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欧美剧英国1979

主演:亚利克·基尼斯

导演:约翰·伊文

剧照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1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2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3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4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5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6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13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14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15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16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17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18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19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16

详细剧情

本片片名来自英国民间的《鹅妈妈童谣集》,根据约翰?勒卡雷的同名小说改编。   冷战时,全球两大特工组织——俄罗斯“中心”与英国“圆场”明争暗斗。总管发现情报局内部潜伏着一名克格勃,怀疑对象就是包括总管助理乔治在内的几名情报局核心成员:锅匠,裁缝,士兵,穷人,乞丐。老总为查清事情策划了一次跨国间谍活动,结果惨遭失败,不久就在内部权力倾轧中失利引退。同时,也连累一批情报官员被清洗出局,其中也包括被提前退休的乔治。乔治本来有重大嫌疑,英国内阁办公室谍报总监排除了嫌疑,委托他调查内奸。于是乔治开始分别走访故人。一时间,圆场疑云密布,人人自危,究竟谁才是“地鼠”……

长篇影评

1 )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剧情详解

本文会简单介绍一下影片的基调,之后会按照影片顺序进行剧情解析,为了便于阅读,加入了一些小标题,但不算严谨,仅为阅读提供方便。最后再写一些简单的总结。
友情提醒,既然是对剧情进行的详细解析,文字内容当然剧透,而且裸剧透。

想了半天,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只好说《锅匠 裁缝 士兵 间谍》是近期看得最好看的一部电影,精致,有格调,气质不凡。对我而言,这是一部媲美《窃听风暴》(Das Leben der Anderen)的电影。
很多人看完了说没看懂,甚至看不懂也有人敢出来骂,我只能摇头。

虽然看似散乱,但这部电影其实还是基于古典叙事方式(而非结构主义)来完成的,全片主线明确,并结束于一个完整的结局,因果关系明确。虽然全片用了很多闪回,但是都是在一条主线上,由明确的支线人物来完成讲述的故事,也就是说,史迈力追查内鬼是一条连续发展的主线,每一次闪回,每一次插叙,其实都是由某个人物出来,按照逻辑顺序接着讲一段故事。之所以看不懂,原因是本片的信息量很大很碎,如一整张巨大的拼图,而不是因为其表达方面的晦涩。该片非但表达不晦涩,反而对时代和人物的演绎极尽生动,充满敬意。
也正是因此,本片作为谍战片,最主要的塑造是针对时代和人物来完成的,其故事的脉络相对比较简单,悬疑性并不强。

1. 故事背景
冷战时期,英国情报机构“圆场”(Circus)被苏联人安插了间谍“地鼠(mole)”,圆场当时的负责人“总管(Control)”有所察觉,独自展开调查,并派特工吉姆普莱多(Jim Prideaux)赴匈牙利获取该间谍身份,不想行动出差,吉姆遇袭,总管被迫离职,并于不久后去世。
圆场一名外勤无意中发现间谍的存在,涉险越级汇报,英国防部找到从圆场离职的“乞丐”乔治史迈力(George Smiley),由其暗中调查,目标锁定在圆场四个高层之中。
总管由英国老戏骨John Hurt扮演,其出演过《哈利波特》系列,《V字仇杀队》,《万能钥匙》等片;
派往匈牙利的吉姆普莱多由Mark Strong扮演,其近几年出演过《异星战场》,《绿灯侠》,《大侦探福尔摩斯》,《海扁王》,《谎言之躯》等;
本片男一号乔治史迈力由大名鼎鼎的Gary Oldman扮演,其扮演过《空军一号》、《杀手里昂》、《第五元素》的大Boss,此外还有……太有名,不多介绍。
该片几乎所有的主要角色都有英国著名演员出演,阵容空前强大。下面开始解析剧情。

2. 吉姆中伏
吉姆被总管亲自布置了一项秘密行动(00:02:06-nobody else knows)——前往匈牙利交换情报,该情报被总管称作无价之宝,情报内容正是苏联人在圆场内部安插的间谍“地鼠”的身份。
总管在对话中提及,自己的位置被人觊觎已久(00:02:12-they’re after my head),这里指的是潘西(Percy Alleline)等人。潘西代号“锅匠”,由英国小个子演员Toby Jones出演,近期的英剧《泰坦尼克号》中就有他。
此时总管已经知道圆场高层存在间谍,并且信任(可以说是唯一信任)吉姆。

吉姆在匈牙利与一名将军接头,当然这是一个陷阱,这一段戏很简单,吉姆看出端倪,比如迟迟不出现的将军,高度紧张的服务生,遍布四周的眼线等。在诱捕吉姆的行动中,服务生过于紧张,枪击了吉姆。这次行动是苏联人授意匈牙利人所为,指挥行动的人破口大骂——匈牙利外行(00::05:35-英译fucking Hungarian amateurs)。

3. 总管免职
圆场总部,总管被免职。当时房间里坐着圆场高层共六个人,按照对话,显然是总管被潘西等人挤下了台,直接原因自然是匈牙利的行动失败。总管同时安排了史迈力一同离开,史迈力颇为惊奇,不明原由。根据后面的剧情我们知道,之所以安排史迈力离开,一方面因为史迈力是总管的亲信;另一方面,这次离开,是总管为日后锄奸做出的安排。
总管和史迈力平静离去,众人注目,其中包括后面将要出场的杰里威斯特比(Jerry Westerby)。
潘西和得力干将罗埃(Roy Bland)目送两位职场劲敌离去,从此得以上位。罗埃代号“士兵”,由Ciarán Hinds出演,其正是著名美剧《罗马》中凯撒的扮演者。
镜头随着文件在升降机中移动,一者揭示圆场严谨沉闷的工作氛围,二者体现时间流逝,工作如常。

总管在病房孤独死去,虽然不算暴毙,但也颇显凄凉。史迈力在户外游泳,多少是暗示他老当益壮。此时史迈力重新配了一副深色框眼镜,由于电影采用了多处闪回,这一细节是本片的一个重要时间标识,史迈力戴着胡桃木色眼镜是在免职前,戴着深色框眼镜则是免职后。
作为特工的习惯,史迈力出门时门框上会夹一块木屑(00:12:05)。
其中有一段史迈力注视着墙上一幅画,这幅画为史迈力的妻子安恩(Ann)所中意,安恩背着史迈力和圆场另一高层比尔海顿(后面介绍)偷情,且圈内皆知。

国防部副部长拉康(Oliver Lacon)指责潘西等人的巫术行动(operation witchcraft)在费用处理上不尽合理。拉康由Simon McBurney扮演,这段争执旨在交代巫术行动的大致内容:潘西等人获得了苏联方面泄露的情报——当然根据全片情节,这一情报来源是苏联人的阴谋——之后潘西更提到该情报来源可以参与苏联最高层的决策,此时潘西等人信誓旦旦,打算借此来和美国人换取情报。争执中提到圆场租用了一处住宅,提供给苏联的文化参赞波里雅科夫(Alexsey Aleksandrovich Polyakov)作通讯使用,由他在这里负责获取苏联情报源的情报,然后由潘西等人亲自去取。
波里雅科夫由俄罗斯演员Konstantin Khabensky扮演。
同时对话中提到了苏联的特工头子卡拉(Karla),卡拉在整个系列作品中是圆场的最主要对手,在该片中不曾露面。

4. 委派调查
名叫里基塔尔(Ricki Tarr)的圆场特工越级拨通了副部长拉康的电话,他在外勤行动中发现圆场有内鬼,被陷害为叛逃者,冒险回国。里基塔尔由Tom Hardy扮演,《盗梦空间》里的“伪造者”,近期主演过《勇士》。
里基塔尔的上司是彼得吉勒姆(Peter Guillam),由Benedict Cumberbatch扮演,不用多说了,炙手可热的BBC《Sherlock》中的卷福。
很快,彼得吉勒姆深夜驱车接走了史迈力。史迈力和副部长拉康会面,拉康告知,圆场高层有一个潜伏多年的间谍(并且仍然在位),而已身在局外的史迈力是锄奸的最佳人选。当年总管在位时曾经向拉康汇报过此事却无人相信,随后匈牙利行动失败(吉姆被枪击),总管被迫下台。时至今日,由于得到越级汇报,拉康,自然也包括英国当局,才不得不信。
注意,直到接近18分钟时,史迈力才第一次开口(00:17:56-I’m retired, Oliver. You fired me.)——我特么退休了姓奥的,你们丫的开除了我:)。

之后史迈力租了一间办公室,化名格拉汉波普(Graham Pope-00:20:30),由彼得吉勒姆和一个退休的督察长孟德尔(Mendel)一起,开始了调查。

5. 几枚棋子
史迈力首先前去总管的住处查阅,桌上放着几枚棋子,分别贴着圆场几个高层的照片,其中也包括史迈力的,但已经被总管搁置在一旁,镜头暗指总管曾经怀疑过每一个人,包括史迈力,但最终排除了他的嫌疑(或者至少觉得史迈力是最不可能通敌的),并在离职那天安排史迈力一同退休。史迈力百感交集地看着这几枚棋子,原来自己的离职是总管死前唯一来得及作出的安排。
闪回。会议室内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当时潘西等人从一个新的情报源弄到了苏联的情报,并越过老总直接向上级汇报(00:24:00),而老道的史迈力指出其时事性(topicality)可疑。自然,这些情报是苏联人通过潘西引以为傲的新情报源故意塞给英国人的。这争执中,能够很显然地看出,总管和史迈力是一方,潘西带着罗埃和托比(Toby Esterhase)是另一方,托比代号“穷人”,按照对话,显然曾经受过总管的恩惠,却又背弃,所以被总管极度不齿。
实际上根据后面的剧情,托比在奥地利被通缉,是总管将其救出,托比不思回报,最后却站到了潘西的队伍里。
另一个高层比尔海顿(Bill Haydon),代号“裁缝”,会场上颇为平和。比尔海顿由《国王的演讲》中国王扮演者Colin Firth出演。

史迈力在一颗白后(实际上是黄色的)上贴上卡拉的名字,认为这一切和卡拉密切相关。根据剧情,史迈力和卡拉颇有渊源,后面史迈力会有一段独白,讲述这些过往。

6. 暗访
彼得吉勒姆回圆场拿到了一些资料,总管离职后,潘西等人对圆场人事进行了调整(00:28:20-无非是任用亲信,排除异己)。
潘西此时可以直接向国防大臣汇报,又一次提及要和美国人进行情报交易,此时的潘西凭借着手中重要的情报源,不可一世,扬言要打进美国情报内部。

在几个被可疑退休的人员中,史迈力先找了康妮沙赫斯(Connie Sachs),一个胖胖的,有点类似于网上张江女形象的女特工。康妮由英国演员Kathy Burke扮演。
前面提到的那个获取情报的中间人——苏联文化参赞波里雅科夫,对他的身份调查一直由康妮负责。在查阅录像中,康妮发现波里雅科夫的身份有所隐瞒,于是上报了潘西和托比(“锅匠”和“穷人”),接着她就被辞退了。
显然康妮和史迈力以及圆场的那一代人关系非常要好。康妮提到了史迈力令人惋惜的夫妻关系,并拿出了大家的旧照片,其中有一张是吉姆普莱多和比尔海顿的合影,还有一张总管年轻的时候。
这一段充满了对年轻时代的怀念,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反映了当时英国情报机构的状态,甚至也间接反映的是冷战时期东西方情报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状态。当时的英国情报机构官僚化严重,内部人事斗争激烈。对白说到英国人为之骄傲的战争时期(00:33:39-Old Circus is gone anyway,00:34:25-"That was a good time, George". "It was the war, Connie". "A real war. Englishmen could be proud then".),言下之意当然不是渴望战争,而是指现在的工作就是陷在这些机构间和机构内的互斗泥潭中,已经失去了一切值得自豪的地方。
同时,前面出现的吉姆和比尔的合影,也暗示了全片一处重要的隐藏情节,即吉姆和比尔其实是情侣,至少在电影中拍出来是亲密无间的一对(00:34:09-The inseparables)。没看出来不要紧,后面就都明白了。

史迈力临走时,康妮让他不要再回来,她想留住大家的美好形象。于是,镜头闪回到一次圣诞party,这次圣诞party后面还有几次闪回,每一次都会交代一些线索,同时也充满了怀旧和致敬。当时大家看起来还载歌载舞,关系融洽,潘西等人也还没有显露出野心,不过比尔海顿已经对着史迈力的妻子在放电了。

7. 吉姆未死
圆场内部,“地鼠”轻易取走密柜里的文件,出入如无人之境——注意,地鼠的左手无名指是戴着戒指的——然后前去波里雅科夫那里,向苏联人发送情报。而这一边,波里雅科夫的照片,已经被通宵作业的史迈力贴在了棋子上。
史迈力调查到吉姆普莱多在匈牙利出事后两个月,账户上收到一笔汇款。
显然吉姆弗莱多并没有死。而是隐姓埋名,在一所学校里教书,结识了一个木讷内向的学生比尔罗奇(Bill Roach)。这里就涉及上面所说的“重要的隐藏情节”,正是因为这个孩子和比尔海顿同名,所以吉姆才对他颇为关照(00:40:54-known a lot of Bills in my time)。

接着就是几秒钟的一段戏,潘西和一个人在进行些文件交换之类的工作,注意,室内角落竖着两面美国国旗,也就是说,潘西接着巫术行动,已经开始和美国人进行情报交易了。

8. 里基塔尔潜回
前面说过,史迈力出门时门框上会夹一块木屑,这一次回来的时候,史迈力发现木屑掉在地上,家里有人闯入。
这个人就是前面那个越级汇报的外勤人员里基塔尔。注意,他虽然已经向副部长拉康汇报了情况,但目前仍然属于“叛逃人员”,所以此时是偷偷潜回英国,找到史迈力,圆场并不知道他回来了,所以才会有片尾安排里基塔尔前往巴黎假装向圆场索要情报这一情节。

里基向史迈力讲述了自己在匈牙利遭遇的事。早些时候,里基在土耳其执行外勤任务,时间大约是吉姆被枪击后一个月。里基奉命策反一个叫做鲍里斯(Boris)的俄国人,他的级别并不高,显然这个叫做鲍里斯的俄国人级别也不会太高。这段戏比较简单,里基发现鲍里斯其实也是个间谍,受训自莫斯科中心,于是通过一个秘密的发报点向上司汇报,并计划于次日返回英国。不过就在当晚,鲍里斯被妻子伊琳娜(Irina)捉奸在床,然后伊琳娜被家暴,这一切被里基监视到,伊琳娜自己也是莫斯科中心训练出来的间谍,所以里基敏锐地觉察到有东西可以利用,有料可以挖掘,于是次日没有回英国,而是违规地联系上伊琳娜。里基是个有些单纯也有些敏锐的年轻人,在接近伊琳娜的过程中也爱上了伊琳娜。伊琳娜决定向西方投诚,作为条件,她告知圆场高层间谍的存在。
其实伊琳娜并不一定爱里基,可能只是以他作为跳板,她知道里基的身份,比里基自己以为的要早。

里基赶去发报点,将这一惊人内幕汇报了圆场,然而没有预想的回复,接着发报点被袭击,里基被嫁祸,伊琳娜被苏联人捉走。
而后这一段就接上了之前里基越级汇报的情节。
至于伊琳娜,在后面的剧情中,被卡拉当着吉姆的面枪杀。

之后是圆场的一段监听,圆场得到里基塔尔前往巴黎的情报,引起了比尔海顿的注意,不过托比(“穷人”)并不以为然。因为比尔海顿本人就是“地鼠”,而里基的动向显然是苏联人告知的。
至于说这一切,同样是为片尾安排里基塔尔前往巴黎的行动做铺垫。因为巴黎当时是西方阵营,这一结果,看着像是里基塔尔又被苏联派回西方活动,实际上应该是里基塔尔借道巴黎,偷回伦敦。

9. 窃取记录
彼得吉勒姆回圆场寻找当时里基塔尔发报当天的记录。这一段戏也比较简单,彼得寻找记录,孟德尔在一家汽车修理厂打来电话,彼得接电话的时候躲过眼线,把记录藏在包中带走。
其间管理档案的年轻女工向彼得示好,彼得不以为然。注意,彼得也是一个同性恋。
其间彼得还被潘西叫去办公室训话,因为“叛逃”的里基是彼得的手下,并回到巴黎有所活动。这一段戏同样反映了圆场内部官僚化严重,潘西自感只手遮天。同时从争执中看得出,对于手下叛逃一事,彼得自己也相当介怀。
当然,彼得有惊无险地带着记录离开。不过有一处细节,在窃取记录时,孟德尔打来电话时用了一首曲子作为伴奏,以掩盖环境声音等,而离开时,彼得恰好听到罗埃(“士兵”)正下意识地哼着这个曲子。彼得惊觉,自己被圆场盯上了。在离开时,孟德尔告诉彼得,史迈力又换了地方办公,对比出史迈力警觉性更高。同时,史迈力也极其谨慎细致,在派彼得窃取记录前,没有告知里基塔尔已经潜回,以防彼得窃取记录未遂,走漏口风或被刑讯。(01:10:42-Why didn't you tell me that you had Tarr? In case I never made it out of the Circus.)

10. 关于卡拉的回忆
彼得在史迈力那里,看到了叛逃的里基。翻看记录,里基发报当天的记录被毁,足以证实“地鼠”的存在。
史迈力向彼得讲述了自己和卡拉的渊源。1955年,苏联正值大清洗,许多苏联特工逃向西方,当时史迈力奉命策反卡拉,未遂。其间史迈力将随身携带的,妻子安恩送给他的打火机送给了卡拉,当时史迈力和安恩关系就不好,这一破绽被卡拉发现,并加以利用,多年后派比尔海顿勾引安恩,意欲以此击溃史迈力,影响其判断力。
史迈力的这段回忆自述主要是侧面塑造卡拉这一形象,信息量很大。当时卡拉正取道印度回苏联,按照西方情报分析,卡拉回苏联必被处死,但无论如何,卡拉还是拒绝投靠西方。卡拉曾被美国人严刑逼供,十个指甲被撬,足见其意志之坚定,甚至狂热与偏执。
卡拉在全片中没有出现。史迈力甚至记不得卡拉长什么样子,但却记得当时屋子很小,很热,自己筋疲力尽。这也足见卡拉气场之强,连史迈力这样的人物与其面对,都觉得压抑。
而最关键的是,史迈力说出了全片的一个中心思想,也就是那个时代里这些情报人员的真实情况: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在拼命地挖掘对方的破绽并加以破坏,但其实哪一方,还不都是一样的。
(01:14:20-We're not so very different you and I. We're both spent our lives looking for the weaknesses in one another's systems. Don't you think it's time to recognise there is as little worth on your side as there is on mine?)

最后,史迈力告诫彼得,现在起要当自己已经被监视,把自己的事情安顿好。接着,彼得回家,赶走了自己的男朋友,失声痛哭。

圣诞party的闪回第二次出现,这一次交代的线索是,史迈力亲眼看到自己的妻子和比尔海顿偷情。注意,比尔海顿的左手无名指是戴着戒指的。

11. 吉姆中枪当夜
史迈力找到另一个被圆场辞退的特工——杰里威斯特比,杰里由Stephen Graham扮演,其出演过《大西洋帝国》里的芝加哥枭雄艾尔卡彭。吉姆被派往匈牙利接头,当晚总管安排杰里负责记录。这边,总管焦急地等待结果,等到的却是吉姆被枪击的噩耗……。
杰里立刻联络史迈力,当时史迈力在柏林出差,由安恩接了电话。当时圆场一团糟,比尔海顿在深夜出现,主持了大局,并在最后通知召集了驻匈牙利的所有间谍(01:23:16)。
这里又得提到了上面所说的“重要的隐藏情节”,注意看比尔海顿得知吉姆被枪击后,情绪激动,并在办公室里抹泪。
至于比尔海顿如何深夜在圆场出现,显然不可能是在俱乐部看到消息,而是因为,史迈力出差,杰里的电话打给了安恩,而当时比尔海顿就在史迈力家中,正在和安恩偷情。

当史迈力从柏林赶回时,比尔海顿故意出现在他家中,以进一步刺激史迈力。对话中提到了影片之前,史迈力注视的那副画。

12. 探访吉姆
史迈力探访了隐姓埋名的吉姆。吉姆讲述了总管交代的任务。吉姆自称不相信五个高层(“锅匠”,“裁缝”,“士兵”,“穷人”和“乞丐”)中有内鬼,但实际上,吉姆已经感觉到比尔海顿就是。
中枪后,吉姆没有死,而是获得了医治,并用飞机运往(应该是)苏联。在这里,吉姆被审讯逼供。当时吉姆试图拖延到匈牙利的间谍网全部撤离,不过,史迈力告诉他间谍网被一锅端了,回忆之前比尔海顿通知召集驻匈牙利的所有间谍,应该是比尔海顿以出卖圆场在匈牙利的间谍网作为条件,要求苏联保住了吉姆的性命。
卡拉亲自审讯吉姆,其中伊琳娜被当着吉姆的面枪杀,而关于总管究竟知道多少“地鼠”的事情,吉姆最终没有招供。
吉姆被送回英国,托比(“穷人”)前去探望,套出总管当年为高层五人安排的代号,并命吉姆隐姓埋名。

13. 制服“穷人”
拉康陪着国防大臣前来指责史迈力,反被史迈力说中了整个事件的关节,“地鼠”通过波里雅科夫向苏联发送重要情报,就在潘西等人为巫术行动租的住宅内,而整个英国却以为从苏联拿到的垃圾情报是金子,是至宝(01:37:52-Witchcraft's intelligence is genuine, it's been gold),包括和美国人交换情报都是经卡拉设计。

史迈力安排里基塔尔前往巴黎,里基塔尔要求事成之后能退出,带着伊琳娜远走高飞。由于吉姆并不认识伊琳娜,所以估计史迈力也不知道伊琳娜已死。

托比(“穷人”)被挟持,史迈力以将其送回奥地利作为威胁,攻破托比的心理防线。托比交代了潘西一伙在巫术行动中的操作,他们四个人均亲自去波里雅科夫处接头,包括“地鼠”本人。
不得不说,这一段拍得太赞了,史迈力温文尔雅,锋芒不露,诛心于无形,这个托比演的也非常到位,心理防线被击溃,绝望无助,失声痛哭(01:43:35)。
最关键的是,托比交代了那间接头住宅的地址。

14. 收网
史迈力和彼得来到那间住宅,布设了窃听器。而里基塔尔被安排将计就计,以叛逃者的身份从巴黎向圆场发报,内容有关“地鼠”。当晚孟德尔监视到,圆场高层三人紧急会面。
会后,作为“地鼠”必须立刻与波里雅科夫接头,向苏联汇报。自然,接头地点已经被监听,史迈力持枪以待。
史迈力听出“地鼠”的口音,此人正是比尔海顿,那么比尔海顿既然和吉姆是情人,那么勾引安恩,自然是针对他而设计好的,史迈力又一次百感交集。

15. 尾声
潘西等人黯然收场,下雨天连伞也没顾上打,一脸惨淡。史迈力前来探视比尔海顿。比尔海顿即将被遣返,对话中表达了对西方社会的不满,同时也说到,吉姆去匈牙利之前曾来看望自己,作为爱人,向比尔海顿求证和劝诫。
这里有一段对话,比尔说西方社会变得丑陋不堪;史迈力告知总管曾经打算让比尔接替;比尔愤愤道,自己不是勤杂工;史迈力停了一秒,斥责他以为自己是什么。这一段对话又回到了之前所说的本片的中心思想,其实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大家都是一样的,所有的那个时代的特工,并没有能够为信仰而战,其实不过是政治工具,不过都是利益对抗中的棋子。
比尔也交代了卡拉布置的特殊任务,挑拨史迈力夫妻关系,实际上是进一步挑拨,因为55年的时候,史迈力和安恩的关系就已经出现问题。最终,在一定程度上(up to a point),史迈力也承认自己的判断力收到了影响。否则,以史迈力的老道,应该很早就察觉出“地鼠”的存在,并加以行动。

吉姆将亲手枪杀比尔,执行前,他赶走了他的学生比尔,独自沉寂。

第三次闪回圣诞party,杰里打了一个哈欠,暗示这一次闪回的内容在之前两次之后,即晚会即将结束。吉姆失落地站在角落,显然也看到了比尔和安恩的偷情,黯然神伤,这时比尔出现,两人相视一笑。

吉姆赶来射杀比尔,临死前两人隔着命运的铁网对视,没人听见枪响,比尔尸身坠倒秋叶,吉姆长泪滚落脸颊。
而那边,里基塔尔也终于没有等到伊琳娜的归来。

美好的结局为史迈力降临,安恩回来了,居功至伟的史迈力入主圆场,坐上了总管潘西做过的那把交椅,空荡荡的办公室里,除却自己,再无一人。

我没有看过原著,只看过YYets的双语版本,表达一下对字幕组的感谢。既然我能写这么长这么多这么细,就请相信我,本片的确是一部上佳之作,不要相信那些胡乱抹黑本片的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没能看懂,连门都摸不到在哪儿。至于那些拿原著和70年代连续剧说事的人,我相信,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也不曾看过原著,也不曾有机会看到连续剧,一切审美,必须通过自己的眼睛和大脑。

2 ) 若能忘掉渴望,岁月长衣衫薄——观《锅匠、裁缝、士兵、间谍》

读书时代有个旧友,总是喜欢用美音和英音念两个版本的新闻給我们听。奇就奇在,简简单单几个字,甚至只是个副词,莫名地就从英音里渗出清高疏离来。
后来,听的英文愈来愈杂,各式奇异的口音变成一碗八宝饭,而英音始终是那糯白的底色,傲视群雄,冷艳不可方物。每每听到,总觉得好像有人在耳边呢喃正经事一般,一种欲迎还拒的性感。

再后来,看了越来越多的英国影视剧,钟情的演员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但是,加里,呵,邪气甚重的加里,无疑是其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所以,当《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上映,我认认真真、全心全意、感同身受地,投入其中。

谍战剧那么多,此片谈不上有多么耳目一新、技高一筹。套路正统,偶尔一点小迂回,加上几个大牌又英伦气质逼人的男演员,分数自然上乘。可是,它散发出的寂寞生活气息,这样深重!

多得那些无言的镜头。
老总病死床头,冷风吹过。Jim呆呆坐在宴会角落,神情复杂地望着Bill。Smiley被辞职后,老态尽显地走在雾雨蒙蒙的路上。一个人游泳,一个人理发,一个人配眼镜,一个人自我欣赏地对着街头橱窗微笑。然后,一个人坐在昏黑的客厅看电视。没有声音,他突然侧过头,看着钟。

我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感受:独自一人时,时间过得特别慢。有时候,你做完家事、收拾停当、看完电视,突然会不自觉地抬头,呵,还这么早。空气变得很稀薄,因为只得你一个,拥挤不了你。而甘于一个人的缘由,常常不外是因为,放弃。然而,短的是人生,长的是寂寞。

所以每每看到电影中出现这样空旷的场景,我就会不自觉地专注起来。我很想得知,其他人是如何面对寂寞的。比如:不久前看的《伴娘》。女主角细致万分地在厨房做一个纸杯蛋糕。和面、打发奶油、雕花、等待烘焙……可是,她只做了一个啊,小小的一个。花了一个多小时后,纸杯蛋糕出炉,美丽诱人可口。而她,一个人,安静地站在厨房,仔细的看了蛋糕一眼,再一口一口把它吃掉。
你看,寂寞没有声音是不是?可是,它的感染力多么强。因为偌大人间,多的是同道中人。

于是,《锅匠》在我心中的分数因此而拔高了。它竟然展现了那么多、那么深、那么黑的寂寞。而这样的寂寞,又被表现地如此淡然、优雅、辗转地透出光来。
加里饰演的Smiley,在昏黄的房间向Peter诉说前尘。抽着烟,耷着眼,声音时断时续,如此轻描淡写,漫不经心。可我们都知道,他伤得有多重。那个叫Ann的女子,在电影里只有一个妖娆的背影,穿着热带花朵一样的艳丽长裙,海藻一般的头发上别着红色的花,好像一团火,曼妙地燃烧着。她与Smiley的冷静多么不同。可是,他爱她。于是,这成为了他唯一的弱点,被敌方攻陷。
他看到她与别人热吻,撞到她与别人苟且,他也只是在宴会的喧嚣中,悲哀而克制地望着她,只字不提。情敌被俘,他竟然也如常人一般询问,难道你就没有话对Ann说?理智如他,遭遇爱情,也如普通人一般,无法幸免。是啊,Ann是我的宝贝,你夺走了她,可是你却视如敝履,这怎么不叫人伤痛?最后,他回家看到她倦鸟知返,居然在走道里踉跄,而后温柔地上前握住她的手。
那些无数个心碎、绝望的时间,那些逆来顺受却安之若素的寂寞时间,他缄口不言。他只是一个人行走,抬起眼,转过头,望向钟。

还有Jim,可怜的Jim。爱着Bill,因他告密差点被杀,最后被他救回。他什么都知道,早就知道,可是有什么办法啊。他爱这个人,即使明知前面无路,也只有闭着眼睛往黑暗里走,饮鸩止渴。他隐姓埋名地生活,可是一听到相似的名字,脸上简直要绽放出炫目的花朵来。就是这样的身不由己,恁地让人伤心。
最后,他亲手杀了他的爱人。临死前的对视时间非常短,有风,落叶在飘,Jim的眼中饱含热泪。好像只是一两秒的事,Bill的眼角就多了颗泪痣。然后,他缓慢地倒下。Jim收起枪,离去。不愿让你受苦,不如让我送你一程吧。没有对白,没有解释。最深的痛苦往往没有声音。他安静的走,时光也就安静的滑过去。喏,有时候一生就这样过去了。

还有Peter,还有Richy,还有电影里一个个面目冷峻或模糊的人。他们在阴冷的国度,从事着见不到光的工作。每个人都掩藏着内心的暗涌,在时间里淡定地寂寞着。不怕不怕,忍一忍就过去了。你要习惯它,享受它。正是这样的淡然笃定,让每个角色都悠然地散发出魅力来。

爱情,寂寞,痛苦……任何人都不会幸免。可是你看,有些人就能承受地特别好,特别美,特别安然。这是一种难得的品质,也是英伦风里深藏的内里。他们把“越美丽的东西越不可碰”诠释地尤其完美。努力也是没用的,不如摊开手与生活求和。

岁月长,衣衫薄,这是种境界。等你忘掉渴望,自然能领悟。就像我们学了英语这么多年,真正有多少时间,你会遇到一个外国人与之交谈呢?可是,这是世上另一种美丽的语言,就像这世上许多我们偶然遭遇的人与事一样,能够遇到,能够了解,已经足矣。

瞧,我们因此而看到了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多么好。
来,让我们都坐下来,喝杯茶,看看钟,加件衣吧。

3 ) 普通 007

史迈利的世界远比詹姆斯•邦德的深沉、复杂。

史迈利的容貌并不引人注目,几乎是邦德光鲜外表的反面:

他着一件素色风衣或者西装,内衬旧羊毛衫,鼻梁上一副黑框眼镜。书中的描写是矮矮胖胖,穿不合身的衣服。

据说是参照了勒•卡黑曾就读的牛津大学林肯学院院长微微安•葛林(Vivian H. H. Green)。

不同于邦德片中美女如云、留情不留种,史迈利有着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不但要面对账单,应付妻子和他好友比尔•海顿之间的偷情,还必须解决谍报工作的复杂难题。

迥异于邦德电影的正邪分明,意识形态的分歧在这里被拉平了。

片头用大量长镜头勾勒出了英国情报机构"圆场"(Circuit,得名于勒•卡黑根据 MI6 虚构的情报机构的所在地 Cambridge Circuit)波涛暗涌的肌理——那些乍看起来沉静缓慢、按部就班,其实城府极深的人们。

而苏联间谍头子卡拉领导的只是另一个官僚机构.

所有这一切,不过是为了虚无的价值而策划的阴谋和权力游戏。

于是每个主要人物都具有了悲剧性:老总、史迈利、鼹鼠,还有最后“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的杰米,更是遭到背叛后复仇的悲剧人物。

4 ) 一本很难改编的书(TTSS原著和电影的比较)

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以下简称TTSS)是个挺复杂的故事,看晕了看睡着了都很正常,俺也是把书翻了N遍之后才敢跟别人讨论的,做了一张基本无剧透的电影人物图解和黑话介绍,给对鸟语名过敏的同学,希望有所帮助, http://img1.douban.com/view/photo/raw/public/p1245001022.jpg

看过原著的同学都会清楚TTSS复杂的情节对电影的改编是多大的一个挑战。原本来说精简一下剧情砍掉支线情节和人物,在两小时之内讲完故事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是要在精简的同时保留TTSS原著的精髓和韵味就相当困难了。BBC新版福尔摩斯(Sherlock)把背景搬到当代可谓明智之举,在Jeremy Brett的经典演绎的巅峰之外新开了一个山头,故事节奏自然快了不说,福叔发短信华生写博客都立马成了亮点。首次被搬上荧幕的TTSS则不需要也没办法脱离那个属于老总和史迈利的时代,那个铁幕分隔下的冷战时代。

原著作者勒卡雷写的是最贴近真实的间谍生活,老爷子年轻的时候做过情报工作,知道这一行的酸甜苦辣,所以他笔下的间谍都没有防弹光环的。TTSS的男一号乔治史迈利,一个看上去基本无害甚至有点悲催有点滑稽的中年矮胖发福眼镜男,事业上因为高层争斗被撤职,生活中妻子出轨如打牌,后来单位出了个大内鬼(鼹鼠),领导这才记起他来,收拾残局事情总是他来干。最后当然他把鼹鼠给逮住了,靠得却是躲在屋里看文件出门散步加聊天。可是对于电影来说,喜怒哀乐都好上镜,真实平淡却很难办,看文件比飞檐走壁要难拍得多。一个矮胖小老头独自坐在冬日伦敦某小旅馆的简陋房间里一页一页的翻文件,这种镜头30秒钟是艺术,30分钟就是催眠了,观众要的是脱离生活,片方要的是票房,谁会在乎史迈利那些个不休不眠的日日夜夜是多少个三十分钟?

TTSS这次改编勒卡雷老爷子应该是参与了的,请了惜字如金的低调导演和编剧,主角史迈利出场10分钟愣是一句台词都没有,全靠镜头(阴暗的)表现把基本故事说清楚,挺不容易的。老爷子教导我们生活总不能十全十美,所以作为TTSS的脑残粉俺给电影打四星。

初次接触TTSS的童鞋,如果看完片觉得不过瘾可以去看BBC 1979年那部7集电视剧,拍的相当忠于原著,Alec Guinness爵士出演那个看上去基本无害甚至有点悲催有点滑稽的中年矮胖发福眼镜男,只要他想要的时候,那双平日里无精打采的眼睛会突然射出无比锐利目光穿透厚厚的镜片看到事情的真相,不论面前是说谎成性的间谍还是堆积如山的文件,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438520/,还不过瘾就去看原著好了,勒卡雷老爷子的种种细节和伏笔,包您满意,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175259/

谨向先看书后看片觉得不满意的同学推荐几部慢节奏的剧,
讲美国堂弟情报分析员生活的Rubicon(无路可退)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3754415/
讲善于思考的英雄的潜伏在盖世太保总部的苏联情报员如何在敌人的心脏斗智斗勇的《春天的十七个瞬间》,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305866/
还有一季破一个案子的The Killing(谋杀) 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4826178/


前面的啰嗦主要是为了避免直接剧透,现在该说正题了。

===========警告:俺是完全彻底的剧透线==========

先说几个亮点

1. 有同学说过的,史迈利退休后新配了黑框眼镜,跟之前的金边眼镜相对照,很好的区别了回忆和现实。
2. 反复出现的圣诞舞会,交代了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迷人的安恩和悲催的史迈利,彪悍又孤独的老总,被打压的阿勒莱恩,还有眉来眼去的科林叔跟强壮哥。让俺觉得尤为巧妙的是,苏联国歌声中的海顿跟安恩,既暗示了两人偷情只是卡拉的计谋,也点明了莫斯科中心是圆场的圣诞老人这一荒诞的现实。
3. 一些细节没有扔,小胖墩罗奇(难道就因为他叫Bill)、那个打火机(拍续集的需要?)、督察长的养蜂嗜好(顺带吐槽新一季的Sherlock?),海顿的画(才子外加暧昧的象征)
4. 把吉姆在匈牙利的接头地点由午夜森林变成白天的咖啡馆,没有冲锋枪和坦克,气氛反而更加紧张,胖领班那一滴汗水堪称妙笔。
5. 勒卡雷老爷子的客串(75:53),唱苏联国歌唱的好激动啊。。。

------------------------------几个有些别扭的改动------------------------------
1. 圆场总部的“四角小楼”外面看着还成,里面装修风格是不是有点后现代了。。。比如那个隔音会议室,好像KTV包间。。。
2. 不知是不是为了照顾外国观众,原著中英国特色的官僚体系给弄没了,出现了罕见的不把选民挂在嘴边的大臣,以及真的在打酱油的“卑微公务员”拉康(演员选的有点滑稽,就算找不到汉弗莱也得弄个伯纳充数吧),史迈利还很不客气地对拉康说你开除了我,完全不是勒卡雷的低调风格啊。
3. 研究组女王康妮选角也现代化了,BBC老版是伊利莎白二世那种女王,电影版则俨然是11区的那种,你懂的。这下也不用为帝国斜阳而哭了。
4. 塔尔那段,香港变成伊斯坦布尔倒是没啥,可鲍里斯等人被杀那几个场面实在有点为视觉效果而泼血浆了。
5. 为了简化剧情,塔尔的故事被挪到后面史迈利家讲了,这里改的有些勉强,且不说塔尔作为底层特工如何找到密情局二把手家的,单说史迈利因为拉康一句老总说有鼹鼠而这是你这一代的责任就接手了就有些不符合人物性格,要知道原著里面先是在第一时间审问了塔尔,然后拉康又是道歉又是恳求又是命令的,才把史迈利请出山。
6. 吉姆最后那一枪,美学和象征意义确实不错,也省的原著那个含蓄结尾让大家猜,不过子弹比赤手空拳更容易追查的吧。
7. 千辛万苦才跑回英国的塔尔居然直接给拉康办公室打电话,当卡拉的手下都在睡大觉么,原著里塔尔在吉勒姆的车上留了一个买车的纸条约定的碰头地点,然后吉勒姆用公用电话打到拉康的在乡下的别墅,最后吉勒姆在史迈利家蹲守把他接到拉康的别墅,这样才靠谱啊。


----------------------关于原著和电影的时间线比较-------------------
正文为原著时间线依据的是三部曲第三部中文版最后的年表里面的时间,括号中为电影的。
1972年10月21日吉姆在捷克斯洛伐克边境的森林里掉进卡拉和海顿设计的陷阱(电影改为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街头)
11月阿勒莱恩接替老总成为圆场首长,史迈利被撤职(电影演了老总签了一份标着1973年11月14日的文件然后带着史迈利一起退休了)
12月24日老总葬礼(电影里面孤独一人在医院死去)
(电影里史迈利是在一个雨天配了那副时间轴眼镜,下一个镜头11:12是他独自一人走在雪地里,再之后是在绿荫环绕的湖中游泳,日历显然已经翻过了一年)
次年2月27日巫师要求分房子(电影里面阿勒莱恩带着罗埃布兰德去找拉康)
4月21日塔尔为伊琳娜要求政治庇护,因为鼹鼠告密而失败,伊琳娜被绑架苏联,塔尔流亡国外(电影里伊琳娜穿的好像是春装)
5月底吉姆普莱多去小学任教(电影里面演他和孩子们在绿色的草坪上玩耍,季节上是吻合的)
7月伊莲娜等三人在莫斯科被处决(电影在这里修改了时间线,让伊莲娜当着吉姆的面被处决)
10月塔尔潜逃回英国,拉康、史迈利、吉勒姆三人审问塔尔,拉康请史迈利出山调查鼹鼠(电影里面改为塔尔给拉康打电话,拉康请史迈利出山,塔尔潜入史迈利家里寻求庇护讲述伊莲娜的故事)
11月底,海顿被查出,被杀,尘埃落定之后史迈利成为圆场新首脑(从电影最后吉姆射杀海顿时满地的落叶来看,这时应该是秋天,跟原著一致)

综上,电影里面从老总11月14日签字到秋天海顿被杀,这中间应该是经过了一年而不是个把月,只是因为片中缺乏明确的时间标记,所以看着好像很短,比如阿勒莱恩带着罗埃布兰德去找拉康要房子,之后紧接着演塔尔给拉康打电话,好像发生在一天似的,其实完全可以是七个月。喜怒哀乐这些强烈的感情都好上镜,唯独真实和平淡比较难,史迈利在雪地里孤独的走着,一走就是一个冬天。所以除了伊莲娜处决那段为了视觉冲击破了些不必要的血浆还有塔尔相关情节有些不合行规之外,其它都没有什么冲突。

至于72和73年的差异,因为中文版有过翻错时间的前科,所以还请有英文版的同学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另外鉴于史迈利的年龄在相关小说中也有过修改,所以也可能是为了之后剧情需要所作的改动。


------------------------------关于吉姆跟海顿------------------------------
如康妮所说他们俩二战前就是好友了,而海顿在二战后即被卡拉招募,海顿叛国的蛛丝马迹吉姆应该是有所察觉的,只是他一直不肯面对现实罢了。直到二十年后的那个圣诞舞会,(卡拉让?)史迈利发现了海顿跟安恩的偷情,吉姆也从海顿空虚的目光中看到了对自己多年信任的背叛,才惊觉海顿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海顿了,于是有了最后那一枪。


-----------------------一些被省略的原著看点--------------------
1. 勒卡雷笔下的每个人都不是打酱油的,比如一开始那个在街上拦住史迈利的讨厌鬼罗迪,他俩的谈话实际上提出了史迈利一直在问自己的那个关键问题——潘西阿勒莱恩是靠什么取代了老总并在情报界站稳脚跟的。
2. 史迈利跟安恩那广为人知的纠结爱情,以至于每当有人被史迈利难住就会亲切的问候说”你妻子最近还好吧“
3. 俺之前说过的,这书至少得看两遍,第1遍看到底谁是鼹鼠,第2+遍看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就已经知道了鼹鼠身份,以及他们为什么选择沉默。
4. 塔尔的护照问题以及卡拉那个“聪明的结”(成为鼹鼠的关键就是跟大家打成一片)

-------------------------不知道算啥的------------------------------
1. GO头发乱蓬蓬的时候好像猫头鹰。。。
2. BC的金黄头发配浅蓝领带真是帅啊,不过他的角色在这一版中更为酱油,一改BBC老版中吉勒姆既帅气又老成的形象,偷文件后被帕西追问的那段发怒演的不如老版有爆发力。
3. 结尾水闸花园那个接头房子的女房东干嘛要养狗,不记得原著有呢,为了让夏洛克吉勒姆一看出狗毛?
4. GO游泳的镜头有啥含义,为了表示他真的为了拍戏增肥了?还是为了显示史迈利退休后仍然一颗红心在圆场?
5. 史迈利和吉勒姆去接督察长,三人在车里,有只苍蝇飞来飞去是啥象征?不情愿的参与?(感谢豆友马命风小指出,飞的不是苍蝇是蜜蜂,孟德尔督察长出场的时候检查蜂箱来着,鉴于福尔摩斯退休后去养蜂了,蜜蜂的应该算是致敬了?不过蜂箱已经很明显了,为什么非要到处飞呢?)
6. 演Jerry Westerby那位原来是英国人啊,不知道他大西洋帝国第三季里面会不会更成熟些,现在这个娃娃脸形象哪有一点艾尔卡彭的威风啊
7. 科林叔每次看到美女后的那个笑容实在是。。。姑且认为这也是卡拉安排的吧

=================俺是穿越的分割线===================
这部分是看片前写的,用来解释少打的那颗星

看了几个2011电影版《锅匠》的预告片,感觉到由于电影这个载体本身和我们这个时代的限制,原著中的一些精华可能会被舍弃。在演员选择方面,虽然加里奥德曼他为了角色努力增肥的敬业表现值得敬佩(真的增了么,完全没看出来效果啊。。。),虽然以加里这么多年的经验表现出史迈利那种冷静和沧桑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史迈利之所以成为史迈利的那种看上去“基本无害”的感觉和那种“像个小鸡蛋”的滑稽和无奈对于演惯了疯狂角色的加里奥德曼来说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电影版在选角上面显然没有顾及“间谍长得越大众化越好”这个规则,一张张有特色的明星脸,倒是可以不用担心记不清各个角色了。

在细节方面,勒卡雷在细节上所花的功夫和取得的成就是大部分编剧和作家所无法企及的。原著不仅告诉你谁是鼹鼠,还告诉你其实很多人早就知道了;不仅描写忠诚和背叛,还讨论了其背后的原因;不仅讲述了情报行业的风风雨雨,还探寻了人性的种种角落,这一切都隐藏在细节之中。把勒卡雷这本难啃的书(是我看过的勒卡雷的书中最难啃的)在两个小时内讲清楚是个极为艰巨的任务,再加上现代电影追求视觉冲击的癖好,必然会有大量细节被舍弃和改写,这种改变无疑是十分可惜的,有时候还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比如把圆场那种朴素、无趣有些小拥挤小脏乱的办公环境改成宽敞得有些雄伟的现代风格,使得原著里面那些“英国每况日下”的抱怨像是在哭穷。

原著中前圆场研究组女王康妮对史迈利说“可怜的人儿,为大英帝国受到的训练,为统治海洋受到的训练。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都被夺走了,一去不复返了”,正是在这日不落帝国的落日余晖中,才有了圆场才子海顿对不列颠的深深失望,才有了新首脑阿勒莱恩对美利坚的种种向往,才有了这整个故事。

当然可以用电影和电视的经费什么的有差异来解释,但是看看米国HBO那些耗资亿万的电视剧,再看看BBC那名副其实的“迷你”剧,经费问题也成了帝国斜阳的极佳诠释。

乔治史迈利作为本书/剧的核心和勒卡雷心中的“游侠骑士”是个非常复杂的角色,原著中评价他“是棵外表虚弱的橡树。你以为吹一口气就可以把它吹倒,但是一遇风暴,他是最后硕果仅存扔在那里的一棵树”,BBC 1979年版在这点上表现的非常好,Alec Guinness爵士的奥斯卡影帝果然不是白拿的。加里同学你得加油啊。

所以即便2011电影版是一部成功的片子(就目前的评论看来是的),要想全面的了解勒卡雷笔下的英国间谍生活,原著还是不能不看的,最少也得看看BBC 1979年版的迷你剧。这套迷你剧片头很有意思,有变化的回放上一集结尾的内容,有点大家来找茬的感觉,片尾的音乐和画面也很有美感,外带那么一点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日帝国斜阳的伤感,算是抓住了原著的精髓了。

Anyway,期待本片在中国上映,可以看看全新《锅匠》诠释。

5 ) 扮猪吃老虎

过去一个星期,每天穿黑衣出门。花生米问:“妈妈你为什么一直穿黑衣?”答:“妈妈为阿太感到难过。”“那你要穿到什么时候?”“穿到心里不难过了。”于是她每天都问:“你心里还难过吗?”我答“嗯。”她就拍拍我的手。



这种心境底下,看《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竟然挺合适的。这个片的调子非常清冷肃杀,节奏(貌似)缓慢,静心看很有味道。



想象一个年轻男人,看了《007》,心里会说:“擦!我要做间谍!”看了《锅匠》,则会大嚷:“靠,我可不能去做间谍。” 《锅匠》正好是《007》的反面,尽管两个片都有枪战、杀戮、追杀、美女、背叛、阴谋、大国、危机。。。同样的材料,出来的作品完全不同。至于哪个比较接近现实,恐怕是前者了。偏偏两个都是英国出品。



之所以以“年轻男人”举例,是因为据说“年轻男人”是电影观众的主力。那么中年女人呢?嗯,中年女人想到的东西不一样。



先讲整体的印象。这是个著名的间谍故事,然而讲故事的人,真正想呈现的是一种氛围——平淡、衰败、琐碎;氛围里面的人则以没落贵族的淡定(也就是傲慢)面对暗流,正如Gary Oldman总是昂着头在冰冷的湖水中游泳。片中70年代伦敦那简易晦暗的房屋、空旷的街道、秋冬的落叶小径、老式电话、打字机、自行车、印章、文件柜、电梯。。。。。。都在喃喃地诉说各自的故事,有时它们的呢喃足以让我暂时抛开故事,细细瞧它们一眼。这片有三项奥斯卡提名:剧本/原声/男主,我觉得production design也应该得到提名。



故事讲的非常晦涩(又没有字幕!),好歹看了一个大概。多亏这一票当下英国最有分量的男演员,就算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也着了魔似的呆呆地看着他们演下去,到了最后,居然明白了故事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一点也不觉得闷。看这片必须跟着台词和画面进行大量脑补,还得有犀利的目光,看到画面之间的同与不同,把各条时间线正确拼接起来,才有可能充分欣赏制作者苦心的低调。比如有一场戏,Gray Oldman的角色乔治回家,发现Colin Firth的角色比尔在他家,比尔说他是路过,乔治低头,看见他的鞋子没穿好。这一幕我看到了,却要看完电影回味的时候,才明白这是在告诉我们比尔跟乔治的妻子有染。而比尔给乔治带绿帽,是故事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幕并且是个回忆镜头,你怎样判断它是过去时?你得看乔治戴的眼镜。因为他退休后换了一副眼镜,所以黑框眼镜是现在时,金边眼镜是过去时。这片是考据癖的乐土。



(好喜欢Gary Oldman啊~~好喜欢Colin Firth啊~~好喜欢我家BC啊~~好喜欢Mark Strong啊~~好喜欢Tom Hardy啊~~好喜欢John Hunt啊~~似这般姹紫嫣红,环飞燕瘦,风衣加三件套,谁是那只地鼠,其实又有什么要紧?)



时光和豆瓣都有神帖详细说明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这里就不赘述了。作为没看过原著也没看过电视版的观众,我觉得电影版的故事讲得可以接受,主线清楚,人物鲜明,张力都在,除了Gray Oldman如同原力一般无影无形无所不在的气场,其实片子也颇有几处紧张的高潮,只是被导演低调处理,非常合我的胃口。导演的运镜很多时候都很远,全景,正像一个暗中窥探的间谍,观众一开始需要自己去判断该看谁。典型的一场是Tom Hardy的角色Ricky窥探对方间谍在家偷情,被妻子撞破,从头到尾都是远景窥探。如果换别的导演,那还不大大地张扬一番,满足观众的欲望,但是这个片就死守着Ricky的视角。我喜欢这样的处理,实际上这场戏的惊心动魄并无受损。道理很简单: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看不如看不全。当然,该正面的时候,铺排也很饱满。比如BC的角色Peter去偷文件那场,非常紧张,我好怕Peter就此完蛋。(BC在这部戏里好看死了。我为什么要加括号)



这部片是和钟邪伯爵两位同城网友一起看的。伯爵说他下载来看过了,很好看,要在大银幕再看一遍。结果看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他呼吸均匀酣畅地睡着了。我稍稍纠结了一下要不要叫醒他,很快决定让他好好睡一觉。不过他后来说关键片段他都醒过来看着了,睡觉的时候Gary Oldman都是在景色优美的小径上漫步。虽然我私心觉得Gary大叔漫步的时候没那么多,但是没有跟他争论。钟邪看完之后第一句话是:我怎么觉得这个片再也看不完呢。然后我们照例一起喝过茶侃过即将来临的奥斯卡回家,隔天收到他一条短信:



“今天又看了一遍有字幕的锅匠,发现我错过了许多讯息,才发现这电影真好看!又发现其实Gary Oldman那平淡如水的表演,其实是扮猪吃老虎,真可谓深藏不露啊!Colin Firth的表演也非常老练。这完全颠覆了我昨天的观影印象。哎呀!”——总结得再好也没有了(版权为钟邪所有)。

6 ) 老子不做腐女好多年了~~~~

老子自从经历完青春期,叛逆期和骚动期之后,在经历了社会的磨砺之后,终于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老子很多年前知道,日本人卖腐,不过是裤裆里有货的两个家伙转来转去,就和事先说好了似的,老子得费好大的力气,才能分辩那两货到底是在卖腐还是两个女人在磨叽。


在决定告别腐女生涯的那一天,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于是,老子遇到BBC的《新夏洛克》。你妹的,你是夏洛克啊,你是夏洛克,你真的是夏洛克吗?要不要那么写实?要不要改编的如此贴近原著啊?
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老子明明愿意扭曲了脖子,拗成斗鸡眼,用纯真的眼神看待21世界的福卷和花生,没想到啊没想到,他们两个明明什么都没做啊?但是为毛,我一见他们,就算什么都没做,我都觉得他们浑身上下都冒出‘J’‘Q’两个字?


于是,绕着这对浑身冒着粉红色泡泡的搭档,老子终于决定在看完《新夏洛克》之后,告别腐女生涯,迎接新的曙光。


世界上事情就是如此扭曲外加诡异,二表哥参演《锅匠》,坊间传说那是一部正片~~正片~~~正片~~~这两个字如同黄吕大钟在老子的脑门上敲响了庄严的钟声,终于,两个小时的影片结束之后,老子只能泪流满面,扯着头发向天呼喊:“我错了!我错了~”


二表哥赶走了那人,我都没看出什么JQ,导演直接让二表哥哭成一个泪包,表示:胖子!你这么多年的腐界果然没有白混,这两个人真的,真的,真的,就是一对~~~


老子含泪跪拜~~老子是要挥别腐女界的腐女啊,你们要不要再把我勾引回来啊~~

最可耻的是:科林叔摇晃经典西装三件套,将‘勾引’和‘风骚’这两个抽象的词语,用身体活生生的演出了具体的意向,老子当年看95版《傲慢与偏见》的时候,没觉得这叔到底有多帅,现在,俺知道了,众位姐妹是透过他圆头圆脑的外表,华丽丽的看穿了他闷骚的本性,你妹的,勾引的如此高手段,您让女人往哪块混啊?另一边的强壮叔果然也是久经考验,不甘落后,那双眼睛哦……华丽丽的温柔的能滴出水来,别说风骚和闷骚的科林叔挡不住,就是铁石心肠,久经考验的老子也挡不住化成一滩水了,所以说,果然编剧才是最大的腐神,最后在西班牙情歌王子的情歌中,王子射杀了王子,你妹的,这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众虐片啊~~~

记得当年有位前辈说过:大英帝国一卖腐,全世界谁都挡不住。

于是,大英帝国老中青三代合力卖腐,华丽丽的闪瞎老子的钛合金的狗眼,这才是最高级别的卖腐败。

7 ) 後勁很強 值得一再咀嚼的佳作

要寫一篇不劇透,或著不淪為粉絲花癡的文,實在好難呀。下面還是稍微提到電影內容,有點小雷。

整體而言,Tinker是部水準之作,各方面都屬上乘,攝影,配樂與美術指導都非常出色,且頗有原創性跟巧思,閃亮亮的演員陣容更是沒有瑕疵。在此先提一下Hoyte Van Hoytema的攝影,我非常欣賞他在影片中各式的影像結構上,運用了 "框" 這個motif構思,不但符合故事主題,又完成導演要給觀眾的窺視感。另外,幾場原著沒有,多加的戲也不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甚至非常神來之筆的敘述人物間的關係,以及介紹人物個性。

Tinker節奏沉穩,卻不枯燥,有人覺得悶,我壓根沒這麼感覺,反而覺得從頭到尾都是一種蓄勢待發,如箭在弦的緊張肅穆感。這種對於緊繃氛圍的掌控,Alfredson在他的第一部電影Let The Right One In裡,就很成功的展現過了。Tinker從頭到尾都沒有多餘的橋段部分,緊湊的一段接一段,值得重複看的細節很多,對於熟習這故事跟人物的觀眾來說,那些細節像是寶藏等著看倌來找。不過無論錯過細節與否,這應該都不影響整體的理解。情節推動的合理,倒敘片段的拿捏,與用來描寫Smiley抽絲剝繭尋思時的蒙太奇,都安排鋪陳的很精準。

細節,是我看電影最喜歡琢磨的一點。任何藝術創作,成敗往往在於處理細節上,尤其電影必須引人入勝,我往往會被細節上的失誤搞得大抽離。Tinker在所有方面的細節處理,無論這是人物行為邏輯,說台詞的方式,還是佈景道具,都幾乎完美,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功創造出當時70年代英國的那種灰濛氛圍,更令觀眾沉迷其中。加上演員恰如其分的表演,要說這是一部在70年代拍攝的電影,也完全不覺得誇張。這部戲有時代感,卻不至於落於懷舊情懷中。而我之所以說在細節上幾乎完美是因為,如果你眼尖一點,應該會看到Tom Hardy演的Tarr不小心露出假髮膠帶,雖然這是在大螢幕上都很不一定會注意到的小瑕疵啦。

這些掌控除了要歸功於導演之外,我想跟原著作者Le Carre有關。曾經就是Mi5/6間諜的他給了劇組不少寶貴資料,某次Gary Oldman接受訪問,說到Guillam質問Smiley為何沒對他提到Tarr的一場短短對話,劇本原稿中Smiley回答了一句,可是Le Carre卻說這種事應該是盡在不言中的,所以最後電影中,沒了那句回答,觀眾聽著Guillam的自問自答,也更跟著理解他們那種以守密為生,誰也不能相信的孤獨生活。

Alfredson是一位很喜歡而且善用沉默的導演,懂得如何留白,動靜拍的分明又得宜,Tinker裡許多角色間的對望與沉默,多一秒太多,少一秒又太少。不知道這是不是北歐人的藝術天性? 好像北歐系的導演一貫都有些這種風格,去年的Drive同樣也是北歐導演,也有類似的留白感。北歐連建築也是留白留的俐落。

Tinker對於情感的處理,理所當然的收斂,這不但是一群將自制力當為防禦武器的人,還是本來就很態度謹慎的英國人呀。而正因如此,幾段簡潔的情感表露 -- Tarr說到Irina說到濕了眼眶; Guillam因犧牲個人的情愛而無聲痛哭; 不苟言笑的Smiley望著隨音樂擺動的妻子微笑,又因她幾度踉蹌等等 -- 都更異常的有力度。

說到這裡要來好好談談閃亮亮的演員陣容了。

其實我還找不到一個足夠的方式,來形容我對Gary Oldman版Smiley的演出有如何如何崇拜了 (粉絲花癡行為暴露了)。Gary的Smiley低調內斂,但內在情緒仍是滿溢的,這與電影如箭在弦的風格相輔相成。還有一點是某個英國影評說的,說這個版本的Smiley才真的能讓你相信,他能夠娶到Anne那樣風情的女人,才能想像Smiley跟人接吻。當時我直覺得那影評人(是個女的)肯定是Gary的NC飯了。當然看過書的都知道,Smiley確實完全沒有長相,似乎從來都沒有長好過,所以無論是Gary還是Alec Guinness都太好看了,呵呵。(這是個負面評語嗎? 完全不是!!)

Empire雜誌說的沒錯,Smiley的確是一個 "反電影" 的主角,他極為低調持重寡言,以靜制動的人物在小說上讀起來可以很精彩,在螢幕上呈現,真的不是一個容易演的角色。Gary要用很少的表情動作,而且也不是很多的台詞來詮釋這個人物的一切 - 他的意志,孤單,冷酷,還有對妻子的熱情等等,他更還要負責(靜靜的)推動這個故事的進行。

Smiley在這部電影裡最精彩的一場戲,就是他回憶與蘇聯的對手Karla會面的一次。導演決定不用倒敘片段的方法,而是拍出這一場非常舞台戲劇化的獨角戲。鏡頭緊推在Gary的臉上,看他一人敘述,不時完全落入回憶中 (這場戲在大螢幕上看簡直太痛快了),就有如Karla坐在他對面,不時跳出回憶,客觀檢視當時的自己,氣氛是凝結的。這一段除了鏡頭調度,沒有任何其他電影技巧,就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完成了一段完美的表演,不愧被Empire雜誌選為年度最佳的一場戲。

對Tinker故事本身不了解的觀眾,在電影開頭或許看不明白,為甚麼會找Smiley這個老頭回來擔任這個重任。但是慢慢的,你不得不開始注意他,絕對能從他的對話反應看出,他是個精明謹慎,必要時冷酷的厲害人物,無怪一直是圓場的第二把交椅。就像Gary形容的,他的Smiley凸顯這人物殘忍的一面了。

而隨著電影進行,查案行動漸漸開始後,可以感覺Smiley的生命力慢慢回來。一切不是很明顯,但絕對有跡可循,而且回憶片段的時候,過去與現在的他,也有層次不同,一種層次分明的低調。電影最後,隨著Le Mer這首感覺突兀卻有很貼切的音樂,我們看到Smiley重返光榮,看到他眼神中的精神與堅定。

配角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是演很苦情Jim Prideaux的Mark Strong,這角色是所有人物裡最有發展弧度的。Benedict Cumberbatch的Guillam與Tom Hardy的Ricky Tarr分攤了所有 “動作戲” ,一個內斂,一個外放都表現得出色。Cumberbatch鎮定下感覺出理想跟熱情。Hardy的戲最浪漫,他來找Smiley的時候,那一副受傷的小動物的樣子,看出這些在外奔波的間諜,生活有多孤單跟悲哀。這二個角色,都洽當提供了這戲年輕人的情緒張力。也讓觀眾想像,Smiley,Prideaux等年輕時候是否也是那樣熱情跟燦爛過。

Colin Firth的Bill Hydon眼神不時閃著狡狤,微笑對人時似乎真的很難拒絕他的話語,就是傲嬌的花蝴蝶呀! 幾場關鍵戲都非常精彩,但又不流於俗套,還是有他那個階級的紳士感。Toby Jones也是我喜歡的演員之一,他這次演小鼻子小眼睛的Alleline,依舊如我預期的稱職,非常服合我的想像。John Hurt老爺就幾場戲,開頭他與Smiley對望,然後低頭默然走開的戲,實在讓人揪心,幾個眼神交流,就知道他們密切的關係了。

Ciarian Hinds就可惜戲太少,David Dencik我對他完全不熟,最後他演的Esterhase跟Smiley停機坪那場戲,淚汪汪的puppy眼,好可愛 (喂。。。)。

演俄羅斯女情報員的就很稱職,美美的,悲情的。不能說給我太大驚喜,但也無過。

最後一定要提提本來已經退居幕後,特別為了這戲出來客串的Kathy Burke。(據說是衝著Gary,她曾演出Gary執導的Nil By Mouth而得到坎城影后。) 她演的退休研究員太精采了。忠心的付出,結果被犧牲掉,卻也能隱約看得出,多年圓場歷練出來的堅強,就猶如剛退休的Smiley也有同樣的感覺。然而她的落寞中,有種已然釋懷的感覺,可能就是她從來都是圈子之外的人,不同於Smiley。這部戲光能看到她跟Gary對戲,就已經很滿足我了。

這不是一部所有人都會喜歡的電影,也很容易產生兩極化的評價,愛上的很愛,不愛的可能會吐它到慘。青菜蘿蔔也沒啥好強求的。我個人很愛它與眾不同的風格。第一次在戲院看完,我跟我家那隻討論了好久,甚至好幾天後,我還在細細咀嚼幾場讓我眼晴一亮的戲,這電影果真很有後勁。因為第一次看的是特映會,離正式戲院上映還有段時間,這中間有一個月吧! 還真的難熬,一直就盼著去戲院再欣賞一次。而第二次看時,感動自然無法與首次看相比,但是享受依舊。我現在不時還會拿出配樂來聽,接下來就等DVD正式發行,一定要收!

P.S. 電影版vs影集版

看電影之前, 即使我極度欣賞導演Alfredson之前拍的Let the Right One In,很肯定他的才華,我還是有些擔心。別說他能不能超越影集版,會不會淪為模仿呢? 然而看完電影後,我對Alfredson佩服的五體投地。他竟然能拍出一部又保持原著精神,又極具原創力的作品。不但沒有抄襲模仿前作,卻也沒有因為要不一樣而不一樣,就是換個角度。他沒被書綁死,卻又很忠於精隨。

電影無法真正的還原現實。然而一部好的電影,能令觀眾相信眼前被塑造出的環境,就是真實的。電影版跟影集版對於這點都非常成功,而且二個版本各自成立,完全符合各自的風格。把電影版的演員演出放進影集版裡,則有點格格不入,反之亦然。影集版Alec Guinness版的Smiley,符合迷漫著懷舊憂傷感的影集,而電影Gary Oldman版就貼切於影片那種肅穆有力的氛圍。

原文轉自我的博客
http://snowyi.wordpress.com/2012/01/20/review-tinker-tailor-soldier-spy-movie/

8 ) 细节与情感

对于任何对这部电影的推崇,我都是抱着十万分的赞同的,但是我更推荐的一点是,各位可以选择性的看一下1979年版的电视剧版。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种种的不同,必须要讲的一点是,确实在两个小时之内要讲出与七个小时同样的故事,在细节方面,确实要有所欠缺。而此部电影相较于前作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抑或是闪光点,可以说是人物的情感表露,尤其是作为主角的乔治·斯迈利,影片中对于主角的琢磨相较于前作而言,从比例上讲,要多了许多。
很出名的一本谍战小说。由著名的谍战小说家约翰·勒卡雷创作而成。对于谍战小说,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方式,有些人侧重于细节本身,关于间谍的沟通方式,策反的方式,以及查出卧底的方式等等,而另一些人,则关注间谍本人的情感活动,一个人表面上是如何的坚强,而内心却又如何脆弱。对于此影片,个人的感觉上,相较于前作,更侧重于情感的描述。因此,可能在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联性上,似乎显得有些突兀。包括一开始烂苹果行动实施时的沟通,以及接下来的一些行动的具体细节,本片并没有着墨很多。但,尽管如此,并不能抹杀这部电影的一切,就认为它是一部差的电影,毕竟,作为导演以及时代的偏好,对于同一个题材的作品,阐述方式必然存在着千差万别。
影片中涉及到的人物情感,比较有张力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里奇·塔尔与苏联女特工之间的感情。与1979年版不同的是,本片的里奇·卡尔选用的角色是汤姆·哈迪,而且在人物塑造上,将他塑造成了一个痴情的单身汉。这在某种程度上比较迎合大众的心理。毕竟,如果一个特工有了妻室,还要去与一心爱他的苏联女特工来往,未免显得有些无耻了。而本片与1979年版在这一点上最大的不同就是,1979年版中,塔尔是为了利用女特工,最后感觉对她抱有责任,至于情感,则是通过其他人的旁敲侧击性的描述语言而表现出的,在关键时刻,塔尔最在乎的还是自己的妻儿。而在本片中,塔尔是真心的同情并且爱上了女特工,而女特工,则很可能是利用塔尔,而寻求庇护。而且塔尔的个人情感,统统是通过塔尔自己的行为表现以及语言体现出来的,这在表现力上要更加真实。
第二个方面,男主角乔治·斯迈利与妻子安之间的情感。影片通过那场通过回忆表现的聚会,通过斯迈利的视角,表现出了他对于妻子的挚爱,以及遭受背叛时的失落感。这在刻画主角斯迈利的人物本身上也有帮助。通过他对妻子的情感,让我们觉得原来本身我们观念中的这些冷血特工,其实也是有血有肉的,他们也是富于情感的,他们同样会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打击面前感受到与普通人相同的感受,我想这一点,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尤其重要。另外的一个细节,就是斯迈利送给苏联特务头子卡拉的那个打火机来体现。当然,这个打火机在1979年版中也曾出现。通过这个细节,显现出了斯迈利本人对于这份情感的复杂心情,一方面,这是他最为珍爱的礼物,来自他最为珍爱的妻子,另一方面,他却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想要忘掉他的妻子对他的背叛,甚至是忘记他自己对于妻子的爱,不得不说,通过这个打火机,人物内心的情感纠葛被充分的表现了出来。在影片最后,斯迈利看望了自己的妻子,在影片中并没有出现任何的人物对白以及人物形象,但是略带模糊的画面以及妻子用手臂挽上斯迈利的臂弯时,还是留给了观众以一定的想象空间,这对于电影的表现魅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第三个方面,特工吉姆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同性情感。在1979年版中,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被描述成了革命的兄弟情义。这有可能是受到了时代的局限。在本片中,在聚会中两人的眼神交流,已将一切说尽。当然,我并不想鲁莽的以“好基友”来定义两人的关系。但是最后当吉姆用狙击枪杀死比尔·海顿的那个瞬间,在内心里还是颇感觉到了悲凉,两个人默默无言,眼中都包含泪水,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代价吧。当一切的理由借口都无法再说出口的时候,也许一切都早已注定,尽管我们的心意未变,但是已经造成的事实,最终将导致一个极端的悲剧式的覆灭,但是那些泪水又让我们对于情感本身,有了一层新的认识,也许人总是会犯错,甚至被判,但是情感本身,也许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良多。相比之下,1979年版中,两个人在最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对话,而且,可以说比尔海顿是明摆着要赴死的,在人物情感方面,似乎确实有些欠缺,也许是因为导演不想着墨更多,只想将这部作品描画成一部报仇与实现正义的作品吧。
除却情感因素,本部作品最大的一个纠葛点也许就是在谍战系统中的政治斗争以及尔虞我诈。本身不同于政坛的一点是,谍战系统涉及到很多的国家安全因素,同时又有很多暧昧的地方,比如双面间谍。双面间谍一直是一个很妙的存在,他们不忠于任何一方,似乎只忠于自己的利益。围绕双面间谍,有政治野心的人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利用双面间谍取得政绩,同时得到晋升,而真正关心国家安全的老领导,很可能会因为一两次失败,而被年轻的一代架空。归根结底,本部影片中的故事起因全因内部的政治斗争而起。在这个过程中,作为苏联间谍的比尔海顿利用了柏西等人的政治野心,同时利用了老局长本人孤注一掷的行为,成功的获得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不得不说,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间谍。可惜的是,也许是他心慈手软了,无论是对于老朋友,还是在内部人员清洗的手段上,都略显温和,不然,很可能最后的真相也不会被发现。
一个人的观点而言,从总体风格上来讲,这部电影存在一个不大不小的缺点,那就是缺少了某种压抑感。因为涉及到国家安全以及个人生命的安危,影片缺少了一种剑走刀锋的感觉。而这一点,1979年的版本则做的相当到位,无论是在调查的过程方面,还是突发性事件的表现方面,都可圈可点。而本片中,对于一些戏剧性的表现,可能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都一笔带过,包括斯迈利对于与卡拉会面的回忆,是通过斯迈利的个人语言来表述,包括斯迈利与比尔海顿之间的对话,对于比尔海顿本人的想法,着墨甚少,包括斯迈利冲进比尔海顿与苏联外交官会面的房间时情景也被一笔带过。这样的场景如果细细列举的话,还有几例,但是这些都是相比较而言。如果是首先看的本片,可能就会有另外的一种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我在此就不妄加评论了。
需要提到的一点是,其实作家约翰·勒卡雷本人通过此类小说想要表现的,其实主要是间谍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处事风格。看过他接受的一个采访,联想起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其实不难得出,一部作品中吸引人的其实不只是细节,对于人物本身的内心纠葛,其实也非常引人入胜,毕竟作为普通人,间谍的生活都是在传说中才存在的。一言以蔽之,如果相比较而言,观众更重视此部作品中的事件发展与事件人物本身的背景联系,推荐1979年的版本,而若想要体会一下人物内心的情感流露,这个版本相对而言要略胜一些。
对于我个人而言,更喜欢1979年的版本,也许是因为我的先入为主,但总感觉那个版本能真正让我感觉到那种真实的压抑感,包括间谍的神秘性,任务的危险性,以及在细密的侦查中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都让我感觉到提心吊胆。如果注意观察一点,当彼得特工去偷档案时,他的手是一直在颤抖的,这一点虽然值得称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有些失实。
每部作品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尽管有前部作品,作为新作品的此部电影,在表现力上,总体而言,还是可圈可点的。所以,作为了解谍战的电影来看,还是有一定的收获的。

短评

Control本来好好的做着魔杖但是不愿意为麦劳德服务就拉着教父一起去了麻瓜伦敦。Sherlock觉得苏格兰场的人都太弱智于是进了Circus和麦哥抢饭碗。乔治六世在战后被策反成了苏联间谍还去勾引教父他老婆。Handsome Bob抛弃了One-Two变成直男一枚…英国太小熟人太多,打酱油的都是大牌!看片心情各种微妙~

5分钟前
  • 叉叉
  • 推荐

气质!关键是气质!英伦气质太迷人,剑桥Circus太神秘!撇开如鲠在喉般的悬疑和紧张感,电影的从容和感觉很美。特别是一堆老得发霉的英伦男演员集体加盟,个个穿着老旧,味道陈韵。Oldman穿针引线,Colin Firth傲娇潇洒,Hardy金发忧郁,BC还演gay,真是亮点频频,演员单独加一星。

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1. cast太强大了 2. 我爱benedict 3.真的太好看了 4.最近英国的电影都不错 5.为什么伦敦在电影里总是黑不溜秋while美国不管哪里都阳光明媚

11分钟前
  • Appletini
  • 力荐

有一种战争叫做冷战,有一种高潮就叫做冷高潮。整个故事都处在阴谋中,让人时刻处于高潮前夕,欲喷发之时却在最后一刻被抑制,时刻感受着高潮前夕那种瘙痒的滋味......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迎面扑来一股bloody强烈的英伦叔叔风。剧情bloody难懂,奥叔bloody禁欲,阿福的金发bloody怪异

19分钟前
  • 酚酞
  • 推荐

留白与反高潮

24分钟前
  • 马赛克
  • 推荐

可能由于所有人都很出彩,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加里·奥德曼反而没有显得脱颖而出。一场精彩诡谲的冷战群戏。

2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一部看情绪的电影,整个片子弥漫一种伤感和忧郁,并用那场不断穿插的圣诞晚宴做情绪的线索。泛黄的画面、缓慢的节奏以及统一的运镜(匀速的慢摇和推)、角色不露情绪的表演,都是为了营照这种氛围。缺点则是让整个片子稍沉闷,节奏慢,不断插叙理解起来略辛苦。奥德曼还真是沉静如水啊,结尾很奇怪

2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受不了要将这么多人的脸和姓和名和他们的代号和他们做过的事一一对位,全片节奏奇乱导致观影过程百爪挠心。改编书的电影如果只面向那些看过书的人你拍它干什么,导演不懂什么叫剧情片也不懂什么叫悬念,HOLD不住复杂剧情就别硬上。让人想看第二遍的电影绝不该是因为剧情没看懂,不会讲故事就别讲。

31分钟前
  • 大漁
  • 较差

Benedict Cumberbatch帥呆了。太美型了啊啊啊!然后他竟然出了一把柜!哎呦!

35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个人觉得非常精彩 戏骨们无时无刻不在飚戏 不过看惯了大片的人 需要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才行 否则就会睡着的!

39分钟前
  • 考拉赵小胖☂
  • 力荐

含蓄内敛神秘冷峻,有一种气质叫英伦;密密盘丝环环解扣,有一种铺排叫意境;文火加热至沸惹一身鸡皮,有一种悬疑像过敏;笔挺到暴走,联袂祭出雾都国宝级景观,有一个物种叫岛国大叔;挑个眉翘个腿,高压电就飕飕流窜,有一腔鼻血论斤飚。抖一抖月野兔刘海,不用念咒就把我给灭了,有一个大叔叫Colin

42分钟前
  • JulyChan
  • 力荐

时长限制,吉姆-普莱多与小男孩比尔的戏剧冲突减弱。虽然两个小时说短不长,基本没有高潮,观众被要求注意细节,而对于没读过原著若想时刻紧绷神经则稍困难,配乐激起情感波动处毋多,换句话而言就是沉闷。两条叙事线并行却依然无法解释所有问题,演员表现到位,另外最后海顿的死还是被拍得很基。

47分钟前
  • somnambuleNRR6
  • 推荐

jim提着枪去见bill那段,音乐是他们在圣诞夜狂欢的歌,想到曾经并肩作战的人啊,眼泪就没能忍住。这一部纯粹男人的片子,含蓄冷静节制隐忍,较量的是忠诚和智商,剪辑也很棒,各处散落的珍珠不慌不忙松松地串在一起,比刻意煽情的片更能打动我。只是R5不尽人意,字幕有两处听的时候觉得翻译出入太大

4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表面温文儒雅实则潜藏玄机,铺垫很多,信息量很足,但关键人物的彼此关系与支线的阐述不够深入。低沉的音乐中,众演员演绎的这出冷战谍战剧,里面的英伦味道和特定时代的气氛让人着迷,频繁的场景、时间切换则非常考验观众专注力。★★★★

51分钟前
  • Q。
  • 推荐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导演很尊重原著,可惜编剧没把原著当回事,电影前半部分铺展了很大的摊子,竟然重要的角色之间都缺少必要的暗示和联系,和整个故事几乎都没有实质性的关系,不得不说这剧本的失败。这可能是最贴近真实间谍生活的间谍电影了,没有枪战和追车,有的只是一群疲惫的魅力老男人。★★★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哥拍的不是谍战,是寂寞!

60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这片怎么看着跟同窗之爱续集似的……当年的正太科林叔投奔苏维埃之后又杀回来了继续男女通吃搅乱一池春水这样╮(╯▽╰)╭……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两极化:对剧情过分期待的同学恐怕会失望,然后一直迷恋英伦气质的人却恰恰找到了归属感。电影本身气质浓厚,含蓄缜密,演员阵容堪称英国全明星。电影为了加强阴郁感,而使得人物之间的联系线索过于隐晦。这里所表现的特工更接近现实中的特工生活,而《007》《碟中谍》是和大家开玩笑的。

1小时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拍的就像一部文艺片,满眼是浓味儿英国风,每个人都莫测高深淡定闷骚,挑战表情戏眼神戏内心戏新高峰。演员普遍优异,细节普遍精美,英伦风普遍浓厚,剧情......受英语制约,评价无能。

1小时前
  • 你好花束爷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