13 录取通知 剧照 NO.14 录取通知 剧照 NO.15 录取通知 剧照 NO.16 录取通知 剧照 NO.17 录取通知 剧照 NO.18 录取通知 剧照 NO.19 录取通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0:38

详细剧情

  高中毕业生巴特比(贾斯汀·朗 Justin Long 饰)被无数大学拒之门外,面对父母的压力,巴特比找了一群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哥们,租了一栋废弃的两层楼的楼房,自己办起了一所叫“南方哈门工业大学”的学校。这间学校的宗旨就是“谁都能来上大学”。
  原本打算只是为了蒙混父母,没想到一下子就有全美就有几百名遭遇一样的高中毕业来报到。其中一个学生的遭遇几乎代表了这里的所有人――当他收到录取通知时,他的父母第一次对他说出了“你是我的骄傲”。巴特比他们只好忙前忙后,聘请教师、逐渐完善教学设施等。
  随着学校的名气越来越大,引起了另一所“哈门”大学校长的注意……

长篇影评

1 ) 体系的批判不是靠质疑就可以的而是思考

看的过程中明显感觉片子的价值观越来越扯蛋...两星给立意

首先思考下教育体系教育学生的目的是什么,在我看来是帮助学生突破自身的社会阶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推动个人,社会和文明的发展。这个体系里主要包括了教育授课的内容标准,教育成果的考核标准,以及其他附带的教育行政管理的若干标准。那么这个体系是怎么形成的?授课和考核的标准明显是为了公平性而量化出来的标准,学时学分成绩等。而这个体系有什么用,当然是跟生产体系衔接也就是就业体系。在这么大一个体系里,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怎么实现公平竞争,合理分配资源,学生和学校都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考核流程来评估,所以现在学生累大人累主要还是人多导致这个体系的竞争压力大,并不是这个体系本质上有问题,而这部片子直接否了这个体系的评估标准,那么公平性竞争如何实现?

扯蛋观之一:
教育体系拒绝学生是不对的。---被否认不能接受
被人否定没有被认可无疑是难受的。然而生活中有太多时候需要我们站在别人的眼光、社会体系下被审视,这不仅仅是考大学看成绩,从学生角度来讲,每次考试都是对你一阶段的成长的审视;考技能证,你的技能要被审视;就业,你的综合能力要被审视;结婚,你的人品甚至你的家人都会被审视。而一旦被人否了,最不可取的就是不能接受现实,不能接受我们确实在各方面有limit,不能接受我们技不如人,而往往越有成就的人自尊心越高,被否了之后的打击越大;最可取的自然是接受现实然后找一个科学的解决方法。
片中,主人公被所有学校否了,更应该思考该不该复读,是否要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而不是一个又一个撒谎+欺骗,逃进自己创造的世外桃源,让父母失望的不是孩子本身没有成功,而是孩子面对失败能否自己找到a way out (片中父母形象都比较片面肤浅不怎么开明就不多吐槽了,这也算是一个反讽孩子失败的环境因素之一吧)
之二:
自创教育模式可以教好学生。
做家教的时候发现,只有不甚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领域的老师才会说孩子想学什么,我就教什么(这也是一般大学生家教和了解教育考核系统的专职老师的区别)。不论学生多大,老师应该教的都是先帮助学生了解他自己,尤其先了解他想学什么(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其次才是强弱项(好比先了解目标/梦想/人生这个概念,确定下来,再看具体的做法。)
片中,主人公让学生们自己写下自己想学的内容,然而互相教,说好听点叫激发学生创造性,实质上学生对已有的成就和基石都不甚了解,谈何在此之上的创造(创造起码应在旧的基础上,拓展新的部分,而这个过程是否会受旧的部分制约太多是看个人能力而非体系,学校教育的教条和形式部分固然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然而不强迫你看瓦尔登湖或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谁会去看? 这就好比民主的泛滥只会滋生毁灭)。
如果主人公的理念不是打着自由发展的旗帜的话,起码应该认真考虑下教育是怎么一回事,体系是什么样的,手续就更不用说了,而不是学生要什么给什么(除了像蓝翔这类的技校比较试用这种方法,其他的学生大都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但是美国职业歧视病没有中国严重也是这部片子能提倡本片思想的原因之一)
之三:
谎言和违法即道德和法律可以被越界。
看到后面最不可理解的就是主人公犯法,撒谎还一脸理直气壮,为民请命,圣母婊的样子。他的违法行为都是基于自身所求而做的,还拉朋友下水,本身这个就已经提倡私欲over法律了,如果真的讲朋友义气,就会去自学要不然砸钱雇人做了,而不是把朋友放到可能会被法律制裁判刑的位置。
在法庭上的对白明显感觉到片子针对教育体系的偏见(难道是不极端就没法体现主题? 那是编剧和导演的问题)没有上过真正正统高等教育大学的主人公,在被拒之后明显对法官和正统大学有先入为主的偏见,去上课的时候差点睡着也说明了这一点,在真正了解问题本质之前就已经为自己的稿子写好论点(学校比起知识,更重要的先让学生有了一个平台,这个平台能提供一个他们接触到高深问题研究的可能性,社会及世界的运行规则等,主人公没有认清这些就夸夸其谈其实还是肤浅的诉说问题和不满而已,并没有也没能深入思考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难点和矛盾在哪里)

几句话来概括:
一年的试学看不出学生的人生,片子结尾敷衍了事,看似圆满实则对付
除了蓝翔厨师,其他人以后会扮演什么社会角色呢?
有资格嘲笑和质疑规则体系的人起码知道世界森罗万象的规则体系,而往往只有深入这些规则体系才能做到真正的变革,好比想改教育,起码先在现有教育体系下做到教育局长(学生看问题和从学生过来的教育局长看问题自然是不一样的)再谈问题。

立意新颖,越发展倡导价值观越离奇,低分for价值观引导错误

2 ) 教育、大学、我



在豆瓣上乱跑,想要找一部比较治愈的片子来看看,因为星期一看的《活着》一直闹心到现在。说来讽刺,想要看一个阳光而治愈的片子,我居然还是只能去找美国片。于是找到了《录取通知》。

片子的原文名字更有意思:Accepted。被接受。是了,整部电影最核心的那几个年轻人,和我们年龄相差无几的年轻人,总是被拒绝的一群人。主角巴比特,申请了8个大学,全都被拒绝,连州立大学也不例外。偏偏爹妈的眼光又高到死,非得逼儿子上个大学不可。那妹妹也挺要命,初中就开始为高考准备了。所以谁说美国的高考不可怕,真该把他丢过去试试看。

不过,巴比特这为仁兄可不像我们国内的高三生,没有大学上了就跑去跳楼跳河;这哥们发扬一直以来的特长:造假,就真弄出了个S.H.I.T(南哈蒙理工学院)出来蒙家长。没有大学录取咱不要紧,咱自己弄个大学出来录取自己就可以了。

电影的逻辑硬伤不少,但是我不想详细谈;象征意义也很多,但我懒得说。我只说说自己提出来的三个关键词:教育、大学、我。

我很赞同巴比特对理想的阐述。教育不是用严苛刻板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激情,而是根据每个人的天分,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和内容。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发现,原来美国的孩子也要会面临和我们一样的问题——好吧,据说是因为美国佬特别眼馋中国基础教育阶段取得的一系列辉煌战果,特别是在知识掌握方面的成就,所以专门来跟我们学习过。

好吧,但那毕竟是美国。条条大路通罗马。这种时候还是会很羡慕人家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小学的时候告诉我们,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成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初中告诉我们是为了成为有用之才;高中告诉我们是为了幸福地活着……MD,越听越clamp了……

教育,是要让我们成长的。人不会停止发展,不会停止成长,所以,也不会停止接受教育。但教育并不是一定要规规矩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一边打瞌睡,一边记录某些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的奇怪名词。是让自己的灵魂成长、起飞、出航,而不是困死在某个扼杀人性的角落里痛苦挣扎……

所以我们要终身学习。但不幸的是,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喜欢扼杀人的求知欲了。以至于我们寝室的人,凡找到工作的,现在都将学习视为“总算摆脱的包袱”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学习不是苦差事,我现在特别想去反驳我的初中班主任。因为当我越发地浸淫在知识的海洋中,我越发觉得快乐。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东西,发现原先没发现的事物,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呀。为什么非要苦着脸去读、记、背、写呢?

关于大学我已经说过很多话了,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最早的大学就只是一帮年轻人和一些长者,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历,汇聚一堂,互相学习。把不同来头不同背景的人放到一起,甚至不需要老师他们也可以互相学习。

我至今还是向往民国时期的大学。自由思辨、兼容并包、三教九流……有真正重视教育的环境,有努力保障学生和老师生活水平的社会,所以即使是战争频发,照样大师辈出;即使条件再艰苦,照样可以做到和国际接轨……

“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很多大学都是倒过来玩的。所以大学都只剩下一个空壳子了。也很悲哀。

最后来说说“我”。电影里面那个有注意力涣散症的人兴奋地对巴比特说,他接到通知书后,平生第一次听见爸妈说我们以你为骄傲。巴比特在影片高潮中与古板校长对峙,说:知道什么?你是罪犯。因为你剥夺了这些孩子的创造性和激情,这是真的犯罪!

杀一个人的肉体,不过毁灭了他的形体而已;但是杀一个人的灵魂,尽管他还能行尸走肉,但比死了还要可悲。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
  或者魔术师,艺术家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我说,我要做一个作家,要作个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家。所以对我而言,一切外部的环境变迁,都无所谓,我只要沿着自己的梦想前行就可以了。我永远不会成为顺民,永远要抗争自己的生产空间。我知道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是只有我才能做到,所以我绝对不会成为社会大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

教会的青年聚会历来有个环节就是欢迎第一次来到教会的慕道友,我们都要唱歌欢迎。一直唱的都是《你是唯一》。歌词很好:世界有你会更美好,没有人能像你,在神的眼中你是宝贝,在世上你就是唯一。你总是如此如此特别,在上帝的眼中,没有人能取代你。

据说每次都有会众一边唱一边哭,因为他们第一次知道原来自己是如此特别如此重要,不是“地球离了你照样转”。

前些日子带领青年聚会的弟兄说想要换个歌——因为这首歌已经唱了两年多了,结果遭到一致反对,只好不了了之。大家依然每次都会高唱“你是如此如此特别”……

本来就是。

我认识的很多人都很羡慕我,认为我非常清楚自己该做什么该走什么路,我总是说“你也可以”。然后他们就会笑起来,心想这个人还不错,满谦虚的。

其实我说的是实话。

有梦想,敢于为此付出代价努力追求,是很好的。当然,和现实必要的妥协也是应当有的。在这个电影里,这帮年轻人不还得要求政府给他们办学的权利么?不过,政府也还算通情达理,给了一年的试用期。

于是,皆大欢喜。

我们呢?生活在电影外的世界。我们不能自己建立一个自己喜欢的大学,但,我们可以把大学生活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过好每一天。

所以看到片尾的时候,我笑了。

我知道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孤独。所以,我可以继续高呼:

即使现实是理想和幻想的坟墓,我依然要苟延残喘!

3 ) 每个人都有梦想


这几乎是美国这类电影的固定模式,不入流的小子异想天开地作了一件事,最后功成名就。

年青就是要做你想做的事情,不管别人怎么想。我们有梦想!
坚持,作你自己,你就成功了。

很奇怪,中国没有这类电影,或者总找一帮已经快要到更年期的来拍。看这这么简单,这么就没有人拍出来呢!

很喜欢电影的感觉,自由,和梦想!
桥段很老了,美女,挫折,敌对的超级衰哥。

4 ) 乌托邦

先来讲一个故事吧。

一个落第的穷秀才,家徒四壁,正逢家乡闹饥荒,于是逃亡别处。

长途跋涉后到了一个小村庄,发现有一栋破庙。进去以后发现有个神婆,他向神婆祈求若能使其人生逆转,便可给她3年阳寿。于是神婆答应了。

秀才一觉醒来,花了3天时间把破庙装修成衙门,求神婆把庙里的老鼠变成了衙役,而自己变成了青天大老爷。随后每当遇到过往的郁郁不得志的人,秀才都把他们接进衙门住着,供养起来。而如此大的一个衙门的供养,全靠这些穷困的人用阳寿与神婆作交换。

终有一天,真正的衙门发现了这个假衙门,于是将其包围。欲将所有人歼灭,秀才跑出来说,我们都是艺术家,我们虽不中举,却有独到之处。于是青天大老爷让秀才展示几样,秀才就表演了唱歌。

结局就是真正的衙门还是拆了这座假衙门。树倒猢狲散,里面的人也就散了。

其实这个故事有点扯淡,原来秀才的优点就是唱歌,还有秀才是怎么一个人修好一座衙门的等等。

这个故事就是楼主一时瞎编的中国版《录取通知》,看完这个电影觉得是拍给郁郁不得志的人的一部泄气电影,表达一下就算老子不被赏识又怎样?你不赏识我因为你俗。在结尾处非常好莱坞式地表现了一个野百合也有春天的立意。

楼主也曾是差生,楼主从小到大的梦想都是学导演。但是楼主无奈于找工作的现实,只得放弃自己的梦想而去学会计,为了好找工作不得不学自己不爱的东西,被迫接受这个社会畸形的价值观。其实楼主可以说是很符合这个片子里所说的不被”accepted“的那一群,但是楼主看完了这部电影,却完全没有产生什么共鸣,也没有被励志,反而有些觉得这片子误人子弟。

貌似这个电影和流星花园那类的无异啊。4个人一个星期内装修好了一座医院;一群混混占领了一座那么大的建筑居然没引起警局注意;那么多人进了学校N久没上课也没人闹事;女主瞬间因为一个舞会放弃富二代,托怀送抱酷似青蛙的男主。。。

我们允许电影里含有一些不合情理的细节,因为毕竟电影是杜撰的,剧本是人写的,有缺陷是必然的。但是你处处不现实,处处不能推敲,完全架空了现实拍一部现实的校园剧那就不大对了吧。导演完全拍了一部自己的乌托邦出来。

刚看了开头的时候我以为,他们到后面会将错就错,用那些学生的钱真的建起了一个正规校园,请来老师,帮每个人实现其独特的才华。

结果呢,一群人用着父母的钱只知道享乐,那比尔盖茨不上大学那是为了自己创业实现自我价值了,这群人就真的只是为了玩,根本就没有想过实现自己价值的想法,把学生交的学费花在各种玩乐上,电视,游戏机,泳池,吧台。。。。

我说啊,就算不同意这个世界畸形的价值观,你的才华再独特,你码也得想要自我发掘啊。

结果招来了一些不被社会认同的人之后,也没见主角们开始发掘这些人的潜质,还是夜夜笙歌。

我实在不知道这个电影想表达什么,是表达人人都有闪光点,即使是差生?可是片子里差生的才华体现在哪?是想表达人人都有权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可是我没看见片子里有哪个人追求了。片子里唯一实现价值的只有三个人,一个是我眼看着他把一碗辣椒粉和盐倒进去了还能做出来可口巧克力蛋糕的厨子同学,还有一个能用念力点燃汽车的小头同学。还有那个可以用一把匕首在黄色木头上刻出了机器打磨后的效果的非洲性器黑木木雕。

楼主并不是要对一个喜剧电影故意较真,没必要。并不是要骂这是部垃圾片,楼主只是觉得你喜剧的话搞笑就好,既然你没把价值观拍出来,那就别把强加的价值观在结尾处渲染地多么正义来误人子弟。所有不被世俗价值观认可的而还能有所成就的伟人,那都是人家努力发展自己独特价值的结果。是金子都会发光,但你也得把你闪光点上的淤泥擦干净了不是。

一群根本没想要上进的人,到了最后却表达了人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梦想的主题。我不知道这两者导演怎么联系上的。是要表达虽然我们有权利追求梦想但就是懒得追求吗?

几乎没看到有说这部片子负面评论的,都说看着很过瘾。这片子满足了屁民对于强势群体的蔑视,确实看着很解气。不过可悲之处就在于这完全不现实了,。。。。也只能是部乌托邦喜剧电影。





5 ) 最后一段,精辟到爆了~~

Well, what about you parents?
Did... Did the system
really work out for you?
Did it teach you
to follow your heart,
or to just play it safe,
roll over?
What about you guys?
Did you always want to be
school administrators?
Dr. Alexander,
was that your dream?
Or maybe no,
maybe you wanted to be a poet.
Maybe you wanted to be
a magician or an artist.
Maybe you just wanted
to travel the world.
Look, l... l... l... I lied to you.
I lied to all of you,
and I'm sorry.
Dad, especially to you.
But out of that desperation,
something happened
that was so amazing.
Life was full
of possibilities.
A-A-And isn't that what you
ultimately want for us?
As parents, I mean,
is... is that,
is possibilities.
Well, we came here today
to ask for your approval,
and something
just occurred to me.
I don't give a shit!
Who cares about your approval?
We don't need your approval
to tell us that
what we did was real
'Cause there are so few truths
in this world
that when you see one,
you know it.
And I know that it is a truth
that real learning
took place at South Harmon.
Whether you like it or not,
it did.
'Cause you don't need teachers
or classrooms
or... or fancy
highbrow traditions
or money to really learn.
You just need people
with a desire
to better themselves,
and we got that
by the shitload
at South Harmon.
So you can go ahead,
sign your forms,
reject us and shoot us down,
and do whatever you gotta do.
It doesn't really matter
at this point
Because we'll never
stop learning,
and we'll never stop growing
and we'll never forget
the ideals that were
instilled in us
at our place.
'Cause we are
S.H.I.T. Heads now
and we'll be
S.H.I.T. Heads forever
and nothing you can say
or do or stamp
can take that away from us!
So go!
Go ahead!
你的父母呢?
系统是为你设计的?
它教你顺从你们的心
做个顺民?
都很听话?
你们呢?
你们一直想做学校行政员?
亚历山大博士
你有什么梦想?
也许没有
也许想做诗人
或者魔术师,艺术家
或者只想周游世界
看,我...撒谎了
我对所有人撒谎
非常抱歉
爸,尤其是你
但绝望之余
有些事情很激动
一生有很多可能
难道这不是你们最后的要求?
作为父母,我的意思是
便是“可能”
今天我们来这请求你们的批准
有些事情发生了
我不在乎!
谁在乎你们的批准?
我们不需要你的批准来告诉我们
什么才是真的
因为真相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当你发现了
你就明白
我明白这是一个真相
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南哈蒙
无论你是否喜欢
它是事实
不需要老师,教室
以及虚浮的传统或者金钱来学习
只需要大家有着提高自己的愿望
这在南哈蒙已经拥有
所以你们继续
标榜你们的规则
拒绝我们,打击我们
做你们想做的
这一点都没有关系
因为我们不会停止学习
也不会停止成长
我们不会忘记在
我们的土地上灌输的理想
因为我们是自由的主人
我们也一直都会是自由的主人
无论你说的,做的,盖的
可以让我们改变!
去他妈的!
随你们!

6 ) accepted

三个地方很有感触。
第一个。那个敲门说我也是来这里上大学的人说,不是只有我一个阿,我们都是来上大学的,然后镜头拉高,延伸,看到小小的学校门口密密麻麻站满了人。B同学的小计划搞出大事了。那些密密麻麻的人一眼扫过去都有些“奇形怪状”,不符合传统的大学新生形象,原来,摇滚歌手,滑板高手,那些叛逆的男生女生,心底里也是想上大学的,想得到认可,并不是所有人都以自己为异类而高兴,那些强硬叛逆有的时候也是无可奈何,保护自己的尊严和信心的方法。更多的人,想get accepted。
第二个。B同学把遣散大会搞成了迎新大会,那一番即席演讲很是感人,我们经常挣扎在传统的社会条条框框和自己的理想中间,不想就这么被改造,也不想被社会排斥在外,但是鱼与熊掌注定只能选一个,忍受不了孤单我们最终大都被同化,变得枯燥功利干涩苦闷,变成一大群枯燥功利干涩苦闷的人中的一员,而B的学校,不是要榨干我们的机器,而是滋润我们的沃土。
第三个。听证会。不用多说,全剧高潮。
一开始看到B同学老是被rejected而片名叫做accepted,觉得也太失败了吧这个名字,一上来就把后面的内容都曝光了。看着看着就明白了,accepted并不仅是上大学这么简单。这是个life long的研究课题。这个片子当然很理想主义,很夸张很牵强,但是它关注的话题表现的方法很是独特,值得给5颗星,男主角也很有趣,演得很好,有点儿年轻ross的感觉哈。

7 ) 那些我们所不可企及的梦想

这两天英语课上写作文,让我们写总结,胡乱写了几篇,第一句话却总是:how time flies!
时间确实过得很快,去年的现在,高考完毕,我还在为我的过去懊悔为我的未来担忧,辗转于各个学校网站之间,然后祈祷志愿能通过梦想能实现。
而现在,已经坐在一个学校的寝室,在电脑上安静的打字,但内心慌张,因为柜子上还放着即将要考的几堆厚书,需要我在近几天之内背完,然后去考试。
或者说这个就是我们的大学生活。无奈但必须,繁忙却空虚。
我的现在和电影中的正统好哈蒙大学一样,虽然在课堂中,但张张都是昏昏欲睡的脸。

有个朋友说:以前考试的时候老师千方百计的把题捂着,生怕你看到,而现在,老师是千方百计的把题漏给你,生怕你挂科。
然,这个,就是差距。

本来以为大学真的如很多地方描述的那样,青春热力四射,是所有人展示自己的舞台,可最终还是明白,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还不如啤酒电脑美女八卦来得畅快。文字中电影中那些最为美好的花季雨季,在我们还没有准备的时候,就已经在厚厚的书堆中过去。
抓都抓不住。
站在高处,俯视世界的手段不是没有,却需要建立在每日的追逐漂亮的异性,然后与同学勾心斗角,和污蔑他人刻意讨好老师的基础上。我想我不屑也不能。

于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终日迷惘。

记得小时候每当亲戚朋友来访,问起小圈长大后想当什么?
我总会昂着头,叉着腰,很骄傲的大声说:科学家!
似乎那样的年纪并不知道科学家是多么一个笼统的范围,我甚至怀疑自己到底是否知道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只是现在,我对于工作的梦想,就是毕业之后考个公务员,兢兢业业平淡乏味的过完一生。如是而已。

不过在电影世界中,总是有英雄出现的,有的人来拯救地球,有的人拯救生命,有的人拯救心灵。所以在这样一个颓废的教育体制中,是需要一个英雄的出现的,那就是巴特比。当有轻微精神病的学生说:“it was the first time my parents ever said they were proud of me!”他的手夸张的挥舞着,那时候我是被彻底震撼了。
后来的高潮中,巴特比在法庭上的慷慨陈词,更是让人热血沸腾,我看了一遍又一遍,几乎快背了下来。
电影是好电影,但这个也是是电影而已。故事本身很是美丽,但毕竟不现实,罢了罢了,曾经给了我一个梦,虽然永远不可企及,但足够了。

有过梦想就是好的。

8 ) 大哥你考研,考他有啥用啊。

笑着看完Accepted(录取通知书), 好像找到情感共鸣,夜深了我还是要说几句。

听说几年考研的人数又创新高。据报道,2010年全国报考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这也刷新了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

怎么这么多人都要让自己受罪,不停地考呢?

电影ACCPETED讲的是高中毕业后申请学校的B一再被rejected,无奈之下做了个假的录取通知书,为了骗过每年掏2000美元给他上学的老爸,还让朋友给他做了个假网站。玩笑越开越大,老爸老妈要送B上学,于是得找学校啊。于是找了一家废弃了的精神病院,然后找一帮学生来充当入学的大学生,骗过了老爸老妈。结果是玩笑开得更大,一大帮没有被大学拒绝的怪胎都跑到这个学校来。。。剧情是典型的美国好莱坞式的情节,被世界遗弃的时候,所有人都将你遗弃,爱情,亲情,友情,事情。最后当然还是以好莱坞式皆大欢喜的情节收尾。

抛开这些cliché,影片反映的一些东西确实让我们反思。

大学到底要教学生什么东西?主流传统大学压抑学生的思想,大学里强者压迫欺负bully弱者,冠冕堂皇的校长说:一所学校的reputation靠什么建立起来的?就是学生被拒绝的人数。这突然让我想到原来一个学生被美国大使馆拒签数次的经历。北京东四十条附近的大使馆里坐着一群NBHH的人物,坐在铁窗里,以拒签学生为乐。不知道是不是也是被这种思路所主导的:你拒签的人越多,你丫就越NB。

而B所开始创立的虚拟大学越搞越大,所有人都很HIGH。玩滑板的玩滑板,游泳的游泳,冥想的冥想,玩特异功能的玩特异功能。大家和平共处(当然这是电影啊),主流传统大学里的弊病在这里反倒消失了。

到大学来,总要做点事情,不能老是玩,是吧。为了设置课程,就去问学生自己想学什么,挖掘学生的优势:

傻乎乎在社会上处处碰壁遭开除的衰男对厨艺感兴趣,疯狂地投身厨艺,做出最美味的食物;

患有ADD的衰男在这里冥想,终于可以让世界慢下来了;

还有胸大的金发美女开始也就像晚点脱衣穿衣的游戏,没想到却挖掘了她们对服装设计的天赋,于是就让他们设计衣服吧。。。

不管怎么样,每个人到这里都有事可做,而且做得开心,有成就感。

美国的教育里一直突出的是因材施教,而且美国文化里也强调个性individuality,在影片里之所以能够引起大众共鸣,这也是个主要原因啊。

最后煽情的高潮部分是在听证会上上演的。办一个学校需要至少三要东西,facility, curriculum, and faculty. 也就是基本设施,图书馆,教室啊什么的,课程,还有教员。 S.H.I.T(short for South Harmon institute of techonology)好像什么都没有啊,没有图书馆,现在谁不可以在网上做研究啊,现在是什么社会了,遇到问题google一下啊,去看wekipedia吧,上面什么没有。课程学生自己开发的,还有教员,学生自己教自己,探索内心,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着有什么不可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冷静而且理性的,但是我无法不被感动。从幼儿园开始老师让我们做这样的人,上中学家长让我们选择这样的大学,学这样的专业,而且还冠冕堂皇,这是为你好,以后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上了大学,找不工作,那就继续读书吧,读研究生,研究什么呢?什么火什么好生活就选什么专业吧。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两个场景。一个是B的老爸对B说:

Do you want to have a happy and successful life? You go to college.

If you want to be somebody, go to college.

If you want to fit in, go to college.

是啊。这在中国好像更加的严峻。一个没上过大学的人生命是不完整的,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是被社会遗弃的人。当你告诉别人你只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他们会用看一只没有脚尾巴剪断了可怜流浪狗的眼神看着你,oh, poor boy.



另外一个场景是B的爸爸去见FAKE Dean,也就是假冒学校主任的桥段。

大学是学生增长知识。。。。开始人生旅程,从青少年成长,成熟,成为有责任的社会人。。。。前面说得好啊,最后来一句:Isn’t that a load of horse shit? 难道这胡话连篇么?

然后又说一大堆,大家都不想听,但是冠冕堂皇的话:we throw a lot of fancy words in front of these kids in order to attract them to go into school in the belief that they can have a better life. 学校把一些花哨而且华丽的字眼给孩子们吸引他们进入学校,而且相信他们会有更好的生活。。。但实际上那是屁话,我们都知道我们只能培养出买主和卖主buyers and sellers,嫖客和妓女pimps and whores.

。。。

其实上大学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get a good job.

大家都是混口饭吃嘛。上大学还不是出来有口饭吃。

是不是听起来特别刺耳,但是特别特别真实啊。现在的大学生量多质差,不是他们进学校的品质差,而是教育体制的问题。不是么?不是么?

拉拉塔塔说了一大通,亏我还是个教书的,怎么感觉老是在抨击自己一样。

想想当年幸好没有去考研究生,否则的话现在就不会来看ACCEPTED,也不敢写出这些东西来了。

THANK GOD.

短评

压力更大了

10分钟前
  • 皮皮哟
  • 推荐

传说中的野鸡大学?

12分钟前
  • 浑浊儿
  • 还行

什么是教育,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值得思考。表演很轻松,故事蛮有趣。

15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还行

为所欲为哪家强?美国德州找蓝翔。打开学渣新天堂,放飞自我寻梦想。

19分钟前
  • 之晨
  • 推荐

典型的好莱坞喜剧片,反智情节浓重

24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较差

屎尿屁的壳,鸡汤的气息,却有一颗实打实的反思核。拍得很年轻,也把很多问题符号化和理想化,但试图瞄准问题并尝试指出新方向才是可贵的,也是美帝一直以来涌现这类片的价值所在:敢于在电影里预演革新,而且还有允许电影演示的空间,说不定最终就推动了现实的革新。本身三星,最后的演讲值一星。

28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虽然有原型……原型还很屌……但这部电影里,我只看到了一群骗爹妈钱吃喝玩乐把妹的小混球啊……没看出来他们有为”梦想“付出一分一毫的努力啊……

33分钟前
  • 猛汉世雄
  • 还行

好题材,但谈不上好电影,打四星是因为借题发挥很方便。反思教育弊端、探索学习本质是有意义的,但身处Z本主义复辟时代这种白日梦终究只是空中楼阁,在教育不影响社会资源分配、工作也不只是为了生存的世界也许有可行性。改革人人会谈,但往什么方向改才是问题,电影里的玩法太反智就不提了,现实中右派那些主张通常不是为有产者谋利益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左派的尝试则在失去W产阶级Z政的后盾之后被定性为W革余孽。

35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推荐

题材高尚,笑料低俗.

36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想法不错.

41分钟前
  • Demi
  • 推荐

老实说不太喜欢 “自己创造一个大学”这个立意很新颖 但这个学校真的怎么看怎么不靠谱 被录取的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原谅我的直白) 没有正式教员没有正式课程没有规范管理 对对对我知道外国大学很讲究自由随性 但“你们想学什么 你们自己是自己兴趣的老师”这些看似高大上的话没有根基还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 最后的庭辩戏更是儿戏 用感性去打动法律真是幼稚!我是真心希望以后的学校可以真真正正选择自己喜欢的擅长的东西来深究 但起码不是电影这样毫无章法。PS没有皱纹嫩出水还没转变成攻气十足的布莱克莱弗利真的太好看了!还有里面的小卷毛Glen好搞笑做出两杯饮料给男女主3秒钟后就打电话问味道如何这里要笑死!PPS在小孩子们高考的这一天看到了这场电影还是有点感触 知道落榜的难受 希望大家都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

46分钟前
  • 黄悦_
  • 还行

觉得比预想中要出色很多。什么是教育,你又为了什么去受教育。大学快要读完了,终于发现原来这四年我所要做的就是对自我的一个找寻和定位,我想这比任何一门专业课还要重要许多。(中国的大学实在是一点意思也没有,比shit还要shit)另,这片可圈可点之处很多,ost也很棒let the d

4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一切不现实的东西在理想主义面前都变得那么可爱而实际。“一直以来我们被传授如何学习,今天,我们反行其道:你想学什么?”

5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很有意思的影片

55分钟前
  • 劳而获
  • 推荐

故事创意不错...

57分钟前
  • 某茶君
  • 还行

我们这代人是这样的长大的:白天在学校高唱建设祖国奉献四化,晚上回家看这样的电影让自己的精神世界被美式观念主宰。无从评判孰优孰劣,只是有一点看懂了最可贵:Possibilities

1小时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推荐

都是奇才

1小时前
  • 七月
  • 推荐

美国式的无厘头,但是给人的思考却是无限的。循规蹈矩的教育模式是否有可能按照学生自身的需要而改变,什么是大家想要的,似乎影片也没有给出答案,四年毕业以后又将如何面对?

1小时前
  • 東寫西讀
  • 推荐

轻松逗趣的表演,有趣的故事情节,意想不到的感触

1小时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这片子一定要看 过瘾的很

1小时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