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大人总是暴力,孩子总是很快乐
这里的女人也很辛苦,暹罗之恋里的妈妈也很辛苦,
对比这两部片子,似乎暹罗之恋里的妈妈更可敬一些,
因为她从一个控制欲强的女人,变得学会了宽容。
而这部片子,只提出了问题,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免让人感觉沉重。
桑代的妈妈就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女人,
她的女儿在城市生活窘迫,求她卖掉一块地,
她要求女儿带着外孙和外孙女回乡下住,
绝对不肯卖掉地。
去珠宝店卖珠宝的路上,她看到吉普赛女人来搭讪老公,
就不问青红皂白开始当街咒骂,
返程坐在后车斗还挥包向前殴打,
结果别人没被打到,自己摔死了。
这老头也真可怜,老太婆死了,还要受她女儿控制,
不同的是,老太婆用怒吼,女儿用眼泪。
而女儿请求他留在城里的目的,
一是为了弥补自己没有照顾到妈妈的内疚,
二是为了帮助妈妈完成未竟的事业,继续阻止老头和吉普赛女人来往。
她不顾老头对城市的种种不适应,不听老头一次次提出回家的请求,
在明知道老头就是想回家的情况下,
偷偷卖掉乡下的房子和地,让老头无家可归。
儿子想带一把折叠刀在身边,她不准;
女儿吃饱了不想硬塞,她不准;
女儿说不要吃水果了,她还是掰了半个放到女儿面前••••••
她生活很辛苦,可是难道所有的困境都是别人造成的吗?
最起码继父不用她照顾,是她硬把继父留在身边的。
可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她的三个孩子总是很快乐。
双胞胎女儿会唱歌,儿子会跳舞。
在哪里他们总能找到游戏的场所,追逐打闹,
连看两个小女孩踩果子榨汁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快乐。
只是,没有看到过他们的妈妈欣赏他们的快乐。
是啊,他们的妈妈,已经距离快乐太远很难回来了,
无论生活如何,快乐是一种心境,是可以不受外物控制的,
快乐不快乐,可以成为我们的选择。
我老公有个同事说,家里有了孩子很好,
每天回家一看到孩子马上心情就愉快起来,
讲这话的时候,他都是满面春风的,咧嘴大笑。
可能,成年人真的要向孩子学习快乐吧。
2 ) 罪
可能很多人对信仰不了解,以下就是我对这部片子另类视角点评。女主角的家庭是信奉上帝的,因而她不会抛弃瘫痪的丈夫,但是生活的压抑让她渐渐迷失自我,她开始勾引对楼的男子,最后竟爬上“对方的床”,其继父在劝告无助之后,以愤怒表达自己的不满,因为圣经中明明说道:连思想行淫,也是犯罪。
3 ) 《伤不起的女人》:小亚细亚糗事
不糗的家庭都是相似的,出糗的家庭各有各的糗事。
这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使在欧亚两洲的交界地,在那地中海海风遭遇黑海气旋的地方,在那个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千年古都里,这条定律依然顽固的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作用。
女主人公桑黛就是这样一个总在应付层出不穷糗事的家庭妇女,她有三个孩子,小的一对twins姐妹花里还有一个得了梦游症,犯了病就在半夜里往大街上跑——影片就是从这件糗事展开的,显然,这不是什么好兆头。
桑黛的丈夫瘫痪在疗养院,她定期前往医院给丈夫擦洗身体,虽然曾威风凛凛的飞行员丈夫现今已成为目光呆滞、四肢麻木的植物人,但桑黛从未打算放弃他。
接下来,老导演奥古兹让摄影机转换到马其顿的乡野,让这一段充满了与伊斯坦布尔街景截然不同的美学意味,农舍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与冷漠、疏离、犯罪率奇高的大都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里,似乎人们的生命也变得活力十足起来:桑黛的儿子完成了割礼(这显然暗喻着男性准备步入性成熟阶段),而桑黛年迈的母亲总怀疑桑黛的继父萨巴和那个风骚的吉普赛老女人有染,吵吵嚷嚷间已然让观众们乐不可支,但就在桑黛母亲坐在皮卡车里可劲撒泼时,她不小心引发的一场车祸却让自己撒手人寰——这种死法委实有点糗。
孝顺的桑黛带着继父萨巴来到了伊斯坦布尔生活,在这里,老人家对一切都不适应,熙熙攘攘的人流总是互不理睬,让萨巴觉得这是个疯狂的城市。此时,萨巴的身影间依稀有了几分小亚细亚版“鳄鱼邓迪”的影子,他的执拗和粗鲁,却反衬出乡野村夫的真实与质朴。应当说,这是一个当代电影常用的主题,城市-乡村作为一对二元对立的空间,前者总是饱蘸着“现代性”的原罪,而后者则代表了抛却物质文明后的生命本真。
桑黛生活的很拮据,房东一再的上门讨要拖欠的房租,孩子们的餐桌上也见不到荤腥,萨巴的到来又使得照顾这个乡下老头子成为桑黛的生活重心,此时,影片的主要情节看起来似乎就是一部土耳其版的《女人四十》,桑黛一人支撑着这个家,不仅得哄着老吵着要回老家的萨巴开心,也维系着三个孩子、继父萨巴、瘫痪丈夫等一干人等的关系。糗是糗了点,不过,日子总还是能过的——伊斯坦布尔的住房改革看来卓有成效,那么拮据的桑黛还租了一大套公寓,一家五口住起来也绰绰有余。
然而,在一团乱麻的生活糗事背后,还隐藏着一股不可名状的暗流。在大街上,总有人在散发着画有镰刀斧头的“革命”杂志(或许我们可以简称这伙人为“土共”),而桑黛对面楼房的年轻人,也在和桑黛展开着一场《单身男女》般的隔楼传情。这位年轻人是个大学助教,满腔“革命”JQ,萨巴曾义正词严的告诫助教:自己洞观世事,神马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独裁统治、种族屠杀都曾经经历过,所以,不要轻举妄动,臆想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
桑黛濒临破产,只得瞒着萨巴回乡变卖了房产,虽然遭了亲戚朋友的白眼,但桑黛别无选择。
桑黛还是跑到对楼的年轻人房里去了,就在俩人干柴烈火之时,萨巴也在家里搅得一团糟。导演在这里用了一段神来之笔的交叉蒙太奇,对楼在滚床单,这边厢老头却发起了威,生活中的糗事大百科,终于在这一瞬间爆发出无法阻挡的破坏性力量。
“土共”们的左翼革命并未如期爆发,倒是他们对自己人先开了杀戒。对楼的年轻人被人用暴力给结果了,萨巴则在一个乞讨瞎子的带领下去了车站——这是一个绝妙的隐喻,影片一直在渲染萨巴的视力不好,桑黛还特意给萨巴配了副眼镜,不过萨巴说伊斯坦布尔城里都是些瞎子,倒是那个真正的瞎子成了老头的领路人。
桑黛给萨巴收拾行李时,我们赫然发现:萨巴的腰带上镶着闪亮的镰刀斧头标记。
这绝对是一部微言大义的电影,在琐碎的生活故事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张力:萨巴是个马其顿人,他甚至不熟悉土耳其语;而伊斯坦布尔城里的“土共”活动,又与明目张胆入室盗窃的贼人们形成了某种隐秘的类比。在这里,种族、阶级等宏大命题的身影闪烁其间(这跟老导演的巴尔干移民身份显然息息相关)。
萨巴理解不了城里人,在马其顿乡间,人们总是好客的邀请过路人去家里喝口咖啡,在伊斯坦布尔,邀请客人却成了引狼入室。
有压抑,有反抗,有死亡,有成长,只是不管生活多么艰辛,桑黛总能用一个女人的肩膀扛起来。
萨巴并不老,他在最后掀翻家具、掐住桑黛喉咙时,老当益壮。
萨巴并不糊涂,桑黛想出去幽会,随后编借口搪塞,却被萨巴一语道破实质。
《伤不起的女人》让人想起帕幕克笔下那种宏大叙事与生活质地的合二为一。
戏谑、反讽、痛苦、伤感,在《伤不起的女人》里,黏成了一锅熬不熟的夹生粥。
熬不熟,也得接着熬下去。
(腾讯专稿)
4 ) 城市之伤
18:30,影城二厅,《伤不起的女人》
本片是竞赛片,与去年在同一地点看的竞赛片《爱之伤痕》给我的感觉相似,不是剧情和手法的相似,而是导演关注人类个体、感情的诚意,这类片称不上惊艳和经典,就像人群中一个个普通人,却殊有可观之处。在烂片与经典之间,是很多这样的片来丰富电影世界的层次,触动不同人的心。
前年电影节看过土耳其导演锡兰的《三只猴子》,令我爱上这位导演的作品,一路看来且令我惊叹,为什么异地异族的故事和心情,却能够在现实层面产生共鸣,几无隔阂。
今次看这部土耳其片,是冲着伊斯坦布尔及土耳其乡居的风光去的,你知道帕慕克笔下的城市有着多么阴郁的吸引力,而有个姑娘去了伊斯坦布尔之后,念念在兹,亦添我神秘向往。
女主人公丈夫瘫痪需雇人护理,下有三个孩子需要照料,她勉力地支撑着,一定要在大城市中生存下去,为钱、为安全担忧,却也无法回到乡村,这处境与我们漂泊在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的感受何其类似!
近日又去港一游,驻港友人在人人称羡的国际都市中却深深思念家乡的田园。胡不归兮?概莫能也。命运不停歇在走,一站一站,有时只能徒望前路遥遥、去路漫漫。
导演在细节上的处理也很不错,女主人公的继父被接到城里,他望向城市,只是茫茫人海,原来这个镜头是与他的视力不好相关联的,又具有了一定的意味;而当他配上眼镜后,视线陡然一清,城市原来如此。
父亲在城市中枯萎、沉默,思念家乡土地,想起我妈接到上海暂住时,起初略有新奇,时日久了,无处可去,无人可说,眼神也是有些迷茫,让我知道,让她回去的时间到了。而我,还留着。
父亲最后的爆发略有一些魔幻色彩,我本以为那场充满生命力与对城市压抑氛围的愤怒的舞可以久一点。而同时,女主人公的情欲的宣泄也是另一种爆发。
女儿说父亲找不到回家的车站时,父亲说,我可以让街口乞讨的盲人带我去。这句话之前已有情节铺垫,即父亲与盲人的交流的加深。这个情节让我热泪盈眶,同样的感受是《肖申克的救赎》中墙上终于被发现的那个锲而不舍的洞。
剧中关于民俗的部分、妻子对丈夫与情妇暧昧的咒骂,诙谐生动。
伊斯坦布尔,我想去的城市,也许有一天,我会到达。
但是我自己的城市在哪里呢?吾心安处是吾乡。
5 ) 人生的变奏
今年上海学习了香港的译名作风,给出了一个伤不起的译名。不说有没有达意,听起来就相当轻浮。但其实,《伤不起的女人》相当厚重,剧本扎实,人物形象生动立体。无论表现及乡村还是城市,里面的生活都充满质感。它由一次返乡开始,一场割礼、一场葬礼,然后女儿带着父亲,离开了那片熟悉的土地。电影所触及的城乡变动和两代人的亲情变奏,更能激发普通观众的强烈感触。对照现下中国,更具有实鉴意义,直刺人生痛处。几乎也可以说,《上不起的女人》是过去三年里头,最为优秀的一部金爵奖最佳影片。同复兴的以色列和罗马尼亚等国一样,透过这部影片,土耳其也展示了其电影制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描绘完一大段的风土人情后,欢乐几乎让人忘记了开头的不幸。结果一回到伊斯坦布尔,《伤不起的女人》突然转入了压抑逼仄的城市生活。水泥森林,喧闹嘈杂,街头好像埋伏了运动暴乱的不安。女儿遭遇强大的经济和情感压力,老父亲则非常不解,屡次劝阻都没有效果。就连可爱的子孙,他们好像也变得不那么可爱了。伊斯坦布尔深深改变了片中人物,最终导致了一场强烈的火山爆发。窗户相隔不远,在墙壁之间,老父亲有如恶灵附体,那边的女儿情欲贲张,戏剧冲突达到了高潮。
片中老人表现出色,能说能舞。他在前半段受委屈、被误解,一副老好人的样子,非常可爱。到了伊斯坦布尔,他开始视力不明,无处可去,不得自在。面对激进的后生,他更是用长者的经验教训,几句话就让对方哑口无言,心服口服。塞武凯特·埃姆拉演出了深深无奈,这是城市化进程中被嫌弃的老人们的共同遭遇,一种来自大时代和大环境的压力痛苦——跟他们的性情脾气无关。看到父亲与女儿结下无法消除的误解,看到那变质的乡愁,影片的确让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悲剧力量,一声叹息,承受不起。【新京报】
6 ) 城市改变了你
一场割礼、一场葬礼。看到一半,我在想,接下去的电影,会不会还是以节日串起整个故事,弄出一个庞大的家庭或家族故事。结果,《伤不起的女人》只是搬移了下背景,人物从乡村来到了城市。女人仿佛被囚禁在了伊斯坦布尔,但在老人看来,他对城市始终是没有爱。所以,他宁肯和一个瞎子上路,也不愿继续待在那个脆弱、随时会倒塌的家。
在目前放映的五六部竞赛片里,《伤不起的女人》是剧本最扎实的一部。人物立体,故事张弛有致,结尾的冲突高潮也处理得非常成功。它不仅涉及了两代人的难以沟通,另一方面借助广为广袤的时空背景,去处理全球化的城乡变奏。当你变卖了故乡的土地,你也就失去了真正的立足之地。从乡村到城市,锡兰的《远方》和卡普拉诺格鲁的约瑟夫三部曲也拍过相似题材,然而留白较多,太过抒情。《伤不起的女人》就把事情说得很清楚,人的困境和无奈,甚至是细微的情感变化,都让人察觉得到真实。
女主人公赛蒂特是个很典型的城市人,电影强化了她辛苦的程度,把个人情感压抑着。没有男人依靠不说,另外还要带三个孩子,房东不时上门来催租赶人,经济状况紧张。这一切看在继父眼里,老人实在不解。他觉得在老家,无论怎么过,孩子都可以过得更好,赛蒂特也不用这么受苦。至于他自己,也不会在城市里迷失,看不清周围的事情。应该说面对代沟难题,《伤不起的女人》表示了失望的情绪。它觉得,两代人的关系会在疏远中走向决裂,挽回不了。赛蒂特累死累活就要一个狭小的空间,而老人却只能在门口的位置上坐着,被人误当做是一名乞丐。
在电影里头,乡村跟传统的仪式和热烈的舞蹈联系在了一起,而在城市那边,喧嚣吵闹,警察和小偷等人物接连出现。影片有意表现了伊斯坦布尔的冷漠,有戏剧化的小贼入门,周围仿佛还酝酿着一场动乱。而在家乡,当赛蒂特回去卖地,另一位老人指责他们怎么可以一走了之,那里还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很显然,从美丽的乡村田野到急促的水泥墙壁,人情这东西仿佛经过了压缩包装,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
即便是赛蒂特的情感寄托,虽然对方近在咫尺,就在窗户那头,结果是试探勾搭,其实并不牢靠。赛蒂特也许该自怜一把,抱怨为什么命该如此。然而,她在老人和儿子面前,更是要假装坚强。在谎言假意的压迫下,她完全失去了自己。至于老人,无论是在妒忌的妻子身边,还是面对孙子的纠缠,他始终以宽容的智者形象出现。当他教训起后生,经验老道。当赛蒂特要出门去偷欢,他看在眼里,却也不想道破。女儿本该尊敬父亲,父亲本该照顾女儿,然而在伊斯坦布尔,一切都被扭曲,变了味道。应该说,面对类似问题,导演在片子里也表现得相当的悲观。
影片不足地方也有,如果删去一些枝节,让剧情变得紧凑,或者在结尾处再留一些回味余地,效果可能会更佳。差点忘了片名本身,这是目前为止最糟糕的一个译名,流露着网络用语的浓厚味道。【新浪】
个人觉得这译名二了点
更像是伤不起的老人。城乡的对比,女人之苦,生活的负担,很出色的场面调度。不过在情绪上始终找不到契合点,结尾有些回力。是否还有其他暗示?
上有老,下有小,单身女人……生活滴悲伤无以复加哦……
看过两部土耳其电影都是神笔,这部里面孕育的各种冲突更是尖锐
闷得不行。以及说主人公是爷爷简直_(:з」∠)_这大爷啥正事儿也没干,就拿农村那套直男癌来城里怨天怨地作天作地。
梦游故土吟留别,宁随盲者寻乡音。削去长发离别物,俯身聆听火车音。割礼葬礼命与情,作母为女似寡妻。左翼革命存心意,衣架传递你我情。
人生啊。。。
城乡生活差距
城市的拥挤与喧闹,对应乡村生活的幽静与安逸。电影里的伊斯坦布尔总是令人神往,还是映射城市里钢筋水泥的压迫感。只是本片过于紧扣主题,以至后面的几场戏矛盾冲突感被冲谈了不少。另外,开场前安排的见面会最好提前预告,看到很多人跟我一道摸着黑提前离座,赶下一场。
故事是好的 节奏和镜语老实说过于平庸。我想起了《垂死的玛利亚》,德国的电影镜头语言精致到让人惊叹,而土耳其的这一部虽然故事上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表述上实为天差地别之远。
土耳其真是个好地方
极端必然引向麻烦与悲剧。最后的放手、性、归乡,释放出的痛苦仍是病态的无法治愈的。责任如何承担?爱如何守护?想要讨论得很多,家与原乡情,传统与现代,性与革命,爱情与婚姻。貌似可看性极强,遗憾的是它们藏在女主人公生硬的表情里,成了无病呻吟的理想,女人的悲苦也稀释在了固执的命运抉择里
做的一校,翻的第一部片子,得奖了哈哈,我应该算国内少数最早看这部片子的了吧...一直没有明白为什么题目这么刮三,主角明明是个男人....起码片方觉得主角是个男人啊...
若是我就回到马其顿
0
土耳其马其顿那一带的男人女人个个挺立,连小偷都平添一分可爱,多一颗星吧
伤不起的女人 Hayde bre (2010)
啥伤不起的女人啊,明明是伤不起的老头……结尾没看懂,还有其他暗示吗?
无家可归
基调沉重哪!为很多细节感动,人与人之间多重矛盾中仍存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