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ll these numbers
2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consumes 80% of its resourse
the world spends 12 times more on military expenditures than on ai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5,000 people a day die because of drinking water
1,000,000,000 people have no access to safe drinking water
nearly 1,000,000,000 people are going hungry
over 50% of grain traded around the world is used for animal feed and biofuels
40% of arable land has suffered long-term damage
every year, 13,000,000 hectares of forest disappear
....................................
are we still aware of what the hell are we doing?
2 ) 我身为屠刀,如何放下屠刀
此文仅为听得懂反讽的人而写。
不可否认,剧组将《家园》拍得很唯美,完全采用了一种上帝的视角,说教的论调。但镜头下的美丽,并非真正的美丽,这仅关于取舍,是一种刻意的美,做作的美。
全球变暖,不过是政治与商业结合的又一怪胎。环保完全是在做秀,人们要么是无知的一厢情愿,要么是变本加利的伪善。一些人提倡用太阳能器械,可他不知道将矿石最终制成器械,早已得不偿失。所有的环保发布会皆不环保,无非是耳目一新的高档消费。看吧,人类!你们关心的不是环保,不是真像,而是利益。
生物圈,你我互食了几十亿年,如此的正当与光辉。战争是人类所做的最理性的行为,破坏环境同样也是。不论你相信与否,科技为争斗而生,而不是要为人类谋福利。
道德我们有,可我们并不真正相信它。就像我们并不真正相信有上帝。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别逗了。
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组织化,我只对我生活的上下级负责,对于其他,人们皆无脑力。
过去,我正如所有生命一样,忙于利益的争斗,将来我也将继续杀戮,这是我的安生立命之法。我身为屠刀,如何放下屠刀。终我一生,别无他求。
让我死。。。
我死之后,哪管他洪水滔天。
我的身形是如此的丑陋,我不愿见任何人。我的心灵将永受煎熬,赎我身体的罪。
离开地球,人类存在不会长久,枝节如此众多的平衡,不是人类这样低等的生命所能掌握的技巧。惟一可能的结果,将是一场席卷全球的“黑死病”,上帝重临地球,人口锐减,最终达到新的平衡。至于在这场由人类自食其果的大灾难中,少数人类是否能延续生命,那将取决人类是否有活命的基因。作为上亿年进化产物的人类,也绝非等闲之辈,结局将非常乐观。
如果地球要毁灭,那就让她毁灭吧,这也照样是一件奇观,不失大自然的雄浑,最神奇的造化。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无需大惊小怪!产生——发展——消亡——再产生……
3 ) 《家园》:人类的未来在这里
同样还是经过朋友的推荐,我在第一时间看了今年的纪录片大作《家园》(有译《地球很美有赖你》6月5日全球上映,提醒下,这天是世界环境日),看过之后我在校内签名档留言曰:最近很少有令我激动的纪录片了,《家园》除外。
是的,这就是《家园》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最近我又看了几遍,终于可以动笔写下我的感受。除去我对纪录片本身的热爱之外,《家园》带给我们的画面冲击和深度思考是最吸引我的地方,按照官方的说法,这是一部以上帝的视角俯瞰整个地球的片子,因为里面所有的镜头都是航拍的。
让我们先来看看为了这部100分钟的纪录片所花费的精力和投入吧:导演扬恩•亚瑟经过15年的筹备,历访50多个国家拍成此片。本片素材长达488小时,拍摄周期为21个月,共动用88,000名员工,从澳洲海底的大堡礁到非洲肯亚高原的乞力马扎罗山;从亚玛逊热带雨林到戈壁沙漠;从美国德萨斯州连绵不断的棉花田到中国上海、深圳的工业城镇。
从片尾的国别风景赏析里也能体会到导演的艰辛与执着,估计很多国家很少会有电影拍摄剧组光临,而那里的人们也很少见到航拍的飞机,因为他们都在争先恐后的仰头观看,那个神奇的大鸟。比如布基纳法索,比如莱索托,比如海地等等,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地球。
影片总体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地球的历史,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等;第二部分介绍人类出现之后带给地球的巨大变化,人类的伟大文明等;第三部分是高潮部分,介绍上世纪特别是后半叶以来的工业文明带给地球家园的巨大摧残和破坏,地球生态系统,气候环境的紊乱,人类无节制发展带来的沉重后果等;最后一部分导演有意加快了解说进度,以比较急促的口吻向我们介绍我们近10年来已经采取的措施和达成的共识,向我们展示面对过去的罪过我们人类所能采取的补救措施,并暗示人类的未来仍在我们的手中。
要是从欣赏地球美景的角度来看,只需看前两部分,由于是航拍,视角和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大有不同,再加上很多我们平时根本无法看到的景色也一并收入眼底,比如南北极,比如高山大漠,比如森林大洋,等等,原来我们的家园真的很美丽,美丽得让我们觉得有点不真实:这是我们的家园吗?
就在这时,一串串的数字和场景把我们拉回到了现实,我们消耗的石油,我们砍伐的森林,我们排放的二氧化碳等,这一切在告诉我们,过去的50年我们对于地球环境的破坏超过了人类20万年历史所带来的破坏,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前年,美国副总统戈尔下台之后投身环保事业,拍了一部自己现身说法的纪录片《不愿面对的真相》,那是一部评价很高并且影响深远的片子,但画面的精美相比《家园》差的很远,更多的是人们记住了饱受蹂躏的地球的样子和戈尔富于感情的演讲,也许这正是人们对于《家园》的评价:华而不实。人人都喜欢,但不是人人都会领教片子的真实意图。
大部分人只会记得前半部分地球美丽的镜头,而被后面的镜头震撼之后就是忘却,甚至连最后的“加入我们——美好星球基金会”(join us
www.goodplanet.org)的呼吁根本没有看到,在加上历史15年的准备,88,000员工的参与,50个国家的航拍所耗费的燃油,这些都是真正环保人士所批评的地方。
但即便这样,人们还是给予了比较高的评价,在IMDB里,共有2422为观众投票,总体评分为8.5,相比国外的观众,来自豆瓣6192个投票里,总体评价为9.3分,并且有71.3%的观众给出了5星的评价(包括我在内),国内外的分数相差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也许值得研究,但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难道是因为影片展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巨大成就?(影片着重讲到了深圳20年的变迁和上海正在建设的高楼大厦)
现在让我们来重温下里面展示的部分数字:
世界20%的人口消耗80%的资源;
全球花在军事上的资金是援助发展中国家资金的12倍;
全球每天有5000人死于饮用受污染的水;
全球有十亿人没有安全饮用水;
近十亿人口在饥饿边缘挣扎;
超过一半的谷物用来喂牲口或者用作生物燃料;
全球四成的耕地质量下降,段时间内难以恢复;
每年有一千三百万公顷的森林消失;
每4只哺乳动物、每8只鸟类动物、每4只两栖动物里都有一只濒临灭绝;
生物物种的灭绝速度是自然速度的1000倍;
四分之三的鱼类生存场所面临消失或正处在危险的边缘;
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
40年来冰冠的厚度减少四成;
到2050年,全球将有二亿五千万气候难民;
这就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正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我们正在饱尝我们的行为带来的恶果,比如我现在正处在室内温度高达35度的温度下写这篇文章,而此时已是夜晚十点,这十分反常且罕见,今年上海的高温日已经达到12个,并且还会持续,往年的平均值只有9天。要知道大暑尚未来临,紊乱的气候,糟糕的天气,我们必将承受自己行为的惩罚,而能否承受得了,现在不得而知。
我们能做什么?《家园》利用最后的20分钟向我们展示了人类过去十年所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就,以及各国人们达成的共识,但是这些相比之前的破坏,实在微不足道,杯水车薪。but it's too late to be pessimistic. 我们不能抱怨,没有退路,必须面对现实,去遏制这个疯狂的地球,控制自己贪婪的欲望。
提高教育程度,特别是贫穷国家的人们;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因为太阳60分钟发散的能量足够人类消耗一年,而关于风能,《家园》这么说到,丹麦利用风能发电提供了其20%的电力,而试问地球的哪个角落不刮风?我很喜欢编剧的这个反问,虽然不能从科学的角度来分析,但毕竟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美好的愿望,影片里说,只要我们能像植物那样高效率的吸收太阳的能量,一切就不是问题。可是问题是如何做到像植物那样呢?
“ 重要的不是我们失去的,而是我们拥有的”,是的,充分珍惜和保护我们所拥有的,科学合理的加以应用,这才是我们应该做出的决定。关于人类的未来,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虽然“格陵兰冰川的融化速度超过了最为悲观的估计”,但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仍要做出正确的决定。
It's up to us to write what happens next together(未来将由我们一起书写)——这是影片末尾的一句话,语虽简单,但意义深远,并且包含多重含义,未来无论是好是坏,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人类一手写就。这就是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但愿是好的结果。
这句话还给我们一个暗示,就是无论如何,我们人类必须携起手来,共同面对,共同解决。
这,才是人类的未来之所在。
【说明】文中IMDB和豆瓣评分结果为截至本文发表时的统计数据。
4 ) 来,我们给自己写下墓志铭
没有完整看简介,看到说导演用了15年,走了50个国家进行拍摄,也好奇豆瓣9.3的高分,于是下了这部《家园》。
影片开头的十几分钟,绚丽的色彩、开阔的俯瞰以及那些自然景观形成的抽象图形和线条让我误以为这是一部歌颂地球和谐美好,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风光片——我完全错了。
航拍画面平稳推进,背景音乐散发着神秘气息,旁白用第二人称描述人类的时候,仿佛有一种神明的视角与口吻。当然我们多数人早就被打造成坚定的无神论者了,被问及信仰的时候可以轻蔑地讪笑对方。没有信仰,于是也没有忌惮,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即使偶尔搬出神仙们来,也多是为了些自己的琐碎小事。我们的专注力相当有限,专注于积敛财富,经营舒适生活,追求幸福人生。
当场景从自然变作乡村,变作城镇,最终变成摩天大楼林立的钢筋森林的时候,我一时错觉,仿佛看到科幻片里邪恶力量切入的铺垫。广袤农场上的巨型收割机,拥挤不毛的人工牧场,铺满塑料的温室大棚,戴防毒面具全副武装的工人在喷洒农药,还有匀速摆动的石油开采机——这一切带给我们生存下去的安全感。这些画面令我陌生和震惊,以及反胃,我想起那些科幻题材里毁灭地球的邪恶外星生物了。
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有限,欲望却从来没有限度,那些表面正当的专注力以耗费一切有可能利用的能源和资源为代价,就应当被称作狭隘和残忍。看似合理的出发点演绎出荒谬的结果。影片叙述,人类为了抵抗饥饿砍伐森林进行耕作,为了填饱更多人的肚子利用石油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50%的产出没有用来救济饥饿边缘的贫民而用来生产肉类和制作新型燃料,为了满足食欲耗尽地球几十亿年的积蓄。这很可笑可我一点也笑不出来。
没有描述未来灾难的电脑特效,没有触目惊心的血腥暴力。那些实实在在的现世镜头,以及被放大字体的数据资料已经令我陷入绝望。我看到似曾相识的画面,像灾难片科幻片或者恐怖片;我默默地对比自己的年龄和那些资源即将消失的年份,惊恐地发现自己将不可避免地经历那些未知的状况;旁白语速均匀地陈述着人类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影响,我带着不安愧疚以及无奈,仿佛接受审判。
悲观已经来不及,你必须相信如果如此继续,末日审判的画面将不仅仅出现在《圣经》的诗章里。世界末日不是什么玛雅预言,而是我们一手书写的结局。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你看。
惨象和悲剧就摆在眼前。和谐结束在人类出现之后,野蛮出现在文明璀璨之后。我们批判法西斯主义的灭绝人性,却在对大自然剥削屠杀斩尽杀绝的时候毫无愧疚羞耻。
我们自导自演倾情奉献了这出悲剧,那么是不是也要手牵手肩并肩悲壮地写一篇感天动地的墓志铭然后慷慨赴死呢?上帝又要发笑了。没有人可以逃脱罪责,即使在无意识的状态。这是我们的家园,以大自然为宏观的视角,一切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观念利益冲突都将失去意义。生态的毁灭必然造成饥荒、贫穷、土地与人口的冲突,以及战争,人道主义危机,复活岛的寓言将会在更大的舞台上重演。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像影片最后说的那样,既然悲观已经失去意义,让我们一起,承担责任,珍惜手中的财富,运用知识和教育的力量,依靠我们的智慧与努力,大胆尝试,积极应对,在极其有限的时间里,创造奇迹,扭转现状。
不论结果,至少可以在努力之后,写一篇坦坦荡荡的墓志铭。
5 ) 《家园》
一部耗时十五时间,走访五十个国家进行拍摄,只为将地球呈于世人的匠心之作,《家园》是一部美到每一帧都无可挑剔的记录片佳作,而其对我们们所生活的这颗蔚蓝之星的审视又是如此的真挚而又客观,于此中电影以宛若上帝般的视角为切入,在叹为观止与触目惊心共存的自然画面中,对人类过度现代化和温室效应的隐忧形成了其最为有力的内在纵深,于此方才那对环保的着点是如此的荡气回肠,动人心扉。
6 ) 简评
这种片子,我总会联想到发达国家的虚伪与贪婪,不知何时起,我开始觉得人类的问题,不是发展,而是分配。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政治比科学重要。
我们这个社会的吊诡之处是,人均资源消耗是普通人几十倍乃至数百倍的明星政要们呼吁普通人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wtf
老百姓都要精打细算,掰手指头过日子,何来挥霍一说?以前我是听信了这种宣传,不过,后来我改变想法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消费,我们已经付过钱了,为何还要心中有愧,穷人的一块钱与富人的一块钱,边际效用是不一样的,人生的乐趣无多,对自己好点。
有时我也会想到那些遥远没有人类的星球,既然在地球上,人类是晚进场的角色,可在落幕之后,人类又为何迟迟不想退场呢。宇宙是广袤的,深邃的,沉默的,把人类比作宇宙的任何事物,也许都是对宇宙的蔑视。
7 ) 与变形金刚无关,与MJ无关
看会儿新闻,南方洪涝又甚是严重,似乎重大灾害现象出现的频率愈来愈高,说不清几分是天注定又有几分是遭报应。无论是未雨而绸缪或临渴而掘井,环保意识必须高昂的扬起头了。停下敲键盘的双手,自问最近有没有做什么破坏环境的事又有没有做什么积极环保的举动,竟答不了自己,真是可怕,当一切成为生活的习惯,便遗忘了用一杆准则去衡量行为的对与错。
洪涝过后,去植一棵树。
瞄一眼票房,变形金刚2不出意外火得不行。午夜场,邻座是一个父亲带着五六岁模样的儿子,想着我们把自己的童年回忆传承给了下一代,几十年后我们染黑了最后一根白发他们花白了第一根黑发的时候,仍能有着同样幼稚的集体回忆,无比温暖。可是电影散场以后,不知这位父亲有没有找到感动,不知那个儿子会不会留下驿动。无论如何戏里都流露出这样一种意识,之所以要击退霸天虎因为人类才是地球唯一的主人,擎天柱舍命救山姆是仆对主的效忠,而擎天柱的复活一定需要山姆亲自完成,这不是一种救赎,更像是人类驾驭汽车人生命的高姿态。变2是失败的,因为它没有传达出本该有的爱与责任,当我们画出一条生物链时,就没有想过人类和万物是地球上平等的居住者,不知道霸天虎是不是这条生物链上更高级的消费者,而人类选择消灭它请它离开这条生物链。可是作为自认的主宰者,人类爱过地球吗,我们到底是在捍卫地球还是只是在捍卫我们的附属品捍卫我们自己而已。人类视角的电影带着人类期许的结尾拉下了帷幕,在赞声与骂声之中,有没有人想过当人类生命的帷幕终有一天因我们自己的行为而被拉下时,会有汽车人誓死保卫吗。
走出影院后,去youtube看一部免费的Home。
换几个频道,几乎所有电台都在纪念MJ,如果从箱底挖出他的旧闻MV音乐堆彻在黄金时间算是纪念的话。MJ曾在流行音乐的霸主地位并不会因为他的去世而放大或缩小,他在音乐史上的影响力已经发挥到了极致,如果真的有诚意要纪念MJ,更应该延续MJ对慈善业的倾力,一个不是真心关爱地球的人是写不出Earth Song的,这支歌的MV在14年后的今天看来还是如此震撼。可是人们都喜欢把严肃过滤,大多媒体竞相将MJ的去世打造成一个更大的娱乐。于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变得更不适宜用娱乐的方式传达,而要用应试教育的精神极权主义的手段去传达去实践环保。
八卦完今日的娱乐新闻,花同样的时间去wwf之类的网站看几篇文章。
这些年有很多宣传环保的优秀纪录片或是书籍,可是震撼过后留下了什么,即便形成了集体的意识,怎么去构成集体的行为。如果让你明天捐10元给环保机构,省一下饭钱即可,如果让你明天少做一件伤害地球的事情,你会做什么呢?
你一定要看!
逊色于行星地球很多
俯瞰这地球的伤痕。We all have a date with the planet! “导演走访50个国家,俯瞰生态光影,美不胜收。” 镜头太美了,不过缺乏说服力和“号召”的力度,更多的仅是展示地球“伤痕”。还可以,但触动不多。只能算是环保纪录片里的一张空皮。
爱地球啊!
压抑感、沉重感、无力感。影片最后给了我们“希望”,但不是我没有信心,只是绝望太过强大。对于地球这个家园,人类只是在通往毁灭的路上。
如果我是中学教师,这部片子实用性也太强了点吧!清晰舒缓的女声解说,用于英语听力练习再好不过;我要是教地理,第一堂课也先用这片子引起娃们的学习兴趣!还有啊,哪个旅游公司提供坐直升机把这些个景色全看一遍的服务,收费几多啊??
如果真有心,不如把航拍的钱省下来捐给环保组织。这个片子真不亏为一次昂贵的“谴责”
我覺得這部電影是BBC的Earth-The Power of the Planet以及Planet Earth的結合。自然之美令人顫抖,但是背後隱藏的訊息卻令人心寒。
人类就是地球上的一个大毒瘤
非常震撼我的2009年好片
悲观已经太迟了。
需要有这样的人,记下这样的瞬间。
研究地球的外星人必看
虽然看过不少这样的电影 但还需要时时警醒自己。画面和色彩非常漂亮
主打宏大气场,看着不是很亲切,虽然那些鸟瞰镜头非常美。ps,在imdb观察半天才发现Luc的名字,“又名”怎么翻的啊!
就像看着自己心爱的姑娘被狗日了……
破坏环境只是为了让空气和水更加稀有 以便用来交易 获取利益 当然大众是买单的那位
纪录片也可以感人
唯美画面
最美的画面,最沉重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