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我是一名评书爱好者,我历时三年,依传统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敷会出一部新评书《天津话版三宝太监西洋记》我根据太祖实录,太宗实录,国榷,明史纪事本末,明史,等等典籍。我大胆创作,把郑和的前半生的经历进行了艺术创作。目前本书已经开播,在喜马拉雅APP上独播。欢迎各位订阅与收听。
由于之前读过两遍《明朝那些事儿》,还看了不少明初的历史正剧,故对于明太祖明成祖的明初历史相当清楚,因此这个系列的百家讲坛并未给我带来多少新知识,倒是给我彻底复习了一遍,可谓温故而知新。
但多多少少总会从炒冷饭里获取到一些新的想法,如果说驱逐元朝那阵的北伐是最激烈的正面对抗,无可避免,那在朱棣迁都北京后的中老年时期为何会为了鞑靼瓦剌的挑衅而频繁大规模北征?游牧民族在关外甚至漠北的飘荡,是不可能被根除的,再加之朱棣的政治城府和谋虑不会轻易被挑衅冲昏了头脑。于是我更倾向于赞同商传先生的讲法,是朱棣血液里的战争因子以及盛世骄傲将他拉回了战场,蒙古裔生母的先天基因和长期驻守北平的后天藩王经历最终让朱棣在战争中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期,这和靖难之役的首尾呼应,肯定了这位英主的武功。
剪辑《山河月明》的要是看过这个,剧情也不会剪得那么稀碎了。
明史學會會長,講得真不錯啊,研究很深入,看得比較透。
看的第一部《百家讲坛》
回顾了明成祖的一生,朱棣虽然帝位来的不正,单功绩卓著,是真正的成祖,感谢商传老师的讲解,可惜商老师已经去世。
温故而知新!功过是非,文韬武略,成就天赐大帝!
老师的声音很磁性,朱棣文治武功的帝王生涯很精彩。
累了一辈子,没有一天松快,最后毙命在北征路上,值得吗?朱棣太爱折腾了
实实在在靠自己打江山的皇二代,还是有实力有抱负的,虽然名不太正。
永乐大帝朱棣辉煌的人生
一提醒,好像是和秦皇隋炀有些相似,或者和太祖也一脉相承,不过多了个大规模海外探险活动,说起来商先生并没有讲法律、经济和文化的部分,所以我还是喜欢听王立群和蒙曼老师。
如果能讲更深点更好,致敬商传老师。很喜欢永乐这个年号。自古无情帝王家,朱棣夺位的过程比李世民要坎坷得多,但其中埋藏的巧合与机缘也挺宿命论的,比如结识道衍,三个兄长都短命之类-。-用工作狂的功绩来盖过毁贬的那一面,永乐大典、紫禁故宫、通使西洋,巩固版图,远迈汉唐。
伟大工业
其实永乐极似隋炀帝譬如:前者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后者修建东都洛阳,分权关陇集团。编辑永乐大典;完善科举制度。三征蒙古无果;几伐辽东伤财。两者都开凿运河。永乐多出一个郑和下西洋,却是目的不纯,毁誉参半的,比起隋炀帝那些弊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事情,有过之无不及。
讲得比较深刻 反观明朝那些事儿只是入门
补记肯定是看过的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一个有着耻辱感的人,当他认识到这种耻辱感,希图以一种更大成绩来弥补这种欠缺,那么可以说这个人是勇敢的。放到君主身上来说,如果一个君主知道自己得位不正,认识到自己的这种欠缺和耻辱,能够励精图治,从而使得自己的得位变得正确而伟大,也可以称作勇敢。历史上至少有三个“知耻近乎勇”的君王,都是皇朝的第二位皇帝,那就是汉文帝刘恒、唐太宗李世明和明成祖朱棣,这三位某种程度上非常相似,得位都不是太正,但是文治武功、励精图治,最终成为了帝王典范,就连他们的庙号都是“太宗”,我称之为“太宗现象”。(注意:汉文帝的庙号是太宗,而明成祖在嘉靖以前的庙号也是“太宗”。)
五颗星:好,开卷有益。
夺位成功却没能抓到建文帝落下一辈子心病;身为九五之尊却累得跟狗一样起早贪黑;派郑和屡下西洋缔造辉煌成就结果航海记录又全丢了;以举国之力编撰出恢弘巨制《永乐大典》最后神秘失传……跌宕起伏的历史片段,可惜商传先生的讲述太过学院风了。
很多重要事情有点带过了,朱棣真厉害
讲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