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大唐有你才是真的了不起。”
当李白再三否认那首“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句不是为自己而写之后,杨玉环转身走了几步,回头对李白说出了这句话。
一个尊重文化的朝代才是真正伟大的朝代。
而唐朝显然是中华文化最兴盛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神秘想象力的朝代,所有华丽的、诡异的、宏大的、离奇的故事,唐朝这个背景都能架住,这是陈凯歌拍摄《妖猫传》的初衷。
很多人诟病《妖猫传》只有视觉没有故事,其实它的故事非常清晰:一个日本和尚与一个唐代诗人联手破解“杨玉环之死”这宗谜案的过程。
若要揪故事中插入太多支线的问题,《芳华》的严重程度丝毫不亚于《妖猫传》。为什么大家对《芳华》那么宽容,对《妖猫传》这么严苛?
因为青春片占据了先天优势:每个人都有过青春,而我们又处于一个特别喜欢怀旧的时代,一个美化过的青春片当然能唤起大家更多的共鸣。
但没有人经历过盛唐,也没人真的见过那个时代,没有影像也没有照片,只有少数的图画和文字记录,大众对那个遥远时代的了解,除了此前的少数影视剧,几乎是一片空白。
两位导演所面临的挑战,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一个是“明知山有花,摘了送给你”,一个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一个在80年代就拍出《黄土地》、《孩子王》,90年代拍出《风月》、《霸王别姬》并拿下戛纳金奖的导演,你觉得他连电影最基本的故事都不懂?
太过于执着电影应该“讲一个好故事”,就会矫枉过正。故事确实很重要,但电影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它是一门“视听”的艺术,要用光影和声音来说话。
拍一个当代观众从未见过从未体验过甚至从未想象过的题材,最难的地方不在于找无数细节支撑故事的结构。
对于《妖猫传》来说,怎样用视觉的方式去展现一个无形的大唐风貌,这是最难的地方,远比讲一个让人拍案叫奇的推理破案故事难上百倍。
电影分好几种,一种是接地气的,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看的其实是自己的人生。一种是让人飞起来的,观众没有那些经历,只是被电影这门“幻术”成功欺骗了。
让人飞起来的电影远比接地气的电影难拍,因为它的标准是模糊的,甚至是主观的,全靠核心创作者把握,创作者的审美与想象力,决定了这部电影的上限。
这种电影在“气质”上会与众不同,它有自己独特的“精、气、神”,有一股能感受到却说不出来的“劲儿”。就好比有个人,他虽然没有跌宕起伏的传奇经历,但身上的气质却让人情不自禁被他吸引。
怎么才能营造出这样的“精、气、神”,拿捏好那股劲儿,让观众像吸了毒一样,随创作者的视角进入电影营造的那个世界?
唐朝最伟大的产物是诗歌,它的美是高度凝练的,唐诗中可以看到很多视觉的可能性,怎么把这些视觉可能性移植到电影中?
极乐之乐那场盛宴,在2D的平面构图里呈现出那种极端的、瑰丽的梦幻之美,放眼整个华语电影圈,根本找不出第二个导演能拍出来。
而这些美并不是空洞的,除了营造震撼视觉体验,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制造悲剧。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
陈云樵的居所从豪宅变成乱葬岗,极乐之乐从盛世饕餮变成充满枯枝败叶的废墟,繁华与苍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令人极为唏嘘。
陈凯歌喜欢把绝美的事物毁灭给观众看,这是一种“古典文学情结”,只有文学才会这么孜孜不倦的歌颂悲剧。
《霸王别姬》里,风华绝对的程蝶衣自刎了;《妖猫传》里,国色天香的杨玉环香消玉殒了,随着她一起被毁灭的,还有那个盛况空前的美好时代。
关于改编时没有忠于原著的问题,陈凯歌认为,从文字到视觉,根本就忠实不了。要寻找一个适合的方式来表达原著中的“真义”,才是最了不起的。
一向用严肃态度拍电影的陈凯歌,显然不会只满足于用华丽的视觉去一个推理破案故事。所以《妖猫传》在故事上是充满情感的,它有很多激情洋溢的表达,也有脆弱的时刻。
杨玉环作为一个高贵的,善良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女人,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原因就在于她的命运。而这部电影最深的主题,就是命运。
通过杨玉环的命运,映射人心的叵测。
李白敢当着杨玉环的面说那首诗不是写给她的,白乐天因为不想写皇帝的虚假死因而辞官,一个倭国官员敢跑到皇帝面前去和他的宠妃表白,这些是人性之“真”。
在这种任性式的“真”背后,是唐朝的开明与包容。换做别的朝代,以上任何一个行为都会招来杀身之祸。
这些“真与善”,与其他人的“假与恶”形成了强烈的比对。
世人都以为唐玄宗爱杨贵妃,而实际上,能歌善舞的杨玉环16岁时嫁的人是唐玄宗与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杨玉环被册立为王妃时,玄宗还以父皇的身份接受过小两口的叩拜。
结果武惠妃暴病身亡后,在高力士的“提醒”下,唐玄宗就惦记起了儿媳杨玉环,并将她据为己有。所以这是一段乱伦之恋,但唐玄宗却被塑造成“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痴情君主形象。
对于一个风流成性的皇帝来说,爱情是经不起考验。在叛乱出逃的路上,为了挽救大唐政权和玄宗,高力士勒死了杨玉环,但大家都知道,他并没有真的动手。
谁真正杀死了杨玉环呢?
黄鹤出了一个“尸解大法”的主意,没杀人;唐玄宗没有同意,而是征求杨玉环本人“同不同意”,没杀人;高力士用织布假装勒她脖子,没杀人。
所有人一起编造了一个完美的骗局,谁都没有真的动手,但杨玉环却真的死了。
以爱之名,杀死了唐朝荣耀的象征。
杨玉环是个骄傲的女人。
单靠惊世美颜是难以博得一国之君青睐的。史书上说她“精通音律”,“擅舞”,可见是个极具文化素养的女人。
对李白说的那句“把靴子穿上吧”,特别轻描淡写的语气,却完全又不失贵妃的那种雍容与尊贵。
她完全明白自己只是作为大唐“符号”而存在,大唐兴盛,她是繁华代言;大唐衰败,她就是万恶之源。她对自己后来的命运早有预料,所以才能在生死关头,从容面对死亡骗局。
当李隆基、高力士和黄鹤商讨怎么让她“去死”的时候,她的面容始终保持平稳安详,这绝非一个正常人在那种时刻中该有的状态。
在这平静中,你能感觉到什么东西?
这是个两难选择,所有人都没有其他选择。
所以,杨玉环尽管看破,但不说破。
她要带着骄傲走。
更何况,她还有意思残留的希望:等局势稳定了,或许玄宗会真的来叫醒自己。
没想到,正是那个口口声声说永远爱她,害怕不能与她白头偕老的男人,把她“葬”在一个常人难以找到的地方,并给她封上了无法移开的石棺板。
“人生不完美,电影才有了价值”。
这是陈凯歌对电影的一个定义,他始终觉得,电影不应该只是一个娱乐观众的工具,也应该是一个具备艺术价值的作品。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尽管这些年来的作品很有争议,但作为创作者,他还是坚守了自己的内心,在当下这样的时代,太难能可贵了。
张艺谋曾说,陈凯歌是他所有同学当中最有文化的一位。
这不是客套之言。
文人有个特点:骄傲。
他一直希望自己的电影有探索、创新的东西。也希望自己仍然有少年心,不断寻找新的创作可能,把电影做好。
在《道士下山》里,他也借李雪健老师之口说过一句话:“不择手段非好汉,不忘初心真英雄。”
看他接受《人物》杂志采访,通篇近万字,几乎全都在聊电影,聊一个创作者该关心的问题,不会因为近期某个IP比较火就去拍同类题材,不会完全冲着“票房好卖”去拍一部电影。
也不跟某些导演那样,因为作品有争议就埋冤观众不懂欣赏,也没有抱怨过一句审查太严导致好作品被剪的不成样子。
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创作者的问题,解决不了,不怪观众,不怪审查机构,不怪这个世道,要怪就怪自己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之道。
陈凯歌说他拍电影的原因,“得有一个让我仰慕的人,活在这部电影里。”比如《霸王别姬》里的张国荣,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做一个有担当的创作者,哪怕世人暂时还不懂你。
纯粹,且骄傲。
陈凯歌,中国电影有你才真的了不起。
由陈凯歌执导的《妖猫传》就要上映了。电影改编自日本著名作家梦枕貘的魔幻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下称《沙门空海》),讲述了盛唐时期一段奇幻史诗
陈凯歌在《妖猫传》现场说戏。
陈凯歌的上一部奇幻电影,是“大名鼎鼎”的《无极》,距今已有12年;《妖猫传》筹备6年,拍摄5个月,后期制作一年,可以说陈凯歌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对《无极》的著名恶搞《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广泛流传于互联网。
那么,是怎样的故事,能让陈凯歌继《无极》的失败之后,重振旗鼓来制作这么一部奇幻电影?
简要说明《沙门空海》的情节:日本留学僧空海来到大唐取经,因为平妖而卷入大唐宫廷秘闻之中,最后斩妖除怪,顺利取回真经。
呃,很像《西游记》,对不?
《沙门空海》的日本版封面,上面写着:鬼宴,沙门空海的唐国之行。
如果说唐僧需要面临一路上穷山恶水的考验,那空海需要经受的就是——大唐花花世界的考验?
确实,异国辉煌灿烂的文化,与去国怀乡之情的冲突,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小说本身,可以说是一个日本人对盛唐的怀唱。
之所以有这种情绪,得先从小说作者梦枕貘说起。
被誉为“日本魔幻小说超级霸主”的梦枕貘。
梦枕貘本名米山峰夫,1951年生于神奈川县小田原市,1973年毕业于东海大学日本文学系。梦枕貘高中时代开始发表诗及奇幻风格作品,并用“梦枕貘”这个笔名,意为“吞食梦的恶魔”。
他是掀起日本上世纪80年代的第二波奇幻文学热潮的大师,他的《吼》系列将传奇小说带向暴力与性的成人方向。更广为中国读者熟悉的,则是他是大热作品《阴阳师》的作者。
《阴阳师》中安倍晴明&源博雅组合。
尽管《阴阳师》最负盛名,梦枕貘最满意的作品却是《沙门空海》。他曾说:“《阴阳师》是短篇小说合集,连载不久就推出单行本,甚至连修改的时间都没有。而本书则是经过长期坚苦构思产生的,相对《阴阳师》,我在本书中耗费的精力要大得多。”
具体耗费了多少精力呢?30年前开始构思,花了17年写作,15次来中国采风,3次重走唐玄奘“西游之路”。
而盛唐,也是作者本人心目中的“最爱时代”。
梦枕貘曾经说过:“如果有一个可以让时间倒转的机器,可以让人在他最向往的地方停留一个小时,那我选择去大唐时代的长安参加一个特殊的宴会,里面有玄宗皇帝、杨贵妃、李白、杜甫。看杨贵妃起舞,听李龟年伴奏,饮酒作诗……”
醉酒的李白,《妖猫传》中将会还原作者梦想的这场宴会。
《沙门空海》中,梦枕貘就透过空海之眼,描绘了长安的繁华和多元,也多次借空海之口,表达了对于开放而自信的大唐文化的无限仰慕。
像“彼时长安是世界的中心,世界最伟大的城市”这种句子,文中出现了不只一次;出自日本才子橘逸势之口的“像我这般才华的人,此地多得无以数计”,也表达了对唐朝文化的崇拜。
作者说了,《沙门空海》是个魔幻故事。
一开始,作者就用一个含有色情元素的诡异故事提高了读者的期待:一只黑猫来到金吾卫刘云樵家,口吐人言,还强占了刘云樵的妻子。
猫演员luna虽萌,可原著的黑猫绝不会让你想亲近。
事情还不止于此,一天,妖猫叫醒睡梦中的刘云樵,告诉他,有件有趣的事情要和他分享。
“唐德宗皇帝将要死了。”妖怪不改声调地说。“大概明年初就会死吧。”
德宗皇帝果然数日后死亡。日本僧人空海,随遣唐使团坐船东渡大唐,他与同行的留学儒生橘逸势结为好友。来到大唐后,为了扬名以便更快地求取密宗佛法,他主动展开了对妖猫的调查,更多的奇异事件也找上门来,而所有的怪事,似乎都与已逝多年的杨贵妃有关……
画面一转,正文随着空海的视角开始,一路上,一个个奇幻诡异的场面不断展开。有的是展现主角空海的与众不同,大多悬念作者却不急于揭晓。
比如,在前往洛阳的路上,空海与同行遣唐使路过一家客栈,客栈厨房遇见怪事——从五天前开始,每天晚上厨师烤栗子时,都会出现一只鬼手,从窗外伸进来讨要栗子。
从那个窗子,一只白白细细的手正往屋内伸。 就算逸势不说,此时所有人也正同时注视着那光景。 手指头先从窗子钻进来,游泳般慢慢地摇动手掌。 从手掌到手腕的部分,细长得让人吃惊。 那只手,好似在乞求什么般地上下摇动着。
而后,空海运用自己的智慧,成功替客栈解决了这一问题。之后,空海遇到了更多诡异的事件。
比如,棉花田里夜半时分从地下传出私语对话、长安街头竖起怪牌子,以及那强大狡诈的猫妖……加上各种咒术、蛊术、幻术等等,《沙门空海》不仅风格暗黑,而且悬念十足,营造了一个妖异诡谲的大唐。
《沙门空海》的文风,整体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散漫。
这种散漫,首先表现在“平淡如水”的描写风格上。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那天下午,云樵的妻子坐在看得见庭院夹竹桃的厢房里,正吃着木盘上的瓜果。 女佣切上来的是哈密瓜。 整颗哈密瓜对切成两半,再将每一半切成三片,她正品尝着这些哈密瓜。 这时,有只黑猫,慢条斯理地从庭院走了过来。 那是只长毛大猫。
整篇小说基本都是这样行文,寥寥几句一段,很少有详尽细致的描写。特别是涉及对话场景时,常常一句一段能说好几页。
把字号调小后,这满屏的省略号让人眼晕……
这种风格,喜欢的人会觉得有小品文的风味,而不喜欢的则很容易觉得词句平实,文章淡而无味。
除开描写风格,这种散漫还表现在情节没有重心。
整个《沙门空海》洋洋洒洒约一百万字;小说的时间设定,横跨盛唐和中唐五代皇帝,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到唐顺帝李顺为止。
光看这个字数和时间跨度,一般会让人感觉是鸿篇巨制,可《沙门空海》的主线故事却相当单薄,从各卷标题就可见一斑:入唐,讲了空海和橘逸势从日本来到中国,听到一些奇闻异事;咒佣,讲了从棉花田里挖咒佣;胡术,查明真相过程中的种种争斗;不空,空海解决问题,学成归国。
情节如此简单,这么多字写到哪里了?全因作者在其中穿插了许多与主线情节无关的闲笔,模糊了故事重心。如果换一个行文紧凑的作者,估计两卷就能写完。
作为一个解密式的冒险故事,《沙门空海》在第一卷就抛出了棉花田异响、狡诈妖猫、长安街头怪牌等诸多谜团,但却不在乎揭秘进展,不断在故事里插入闲笔,估计许多人会读得焦躁不已。
这些经常喧宾夺主的闲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类似《聊斋》式的小故事,作者借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有些段落,让人觉得有“大唐版阴阳师”的既视感。
晴明:叫我吗???(走错片场)
比如,《阴阳师》一直围绕“咒”的话题,通过安倍晴明和源博雅的互动,表达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其中有这么一段:安倍晴明为了说明什么是“咒”,抛给源博雅一个红色的石头,告诉他“那是一块烧红的石头”,就让博雅感到烫手了。
“原来是这样。只要事先让你相信是烫的,那么即使对并不烫的东西,你也会感觉到烫。” “对。” “就是说,关键是人心的问题喽?” “完全正确。”晴明再次点头答道。
到了《沙门空海》,这个互动变成了空海与橘逸势之间,围绕幻术与佛法展开的讨论。比如,在长安街头,空海和橘逸势目睹了方士凭空表演“种瓜术”,但空海为橘逸势解答了这实际是幻术。
“那是被言语所蛊惑了,大家都中了那些话的法术了。所以老人说芽冒出来,大家就真以为芽冒出来了;说长出叶子,大家就真以为叶子长出来了。”
《沙门空海》中不乏对中国古籍的援引,如“徐光种瓜”故事。
一类是主角空海感悟宇宙人生、佛教禅机,作者借以表达自己的宇宙观。
所见、所触、所嗅、所闻和所咀嚼——空海看透那些全是泡沫之一。 然而,虽说看透,空海并非以一种冷漠眼神来观照。 对于罕见的事物,依然率直地深受感动;不曾吃过的东西,立刻抓起来放进嘴里。每一样都是不同的味道。 虽说应该是相同的,然而,一旦以个人眼光看来,恐怕所有的一切又都不相同了。
最后一类是与故事有关的背景叙述,这方面作者不吝堆砌史料一再铺陈,属于个人情结。最具代表性的段落,是讲到杨贵妃死亡之谜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来讲述各种传闻,粗略估计,约有3万余字。
光看开头,你就能想象到后面3万余字讲得有多详细。
这些闲笔,对于故事进行并无作用,但是却蕴含了梦枕貘对宇宙、人生、宗教的感悟,对盛唐的怀想,像是随性而为的散文,讲的虽是奇幻冒险故事,但内核却在别处。
必须得指出,《沙门空海》有着明显的缺点——不考究历史细节,随意篡改历史。
要举“不考究历史细节”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容易。就说最开始,妖猫对刘云樵说的那句话吧:“唐德宗皇帝将要死了。”
稍有点历史常识,都会知道,庙号是皇帝逝世之后,在太庙供奉时才起的名号。皇帝在世的时候,是没有这个称呼的。
德宗表示……呃,朕以德服人。
而全书中诸如此类毫不考据的历史错误,比比皆是,能逼死一大堆考据帝。
比如,哈密瓜在明朝之前中原很少见到,即使明朝之后也是作为贡品,但在小说中是平常人家的水果;再比如,因为国姓是李,所以唐朝禁食鲤(李)鱼,但小说中出现了吃鲤鱼的情节。
再说“随意篡改历史”吧,《沙门空海》中“胡编乱造”了杨贵妃是中胡混血的情节,《妖猫传》忠实了这一点,请了混血美女饰演杨贵妃,让许多人大呼不能接受。
杨贵妃画了唐时流行的黛眉,呈青黑色,在这一点上又还原历史。
此外,小说中出场了许多著名历史人物,有白居易、李白、柳宗元、韩愈、高力士、阿倍仲麻吕等人,他们在文中只起衬托主角的作用。
考虑到主角是9世纪入大唐求取密教佛法的日本高僧空海,配角是和他一同入唐的儒生橘逸势,这样安排也无可厚非。
不过看到白居易和空海一块盗墓,若干历史大牛都对空海毕恭毕敬,空海留下的墨笔与王羲之的字并列,也需要默念三声“这是日本架空小说”,才能够忍住满腔吐槽。
历史上的空海大师在《沙门空海》里完全成了空霸天。
好吧,梦枕貘没有打算描写出原汁原味的中国历史。他说:“日本即使模仿得再像,也无法表现出真正的内涵和韵味。佛法讲‘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又说“希望读者明白,我写的是魔幻故事,而不是传奇小说。”
因此,应当将《沙门空海》看做一本架空小说,而不是正史,是日本人心里的中国,而不是真实历史上的中国。
从这个角度,我们对小说中的种种历史错误,大可付之一哂。
这部《沙门空海》不是完美的作品。它以散漫的文风,将诡谲的故事娓娓道来,其间点缀作者的所感所思,也表达了日本人对盛唐的怀唱。
作为一部魔幻小说,它横生枝节的闲笔,颠覆历史的吹捧,则又让故事显得像作者做的一场(装逼)梦。
好吧,真有点儿奇葩。
全文1.5万字,建议先m后看,全是“干货”。
如何评价《妖猫传》呢?
★不妨我们借助一下观感的“第一印象”
实景下恢弘的唐城,奢华的极乐之宴,妖猫作祟,志怪风格下中式奇幻,这部电影的感官效果绝对是超一流的,不是传统的特效大片,而是实景下的真真实实的质感和CG技术的辅助和整合,风格繁美又不失精细,相信绝大多数观众会被该片盛唐奇景所感染。
★再来看电影的整体感受
白居易与空海,白龙与丹龙,前后两位主角互相呼应,《长恨歌》与杨贵妃,都是我们熟悉的故事,但历史氛围下的虚构剧情,这叫“老调新说”。幻术的亦幻亦真,疯魔执念+顿悟生死,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整部《妖猫传》通过这样一个中唐回溯盛唐的故事,真真假假,主题就是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二次解读”。
★最后通俗一点的表达
妖猫就是个催稿编辑,逼着白居易不断改稿,白居易写的就是江南皮革厂倒闭的故事,妖猫觉得不行,空海觉得OK。最后空海从皮革厂项目经理的账本上发现,妖猫其实就是当年皮革厂boss的秘书,并且单恋老大的小姨子,老大带着小姨子跑了之后又把小姨子给蹬了,妖猫一句妈卖批,觉得全天下人都很操蛋,画个圈圈诅咒大家。然后妖猫的伙伴跟他说,都散了吧,当个吃瓜群众就好,你看我都卖瓜了,你要瓜吗?
整体而言,《妖猫传》是一部谁都能看得明白,但还是需要联系起时代背景和导演风格,深度解读内涵的作品。作为一部期待了近一年的作品,没有让我失望,且值得细细品读。
看了首映,所以这几天一直在准备这篇文章,文章会很长很长,本想分开发布但考虑到那样对读者不太友好,所以干脆一块全发出来,一篇文章一网打尽。虽然很长但我尽量用通俗的话来描述,我写得也轻松,大家看得也有趣。(建议先mark后看)
《妖猫传》是“很陈凯歌”,却又“很不陈凯歌”的作品。
陈凯歌,在我看来非常典型的第五代导演。就是那种文化气质很浓厚,且很有腔调的范儿,且有着很强烈的个人风格色彩,有点类似法国新浪潮时期的“作者电影”。
这种风格在《黄土地》《荆轲刺秦王》《霸王别姬》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对于史诗质感和人物戏剧冲突的突出和展现,有种说法就是“太有艺术腔调”,也就是说,这个时期,陈凯歌拍得是艺术片。
拿下金棕榈,乃至新世纪之后,陈凯歌开始尝试商业与艺术融合的电影,有了那部著名的《无极》。因为艺术电影和商业电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体系。陈凯歌之前的所有作品,都是在艺术电影这个体系下完成的。而魔幻史诗商业大片,不仅是大陆电影从来没有尝试过的全新领域,更是对电影工业要求极高、极难驾驭的顶级类型片。
这样的电影,至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行不通的。但陈凯歌呢,仿佛就像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一样,此后的电影,之前的艺术范全不见了,反而一直在商业与艺术的风格之上探路。
《梅兰芳》《赵氏孤儿》《搜索》全都是如此。从这一点来看,有人说陈凯歌的作品今不如昔,但实际情况是,陈凯歌放弃了以往的很有腔调的艺术范,而是一直在探索一条艺术与商业结合的路线。
这样的路线,到了《妖猫传》中达到了顶峰,因为《妖猫传》从各种配置来看,乃是一部很典型的商业电影。
而陈凯歌《妖猫传》的艺术风格和主题中,却容纳了少见的第五代导演的固有风格。
因为陈凯歌自《黄土地》开始到《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中,一直在关注角色作为叙事主体在历史洪流之下的境遇,这是第五代导演非常典型的风格。这样的风格在新世纪之后陈凯歌电影中很少见了,而在《妖猫传》中再度出现!
所以,在《妖猫传》中,陈凯歌“藏”得很深,之前的那种腔调不算明显,但故事主题,是一次对第五代导演风格化的重塑。以及商业和艺术再一次融合。
更重要的是,他拍摄了一部很少见(至少我没怎么见过)东方奇幻电影。
关于电影的美学,大家都在说,我就不说了,只说下内核。
在如今很多华语合拍大片中,中国人看重的是西方拍摄电影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西方人看重的东方文化的对于自己的猎奇效果。二者一拍即合,所以如今所谓的“华语大片、奇幻大片”,实际上都是那种土不土、洋不洋的混血儿。
这些作品,说单纯的为了取悦西方有点离谱,但最起码是用西方思维方式去影响东方电影,《长城》就是典型,一个发生在中国的外国故事,就算把外国人去掉,照样看不到中国文化。甚至如今很多奇幻电影、奇幻剧集,在我看来都是这样。PS,这里去除港式奇幻电影,后者是自成体系。
其中的关键在于“文化思维”二字。
我们都知道超级英雄电影,也知道那叫做“美式文化”,但“东方文化”呢?大概我们只有武侠片能拿得出手,当年无论中外观众看《卧虎藏龙》都是很爽的,那是中国文化啊。但其他方面呢?我们古装片不少,奇幻片也不少,但“文化思维”很少见,就拿绘画艺术来说,国画讲究的是神韵意境,西方油画讲究的是直观形似,这就是区别。
无论是陈凯歌用6年的时间造了一座城、种了2万棵树,所呈现的真实质感视觉,还是电影如聊斋、搜神记那样的奇闻异事风格(我觉得陈凯歌真该拍一下《聊斋》),电影的故事虽然是通俗的,但处处体现的是“东方式文化思维”。
比如对《长恨歌》的解读,爱与恨的嗔念,诗人与僧人为主角,修身、齐家,用诗歌上下阕对应的手法解读电影文本,历史洪流下的角色写照,这些都是东方式思维。整部《妖猫传》就是用东方的思维方式去拍了一部电影。
而且陈凯歌这次之所以“藏”得很深,就是用通俗的故事,来打通东西方文化的隔阂。这个故事中外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但中国观众,也会结合时代背景和故事主题,解读出陈凯歌埋藏在故事内部的深层内核。
更夸张一点的说,电影处处体现的就是“看到没有,我们大唐多么牛逼”、连妓院都风格别致,和尚见了都把持不住,万邦来朝啊。电影直观的视觉体现,是可以跨越文化。而故事核心,是我们自己的文化积淀。比如最后让白居易和李白“隔空”相会,只有中国观众才能体会这段内容的意义。
如果用电影学分类基础表达,《妖猫传》算是Fantasy/Drama,即奇幻/剧情(在IMDB上该片的条目下,分类上还有Biography(传记),这一点个人不敢苟同),但从故事和类型片的角度,却相对复杂,因为电影所呈现的内容很多。
依个人观点,《妖猫传》是陈凯歌的“跨类型”尝试,而且在电影文本上,有个很有趣的地方,叫做“上下阕”。
“上下阕”是诗词术语,通俗来讲是形容歌曲的上段和下段,最早大概是宋词。
往往上阕和下阙是前后呼应的,最常见的就是上阕叙事,下阙抒情,举个例子苏轼的《水调歌头》,上阕描写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描写了月下对亲人思念。
我觉得在《妖猫传》中,“上下阕”在这里照样成立。电影分为两大部分,上半部分叙事(悬疑主线),下半部分抒情(解答主线),而且故事前后呼应。
前半段只是在叙述故事,以晁衡的日记为分割点,相当于词曲的间奏部分,随即进入到30年前的往事之中,最后收尾之处,是将上阕和下阙进行统一,也就是贵妃墓中的结局。
电影呼应之处比比皆是,跨越30年的前后对照关系,探秘对应解密,妖猫引导两位主角的过程中,陈云樵家的枯景对应花萼相辉楼的荣景,八重樱下的幻象对应杨贵妃,春琴之死对应杨贵妃之死,自负的陈云樵对应唐玄宗。乃至上下部分中的四位男性主角,都是各自呼应。
★白居易对应白龙:都是疯魔情绪化且都爱杨贵妃
★空海对应丹龙:都是理想和洞悉一切
这样的呼应方式,在一些电影中也出现过,并大量见于时空穿越主题的作品,比如《星际穿越》《前目的地》《彗星来的那一夜》等作品都有这样的设定,上半段出现的一些奇怪现象和悬疑点,通过时空穿越的方式,下半段都一一对应并给出答案。
但诸如《妖猫传》这样,完全按照“上下阕”的方式,叙事+抒情,连男主角都对应的呈现方式,我是没有见过。这一点才是我喜欢《妖猫传》的地方。
关于具体的呼应点和对仗关系,我会在后文中一一详解。
这就要联系起《长恨歌》了,整部《妖猫传》所表达的,就是《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的《长恨歌》,在当时环境下别具一格,因为以李白的《清平调》为首的诗句,只是在单纯的描写杨贵妃的美丽,和以杜甫的《哀江头》为首,多是以乐衬哀,通过回忆他们极度逸乐的腐朽生活,侧面反映是他们将唐朝帝国带入衰落,颇有红颜祸水的含义。
而《长恨歌》则是以“长恨”为点睛,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他是寄予同情的,并没有将唐朝的衰落归咎于杨贵妃,只是描述了一场爱情悲剧。可以这样说,《长恨歌》在当时算是给杨贵妃平反的一首叙事诗,妖猫正是偷看了《长恨歌》之后,才对白居易这个人物产生好奇。
《长恨歌》除了对杨贵妃遭遇的惋惜和鸣不平之外,对唐明皇的描述也是一分为二,爱江山爱美人的唐明皇是一个对立统一体,这是妖猫认为不对的地方。在妖猫眼中,唐玄宗是罪魁祸首,当然只是妖猫嗔怒造成的一叶障目而已。
所以,在《长恨歌》中,妖猫看到了一个后世诗人对杨贵妃少见的正面评价,是妖猫对《长恨歌》以及白居易本人的认可,尤其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放在故事中,与白龙的心境一样成立。
只不过诗中的“恨”是“遗恨、遗憾”的意思,而在妖猫眼中,这个“恨”是“愤恨”的意思。
所以在凤栖楼中,他救了白居易一命。
白居易偷香囊,妖猫用幻术让琵琶跳动,他去追琵琶的时候,身后就是“暴雨梨花针”。皇帝的东西没那么好偷的!要是没有妖猫,白大人估计早成马蜂窝了。
至此,妖猫在电影中的动机为二:
★造成杨贵妃之死的所有当事人和后人的针对性复仇
★用幻术引导白居易发现杨贵妃之死的真相,以便催他改稿
这两条动机,在胡玉楼宴会之后,合二为一,成为故事主线。
这里也有上下阕对应之处:
▲上阕:疯魔的白居易,疯狂迷恋杨贵妃
▲下阙:疯魔的白龙,疯狂迷恋杨贵妃
妖猫记仇,且拐弯抹角,这位大概是摩羯座的。
最开始不是不杀,而是没杀着;后来不是不杀,而是要摩羯座式的复仇!
妖猫要复仇,还要满足自己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他每次复仇,都不是直接杀人,而是充满了仪式感。
所谓的“仪式感”,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是全片上下阕对应之处,每一次复仇都对应着前朝的往事。比如宴会,《妖猫传》前半段故事,两场宴会,每次都呼应50年前花萼相辉楼的“大唐盛宴”,而且每次都是最high的时候出事。
妖猫这样做,为的是要让如今的“鬼宴”重现当年的“宴会”盛况,让目标人物感受到“盛极而衰”的心态变化,与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处境完全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杀人,才有复仇的快感。
这也是全片上下阕呼应的开始。
这个桥段来源于原著,这一点无可厚非。
他首先蛊惑其妻子春琴,为的是要让他与其妻子全部殒命,但第一晚并没有动手,因为缺乏妖猫所要的“仪式感”,而且这一切只是妖猫复仇的计划开始,他让陈云樵发了一笔横财。
▲上阕:陈云樵发财,花天酒地
▲下阙:唐玄宗盛世,极乐之宴
人有了钱,就会庆祝,至少要大吃一顿。陈云樵有了钱,就会去胡玉楼花天酒地。而唐玄宗有了盛世,就会办一场奢华的盛宴。这是全片第一个细节呼应。
陈云樵依照妖猫的计划,来到了胡玉楼,在一场宴会上,妖猫目的是为了让陈云樵在“欢乐中死去”,所以准备了蛊毒酒,与杨贵妃喝下的毒酒一样,但中途出现了意外。
★意外一:毒酒陈云樵没喝,给了玉莲
★意外二:白居易与空海出现。
空、白出现让妖猫将计就计,妖猫现身大闹胡玉楼。也就是说,妖猫本来想要杀死陈云樵,同时借着白居易现身的机会,妖猫临时改变了计划,他开始在复仇计划中加入了引导白居易空海引导空、白发现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胡玉楼复仇计划没有成功,妖猫卷土二次来到陈云樵家,原本妖猫可以直接杀掉陈云樵的,但还是没有,而是附身于春琴。附身春琴的目的有二:
★借春琴之手杀掉陈云樵;
★借春琴之口用幻术让白居易接近事件真相。
但正因为妖猫临时改变了计划,在这场屠杀中,陈云樵还是跑掉了,跑到了胡玉楼,再次遇见了白居易和空海。或者说是妖猫故意放走了陈云樵,让他将白居易引入事件中,妖猫才有机会让白居易发现杨贵妃真相。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空、白二人第一次真正进入到妖猫的计划之中。
接连夜晚的故事,陈云樵拜托空、白二人救自己性命,正中妖猫下怀。让两位主角来到陈云樵家,这里妖猫用了三种方式来印证前朝,这里出现了三个呼应之处。
▲上阕:八重樱下的杨贵妃幻象
▲下阙:杨贵妃
▲上阕:就像度过30年时间洗礼的枯景幻象
▲下阙:30年前花萼相辉楼奢华的容景
▲上阕:春琴吟唱《清平调》
▲下阙:李白赠诗《清平调》
说白了,妖猫案的表面,只是一只30年前的猫成了精作祟,而隐藏内幕,是要刻意让空、白二人引起对30年前事件的怀疑,尤其是将焦点转移到杨贵妃。
陈云樵家死去的“猫”,是妖猫编造的故事,目的有二:
★隐藏自己的身份
★为了让陈云樵觉得妖猫已被铲除,再摆一场宴会庆祝,以便完成在胡玉楼未完的“仪式感”复仇。
这也是上下阕呼应之处;
▲上阕:真猫“死亡”,妖猫重生;
▲下阙:白龙的魂魄进入到真猫的体内,妖猫诞生
这场鬼宴,是妖猫一举两得之作,也是全片上下阕呼应最强的地方:
★借用宴会的“仪式感”,盛极而衰的方式,让陈云樵亲手勒死春琴,从而发疯至使家破人亡。更重要的是,比起杀掉陈云樵,让陈家(陈玄礼、陈云樵)后代断子绝孙,才是妖猫复仇的真正目的。
★借用宴会上演奏禁曲,继续引导白居易继续追查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这是我全片最喜欢的段落,呼应之处有六:
▲上阕:演奏禁曲“霓裳羽衣曲”
▲下阙:这首曲子是唐玄宗为杨贵妃量身定做的
▲上阕:陈云樵杀死春琴
▲下阙:唐玄宗杀死杨贵妃
▲上阕:陈云樵杀死春琴
▲下阙:唐玄宗杀死杨贵妃
▲上阕:春琴被勒死
▲下阙:杨贵妃被“勒死”
▲上阕:陈云樵发疯,妖猫完成复仇
▲下阙:唐玄宗失去双眼,基本也疯了,妖猫完成复仇
▲上阕:春琴“不要埋我,地下冷”
▲下阙:杨贵妃真正的死因是活埋
妖猫幻术蛊惑之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的“重演”,这也是妖猫一开始为什么不直接杀掉陈云樵的例证。是妖猫引导空、白的一个步骤。
因为在当时,“杨贵妃是被勒死的”已经成为大众所知的杨贵妃死因,妖猫在这两天的所为,指向性很强,尤其是春琴说的那句话,就跟杨贵妃鬼魂上身一样。
7、老宫女之死
老宫女之死,也是呼应关系。
她亲手绣的白绫,妖猫就让她死于自己织的白绫之下。秦怡老师95岁高龄出演,几句台词就那么有感觉,真正的老艺术家!
▲上阕:老宫女亲手绣的白绫
▲下阙:死于自己织的白绫之下
空海一直是妖猫计划之外的存在,妖猫无论是复仇,还是引导(白居易),空海只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但空海在电影中的定位,是一个继承师傅衣钵的沙陀,是一个伪装的“降妖师”,在电影中有描述,空海历尽千辛来到大唐,中途坠海九死一生。这段内容大可参考大唐玄奘去天竺取经九九八十一难。意在表明,此时空海凭借着信念,完成了历练。
同时,还有之前瓜翁那场戏,证明了空海本身的修为,他可以看穿幻术。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只要空海在场,就能破除幻术。他不是真正的降妖师,却能看穿一切。
上下阕对应之处:
▲上阕:迷茫的空海,经历海上大难之后,顿悟一切可破除幻术,想要寻找没有痛苦的秘密
▲下阙:迷茫的丹龙,杨贵妃事件之中知晓幻术的存在,失去伙伴,顿悟一切,去没有痛苦的秘密
杨贵妃是被活埋的,这从妖猫在引导白居易接近故事真相的时候,以及随后的故事呈现,就能得出,但杨贵妃的死颇有些蹊跷,尸解大法、蛊毒酒,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尸解大法是真的,但不像黄鹤说得那样,后者所言,尸解大法用银针可让人屏气,跟死了一样,随后拔掉银针,人会苏醒。
但黄鹤隐藏了真相,即便不拔掉银针,人一两天之后还是会醒过来。这是黄鹤与唐玄宗在内房里商议的内容,也是丹龙所知道的内幕。
说白了尸解大法只是让人陷入昏迷、休克的方式,就是我们熟悉的麻醉剂。但最大的功效,除了让人“假死”一两天之外,就是会让人尸身不腐。
毒酒是唐玄宗打算让杨贵妃死去的方式。从玉莲的反映来看,毒酒可以让人喝下不久之后陷入昏迷,随后身体被蛊毒虫侵蚀,进而全身溃烂而死,玄宗希望杨贵妃“无痛苦”死去
但唐玄宗疏忽了一个事情,尸解大法让人没有呼吸,是封闭血脉的,毒酒无法生效。直到杨贵妃醒来,毒酒才开始生效,这一前一后,让杨玉环遭受到了非常大的痛苦。实际上,杨贵妃是被闷死,还是被毒死的,已经不再重要了,可以确定的是,杨贵妃在石棺中醒来,声嘶力竭,又周身中毒。两种死法,都很惨。
至于黄鹤是否知道了解到其功效,这就不得而知了。仅知道,他是一个为了大唐社稷,而干出任何事情的幻术师。
这就要从电影中对唐玄宗的细节说起。
唐玄宗李隆基,治下出现了开元盛世,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盛世之一,这是唐朝最鼎盛的阶段。同时,盛世代表着什么?这段时期,是自从隋文帝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国民收入最高的时期(资料来源:《资治通鉴》)。
也就是说,大唐国力万邦来朝,百姓安居乐业,幸福指数爆棚,全因唐玄宗的为政举措,他创立了一个盛世。
而更重要的是,电影中的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却只爱唐玄宗一个人。再这样的条件下,也形成了唐玄宗的人设,一个异常理想化的高傲君王。
且电影中有两个细节展示:
★羞辱晁衡,明知对方有意示爱自己的贵妃,非但没有杀他,反而满不在乎,因为他心里明白,杨贵妃除了自己,根本不可能爱上别人,联系起让杨贵妃在众人面前荡秋千的设定,说明这个人很自负。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占有欲很强,而且爱显摆) ★为安禄山击鼓,打算依靠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平息即将到来的叛乱,说明这个人很理想化。
这样一位皇帝,把自己当成“半神”,当社稷江山与美人性命只能二选一之时,他当然选择前者。
一个细节,当所有人逃离皇宫的时候,唐玄宗被左右搀扶,然后他停了下来,打了身边的官员,并喝到“我还是皇上!”这是他人格特点的直观表现。他不敢相信自己亲手建立的王朝即将崩塌,他还把自己当成“万人之上”的皇帝,在逃难的时候也要保持皇上的地位和身份,他无法舍弃皇帝的身份,更无法舍弃江山。
这是一位爱美人更爱江山的皇帝。
然而正因为他的理想化和高傲的人格,在对待杨贵妃的态度上,虽然深爱杨贵妃,但只能选择放手,而且以上几点细节上表示,在杨贵妃之死上,他所要的是,就算你死,也心怀对我的爱和感激去死。
所以他才与黄鹤设计了这个尸解大法“假死”,和“毒酒”的真死,让杨贵妃满怀对自己的爱而甘心赴死。
因为唐玄宗只是心怀江山,生于自尊也死于自尊,他明白万一官兵发现杨贵妃还活着,后果要比马嵬驿兵变还要严重,代表了他负了天下人。
所以,他隐藏了杨贵妃真正的石棺所在地,还处死了所有知情人,就意味着,他要保持自己伟大皇帝的形象,让所有人看到自己为了江山自己付出的牺牲。同时也让自己的女人,怀着对自己的希望和崇拜而死去,一举两得。
用现在的话来形容,唐玄宗就是一个渣男!
但是,他算错了尸解大法与毒酒的时间差,让杨贵妃被“活埋”惨死,从而成了妖猫报复的第一个对象。
是真爱,凤栖楼中那一缕头发就是证明,这个看似“毫无用处”的道具,实际上对整个故事有着关键的引导。
这说明唐玄宗并不是一个虚情假意的皇帝,白居易《长恨歌》也是这样认为的。将唐朝走向没落的原因归咎于一个“好皇帝犯了错”,一个有爱欲、有苦恼、有错误、有缺点的人情味十足的痴情皇帝。
他为了保住江山,放弃了自己心爱的女人,错就错在她欺骗了自己的爱人,让他怀着对自己的爱和希望而死去。这是本片对男权主义的抨击,也是对封建世俗下,君王爱情悲剧的侧面描写,充满了宿命的无奈。
有一个细节,电影中对唐玄宗的镜头展示,大多数是俯拍,比如逃亡那一段。在我国表现君王的影视剧中,最起码会有大量仰拍的镜头来表现君王的威严,但本片仰拍出只有一处,就是马嵬驿这位开门看见一堆兵变的金吾卫,我觉得这是个讽刺,电影是在讽刺王权。
我相信她是知道的,从花萼相辉楼盛宴末尾,她预感到唐朝盛世将倾,再到马嵬驿之变,她深知乱世之中女性的命运。
有个细节显示,她接受了晁衡对自己是示爱,电影中原话为“她渴望拥抱所有的爱”,这种愿望,只有甘心赴死的时候才会表达,就像“临死前再看你一眼”的情感表达。杨贵妃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她才更加渴望得到爱,渴望人间真正的爱情,而不是一个皇帝与妃子的爱情。
同时,作为“王的女人”,她也深爱着唐玄宗,所以她接受了晁衡的示爱,但拒绝了他“私奔”的邀请。
杨贵妃为了爱人,也为了爱人的江山和性命,自己选择去死。
所以,《妖猫传》中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是渣男与痴女的故事。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男子主义、直男癌与封建礼教下女德的束缚
白龙是痴情的,他爱着杨贵妃,不单单是电影中“杨贵妃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豪华人设,更在于白龙的人设。
因为电影中所有人都爱杨贵妃,但他们有的是充满了幻想(白居易),有的是开不了口(晁衡)、有的是奉上了最美的诗句(李白),有的则是在江山和美人之间,选择了后者(唐玄宗)。
唯独白龙,他可以为了杨贵妃,将她身上的毒引到自己身上,不惜将灵魂禁锢于一只猫的身上。然而杨贵妃已死,她对杨贵妃的爱,已经化成了疯魔的痴念,甘愿守护着一具躯壳,进而将仇恨凌驾于其他人的身上。
这是因为,白龙有感于杨贵妃的身世,在电影中,白龙第一次与杨贵妃对话,当丹龙说白龙是自己爹捡回来的时候,白龙还愤愤不平的纠正说“我是被爹卖了的”。
杨贵妃随后对白龙说出了自己身世,意思就是,我们的出身类似,都是孤儿,但如今能成就这样的地位,是要怀着感激的心情。(这也是杨贵妃甘愿赴死的表现)
然而此时白龙的反映却很大,一脸苦大仇深,在他眼里,世道是不公,为什么兄弟丹龙被师父宠爱,就因为自己是出身不好吗?由此可见,白龙一开始对这个世界就是充满怨念的,他与杨贵妃是两个极端,杨贵妃感激这个世界对她做的一切,而白龙则是愤恨这世界对自己的不公。
所以,白龙爱杨贵妃,基于两方面原因;
★其一,“同病相怜”而产生的怜爱。
★其二,有着与自己出身相同的境遇,却满怀感激的胸怀,而产生的崇敬之爱。
当他看到与自己“出身相同”的杨贵妃最终遭遇如此结局的时候,尤其是得到黑猫的记忆之后,更加体会到杨贵妃的痛苦,有着如此可悲身世的女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贵妃,如此凄凉、悲惨、痛苦的死亡,白龙此时已经彻底疯了。
这是个时候,已经不单单是为了爱人而复仇,而是对这个不公平世界的复仇。白龙并不奢望一个已婚妇女爱自己,但他却要为无端遭遇悲惨结局的杨贵妃,报复一切。
从电影的情节上来看,丹龙的人设很好理解,他的本性很善良,却一个受制于封建礼教,不得不听命于师傅(父亲)、充当杨贵妃之死的棋子。
用现在的话来形容,丹龙是理智的,理智战胜了情感。而白龙则是在情感中迷失了理智,二者是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
正因为丹龙一开始就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他也有感于这个世道的不公,但却无力挽回。他看穿了这一切,最终出家,探索没有痛苦的秘密,一生致力于将密宗、博爱的思想传给后人。
由此可见,白龙、丹龙的人物设定,完全可以对照于白居易与空海的设定。都是疯魔与理智的配置。电影双主角前后对照,且形成呼应。
与其说妖猫死去了,倒不如说是白龙的魂魄化作了白鹤飞走了。
当丹龙(惠果大师)再次出现的时候,点化了白龙,惊醒梦中人,贵妃已死,无力回天,白龙死去多年的躯体化作了白鹤飞天,其实不仅仅是躯体,还有白龙的魂魄,杨贵妃与白龙在天山相聚,仅留下了猫的躯壳。
作为猫奴,这段我流泪了。
电影故事中,白居易一直纠结于《长恨歌》的真实性,总想在史料中找到关于真实的历史记载,但最后真正知道故事真相的时候,为什么不改了呢?
因为我们现在的所看到的《长恨歌》,就是一出爱情悲剧叙事诗。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而诗中,也写尽了对杨贵妃的思念。
而纵观《妖猫传》后半段的故事,不也是一出爱情悲剧吗?
电影中妖猫犯下了滔天大罪,最终也是难逃一死,但其身世也是惹人生怜的。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最终结局也是凄惨,当白居易终于了解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也看清了一件事,倒不如让所有的恩怨化作白鹤离去,只留下美好的东西让世人铭记。
整部电影,对妖猫犯下的事件是批判的,对王权和男权也是批判的,但对于爱情是歌颂的,从结尾就能看出来。
诗句是假的,但情感是真的。就连李白也是在没有见到杨贵妃的情况下写出的《清平调》。白居易所经历了这些事件,更加认清了那个时代真实情感的可贵:
杨贵妃“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人梦”的相思之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到梦中去找;梦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说得是唐玄宗,也是白龙。终究还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况且,白居易在事件之前的《长恨歌》不也得到了妖猫的认可吗?
整起妖猫事件,就是一个人理想和价值观破灭又重建的过程。整部《妖猫传》,就是《长恨歌》的主题。
其一惠果之前化身瓜翁,结果被空海识破幻术,也是能破除自己修行多年的幻术唯一人,在惠果眼里,空海的本事不一般。
其二,在妖猫传的故事中,空海始终处在一个看穿世事的层面上,理智且富有情感。因为空海在海上风暴的遇险中,已经超越了生死。在这个基础上,空海有着对整个世界的顿悟,再经历了妖猫案件的洗礼,在惠果大师眼里,空海有着成为一代大师的底子,所以最终惠果接纳了空海,传授给他无上密。
在历史上,空海确实是惠果大师的弟子之一,他曾六次渡唐学法,弘扬真言宗。
无上密是空海来到大唐要寻找的东西,就是唐密。
电影中所言,无上密是超越生死、没有痛苦的秘密,但实际上只是代表了一个目标,可参考《西游记》中唐僧取经,取什么经,我们也不知道,但重要的是取经过程中的磨难。无上密也是一样,代表着一个符号,重要的是还是电影本身让空海所经历的事件对他造成的影响。
电影中关于眼睛的伏笔,前后呼应。
妖猫只吃眼睛,按照正序时间的话,第一次出现在问责唐玄宗的时候,他说“我饿了,山洞里没有鱼眼睛可吃”把这老头吓了一跟头。
这说明,妖猫还是真猫的时候,在宫廷里是只吃鱼眼睛的。随后他取走了玄宗的双眼,一个双关的隐喻“只吃鱼眼睛的猫,吃了人的眼睛”,为的是报复,一个蒙蔽了所有人的君王,也是“幻术大师”,有眼无珠,也让你尝尝失去双眼的滋味。
随后妖猫在行凶中,也吃掉了不少人的眼睛。然后正序时间到了墓穴内,白居易和空海来到墓地中,壁画上的佛像的眼睛突然睁开了,把白居易吓了一跳。
喜欢看悬疑片或恐怖片的朋友,真乃是“暗中观察”的典型设定,也不难理解,此时是妖猫的幻术让佛像“睁眼”,观察着空、白二人的一举一动。
这是一个反转的隐喻,也有着宗教意味。电影中天下人都真假幻术被蒙蔽了双眼,结尾处佛祖“睁眼”,驱散幻术普照大地,象征着真相大白于天下,也就是传说中的“苍天有眼”。
这里也是个对阙关系:
▲上阕:真假幻术蒙蔽双眼
▲下阙:佛祖“睁眼”真相大白
电影中的解释,“极乐之乐”就是驾驭一切的快乐,万能的日记本里说得。
在故事中的,这四个字有着两层意思:其一为奢华之乐,其二为理性之乐,以妖猫出现的前后作为分水岭。
★比如陈云樵,之前各做作,妖猫出现之后顿时歇菜,老婆被玩死了,自己傻逼了。
★比如唐玄宗,也是各种作,直到把整个把自己玩进去,失去了最心爱的女人,大唐也差点完蛋。
在他们眼中,这样的奢华就是“极乐之乐”,但妖猫告诉他们,放TM的屁。
而对于空海和丹龙来说,真正的“极乐之乐”就是那种“没有痛苦的秘密”,就是“理性之乐”,这是《妖猫传》的宗教氛围。
所以,这里也是个对阙关系:
▲上阕:奢华之乐,之后伴随着痛苦
▲下阙:理性之乐,没有痛苦的秘密
▲主题:极乐之乐
黑猫,虽然在西方传统中代表着不详,但在东方文化中,黑猫寓意着吉祥哦!
古时的人们认为,黑猫能辟邪,使妖魔鬼怪不敢靠近,还能为主人带来吉祥。所以,在古时的富贵人家,都有养黑猫,或者摆放黑猫饰品的习惯。比如:在门口挂一个坠有黑猫的风铃。甚至有些富人,用黄金打造成猫作为装饰,一定要用漆涂成黑色才行。
至此,电影最大的对阙关系出现了。
★他的名字叫白龙,仙气十足的被称为白鹤少年。
★最后“变成”黑猫,妖气弥漫被称为妖猫。
▲上阕:黑猫(妖猫)
▲下阙:白龙(仙鹤)
物是人非,盛世终衰,由仙变妖。
这部分内容,就是一些时代和人物背景,以及电影设定方面的解答,都是八卦,不感兴趣的可以略过
“妖猫”,其中的“妖”指怪异、反常的事物与现象。古代将遇到的使人感觉到不可思议,超越常理的事物,称作“妖~~”,如妖怪、妖精,鲁迅说:“与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
道教典故《崆峒问答》解释:“人之假造为妖,物之性灵为精,人魂不散为鬼。”
其意在于妖是由人造或者人化成的,而是我们说畜生植物是成精,而怪指的是异物,鬼指的是人死后的魂魄。人一旦失去伦常,那么妖就出现形成了,是“妖猫”的解释。
所以《西游记》里才有蜘蛛精、犀牛精、狮子精等等“精”,而不管他们叫“妖”。而《妖猫传》中的是白龙“化成”的猫,所以叫做“妖猫”,而“猫妖”指的是“猫变成了精怪”,而且与约定俗成的说法有悖,应该是“猫精”才对。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李适(kuo)驾崩的那一年,此时的唐朝仍是中唐阶段,并不是晚唐。
真正的晚唐指的是875年之后,即藩镇割据时代、宦官专权,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一直到907年唐朝结束。 而广义上认为,是在唐宪宗“元和中兴”之后,文宗开成元年,大约836年才开始步入晚唐。电影《妖猫传》发生的故事时间805年,所以是中唐时期。
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的转折点,让唐朝从盛唐转向中唐,到晚唐。在安史之乱结束的763年之后,唐朝又存活了145年,才结束。
电影的故事发生安史之乱结束后40年,处于唐朝百废待兴之后,重建已经完成的阶段。但无法达到昔日盛唐的高度,剥削加重,藩镇割据加强,但此时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时代,尤其是南方,战乱让北方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南方,经济重心南移,整体还算安居乐业.
所以在电影发生的时代背景下,老百姓和官员对当代的心态,也比较矛盾。
★以陈云樵为首的官员,安于现状,因为如今是个安定的时代,且他们还可以享受盛唐时期的浮华生活。
★以白居易为首的百姓/官员,对现状不满,虽然安定,但剥削加重,生活相对拮据,而且充满了对盛唐时代的追求。
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也造就了白居易这样的“现充派”诗人,浪漫、闲适、避世但又抨击现实、关心民生的诗作风格。
开头死的那位唐德宗,他的父亲唐代宗李豫,登基前叫广平王,母亲是睿真皇后沈氏,就是沈珍珠。
唐德宗算是一个孝顺的儿子,生平一直致力于寻找生母的活动,这一找就是一辈子,结果亲娘没找到,反而蹦出一堆冒名顶替者,或许导致唐德宗因为这件事猜忌心加重。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疑神疑鬼皇帝(后世评价“猜忌之主,所信者不过二三”),这种“总有刁民想害朕”的性格对其为政举措和唐代后期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导致在安史之乱之后,他一些举措让唐代有复兴的希望,但最终却收效甚微(直到他孙子李纯的“元和中兴”才让唐朝复兴过一阵,也是回光返照)。
正因这个时代的特殊性,才有了真假虚实的幻术横行、起居郎白居易辞官的动机。
唐顺宗李诵,在位时间仅八个月,短命皇帝,储君时间太长(当了26年太子,唐朝之最),心里抑郁,身体也出了问题,在即位前一年(804年),就已经中风失去语言功能了。《妖猫传》中太子登基即偏瘫的说法,是有历史依据的。电影将虚构的故事融入了历史真实事件中。
作为一部虚构的故事,电影在年代设定上打了马虎眼。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结束后40年,且距离杨贵妃死(756年)也有50年了,但该片却一再提及“30年的旧事”,这是为何呢?
因为白龙的魂魄进入到了一只猫的体内,全凭嗔怒的执念活到现在,但一只猫的生命根本无法撑这么久,电影中的说法“一只猫根本不可能活30年”,差不多,猫的正常寿命是15-18年,老一点的可以活到20岁,我见过一只21岁的猫,相当于人类的100岁,已经是整天不想动的那种。
吉尼斯世界纪录中猫最老的是36岁。
所以,白龙的魂魄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撑到如今(所以才是妖猫嘛),但猫的躯体,早已超过了极限,电影中的猫已经是非常非常老的了。
这是电影对史实进行改变的做法,一方面为了妖猫的存在而改动,50年的话,无论多么大的执念也支撑不了猫的躯体。其次,对于一个复仇的事件,相较于50年,30年还没有完全达到“物是人非”的地步。其实就是让情感和执念显得更具有时间连续性。
所有人都知道历史上有个诗人叫做白居易,但对其人物形象还是模糊,所以简单说下:
用现在的话来形容,白居易是一个典型的“现充派”,“大愤青”,对于当时一切事情都看不惯,但又无力改变,索性不管不顾,表面上咏物咏情,实际上很关心民生,放不下心里那一套。
电影的台词:“我多少次的午夜梦回,希望生活在玄宗的年代。”而且每次说到过去的故事,都兴奋的像个孩子,就是说明他对现实很不满,这是典型的白居易。
他这样矛盾的性格,表现在他的文学成就上,注重通俗化和写实化,且格外富于表达情感。电影中黄轩饰演的白居易,将诗作的风格反映到人物性格上,故作姿态,且情绪化。历史上真正的白居易是不是这个样子,我也不知道。
而且白居易在日本,是相当受欢迎的。白居易的墓,白园,在洛阳龙门石窟。里面纪念白居易的石碑,多数是日本人修的。而且日本人认为,在诗歌成就上,白居易要比李白强。所以电影中空海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超越李白了”。
PS;《长恨歌》写于806年,而这一年,正是白居易辞掉起居郎(校书郎)的年份。电影的故事发生在805年,对历史进行了稍加改动,故事中白居易是这一年辞掉起居郎,由结尾“一字不改”可以推断,白居易也是这一年完成了《长恨歌》的终稿。
历史上的空海,在日本宗教上的地位,那是相当高。
空海在日本被称为弘法大师,弘法大师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很多人不知道弘法大师就是空海,空海在中国主要是学习佛教显宗及儒家、道家诸多学说,但最主要的宗教成就是继承了唐代密宗的衣钵,将其带入日本创立真言宗。且真言宗认长安青龙寺为祖庭(就是电影中惠果大师的老窝),多次捐款复建及修缮。
空海来大唐,是一个取经的过程。他取得密宗,回国创立了真言宗,也就是东密教。日本第一部汉字字典《篆隶万像名义》,就是这位编的。其另一部重要著作《文镜秘府论》,不仅促进了日本对唐朝文化的理解和吸收,而且是了解汉唐中国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此外,空海还是日本最著名的三位书法家之一,空海的书法、诗词,让他成为日本第一文化偶像,从天皇到贵族无不以空海的字体为临摹范本,因为他学王羲之最像。
(另一位书法家橘逸势也是原著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在原著中空海与橘逸势的关系类似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关系。空海利用汉子草书创立了平假名,还是将茶叶种植技术带入日本的第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火影忍者》中奥义九字“临兵斗者皆阵列在前”,就是空海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但抄错了,葛洪《抱朴子》中描述的是“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电影中白居易领着空海逛街的场面,实景之下显得特别繁华,注意这条街道是东西向的,要问为什么,因为唐代都市基本上东西向是商业和衙门机构,南北向为主干道,通往城门的大路。有句话叫做“衙门口朝南开”,说明这些主要建筑物都是坐落在东西向街道。
尤其是长安,更分为东市和西市两大商业区,我们现在说的“买东西”,就是从唐朝流传下来。
电影中,空海“逛窑子”时说我们这是“供奉伎乐天女”。
伎乐天,是佛教中的香音之神,在天宫奏乐的乐伎,其中的“天”指的不是天宫,而是众生。
敦煌反弹琵琶那位就是伎乐天,而且在印度,伎乐天甚至还有光屁股的造型,在佛教中是非常少见的。
空海说得这番话,意思就是我来这就是听歌的。要知道胡玉楼在电影字幕中的描述是“伎院”,不算是真正的窑子哦。
胡玉楼是伎院而不是“妓院”,与大伙现在理解的完全不同,在唐代的时候,这种地方被称为青楼,而伎院为最高级所在,是被称为风雅场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级会所。里面的女子被称为歌伎,里面的女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多是卖艺不卖身??
看电影前,我都有看豆瓣评分的习惯,评分过低的电影直接pass,这次也不例外。我看的时候,豆瓣7.2分,还不错,可以支持下。但看完之后,我觉得打分没意思了,这部电影就应该细细品味,再三咂摸,这篇影评也就是我仔细回顾的一个结果,与各位分享吧。
这部电影可以分析出很多值得称道的点,从服装到布景到妆容再到画面。但要是仅仅从这些方面考虑,这部电影与以往国产那么多空洞无物又画面精美的电影有何不同呢?电影的灵魂不在这些能看得到的地方,在它的思想。这部电影传递的思想,要我来说,就是十个字——万物皆虚妄,佛渡有缘人。
通常情况下,要是说一部电影表达的主题是“万物皆空”,这句话就空了,也很假,它更像营销号发出的万能文案。要是哪个导演编不出东西了,也拿这一类虚头巴脑的东西虚应故事。这句话的废话程度不亚于“我们每个人都要做自己”。但我想说,院长这部片子是用了无数铺垫无数伏笔真心实意地要告诉我们这点的。就像电影中那样,化作丹龙的师父要让徒弟真正看清虚幻的幻术,也是大费周章的。
这部电影里,空海是从日本来到大唐“想要求取真经”的僧人。白居易是一个醉心写诗的小官,最崇拜的就是与自己生活年月相差了三十年的李白。空海的“海”字可以理解成从海上来,“空”则是象征了他的最后追求或者说归宿。白居易刚写了《长恨歌》,但却觉得不满意,不知其内容真伪。空海告诉他“你怎么知道史书记载的就是真的”?二人整部电影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其实都在追求一个真相。
电影前半部分经过抽丝剥茧地线索追查,观众几乎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真相,估计黑猫就是杨玉环或者是杨玉环饲养的黑猫,与杨玉环有感情所以才要杀掉这些参与杀死杨玉环的人和他们的后代。(我没看原小说,这只是我当时作为普通观众的猜测)但突然,出现了阿部这么个人物,我的心一悬,难不成要开始臆造一段杨玉环的野史了吗?难不成要在这部电影里搞人人都爱杨玉环的玛丽苏之恋?当然,很明显是我错了。阿部的作用在于引出这么一场极乐之宴。
极乐之宴,从名字来看,极乐指的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个人能达到的最大圆满,是最伟大无极的快乐。这是佛家的终极形态,说人话就是,到顶了。正因为完美,也就虚幻,不切实际,常人无法企及。但李隆基却做到了,他生活在大唐最昌盛的时代,他让万国来朝,他要君临天下。他甚至想到了让杨玉环站在秋千上,像世人展示,这是他李隆基的杨玉环,这是他李隆基的大唐。而杨玉环,作为宴会的主角,表情却一直淡然,甚至说麻木。借阿部之口,说出了她的真心话。她只是一个符号,一个象征。大唐昌盛之时,她是一切繁荣富贵的象征,而当大唐衰亡了,她就必然成为另一个象征,她也要跟着大唐一块衰亡。李隆基在宴会上表现了对杨玉环的爱,但两个白鹤上年却说,“不要对贵妃说谎”,李白写诗,也不是写给她,李白也不对贵妃说谎。那谁对贵妃说谎了?尸解那一段告诉我们,大家都在说谎,除了被打断腿的白龙。为什么大家要说谎,因为人人都不想背负杀死贵妃的罪孽。黄鹤(果真是王八蛋)给贵妃扎了一针,但仅仅是封住了气穴,两三天后就能醒,所以黄鹤没有杀死贵妃;皇帝一直嗷嗷大哭,更没有杀死贵妃;侍女嘛,也就织了条白绫,也没用上;至于臭名昭著的高力士,也不过给贵妃脖子上化了“勒痕妆”,更是无辜。他们每个人都参与了杀死贵妃,但没有一个人真正下了那一刀,贵妃实际上可能是憋死的或渴死的或饿死的。也许正因为看到了自己悲剧的命运,在众人兴致勃勃地制定策略时,贵妃居然在破败的楼上跟那两位白衣少年在一起,她表情没有什么变化,没有恐惧,她只是一种淡然,也更近似于茫然。她可能知道自己意味着什么,也可能不知道;她可能知道皇帝对她有没有爱情,也可能不知道。她就那么平淡地没有挣扎地死了。
最后,知道真相的白龙选择了留在贵妃身边,他拒绝相信贵妃已死,他放弃了自己的肉身,就为了保留贵妃那具躯体。他被幻象,迷住了双眼。这个幻象,是他的执念。而丹龙却选择离开,在路上,他遇见了有缘人,空海,一眼识破了他的幻术。但是空海毕竟年轻,还需教化。他引着空海看到了阿部的日记,看到了那个虚假的表面,看到了电影中我们看到的一切,空海终于悟到了,有了拜师的资格,也终将功德圆满。
这部电影里,妖猫是幻术所为,白鹤也是幻术,大唐盛世是幻象,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也是幻象。这一切都是假的。白居易开始的时候纠结真相,他找到了荷包,想证明杨玉环和李隆基之间有真正的爱情,他沉迷于李白的诗,从诗里看到了爱情,但到头来,爱情不存在,诗也不是写给杨玉环的。他终于不再纠结自己的诗好不好,真不真。其实,无谓真假,那不是真正的杨玉环的故事,至少也是白龙心中的啊!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不要因为一个电影的人物设置,特效,化妆就轻易判断它的好坏。一部电影,你用再多表面高大上的东西夸它,但要是它本身没有内涵的话,这些东西都是没用。而一部电影真的好,也绝不止上面的那些因素好,而是整体都好,它有灵魂。
最后点明主旨,电影的内涵才是电影的灵魂,那些表面的技术层面的东西皆为虚妄,你若是有缘人,便可透过虚妄看到了真正的东西;你若只是俗人,那便只能溺在其中,无法自拔了。
———————分界线———————
天哪,这么多人看我好感动。其实我平时经常在朋友圈发一些长篇大论,但是根本没人看。这次发豆瓣上,一方面我觉得我是真的看懂了这部电影,另一方面也很想跟大家交流。总之你们愿意看我真的很开心。
————下面是我更细致的分析——————
我还要补充几点。这部电影里的主要人物的命运是完全根据他们所做的事,他们对生命的理解来的。白居易,是个崇拜李白的诗人,他曾经最在乎得就是自己的《长恨歌》的真假,毫不怀疑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是写给贵妃的。在经历了这么一段真相的探索之旅后,他的人生有两种选择,要么改了诗,改成真正电影里的样子,就是贵妃被活埋;要么就不改了,随它。可是,就算他改了自己的诗,又能怎么样?不一定会有人相信,而且他的诗改了,李白却没有机会说自己的诗不是写给贵妃的。真相永远不能圆满。所以,他作为一个诗人,怀有浪漫主义想象的诗人,却又是一个“无情无义”的诗人,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却又说“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这是无尽的遗憾啊!
对于空海来说,他本身就是要来大唐寻找“无上密”的,那么他的结局也是两个。要么他找到了“无上密”,要么他找不到。他在大海上看到那位母亲因为对孩子的爱而心情平静,但“爱”不是“无上密”,如果爱是“无上密”的话,他已经知道了,又怎么会被佛寺拒绝,被丹龙化身的人用幻术欺骗呢?所以,这部电影里所说的“无上密”不是爱。相反,创作者是不相信爱的,最不相信的爱就是爱情。电影里那么大篇幅的“极乐之宴”就是告诉我们,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的爱如果存在的话,是有多虚伪,那是占有欲和性欲,那是自私,是李隆基的自我陶醉。李隆基在宴会上与那个丑陋的猥琐的安禄山共舞,这简直成何体统,这其实告诉我们李隆基那时候已经近似癫狂了。(虽然史书上两人确实跳舞了,但在电影上的处理却十分滑稽可笑,这是有意为之的)上天让他灭亡,必先让其疯狂。极乐之宴十天后,安史之乱爆发,大梦初醒,埋葬了他的江山和他脆弱又虚伪的爱情。
丹龙和白龙这两个角色,其实应当是这部电影的灵魂人物。但是,两位演员还是让人觉得矫情。但这也并不完全是演员的错,他们出场时间太短,而且一出来就跳舞,很多人会觉得这种场景太尴尬而根本不想考虑它们对电影有什么影响。但是,这两个角色本身是完成了他们的任务的。有人吐槽说他们的话太矫情,比如
“白龙!这个世界上除了我,你还有谁?”
“白龙,那个问我们是不是白鹤少年的杨玉环,真的死了。我和你一样心碎。”
“白鹤少年永远不在了。贵妃,却是永远的贵妃。”
我想说一下,这几句不要把它们当成情话,这是角色对自己命运的预告。白龙与贵妃有相似的命运。当然有人会说有相似命运就意味着白龙会爱上贵妃,为她杀那么多人吗?其实白龙与贵妃间的情感不是爱情,贵妃在电影里的设定就是没有爱情的木偶式的人物。她从未表露过对白龙或是丹龙的爱,她更多的是羡慕他们的少年气息吧。同样的,丹龙和白龙对贵妃也不是爱情。贵妃被蛊毒侵身,白龙为了贵妃身体的完好不惜毁了自己的肉身。这能体现白龙对贵妃的爱吗?不能。因为贵妃那时候已经死了,他做这些事情不是为了贵妃,而是把贵妃当成了一个象征物,象征着完美,可以说贵妃是他心中的白月光。正是因为对贵妃的这种执念,对贵妃完美影像的记忆和幻想,他化身妖猫要为贵妃报仇,要报复那些伤害过贵妃的人。在过程中,却也杀死了无辜的人。白龙化身妖猫杀死了无辜的人可以理解成妖猫野性作祟,也可以理解成白龙被执念迷惑了双眼,犯下业障,这也预示了他最后的结局必定不得圆满。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下电影的前半部分讲的东西了,我不怀疑导演这里应该是有商业上的考虑。跳舞场面,张雨绮屋檐走路和跟那个侍卫之间的感情都牢牢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也很有美学意义。这些场景太好了,以至于有些喧宾夺主,不过电影整体还是把控住了的。电影的主旨在前半部分并没有表露,那个时候,它只是一条暗线,基本上来自白居易跟空海的几次对话。但前半部分也一直是在有条不紊地推动着情节,在这一段我们知道这个猫挖人眼睛,蛊毒在人身上的表现,如何破解,空海被幻象迷惑以及丹龙对他们指点迷津。
再说回人物,阿部这个角色是用于带我们看到那场极乐之宴和马嵬坡贵妃之死。他其实对贵妃的感情也并不是爱情,其实跟大多数人一样,是仰慕。阿部来自日本,也感慨于盛唐气象,贵妃美貌,对贵妃倾慕也是有的。后来那个仆人说了句“我以为阿部喜欢的是我呢”。这句话也不要理解成仆人的自作多情,而是又一次告诉我们感情这种东西不清不楚,当事人都搞不清楚这之间有没有爱情,我们哪能就这么肯定呢?
极乐之宴有很有意思的点就是对李白的刻画。很多人说这个李白怎么那么猥琐,简直玷污了真正李白的形象。对此我想说,首先我不知道真正李白是什么形象,但是就冲他在大宴上让人脱靴来看,这个行为总是不太合礼吧。你可以说李白不拘小节,但那是事后总结,在阿部视角下,李白那样有点猥琐但又真诚的态度是最符合阿部的看法的。而且这部电影并没有想要表达对李白的歌颂赞美,让他的形象不那么高大上我认为也合理。
这部电影其实并不是商业片,它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片。它的每一个场景其实都是有很深的含义的。我个人认为,一部电影要是有百分之三十的内容是表达主旨,百分之七十在解说(就是提醒观众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样的电影是易于理解的,也容易被接受。这部电影却几乎只有百分之五十的时间在解说(通过空海白居易等人的自白),所以不太易于理解。若是像《刺客聂隐娘》那样,没有一句台词可以省略,情节要靠观众观察思考才能理解的话,就更对普通观众不友好了。但不好理解不能说明电影是烂片,相反,在不断思考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快乐,是一种寻宝般的乐趣,我认为比那些玩着手机吃的零食上个厕所回来还能理解剧情的电影要有意思得多吧。
电影是艺术片,但是要是真宣传的话,可能受众就会变少。所以还是出于商业考虑,宣传的时候要拿些其他东西来搪塞,什么大唐气象啦,什么辛苦造的唐宫啦之类的。其实我们都看得到这部电影里的唐朝风格不是写实的唐朝风格,要写实还是《刺客聂隐娘》,这部电影里的建筑啥的主要还是为了营造一个幻象世界,是为剧情服务的。我还要说一个小点,就是白居易找荷包的时候,是不是开抽屉的时候有很多小门,就像套娃一样?我当时就笑了,搞这些门又没上锁有什么用嘛!现在看来,对嘛,就是没用的,那又不是珍宝,又不是真情实感的东西,又不是“无上密”,找起来当然容易啦!导演在暗示,就算这个荷包是真的,但也不能证明杨玉环和李隆基有感情。后来白居易也问“要是没有杨玉环对李隆基没有爱情怎么会有这个荷包呢”(大概意思这样,具体记不清了),这个荷包是杨玉环给李隆基的,但也仅此而已,她可能是知道自己活不成了,所以给李隆基留作念想的吧。
有人想不清楚为什么杨玉环一定要死,我来回答下。其实杨玉环她始终是作为象征活着的,是大唐富强皇帝恩德的象征(这是极乐之宴上阿部讲了n遍的)但实际上她的死活并没有多重要。有人说,为什么不等战争缓和的时候开棺取针救活杨玉环呢?其实,他们只是觉得没必要而已。也不是自己杀的杨玉环,到时候开棺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何必呢?这是创作者对李隆基和杨玉环之间感情最无情的讽刺,不光要杀死杨玉环,连救活她的机会都不要了。尸解之术消除了李隆基对杨玉环之死的愧疚之心,他对杨玉环实际上无半分的爱。
看似最真挚的感情是假的,看似是爱情的也不是真正的爱情。感情这种东西,太飘渺,太玄妙,可以说都是幻象,都是执念,因此空海必须看透这些幻象才能修成正果。白居易作为诗人嘛,继续浪漫理想下去好了,,更何况他本身也从虚假的感情中走了出来(对贵妃爱情的幻想),创作者也不苛责。
有的人也许会提到电影开头的母爱,是不是母爱也要被鞭挞为虚假的呢?当然不是,母爱与电影里其他的人爱的区别是,它不是享受,不是欲望,而是奉献,所以相对于其它的感情它是要高尚的,只不过不是终极境界而已。
———————分界线——————
我一直觉得分析一部文艺作品应当从整体分析,到底这部电影讲了什么。如果这个不搞清楚,肯定就要误入歧途。就像《红楼梦》,如果把它理解成曹雪芹的自传,那整部小说就解释不通了,但如果就把它理解成别的也许会更清楚地认识小说的本质。(这部小说到底说什么我也不敢下结论,但现在基本上已公认这不是曹雪芹的自传)。对于电影也一样,如果把这部电影的本质抓住了那其他的都讲的通,还没抓住就会觉得电影不知所云。还有,没真正弄清楚一部电影在说什么之前不要轻易就说它是一部烂片,我们每个人都谦逊一点好吗?
——————分界线—————
我刚又看了其他人写的影评。有一位是从《长恨歌》的角度来分析这部电影,理解电影里的情感的。对此,我的态度有些保留,所以写出来,与大家讨论。
对于《长恨歌》这首长诗,它本身的文学造诣自不用说,千年来被广为传颂可见其经典。但在这部电影里,这首诗我们可以简单把它理解成白居易对贵妃与玄宗之间爱情的想象。毕竟这首诗不是创作者现编的,这部电影也并不是按照这首诗写的。相反,这部电影一直在讨论的是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写完《长恨歌》后却一直不太满意有些怀疑的心理活动,这才是驱使他与空海一起探寻真相的原因。《长恨歌》里的内容并不真代表了白居易的想法,所以这部电影并不在于告诉我们《长恨歌》多么美好,而在于告诉我们这也许只是一个想象,也许并不是真的。至于这首诗是否在描写玄宗和贵妃的爱情并不重要,它写了什么也不重要,各人有各人的想法,就留作世人去评判吧。我甚至从白居易的态度看到了创作者的态度,就是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观众吧,创作者把追寻真相当作无上密,但你们观众能从电影里看到什么就随你们去说吧!
——————分界线—————
有人说我是水军,这句话我理解成他并不能理解这部电影,看不出哪里好,但我写的东西他不太清楚怎么反驳,所以先给我扣一个水军的帽子,似乎一扣这个帽子我写的这么多东西就都是假的了,真是可笑。还有,我就是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没发出来不代表我就没写过影评。前几天我还在写《刺客聂隐娘》的东西,我一句话一句话把《刺客聂隐娘》的台词扣出来,一个景一个景分析,本来也打算发出来,但是因为还是不太能确定电影的内涵,所以就没发。今天,发一些截图给你们看吧。
公允的说,妖猫传其实可以勉强算是一个三星的商业片。他的故事内核的浅薄和幼稚,和近些年充斥大屏幕的超人电影、奇幻电影实在相差不多。其次,原著梦枕貘的作品确实是一部烂尾作品,最后的结局渲染悲剧的过程中几度令我大笑,陈的改编某种程度上已经中和了这部作品的结局,使之可笑程度减轻了很多。但是,看完电影后我还是怒打了一星,一是刚刚看完的时候确实觉得整个作品实在浪费自己的时间,期间几度蔑笑;二是由于宣传中不断强化前期的巨额投入,以及画面构图和光影上确实有美感,以至于看到最后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浪费和可惜的感觉;三是不知为何网上好评不断,以至于我决定怒写一篇影评来好好地说说这部电影的全面失败。
虽然原著故事烂尾,但依然有许多闪光之处,可以预料一百种超越此次改编的方式。空海求解众生之苦的密法;盛唐中的君主权力;还有力图改革的朝臣与皇帝脆弱的生命之间息息相关的无奈政治现实;幻术与言语的东方神秘哲学;诗人世子的浪漫艺术以及最后一条贵妃的爱情。而在陈的改编中,除了关于杨贵妃的故事从十分荒唐改作一般荒唐之外,仅仅保留了诗人的浪漫这一条线索。幻术与言语之间充满哲学意味的关联也变成了空洞的奇观展示。空海求法,帝王心术,皇权政治的现实这些有机会使故事留有出世与入世的强烈对比的余味被无情抛弃。陈将空海这条线索中的佛学禅学意味一并铲除,原创情节中的母亲抱着婴儿的一幕,简直可以用荒诞不经来形容。而帝王心术的权倾天下实际上也被弱化到几乎不存在,汉皇的形象仅仅是一个贵妃的占有者,所有的帝王戏都被或明或暗的处理成了情敌戏码。
这就牵扯到了陈创作这部电影的意图了。其实将“杨贵妃”处理成一个符号,成为盛唐极致之美的象征,同时代的折服于她,30年后白乐天依然在追索她。这个所谓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问题在于,当这个符号以一个具体化的人物出现的时候,观众显然不能够全然接受一个面目清晰的人背后没有任何故事,没有任何内心波澜,空余一张倾城倾国的脸蛋就可以引发诗人对逝去盛世的追索,引发倭人的倾心,引发帝王的无穷的宠幸,甚至于引发少年郎奉献生命的相与。贵妃的脸既然已经出现在荧幕上,观众自然不能买单,因为我们对这张脸背后的一切都一无所知,而我们实在无法认同这张脸的力量,特别在整个贵妃的光影处理上可以说是非常的生硬、假面、无甚情感。比如让贵妃荡秋千,除了让人想起多年前的无极,产生非常失败的联想外,完全不理解这些多余的镜头语言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陈要将杨贵妃处理成一个符号,最好永远不要让观众看到她,让她永远像梦一样,像李白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样,永远不要出现一张人间的脸。
人物动机的全盘失败,让故事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局面。空海一抹似笑非笑,白乐天的癫狂,以及结伴追索黑猫的故事,完全缺乏一个可信的动机。原著里空海是为了一朝爆得大名以敲开青龙寺的门,而电影里的空海则像个莫名其妙的傻子,跟着白乐天瞎乐。如果是解谜,线索的铺开却又让人十分失望,因为半途得到了阿部的信之后,大家坐在一起读一读,居然就解开了!不要说峰回路转,连起码的起承转合都看不到。阿部对贵妃的爱大概还能解读为一见钟情,那么在马嵬驿那种紧张刺激小圈子会议里,这个倭人到底凭什么参与全程(原著是因为明皇希望贵妃醒后可以东渡扶桑所以邀了他)?至于少年郎对贵妃的恋恋不舍,我也当做一见钟情忍了,但是仅凭一句话就守着尸体乃至舍身饲毒还是需要一点更多的动力啊?更不要提最后居然把丹龙直接处理成了青龙寺的主持,此时我已经无话可说,只想赶紧出电影院呼吸新鲜空气了。其余几位配角,都是演技派,然而几乎所有的人物,都陷入寥寥数笔的废笔描摹,不见筋骨亦不见精气。
这个电影的徐徐展开,常常让我想到里面黄轩去偷贵妃头发的那一幕。我们拉开层层精美的龛匣,最后却不得不面对里面摆放着一坨屎的局面。实在是令人无奈又火大。我想大约是陈导太执迷于自我的表达了。自我的表达,特别在电影这项艺术中,是需要巧妙和高超的技艺来使观众产生共鸣。而现在的情形则成了,陈导一思考,观众就发笑;陈导热爱大开大合的精美映画,而观众则在缺失细节的美前陷入茫然。更重要的一点是,如若艺术家不能将作品独立看待,有时候是灾难性的,特别是像陈导这种中人资质。像是月亮与六便士里写的那样:“He had a sweet and generous nature, and yet was always blundering: a real feeling for what was beautiful and the capacity to create only what was commonplace…” 这样的人,一朝被推上神位,一旦缺乏自我反思而沉迷于自我表达,则会创造出一部又一部备受责难的电影,而其又不能视他人的责难为客观的评断总引以为对其人格的攻击。大量的资源都掌握在这样的人手里,眼见唐城建成,眼见英才汇聚,眼见华美的场景和道具,却最后不得不接受这样的最终作品。
这个故事并不简单,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就隐藏在片子中,等待有心人的发现。 大家一定记得,白居易和空海刚组队时,曾经看过一场幻术表演:瓜翁用幻术变出西瓜,白居易以为是真的,空海知道是假的,瓜翁知道空海没有中术,送他西瓜,途中,西瓜变成鱼头,白居易准备扔掉时,鱼头却又变成半块烂瓜。 这个情节到底想说什么呢?先按下不表。 接着,白居易和空海就去查陈云樵家的妖猫案了。在陈家的故事中,妖猫一共附了三个人的身:丽香、陈云樵、春琴、。我们来看看三次附身都干了什么。 附身丽香:送蛊毒酒给陈云樵喝,且看到玉莲喝了也不阻止。 附身陈云樵:勒死春琴。 附身春琴:说出“我的命和她一样”“别埋我,地下冷”等话。 最后,陈家的故事结果是春琴死,陈云樵疯。 之后,空海十分疑惑地找到瓜翁。瓜翁说了一句话:“幻术中也有真相。”空海听了这句话茅塞顿开。 “幻术中也有真相。” 这句话正是解开《妖猫传》所有谜团的钥匙。 正如瓜翁所说,电影中出现的所有幻术中都有真相。请让我一一道来。 一、什么是幻术? (一)瓜翁的幻术 回到开头瓜翁变瓜的故事:瓜翁用幻术变出西瓜,白居易以为是真的,空海知道是假的,瓜翁知道空海没有中术,送他西瓜,途中,西瓜变成鱼头,白居易准备扔掉时,鱼头却又变成半块烂瓜。 电影中说了,瓜翁并不能凭空变出瓜来,是本来有一只瓜。在变瓜的幻术里,一只瓜是真相,其他的瓜是假的。鱼头象征假象。半快烂瓜则是真实的。(这是瓜翁最初一只瓜的部分,因为别的围观人士买的也是最初那一只瓜的部分) 白居易把幻术当成真相,错了。 空海对了吗?他看到鱼头并不惊讶,说明他知道这是假的。但他看到烂瓜却很惊讶,说“我也中了幻术”。 空海虽然比白居易的认识高一层级,但他把幻术看成全部是假的,也错了。 怎么认识幻术才是对的呢? “幻术中也有真相。”即幻术中有真有假。 (二)妖猫的幻术 片中另一个使用幻术的人是妖猫。它在陈家的故事中使用幻术附了三个人的身,这三次的幻术使用中,同样是“幻术中也有真相”。 附身丽香:送蛊毒酒给陈云樵喝,且看到玉莲喝了也不阻止。 真相:丽香因为陈云樵移情别恋,恨陈的移情,嫉玉莲的夺爱。 附身陈云樵:勒死春琴。 真相:陈云樵认为是春琴带来祸事,希望摆脱春琴从而摆脱祸事。 附身春琴:说出“我的命和她一样”“别埋我,地下冷”等话。 真相:春琴委屈绝望的心情。 三次幻术,行为都是假的,由妖猫控制的(就像陈云樵说的“不是我杀的”),但情绪都是真的。 (二)黄鹤的幻术 即尸解大法:能闭气保存容颜不老是真,能存活是假。 (三)李隆基的幻术 大家应该还记得,阿部在日记里曾说:“玄宗是最大的幻术师。” 玄宗什么时候成了幻术师了呢? 他的幻术就是爱情。与白龙对杨玉环的真爱相比,玄宗的爱情确实是有真有假的幻术。他对杨玉环的爱有真实的部分,但也充满了谎言,因为这会让位于懦弱与残忍。 由此可见,这部电影构造了一个充满幻术的世界,即真相与谎言交织的世界。 因此,《妖猫传》的核心主旨并不是大唐风流的展现、更不是讲述一个无聊的人人都爱杨贵妃的玛丽苏故事。 上面我们已经分析出,所谓幻术就是真相与谎言的交织。 其实,《妖猫传》真正想要探讨是真相与谎言的问题,以及如何对待真相与谎言交织的世界。下面,我们来看看片子是如何探讨的。 二、什么是“无上密”? 先说结论:无上密说的是面对幻术的态度。 我们看看电影中的人物是如何对待幻术的。 (一)杨玉环 我想先说杨玉环。 杨玉环在片中遇到了三个幻术: 1、李白《清平调》是为她而作; 2、玄宗对她的爱 3、阿部的爱(不敢说出,没有真正救她) 这三个幻术都是有真相有谎言。但杨玉环知道其中的谎言部分以后,并没有崩溃愤恨:李白自己戳穿了谎言,杨玉环却由衷赞赏“大唐有你才是真的了不起”;阿部的爱止于眼神,但杨玉环说“我很满足”;玄宗的爱经不起危难的考验,杨玉环固然失望,却还是把表达爱意的香囊送给玄宗。 可见,杨玉环面对幻术的态度是:正视并接纳幻术中的谎言,珍惜和回应幻术中的真相。 总结一下就是:接纳谎言、拥抱真相。 这八个字就是空海孜孜以求的无上密。 杨玉环是《妖猫传》中最早参透“无上密”的人物。 (二)白居易和空海 如果说,杨玉环面对幻术的境界是最高的,已参透“无上密”。那么电影开头的白居易和空海,正好是第一层和第二层。 白居易:天真,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真相。比如幻术师变出来的西瓜。比如史书上对李隆基杨玉环爱情的记载。当知道那里有谎言之后他无法接受,说:“你不能说我的长恨歌是假的”。这与杨玉环面对谎言的平静态度全然不同,境界的差别非常明显。 这也可以说是“看山是山”的境界。 空海:理性,有怀疑精神。比如能看出瓜是幻术变出来的。比如认为史书记载可能是假的。但是在瓜翁提示他之前,他却不知道“幻术中也有真相”。 这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 而杨玉环的境界,即“无上密”的境界是“看山还是山”。 到了片尾,空海说“通过杨玉环的生死参透了无上密”,白居易说“一字不改,诗是假的,可情是真的”。白居易也参透了无上密。 也就是说两个人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是由真相与谎言交织成的,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不要否认现实。同时,如何对待这样的世界呢?接纳谎言,用力地拥抱真相。也可以延伸为:明白这个世界有残酷、无情、虚假的部分,但我不因此厌世,而是将这一部分搁置,用力去珍惜这个世界一点一滴的美好,这样就能得到内心的平静。 这也解释了那个抱孩妇人的事情。 空海问她为什么平静。她回答:“只要孩子睡着就好了。”也就是说,即使这个世界有惊涛骇浪,但毕竟还有美好的部分,我把我的精力全都用来拥抱这美好、品味这美好,自然无暇去为惊涛骇浪而惊慌了。 (三)白龙 是的,别忘了白龙。 白龙在电影开头的境界处于白居易与空海之间。是那种刚刚得知自己被骗,因此,愤恨这个无情、残酷、虚伪的世界的状态。 在结尾,他说“我已经不在那个身体里很久了。”空海说:“杨玉环不在那个身体里也很久了。” 这句话使白龙开悟,明白了身体是假的,但自己对杨玉环的爱是真的,他终于放下了执念,得到了解脱。他也参透了“无上密”。所以不再报复世间,而是所以留下两具躯壳,带着对杨玉环的爱飞向光明之地。 三、总结 这部电影是一部披着幻术的皮探讨世间的真相与谎言、残酷与美好的电影。 “幻术”隐喻的是交织着谎言与真相、残酷与美好的现实世界。 “无上密”说的是在现实世界中寻求平静的秘诀:即接纳谎言、拥抱真相,接纳残酷、拥抱美好。世界并不全然完美,但我们可以珍惜美好的那一部分。 白居易、空海、白龙、丹龙、杨玉环正是这个故事的五个真正的主角,写得是这五个人的故事。 即空海求无上密的故事、白居易写长恨歌的故事、白龙复仇的故事、丹龙为白龙解脱的故事,还有真实的杨玉环被发现的故事。 五个故事同时进行,电影在片尾对五个故事的结局都做了清晰交待: 空海求得无上密; 白居易定稿长恨歌; 白龙放下仇恨; 丹龙成功为白龙解脱,为当年的自己赎了罪; 真实的杨玉环最终被发现,她不仅仅是盛唐的象征、美丽的躯壳,而是一个知道了谎言却仍然拥抱爱情的活生生的人,这样的杨玉环在《长恨歌》永远活着。所以,《长恨歌》里的杨贵妃在“君王掩面救不得”之后,仍然“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诗中杨玉环对玄宗的害死自己的理解和原谅正是这正是电影中杨玉环死前送香囊给玄宗的心情。 电影中空海说“贵妃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就是指贵妃对玄宗的这种理解和原谅,贵妃对有瑕疵的爱情的珍惜。 而白居易、空海、白龙、丹龙就像是处于不同人生境界的我们。电影就是想用这个亦真亦幻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虽然浅显但是有力量的道理: 生活不是完美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拥抱生活的美好。 ================================================================== 【备注】知乎靡菲m也是我。如果要转发,请与我联系以取得授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4月3日有感: 看到林高远参加男单了,理应如此。 只是混双,怎么还是不敢让他入场竞争?是因为他和n久没配的搭档都能打败“国际大赛中国队唯一指定组合”吗?还是因为他和另一个更n久没配的搭档能拿直通赛第一站冠军?或是兼而有之? 4月1日有感:
乒乓球队的不公平培养与选拔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先定好人,再给此人堆教练资源、比赛资源、配最好的双打搭档、为此人量身定制选拔条件,然后用自己掌握的媒体喉舌淡化其失败、高扬其胜利(连此人被禁赛都有乒乓球协会的媒体给此人出一篇吸取教训、未来可期的报道),同时宣扬其队内竞争者的失败,淡化其队内竞争者的胜利,制造出此人名正言顺的假象。这就是小团体掌权的乒乓球协会和乒乓球队最近几年在做的事。 作为不是被“定好”的人,且由于恰好各个方面是被“定好”的人的“竞品”,林高远受到了足够多的来自小团体掌权的乒乓球协会和乒乓球队对他的打压。 他已经做得足够好。在近期有直播的比赛中(很可惜看不到昨天的直通赛,不直播,不知道是在掩盖什么),我完全感受到他内心的力量,以及对自己的坚定和自信。在一个几乎所有人都在为了小团体利益有意识地、或是因为没有独立思考能力无意识地贬低他能力的环境中,在教练资源完全与“被定好的人”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情况下,他如此持续地精进自己的技战术,就是自信的证明。他反手拔剑一般精准犀利的动作简直就是他不屈的内心的象征。 乒乓球队应该公平对待林高远,停止对他的精神霸凌和恶意打压,停止剥夺他的比赛名额,给予他正常的教练资源、比赛机会。
凭世界排名、近期比赛成绩、两次直通的综合表现,林高远理应获得世锦赛单打、混双名额。(甚至这世界排名、比赛成绩还是在他实际上没有主力队员教练资源、被边缘化的情况下获得的,假如他得到公平的对待,将爆发出多么耀眼的光芒。)
又想到2021年11月休斯顿世锦赛时,在混双比赛抽签前十分钟,林高远的混双搭档被换成了美国队选手,世界排名不高的搭档、开赛才组队,这样的情况下,他走到了半决赛,并打了一场堪称悲壮的比赛。这次比赛中,他的皇族队友与东京奥运冠军、时为女单世界第二的女队友一起搭档获得了混双冠军,“证明”了其在混双方面的“不可替代性”。(这可笑的“不可替代性”。靠的是别人连进场竞争的资格都没有。)而林高远,作为“乒乓外交”的功臣,连官方媒体赛后的总结微博中都不被提及。 还有2022年11月的全国锦标赛,林高远参加了男单、男团、男双、混双四项,四项全部进决赛。混双、男双获得冠军,男单、男团获亚军。男团虽是亚军,但在决赛两次出场两次获胜。 这是在全国锦标赛堪称超人般的紧密赛程中获得的成绩。这样的成绩,证明了林高远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技战术水平、意志品质、责任心。尤其是男团决赛作为广东队一单与上海队一单的对决,那种超强意志超强专注下所呈现出的沉静真正诠释了竞技体育的魅力。假如,这些都是皇族做的,那将会被怎样地宣传、夸耀,想必会成为其“不可替代”的证明。可这是林高远做的,于是,在乒协官方媒体口中,这些彷如没有发生。 混双决赛赢的是那对“不可替代”的组合,真实地说明了其“不可替代”靠的是别人没有进场竞争的资格(并且教练资源也完全不对等)。这次比赛后,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的混双组合只打了一场比赛就消失了。 男双。获得这次全国锦标赛亚军的运动员因为这次的“优异表现”得到了与东京奥运男单冠军组成男双的机会,先是用联赛试手,然后参加世锦赛预选赛。而获得男双冠军的林高远,此后再也没有获得参加男双比赛的机会。
================================================================== 【挂抄袭】 b站up主漫小酱的视频《【捕漫】耗资150亿的《妖猫传》陈凯歌梦回大唐的野心有多大》抄袭了本文大量观点和部分原文。 我在该视频评论区留言,被漫小酱删除,已经在b站投诉侵权,目前视频已删,但抄袭者无回应,无道歉。 以下是该视频截图:
大唐高宗时期,在长安至相寺开坛讲法的华严宗智俨法师,为阐明佛理,以帝释天的宫殿作喻。殿内有无数光滑可鉴的宝珠,每个宝珠身上布满其他所有宝珠的影子,每个宝珠又都映射在其他所有宝珠之上。即是佛学中“八不中道”之一的“不一亦不异”。
法师应该未曾想到,同在长安,几十年后玄宗和德宗二朝的故事,会被后人以这样的方式演绎。
这是一部充满象征的电影。每个角色、每张面孔、每个场景、每个镜头,虽摇曳多姿颇为不一,却又都是互相掩映在彼此中的符号。
每个符号的名字,全都叫做“大唐”。
而每一个叫做大唐的符号,都讲述着那繁华与精神都最为绚烂的极盛之世,在一瞬间戛然而止的不甘与哀伤。
大唐真美啊。
红色的漆,黑色的檐,红色的衣衫,黑色的鞋帽。能用黑红这两个暗色,表达出如此明艳绚丽浓墨重彩的,唯有大唐。而能驾驭大量的金色却艳而不俗的,也唯有大唐。层楼上,远眺长安从昼入夜,此景如诗如画。街市中,热闹闲适却不纷乱,一幅趣意盎然的清朗气象。
故事的开头,空海和白居易,年轻的倭国僧人和年轻的大唐诗人,就行走在这样大唐的街市上。然后他们告诉你,眼前的景象,已经是衰落过后的中唐。在三十年前的玄宗朝,更有着今日无可比拟的盛景。白居易再怎样才高轻狂,仍是梦回开元,仰望着李白这座翻不过的高山。
传统的比兴手法,让人追随两位青年才俊一起走入对盛唐背影的追忆。而这被层层衬托起的盛唐,终究未让人失望。
我再没有看过比这感觉更对的盛唐影像。
后世对开元盛世,这大唐繁荣和精神巅峰的印象,多来自唐诗。而这又分为两部分。一是当时人的记录,二是后来人的追忆,而又尤以后者佳作更多、画面感更强。无论是亲历者记忆中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和“岐王宅里寻常见”,还是错过时代者追想中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而千年后的我们,始终跟随着后者的视角,那古中国繁华与精神的最高点,始终不断在我们的追思中酝酿升华。盛唐在每一个华人心中,不仅仅是一个时代,更是一个永恒的文化记忆,是代表着极致绚烂的梦境和极度自信天真的精神,是我们心中最深最重的那一根琴弦。
这根弦,绝非写实式的还原可以拨得动的。时移世易,同样的景象在不同时代的人心中的感受大相径庭,而相似的内心的震撼却可以跨越千年。所以对盛唐,不可写实,只能写意。要再现盛唐,唯有直击内心。
正如欧洲油画在描绘客观真实的学院派技艺达到极致的十九世纪,出现了莫奈马奈的印象派革命,从此“真实”的概念由外入内;又到梵高高更,则是由眼入心。
梦枕貘写的,陈凯歌拍的,是给我们的心看的盛唐。
作为盛唐往事记述着的阿部仲麻吕,其实在整个极乐之宴上的位置、视角都有些奇怪,譬如入宫时他一直走在两排队列的中间。这些镜头,也都暗示了表现的主观性。
因此有着绚烂的幻术,杂耍们凝固在空中如同雕像,又顷刻酒入唇齿壶落酒池。少年嬉戏间来去,顷刻化作白鹤飞旋而上,又顷刻现身眼前。还有斜倚着酒缸提诗然后沉沉睡去的李白,被近乎无理性的冲动激荡的阿部仲麻吕,戏剧的近乎浮夸的狂欢的群像和红色的酒。繁花遍野烟火无尽。
而这一切的盛唐符号的顶点,这终极的象征,就是那位名满天下的贵妃,杨玉环。
这个故事,讲的是爱情,又不是爱情。
故事里有很多爱情,玄宗的、阿部的、白龙的、白居易的。他们指向的都是同一个对象,杨贵妃。
有些爱情显得顺理成章,比如玄宗。有些爱情显得十分突兀,比如阿部。有些爱情纯粹又直线,比如白龙。有些爱情只源自自己的想象,比如白居易。
这个故事里的爱情只是一个隐喻。
就像中国古代诗人,常常看似做的是情诗,实则抒发的是抱负。
宴会上,玄宗的那句充满双关的,“有我在,她就永远不会是一个人”。一曰贵妃不是“一个”人,其已有所属,其他人只可心念不可染指;二则是说,贵妃不仅仅是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位倾国倾城的女子,而是大唐极盛至美的象征。贵妃的命运就是大唐由极盛之巅突然摧折的象征。
而宴会上李白的那首“云想衣裳花想容”也并非对着贵妃而作,而是一个更博大更本源的美的盛的意象。只是之后看到贵妃,才发现她可以是这个意象的承载者。就像画家以自己的模特为缪斯,就像海伦。
贵妃就是盛唐。
玄宗的爱,象征着坐拥盛世的豪情,因而极度宽容,又热衷炫耀。阿部的爱,象征着海内四邻,对这灿烂夺目的文明顶峰的向往与崇拜。白龙的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大唐子民,对着朝气蓬勃无限希望的时代的憧憬。
这么好的大唐,就那么一下子,消失了。
在它最辉煌最绚丽的高峰,戛然而止,然后滑向无止境的深渊。
那么好的大唐怎么会一下子就没有了啊。
白龙为何如此不顾一切的要救贵妃,不顾一切的要保持那已死的尸身的完好,甚至牺牲自己的肉身也在所不惜。仅仅是男女之情吗,当然不,因为贵妃就是盛唐啊。
那是每个少年都有过的执拗的情结。以为只要抓住那只蝉,就可以永远的留住夏天。只要贵妃身躯依旧完好,那么那绚烂的烟火就还未燃尽。只要相信贵妃还能醒来,那么当日的美好当日的憧憬当日的极乐之世就也会再次回来。
可这一切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幻术,就像极乐之宴上那充满隐喻的杂耍,静止的时间与众人不过是幻术。一动,酒落入了唇齿间,旋即人和壶就坠入了酒池。
贵妃再也不会醒来,盛唐也终是一去不返了。
所以当玄宗逃离长安时,猛然甩开侍卫,回身对着空无一物的宫城大喊“我还是皇帝”时。我在影院里兀自不自禁的大哭。
从此,盛唐和贵妃,只能活在白居易的爱和他的追忆中。活在他彻夜达旦苦求一字的长歌中,活在他心爱的故纸堆里,活在他书斋里贴满的仕女画里。和我们一样,日日夜夜,追忆盛唐。
贵妃是戛然而止的盛唐,陈云樵的宅邸则是经过盛衰的整个大唐。
电影前半,陈邸发生的事情,是三十年前大唐的故事的重演。
只隔一夜,陈家三代金吾卫将军的华美宅邸,转眼变成荆棘丛生的荒场。雕梁画栋下暖色的灯火,顷刻化为清冷间的一片死寂。
那一夜,渔阳鼙鼓动地来。
片中一共描绘过陈云樵的两次欢宴。一次在妓馆与同僚共欢,一次在家中奏起霓裳羽衣曲。都是盛唐极乐之宴的倒影。
妓馆那一次,得到横财的陈云樵与僚属在妓馆狂欢,妖猫化作一袭清影在帐幕之后,问陈金吾是否还要钱财。而金吾对有着超自然恐怖力量的妖猫,倨傲得实让人不解,“在座诸公都有赏,可你一个畜生,我能赏你什么”
可当日长安城里的大唐君臣,又何尝不是对安禄山这个营州杂胡,不管其如何兵精粮足,心怀仍旧着如此刻骨的蔑视。
于是战作一团,武艺高强的禁军卫士们一个个被打翻在地,还有一个,丢了眼睛。妖猫说,明晚我到你府上。
那晚,猫来了。满府徒劳的驱邪,遍地横死的僧道。就像三十年前,那踏破潼关的铁蹄,那被踩在脚下的高仙芝、封常青和哥舒翰。而最后伏在春琴怀中的妖猫,难道不是三十年前起兵之前安禄山和杨贵妃共舞时扮作的襁褓中的婴儿。
接下来,猫要你的女人的命。你救不救。
想起前一刻夫妻在枕边的互相抱怨。
“猫是你引来的”
“可是你用了它的钱”
故事中,安禄山号称为了霸占贵妃而来;正史上,安禄山的谋反,贵妃的兄长奸相杨国忠难辞其咎。男人自可以说红颜祸水,把责任一推两清。可那之前长长的时间,皇上你图的难道不是那胡人戍边那大大的好处?
面对无法对抗的妖怪,和自己女人要被扭断的脖颈。金吾选择,逃跑,又想回头救人,然后还是跑了。但当见到空海似有回春量房,又跪地求大师救救自己的女人。当看到爱人死在自己手下时,他也疯了。
陈金吾即是玄宗。
做不到奋不顾身,却也不是彻底的无情无义。大难临头各自飞,又于心不忍。想救她,又害怕。自私,又留恋。有情,又懦弱。这才是真实的人性。
三十年前马嵬坡前,玄宗已经决定为了自保牺牲贵妃的性命,却又不忍,要骗她让她带着希望入眠。守着那缕头发,让心爱的御猫陪着自己长眠的女人。
虚伪是真的。自私是真的。爱也是真的。
这才是人性。
很幸运,这部充满了象征的片子,呈现给我们的却是毫不脸谱的丰富的人性。
三十年前与后,其事如故,人性也依旧如故。
大唐是金吾三代祖宅和家破人亡的悲剧,同时又他的父亲,前代金吾卫,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本人。
电影演到天宝十五年马嵬兵变,陈玄礼率禁军逼宫,杀奸相杨国忠,又逼玄宗李隆基以一尺白绫缢杀贵妃杨玉环。
电影没有演到,四十六年前,唐隆元年七月二十一日的深夜,同是这位陈玄礼,跟随初出茅庐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引兵入宫,三更会师凌烟阁,诛杀作乱的韦后与安乐公主,扶睿宗李旦复位。李隆基因功立太子,两年后登基皇位,即是辉煌的开元盛世的起点。
陈玄礼,亲手拉开了大唐最繁盛时代的大幕。又在最后,亲手打碎了它最辉煌的象征。
而陈家父子三代承职的“金吾”,本身便是一个辉煌的意象。官职初设于汉武帝时,名“执金吾”。汉亡职销,至唐高宗年间,又复汉代旧名,称“金吾卫”。作为近卫军之首,金吾在都城街头骑高头大马,盛装华服,从者盔明甲亮,车骑甚盛,威仪猎猎,是无数少年的英雄之梦。
少时尚为一介布衣的刘秀,感喟“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刘秀果然娶了天下至美阴丽华为妻,并作了大汉的中兴之主,让流离的大汉子民重见汉官威仪。梦想做金吾的少年,虽未做成金吾,却有金吾们为他戍卫禁宫。
这是金吾故事的前半段。
而另一则著名的金吾,则在诞生原作的日本。自平安朝起日本对汉唐文化情结甚深,如将去京都称为“上洛”,即取汉唐东都洛阳的典故。
终结了战国乱世、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将自己妻子家的外甥秀秋,早早封为守卫京都的从四位下右卫门督。从此秀秋便按此职在唐代的叫法,被称为“金吾”。后秀秋入嗣小早川家,成了五十二万石封地的大名,却始终是个昏庸胆小之辈。后秀吉故去,石田三成和德川家康裹挟全日本的诸侯在关原分列东西展开大战,金吾秀秋加入三成的西军却临阵倒戈,助家康得胜。虽因此保全封地,却直接导致不久后自家丰臣的灭族。而这位金吾,虽然愚笨却对此心知肚明,从此终日酗酒疯癫,醉后高呼“关原”,不出两年便身患脑疾一命呜呼。像极了发疯后攀在树上不停呼喊的陈云樵。
这是金吾故事的后半段。
每个时代都有一副最经典面孔,是为时代精神。盛唐繁华的象征,是杨贵妃。而盛唐精神的化身,是少年。
在盛唐,有无穷无尽的少年。肆无忌惮奔跑的白衣少年,夺去你手里的葡萄,顷刻化为在空中翱翔的白鹤。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任性,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放旷,是何其年少轻狂。而阿部仲麻吕,只因目睹贵妃芳容,就一定要将自己的爱慕当面传达,又是何种少年式的天真和昂扬。
少年的时代,不知苦难,不懂害怕,发自内心的相信才华必被赏识,极乐必然永存,未来必然通向光明。站在这时代顶点的,是那最具少年气的王者,那极度的自信下的极度宽容。
倭人贪念我爱妃,没关系,我仍待你上宾。我的爱人,你拿不走。胡人贪念的江山,没关系,我仍与你舞鼓。我的江山,你拿不走。
何其豪迈。比起那红黑与金黄的繁华,这盛唐的精神更是时代彻骨的骄傲。
然而就在片刻之间,少年的时代坍塌了。任李白撒野,赐情敌御字,与胡将共舞的玄宗,在马嵬坡上,却要骗自己最爱的贵妃走进死亡的圈套,甚至在电影叙述中还灭口了很多当事人。
时光无情。天真昂扬的阿部没了。狂放任性的李白没了。白鹤少年之一的丹龙,断了尘缘,在青灯古佛之下余生悟道。
只有白龙,为了贵妃的躯体永存,宁肯舍弃人身,与黑猫合而为一。然后他回到人间,对当时加害贵妃的人们疯狂的展开复仇。
他夺了已经失去权力的玄宗的眼睛。玄宗可恨吗?也许,可他不得已。
他也夺了静说玄宗的白发宫女的性命。白发宫女无辜吗?我想是,她终是不得已。
当一个人明白什么是不得已的时候,他就不再是少年了。
那个属于少年的盛唐早已不在了。那个当初灭突厥、都西域、万国来朝的大唐,现在连肘腋之地的河朔三镇都节制不了。
没错,妖猫这次现身时,已经是聂隐娘的时代。他恨李唐皇室昔日对贵妃无情。是否他也在恨李唐子孙今日无能。贵妃,盛世,你们守住了什么。
整个帝国早已习惯了腾挪和妥协,每个人都早已明白了什么叫做不得已。比起阿部,空海宁静的如一泓湖水。比起李白,白居易的狂傲是如此的安分和清淡。
他们有错吗,当然没有。时移世易,川行舟去。时光无情的洪流,天子尚束手无策,何况芸芸苍生。
而那只固执的活在少年,想要用愤怒和利爪拨回时针的黑猫有错吗?当然也没有。
少年怎会是错。有谁能怪罪那个至死都想留住夏天的少年呢。
直到有天,咳出鲜血的妖猫也到了寿命的极限。他把真相交给后人,少年化作白鹤飞去,黑猫在贵妃的身躯边陪她永眠。
到那一刻,绚烂的盛唐,少年的盛唐,才终于彻底的寿终正寝。因为最后一个满怀着它的记忆,相信它还能回来的少年,终于离去了。
天边的最后一朵烟花,散了。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每一分钟的视觉体验都让人幻肢梆硬!最长的画卷也画不出这部电影的美丽!真是大唐盛世!幻像万千!怎么能!这!么!美!!美术爱好者一定要去看,根本就是美学porn!!基本上来说这部电影视觉上唯一的缺点是猫的刻画有点过于卡通了,故事不差,简单事情复杂化,讲的还算细致。
不理解这为什么要拍成一部电影。这个年纪和那样经历的一个导演耗资甚巨,搭实景做特效,堆积半天悬疑和鬼魅,最后就为了探究这么一个浅薄的爱情故事?陈凯歌老师都多大岁数了?这心态好纯啊。如果是做一个商业项目,那还另说,这是他声称一直心心念念的“作品”,就这样垮下去然后自我就很满足了吗?
一流的画面制作,可惜故事不入流,人物都是提线木偶。我心中的大唐不是这么妖里妖气的。从头到尾都在蜜汁微笑的染谷将太,我很想问你到底在笑...什...么...
张鲁一和阿部宽怎么那么像哈哈哈哈哈哈哈
论李白给唐代诗人留下多大心理阴影
虽然前后割裂太严重,几乎从探墓之后完全崩盘,但还是不忍心唱衰,因为实在很喜欢前半部分。如果说电影是造梦的机器,我确实在这里看到了稍纵即逝的幻梦,它如此美丽也如此脆弱,令人瞠目结舌也令人无限唏嘘。哪一种真相才更让人痛苦呢,不能生在最好的年代,或是发现,原来最好的年代根本也不存在。
两处打动我:杨玉环洞悉人性的莫测,不动声色赴死成就一桩秘而不宣的花树开落;和尚问留在大唐生活的日本仆妇“一个人在长安生活,一定很寂寞吧”,心中一颤——白龙一个人住进黑猫的皮囊,魂灵也一定很寂寞吧,少年却涩然道“我不是那个身体很久了”,甘愿堕入永生执念的深海,从此与欢趣无缘。
这故事也太悲伤了吧,想把白龙和黑猫同时搂在怀里,安慰它们,好了好了,没事了没事了。
白居易携日高僧游唐主题公园,遇黑猫放幻灯片破杨贵妃迷案
3.5 最好的还是对大唐盛世的还原,绚丽华美的场景在流畅运镜下赏心悦目。推理过程以及对各种惊奇的展现也都体现出创作上的纯熟。大概原著的长度实在难以缩减成一部电影的时间,剧情发展一直在赶路,到“情”的部分反而显得顾此失彼了。
没有人想梦回大唐,这也不是真正的大唐,但这是陈凯歌的大唐。绚丽至极,如痴如醉。从建构到解构,陈凯歌终于把他过去想要表达的东西全部挥洒。
这部电影在视听语言层面上堪称完美,你可以不喜欢它讲故事的方式,但你不能否认它在其他方面的优秀。建一座城,拍一部电影,实景实拍,这种沉甸甸的影像质感,是再厉害的特效都达不到的,它的质感就像匠人纯手工的工艺品,电影感也做的超棒,看冯小刚和陈凯歌这些人的电影,会觉得姜确实还是老的辣。
国产电影的弊病,没有灵魂,再华丽也是虚有其表。
这也太……花了那么多钱拍的那么美丽的场景,然后就讲这么个故事?我的内心在呐喊在拒绝……无极2.0……生硬做作的纯情爱情。空海求佛法,被扔到九重天之外了。
白居易和空海分别获得各自朋友圈当日微信运动冠军。
盛唐气象真的是美,然而整个戏也就停留在美上,有美人皮无美人骨,倾国倾城得并无说服力,也就小黑猫萌了一把,还会用爪爪擦眼泪呢,冲着它的面子给三星半
看得舒服死了,恭喜陈凯歌还魂了,《刺杀始皇帝》的那个陈凯歌,狂气,傲骨,绚烂,不拘一格,回来了,侯孝贤的唐朝是孤独聂隐娘,徐克的唐朝是皇家神探狄仁杰,张艺谋的唐朝是宫斗乱伦杀戮,陈凯歌的唐朝式亦幻亦真的爱欲,如露亦如电的梦境,这做工牛逼,角川映画没看错人,希望中国大卖,日本大卖。
原来妖猫是个编辑啊,催白居易交稿子。
陈凯歌难得一次的正常发挥,编剧王慧玲功不可没,不雷人对他就是进步。美术置景登峰造极,极力营造大唐盛世,只是美术和特效堆砌太满,极乐之宴的部分过长,做下减法会更好。导演太醉心于“宴”,以至于后面破案的部分显得十分仓促,“情”也少了力道。
“我来自倭国”,一米九的阿部宽说道,像一座塔一样矗立在人群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