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十岁是回忆的过程
看片名期待的是另一部“深夜食堂”,其实是家小卖部的故事,男主三十岁是所谓的工地工人+店主+宅男+“废柴”,女主么三十岁是男主小学或中学同学+单身妈妈+零时工(日本的打工族),说的是一个关于普通人的故事,缠绕着时间、长大、遗忘和回忆。
日本是个社会极其饱和的国家,上海也渐渐走向类似的节奏。一样的地少人多,都会在小小的螺丝壳里倒腾出一家店来,架子上和墙上也尽可能多地摆些货物,进进出出也就1、2个人的回旋空间。光顾的通常会是邻居和老主顾,就像礼子,重新回到点心店,还是小时候的样子,仿佛时间未曾流逝。
少年时的我一定对这样的片子不知所谓,因为有太多想去探寻的刺激,而无需去回忆平静的时光。这部片子应该是给同礼子、太郎一样的30岁的我们看的。去过好多家夜店了,刷过无数次夜了,甩人和被甩过了,醉过又清醒过了...... 得到过和失去过的已经不知道怎么平衡了以后,愿意安安静静坐下来和父母好好吃顿饭了的时候,来看这部片子,各种小小的情绪瞬间缠绕在一起,决然没有什么大起大伏的感动,却是如鲠在喉又丝丝幸福的回忆的味道,20分钟的剧情勾起的回忆和往昔的画面缓缓从脑海中划过。
30分钟以后,听着略轻快的片尾曲,仿佛可以回到90年初的童年,相似的杂货店,卖着塑料小玩具和彩色弹子糖的街边小铺,一样的乱糟糟的摆设,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样子,却因为和童年维系在一起,画面的饱和度竟然如此之高,还有连成排的梧桐树,还有小孩子的我的眼中未曾老去的外祖父。
好想念那个夏末跟在外公后面,舔着桉叶糖,看着阳光穿过树叶空袭间洒落在人行道的我。没有一丝嘈杂。
题外:当日剧说起普通人的故事的时候,往往平淡又细腻,没有夸张没有突兀,不知道国产剧要经历多少个十年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狗血的剧情太多是容易让人疯狂和迷失的,可是国内除了狗血剧外还能看什么呢?生活不可能满满的总裁和玛丽苏吧。
2 ) 并不完美
看的日剧大都是节奏缓慢、温馨感人的路数,中间穿插一些发人深省的台词,即便都能俘获我的好评。看完了一直没删,觉得还会再看一遍。慢慢的讲一个淡淡的故事,感觉很舒服。主人公可以算一群" loser",但也许现实就是这样,有句话不是这么说的嘛,“有些人拼尽全力也就做个普通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闪耀的,不过编剧最后让他们都飞黄腾达了,这就是艺术吧。
3 ) 去日留痕
恋上一间食杂铺
东京平民区的小巷子,一些上个世纪的木制棚屋还没被拆除,在快节奏的国际化都市边缘,这里的时光仿佛是静止的,只有当人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顿,他们才会记起这个少时常常路过的角落,在此驻足,拾掇些许吉光片羽的记忆。名为“樱屋”的一家破旧的食杂铺就散落在这样的棚屋区当中,与棚屋区的命运一样,食杂铺也照旧留不住被裹挟在社会快速发展中的匆匆过客,孩子们不再来这里购买零食,他们更愿意兴奋地期待便利店刚上架的新鲜零食。月利润只有区区三万日元的“樱屋”只得在无奈中苦苦支撑。
这间被时代抛弃的食杂铺是TBS于今年十月份推出的深夜剧《小小食杂铺》的基本场景。在纷繁林立的日剧市场中,深夜剧一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的档期一般在横跨午夜的二十分钟左右,由于观众一般都是深夜拖着疲惫身体回到家中的上班族,所以题材都以治愈系为主,戏剧性被刻意削弱。在日本的深夜剧中,较为有名的是小林薰大叔主演的《深夜食堂》,这部由漫画改编而来的剧集因其琳琅满目的美食和每集一个治愈系的故事,在中国也收获了不少粉丝。尽管剧集简短,播出时间在深夜,但这些年,精品深夜剧的收视率偶尔能媲美黄金档,因此,TBS也以“水剧”(“水”即星期三)为名,加入了深夜剧档期的竞争,而TBS推出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小小食杂铺》。
虽说是深夜剧,《小小食杂铺》却集结了一波豪华的主创阵容,主演小田切让和尾野真千子自不必说,前者是日本“国宝级”的帅哥,后者则是被河濑直美从古朴的奈良农村中发掘出来的实力女星,一直活跃在日本的艺术片创作中。这部剧的单集中也会偶尔出现大咖客串,比如,藤原龙也。本剧的导演则是凭借《编舟记》代表日本送选第86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石井裕也。小田切让的慵懒和童真、尾野真千子的质朴、和石井裕也的生活细节掌控能力在《小小食杂铺》中产生了良好的化学反应。细细想来,这三者均不擅长一波三折的外露式戏剧冲突,更多的在于营造一种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心理流变。而石井裕也的细节式幽默和小田切让的雅痞风格则赋予了本剧在怀旧和温情色彩之外的一份轻松的释放感,令沉下心去观赏本剧的人们难以抑制地恋上这间濒临倒闭的食杂铺,你甚至会在他们咀嚼儿童零食时,在屏幕前像孩童一般咽下口水,想起自己在年幼时的放学时光。
爱上一群失败者
《小小食杂铺》中,无论是贯穿全剧的几位主角,还是偶尔登场的单集角色,无一例外都是一群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樱屋”的经营者太郎(小田切让饰)双亲早逝,爷爷奶奶靠着简陋的食杂铺一手把他拉扯大,爷爷后来也敌不过岁月而离开人世,太郎只得与年迈的奶奶(八千草薫饰)相依为命,尽管经营状况堪忧,太郎还是决定要为了奶奶坚守下去。本质上,太郎是一个现代社会的逃避者,与其说他在坚守着“樱屋”,倒不如说是“樱屋”像一处闹中取静的世外桃源一般守护着他的童心与善良,当然,也在客观上定义了他在世俗角度作为loser的存在,所以他会把辛辛苦苦去工地上夜班打工的钱全花在了大保健上,去铺垫他在生活上的空白。
常来“樱屋”消磨时光的还有太郎的三个死党:发小三枝,澡堂老板岛崎,学弟金田刚。三枝想成为剧作家却对自己毫无信心而迟迟不敢行动,岛崎和太郎一样守着一家无人光顾的澡堂终致破产,金田刚适应不了职场竞争逃回了家乡……四个人整日花大把时光聚在食杂铺的后院里,一边吃着给儿童吃的零食,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度日,像极了几只无所事事的老猫。
剧情以他们四人的聊天为契机串联,而每集出现的新人物都是曾经出现在他们生命中的旧人。比如推动主体剧情发展的礼子,这个太郎和三枝的同班同学如今成为了单亲妈妈,她带着孩子回到这里,却和太郎续上了一段往日没来得及开始的旧情。
《小小食杂铺》探讨的是人们在岁月流逝中渐渐遗忘的真正重要的东西,所以会从四个生活逃避者的眼光去看那些旧人,看他们的成功和光鲜,又立刻把光鲜背后的代价曝露在他们面前,使人们在一声叹息中去反思自己苦苦追求之物的真正意义,因为只有生活本身,才会留下痕迹,从这个角度讲,《小小食杂铺》的剧情并不会完结,因为它把戏剧之外的生活呈现在观众面前,而生活会一直继续。
4 ) 我在深夜想起一个午后
推荐给朋友后,他的一句评价让我感触很深。他说,光是看他们几个坐在那里吃零食就已经要哭出来了。终于在第三集结束后的深夜想起了他所说的这一幕,坐在石凳上吃些味精味儿刺鼻的廉价零食可能是此时我能想到最舒服惬意的瞬间,当然最最重要的、最最不能少的还是夕阳。少了这个一切都不对味儿了,只有这个时间最为舒心。结束了一天,却还没有天黑,在太阳落山前这段时间就像攒出来的好吃的,可以慢慢品味,做什么都有意义,静止都是可以被原谅的。所谓一分钟顶一小时的黄金休息时间,睡觉也不及它来的治愈。
为了安抚自己尽快入睡,我拼命想回忆出自己也曾有过的如此一般的瞬间。想起最符合安睡标准的,还是初中周五的放学后。因为大学地理位置独特,场地颇为 mini,我读过最大学校居然是我的初中。大到我现在仔仔细细的回想,竟然完全想不起来它南边的尽头长得什么样子,真是细思极恐。当时我会强迫几个关系好的姑娘在周五放学后陪自己去探险。为了培养探险伙伴我还逼迫自己结交了很多朋友…夕阳下,穿过小树林,路过我最爱的食堂(真是羞愧),嗅觉判断出今晚寄宿生的伙食。小心穿过寄宿生和老师的宿舍楼,偷看刷好凉在窗边的鞋是什么颜色,多大码,幻想出一个宿舍里奇妙狗血的人物关系。不经意出现在窗边的脸总是这个学校最神秘的人,不论男女美丑,那一瞬间都会被我意淫成遇见真命天子的瞬间。这种瞬间就会被自己鄙视的情感延续到我第一次看《墙头马上》,发现最让我心动的命运起点竟然还是它。一路吐槽自己的穿过高中部的门洞,这个时候简直是世上最考验个人气场的时刻,独自来到高中部的初中生,必须要拿出大学生的成熟表情才可以“安全”度过这段道路,这一刻关系到初中生的荣耀与尊严,每次都觉得自己发挥欠佳,下次要改进。穿过高中部就到了图书馆了,我和它的感情是永远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我常去的书架不超过三排,但更新很快,就像不断转到面前的回转寿司(对不起我饿了,刚刚还看了孤独的美食家第五季),必须要赶快吃掉新来的心情导致整两年我几乎一天看完一本,当然那段时间作业基本靠早上十分钟赶完,成绩是屎(谢谢初中班主任没有视我为渣滓现在还会找我玩)…选好新书走出图书馆的感觉幸福的要哭,需要强行感慨人生的那种幸福。饭后甜点是要去音乐教室的走廊偷听新来的音乐老师弹钢琴,或者是合唱团练歌,然后吸吸鼻子离开。
最后在大操场上散步一圈,再装作不在意经过篮球场斜眼看看班里最帅的男生在不在,如果能碰到一句“你怎么还没走啊”,那就是头等大奖了。这时不管包里装着多恶心的言情小说,都要回答“我去图书馆借本鬼故事”,一酷到底,完美……
这时基本太阳已经落山,可以去车站和上班族一起挤车回家了。相信我,那一刻,上班族的忧伤,我懂得。
再也无法复刻的是那时的校服,深恶痛绝的校服唯一让我敬佩的就是,我可以在学校随意穿梭,因为只要穿着校服,我就是nobody,社交恐惧的人会瞬间明白我的意思。不得不承认那段时间成绩不好,家庭关系也处理的也并不优秀,放学不想回家是主因。我信服压抑的环境下更容易释放思想,可是诗意的一瞬间确实需要天时地利。
既然还是影评,就绕回来说一句,挚爱日式生活剧的原因是,在失眠的深夜,回想以前,那些无意义的时刻才是我最为喜欢,最为宝贵的带有情感的记忆,因为那一刻的记得的不是环境、事件,而是那一刻的我。
5 ) 永远的樱之屋
即便在以平淡著称的日剧里,这部剧也显得格外慢。
民谣一般的音乐始终不徐不疾,演员几乎从来不大声说话。
比起后半段,我更喜欢前半段。
什么都不改变,剧情一点起伏都没也好。就连遇上天使这样超自然事件也不发生都好。
就那样平平淡淡的,活在一个时间仿佛都停止的空间里。
以为自己永远不会变老。
以为大伙儿悠哉闲哉的生活一定是有什么意义的,虽然都说不出来这意义是什么。
这更像是猫的生活。
太阳出来了,就伸展身子享受阳光;倦了,就小睡一会;到了吃饭的时间,就去吃饭。
这种生活对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魔力。
看《三丁目的夕阳》的时候,也对龙之介开着破破烂烂的杂货店,挣扎着写小说的生活很向往。他的生活就像那间店一样破烂,但总觉得很温暖。
从那个时候开始,也萌生了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开一家书店的想法,最好是海边的小镇,养一只拉布拉多,傍晚牵着他一起享受夕阳和海风。如果身边还能有老婆和孩子那就更好不过了。
读舒国治的《理想的下午》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冲动。
说起来,应该是在我明白了人生本质上就是一个从来都没存在过的东西的时候,便有了这种,与其急迫,不如慢悠悠死去的想法。
在那个晴朗的午后,太郎和三枝终于想通了非洲饥荒和中东战争和自己没有一点关系,就算可以理解,但因为太远了,也不可能感同身受。
说的宽一点,生活其实和我们也没有太多关系。
所有要紧的事情,只是因为你觉得要紧而已。
同样的,所有的爱,恨,苦,乐和我们的关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近。
人近中年的时候,如果不全身心地投入到某种东西里去,这种恍惚感就会很快膨胀起来。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种东西叫做家庭与事业。
什么不甘心,什么悔恨,等你埋怨自己是个笨蛋一千遍以后,就会明白,所有痛苦根源都是欲求不满。
所以,好想有一个樱之屋这样的地方。
不但可以寄存儿时的回忆,还可以安置当下的生活。
噢,差点忘了说了。
龙也的出现真是好大的惊喜。
喜欢藤原龙也本人自然不用说,他出演的角色也好有力。
坚持了他永远不演正常人的作风。
对人生怀疑的时候,龙也的那句话可以作为一个评判:“过了30岁的时候,不是会回顾自己的人生吗?然后我震惊地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对于这个年入一亿的人来说,他说的当然不是钱。
每当灰心丧气的时候,就用这句话来评判一下吧,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力量呢。
6 ) 点心之家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
转:
点心之家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 时间的新和旧在流动中的对比悄悄出现,关于某种生活意义的讨论也暗含其中。这种意义不是什么好坏的争辩,而是距离的显现。人生的进度条不断拉长的时候,你所看到的每一幕,和之前、再之前、再再之前、最之前的那一幕之间,到底有多大的差别。没有人能倒着走回去,可是人人都能去扭过头去,看一眼那条走过来的痕迹。
幸运的人,还能看到那些脚印,再有些人,曲折得看不见,在有些人,连转过头这个动作都忘记了。忘记了,变成一无来“自”,只能闷着头往前走,往前走,像五年后体面从容的太郎一样,只顾闷着头做一道又一道高级菜品。
当你在做这道高级菜品时,你会去想背后的代价吗。可能是一整座被遗忘的樱屋。
7 ) 郊区小人物的春夏秋冬
本以为,这种节奏慢剧情散的深夜剧,追的人不会多,但追到尾的,就是真爱。然而,我勉强地心不在焉地熬完了最后一集。觉得,唉,不给力。
日本是个城市化很高的地方,离开市中心很远,也依然是城市的感觉。此剧刻画郊区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还是成功的,只是在下看不下去这种有气无力的故事。
要说败笔,是最后一话,太郎突然就“开窍”,一下转到五年后的场景,跳跃过大。
小田切让似乎是个有争议的主儿,对他的评价趋向两极分化,不知为何。
8 ) 不完结怎能懂,慵懒而自信的2015秋季最佳日剧
恕我直言,对于这部剧,十集全部看完,才能写出真正的观后感。看前几集,还以为又是日本人拿手的小清新治愈系,其实并不是。
这是一部我眼中的本季最佳日剧,感谢剧本导演,感谢小田切让和八千草薫把控着的节奏,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形散神不散的故事。每一集都清清淡淡,看完情绪又浓的一时化不开。每次到结尾都并不戳破,并不演绎,并不煽情,而是留足空间,给出抽象的情绪基调和欲言又止的情节,让你浸润在里面,自己慢慢回味与想象。
小田切让,本剧第一主角,他的形象、气质、语调、眼神完美地控制住了这部剧的节奏。因为他,这部剧的整体风格散了下来,慢了下来,变得十分令人舒适。作为一个非常追求自我的演员,小田切让也很好地诠释出了太郎的自我步调。比如像”果然只有当了音乐家或棒球手才是真正的成功吧“这种论调,你分得清是太郎,还是小田切让本人吗。记得看过一期他的《情热大陆》,当制作人对他说我们给你的访问企划是把你描述成一个“明星”时,小田切让不怎么乐意,将其更正为了“一个追求自我的人”。
八千草薫,实际上本剧第二主角。如果说小田切让把这部剧变得形散,那么八千草薫则让这部剧的神没有散。如果本剧就是太郎和他的朋友们整天厮混,那么这部剧就成了一部很俗套的治愈剧而已,并没有后来的出彩。八千草薫诠释的外婆外表慈祥,内心又是十分的坚强和笃定,让人真的难以忘怀。尤其是最后一集她最后一镜说”谢谢太郎“时,她的轻描淡写,让太郎多少年后都难以释怀。
其他的配角,如尾野真知子扮演的礼子,或是胜地凉扮演的三枝,还有一些小伙伴,都很好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他们不像小田切让和八千草薫一样自带步调,而是更多的带着世俗的气息与情节,来作为镜子去侧面完善着两位主角的设定。
而且,刚刚提到,这部剧,最难得的一点是,很多集的结尾都来得那么突然。要知道,舍弃掉结尾的高潮戏,留给观众自己去想象,是多么的大胆和自信。比如最终的结局,如果是别的剧,大致不会如此般的戛然而止吧,而是一定千百般铺垫至最后大高潮然后一把赚足眼泪。比起现在很多浮躁的煽情剧和嘴炮剧,糖果之家真的太难得了,这是一部非常值得多周目细品味的剧。
(以下有剧透)
整部剧,在我来看,非常清晰地讲了三个章节。片尾曲唱的“是大人了吧”,最后一集才真正讲了出来,讲透,讲完。
第一个章节,整部剧的前几集,都是轻描淡写地讲故事,东一笔西一笔描绘这几个人的不成熟。四个大龄孩子,每天在太郎家的杂货铺后院吃零食,看到礼子他们会害羞,看到富贵起来的同学会羡慕,想起曾经的女同学会异想天开。这一节的高潮,在于第六、七集使用虚幻的设定道出太郎和三枝的异想天开,清清楚楚荒诞夸张地告诉你,他们,就是几个不成熟的孩子。
第二个章节,后来几集,情节急转直下,岛崎没了工作,金田被车撞到,礼子不满足于被太郎若即若离地对待,奶奶意识到了自己的病状,还有莫名其妙的官司。在这些来难以言状地负面情绪或情节中,奶奶是聪明的人,她明白,太郎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于是,她决定帮助太郎成长为真正的大人。
第三个章节,第十集,太郎变得一无所有,奶奶自作主张卖掉杂货铺,自己固执地搬到了养老院,不再依赖太郎。然后呢?太郎真正地长大了,还有当年和他一起被天使咬了的三枝,也长大了。可是太郎始终难以释怀的是,为什么奶奶要离开我,要抛掉所有我珍视的东西一走了之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了句谢谢。。。最后太郎还是放下了心结,去看奶奶的路上,全剧终。到这里,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大人了吧。
可是,三枝在太郎的酒馆耍酒疯,太郎固执地不去看奶奶。或许,他们也并没有成为真正的大人?
什么又是真正的大人?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吧。
所有的失去都是不可挽回的。有舍有得是个神话而已。
看了一集,节奏挺好,小田切让这一款好似国内都没有见过。
3.5;人生就是永远在告别,到最后发现自己孤身一人对抗世界时,就是长大了;奶奶宛如定海神针,守住旧时光的最后一篇乐土;后半段脑洞开得太大,天使音笑死我了。
200分钟,一部长电影。棒。话说没一个字幕组翻译成《小小零食店》的,奇怪。点心之家(虽是直译)/糖果之家(更怪了)不诡异吗?又不是生产点心或糖果的铺子。另外中国有管小卖部叫食杂铺的地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2015年度最佳!
大人だろう?勇気を出せよ!大人だって、忘れないでよ。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懒汉般的小田切让吧。
小田切让打完夜工回家路过大桥,应该可以看到自己的大川端侦探社吧…
不管世界怎么变 认真变老才是正经事
一个客人也没有的小食杂铺,樱屋小小的凌乱的后院,是比《深夜食堂》更远离人烟的世外桃源,包容了一群失意的人,和失意的人生相互陪伴出的温暖。最终店铺关闭,有人当上厨师,有人做了编剧,他们都进入了主流社会,肩负着主流社会承认的价值,这是人生的残忍,即使记忆永远恩慈。
那些在不断前进的时间洪流中坚守的某些人或物或事,终究会被时间所打散。卖掉的樱屋,老去的奶奶,庭院里曾经的伙伴都是如此。但即使如此,也不要忘了门口的招牌,不要忘了米糠腌菜的味道,要记住最初的梦想是什么,还要做一个既成熟又童心未泯的任性的大人啊。本季最喜欢的剧。
年度最佳!石井裕也x渡边崇的尴尬美学和怀旧气息太让人动容。其实生活大致上就是如此,最简单纯粹,最无法预料,亦最超现实。最不引人注意的人身上偏偏闪烁着无法忽视的高贵,最难以想象之处暗暗藏匿着至美。过往在停不下来的时间里注定分崩离析,你无法驻足只能满心哀伤地回望。
石井裕也早就该拍这种短剧,让那些嫌他的文艺片节奏有点拖的人闭嘴!
时间会冲淡一切,以前明明觉得很重要的东西,明明看的那么清楚的东西,都渐渐地忘记了。5年后的近未来,揭示了一个锥心的事实。
打着治愈的旗号,结果完全是致郁剧嘛!从小住到大的房子,为了冤案卖了;相依为命的奶奶,不得不分开生活了;相识多年的伙伴,出车祸死了;一直被欺负的女同学,好不容易找到真爱,又得绝症了;最后虽然发了财,可那是2020年的事,怎么看也是幻想啊……
观看片子的时候,书桌上铺满零食和糖果,书籍被粗暴地堆放聚在电脑两旁,腰至脚踝缠上厚厚的格子薄毯,双手紧紧握住热腾腾的水杯。明明是一个冷飕飕的雨夜,却有暖暖的阳光。难得舒坦。
还是喜欢前半部分,在后院吃着零食怀念旧人。后面的进展有些不懂,特别是天使那两集。
二十分钟好短,一集根本不够看啊,好喜欢
这种淡淡的,温暖并且带点治愈的剧真是大爱啊。
真的 看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