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凌晨看了宫崎峻的代表作《天空之城》,英文名是Laputa: Castle in the Sky。即“天空之城”的名字叫Laputa,按日文的读法就是“拉普塔”。暂时还没有去查阅,这个Laputa到底有无西方神话之渊源。
在作品中,Laputa不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名字,也是一个失落文明的称呼。故事对Laputa的表现,只有一个废弃的城市,不过,如果仔细观察片头字幕的配画可以发现,浮动的城市群。就是此文明的主要特征。关于失落的文明,据我所了解的不多的动漫和游戏作品,倒觉得是经常被使用到的。比如我所玩过的两代Final Fantasy,七代和八代:七代中有一个失落的文明,即“Ancients”,古代人;八代则由时空交错表现出一个失落的文明,即“Esthar”,埃斯塔。另有韩国沿袭日本风格之游戏作品《星尘物语》,也讲述了文明先进而又衰落的故事。
在《星尘物语》中,先前的先进文明为了少数“精英”逃脱末日审判,造就了“方舟”,在“方舟”中,“精英”们自诩为神,用一台称为“伊丽莎白”的电脑模拟出了另一个世界,或者说另一个文明。“精英”与模拟世界中的人类发生了爱情。最后两个文明交叉,“方舟”堕落了,无论是哪个文明的人类都同样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在这里,《星尘物语》解释和运用了《启示录》,但并不成功,整个叙事结构异常混乱,出场人物众多却没能帮助叙事。
相比之下,风雷时代的《圣女之歌》对《旧约》的解释要令人舒服得多。已出的两代《圣女之歌》(人鱼的新娘、撒雷母天使),以北欧神话为框架,以人类与上帝惩罚的抗争为主线,高度颂扬了人类的奋斗精神。在这里,过去的先进文明(惩罚开始之前的文明)若隐若现,但生活在惩罚过程中的人们并未对过去的文明产生任何崇拜之情。而主角Edda对命运的抵抗(尽管她的命运不能说不好)更易使人动情。从奴隶向人鱼公主,这一身份的转变,Edda毫不犹豫地不屑一顾,但她对她的亲人是如何地宽容和理解,特别是对她的妹妹。有人说Edda不断寻找妹妹丽芙的线索是《圣女之歌》的败笔,但恰恰是这一感情基础,使得Edda更具人情味,更有人性。因为到了二代中,Edda虽然担负起了拯救撒雷母文明的重任,虽然她在撒雷母也能享受荣华富贵(继人鱼公主后的第二次),但她还是向东方踏上了不归之路。既然在撒雷母都没有她妹妹的消息,那么难道东方的通古斯更有希望能找到妹妹?不是更有希望,而是Edda已经无处可去。Edda冲破了海底的虚幻世界,在家乡留下深深的遗憾,拯救了水之精灵和风之精灵,在亚萨城显露其不凡的身世(指人鱼身份暴露),最后拯救了整个海域。她不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是继续沿着宿命所规定的路线拯救人类,最后吹响末日结束的号角,还是寻找她心中唯一的寄托?二代故事末尾,唯一的悬念只有神秘的东方了,也是Edda活下去的唯一意义。东方人对她产生了威胁,对她有无法估计的需要,相比起来,亚萨城对人鱼的需要已经无足轻重了,但除了东方,Edda无处可去(亚萨城已经找过了,没有妹妹,所以不可能去那里)。所以,即使《圣女之歌》不再出续集,我们仍然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停留在原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没有意义,必须不断地朝前走,朝着一个目标走,不管这个目标是否远大。因此与其说《圣女之歌》在解释《旧约》,不如说它为我们的生活树立了信仰的灯塔。
回到《天空之城》上来。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割裂了文明与人类的关系,这不是缺点,而是很谨慎地提出:人类自己无法控制永无止境的欲望。人类很聪明,但只是技术上的,他们能在技术上成就伟大的文明,但文明到达一定高度之后,人类便面临一个选择:是维持当前的技术和财富,并寻求在精神上冲破世俗的藩篱呢,还是通过物理来扩张文明的影响,从而获得一种支配的满足感?支配是一种比获得财富更为可怕的欲望。我们看到,Laputa文明的后裔之一Mooscar(那个戴墨镜的男子),对文明所遗留下的财富毫不动情,可是当他指挥军队(那时他只是拥有政府特务的特权)和运用技术毁灭军队(这些军队对他已经无法构成任何威胁,他们在撤退,可是Mooscar还是大张旗鼓地派出了几乎所有机器人,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时,他获得了空前的满足。如果Mooscar只是喜欢安逸地躺在Laputa的财宝中睡觉,那么我们可以庆幸了,并且得出一个有些荒谬的结论:财富无害,权力有害。
我们应该注意到,获得财富是不需要那颗关键的飞行石的——军队仅仅用普通炸药便轰开了宝库大门。飞行石在全剧中的作用有:
1、摔不死;
2、指挥机器人保护自己(但机器人不太受控制);
3、给出Laputa的位置;
4、Laputa权力之开启;
5、Laputa权力之运用。
实际上,Shita在唤醒那个损坏的机器人时,就是在运用Laputa的权力,因为机器人是Laputa权力的组成部分。而“给出Laputa的位置”是为了能让飞行石的拥有者去开启Laputa权力,进而运用权力。所以,除了让人摔不死可以归结为飞行石的本身属性以外,我们可以说,飞行石就是权力的象征。
另外,看天空之城的构造,底层为权力层,中间层为财富层,上层则象征着精神。剧接近尾声时,Shita让Laputa自毁,当时我以为整个天空之城都会成为灰烬,但最后只有权力层和财富层消失了。树根是何等脆弱的东西。Mooscar刚进入权力层时曾表示了对树根的不满,扬言要烧掉它们。而且,剧中在表现Pasu的英勇时,多次描写了树根的脆弱,很多是一拉就断。可是在自毁过程中,树根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男女主角也因此得救。这时镜头再次转向Laputa顶层,我们看到,唯一幸存的机器人(它并不属于权力的一部分)的“生活”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作者也许想借此表明,只要文明的精神常在,文明即使没有权力和财富都是可以存在的。Laputa自毁权力和财富之后向上升至卫星轨道,从而具备了永恒的意义。这时的Laputa,不需要风暴和云雾来保护自己,就能获得不灭的状态。我们的最美丽的家园,就是由和平与爱之精神构建而成的。
网上某Blog的一个帖子说,《天空之城》给帖子作者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身上布满花草的机器人与小动物和谐生活的情景。这个场面确实很经典,以致我一开始认为,写到这个场景,那此篇帖子就无甚新意可言。但那天晚上入睡前,我又静静地想了一遍《天空之城》的全部情节,认为全剧的中心就是那个场面:曾经作为恐怖魔鬼的机器人,竟然能够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鸟语花香之中,而且被观众所接受,甚至感动了观众。这不容易。要是不被那个场面感动,那这部作品还会有什么意义呢?这让我联想到也是这几天看到的关于评论《小偷》DV的帖子。我曾经对作者铺陈情节的写法嗤之以鼻,可是正是这些情节才能让《小偷》震撼人心。
网络给了人们一个新的交流和发泄空间,即使不具备很高“文学水平”和“学术水平”的人也能让自己的意见展现在数以万计的面孔之前。所以,我们何必对老百姓要求那么高呢?要求老百姓,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满足发出要求人的支配欲望。《星尘物语》中,人的支配欲膨胀到了要代替神的位置;《天空之城》中,人的支配欲能够胜过拜金欲。《星尘物语》说,是上帝造了人,人无法背叛上帝;《天空之城》说,只有灭去权力和财富,才有永恒。阶级是相对的,佛祖眼中的芸芸众生才是绝对的,才是终极目的。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Edda不愿接受自己的拯救世界的命运了。因为,“拯救”只有上帝和受苦的人自己才能做,要去拯救别人,其实就是一种支配。
2004年11月23日凌晨于成都第二寓所
参考资料目录:
1、(韩国)Sonnori & GRAVITY,《星尘物语》(Acturus: The Curse and Lose of Divinity),依星软件汉化、代理,浦东电子出版社2003年出版。
2、风雷时代,《圣女之歌》(Heroine Anthem),寰宇之星代理,北京银冠电子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3、风雷时代,《圣女之歌II:撒雷母天使》(Heroine Anthem II: The Angel of Sarem),寰宇之星代理,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3年出版。
4、(日本)宫崎峻原画、脚本,德间书店制作(1986年),《天空之城》(天空の城:ラピユタ),厦门音像出版社1997年出版。
最近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天晚上临睡前都要听一段久石让的钢琴曲CD——其中就包括这部『天空之城』的主题BGM。1986年,我3岁,而宫崎骏大师则已经拍出了惊世骇俗的『天空之城』,其经典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撼动,包括宫崎骏自己。
我一直以为,宫崎骏最强大的力量就在于,他擅长用最干净的童真来对抗全世界的成人政治。『天空之城』带有鲜明的反战政治主张,它建立在观众们自身对美好和平世界的无限向往上,并用电影童话的视听语言予以表达——它是安静的、纯粹的、广袤的和包容的,却也是极度震撼的。
或许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座深藏在夜空云层中的『天空之城』,每每这样充满感伤地俯瞰着这个世界,静谧而悲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此生都有机会接住一个从天而降的神秘少女,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注定背负着与世界交锋的苍凉宿命。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在脑海中反复记忆如此动人的故事,它至少能够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激起我们那仅存的微薄希望,去期待这个世界不要变得更糟,或者变得更好。
重温『天空之城』,聊以纪念。时京津地区大雾迷离、哥本哈根气候峰会现场决战正酣。钢琴在狠狠蔓延的高潮之后渐息渐止,并缓缓结束。
-----------------------------------------------------------------------
http://www.leeforce.com这个世界有没有秘密,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深藏,默默度过此生的孤独。我们的孤独就象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我们拥挤着,呼吸着,望着天空。这个世界还有多少未知的秘密象我们自身一样孤独?
请让我与那个秘密相逢,就象一种孤独拥抱另一种孤独,在身体接触的刹那间,了解,被了解。流云间漂浮着的天空之城,你和我一样,拥挤着,却无人知晓。
或许每个人都在抬头的一瞬间,看见天空之城的影子投映在眼里,低下头来,却永远找不到归宿。热泪早已不合适这个世界,还有什么可以惊讶?一切皆可能。我们在可能性过剩中漠然停止。
青草在刹那间变的熟悉,它不再是眼中的一片风景,它是我的栖息之地。那些你和我编织出来的网,突然见裂开,让我滑落到天空与土地之间,与鸟儿亲近,与花儿交谈。我,花儿,鸟儿,天空之城,都是世界上的一个秘密,只可惜互不倾听。
有谁可死在流云之间,看见时空的门打开,逃离轮回的指涉。有谁可消失在天空之际,却永远不会坠落。晴天的时候,我愿意抬头看看我的天空之城是否正飞过。谢谢,宫崎骏。
眼下正是日本文化的高峰期,任天堂上月发售的《塞尔达:王国之泪》成为年度游戏,且很可能锁定TGA最佳;尾田荣一郎加快了剧情,在《海贼王》1085话交代了“空白的一百年”的部分内容,预示着该系列即将走向完结;继现象级的《铃芽之旅》和《灌篮高手》之后,《刀剑神域进击篇》《哆啦A梦:大熊与天空的理想乡》《天空之城》纷纷加入六一档期,至此国内大银幕同时上映的日本电影达到破天荒的5部。
日本影视取代好莱坞的在华地位了吗?这一点还言之过早。不过就一种价值观和文化亲和力来说,东边的邻居优势巨大,上述提及的作品前后跨越50多年,影响了整整三代人,成为日本ACG的中轴线。国人认可、接受、膜拜并将其纳入毕生记忆,除了因为老少咸宜相伴成长的缘故外,更在于其主题、寓意和思维上的一种绝对“超然”。
没有什么比“空岛”这一事物更能象征这种超然了,《王国之泪》的空岛全方位改写了游戏的玩法,就如《海贼王》的空岛第一次改写了其世界设定,即由果实能力转向霸气。而在这两个游戏、漫画的头部产品全面崛起之前,是电影为其提供了先期灵感——《天空之城》中的拉普达,就是日本文化中最初的空岛。
空岛是一种浪漫想象,更是高远、超然、耸入云霄的创意,能够自由漂浮、发展、进化和生态自洽。这似乎格外适合拿来形容宫崎骏和他的吉卜力工作室,甚至作为其巅峰的《幽灵公主》《千与千寻》这些瑰丽世界展开的过程,也都展现出某种内在悬浮力。它们并非一种靠系统扎实取胜的工业,而是一开始就在想象力上脱离地表,成为只能仰望的飞地。
体验过三鹰吉卜力美术馆的观众,或多或少会感觉到一种展览空间的失重,而在宫崎骏的电影里,也不难感受到这种缓缓上升。如果说《风之谷》仰赖的是那乌西卡的滑翔翼,那么《天空之城》里的飞行石就是更为内在的力量,它作为吉卜力的首部作品,奠基了这种先验的超然品格。
作为一个掌握了人类难以企及的文明且浮于天空的巨大城堡,拉普达充当了一种绝对主题性的视觉物,能够将科技、生态、想象和人性统合在一起。拉普达作为创意的象征,在多方面受惠于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但在斯威夫特原初的构想和地图术中,拉普达(早期翻译为勒皮他)就处在日本以东,它在公元1701年被格列佛船长发现,是和日本同属一个大区的旅行地。
按照格列佛的描述,拉普达人普遍长相奇特,头不是向左歪就是向右歪,一只眼睛向内凹,而另一只眼睛直瞪着天顶,这些特征,或许后来被宫崎骏用到了园丁机器人身上。而拉普达的核心,一块六码长三码宽、控制着整个空岛的运作和飞行的磁石,被宫崎骏改造成了闪光的飞行石。
除此之外,《天空之城》和《格列佛游记》就没什么联系了。但宫崎骏本着斯威夫特一样的普世构想,将《天空之城》的故事设计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背景,证明他从一开始就将吉卜力出品定义为世界语境的作品:集合世界共有的想象力遗产,并创造一个普适性的故事。这种交互开放的视野,明显是近代日本接纳和融贯西方的后果,尤其是受惠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这不仅是宫崎骏受惠于斯威夫特的地方,也是青山刚昌受惠于柯南道尔的地方。
无独有偶,宫崎骏在创作《天空之城》之前曾经执导过一部动画剧集《未来少年柯南》(1978),这部剧名为柯南,但实际上跟柯南道尔没什么关系。这部改编自美国后启示录科幻(亚历山大·凯伊的《恐怖海啸》[1970])、批判科技盲目发展的作品已然包含了《天空之城》的基本故事脉络和人设,只要简单对比就能发现连男女主角的外貌和造型都一脉相承。至于《天空之城》中搭乘蚊式飞行器的海盗,则是明确借鉴于温瑟·麦凯1911年创作的《小尼莫》。
因此就宫崎骏来说,英国或世界文化就像那个缓缓掉落的少女,而他的创造就如同再次激活飞行石的巨大力量。吉卜力以蒸汽朋克内核风靡全球,在本质上是维多利亚式物质、激情和能量的复兴(或重新激活),这一点不可能在地域上被单独的日本历史空间所消化,因此吉卜力深厚的民族、历史、生态和文化元素,实际上是在一种更广义的视野中织造出来的——日本虽然是一个岛国,但却像一艘航船一样拥有世界雷达,能够深切理解和延伸那种全球性的航海日志或者达尔文式的百科全书。
宫崎骏是这样,押井守、庵野秀明、鸟山明、尾田荣一郎、青山刚昌或者青沼英二这样的任天堂公司的游戏设计者也是这样。日本ACG的全盛令其成为世界潮流,首先在于其底层(无论故事、背景还是寓意)有着世界性的基因,继而是这些天才创作者的拔高和超越。就此而言,《天空之城》作为第一个拔地而起的“空岛”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到1984年,鸟山明以加林神塔看不见的塔顶复现了空岛的象征;再到1997年,尾田将其还原成了空岛本身,也就是重新回到了宫崎骏乃至斯威夫特,艾尼路成为《格列佛游记》中国王的化身,他的11条罪例及惩罚,都是脱胎于书中的设定。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日本文化能够广受欢迎,这当然不是一种技术主义,而是一种广泛消化、吸收并重新输出的文化主义。宫崎骏对各地历史民俗的兼收并蓄,一如尾田对大西洋和加勒比海盗文化的应取尽取。也是由此,日本的流行文化越来越考验一种开阔、深度的世界观以及复杂文化谱系的编织整合能力,ACG的核心创作者越来越接近这个时代的幻想家+百科全书作者。
人们都惊愕于宫崎骏和吉卜力作为拉普达高悬于世的状态,仿佛是纯然拔地而起的奇迹,但倘若明确其内核,就会发现《天空之城》的台词早已交代了要旨:“不论什么,只要离开了土地,就无法生存”。
这既是影片的生态主题,也是作者的创作感发,因为那些孜孜不倦考究和重塑的故事本源,都是这个世界上的既有材料。宫崎骏与其说是一个动画电影人,不如说是一个耕耘中的资深人文学者,他的任何项目都与深度学术研究无异,除了大量搜集整合资料外,还要进行富有建设性的观点输出。“生态主义”是宫崎骏对学术界最具启发性的方向,或许没有宫崎骏的《风之谷》和《天空之城》,唐娜·哈拉维就难以写出她的《生于忧患》。
这种博学的态度和忧患的意识,让宫崎骏成为行业的标尺。以《风之谷》《天空之城》到《幽灵公主》而言,人们不免发现作品在概念输出方面的强度,就这方面日本的创作确实不输于美国。如果说宫崎骏格局宏大野心勃勃,那么他对美国文化很明显存在一种世界性竞争的态度,《起风了》对零式战斗机的怀缅明显就是这一态度的结晶。考虑到拉普达在斯威夫特的原著里讽刺了作为广大殖民地宗主国的英国,《天空之城》里的拉普达很明显指向了美国,穆思卡提到的“烧毁索多玛和蛾摩拉的两团火”,明显就是被扔到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
与宫崎骏的深度悲观主义对应的,是美国人的技术乐观主义,美式文化的核心象征仍然是机器,是《速度与激情》中的各式轰鸣发动机以及漫威宇宙中的各种新英雄战衣。我们尚未经历技术性的毁灭或遗落,但我们已经见证了这些影片和模式的衰落,当好莱坞的续集产品执着于某种盲目的技术加速,代价就只能是核武器的内爆,这些作品正处于内爆的过程中,是《风之谷》和《天空之城》中衰亡世界的前夜。
同样是世界性的动漫或电影类型,一种沦为“技术速食文化”,另一种成为永恒人文经典,这其中的差别不难让人们认识到什么才应该充当那种空岛式的文化上层建筑,日本文化作为某种方法,或许难以在技术上战胜美国,但在文化上,他们有着绝对不输的自信。
回归手绘,或许是一种制作维度上的极端保守,但从一种“回归大地”的角度来说,它似乎又成了吉卜力生态良性、保持动力源泉的妙方。宫崎骏的作品从来不以技术或先锋见长(今天的新海诚也一样),但这反而让他得以深度钻研并将潜力锁定在内容上,他最终呈现出来的综合式想象,就“仿佛在人的后脑上开了一个窗”。正是这一点让他的作品悬浮向上,造就出一系列既牵连大地、又耸立云端的空岛。
在吉卜力作品众多,《天空之城》的确不算剧情最引人入胜、背景最为编织复杂的一部,但它概念明确,象征意味浓厚,这让它在吉卜力的历史上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也在中国观众的记忆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又或许是久石让的配乐同样精妙,为这个作为电影的“空岛”提供了额外托举的“焰云”,《天空之城》的主题曲今天仍鸣响于世界的任何地方,它作为一种音乐盒式的奇迹,和《龙猫》的玩偶式奇迹一样,成为了吉卜力最具传播性的标签。
或许眼下的日本文化热只是一个“事件”,又或许美式的动漫和电影还会卷土重来(如最近的《蜘蛛侠:纵横宇宙》和《闪电侠》,毕竟今天的消费市场仍然还是一个庸俗的市场)。但在这些风驰电掣之后,泡沫终会升天破碎,空岛则仍然还是漂浮的空岛。
【虹膜】
每一个女孩最后是不是都会变成妈打啊
宫崎骏的一大代表作,不论是剧情,音乐,配图。节奏都非常好。看了好几遍。值得看。青涩的友情爱情,抉择。很纯情。尤其喜欢钢琴曲,不得不说。久石让与宫崎骏绝配
瑰丽的想象。
剧情无甚佳,但天空之城的景象忘不掉,尤其是废墟中布满杂草的死掉机器人出现的时候
好电影从来都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它的味道,反而会越来越香醇,一如地窖里的酒。久石让的音乐堪称完美,画面虽是手绘,但亲切感十足,故事背景细节丰富,人物刻画生动,还有区别于一般动画的深刻主题。★★★★☆
配乐远比情节精彩,最后的老奶奶很温暖。
不看人生不圆满!!!宫爷爷的所有电影都是!
重看依旧五星,云层背后未知的神秘和美丽、繁华与凋零,就让它们永远消失,真正纯净的美只能消失,那颗孤独的树最后徜徉在无尽浩瀚,加上无比熟悉的配乐,何止感动;对飞翔的热爱,永不言败的少年和少女,充满童心的婆婆,天空某处,定有一个无人涉足、只为自己保留的小小世界。
我愿意给10颗星!!!!!!!!!!
可惜1986年奥斯卡还没有最佳动画长片奖。
还是觉得这是宫崎骏最好的一部——“我会像傻瓜那样去保护她”
我看这部一直会哭,看了几次哭了几次,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总之,一看到手臂长长的铁皮人寂寥的站在那座城中,就控制不住了。
喜欢工业革命时期笨拙又功能性的全机械化的东西,觉得发明家很了不起
如果说自然赐予文明以生命力的话,那么贪欲则会夺取文明的生命力,直至文明毁灭。植根厚土,沐浴清风。和种子一起过冬,一起在春天里生长;和鸟儿一起在春天里歌唱;和春风一起在大地上舞动。只为追寻那最质朴的生活。“巴鲁斯”与其说他是让拉普达毁灭,还不如说是让拉普达文明涅磐重生。
突然好想哭……
人类历史上昙花一现的飞艇时代竟然衍生出了这么波澜壮阔的故事,尽管早期画风有点幼稚,但想象力就是让人叹为观止。我最敬佩的,是当初决定离开天空之城的先人,因为那需要太多的勇气!
时隔十年重新看这部动画片,被海盗老婆婆那句“头发被剪掉了才是大事”感动得乱七八糟。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什么金钱散尽啊什么历经苦难啊都被这几个字淡淡抹掉,小小一句话简直就是箴言。
多年后重看天空之城才能更加明白,宫崎骏对细节的处理的用心不仅仅是一时的感动你,宫崎骏能通过他的作品来让你逐渐明白生活的可贵,来明白爱与和平的作用。但就……还是早恋!
很美 无法忘记配乐
【B】宫式童话,拉普达有种怪异的悲伤,配乐比电影本身要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