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汤唯黄觉张艾嘉李鸿其陈永忠罗飞扬曾美慧孜段钧豪谢理循齐溪明道龙泽治

导演:毕赣

剧照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2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3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4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5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6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3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4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5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6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7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8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19 地球最后的夜晚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3 00:38

详细剧情

罗紘武(黄觉 饰)因父亲离世再次回到贵州。12年前,好友白猫(李鸿其 饰)被杀,罗紘武在追查凶手左宏元(陈永忠 饰)的过程中,被凶手的情人万绮雯(汤唯 饰)所利用。从此以后,这个神秘的女人构成了他所有的记忆、欲望、信念和梦魇,一段追寻之旅让他发现了被隐藏多年的秘密……

长篇影评

1 ) 观众,何以成为《地球》的危机?

《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大众层面所引发的喧嚣,令我产生了思考:

作为受众的观众,何以成为电影《地球》的危机?

这也是在《艺术社会史》的最后一章所提出的问题,当年豪泽尔曾提及,电影自诞生以来就面临的危机之一,就是必须要面对“非艺术公众”的受众。身处当下,艺术欣赏早已不是上流阶层才能进入的地界,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入场券。

16世纪的画家勃鲁盖尔创作起源于宫廷文化的农民画时,他只需要面对身处城市的上流阶层;他们购买与观看村野题材的艺术品,是“贵族们看乡下人的生活获得的快乐”。当时,艺术的欣赏群体固定在一个可以被清晰定义的社会和文化阶层。

而20世纪以来,随着艺术与艺术欣赏的民主化,所谓的“艺术欣赏群体”也随之瓦解。电影院是身处民主化前线的,在这里,每位观众都有各自的社会身份,跨越一切的社会范畴。

如果我们承认《地球》是一部产业化体系下所制作出的电影,那么必然,它的每笔资金最初投入的目标,都是需要每位观众额外劳动付出,才能收回并赚取。那么作为受众同时也作为消费者的观众,他们付钱的条件性,就必然会变成了《地球》的艺术因素之一。

在理清楚这一层面上的《地球》与其受众的关系后,我们才能以一种不抱着偏见与偏激的心态,来讨论这一次《地球》所获得的极端差评的背后,每一位观众所产生分歧的意义所在;并更加清醒地体认到电影的社会功能和电影创作与其所处社会的关系。

(上图戏谑地讨论了《地球》的观众群体差异)

就个人而言,始终觉得所谓的豆瓣文青、抖音用户、猫眼淘票票用户,提不上说能够产生多大的分野,我们在本质上的差别没有那么大,充其量是平台发声渠道的差异,令人容易产生不同维度上的认同感。即便是豆瓣上的影迷群体,也不见得工作与生活都围绕着电影转。

这种断然二分的、对立的论调,诸如“影迷与路人观众势不两立”、“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的信仰不同,后者有害”之类,都是站不住脚的、企图引发更深层矛盾并带有恶意的论调

在网络时代,各平台用户就必能在电影审美上达成的“所谓区分”了吗?这其实多是刻意的错觉——很多人在强调影迷和普通观众的身份与眼界差异,却常常会忘记,我们之间的差别很大却又没那么大。不少人口中所谓的“普通观众”,可能就是你的上司、你的父母、你的男女朋友、你的闺蜜兄弟、或者是前脚还给你送快递送外卖的小哥。

诚然,每个人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但当组合成一个群体,即便是流动的、模糊的,也会产生一些趋同性。我们不应该凭着自己的想象,就把给出差评的群体,划入到“普通观众”这种刺眼、甚至带有歧视感的抽象标签里,幻想全场都是些门外汉、只有自己是懂电影的。

不过,《地球》引发的冲突和口碑的争议,还是有些太夸张了,也的确打破了一点我的认知。

在联合出品方之一的猫眼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人的意见——超过73%的人给出了1-2分,这几乎是史无前例的。

我曾说,“上映难产、发行困局、关注稀少”是目前国产艺术/文艺电影面临的“三座大山”(《独立电影的命运困局》)。对这类作品而言,上院线是遥遥无期的一件事,即便最终折腾到上了院线,还是很可能难逃个位数排片、个位数上座的尴尬情形,比如最近的例子《淡蓝琥珀》、《冥王星时刻》,几乎都是“自我放弃”式上映,没有、也不可能形成大的讨论,这很可惜。

但此类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一个都没有发生在幸运的毕赣身上。从《地球的至暗时刻》,那篇制片人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在业界算是收到了“穷追猛捧”的运气,很多人愿意给予他和他的团队以信任,即便过程有很多艰难,每个人都很辛苦,最后结果还算是好的。

这部电影从拍摄、制作到戛纳亮相,再到宣发一次次包装后引发的话题度和全民观影,至如今的口碑雪崩,这一整条线的运作都是产业化体系下的“商业艺术电影”操作,是一个极少数的个例。

于是乎,我初步尝试着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电影营销在本质上不会伤害一部电影,真正伤害《地球》的问题是,它既然选择了产业化的道路,花掉了七千万,就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定位,放在一部“犹疑与遮掩”的电影上。

是的,《地球》的问题不是看不懂,而是“入口被遮掩”、“表达存在犹疑”。看不懂,从来都不应该成为商业片的差评理由。甚至,可以成为卖座的理由。

如果拿一些今年剧情容量更为复杂的华语电影来作比——《无双》、《血观音》、《暴裂无声》,就会发现:它们同样对观众的逻辑思维有着很高的要求,构建了一个叙事上的时空迷宫。

但是,这些电影笃定而精确,能够主动地给予观众那团阿里阿德涅之线,让观众在看电影时意识到自己身处何处、所为何事。它们的创作者也许在才华上不如毕赣,但他们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也知道如何让绝大部分观众,获得他们付出之后所应当获得的东西。

《地球》的文本在创作的过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即前面所言的“犹疑与遮掩”。这可能才是它的问题所在:我们绝不应该把所有观众都视作智商低下的巨婴,应当相信他们在碎片化时代是能够具备非线性思维的,况且他们都普遍能看懂情节更为复杂的电影。

作为受众的观众,并没有成为《地球》的危机。

《地球》的危机,在于它所想要融入电影产业体系的姿态与观众所产生的隔阂断层

在电影的前半部,时空线索裂成了两个,这些现实碎片并非全部都在剧作的真实情境中发生,而是虚实相并,把两个相差十二年的不同时空进行表层的逻辑建构。但在建构的过程中,毕赣使用的是过度直白的前后情节符号对应,这些都表现出了毕赣拍摄这部电影时,作者身份与考虑受众接受度、资本问题上的尴尬与不可解。他还未找到一个更好的协调方式,也没找到一个更可行的方式,去完成建构。

相反,被很多人在艺术性上所看不上眼的、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虽然的确存在很多的瑕疵;但一个起步比毕赣低的他,能迅速在产业体系下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不断地消解隔阂的尴尬、从而重获自己新的作者身份,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

把噗在他的文章中提到了毕赣的时间意识过强,致使电影体验被损害了。我有着差不多但部分不同的意见。差别的意见是:《地球》把时间物化成了概念,是空间化、舞台化的时间,伴随着创作者的不确定,最终带来了机械感与生硬感,没有融汇进一条时间流里。换言之,时间在毕赣的手上是道具,不是河流;《地球》的创作,在部分段落看来是有“诗性”,但总体上看还是更偏向于按部就班,灵气让位于匠气。

《地球》这部电影,对于观影自觉性高的观众而言,他们可以自己编织阿里阿德涅之线,来获得迷宫的钥匙。部分观众的确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对影像的投射,从而对每个碎片编码、拉成像样的时间线(比如豆瓣上梳理剧情线的很多解谜帖)。在这一系列动作完成后,他们就可以用一种公平的、获得尊严的方式,给出关于《地球》的好评或差评。比如个人就非常喜欢这篇《年轻的焦虑》的差评。

但由于毕赣对自我的不确定性,以及他未完成的自我建构,让《地球》成为了那些无法产生公平对话者的灾难,这也就难怪这么高的差评率。那些在电影院里抓耳挠腮,却还是不知道该如何界定每一场戏时空关系的观众,其实是某种意义上的弱势群体。顾客永远不该遭受刁难和刁难后的诘难,这是老掉牙的道理,倒也没什么错误。如果一部电影无法给大多数人带来共情的能力,它也许仍旧是部好电影,却是一个不适合被过高投资、过度产业化的项目。

当然,就个人而言,我虽然不那么喜欢这部电影,还是下意识、也当属必然地选择支持它,甚至要在各个平台都发声支持,也会在朋友圈为它拉人打高分。

因为就算如我上文所言,《地球》在面对几个情况下的危机之后都接连失败了;但我仍然固执地认为,它的存在会给我们的电影市场带来更进一步的可能性。支持,是我力所能及的一点小事,也符合我对当下“艺术民主性的解放”的认知。

艺术民主性的解放,不意味着艺术家要以受众的全部标准来制作、生产作品,那只会是在表面的和谐下充满了百害,把电影的可能性导向更同质化、甚至更垄断的道路上。

它应该更多地意味着双向对话与提升。这是理想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需要整个行业共同的努力。

也许市场在经历这一次动荡之后,有一些规则可以发生转变——比如,用更理性的态度去对待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话题度营造;比如用更大的耐心去对待更多青年导演不够成熟但有其存在意义的电影;比如,更多的艺术电影能采用更为可控的发行和更为合理的制作规划。

最后提一句,这次《地球》面对公众的口碑折戟,在各个方面上都有值得探讨的地方,以上也只是抓了几个我认为重点的方向,而更为具体的理由还有许多许多。欢迎补充交流。

2 ) 戛纳捉影⑥:《地球》长镜头惊艳 汤唯最美形象诞生

《地球最后的夜晚》海报

法国当地时间5月15日,备受关注的毕赣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在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映,曾因《路边野餐》拿下金马奖和洛迦诺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的毕赣,是当下中国最具艺术才华的年轻导演,被电影界寄予厚望。《路边野餐》仅用几十万的低成本获得超高赞誉,令毕赣的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拿下了五千万的投资,并请来汤唯、黄觉、张艾嘉等明星主演。此次入围戛纳“一种关注”单元,被选片人福茂形容为“继承了侯孝贤和大卫·林奇的风格”。

在首映之后,《地球最后的夜晚》惊艳了外国媒体,网络上出现不少对毕赣的赞美之词,导致第二场放映排队观看的记者人数急剧上升。毕赣扎根于本土(贵州凯里)的创作反而让他更有国际化的潜质,此次他虽然没有被选入主竞赛单元,但用一个新人姿态在“一种关注”单元出现,不用与众多大导演争锋,反而会让他获得的评价更加纯粹。

前2D后3D的特殊模式,一小时长镜头惊艳外媒

此次,《地球最后的夜晚》使用了一种新鲜的观影模式。片长2小时10分钟,前半部分是正常的2D格式,但到了中间,出现一个颇具仪式性镜头,饰演男主角罗纮武的黄觉进入影院坐下戴上了3D眼镜,然后片名《地球最后的夜晚》字幕出现,提示观众也戴上眼镜,正式开始影片的3D部分,而整个3D部分是一个一小时的长镜头。

值得一提的是,在戛纳的放映条件下,3D纵深效果还比较明显,但由于是夜景镜头,恐怕未来对国内观众的观影是一个考验,一方面国内银幕的灯泡亮度标准建设还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观众能否理解从中间开始进入3D的观影方式,也要打个问号。

汤唯、黄觉

记忆与梦境的来回穿插,一生一瞬的悲欢离合

《地球最后的夜晚》全片大约44个镜头,和《路边野餐》有一脉相承的记忆主题与叙述方式,只不过影像上更加华丽、梦幻,沉浸式梦境的体验更强大。

影片开场,黄觉饰演的男主角罗纮武与齐溪饰演的红颜知己一夕欢愉后,决然离去,因为他内心始终难以忘怀自己心爱的女子万绮雯(汤唯饰演),影片的前半部分,他一直寻找着万绮雯的踪迹,从她好友的监狱到她的前夫,却始终没有她的下落。与此同时,过去与万绮雯相识相恋、又遭到万绮雯老板左宏元报复的记忆,一幕幕在他的叙述中浮现。男女主角的性情和言语拥有诗化的韵律,还充满了想象力,“拿到枪/旋转球拍就能飞向太空”,“在影院杀人,与电影人物同时开枪就不会被发现“等段落都产生了奇异的效果。

影片的后半部分其实可以被看作是罗纮武的梦境,也就是由那个震惊外媒的一小时长镜头呈现。镜头从进入山洞内部,调度到跟随缆车下山,降落到山下的台球房,再随着人物飘到空中,接着进入正在演出的广场,在苗岭山麓的阶梯间不断穿行,罗纮武怀念着的人们递次以新的形象出现,拼解出了他近乎一生一瞬的悲欢离合,最终镜头落在黄觉和汤唯的深吻里又缓缓离开,穿行到象征着短暂的一簇烟花上,令观众如梦初醒。

游魂一般的男主角始终在思考,人的身体是不是氢气做的,而关于女主角的真实记忆又是否存在。正如片中台词所说,“想起的越少,忘记的也就越少”“泥石流不可怕,活在记忆里才可怕”,毕赣似乎想要传递一种对记忆的哲学思辨。与此同时,他还将自己的美学风格与观众的观影体验结合到了一起,因为观影时,观众会不由自主地把对前期剧情和人物台词的记忆,投射到后期的梦境里,这与主人公飞驰的神思不谋而合。

自成体系的审美逻辑,魔幻又暧昧的空间制造

如今,毕赣被认为是年轻导演中最有希望成功晋升中国最好的艺术片导演的人选,这与他拥有自成体系的审美逻辑分不开,在他的审美逻辑内,光影呈现近乎无可挑剔。

此次他的灵感来源于夏加尔的画作、莫迪亚诺的小说和保罗·策兰的诗句。深红与墨绿形成了本片的主色调,既拥有强烈的冲突,又充满超现实感。构图上,毕赣十分注重道具的运用,内景有圆形的镜子,多种形态的灯具,时明时暗,带来不同的气氛,《路边野餐》中重要的符号性道具时钟,也在本片里数度出现;外景则利用凯里地貌,打造出来回穿行的空间感。而他的“废墟美学”依然存在,岩洞地下室倒映的粼粼波光,显得暧昧而又魔幻。

影片的音乐由与侯孝贤多次合作的林强,以及台湾音乐人许志远共同完成,使用了不少电子乐的元素,旋律和质地非常抢耳,而身为八零后的毕赣也使用了伍佰与莫文蔚合唱的《坚强的理由》、陈慧琳的《花花宇宙》、南方二重唱的《墨绿的夜》等同龄人熟知的歌曲。

汤唯诞生最美银幕形象,明星表演融入导演风格

由于《路边野餐》大多是非职业演员演出,此次《地球最后的夜晚》请来汤唯等大明星出演,曾被质疑会影响导演的原生态意境。不过事实证明,毕赣还是将明星演员们成功融入了自己的风格当中。

这是最适合汤唯的一种电影了,她在片中饰演两个角色,身着墨绿裙子的“电影迷”万绮雯拥有和香港明星一样的名字,神秘艳丽、吹气如兰,却无根无源,飘忽不定,象征着爱情由鼎盛到终结,另一个是一小时长镜头中穿着红色皮衣的凯珍,人如其名,如“凯里的珍珠“一般天真活泼,对世界还抱有梦想,象征着爱情初生的甜蜜。这也堪称是汤唯最美的一个银幕形象,完全符合她唯美的气质。

张艾嘉也饰演了野猫母亲和红发女子两个角色,后者也出现在一小时长镜头中,她的几句台词无意中点破了记忆与梦境关系的主题。男主角黄觉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带观众入梦的领路人,他略显沉重的形象让影片内容有了深入的基础。饰演“野猫”的李鸿其出场虽不多,但一个边吃苹果边流泪的长镜头几乎重现了他在《醉生梦死》里的演技时刻。“升哥”陈永忠此次虽然只有两场戏,但阴狠莫测的大佬形象突破了过往民间诗人的状态。

此外,齐溪、明道也在片中各客串了一场戏。其他几位非职业演员都各具特色,正好和男主角黄觉形成一种对应感,尤其是饰演童年野猫的罗飞扬,小小年纪充满了原始的力量感。

凤凰网评分:8分

毕赣用《地球最后的夜晚》带我走了一段慢而稳的过山车之旅,带我们穿过记忆、悲伤、以及他独特的影视魔法。直到影片结束之后,依然余味悠长。而其中那个长达50分钟系列镜头,将在电影圈里被久久谈论。

—— JordanMintzer《好莱坞记者》

《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一场感官的盛宴,片中的一切都是由气氛、印象、情绪而演绎出来的。 尽管一个男人在父亲去世后回乡的情节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在毕赣眼里,没有任何一种旅程是平淡的。在他的镜头下,电影就是造梦,而在梦里,哪怕再稀松平常的故事也必然都是梦幻多彩的。

——Mónica Delgado《Desis FIim》

如果我能把自己关在一个小屋子里,反复看《地球最后的夜晚》,一直到戛纳电影节闭幕,我都愿意的不得了。

——CedricScccivali《ICS FIlm》

毕赣导演了一部既风格独特、又情感充沛、美轮美奂的原创作品。从电影的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分钟,我都被故事紧紧抓着,不管是节奏、风格还是原创性,这都是一部挑不出毛病的作品。

—— PapayaFilms

《地球最后的夜晚》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极高品质:从演员、画面的色彩、舞台的置景、到导演,都是百里挑一的。而当毕赣最终抖出他那个天才长镜头的时候,你立即就知道,这部电影是纯粹的魔术。

—— CasparSalmon

文/秦婉

原文阅读:戛纳捉影⑥:《地球》长镜头惊艳 汤唯最美形象诞生

3 ) 万物湮灭的惆怅 暴君电影的雏形

与林奇的相似性可能只是一种偶然。毕赣在追溯自己超现实主义影响的时候,提到的是俄裔法国画家夏加尔(Marc Chagall)和法国诺贝尔奖得主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并明确表示想把《地球最后的夜晚》拍出他们作品的感觉。

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2期,总期号989。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图片均注明出处,所有权利归原版权人所有,未经授权转载挪用后果自负。

两年前写的《路边野餐》细读:长镜头内外的诗与佛,但愿两年后还有毕赣可写。无论优劣,坚持创作是最重要的。


年度最令人期待的华语电影——青年导演毕赣的第二部长片《地球最后的夜晚》,终于在5月15日早上于戛纳电影宫德彪西厅举行了世界首映。今年戛纳的东亚电影排片很有意思,前半程贾樟柯《江湖儿女》打头阵,后半程又以一连串东亚片掀起小高潮。毕赣前面一天有主竞赛中的滨口龙介和最终摘得金棕榈的是枝裕和,后一天又是韩国名导李沧东新片首映。对于毕赣所在的“一种关注”单元来说,排在这个时候可以说是“黄金档”:媒体看片正在兴头上,电影市场又还要过两天才结束。于是德彪西厅一开始坐得满满当当,有电影节证级别较低的人都没能进来。放映开始前,大家笑说毕赣从此也成了戛纳的“嫡系”。

黄觉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 | © 荡麦影业,戛纳电影节供图

对这位几年前还在拍婚礼录像谋生的年轻人来说,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毕赣的处女作《路边野餐》(2015)成本低得惊人,演员大多自费车马,片酬更是想都别想。但片子在洛迦诺电影节“今日影人”单元获奖后,迅速引起国内外评论者和电影人的关注,陆续在法国等欧洲国家院线公映。在国内文艺片生存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略显晦涩的《路边野餐》于2016年暑期档获得十天的公映机会,创造了艺术电影的市场奇迹。当时就已经对外公布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完成时间却一拖再拖,直到今年二月才杀青,后期加班加点只做了三个月左右。所以他自己也在采访中说,电影节结束后到公映之前还会做进一步调整。

这部新片仍然讲述发生在贵州凯里和虚构小镇荡麦的故事。罗纮武(黄觉饰)在离乡多年后,为处理父亲后事重新回到凯里,在挂钟内发现的一张旧照促使他开始寻找曾经爱过的女子万绮雯(汤唯饰)。当然,与《路边野餐》一样,剧情从来都不是毕赣的强项。他自己也说,影片的故事并没有很大意义,只是一个男人在找一个女人,但重要的是抓住一种情感,营造恰当的氛围。所以在拍摄过程中,剧本会随时发生变动,有时是要抓拍摄场所的氛围和感觉,有时可能只是有了新的主意。

《路边野餐》技术上的缺陷很明显,毕赣也认为这是一个遗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地球最后一个夜晚》是他获得充足资金后的一次再尝试,两部影片形式和内容上也就有很多相似之处。《路边野餐》技惊四座的是一个四十多分钟的长镜头,把主角带到荡麦,并在那里重新见到了自己寻找的侄子和亡妻。《地球最后的夜晚》干脆就把整个后半部分拍成一个近一小时的长镜头,从而形成前实后虚的两段式结构。也是在这个在长镜头中,罗纮武见到了可能是万绮雯的女子和其他故人。它在叙事结构上的地位和功能几乎与《路边野餐》中的长镜头完全一样,在一个类似梦境的氛围中让主人公重温逝去的过往。

从夏加尔、莫迪亚诺到策兰

对于比较晦涩又以个人风格取胜的艺术家,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分析他所受的影响,在这些影响的脉络中理解他的作品。包括戛纳电影节总监福茂(Thierry Frémaux)在内,影评人常把毕赣跟侯孝贤、王家卫和大卫·林奇联系起来。

与两位华语大师的对比应该是显而易见的,侯孝贤对电影时空概念的再造和王家卫擅长的非线性叙事,都可以在毕赣身上找到。东亚观众因为传统上受佛教循环论影响,可能感触不深,但在西方基督教线性时间观念根深蒂固的地方,两位华语导演的时空观念和叙事方式在上世纪末可以说是革命性的。毕赣也是如此。《路边野餐》中反复出现的挂钟和片尾时光倒流的暗示,很明确地告诉我们时空观念是影片的一个重要方面。挂钟的意象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被削弱,但仍是全部叙事的起点。罗纮武在挂钟内部发现照片的时候,观众就应该警觉:这部电影的叙事顺序会非常复杂。

大卫·林奇则代表毕赣作品的另一面,即与日常可感知的“现实”决裂,转而在不可感知的层面寻找另一种真实。然而,与林奇的相似性可能只是一种偶然,毕赣在追溯自己超现实主义影响的时候,提到的是俄裔法国画家夏加尔(Marc Chagall)和法国作家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并明确表示想把《地球最后的夜晚》拍出他们作品的感觉。

飞跃小镇的细节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也能找到 | 马克·夏加尔《城市上空》(Au-dessus de la ville)1914-18 | © 莫斯科特列季亚科夫画廊(Третьяковская галерея)

夏加尔是美术超现实主义的先驱之一,更是“超现实”一词的源头。相传诗人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认为夏加尔的画作是“超自然的”(surnaturel),后来才基于此发展出“超现实主义”(surréalisme)的说法。如果硬要给毕赣贴标签,“超现实主义”可能是最合适的。他善于表现无形的意识,两部长片作品中的超级长镜头就像布勒东(André Breton)在《超现实主义宣言》(Manifeste du surréalisme)中所说的那样,“把看似矛盾的梦境和现实调和成一种‘绝对现实’或‘超级现实’”。

莫迪亚诺的影响首先在内容上。这位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玩弄“记忆”的高手,利用侦探小说这种类型呈现个人和集体历史中的记忆与遗忘、存在与湮灭。《地球最后的夜晚》最初对外的说法是一部科幻片,后来又有了公路电影等类型片的痕迹。形式上,毕赣的长镜头明显与莫迪亚诺无关,但前半部分对现实和回忆进行碎片式、非线性的处理,显然跟莫氏行文中故意设置的不连贯语言十分相似。黄觉说,片中用他的声音做画外音的地方,其实大多都也拍了画面,所以是毕赣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舍弃了影像。不难想象莫迪亚诺写作的时候也是这样,第一稿难免是逻辑清晰的叙事,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改成人类在回忆往事时真实的模样:絮絮叨叨、前后矛盾、欲言又止。

莫迪亚诺风格和主题发挥到极致的《多拉·布吕代》 | © Éditions Gallimard

毕赣在法国影评人王慕言的采访中还提到另一个名字——保罗·策兰(Paul Celan),并称新片片名最初想用策兰1952年的诗集名《罂粟与记忆》(Mohn und Gedächtnis),第一部分是“记忆”,第二部分长镜头则是“罂粟”。这个说法让我有些惊讶,因为相对于莫迪亚诺,策兰的“记忆”并不碎片化,也不拒绝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细想一下,策兰对他的影响可能有两个方面:形式上的反复和“黑色电影”的尝试。

策兰最著名的诗应该是《死亡赋格》(Todesfuge),它的最终版本恰好收录在《罂粟与记忆》中。这首诗在形式上的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都会有大量重复,只作一些微调,就像古典音乐中的“赋格”形式,在不同声部上模仿同一个主题。《路边野餐》中有不少策略性重复,但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都消失了。然而在表现同一人物的不同时期、不同身份时采取割裂而非连续的方式,这可能是两部影片真正的“赋格”所在。

更重要的是犹太人策兰作为大屠杀幸存者对死亡的执念。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写在死亡的阴影里,直到49岁自溺塞纳河。《罂粟与记忆》作为他的第二部诗集,每一个字都透着死亡的气息。就连看似情诗的《夜里……》,实际上都是在描述时间摧毁一切的力量,时间之吻既死亡之吻。这样的沉重,毕赣的电影自然是达不到的,他所汲取的是时间让万物湮灭的惆怅,当然还有黑色电影(film noir)中死亡随时可能发生的压抑感。《地球最后的夜晚》中的事物往往都有一个前史,比如一个曾经奢华而魔幻的大宅子,但它出现在长镜头中时,已经成了时间的废墟。

废墟是片中随处可见的意象 | 汤唯、陈永忠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 | © 荡麦影业,戛纳电影节供图

这个长镜头的引入方式十分有趣: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主人公走进一家电影院并戴上眼镜。此时观众也需要戴上3D眼镜,因为之后这个长达一小时的长镜头是3D的!毕赣认为3D更能体现梦境,也暗合了布勒东以超现实主义描述“高于现实的现实”:如果2D是可感知的实在,那么3D长镜头营造的氛围和情绪则是一种更高的存在,一种超越现实的现实。它同时也是一段超文本,是毕赣对电影艺术本身的一种看法:它是记录时间空间的载体,人们通过电影让时光倒流。这与《路边野餐》片尾列车车身上画的时钟像电影放映一样连帧倒转来模拟时光倒流是一致的。

从作者意志到电影暴君

这样的形式选择意味着极高的拍摄难度。长镜头先后集中拍了两次,第一次三遍全部报废,第二次过了五遍,能用的也只有最后两个。用主演黄觉的话来说,这个镜头能拍出来就已经是“奇迹”了。《地球最后的夜晚》先后换了三个摄影指导,那个长镜头出自最后一位之手。他是法国摄影师大卫·西扎莱(David Chizallet),代表作有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的《野马》(Mustang,2015)和今年凯撒奖大热门《无巧不成婚》(Le Sens de la fête,2017)。但无论对于谁,毕赣体量的长镜头可能都是一生一次的特殊体验。

可是拍出来还没完,放映仍是个问题。该片并没有全2D的版本,因为3D在毕赣手中不是一个娱乐观众的噱头,而是实打实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此外,整个长镜头都是夜景(与片名相呼应),就需要影院把亮度调高,加上复杂的采音混音,国内院线从硬件到软件都很难不出差错。毕赣表示会努力与院线沟通,但这样的沟通往往并不很有效。2016年布里泽(Stéphane Brizé)的《一生》在法国公映时,他的团队就做了很多沟通工作,他本人还发表了给法国各大院线的公开信,恳请他们把音量调高。最后根据法媒的报道,一些院线并没有照做,一部声音细节极为丰富的作品就这样毁在了商业院线的懒惰。

无论是对技术细节的执着还是超现实主义的表达,毕赣的“作者”姿态非常明确。大部分作者电影都是“大导演小演员”,哪怕是国际巨星如汤唯,也要回到演员的“本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和技艺实现导演的意志。毕赣在拍摄过程中仍在不断调整剧本,对于相对业余一些的演员,比如饰演黑道老大左宏元的陈永忠(毕赣的姑爹,也是《路边野餐》的男主饰演者),拍摄中的朝令夕改影响并不大。但对专业演员来说则是个不小的挑战,特别是语言上。方言对毕赣的诗歌和电影有很重要的意义,除了汤唯的角色因为是外地人所以夹杂普通话,其他人物都要说贵州话(凯里方言)。为适应随时可能变动的剧本,黄觉花了很大精力学凯里话,这可能也是他前后在剧组待了十个月的一个原因。

汤唯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 | © 荡麦影业,戛纳电影节供图

关于方言的细节看似小事,但对于中国作者电影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此前中国影视作品的做法是让剧情迁就演员,不管哪里的故事,演员都是一口普通话,偶尔有一些北方方言。这与长期以来方言地位和政策导向有关。两年前的《罗曼蒂克消亡史》仍存在着不合理的普通话和沪语混杂,在剧情上根本找不到解释,只能认为是演员的懈怠或是导演要求不高。实际上过去十年多,南方方言开始在大银幕上“复苏”,不管从写实的需求还是作品氛围的营造都是一种积极的改变,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而毕赣的凯里方言要比南京话、上海话使用者少得多,在选角上就没有很大余地,只能靠演员自己去学。

模仿口音和学习语言本是演员的分内事,比如梅丽尔·斯特里普的两个奥斯卡影后角色都在语言上下了很大功夫:她在《苏菲的抉择》(Sophie’s Choice,1982)中扮演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波兰女子,有大量德语和一些波兰语对白,说英语也要带上波兰口音;《铁娘子》(The Iron Lady,2011)中又要全程英国口音。中国电影演员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要少很多,甚至还不如一些电视剧和娱乐节目,但愿汤唯、黄觉、张艾嘉和李鸿其的凯里话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台湾演员李鸿其虽然在完成版中没有任何对白,但他也表示剧组每个人都在学贵州方言,自己也不例外。

能够支持毕赣如此疯狂的艺术诉求,这些演员已经无愧于电影艺术,他们参演该片的经过则更有意思。黄觉在看了《路边野餐》后激动万分,想去荡麦这个地方看看。后来发现是个虚构场所后,就寻求与毕赣合作,因为导演是荡麦大门的唯一钥匙,只有拍他的片子才能抵达他的荡麦。李鸿其与毕赣是金马奖“同级生”,毕赣凭《路边野餐》获得最佳新导演奖的时候,他以文艺片《醉·生梦死》获得最佳新演员奖。李坦言有很多人劝他不要接毕赣的片子,但最终还是被导演的才华打动,“毕赣是一个诗人,连讲话都是诗意的”,他说。

李鸿其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 | © 荡麦影业,戛纳电影节供图

如果说演员、摄影等剧组人员对毕赣是全力支持,坊间则有传闻说他在拍摄制作中与资方产生不少摩擦。这首先是产业经验的缺乏,他本人也表示《地球最后的夜晚》是他第一次在电影工业体制下拍片,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同时,他的“作者”意识也与当今中国的电影产业格格不入。作者电影之所以可贵,正在于它不是流水线上的批量产品,不负责讨好、愉悦观众。所以毕赣必须要去欧洲电影节,只有在那里,脆弱而可贵的作者精神才能受到保护。戛纳电影节的使命便是展示和推广“面向大众的作者电影”。作者制度除了是一个创作者中心的经济体制外,其艺术目的是提供一个更为个人化的交流,保留作品的“人性”,不让电影陷入纯商业制作那样匿名的空虚。当我们看一部作者电影的时候,每一个观众都像是在与作者进行一场私人对话,所以对作品的解读才会千差万别。

当观众抱怨“看不懂”毕赣的时候,我们是在期待一个规整的电影工业叙事产品,就好像是逛宜家看到了手工制作、仅此一件的家具,不免有些惊慌。而人在惊慌之中,第一反应就是责怪对方来保护自己。所以欣赏作者电影需要一颗真诚甚至天真的心,需要不带任何预设和期待,把每一个作品和作者看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个体,看成一次全新的冒险。还有的人会进行比较,他们举出其他作者电影的例子来否定毕赣的价值。这还是没能一对一地看待每一个作者。电影是一门昂贵的艺术,所有艺术片导演都会对产业作出或多或少的让步,但甲的妥协并不能说明乙的不妥协就有问题。反过来,毕赣的执着也不能证明对产业作出了更多让步的导演就没有价值。

如果一定要指摘毕赣,可能是他在第二部长片就进入了一种“暴君”式的创作。这个词被评论者用来形容很多艺术大师,其内涵不尽相同。我在这里要说的是一种与观众交流的欲望,是人为地设置理解障碍,还是出于艺术需要。《路边野餐》不难懂的关键在于对白很少,表面语言信息量小,而且都是在帮助理解剧情。这样观众可以多花点精力在理解视听语言上。片中的人物关系经常会用影像和语言双重解释,还会有莫迪亚诺式的反复。这些艺术手段在不经意间降低了理解难度。《地球最后的夜晚》则完全相反,对白太多信息量太稠密,有的信息一晃而过不再复述。加上毕赣一贯需要你全神贯注的视听语言,这不是一部仔细认真而真诚就能看进去的片子,它对观众的要求过分高了。我在戛纳媒体场的时候,看见外国记者在前一半有很多人退场,虽然留到最后的人都起立鼓掌,但不可否认毕赣设置的理解障碍的确是个问题。

既然是交流,那就是双向的,观众需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去欣赏作者电影,导演也需要思考他想传达的情感和营造的氛围是不是会在抵达彼岸之前就搁浅。怎样“拴住”观众不单单是一个商业操作,也是艺术的小游戏,这显然不是毕赣的长处。做不做暴君那是作者自己的选择,别人无权干涉。但任何艺术都是作为社会现象存在的,艺术家的创作不是高于社会的存在。据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是本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里成本最高的,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穷小子带着一群年轻人追逐梦想的低成本制作,大家对它要求高也很自然。

《地球最后的夜晚》长镜头暨全片尾声 | © 荡麦影业,戛纳电影节供图

片子二月才杀青,戛纳前很多人都说根本来不及,最后还是赶上了。根据我得到的信息,选片人在公布片单的前一天才看到了《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版本,并作出选片决定。巧的是,主竞赛中的埃及电影《审判日》是在同一时间从“一种关注”升级到主竞赛的。导演 A. B. Shawky 告诉我,那天接到电话已经是晚上,当时他和制片人都不敢相信这“最后一刻的升级”。《审判日》是他的长片处女作,筹拍时根本找不到投资,拍摄条件虽没有《路边野餐》艰苦,但也是极为困难。

从这些内幕中我们可以揣测,戛纳官方一直在等毕赣,甚至在主竞赛中给他留了一个位置。但在看完片后,决定把这个“新人名额”给Shawky。《审判日》残疾人的主题和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继承让很多影评人不太适应,但你可以体会到那种属于处女作的纯真和冒险精神。我在卢米埃尔大厅里被它感动,就像当年被《路边野餐》感动。毕赣说他的下一部作品很可能会是小说改编,这是许多成熟导演走过的路,也是电影工业喜欢的模式。但从情绪而非技艺的角度上来说,《路边野餐》仍是最好的毕赣。

(本文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2期,总期号988。严禁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图片均注明出处,所有权利归原版权人所有,未经授权转载挪用后果自负。)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4 ) 一边破碎,一边完满

强烈推荐去影院看,银幕越大越好。不要动脑,用眼睛就行。

在广受赞誉的《路边野餐》之后,青年导演毕赣的新作《地球最后的夜晚》受到热切瞩目,今年年初,法国《电影手册》就把这部新片列为年度期待影片,而在今年台湾金马奖展映过程中,执委会主席、著名导演李安更用“这是今年世界上非常非常非常优秀的一部电影,……这是部非常非常特殊的电影,有它独特的电影魅力和语言”形容了自己的观感,其对毕赣这部新作的喜爱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12月31日,这部电影将在中国大陆院线上映,目前仅预售票房就已超过1亿,很有可能会成为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国产艺术电影之一,铺天盖地的宣传也吊足了普通大众和资深影迷的胃口。从笔者个人的角度看,《地球最后的夜晚》虽然仍有些许瑕疵,但总体上是一部和《路边野餐》水准基本相当的作品,无论是技术层面质的飞跃,还是表达层面量的拓展,都让人眼前一亮。

结构、意象和色彩

影片的结构非常清晰:两段式,前后长度基本相当。第一部分一眼看上去扑朔迷离,但如果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加以重组,就会发现它本身即是一部完整的黑色电影(导演在访谈中明确表示影片的剧本创作参照了比利·怀尔德的名作《双重赔偿》)。毕赣将故事敲碎,把这些无法完全拼合,甚至真假莫辨的记忆碎片重新进行结构,形成了12年前和12年后两条按时序发展、交织并行的线索,并通过画外音的方式进行连接。不断叙事的过程也是不断回顾过往的过程,“真相”在主角罗紘武(黄觉饰)与其他角色对话的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画外音不断出入于现实和幻觉、现在和过去之间,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叙事功能。片中很多角色的名字都取自港台歌手,其中一些不仅是代号,也和所属者的身份紧密联系。

第一部分的其中一条线索是现在,罗紘武因为参加父亲的葬礼,回到父亲在凯里开的小凤餐厅(小凤是母亲的名字),在已经停走的钟表背后,他发现了一张被烟头烫去面孔的母亲的照片,想起以前曾把这张照片送给情人万绮雯(汤唯饰),由此开启了一段寻找这名女子的旅程。另一条线索是过去(准确地说是12年前,角色小白猫的年龄提示了这点),罗紘武为了寻找杀害朋友白猫(李鸿其饰)的线索,找到了凶犯左宏元(陈永忠饰,也是《路边野餐》的主角,毕赣的叔叔,被剧组成员称作小姑爹)的情人万绮雯,并渐渐与之生出情愫。万绮雯想要摆脱左宏元,于是怂恿罗紘武在影院里枪杀之,然而就在罗紘武成功之后,万绮雯却从此失踪不见了。

在前半段的结尾,罗紘武终于明白自己像左宏元一样,只是万绮雯手中的一颗棋子,甚至也只是朋友白猫手中一个可以利用的工具,但令他疑惑的是,万绮雯似乎又对他有过真情实意:她不仅始终记得初次见面时提及的野柚子,还一遍又一遍唱着二人在电影中听到的歌曲,甚至将爱情的信物——一本绿皮书留给了罗紘武;他不知道万绮雯是不是跟生命中所有男人交往时都会编造一系列故事?还是说,这些事物只是万绮雯个人的喜好,与他根本毫无关系?无论如何,万绮雯确实为他制造了一个个暧昧不明的谜团。他想找到万绮雯,可就在即将功成之时,他却在电影院里睡着了,进入了一个在片中长达一个小时的“梦境”,亦即影片的第二部分,而这个梦境,可能要比现实来得更加破碎,也更加完满。

《地球》中删掉了大量关于左宏元和白猫的戏份,因此我们无从知晓很多故事的细节,甚至连这组人物关系本身也变得斑驳不清。不过,这恰好切合了影片的主题,况且毕赣还是在成片剩余的戏份中留下了最重要的一些元素,使得影片前后两个部分足以相互照应、映射,互为因果,形成了非常有趣的意识-潜意识循环,以至于时常给人一种昨日重现(déjà vu)之感。这种感觉不仅出现在观众的身上,也一次又一次出现在主角罗紘武的身上:借由停滞的钟表和失踪的女性(万绮雯和他的母亲),他和父亲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母亲的缺位,白猫的母亲(张艾嘉饰)成为了罗紘武成年后记忆中(至少是片中)唯一的母亲形象,由此也在他的梦境中充当了他失踪已久的母亲;白猫是他朋友的名字,而他给梦中穿着运动服的孩子起名小白猫,这个孩子正是他从未出生的、万绮雯口中被打掉的孩子的幻影……还有老鹰、火把,种种形象和意象一再重叠、错位、重组,时空在毕赣的电影中断裂又连接起来。

应该说,《地球》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来自结构和角色带来的神秘感。色彩也对氛围的营造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在前半部分中具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尤其是青绿色系和红粉色系的对比,对于理解片中人物的心理动机至关重要:前者是万绮雯的颜色,是冷酷的蛇蝎美人的颜色,代表无情和利用;后者则是母亲头发的颜色和梦境中凯珍皮衣的颜色,代表火热的激情和真正的爱慕。在后半部分中,母亲和凯珍(同样是汤唯饰)都以红色示人,显示出她们对爱情的执着——这也是罗紘武潜意识中的期待。不过有趣的是,母亲的爱情意味着对父亲和他的背叛,凯珍的爱情却意味着与罗紘武飞蛾扑火般的热恋。影片中最暧昧的时刻,应该是万绮雯告诉罗紘武自己怀孕时的场景:身着绿色裙子的万绮雯的脸沐浴在红色光线中,打火机的火苗则从最大关到最小,所有这些,这是否代表她内心激烈的情感挣扎呢?

罗紘武也想知道,但他或许无法得到任何解释,只能任由观众体味和猜想。

影院、仪式和诗性

“地球最后的夜晚”,即影片的标题,实际上是作为第二部分的开头出现在银幕上的。也就是说,影片的“正片”部分其实是第二部分中的这个充满聚散离合的夜晚。在这里,我们被要求和主角罗紘武一起戴上3D眼镜,这个举动至关重要:它预示着罗紘武即将观看一部电影,而这正映射了罗紘武在影片前半部分提到的那句话,“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肯定是假的,而记忆分不出真假。”

由于黑色镜片的遮盖,我们看不到主角的视线,因此并不知道罗紘武是否在看电影的时候睡着了,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确知作为影片第二部分的“地球最后的夜晚”到底是罗紘武的一场梦,还是我们和他共同观看的一场3D电影——虽然二者对观众而言没有本质区别。无论如何,电影的两面性和双重性被清晰地标示出来——它不仅是一个迷离的幻觉,也是一场庄严的仪式;不仅是罗紘武的,也是观看罗紘武的观众的。非但如此,作为仪式的电影还经过了多次细分:观看电影本身即是仪式;中途戴上3D眼镜是另外一重仪式;与角色一同戴上眼镜,则是第三重仪式。显然,毕赣想以这种办法制造一种“额外”的体验,让我们以行动认同角色,并通过比2D画面平滑得多的3D画面浸入这个幻觉或梦的世界。

认为3D多余或无用是不公允的。在《地球》中,3D本身就具有结构性的意义:它将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明确地区分开来,将观众带入了另一个类似《路边野餐》的、莫比乌斯式的空间中。如果说《路边野餐》是在现实空间的维度上对时间进行了碎片化的重组,那么《地球最后的夜晚》则不仅关乎外部的现实世界(前半部分),更关乎私密的幻觉世界;不仅呈现了凯里这个特殊地域的超现实维度,更将个人经验的潜意识维度表现出来。从这点上来讲,《地球》是对《路边》的二度思考和全面升级,实现这一对立统一的3D长镜头也无疑可以说是本年度华语电影中最具有原创性和实验性的想法之一,而且其技术难度、完成度和精美度之高,都让人叹为观止。

不过,3D格式最终达致的效果还是有待商榷。因为我们发现,3D画面虽然平滑,但也突兀;它固然应该让人浸没,却又因为过度的平滑而具有些微的间离效果,失去了部分让人信服的力量。3D的三重仪式感更是加重了这种副作用——原本隐没在黑暗中、现在却不得不因戴眼镜这个动作而暴露自身存在的观众,真的还能随着主角一同进入梦境吗?这里,《地球最后的夜晚》遭遇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困境:到底是浸没,还是不浸没?

与之类似,作为形式和语汇的长镜头也面临一个挑战。从主题层面来说,运动长镜头在这里几乎是不可或缺且高度自洽的:它代表着一段连续的梦境,让12年时间里那些在罗紘武生命中烙下深深印记的种种意象和形象,在迷宫般封闭的连续空间中集体涌现。这种时间和空间的扭曲和转化、时空和经验之间形成的“密度差”是毕赣影片产生力量或给人以奇异、震撼感的源泉。福茂曾评价《地球》,认为这部作品结合了大卫·林奇和侯孝贤的风格,然而大卫·林奇结构和调度现实与虚构、意识与潜意识的方式却与本片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地球》在后半部分中使用的手法,毋宁说和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异曲同工,都是在某个固定的空间中用技术难度令人咋舌的单个镜头萃取高浓度的记忆。

意象和形象在《地球》中以种种方式出现——我们姑且称之为梦的方式——重叠、对立、复现、象征……而当创作者不得不在连续的镜头中将它们组织起来时,麻烦就接踵而至了:意象和形象确实都出现了,却仍是以现实空间中事物存在的方式排列的,未免缺乏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联系。这样一个巨大、完整的长镜头,似乎成为了一个单纯的容器,并没有让意象产生《镜子》或者《穆赫兰道》中用各种片段相接合时的诗性效果,没有造就真正的自由表达,反而成为了一种主题性的负担和束缚,这导致后半段更像是被某种格式封装起来的闯关游戏,而不是一个具有强烈电影魅力的影像空间。形式的连续和内容的断裂,外在的连续和内在的断裂,叙事的连续和诗性的断裂,是《地球》后半段面临的又一个困境。

当然,这种困境始终是甜蜜的。由于《路边野餐》既不涉及潜意识空间,也并没有形成二段式结构,它也就根本无需面对上述两个困境,这些困境只有在创作者探索全新领域时才会浮现。而这种探索绝对值得敬佩;毕竟,每一个细微的变动,都可能会对作品带来地震般的影响,都是作者对自身创作观念的艰难颠覆和重建。

凯里、致敬和咒语

相比《路边野餐》,《地球最后的夜晚》更加潮湿了(也更加寒冷了),这种潮湿度几乎已经越出凯里的范围,来到了前苏联,进入了毕赣的精神导师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当中。毕赣在《地球》中毫不掩饰自己对塔氏元素的借用:从最基本的意象,如滑落的杯子(《潜行者》)、撒落的苹果(《伊万的童年》)、教堂般的放映厅(《乡愁》);到完整的装置,如潮湿积水的房间(《潜行者》或《乡愁》)、旋转或漂浮的男女(《牺牲》《飞向太空》);再到创作的主题,如记忆的不确定性(《飞向太空》),土地、梦境和时间(《镜子》)……都能看到塔可夫斯基的幽灵,甚至是身影。这让人有点怀疑,毕赣是否有意成为凯里的塔可夫斯基?他是否在凯里、自己和塔可夫斯基之间,建立了太多趋于表面化的联系?

从这点上来说,前作《路边野餐》无疑是更具有原创力的,是观影经验的内化之后进行自我表达的产物。退一万步说,塔可夫斯基值得致敬的地方也远不止那些神乎其技的元素,他的造诣不仅体现在画面中,也体现在画面间;不仅体现在语言中,也体现在语言外;不仅体现在主题上,也体现在最表层的一草一木和一呼一吸里;不仅体现在“个人私密的抒情记忆”中,也体现在“付出无数成本之历史转折点”上(《雕刻时光》语)。一味的借用和致敬是对自身创造力的破坏,无论是致敬别人还是自己——绿皮书上那首可以让爱人的房间旋转起来的咒语,也是毕赣在《路边野餐》时就已经创作出来的一首诗。诚然,观众也可以说这暗示了《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之间微妙的关联,甚至是可以让看过《路边野餐》的观众有一种昨日重现之感的“粉丝福利”,但对于一位处在创作力上升时期的年轻导演来说,这或许并不应该成为上上之选。

尽管如此,这首诗还是成为抵达毕赣创作意图和影片结尾的一叶扁舟。所谓“在胸口跳伞”,据我个人理解是一种爱情到来时的心动之感。罗紘武念毕咒语,房间缓缓旋转起来,他和万绮雯的镜像——内心火热的凯珍坐在烧得只剩下弹簧的床架上,好像在进行一段静止的舞蹈。这是一场记忆的嬉戏,一帧爱情的定格,一个美好的幻梦。正如白猫的母亲所说,“泥石流不可怕,活在记忆里才可怕”,在《地球最后的夜晚》当中,记忆是最不靠谱的东西——记忆可以让时间变得破碎,让形象得到重组,给人以虚妄的期待。戴着3D眼镜的我们当然与罗紘武一道,希望幸福甜蜜的爱情永远不要随着电影的结束戛然而止,凯珍送给罗紘武的那支烟花也的确没有停止燃烧。然而,爱情的长度,会不会止于这根烟花的长度呢?还是说,爱情将永远驻留在手表指针停滞的那个时刻?

地球最后的夜晚,也是一年中最长的冬至的夜晚,就是在这样绚烂的火花中,一点点消耗殆尽了。

5 ) “调色的好坏永远是需要对比才能知道的。”——与《地球最后的夜晚》调色师聊天

“毕赣被认为是年轻导演中最有希望成功晋升中国最好的艺术片导演的人选,这与他拥有自成体系的审美逻辑分不开,在他的审美逻辑内,光影呈现近乎无可挑剔。此次他的灵感来源于夏加尔的画作、莫迪亚诺的小说和保罗·策兰的诗句。深红与墨绿形成了本片的主色调,既拥有强烈的冲突,又充满超现实感。” ——摘自《地球最后的夜晚》影评,作者秦婉

编辑这篇访谈的时候,即将在跨年夜上映的《地球最后的夜晚》预售票房已经过亿。

当大家都在关注导演毕赣的时候,我们和电影的调色师唐强聊了聊。

唐强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1990年生。他也是毕赣成名作《路边野餐》的调色师。

就在这几天,我们合作了一款“墨绿的夜”电影同款滤镜,你可以在图虫app看到并使用它。

采访 / 杜扬、金慧玲
编辑 / 杜扬

关于“墨绿的夜”

Q:为什么这个滤镜叫“墨绿的夜?”

A:《地球最后的夜晚》里有一个类似大篷车那样的演出,他们的表演里就有这首歌,《墨绿的夜》。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被这首歌打动了。

Q:和汤唯的绿裙子有关系吗?

A:也有一点点关系,绿色在这个片子里是比较有象征性的颜色。

Q:所以这个滤镜里高光是青绿色的。

A:对,不过实际上电影里面没有调成这样。电影里面的颜色其实会自然一点,滤镜里会比较极端。

Q:因为是针对平面的照片,所以会做得更浓烈一点是吧?

A:是,电影里面调得太过的话,会有点干扰,抢戏。《地球》里面有一些闪回的段落是用跟这个滤镜类似的方法调的。它的暖色会偏暗红色,特别酱的那种红色;冷色则会往青走。比如闪回的段落里面,小姑爹唱歌的那一段,那段现场的光线本来非常的黄,就是用类似的方法把它往红的方向偏。

Q:这么调的思路是什么?

A:这种色调会显得比较焦虑。

Q:焦虑?是要体现焦虑的情绪是吗?

A:对我来说是的,但我其实不知道导演是怎么理解的,反正他也很认可这个色调。

关于调色师的工作方式

Q:你和导演的合作方式是怎样的呢?

A:一般是我会看片子,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调一些不同的色调,然后给他看觉得是否合适,给一些意见,再继续推进。

Q:就是你会给他一些选择,然后他去选一个更符合他想象的方向。

A:对。

Q:那在你在做出这几个方案的时候,一般来说工作方式是怎样的?你会先去揣摩电影里面的情绪吗?有什么规律吗?

A:首先有一个硬性要求,电影画面的影调或者颜色要能体现它的时空。比如它是早上还是傍晚,是现在还是过去,这是调色的时候必须完成的功能。所以我当时第一遍看完电影,我就大概先把它分成几块:有过去的、有现在的、有梦境的,这几个肯定是要做区分的。开始调色的时候,对电影还不熟悉,你只能从画面的层面去调,泛泛地去试。在满足功能性的前提下,试验这个画面调成什么样好看。但是后面可能看的次数多了之后就会发现,里面有一些可能好看的调色方式,但在情绪上不太符合这场戏,我就会把那些都排除掉,留下我认为贴切的。在这个过程中,导演也会不断地提供一些他的反馈。以及他会提到哪场戏他觉得(前期)拍得特别不好看,他会告诉我他不喜欢什么东西。

Q:所以他觉得前期拍的不好的地方,希望你后期能帮他去平衡一下是吗?

A:对,他会觉得有一些东西是不对的。

Q:明白,所以他希望你在处理氛围或者色调的时候,去帮他接近他想要的那个结果。

A:对。

Q:确定调色方向的时候,有根据类似的电影去做参考吗?

A:没有。从工作方法上,一般的电影调色过程中,摄影师跟调色师沟通,经常会借助一些影像,或者电影的截图来作为参考。但是《地球》就没有参考任何东西,就是我们对着画面看想要弄成什么样。

Q:明白了,所以还是凭着直觉的工作会更多一点?

A:对。

Q:你跟毕赣导演是第二次合作了吧?你们是怎么认识的呢?

A:对,第二次。最早就是调《路边野餐》认识的,他们当时有一个制片人自己调了一版,但是导演不是很满意,坚持要找一个专业的调色公司。于是找到一个比较小的调色公司,没做过太多电影的。我有个朋友刚好和那个公司老板比较熟,就介绍了我。当时他们刚好接了很多广告,宣传片,人手有点不够,腾不出时间来做这种文艺片。我看完小样觉得很震撼,从来没看过这样的电影,就一拍即合了。我觉得他们要是知道这个电影能拿奖,估计就不会交给我来做了。

Q:《路边野餐》得奖给你带来了什么改变吗,身价暴涨什么的?

A:并没有,我觉得调色师也是会被贴标签的。人家一听你是《路边野餐》的调色师,就会觉得是“调文艺片的”,扭头就走。之前本来有机会接一个香港导演的动作片,那个片子估计后期没什么钱了,于是到处找人推荐我这种独立的调色师。于是找到了我,加我微信问我调过什么,我说《路边野餐》,对方就不回复了。

“拍照片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功”

Q:你在电影学院的时候学的专业叫多媒体影像创作方向,你在校期间接受了哪些课程的学习呢?

A:我们那个专业是个非常开放的专业。我们一年级的时候主要就是跟电影摄影专业的同学一起拍照片,剪辑、PS,当时都学了。拍照片就成了我的爱好之一,虽然近几年我越来越少拍照片了,但我觉得拍照片是一个很好的基本功。后来又学电影摄影,也会接触后期特效、三维、合成、调色这些。大三、大四的时候实习,给一些老师的电影去做后期统筹,见识到电影整个后期的流程,从那时候开始感觉到调色是比较适合我的。因为它不需要很多人,一个人就可以做,它又能把你学的一些摄影的东西用上,然后还可以玩电脑。

“坏的调色相当于一个很糟糕的滤镜。”

Q:你觉得平面摄影的调色和电影调色的区别主要在哪里?

A:图片和电影调色的区别,硬要说的话我感觉对图片来说调色的重要性可能会更大一些,电影的话我觉得调色其实并不重要,比如某些国产片……算了,我不能这么说。

Q:你在否定你的工作,你说调色并不重要。

A:不是,我是说很多电影的颜色好坏,也并不会对它的票房,或者对观众的观影造成影响。调色的好坏其实决定不了你电影的好坏,它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

Q:照片也是,如果照片本身很差的话,你再调得好,也是没用的。

A:是,你这么说也是。

Q:调色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它会影响片子的氛围,有时候哪怕前期不那么好,也会因为增加了氛围而好一点。

A:不过调色的好坏永远是需要对比才能知道的,你得看过一个糟糕的,和一个好的之后,你才会觉得调色这个东西有用。但是如果冷不丁给你看一个电影,这个电影的故事只要足够好,或者他的情感足够真,其实调色的好坏很容易被忽略掉,该被打动的一样会被打动。90%的观众其实都是对调色没有概念,也没有需求的。

Q:但是有一些电影的摄影特别好的话,它的调色也会显得非常重要。

A:对,如果一个电影的摄影要显好,99%需要好的调色。一个坏的调色就相当于一个很糟糕的滤镜,它会把你的很多好的东西都给过滤掉。

Q: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颜色特别重的那种调色,你觉得它是好的还是坏的?还是说不能这么去区分?

A:不能这么去分,其实对于故事片来说,调色很多时候是在去引导别人的注意力,就是我想让观众看画面的哪个地方,不想让他看哪个地方,这是功能性的部分。其次,可能你要影响画面的色彩构成,或者你要构建一个特别的影调,来渲染一种气氛,这又是另一件独立的事情。你可以选择非常刻意,非常重的颜色,只要对你的故事是符合的就行。

“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还是里面的情感”

Q:刚刚说到电影和平面的区别,我还想了解一下所谓文艺片跟商业片的区别。你为什么调过了文艺片,商业片就不敢来找你?这两者在调色上是有很大的差别吗?

A:调色上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差别,我工作的方法还是一样的,只是他们有这样的成见。所有的媒体提到《路边野餐》都会说这是一个非常粗糙的电影,但其实这也是一种成见。《路边野餐》是近五年来我看到的中国电影里面最精致的电影之一,它是一个精心构建的世界,里面的东西简陋,不代表他不精致。

Q:他们说的可能是造景不那么精致。

A:对,他们说的是好像是它里面没有什么bling bling的东西。

Q:没有那种大片式的视觉效果。

A:我觉得它里面的情感就做得非常精致。你可能是一个城市里的人,那你看这种农村、乡下的人,你还能被他们的情感触动。而且里面甚至没有戏剧化的故事,比如说长镜头里面,女孩坐船,男孩骑着摩托在岸上跟着,两个人在对一个导游词。它的精致在于它把这种东西变得非常有气氛。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还是里面的情感。

Q:最后一个问题,你觉得在调色上做得比较优秀的电影有哪些,在内行的角度看来?

A:这个我得想一想。

Q:或者说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对你影响比较大的电影调色是怎样的?

A:我怕说了之后有些导演就不找我干活了,但是无所谓。

Q:我们的读者应该大部分都不是导演,哈哈。

A:我特别喜欢《醉乡民谣》,还有《天使爱美丽》的调色,他们好像是同一个摄影,也是同一个调色。《醉乡民谣》特别好,它的调色其实你可以说是它是很重,就是它真的很重。

Q:《天使爱美丽》也蛮重的。

A:对,但是它就是非常的对。

Q:《醉乡民谣》的截图我看了一下,它的氛围是很东欧的感觉,就是那种冷冷的调子,它是不是加了柔光?

A:对,它后期加了一个很重的柔光。

Q:很像欧洲摄影的感觉。

A:摄影师是一个法国人。它的整个质感非常独特,但是它这种色调,影片里的情感必须足够强烈,不然的话你会觉得套了一个很重的滤镜。

Q:就会显得很做作是吗?如果说他的故事讲得不好的话。

A:对,它是讲鲍勃迪伦的那个年代,一个没有成为鲍勃迪伦的人,所以这个色调就很贴切。而且因为它是一个年代戏,所以这种怀旧的质感也是符合的。

Q:谢谢你接受我们的采访!

6 ) 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它们和小鸟一样 总在我胸口跳伞

《地球》全片细节整理:

——————再更新——————

【三重梦境】

第一重梦境:演员表字幕之后的整个影片(除去最开始罗纮武和齐溪那场戏)

影片开头罗纮武醒来,女孩说他讲梦话,梦话的内容和绿皮书里的故事很像。后面的全部影片就都是在讲罗纮武这场梦的内容,同时也是那本绿皮书里的故事。(为什么全片罗纮武说话都很飘渺?因为是梦话,或者,鬼话。)

第二重梦境:有汤唯出现的部分

『只要看到她,我就晓得,我又是在梦里面了。』

第三重梦境:罗带上3D眼睛后的长镜头部分

【梦与记忆】

1.『如果梦是氢气做的,那我的记忆就是石头做的』

2.『泥石流不可怕,活在记忆里才可怕』

3.『区别在于,梦是假的,而记忆分不清真假』

4.『梦就是忘了的记忆』

【胸前的口袋】

1.左宏元将扑克牌黑桃A放入胸前口袋(影院罗杀左那场戏可见。)

2.罗纮武将母亲照片从时钟里拿出来后放入胸前口袋

3.罗纮武将邰肇玫给他的绿皮书扉页放入胸前口袋

【凯里的狱友】

1.邰肇玫提到认出照片上地点的人是『凯里的狱友』

2.罗对王志诚说自己是陈慧娴『凯里的朋友』(感谢@熊 补充)

【男人和女人的房子】

1.多年前万与邰盗窃的房子是一男一女的房子(这里我也有点记不清了,反正是两个人的房子)

2.万绮雯说只要念扉页的咒语,爱人的房子就会旋转起来

3.梦里凯珍对罗说“有一天晚上我听见那个男人和女人说:只要念一段咒语,房子就能旋转起来。”

4.梦的最后在烧毁房子里打开衣柜时凯珍说“结果里面只有男人和女人的衣服。”(由@熊 补充)

——————更新——————

【绿皮书】

讲爱情故事的书皮是绿色,万绮雯穿绿色衣服,而绿皮书只有半本——所以万绮雯和罗纮武的爱情注定没有下文,就像这部《地球》没有结局。

【发音】

以下两组词的发音在凯里话里几乎一样。(由凯里人@迎风接步 认证)

1.柚子 - 幼稚

1) (幼稚的鬼)白猫的幼稚在于,以为自己能够勒索左宏元,然而导致自己被杀;

2) (幼稚的杀手)罗纮武的幼稚在于,他以为杀掉左宏元,万绮雯就会跟他走,然而也只是被万利用。

另一解读,罗的幼稚在于以为可以杀掉左宏元,然而怂到手抖,暗杀失败,左宏元并没有死。(由一位已注销的豆友提供)

2.老A - 小健

1) 老A将万绮雯骗到凯里卖给了左;

2) 梦中小健的身份是凯珍的男朋友,在凯里跟着一个老大放高利贷,承诺凯珍等赚到钱就带她去凯里。

——所以在现实中这个老A是万绮雯曾经的男朋友

【愿望】

1) 12年前,万绮雯说找到野柚子就要罗纮武实现一个愿望,野柚子找到了,于是罗纮武帮她实现了她的愿望——杀死左宏元(感谢@古楼纪事 补充)

2) 梦里凯珍的愿望是坐飞机,于是罗纮武带她飞起来。

【矿洞/隧道】

1) 白猫死后被左宏元推入矿洞中

2) 梦中罗纮武在一个矿洞中见到"小白猫"

3) 罗纮武乘火车在隧道中出现幻觉看到白猫

【神经病】

1) 白猫妈妈染发问罗如果是他妈妈会染什么颜色,罗回答红色,白猫妈妈吐槽“神经病”

2) 梦里罗纮武要送给红发女一个苹果,红发女说“神经病”(由@鼓楼纪事 补充)

——————原帖——————

1.先说两个关键视角:

【头顶倒视角】

1) 影片开头罗纮武头朝下躺在床上

2) 记忆中影院被暗杀的左宏元是头顶的倒转视角

3)白猫遭杀害后也是倒转的视角

【镜子视角】

1)白猫妈妈踩跳舞机时(方形)

2) 记忆中罗在火车上跟踪万绮雯时,万在照镜子涂口红(圆形)

3) 梦中凯珍在后台化妆时(方形+圆形)

2.表:

1) 罗纮武家里墙上的表

2) 梦中疯女人把手表给了罗纮武

(两个表都是坏的)

3) 万绮雯带一块和疯女人的一样的表

3.飞:

1) 影片开头罗宏武自述,人一旦晓得自己在做梦,就会像幽魂一样飘起来

2) 在梦中与凯珍”飞起来”

4.鹰:

1) 记忆中吃苹果的男孩(白猫)胸前的纹身是一只老鹰

2) 白猫父亲外号"老鹰"

3) 梦中小白猫的球拍上是一只老鹰

5.飞鸟声:

1) 梦中罗转动乒乓球拍时有飞鸟的声音

2) 注意:记忆中万绮雯踩在断墙上踢掉那本绿皮书,发出的声音不是掉落的声音而是飞鸟拍打翅膀的声音

书被踢『飞』了

6.白猫:

1) 罗纮武的朋友名叫白猫

2) 罗纮武在车站售票处见到一个穿着蓝色外套的小男孩在撸一只白色的猫(叫声超奶的!)

3) 梦中给也是穿蓝色外套小男孩取名”小白猫”

4) 白猫妈妈家里,玩跳舞机的电视旁边有一个白猫储钱罐,和一个白猫钟表

5) 梦里矿洞小白猫家,桌上有个一样的白猫钟表

7.铁轨:

1) 罗纮武家的小凤餐厅开在铁轨边

2) 白猫死后被凶手用推车沿轨道推下山

3) 梦中罗纮武驾驶轨道车进入山洞

8.赌:

1) 白猫到处躲赌债

2) 罗宏武的工作是在一个赌场看场子

3) 万绮雯和罗纮武打赌,赢了就实现愿望

4) 梦中与凯珍初遇时凯珍正在玩赌博机

5) 梦中小白猫说:“和我打一局乒乓球,赢了我带你走。”(由@熊 补充)

9.离婚:

1) 罗纮武与call机离婚

2) 王志诚和”陈慧娴”离婚

10.乒乓球:

1) 万绮雯提到怀孕时罗纮武说要教孩子打乒乓球

2) 梦里和”小白猫”打起了乒乓球

11.野柚子:

1) 万绮雯喜欢吃野柚子,还和罗纮武打了一个关于实现愿望的赌(梦中凯珍赌博机中大奖,罗带她实现了"飞起来"的愿望)

2) 万绮雯与罗一同出现时水中的倒映出柚子树

3) 梦里的歌舞团叫做”野柚子”

4) 梦里凯珍玩的水果机的头奖是野柚子

12.歌手:

1) 陈慧娴离婚后做了一位十八线歌手

2) 梦的凯珍梦想成为一名歌手

13.枪:

1) 罗纮武有一把枪

2) 左宏元有一把枪

3) 白猫父亲有一把枪

4) 王志诚有一把猎枪(假的?)

14.红头发:

1) 白猫母亲染发时问罗纮武如果是她妈妈会染什么颜色时罗纮武回答红色

2) 梦中疯女人头发是红色

15.火把与蜂蜜:

1) 罗纮武母亲曾点火把偷蜂蜜,这样蜜蜂就会散开

2) 梦中疯女人拿着火把走在人群里,人们看到她时会吓得散开

3) 罗纮武到白猫家时,白猫妈妈调了一杯蜂蜜水

4) 梦中疯女人举着火把想要和养蜂人私奔

16.蜂巢形状

1) 罗纮武探监邰肇玫时的玻璃是蜂巢形状

2) 白猫家的地板是蜂巢形状(感谢@purpleorb 补充!)

3) 白猫妈妈调蜂蜜水的被子是蜂巢格纹(由@熊 补充)

3) 梦里见到疯女人和养蜂人私奔时的铁门是蜂巢形状

17.被烧毁的房子:

1) 罗纮武母亲失踪前发生了一起火灾(但并没有说明火灾是烧的谁的房子)

2) 梦中凯珍和罗纮武接吻的旋转房子

3) 梦中养蜂人提到:“那个房子已经被你烧了。”(由@熊 补充)

18.滴水的房子:

1) 小凤餐厅

2) 罗纮武回到凯里后常去的那个废弃的漏雨房子(未明确交代是哪里)

3) 梦中小白猫山洞的家里漏水(有漏水声)

4) 罗回忆万绮雯时提到:“只记得我回到那个漏水的房子里面,她已经走了。”(由@熊 补充)

19.手电筒:

1) 邰肇玫说和万偷东西的时候,万拿着一把手电到处照

2) 矿洞中小白猫的家里桌上有一把手电筒

20.“你以为我怕你”

1) 记忆中罗在火车上跟踪到万绮雯,万绮雯对罗说”你以为我怕你哦"

2) 梦中小白猫也如是说

21.太阳与月亮:

1) 万绮雯说想要开一家旅馆,并安装太阳一样亮的路灯

2) 罗纮武猜白猫母亲头发颜色是”太阳下才能看出来的颜色"

3) 梦中罗吐槽小白猫撒谎时说”小心月亮咬耳朵”

4) 梦的最后在烧过的旋转房子中罗问凯珍可不可以亲她脸,凯珍说”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月亮足够亮就可以"

5) 梦中凯珍和罗飞起来后问:今天的月亮是不是变大了?(由@熊 补充)

6) 梦中野柚子卡拉OK曲目之一《墨绿的夜》歌词『月亮出来了』

7) 以及梦里出现的那个月亮真的很大。。

22.苹果:

1) 罗纮武母亲说人伤心时会吃下一整个苹果

2) 记忆中白猫哭着吃下一整个苹果

3) 白猫妈妈染发时在削苹果(感谢@古楼纪事 补充)

4) 梦中马拉苹果

5) 梦中罗纮武哭着吃掉整个苹果

23.蓝卡车:

1) 罗纮武的父亲去世后留给罗一辆蓝色的卡车

2) 梦中给凯珍运游戏币的玩具车是一辆蓝色小卡车

24.野柚子歌舞团的货车:

1) 罗纮武曾在去旁海镇路上遇到一辆

2) 梦中表演的歌舞团再次见到

25.坏掉的车:

1) 罗纮武的车坏掉了

2) 梦中养蜂人的车也在半路坏掉过

26.监狱:

1) 罗纮武在监狱见到邰肇玫

2) 梦中小白猫说沿着监狱墙就能找到出去的路

3) 白猫父亲蹲监狱(感谢@古楼纪事 补充!)

并且,邰本来是不知道那个照片是谁的,是因为春节时去的一个凯里的狱友说是小凤餐厅,邰才把照片寄过去的,这个"狱友"大概就是白猫蹲监狱的父亲(后来想想应该不是,邰的监狱是女子监狱)

27.撒谎:

1) 罗纮武见到万绮雯后怕她撒谎所以带到小凤餐厅吃饭因为母亲说人吃东西不会撒谎

2) 罗纮武:『白猫从小就爱说谎话』

3) 梦中罗纮武说矿洞中的小白猫“小小年纪撒谎”

4) 梦中红发女对情人说:“留着房子还有哪用?反正你讲的都是假的。”(由@熊 补充)

5) 旅馆中王志诚评价陈慧娴“她的话不知道哪句是真,哪句是假。”

28.glitch:

1) 旁海镇的旅馆中坏掉的电视

2) 梦中野柚子歌舞团投影在车上的卡拉OK

29.架子鼓:

1) 影片开头屋顶有彩灯的房间

2) 荡麦的废墟歌厅

2) 梦中舞台的后台

30.涂口红:

1) 万绮雯在火车上涂口红

2) 梦中凯珍在后台涂口红(目测是MAC 色号lady danger)

31.危险:

1) 影片开头罗纮武自述发现白猫那堆腐烂苹果里的枪后,开始被危险的东西所吸引

2) 罗找到白猫母亲聊天时提到”我还是感到危险"

3) 罗纮武形容白猫对左的敲诈是危险的交易

4) 梦中罗纮武坐索道前问小白猫“到底安不安全?”

32.借火:

1) 记忆中火车上万绮雯向罗纮武借火

2) 梦中凯珍买烟花后向摊主借火

33.拽头发:

1) 罗纮武在火车上拽万绮雯的头发

2) 左宏元唱《坚强的理由》时拽万绮雯头发

34.掰烟:

罗和万吸烟都会掰一下烟头

35.暴雨泥石流:

1) 记忆中火车遭遇泥石流折返

2) 罗纮武去往旁海镇半路碰到泥石流

3) 罗探望白猫妈妈时提到暴雨泥石流的危险

36. 1999年:

1) 老“陈慧娴”1999年销户

2) 罗纮武讲到1999是传说中的世界末日

37."老套的桥段":

1) 万绮雯曾对罗纮武说

2) 梦里凯珍对罗纮武说

38.夏至冬至:

1) 罗纮武跟踪万绮雯并在火车上见到白猫的灵魂那天,是夏至,一年中太阳最高的一天

2) 梦里的那一天是冬至,白天最短的一天

39.最贵重的东西

1) 邰肇玫和万绮雯偷东西被发现后商定只偷最值钱的东西

2) 白猫问罗为什么找万绮雯,罗回答"她拿走了我最重要的东西"

3) 梦中疯女人问罗纮武为什么帮她,罗纮武回答“我要抢你最贵重的东西”

40.关于看电影:

1) 万绮雯喜欢看电影,左和罗都经常和她一起看

2) 左宏元在电影院被罗暗杀(影片没有交代暗杀是否成功)

3) 罗纮武在影院看电影带3D眼镜,并且身后有人离场

4) 我们在影院看《地球》带上3D,并且也有很多人半中间离场。。

41.关于旋转:

1) 梦境中烧毁的房间旋转起来

2) 影片开头罗回忆到一个房间,头顶是彩色的灯,这时画面在旋转

3) 罗纮武旋转从小凤餐厅带走的时钟指针

4) 罗与邰在监狱见面时,监狱在旋转

5) 万绮雯说只要念扉页咒语,爱人的房子就会旋转起来

6) 邰与万当年盗窃时万说那个房子在转

7) 白猫妈妈调蜂蜜水

8) 梦中罗纮武旋转球拍

9) 梦中凯珍旋转台球

10) 梦中罗纮武对小白猫打旋转球

42.关于”最后”:

1) 罗纮武寻找万绮雯找到一个即将废弃的娱乐场所,妓女告诉罗,海报上的女人会来唱最后一场

2) 梦中凯珍的演唱被安排在最后一个

43.关于中岛美雪的音乐:

1) 暴雨天罗纮武车里放的

2) 罗纮武的手机铃声

3) 陈慧娴做歌手后反复唱的日语歌(?)

4) 罗纮武和万绮雯看的电影中的音乐

5) 我们看的这部《地球》中的音乐

44.关于绿皮书里的故事:

1) 绿皮书里面是一个爱情故事,万绮雯和邰肇玫都很喜欢

2) 影片开头未知女生说,罗讲的那些事情好像绿皮书里的故事

45.物件的传递:

1) 绿皮书:某房子-万绮雯-罗纮武-邰肇玫-罗纮武(写有咒语的扉页)-王志诚

2) 照片:罗纮武-万绮雯-邰肇玫-小凤餐厅-罗纮武-梦中烧毁

3) 手表:梦里的红发疯女人-罗纮武-凯珍(万绮雯手上的表带和梦里这的只都是一样的棕色。)

4) 皮外套、球拍:梦里小白猫-罗纮武

5) 苹果:梦里拉马人-罗纮武(偷)-疯女人(未遂)

7 ) 《地球最后的夜晚》:凯里的桃花源记,再无人问津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夫。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渔人对此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于是就这样曲径通幽,来到了一片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地方。渔夫离开之后,尽管做过标记,最后还是找不到回路。不久,渔夫死了,桃花源便再也无人问津。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读过这个故事,甚至是上学时的必背篇目。其实这个寥寥数百字的故事一直让我觉得挺难过的,却说不上为什么,直到我遇到了毕赣的电影。

第一次看到《路边野餐》我也是一头雾水,脑子里冒出一堆问号:那个小男孩后来去哪了,给陈升洗头的女人是谁,载着陈升的年轻人又是谁?直到映后毕赣出来,寥寥几句点拨,犹如点通了任督二脉,忽然无限悲恸。当你理解了荡麦受欺负的年轻人就是长大以后的卫卫,这一切便都说得通了。那火车上倒流的时钟,那寡言男人对着爱人唱的《小茉莉》,瞬间都变得有意义起来。对于陈升,荡麦就是他的桃花源。

有此观影经验之后,《地球最后的夜晚》的脉络便迎刃而解。当你理解了凯珍、万绮雯、陈慧娴都是同一个人的时候,框架剧情便毫无理解难度。很多人都说,毕赣这次是形式大于内容,我反而觉得,当你理解形式之后,才会发现毕赣电影内核里的情感,更是十分高级和动人的。

罗纮武一直受困于三个问题:爱撒谎的兄弟白猫是否背叛了他、神秘的情人万绮雯对他是真情还是假意、抛家弃子的母亲为什么狠心离开?这围绕着友情、爱情、亲情的三大人类情感,生生折磨着他,令他这12年乃至半生都犹如幽魂,所有情感都漂浮半空而无处附着。

长镜头之前的半部电影,以十二年前黑头发的罗纮武谈爱,十二年后白头发的罗纮武寻爱两条线索,交叉运行,每个节点都有暗扣,紧密咬合。同时也为这三种情感缺憾埋下了一些伏笔:白猫对着镜头流泪吃了漫长的几分钟苹果,甚至把苹果核吞下,他利用罗纮武跟左宏元交易,说明了内心的愧疚和难过;探监时邰肇玫回忆起当年跟万绮雯偷盗的趣闻,说她在最紧要关头,偷了一本写爱情故事的绿皮书,并随口来了一句,她说要把这本书留给自己最爱的人,原来她给了你;罗纮武来到白猫妈妈的理发店,倚在窗边讲了小时候可能为数不多与母亲的一个回忆——小时候母亲会去邻居那里偷蜂蜜,只是为了一点甜蜜。

我们来逐一分析——首先毕赣干嘛要拍这么久的吃苹果?倘若你没看过《明亮的夜》那漫长到约5分钟的开车戏,《鬼魅浮生》里女主角将近6分钟独坐吃披萨的戏,《廷巴克图》里一个男人近2分钟的从河的这边渡到对岸。你也没看过《都灵之马》《乡愁》《寒枝雀静》《今来古往》这些含有大量漫长长镜头的电影,先别试着否定它。在长时间的凝视中,在白猫的咀嚼中,一定会有人看出他的难过。这种难过只有靠最后吞咽了苹果核才能完全表达清楚,才能真正体会,当和现实时间同步时,角色悲伤带来的情感冲击。身后的女友Call机漠然无聊地去打开电视机,房间里两人的情感完全不相通。

原来她把这本书给了你,言下之意,你便是她最喜欢的人。这么云淡风轻的一句话,从一个操着口音的女囚惯犯嘴里说出,却险些让罗纮武握不稳话筒。此时他额角甚至沁出细密的汗液,这个感到自己被戏弄操纵的男人,在这一刻是如此百感交集。开头在缅甸旅馆里,女人翻过他的绿皮书他都会发火,他如此呵护一本信物的行为,似乎有了意义和价值。

白猫妈妈接着问罗纮武,难道你母亲不怕被蛰吗,取蜂蜜是需要穿专业制服的。罗纮武答,母亲点起一个火把,驱散蜜蜂。这样一个照亮了前路的光芒,给母亲这个不顾一切的战士壮了胆。她似乎对蜂蜜有近乎痴迷的执念,该是吃过了多少苦味,才在隔壁搬来养蜂人时如临神祇。此时桌上白猫妈妈冲泡的一勺蜂蜜已经融化进水里,只在桌角留下一抹浅痕。

十二年前的罗纮武探寻好友白猫的凶手,却追踪到了一袭绿裙,火车上化了妆的万绮雯。因为吃饭时不会撒谎而请她吃了饭,并在隧道内答应了在夏至寻找绿柚子。两个人时而偷情,时而看电影,女人时而出现,时而消失。打掉了一个男孩之后,他们计划亡命鸳鸯私奔,却被黑帮老大左宏元抓回来,听他唱了一曲走调的《坚强的理由》。在幽会房间的水底,他答应在电影院里,应和着影片里的枪响替她杀掉左宏元。而万绮雯从此不知所踪,只能出现在梦里。

十二年后的罗纮武带着一身疑惑和伤痕成为了情感侦探,为自己飞向太空无所依靠的情感找寄托。从父亲遗物里那个绿色钟表开始寻找线索。一张在小凤饭店门口,被烟头烫空了头的照片,背后一串打了成为空号无人接听的号码,到寻到女子监狱里的女人。走了不远,对方借着狱警递给他一张写满了咒语的扉页,背后则是一个查无此人的姓名陈慧娴。于是寻到了一间讲故事就可以长住的招待所,放着坏了也不会修的电视,一个喜欢吃鸡蛋的狗。从招待所老板口中得知有过短暂婚姻的前妻,会在荡麦一间歌厅唱同一首歌,罗纮武由此寻到了歌厅门口。

这个歌厅无论万绮雯还是山口百惠,无论中文还是日语都应有尽有。唯一缺憾是即将被拆除,在临近开业的一小时里,罗纮武听着建议来到一家破旧的,观众素质堪忧的影院,戴上了3D眼镜。

接下来魔幻的一小时,可能是一场醒不来的梦、一个一厢情愿的幻觉、一部语焉不详的3D影片,或是一个平行宇宙里正在平行发生的故事。而罗纮武,和当年来到荡麦的陈升一样,来到了等候自己多时的桃花源。

他先是在矿洞里遇见了12岁戴面具的小男孩,他衣衫不整来路不明,非要比拼一下乒乓球才肯送他出去,却被罗纮武不算高超的球技击败。跨过漫长的山洞,在一处索道边他们彼此告别。这个男孩便是小时候的白猫,也投射了自己那个没出生的儿子。他在这样的一个时空里,达成了教儿子打乒乓球的心愿,也有了“下次见到你叫你小白猫”的许诺。对方则送给他一个有老鹰图案、被赋予了升空魔力的球拍,最后开着摩托车灯,让罗纮武下次见面教他打旋转球。

你看,人生就是这样承诺和兑现的。罗纮武在现实里认识白猫之后,也许真的教了他打乒乓球,也许没有。但谁知道他们在前世或者另一个时空,有过这样的承诺。

借着索道来到山下的春风招待所,一个女子在不知疲倦地玩着水果机,一群小青年打着台球。女子怎么都玩不赢,却在快要放弃的时候转身听到了游戏币疯狂掉落的声音。这是上天给她离开这里的契机,也是罗纮武来了的讯号。彼时十几岁的凯珍,短发、爱吃醋、眼眸放光,操着不标准的凯里话,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她还不是日后风情万种的万绮雯,或一身疲惫的陈慧娴。这是罗纮武从没见过的万绮雯,是他未曾有幸认识的年纪。

你看,人生就是这样相遇和相识的。罗纮武在最不恰当的时刻,通过最不合适的方式认识了万绮雯。假若他在这个年纪就认识了她,会不会把她就这样带走,让她不必经历日后的流离颠沛。

一个红发女人举着火把,一路踉跄前行,在蜂窝巢一样的铁门前停下。她像个无赖的泼妇,试图用最后一点自尊留住情夫。情夫刚在半山腰修好了车,也显然不太情愿,却在彼时出现的罗纮武威胁下乖乖就范。这是罗纮武投射了白猫妈妈形象的母亲。因为母亲的面孔总是缺失的,甚至在梦里都无缘见到她真正的样子。她说着自己还牵挂着年纪尚小的罗纮武,但她必须得走。“因为生活太苦了,他能给我需要的一点甜。”这该是品尝了多少人间苦味,才敢这样恩断义绝,壮士断腕般,与一个并不够爱自己的男人私奔。日后他们情感的前途未卜,凶多吉少,这个疯女人却胆敢不顾一切去选择那一点点稀释了的甜。

你看,人生就是这样告别与和解的。罗纮武依靠在铁门上,拿着剥夺来的手表泣不成声。他从不知道母亲为何离去,却愿意在这个时空里谅解她。那半生无法愈合的亲情苦楚,只能吞着果核回甘。

在这个时空里,罗纮武从小白猫手里拿到了会旋转的球拍,带着未受到生活猥亵的万绮雯飞到了广场上。哪有这样彻夜笙歌的歌唱比赛,哪有这样念了咒语会旋转的房子。万绮雯踩点偷过的会旋转的房子,原来是母亲和情人的那间,垂挂着水晶吊灯,诉说着甜言蜜语,却被一把大火烧了个干净。只留下被窃走的半部爱情故事,书里的爱情故事被罗纮武和万绮雯重演,而故事里散佚的后半部分,仿佛预示了他们无疾而终的结局。所有爱情故事大抵如此,结局殊途同归。

读《桃花源记》我最伤感的是最后那句话,“未果,寻病终,遂无问津者”。陶渊明畅想了最和谐美好的圣地,却处在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时代。渔夫见过了最美的风景,却再也寻不到它。世人听过了这个诱人的传说,却终将无人问津。

陈升只能在荡麦的桃花源,去未来见过去人,给错过的妻子唱一首《小茉莉》,一遍遍地念着请不要忘记我。罗纮武也只能在影院的桃花源,从未来去见过去人,教孩子打球,与母亲送别,和情人看水晶吊灯。如那首没唱出来的《坚强的理由》,我知道你要离开我,却无法去停止,让眼泪掉下来

而故事里的人呢,谁人不痴谁人不傻?人生有几分甜,又有几分苦?泥石流不可怕,活在记忆里才可怕。罗纮武在这个“忘记的记忆”里始终醒不过来,他便无法醒来到现实中,去歌厅营业的最后一个夜晚找到万绮雯。在梦里相见,却在现实中错过。最后一夜燃尽的烟花,只能绽放出短暂?万绮雯一直戴着的手表,就能留住永远?

讲故事旅馆就能长住,有音乐歌厅就会开业,念咒语房子就会旋转,所有记忆里的地方都有魔力。吃了蜂蜜就会幸福,吃了柚子就会快乐,吃了苹果就会伤心,所有牵挂过的食物都有情感。

而在凯里的桃花源,故事不会讲完,歌厅不会拆除,房子不会烧焦,所有人在最绚烂的短暂里走向不会天明的永远。

短评

诚实翻拍了自己。无论长镜头内的世界,还是长镜头之外的生活,都是原样重来:凯里天气、漏水房子、火车轨道、卡拉OK、镜子玻璃……全程靠黄觉旁白在苦撑,没能流畅转动起来。好比对小弟,对女人,有亏欠或执念的强烈情感,但是到底从何而来?概念不能靠强行灌输啊。影像画面,并没有提供有效的信息,相反有大量遮挡阴影,全是无效内容。感觉不是剧本没写好,而是根本没有剧本。如果演员只是人体模特道具,又让李鸿其大特写啃食苹果,在黑夜中告诉你主人公哭了。为仪式感而存在的长镜头,并没有《路边野餐》技术不达标所造成的梦境以及塌陷错觉,而是直接告诉你,漫长黑夜都是假的。所谓时间和记忆,本质上还是一回事。但事先被提示告知,就导致这回无法也根本不能进入监狱。万绮雯、邰肇玫、陈慧娴、水草、飞向太空之类的解码猜谜游戏,玩太多次,

4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所有溢美之词都是苍白了。我跟男主一样,做了一场梦,并甘愿在梦里。

5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前70分钟导演知道自己讲啥了吗

8分钟前
  • Breaker
  • 还行

“人在吃东西的时候肯定来不及说谎话”有几个开心点:邰肇玫,左宏元,万绮雯…这个老派港台明星太可爱,电影里唱《墨绿的夜》的居然是个大阿姨,噗!最后的房子旋转,为啥不是天旋地转?哈哈哈…“从那个时候开始,对越危险的东西越感兴趣” 记忆分不清真假,它随时浮现在眼前,活在里面才可怕。“你还想跟我走多远?” 观影中途跟随男主戴上3D眼镜的仪式感,走入导演的长镜头梦境,一切没有改变的凯里,代表永恒的表和代表短暂的烟花,虚实难辨,“这个夜晚太短暂”…

1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随同自然景观消失的,还有《路边野餐》里那动人在地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和烟火气。电影毕竟不是马戏团杂耍,也不是一场闯关游戏。是不是3D,有没有长镜头,飞不飞起来其实都和一个电影是否惊喜没有关系。

14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一小时整的3D长镜头,技术和摄影给跪了!后半段的梦境不仅揭开了谜团,还美得不像话。但也有<<路边野餐>>的问题,演员不说人话,台词让人翻白眼。

1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各种挪用中比较致命的是对墨镜王的挪用。《路边野餐》中极为可贵的残酷现实诗意荡然无存。黄觉-汤唯活脱脱就是凯里周慕云-苏丽珍,凯里王家卫必然是精致的平庸。3D版60分钟梦境应该放在开场。年度最令人失望华语片。

20分钟前
  • LOOK
  • 较差

《地球》在处理故事的方式上,跟《路边野餐》完全不一样,它是师承希区柯克的《迷魂记》,前后两部分互文的故事是需要用符号串联的叙事拼图,骨子里其实是诺兰那种理工科的叙事编排方法。2D现实部分里,导演先给了各种散落的符号,蜜蜂,火把,胎儿,苹果,乒乓球,照片、野柚子、白猫、老鹰、扑克牌、港台歌星的名字等等,这些线索无法连串出完整的叙事情节。到了3D梦境部分之后,这些符号再次出现,被男主角的潜意识重组,这时候前后的信息可以在观众的脑中重组出一条清晰的故事线。一个男人被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伤害过,男人最后在梦中分别解开了与这个两个女人相关的心结,用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方式自我自愈。不过梦醒了,叙事信息量叠加之后,男人的命运又多了一层不确定。这时候故事完整了,人物立体了,角色成长也完成了,特别硬!★★★★

2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一开始看的一头雾水 后半段就是爆爆爆的牛逼 虽然感觉导演玩的是同样的梗 但是上升到另一个等级以后就是戳得无法拒绝 完全拍出了我的梦境 跪求长镜头幕后花絮!2018.5.17 戛纳

26分钟前
  • 卓扬Eris
  • 推荐

中国阿彼察邦,广西马尔克斯,贵州塔可夫斯基,大卫林奇加候孝贤,杨索也得让三分~王家卫御用灯光师看了掉眼泪。哪有什么“赛杨索”毕赣宇宙,不过是塔可夫斯基鲸落。喜欢你时是毕赣,不喜欢你时是赣B

31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说话不要太刻薄,给你3000万让你做场大梦,你倒是做一个看看。

36分钟前
  • RayLynn
  • 推荐

考虑到讨厌给左右两边观众抬脚让道的麻烦劲儿,特意买了场观众极少的大中午场次,结尾走字幕的时候听邻座一对情侣(女方)丢了句“看汤唯那个骚气样,你不就喜欢这样的吗”,听完后内心默默噗嗤一笑的同时又有些伤感,不知该心疼汤唯还是心疼毕赣,或者是,心疼观众?

38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将观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当作跨年仪式,并和喜欢的人在影院接吻,因为听说电影结尾特别适合接吻。这片真是成功营销出网红打卡的效果,骗情侣买票。【珍惜少部分现代人拥有的少部分仪式感】【但其实我就是想在影院跨年接吻去他家睡觉电影演什么我才不关心】【地球最后的夜晚我也要和他在一起】但真到地球最后的夜晚来临那天,相信我,你们才不会看毕赣的电影。

39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讲故事旅馆就能长住,有音乐歌厅就会开业,念咒语房子就会旋转,所有记忆里的地方都有魔力。吃了蜂蜜就会幸福,吃了柚子就会快乐,吃了苹果就会伤心,所有牵挂过的食物都有情感。我穿越时空,教孩子打球,与母亲送别,和情人看水晶吊灯。故事不会讲完,歌厅不会拆除,房子不会烧焦,在短暂里走向永远。

42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7分,在有更充足的资金前提下,毕赣对《路边野餐》做了一次全面升级。金马二刷之后,感觉整体又提升了不少,线索也更加清晰了。仍是一个浪漫的爱的故事,男主以梦境的方式,去达成他的思念,关于亲人,更关于爱人。

4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用片名和汤唯,诓骗了科幻粉和直男。

50分钟前
  • 北岸
  • 还行

2018年度最特别的一次观影体验,全程跪着看完。犹如观看《头号玩家》,跟随罗纮武戴上眼镜,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又犹如《黑镜》般让人分不清梦境和现实,诗情画意,半梦半醒。我们跟随他打乒乓球、坐摩托车、坐缆车,跟随他飞行,跟随他进入旋转的房间,见证灯火阑珊,天旋地转。如梦如幻的色彩、精妙绝伦的画面、登峰造极的美术、美轮美奂的摄影,都让人瞠目结舌,无以言表。观影过程如同喝了一杯烈酒,酣畅淋漓,如痴如醉;又如同站在山岗之巅,任由清风拂面,沁人心脾。罗纮武说:“电影和记忆最大的区别就是电影是假的。”然而《地球最后的夜晚》却让我们明白电影也可以如此真实,仿佛置身其中,身临其境。毕赣打造了一部“VR电影”,给我们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同时电影又富有诗意,充满情调,浪漫无比。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5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吃瓜群众们看看蜘蛛侠不是挺好的嘛,非要给自己花钱买罪受.....

54分钟前
  • 海森堡
  • 推荐

地球上最装逼的夜晚

57分钟前
  • 揉45
  • 较差

#Cannes71# 看了这个片觉得以前自己没看过长镜头……彻底跪了。终于想到一句合适的评论了:杨索都得让毕赣三分……这世界……

60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