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蔡宇饶子君土旦巴桑次仁顿珠李祥龙

导演:饶子君

剧照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3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4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5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6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3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4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5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6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7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8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9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29 04:38

详细剧情

在遥远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雄伟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如同两条巨大的手臂,紧紧怀抱着这片6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羌塘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护区。\n在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学家联合考查时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n制片人老蔡,曾经进入过羌塘无人区,计划带队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21岁的女导演子君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加入队伍。车队在前往冰原主峰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危险不断,但都没能阻止这群普通中国人的脚步。\n在狼群的注视下,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导演子君终于说出了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制片人老蔡同样情绪崩溃——在他的心中,同样有着抱憾的过往,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远情怀。\n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无人区,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又无法解决的伤痛,无论是否执着于无人区和山野,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和解、与过往和解、与他人和解的机会。

长篇影评

1 ) 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重返无人区》的冒险之旅

1、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

在即将进入无人区拍摄之际,《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剧组的主摄像贵哥急性肺水肿发作,情况危急。剧组的制片人兼领队蔡宇当机立断,派人护送贵哥紧急下撤。期间,蔡宇说了一句话:“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

这句话是《重返无人区》剧组的冒险之旅的最高安全指示。

约 一个月的无人区之旅后,剧组减员至8人,他们最后回到了拉萨,蔡宇对着镜头松了一口气:“48个人安全归来。”剧组建组时是48个人,每一个人都签了“生死状”,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在这趟旅程中丧生,但他们全都回来了。

《重返无人区》是一部有着诸多遗憾的纪录片,但全员安全归来使得这个剧组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剧组,而这趟旅程也将成为每一位剧组成员生命中刻骨铭心的记忆。

2、正片or花絮?

很多人看到“藏北秘岭”、“纪录片”等标签,很自然认为《重返无人区》是一部自然风光纪录片。然而,开机仪式、签“生死状”等场景的“乱入”,又让人以为这是影片的幕后花絮。

是的,在某种意义上,《重返无人区》是一部“正片”与“花絮”混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正片”部分——风光、地貌、气候等——占影片的比例不足三分之一,“花絮”才是影片的主体。由于环境极端恶劣和剧组的不断减员,剧组的拍摄工作开展得确实非常不顺利,影片的最后,无人机又撞山损坏,剧组确实没有拍摄到足够多足够好的素材——尤其是没有拍摄到“第三极”顶峰的影像,至今无法填补这个空白,是这次拍摄的最大遗憾。“正片”的不足,与此有关。而“花絮”的喧宾夺主,也因为“花絮”比“正片”要精彩得多。

其实,如果你把影片看成是整个冒险之旅的纪录,而非自然风光的纪录,你就不会有“正片”、“花絮”混剪的感觉。

“重返无人区”的“返”已经表明这是一趟旅程,而“重”则表明了这趟旅程是一趟“寻找”之旅。

再者,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也就是说,《重返无人区》若单纯作为一部自然风光纪录片,其实是很难成立的,而这趟冒险之旅则具备了更多的影片的“情节”与情结。

3、两个人的无人区之旅

在影片中,制片人蔡宇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饶子君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

导演饶子君生于1995年,她开始执导这部影片时,尚未大学毕业。此前,她的执导经验也是非常有限的。20出头的她,社会阅历和领导团队的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而整个拍摄过程又充满了风险,她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制片人来带着她完成这趟冒险之旅。

制片人蔡宇的领导力和执行力都是非常强的,他确实适合作为整个拍摄团队的核心领导人物。每次剧组遭遇危难之际,蔡宇都是那个能够迅速做出决断的人,可以说,是他的坚强领导带领着全体剧组成员安全归来。

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之旅的灵魂引领者。

饶剑锋是中国著名的民间登山家,他于2001年开始登山活动,他的理想是登顶全球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2013年6月22日,他在巴基斯坦被塔利班恐怖分子杀害。遇难之前,他已经成功登顶14座高峰中的10座。

这是饶子君心中永远的痛。《重返无人区》开拍时,饶剑锋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三年多的时间。饶子君遇到曾与父亲共事的次仁顿珠(登山向导)时,还是忍不住情绪失控了。饶子君参与这部纪录片的制作,是希望通过这段旅程去靠近自己的父亲。饶子君止步6000米的时候,影片通过剪辑,让他们父女“相遇”了,这是饶子君生命中离父亲最近的一次。

我曾在深圳的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饶剑锋,有幸和他一起聊过对同一部电影的观感。他是很直爽的一条汉子,很容易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多了,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这段旅程对制片人蔡宇的重要性同样是不言而喻的。

和饶子君“寻父”不同,蔡宇寻找的是童年,准确地说,是偎依在母亲身边的童年。

蔡宇的童年在贵州的山区度过,他见过无人区的荒凉与恶劣,也正是这种荒凉与恶劣,让他更能感受到母亲的爱与保护。

这段旅程对于蔡宇来说,是追忆,更是自我救赎。

4、最惊险的与最失态的

在剧组“渡过”冰河之后的那天晚上,司机关师傅突发急性肺水肿,让整个剧组陷入了危机之中。

按照急性肺水肿的治疗要求,剧组当天晚上就应该安排人员护送关师傅下撤,但夜间“渡”冰河,风险极大。蔡宇顶住压力,到天亮后才安排人员护送关师傅下撤。为了节省燃油,蔡宇只安排了一辆越野车护送关师傅下撤,这导致了部分剧组成员的担心和不满。但蔡宇有他自己的考量,虽然只安排了一辆车,但他遣配的三名护送人员,却是全剧组的最强组合,这大大保证了护送行动的成功率。护送的三名人员将关师傅护送到目的地后,还要当天赶回来与大部队会合。当天晚上,迟迟不见三人护送小队归来,蔡宇急得坐立不安。当他在黑夜中看到车灯的那一刻,整个剧组才算转危为安。

这一场护送行动,表现的影像很少,但其中的惊险,足以感染每一名观众。

剧组抵达“第三极”普若岗日冰川后,扎营。

他们在营地度过了毕生难忘的一次“跨年”,每一个人都很激动,很多人都失态了。十几天的旅程,太漫长,太煎熬,太压抑,每个人都憋了一肚子的情绪需要发泄。

他们是了不起的冒险者,但他们都必须对自己的生命以及相关的家庭负责。在旅程中,他们在梦想与责任之间,其实很难找到平衡,失态也许就是他们此时此刻的平衡。

每一个人的生命,每一个人的梦想,都是他们自己的,谁也无法为他们负责。

蔡宇其实也无法为他们的生命负责,他只是做到不让剧组发生无谓或无畏的伤亡事故,他只是把每一次决策落实到保护生命这个基本原则上。

2 ) 一部花钱找虐的“纪录片”

光看影片题目本以为是一部好的至少是有点意思的纪录片,就像《第三极》那样的纪录片,但看过之后除了失望还是失望。

第一,作为纪录片主题不明确。刚开始看这部纪录片还以为电影整体是某部大型纪录片的拍摄花絮。但是继续观看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部好的纪录片要有确定的主题,就像BBC自然系列讲述自然动植物环境,或者像舌尖讲述中国各地美味,自然、人文、历史、科技等等,以客观的眼光去讲述一件事情或一件事物。但是这部所谓的记录片,既没有讲述藏北无人区的动植物,也没有讲述无人区的环境气候,虽然这个摄制组一直在说要拍冰川,要登顶等等,可是真正这些都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当然更没有讲述森警的精神,只是出现一个森警讲述一下也是一笔带过,完全不知道要表达什么;电影更多的是在讲述摄制组在穿越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以及时不时的来点煽情,突出摄制组在各种找虐之后的顽强勇气,剪辑也是为了突出这个貌似主题的主题,整个藏北无人区成了衬托摄制组找虐的背景。这样的一部“纪录片”甚至还不如一部游记。

第二,纪录片尤其是这种自然类纪录片一定要尊重自然。这就有点像北大教授吐槽流浪地球,但是流浪地球是假的,纪录片是真的。为了保障穿越过程,开了十几辆车,这本身就是对无人区环境和野生动物的严重“打扰”。再加上为了凸显摄制组“勇气”这一主题,当然不可能所有事都一帆风顺,肯定是要各种“意外”各种“突发事件”越多越好。就拿遇到野牦牛来说,拍摄野生动物的一个严格准则就是不能打扰野生动物的活动,如果是具有攻击性危险的动物甚至只能远距离拍摄。十几辆车,几十双眼睛不可能做不到提前发现,完全可以绕行,要是想拍摄也可以停车远距离拍摄,可是摄制组倒好,摄制组为了显示“意外”,在发现野牦牛之后,所有车辆纷纷冲野牦牛将其激怒攻击车队,女导演在看到野牦牛冲过来的时候甚至让车停下。。。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教育人们保护环境,反而会成为“教科书”,这不就是当年某些人开车追赶藏野驴的翻版嘛。就算先不说野牦牛,这可是在无人区,万一发生人身伤害那后果更是不可想象。真是不知道这群人是没有素质是没有常识还是没有智商,是无知还是无耻,完全没有尊重自然的意思,这种摄制组就不应该得到进入无人区的许可。然后遇到狼群,倒是把气氛渲染了个够,仔细数一数一共两匹。先不说这两匹狼的攻击力如何,单就论摄制组营地,至少5辆车,旁边还点着火,尤其后面那句“吓死宝宝了”,这可真是把“狼来了”这个故事发扬光大了。在国外正规摄制组,要拍摄这种无人区野生动植物,摄制组成员除了要有相关摄影资质,还要有正规大学生物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除了更了解生物习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保护意识。就算做不到像国外那样专业,至少要有尊重。

整部“纪录片”除了要表达女导演脚踏父亲的足迹寻找父亲的身影和整个摄制组经历“千难万险”完成征途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外,甚至不能当一部风景片来观看,整个藏北无人区的风景环境野生动植物都成了陪衬,浪费了那些镜头。能赞的就只是整个摄制组花钱找虐的精神了。。。

3 ) 不冒险的生活才是最大的冒险

“生命不仅仅指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1

纪录片《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上映了,看过电影的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片名叫“重返”?这要从导演饶子君的父亲说起。

饶子君的父亲饶剑峰先生,是著名的民间登山家。他是贵州人,1964年生于贵阳,1988年到了深圳,在那里工作和生活,他进入了房地产行业,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他从高中时期,就喜欢静坐和独处,后来,他找到了一种更好的独处方式:2001年,他进入户外登山领域。

▲2004年,饶剑峰登上了人生的第一座8000米级雪山——卓奥友峰。他说,眼前的景色“让我窒息”。图片来源:bbs.oeeee.com上饶剑峰本人发布的《我的14座之梦,已经登顶10座》。

在之后13年时间里,他登上了“14座”(登山界的简称,指的的14座8000米级高山)中的10座。尤其是2012年,他创下了一个奇迹,他用五个月时间登上了五座8000米高峰,其中三座8000米级山峰(安纳普尔纳峰、马卡鲁峰、洛子峰),是在55天时间里登上去的。这样的高强度登山,在他之前,全世界只有两个人做到过。凭这一成绩,他获得了第七届中国户外金犀牛奖的“年度突破奖”。

为了登山,他戒烟戒酒,为了登山,他在2009年,正处于事业巅峰的时候辞职;为了登山,他近乎疯狂地锻炼体能,他的妻子Maggie说他:“游泳一次就是一个到一个半小时,健身房一进去就要3个小时出来,每周一次重装徒步、到海岸线拉练16公里。身为企业高管,应酬多,没法保证训练时就化整为零,平时在腿上绑沙袋锻炼体力。”

直到2013年6月23日凌晨,他在攀登海拔4400米的南迦帕尔巴特峰营地遇难。

▲2012年,饶剑峰先生在马卡鲁峰夜行。图片来自《我的14座之梦,已经登顶10座》。

他很少拍照,也不写日记,但留下很多惊心动魄的句子:

担心等于诅咒。

人类经常说征服大自然,其实我敢肯定的是,人类死一千次、一万次,灭绝上亿次,大自然还是那样。

在我心里每座山都是一个大神,在它面前永远谈不上征服,登山只不过是在它允许接纳的情况下拜访它而已。

还有一段话,是他在接受“南都全媒体”采访的时候说的,这段话最后的句子,应该镌刻在每个人心里:

每个人都有权利去探索去成长,而不是把我成长的过程作为别人的一个范本,我不想做这样的事情,每个人都很很多条路可以走,我只能做好我自己,如果说算上忠告的话,只能是对他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当然这个生命不仅仅指的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他从不解释,他为什么要登山,因为登山对他来说,根本不需要理由。他的妻子Maggie总结得更明白:“他不想白活”。

2

饶剑峰的故事没有结束。2016年,他的女儿饶子君,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带着摄制组,进入青藏高原的羌塘腹地,拍摄了纪录片《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重返”,是重返父亲当年走过的路,重返父亲的精神世界。

▲导演子君。

因为父亲的以身示范,饶子君也非常热爱户外运动,还曾跟着父亲进藏,进行适应性的训练。在父亲向“14座”发起进攻的时候,她还说过,要帮父亲拍摄纪录片。

就在父亲遇难那一年,她考入中央戏剧学院。2016年,读大四的她,带着父亲登上八千米高峰时穿过的红色羽绒服,进入《藏北密岭》剧组,来到羌塘无人区进行拍摄。

羌塘无人区,是什么样的地方呢?

在藏语里,“羌塘”是北方的空地,指的是西藏的那曲地区和阿里地区,面积3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4800米,全年平均气温都在零度以下,地形地貌都非常奇特,像是到了宇宙洪荒,被称为 “地球上最独特恐怖的超级荒原”。

▲羌塘无人区的景色,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壮美的景象之一。

羌塘无人区的普若岗日冰原,是地球上除了南北极之外最大的陆地冰川,面积达422平方公里,藏语意译为“倒扣的银碗”,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这座冰原的主峰,海拔6482米,没有人登顶过,也没有人留下过影像记录。

《藏北密岭》剧组,由蔡宇发起,筹划三年,成为首支获得许可进入羌塘无人区进行拍摄的剧组。

饶子君和制片人蔡宇、向导土旦巴桑、登山向导次顿、后勤组长阿龙,带着一支由48人和16辆车组成的队伍,历时40天,行程3441.511公里,穿越羌塘腹地,环绕普若岗日冰原完成了拍摄。整支队伍的48人,在出发前都签下了“生死谅解书”,不过,坚持到最后的只有8人,就连导演饶子君,也因为身体原因,在海拔6000米前止步。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五位主创。位于左上方的,是这个项目的发起人,也是制片人兼编剧蔡宇。

对饶子君来说,这是“重返”: “加入创作团队,是一个真正理解父辈的契机。我终于有机会去看看他走过的海拔,去看看他曾看过的风景,从而放下这段难以割舍的情怀,继续去走我自己的路。”

对于本片发起人,同时也是制片人和编剧的蔡宇来说,这也是一次重返。他本来是贵州人,但自从2008年到梅里雪山自驾以后,就患上“高原癖”,从此 “越走越深,越走越远”,并且在2012年辞职,像对待故乡一样对待西藏,先后走过可可西里无人区、羌塘无人区。虽然他患有糖尿病和肾病,但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日子里,他还会无数次重返这块大地。

在拍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很多波折。

高反,肺水肿,在拍摄的过程中遇到狼群、野牦牛群。到拍摄结束时,只剩下8个人和3辆车。

展现给我们的,是无比壮丽恢弘的美景,和人与这种美景的对话。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神奇五侠版”人物海报。

这部片子,入围第4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和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红枫叶奖”竞赛单元,还将在9月,进入欧洲的院线。

3

于是,问题来了。

人们为什么要攀登高山、穿越荒原?甚至不惜献出生命,就像饶剑峰那样?

饶剑峰妻子的那句话,或许最直接:“他不想白活”。

只不过,不白活的方式有很多种,而他们选择了和高山对话。因为,山峰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神话世界,探险是冲破极限的象征。

这种情愫,深埋在人类基因里。人类的上古神话里,都有大洪水的传说,在传说里,一场神和人的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大洪水,带来了灭绝性的灾难,剩下的人们,躲避到了高原和高山上,得以幸存。洪水过后,人们从高山上走下来,高山,成了人类的庇护所。

在历史学家、史前文明专家李卫东看来,人类古代传说里的高山,尤其是中国上古神话里那座神秘的昆仑山,其实是史前文明时代,地球和另一个天体之间的天梯。高山或许象征了人类无法抵达的天堂,深藏在人们的意识深处。

▲2012年4月,饶剑峰攀登安纳普尔纳峰途中。

▲《藏北密岭:重返无人区》的工作照。

抵达高山,登上高山,于是成为人类的梦想,成为一群又一群“亡命之徒”的信念,他们像西西弗斯一样,走上高山,又走下高山,回到原点。他们看起来一辈子都在重复这样的动作,都在回到原点,但他们已经在上山下山的过程里,找到了意义。

他们走向高山的举动,他们的冒险,其实是在为我们储备精神财富,从神话的角度,这是在告诉我们,高山或许才是我们的家园,要抵达天堂,先要抵达高山。从人生哲学的角度,这是在告诉我们,不冒险才是最大的冒险。

因为,不冒险,就白活了。白活,是最大的风险,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不冒险的生活意味着对生命的浪掷,对陈腐的生活轨迹的重复,不冒险的生活成本是最大的,它是用整个生命进行消耗。就像饶剑峰说的,生命其实有两重意思,“不仅仅指的生理上的生命,还有你这一生这个生命”。

我的生活,有过一些小规模的冒险,这些冒险,还不够尽兴,但已经足够让我理解那些更大的冒险家。

例如这部电影里的那些人,还有藏在电影背后的登山家们。还有我现实生活里遇到的一些人,他们身份各异,作家,音乐人,商人,旅行家,游戏制造者,农民,病友,但在另一个层面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冒险家。

他们用尽一切方法,去打破现有生活的平衡,抵达他们生命中的高峰。也许有的人的冒险,在别人看来非常的微小,但在他们的生命里,已经是极限。对他们来说,哪怕只是走出安静的单位,去走向荒野,走向不可测的江湖,其间的意义也不亚于攀登高峰,走过无人区。而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勇气,是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人,在攀登真正的高峰,或者生命里的无人区。就像电影《藏北密岭》中的那些人。

平凡的生活有平凡生活的美感,就像小说《斯通纳》中所描绘的生活。但即便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也在貌似平淡安静的生活里,寻找自己精神的高峰,其间要经过无数的冒险,无数的打破平衡和重新平衡。而这一切为的都是给生命增值,让人经过的时间变得有意义,这是最大的平凡,也是最大的冒险。

4 ) 大型自我感动灾难现场

他们能走出几千公里,登上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但心里还是只有自己的故事,还是在用城市的“文明”眼光去感受这片秘境,可惜了。另,发动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冒险去拍摄顶峰,一架无人机撞毁就拍不成了?实在不知道说点啥好…真是心疼给你们卖命的向导,哪知道自己带的团队拍的是这玩意。感觉全片就是正片拍摄失败,花絮剪了个片子,可以类比生孩子生出了一个胎盘。配乐引导性太强,星空镜头反复出现,及21岁的女导演只是一个噱头,没有驾驭全片的能力。优点是风光美,两星给风光,一星给向导。

5 ) 95后导演,初踏无人区 | 担心是一种诅咒

21岁,大三学生,一个团队,一部纪录电影。

95后导演饶子君,在2016年完成了对自我的挑战。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导演 饶子君

「无人区」

看到这三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跟着贝爷(贝尔·格里尔斯)去探险?”还是“鲁滨逊荒岛偶遇星期五?”亦或者“独自一人,为了梦想踏出第一步?”……

贝尔·格里尔斯

在饶子君这里,「无人区」意味着对英雄主义的解析——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导演 饶子君

“我们都曾在年少时扮演骑士,但如今却嘲笑英雄。”

与罗曼·罗兰认为的:“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不同,饶子君通过一部纪录电影,表明了她对「一切皆值得」的见解。

DOCO君今日跟大家分享一部通过远征无人区,完成自我和解与认知的纪录电影——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斩获

第六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上“红枫叶奖”纪录片单元

最佳剪辑奖

无人去过的禁地

挑战极限的自然环境

在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一片连贝爷(贝尔·格里尔斯)也不敢贸然进入的土地。

羌塘无人区位于西藏的北部,面积六十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自然保护区,它与可可西里无人区、阿尔金无人区、罗布泊无人区这三个地方,共同构成了世界上独有的超级荒原。

在羌塘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这是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也是吸引制片人蔡宇(老蔡)的地方。

老蔡说:“这里的环境像极了我童年生活过的贵州,与世无争,与日月星辰相伴。

制片人蔡宇(老蔡)

的确,无人能及的地方必定有足以令人艳羡的生态环境。

全程无特效的画面,让观众享受到了顶级的视觉盛宴。

想要进入羌塘无人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需要多方审批外,对个人身体素质以及生存能力的考验也非常大。

好在,剧组人员想法一致,报批审批手续有序顺利推进,就这样,制片人老蔡、导演饶子君一行人正式开启前往无人区的征途。

中国特有牛魔王 凶猛野牦牛

当21岁的导演第一次深入羌塘无人区腹地并环绕“世界第三极”普若岗日冰原拍摄,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导演 饶子君

进入无人区前,剧组里的所有人都签署了生死协议。

天寒、冰裂、设备故障、补给告急、各种致命疾病以及野兽袭击等,让《藏北秘岭》剧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影片开拍时48人、16辆车挺进无人区,到完成拍摄后锐减至仅剩8人3辆车。

车陷冰河,危机四伏

在40多天的无人区探险中付出了平均每1天减员1名剧组成员,每3天损失1辆汽车、付出着近乎“团灭”的代价。

担心是种诅咒

DOCO对话饶子君

大家一定会非常好奇,饶子君第一次踏进无人区,为何要将电影的名字定为「重返无人区」,

“重返”二字有其特殊的意义:

饶子君的父亲饶剑峰是国内著名登山家,但在2013年,饶剑峰在登山营地突遭意外,不幸遇难,导演饶子君渴望探寻父亲走过的足迹,接近他所完成的高度,明白父亲一直以来的坚持,跟过去的自己和解。

DOCO君有幸采访到了饶子君,跟她聊了聊对电影、生命的理解——

导演 饶子君

1

Q:接下来还会选择拍纪录片吗?纪录片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A:会啊。我非常享受拍摄纪录片的当下感和未知的随机性。

剧情片与纪录片最大的不同在于,剧情片会在一定的真实基础上重构一个故事,而纪录片则相对真实,但纪录片的真实也并不是绝对的,当镜头对准某个真实的一面时,也正错过着另外一面的真实。而作为拍摄者的我,会有一种临场的参与感与启发,这种微妙的感觉令我痴迷。

2

Q:你对这部纪录电影最后呈现的画面,满意吗?看到真实的无人区,跟此前想象的有何不同?

A:对我来说,永远都不会有满意,因为拍摄总会有缺憾,尤其是纪录片,总有错过的、意外的、残缺的。

而且我们在无人区内的拍摄环境较为特殊,难度也更大。 无人区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给我惊喜,可能这就是与我想象中的不同, 你想象它的美有10分,它给你呈现的是100分;当然相应的寒冷也是一样。

3

Q:你最喜欢电影里哪个部分的表达?有没有考虑将片子以日记体的形式剪接?

A:哈哈,我最喜欢自己的自白(我们子君导演也是real可爱了),那句“我们都曾在年少时扮演骑士,但如今却嘲笑英雄。”是我最想表达的内容。

日记体的形式有考虑过,但是单纯做成日记体,就会把重心放在我一个人这里,而忽视了团队里的其他人,我想展现一群人,而不是一个。

4

Q:去过无人区后,对生命有了怎样的感悟?

A:时时可死,步步求生。是我们进入无人区后的状态,登山的“临在感”、“专注感”都是很微妙的。

那些在平原里(日常)里有的矫情和“公主病”都被无人区治好了。

当你能仔细体会自己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的时候,对于生命的存在感体验是非常强烈的。

5

Q:去无人区之前,有考虑过家人的感受吗?他们的担心会阻碍你去吗?

A:担心是一种诅咒,不要强化这件事。

危险的其实不是未知,而是你确信的事并非如你所想。我们其实每天都生活在危险中,但是因为对这种环境太熟悉了所以并不以为然,无人区看似险象环生,但反而会因此更加戒备。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将在8月底登录全国院线,在酷热暑天,给大家带来一场“透心凉”的视觉盛宴。

昆明分享会的现场


DOCO热纪录全球优质纪录片观享平台 & 影迷社区。公众号:docochina

DOCO热纪录 • 映像现场线下纪录片主题放映+文化沙龙。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爱上纪录片、分享好观点、识得真知己!

如何成为「DOCO热纪录 • 映像现场」会员?

添加微信号:docokun,DOCO君带你加入「DOCO热纪录北京线下观影群」,不错过任何一场放映,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6 ) 一部不负责任的纪录片

带着不大不小的期望去看的这部电影,最后看的心里窝火。不得不说这部片既侮辱了中国的纪录片水准,也侮辱了国内的户外团队能力水平。

首先,这一部纪录片的主线内容居然是记录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全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这部片的从筹备到剧拍摄的各种不顺利不成功,各种计划流产,各种失败。每次稍有好看的镜头全被切掉(比如队员穿冰爪带冰斧攀登)。全片真正纪录拍摄内容只有开头的三分钟跟结束的五分钟,中间唯一有在认真拍摄的就是每天晚上的长曝光镜头(这是来搞笑吗)。电影讲述到的一些队员们上山攀登,或是躲在冰洞里录音的等等内容全部没有展示出来(想知道他们每天忙乎产生了什么内容?!)。明明在5000米的高原,队员晚上还经常喝白酒,嬉戏跳舞,能不高反才怪!遇到狼群,居然没有警觉还在悠哉,等看到狼群居然是让队员们躲到帐篷里而不是上车!这是一个要穿越无人区的团队应有的水平吗?

以中国目前的业余户外团队的水平,随便拉一队出来,其操纵无人机拍摄,摄影,攀登等水平均可远远超越本团队(至少我朋友圈里去西藏穿越的人拍出来的东西都比这个好),不至于有这么多人回撤,也不至于拍成这个水准。团队中的指挥也不听有经验的向导意见,40多个人的团队中也就配那么三四个经验老道的向导,也是可笑。对自己生命如此不负责任的一次穿越,失败是必然,但请不要再把这样的画面放映全国,丢人现眼!

7 ) 严格来说算不上电影 只能是一部水平低下的户外探险纪录片

1.开篇的介绍导演绕子君 21岁 惊讶了一下 但是后面除了呼吸综合症和救援关掉对讲机的冰洞拍摄者 在车上的镜头 乏善可陈 制片菜胖子倒是导演的感觉

2.去无人区 不带卫星电话 让藏族兄弟 单车送肺水肿的走 只能说心大 淘宝租赁一天50 买一台海事卫星电话4000

3.平均海拔5000 最后冲顶海拔6300左右 无人区 随队队医有没有? 双队医有没有? 队里有没有第一应急反应的人员,最起码点滴注射 高反药物有木有? 讲真这个海拔 做好准备还真没很大的问题。

参考一下 单人单自行车的徒步的大侠

4.无人区危险来自于 发生危险 救援需要很长时间 平均海拔5000 没有冰裂隙 没有 滑坠 没有食物不足 没有淡水不足 西藏登山协作 5人 其中至少一人有8000 经验 纪录片 后面拍成这样 为了 描写难度为了煽情 其实真没有这么难 看你们在帐篷里敢于喝高 就明白了!

不要用高海拔和无人区绑架难度

8 ) 又一部糟蹋西藏的电影,你们几个回家哭好不好?

有些电影用曲折感人的剧情

来打动观众...

有些用紧张的氛围、惊悚的节奏

来吸引观众...

还有些则用深邃的哲学思想

来俘获观众...

但还有一类电影却异于这些:

“出色”的导演烹饪出一道另类菜肴,品尝后发现是一盘二次发酵的臭豆腐,他们的初衷其实很简单~恶心观众,以激发出人们强烈的吐槽欲望,从而发泄生活压抑的苦闷。

很多人确实乐此不疲。

昨晚看的这部电影明显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我甚至几度想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大屏幕嚷嚷:

“受!不!了!了!”

虽然声带抑制住了冲动,但嘴上飙脏话的动作却一直贯穿全片,这可能是仅存的爽点了。

这部自称“全球首部西藏羌塘无人区记录电影”~《藏北秘岭-从返无人区》,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无人区的逐梦演艺圈。

闲着没事在西藏参加些户外运动的我,作为影迷,当初发现这部电影时,单看片名就有极大的杀伤力。

今年夏天本想徒步去电影中的普惹岗日冰川,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逞。

之前几乎看遍了能找到的,国内外关于户外探险类型的所有电影。但对于国产片,基本上感情表达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期待、疑虑、尴尬、愤怒、无奈

再看看豆瓣简介,这部影片导演是一个21岁的女孩儿。

这位“青年才俊”可能是已故的登山家父亲给了她与制片人自信,让一个刚毕业或在读的大学生,去拍一部关于人与自然题材的影片。

很显然从阅历的角度上分析,已符合了烂片的基本要素。

导演也许是被金主爸爸选中,仅仅是要交一份奢华的作业。

其中的规则大家心知肚明。

吃发酵粉长大的制片人老菜

这幅油腻相实在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姓氏(请原谅我用词过于激进,但我花钱看你电影,拍成这幅臭屁样,骂两句应该不过分吧?)。

看似雷厉风行,自矜其勇的他被藏族司机生怼了两句便现回了原形。

不知是不是和剪辑师有什么瓜葛,这花絮也往正片里剪。

但听说这部影片居然进了戛纳、蒙特利尔电影节,还拿了加拿大华语电影的最佳剪辑奖。加上一个添油加醋的无良公众号渲染(现在想想,必是收了人家黑钱)。

最终我的判断力被削弱,还是被骗去一张票钱。

影片一开头,照例是在拉萨的各种气派的航拍镜头。

因为经常在拉萨居住,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配上宏伟的配乐还是有些感动。

只是镜头转向有些不自然,一顿一顿的,航拍器该上油了?

一段教条式的开场白后,拍摄团队对着镜头站成两排,身前放着一张条案(古代窄长的桌子),原来是开机仪式兼壮行会。

那阵势就差桌子上再摆个大猪头,最后砸酒罐了。

出发后又是一组组航拍车队行进的镜头。足有二十多部越野车在荒野的土路上行驶。

刚走进影院的朋友可能以为是变形金刚又要惩恶扬善了,那派头简直就是一部大投资的豪片,错!当影片唯一一架航拍器坠毁时,你会为摄制组有限的经费而感到怜悯。

刚出拉萨,画面不知为何在羌塘、青藏线、双湖县城来回徘徊,到底是常规线性叙事还是多线性叙事,导演估计现在也没弄明白。

终于到达双湖县城,一位五六十岁身体臃肿的摄像出现了肺水肿状况,被紧急送回了拉萨,并下了病危通知书。

此时全队人屁夹了...

还没到无人区就要先挂一个...

滑稽的是之前在拉萨时,这位摄像已经出现过肺水肿,医生郑重警告过不要再去海拔高的地区了。

团队开始互相指责,制片人怨摄像组长,摄像组长赖其他摄像。

what?!

难道这摄像大哥用了障眼法?

制片人、导演、组长愣是

没看见这么大个活人跟着来了?

不得不感叹,导演和制片为了票房也是拼了。

导演自诩这是部纪录片。什么时候一部自驾旅行拍摄花絮也进入了纪录片的范畴?还看出了点快手主播的手段。这大概体现了我们电影行业的宽宏的包容性

剪辑师把整部电影“能看的”风景片段都剪在几分钟的预告片里,一点不浪费,剩下的都是花絮

一组摄像进入冰川拍夜景...

规定时间没有出来...

对讲机失联...

整个团队进去找人(奇怪的是导演当时在营地等待救援,现在导演这碗饭真是什么人端起来就能吃两口)。最后原因竟是担心对讲机影响录音效果~关上了

但是在冰川里究竟拍了些什么东西?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交代

是忘了取镜头盖吗?

途中遇野牦牛,怒向摄像车冲刺时,女导急中生智:“停在这,别动!

最终~duang!

营地遭遇狼群骚扰,摄制组惊慌失措,“快回帐篷!

也不知道用的什么帐篷

防弹不?

一位小哥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天真的问:“这是狼是狗?

摄制组一路上有酒有肉,历尽艰辛终到达普惹岗日主峰的营地。

晚上后勤组组长语重心长的找到制片人:“咱们回去吧,我们后勤的同志实在太冷了,说什么也熬不住了......他们说你再不撤出去,就烧帐篷逼你出去。”

后勤组的“专业”知识及“敬业”态度,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是老菜在拉萨哪个工地雇的四川包工队儿

难道羌塘冬季的风力、温度在开机前都不了解吗?

与之前制片人老菜对于肺水肿摄像的豪言壮语,“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形成了鲜明对比。看来对他人生命负责的前提是不影响到自己的梦想。

一队人穿上了专业的登山设备,但在爬升了目测一百米海拔的位置停了下来,冲着对讲机向导演大喊:

“风!太!大!了!”

“实!在!上!不!去!了!

待风停云静之日,准备再次登顶拍摄,这次启用了航拍器,高度还没飞到前一天登山队到达的海拔,便马失前蹄,坠毁在冰川上

妄想着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的老菜,久久的凝望着飞机残骸,默默留下两行泪水:

“完了...”

老菜的梦想戛然而止,不过女导演的作业还能交。

影片最后,女导演和老菜在车里抱头痛哭,倾吐衷肠。

女导演触景生情,怀念已故的父亲。

而老菜则是为了自己的梦想错过了母亲的手术,自责不已。

从情绪表达的夸张程度看,晚上俩人的还乡酒喝了不少。

这张“亲情牌”矫情的让人鸡皮疙瘩泛滥。而抒的这些情和题材本身能建立起多大的关系?

好像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娶了八十多的老太太,怎么看都别扭。

制作团队并没有表现出一颗对自然、对生灵的敬畏和悲悯之心,也没有对电影这份事业报以尊重。

导演只想交一份作业

制片人只想完成一项记录

他们只想要一个结果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过程早已失去了纯粹与享受

他们无法从这件事中

挖掘出超脱世俗的东西

因为他们根本不热爱

我想这可能就是这部千疮百孔电影的臭原体吧。

短评

好吧,原以为是一部牛逼的风光片,其实是一部探险纪实类纪录片,剪辑得很生涩粗糙,故事的情感也不够饱满……不过这些是原因的,因为在穿越羌塘无人区过程中真正摄制组的人几乎全撤退了,多半的素材是藏族向导和后勤保障拍的……最后能把羌塘最核心区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个里程碑!曾经登过五千多米的我能深刻体会到在举步艰难的环境里还要拍摄是多么的困难!虽然成片不咋地,还是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吧!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宏伟的影像资料!

5分钟前
  • 袜子破了
  • 还行

GTS 五星风景,但拍得还不够火候。

9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又一部自我感动的家庭视频。公主与肥圆保镖以追思为名义亲临皇土考察,不惜一切代价为金主爸爸完成一份“首部”作业,哪怕牺牲几个夏尔巴人也在所不惜。自己和公主作为主创,镜头一定要多。 公主不是来下嫁,一定要有上等人的碾压性气势。 有人用生命捡垃圾,有人用别人的生命创造…自己的荣誉

13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较差

1、确实是一部花絮、正片混剪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主体并非无人区的风光,而是整个冒险之旅。2、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3、制片人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4、几个印象深刻的段落:饶子君见故人思忘父的情绪失控、关师傅突发肺水肿后的单车之旅、止步6000米后饶子君与父亲的“相遇”、跨年“庆祝”的激动与失态、剧组回到拉萨后老蔡说48人全部安全归来。5、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的灵魂引领者。我曾在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他,很直爽的一条汉子。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16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1.我走过你来时的路,只为变成你那时的模样;2.中年危机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乡愁;3.探险纪录片的外壳,亲情片的内涵;4.剪辑大赞。

19分钟前
  • 名侦探柯西
  • 推荐

拍了啥?随队记录混剪风光,正片流产了放了一场大型片花,跟大学登山队摄影组的差距只在设备上。一次野心很大的冒险,但无论从户外精神或者纪录片角度看都太业余了,既无有效信息量,也无有价值的艺术表达。作为私人纪念还可以,外人来看就自恋满满催人昏睡了吧。

22分钟前
  • 小鬼Bono
  • 很差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或是赋予什么高尚深远的意义,就是认真客观的讲述了这样一群人为了各自不同的念想完成或是未完成这段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旅程,感觉很真实,我左右的妹子在观影过程中都不时长吁短叹的,为他们感到遗憾或辛苦。本来以为片子后面会带上20分钟的纯风光MV,么想到就是纯叙述过程,略有点失望。

24分钟前
  • 极楽
  • 还行

整个片子,除了巴桑单车送皮卡司机往返东温河那段外,其他不值一提。包括这个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父亲搞的这个,也包括制片人的母亲癌症什么的,我觉得完全无关紧要。风景是真好!

25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看了预告片,这种自我感动的纪录片适合上央视,再加上“首次”这种词更适合了。

30分钟前
  • 杨三疯
  • 较差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中国单元获奖作品,朴素而真诚的冒险。羌塘真美,梦想真美。

31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那么大群人浩浩荡荡进入西北无人区却拍成这样也真是无力吐槽。像之前的《冈波仁齐》以纯路人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却非得在纪录片里加入本应煽情出来却淡如水的追寻父亲足迹的戏码(不管是不是真的)就显得蹩脚又尴尬。后半段的略带抒情的风光片镜头又和纪录片三个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无论多严峻 你写实总归是好的 因为对于羌塘这个地方之于纪录片中我们想看的更多是【什么样】而不是【怎么拍得好】。总体下来有点失望。唯一优点大概就是这群人的勇气吧。

36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羌塘无人区第一次向人们留下影像,很难得。作为一个95后出生的女孩导演勇气可嘉,自然风光画面也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逻辑和层次上略显羸弱。好的题材,有钱有资源,却没把控好,有点可惜。三星鼓励一下吧。

40分钟前
  • 少侠霸霸
  • 还行

一部集体深入羌塘无人区的纪实电影 线性叙事 看完感觉大自然的考验反而没有人类之间的矛盾与低迷来的更惊心动魄 从四十多人到八个人 十多辆车到三辆车 坚持与执着让制片人蔡宇和导演子君通过挑战自我最终完成了拍摄 羌塘的风景展示确实很壮观 也非常佩服这群向死而生的人

41分钟前
  • 叶落深秋
  • 推荐

说真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拍个无人机镜头?

43分钟前
  • 阿柏的奇迹
  • 还行

电影主创们自我感动到稀里哗啦的,电影成品呈现的样貌也是稀里哗啦的。

4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很差

8.20北京首映及见面会。从纪录片体裁的电影语言来说有点问题,那种感觉就像这个团队要拍的是一部像BBC那种没有主创出镜的类似地球那样的片子,而本片是作为拉长的花絮和拍摄实录,所以始终会心存疑虑正片什么样,直到后来才发觉这就是正片,这或许就是这位95后导演在把控电影语言上的生涩之处。尽管如此,此行的曲折、历遍的艰险,主角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光环、挑战不可能的人文精神,导演与已故父亲通过此行完成心灵上的修通、无人区巍然雄奇的风光、未知闪烁的猎奇,都天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粗糙而惊心动魄的影像背后的确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虽然最后他们没有达成目标,但至少更近了一步,就像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其实永远没有最终的尽头。祝若还有机会重返秘岭,早日如愿,而且平安归来

48分钟前
  • 洛梦蝶
  • 还行

各方面的新手痕迹都很重,基本没能拍出这段过程的电影魅力来。主题也比较失焦,父女情、登山梦、乡愁等,看似讲了很多却都没有重心,结构整个都是垮塌的,在实拍中隐隐显出一丝假。对普若岗日这样的地方,谈征服太可耻太野心,仅仅踏足,也请别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星鼓励分,剧组确实不容易。

53分钟前
  • 唐托的鸟食
  • 还行

如果只有一个理由必须看这部电影就是,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一定要珍惜这次可以在大银幕欣赏的机会。你很难想象一个95小姑娘去了羌塘无人区拍了这么个纪录片。从开篇就开始起鸡皮疙瘩一直到结束,特别喜欢那句话,当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多了时,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有时候做很多事可能就是需要一时的勇气,与自己和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最后太同意导演说的那些话,去了趟西藏什么都代表不了,近几年太过于神话藏族人民的信仰了,你去了趟西藏,好像灵魂就真的被洗礼了?

57分钟前
  • 白日梦蓝
  • 力荐

作为电影真是差到了极点,而且我到最后也不明白大动干戈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意义到底在哪里;不过路线很牛逼倒是真的。如果拍片和剪辑的质量再高一些,作为班夫电影节上一部叫做“我们是如何在12月环普若岗日冰原整一周拍摄并且在最高峰上尝试放无人机(and failed)”的十五分钟短片或许比较合适,除此之外都是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最后很想上8264查查导演的爸爸是谁,好像是个很厉害的登山者。

60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还行

我应该是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一批观众了。问了导演为什么这部片子偏向叙述,而不是风光纪录,她说这部片子一开始没有预设,没有目标,只有素材,这是在调整之后最通畅人物表达最丰富的一版。观影之后,我自己的看法,作为纪录片是合格的,虽然风光稍少,但人物的举动也算是一种风光吧。里面剪辑略显刻意,也是为了理出一条通畅的故事线,为了票房和观众考量也无可厚非。拿BBC来对比,就对导演要求太过了。然后处女作自动加一分。最大的问题,就是配乐太过冗杂,部分地方喧宾夺主,因为没有预设,所以镜头语言不能很好的吻合人物情绪,也没有对他有烘托。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去羌塘无人区,以及导演的回答,我还是偏向好评。四星吧。

1小时前
  • 葡萄皮儿好好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