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搞笑
该片是英国著名的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的成员特里琼斯 (Terry Jones)导演的一部荒诞不经的调侃宗教的电影,讲述在罗马统治下的巴勒斯坦,一个普通男人因为参与反罗马的地下组织而被误认为是弥赛亚(犹太人企盼的复国救主),并最终被施以十字架刑的滑稽故事。一如Monty Python所有的电影那般,特里琼斯在这部电影中也使用了大量荒诞无厘头的笑料,电影以圣经为原型,由头至尾都充斥着颠覆,嘲讽的意味,对于虔诚的宗教人士来说,这部电影确实是场巨大的灾难。
2 ) 看到生命中正确的一面 呼呼(口哨声)
这是一部宗教人士的灾难片,但是灰常的搞笑,虽然我不太了解西方的宗教文化。一群男演员扮的女人确要假装自己是男人,还都积极去扔石头砸亵渎了上帝的人,而这个人仅仅是说出了上帝的名字,然后负责行刑的罗马士官也被石头砸死了,这一段爆笑啊。前麻风病人追着要钱,一跳一跳的,走的时候还差点儿踩着驴粪,但是他优雅的一个转身躲了过去,然后又一跳一跳的跑开了。还有犹太人民阵线那帮自杀爆炸组最后出现的时候,竟然用自杀进攻,无语,但是这其中一定都隐含着深意,虽然不能完全看懂,但是大致能估计到这部电影对宗教的不懈,很牛逼的片子。借布莱恩的话讲出了主旨,劝诫宗教人士放弃宗教,他说你们是独立的人,是不同得人,靠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不是听别人的。罗马国王说话不清楚逗笑侍卫好搞笑,然后他的喷友名字够奇怪的,而且说话更不清楚,笑死了,字幕组特意把不清楚的单词的中文意思也用搞笑的错字代替,很用心。还有安排十字架那一段,我了个擦,那态度太好了,犯人自觉程度也真高,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桥段,都极大的讽刺了宗教。。。。
3 ) 被恶搞的并不是人生
时光网评出的50佳英国戏剧电影中,巨蟒剧团就有两部上榜,《巨蟒与圣杯》以及《万世魔星》,相比前者重点突出而多线并行的叙述方式,这部电影的中心显然就是充分恶搞布莱恩的一生。开头煞有介事,东方三博士跟随星星的指引来拜见圣婴,岂料走错房门,莫名其妙地给布莱恩许下祝福,虽然他们之后找到了真的圣婴,但布莱恩注定要因为这放错的祝福而成为“幸运儿”。但布莱恩是不过是一个胸无大志的普通人,众人莫名其妙赋予他的神圣身份在他眼中只是麻烦的标志,他想要摆脱而不可得,一旦他被贴上了“救世主”的标签,他的一言一行就不属于自己了,这或许对他而言是不公平的,因为他原本没有承担“救世主”职责的义务,也不具备“救世主”的资质。而这些疯狂的场景也让我们充分见识了一把英国版的莫名其妙的“宗教战争”。我们知道布莱恩的身份是“救世主”,而这个误会已经无法解除,自然会想知道他是否最终像耶稣一样被钉在十字架上,而导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却并没有让布莱恩像耶稣一样得到重生,只是用一曲“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给电影的荒诞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许真如歌词所写的那样,布莱恩骑士并没有从东方三博士或上帝那里得到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利用或者不利用“救世主”的身份对他而言不过是像早餐喝牛奶还是果汁一样稀疏平常的选择,而他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这也就意味着任何结局对他来说其实都是合理的。巨蟒剧团或许恶搞了圣经,但并没有恶搞人生,因为人们无法选择如何出生,却可以选择如何生活,真正有意义的人生是不会因为其他人的“恶搞”而贬值的。
4 ) 荒诞的潇洒
看过两遍。
初看还在05年。我在准备艺术史的考试。昏天暗地的看《圣经》,然后男友就拿了这部片子,说能看得好笑的话,证明对圣经故事有体会了。
要觉得这部片子真的好笑,还真的需要《圣经》基础。有了新约的基础,才能觉得这片子的好笑。当然好笑归好笑,深度在哪里,还要慢慢体会。
个人很喜欢这部片子。虽然我买的一套特丽琼斯碟里其他几部让我有些失望,也许是因为《布赖恩的一生》锋芒太露的缘故。其他几部都不如这部来的如此富有叙述的流畅性和故事的精彩性。
对信教的人来说也许是“灾难”,因为将宗教给戏化了。可宗教的现代含义,也许不只是高高敬畏。有时平等视之,乃至从反面看,或许更有感触,也未可知。
我也太爱布赖恩的老妈,那个英语说得……即使就听英语也可以让我笑死。
但笑之余其实有很多可以深思的地方。包括那些神迹的产生。那最后被迫走上受难之路的原因……乃至最后,吊上十字架后,望天吹起口哨唱起歌。
我只觉得很潇洒。荒诞的潇洒。那是凡人的一场荒诞的潇洒。
如同那片尾曲——
Some things in life are bad,
They can really make you mad,
Other things just make you swear and curse,
When you're chewing on life's gristle,
Don't grumble,
Give a whistle
And this'll help things turn out for the best.
And...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whistle]
Always look on the light side of life.
[whistle]
If life seems jolly rotten,
There's something you've forgotten,
And that's to laugh and smile and dance and sing.
When you're feeling in the dumps,
Don't be silly chumps.
Just purse your lips and whistle.
That's the thing.
And...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whistle]
Always look on the right side of life,
[whistle]
For life is quite absurd
And death's the final word.
You must always face the curtain with a bow.
Forget about your sin.
Give the audience a grin.
Enjoy it. It's your last chance, anyhow.
So,...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death,
[whistle]
Just before you draw your terminal breath.
[whistle]
Life's a piece of shit,
When you look at it.
Life's a laugh and death's a joke, it's true.
You'll see it's all a show.
Keep 'em laughing as you go.
Just remember that the last laugh is on you.
And...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Always look on the right side of life.
everybody!!! Always look on the right side of life~~!即便人生荒诞,也可潇洒,哈哈。
5 ) 一部关于‘荒谬’的影片
‘Life of Brian’是一部关于生命的荒谬的幽默剧。荒谬意味着悖论,目的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合理’的不合理性。
Brian是一个单亲妈妈的私生子,一个不比别人过得好、也不比别人过得糟的普通的穷人,一个由于人为制定的规则,而身份不明的混血儿:根据犹太人的规定,身为犹太妈妈的儿子,Brian应该是犹太人;根据罗马人的规定,作为罗马父亲的儿子,Brian应该是罗马人。
Brian的‘禀异’之处在于,与上帝之子‘耶稣’同年同月同日生于同一条街上,他俩是邻居,他们长得相像,却一眼看得出不同。这种巧合并没有为Brian的生命带来什么奇遇,而这巧合所隐喻的讥讽揭开了整部影片的序幕。
Brian生命的奇异经历几乎是基督耶稣的反面,虽然他们殊途同归地被送上了十字架。没有天赋的使命,平民Brian被误指为弥赛亚(救世主),被众人追随。他说的话成为圣言、他的常识成为了圣迹、他随身携带的物品成为了圣物。他沉默,大家认为他携带着上帝的秘密讯息;他否认自己是弥赛亚,成为是真正弥赛亚的证明;他承认,...这样的荒唐的矛盾在影片中俯首皆是。盲目者永远能用自己的逻辑自圆其说。
虽然影片与宗教有关,但并不是一部反宗教的影片。耶稣的形象只出现过一次,两分钟的样子。影片讽喻的范围很广,几乎嘲笑了生命中一切自相矛盾的荒谬,生、死、爱、信仰,从宗教、权力,到日常生活。也许影片的内容有无数的暗示,但我相信揭示和构筑荒谬的本身是影片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它使影片有趣、流畅、充满魅力。
‘Life of Brian’是典型的英国式的幽默。和‘阿甘’相比,'Life of Brian'没有任何宣扬的主旨,比如阿甘的诚实,比如‘好人好报’,比如‘执着’。‘Life of Brian’的智慧更在于消解和揭示,而非建构和规劝。Brian与阿甘不同,如果阿甘的以其‘非正常’嘲弄了‘正常’而‘超常’的话,Brian只是生活在正常人中的一个普通的正常人,到生命的最后,他也依然如此。如果阿甘的结局是喜剧的话,Brian的是悲剧。英国式的cynical里有更多的怀疑主义的成分。
影片结束在一首歌里,‘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如果Brian的生命充满了荒诞的经历的话,这个结尾相当温暖。它的温暖在于其'人性'显示--生命本没有/也不需要超越于其自身意义的意义。这也许是这部电影唯一的坚持,所有附加的意义,不仅荒谬盲目,而且虚弱得不堪一击。
6 ) you are individuals
结局听到游戏中熟悉的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life,才知道原来出自这部电影!必须大赞。开头三位从东方来的智者受星相指引来到耶路撒冷,指示弥赛亚的降世,向其表示敬意,却走错了地方,来到brain家中。长大的brain加入people's front of judean,行动中被罗马大兵抓。反对罗马人要把罗马人赶出去的brains此时声称自己是罗马人(他的母亲玛丽亚说自己被罗马人强奸),机缘巧合的brain逃出了监狱,为躲避大兵假装在街上传经,结果却被信众狂热追捧。他急切的想要大家不要追随他了,“不要祈祷别人告诉你怎么做。你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人”,信众们得到指引依然狂热近乎无脑。最后brain被绑上了十字架,所谓的信仰者赞许他的牺牲肯定他的伟大,并支持他的死去。
brain大概是耶稣的形象,所以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影片开始就被喷了。
很喜欢那一段,想做女性、想要拥有一个小孩的男士,所以男性的生育权的确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事情。很棒了,//m.douban.com/note/710874944/?type=rec
还有一段也很搞笑,brains把葫芦给了一个人,在被信徒追赶的路上掉了一只鞋,结果人们也会因为靠那个东西作为指引而吵架而分道扬镳
但是罗马大兵和brain那段关于时态主谓宾的对话点在哪里?没有看懂,愚蠢与腐朽吗?
宗教的狂热,在位者的昏庸以及联盟的分裂多方位的讽刺
7 ) 有几个不随时间推移而褪色的笑点。
由于亲王的原因看了这部电影,之前听说过这个班底和这部恶搞宗教和历史的电影,没想到三十多年前的喜剧片现在看来还极其有趣。有些片子的确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退色,有的反而越来越历久弥新。
本片好像是一个英国的喜剧团体,后来他们还参与了《一条叫旺达的鱼》的拍摄,影片里那两个最出彩的喜剧角色,在本片里同时演好几个人物,利害的就是通过化妆和表演,各个人物居然没有重合感。而且本片的唯一女性居然还三点全露,那时候的片子尺度到底有多大啊。。。
片子的剧情完全就是为了恶搞基督教和罗马帝国历史,当然,用的是现代人的眼光来演绎和诠释,可喜也是可叹的就是,片子里的那几个不随时间推移而褪色的笑点,这么多年过去了,人类中的各种偏激和愚蠢行文仍然能拿来取乐。片子里的脑残反抗军的表现,实在是能让人想起近几年国内的一些所谓爱国者。而那个语法笑话,估计只要语言还存在,就会永远的存在下去。
另外,这片子是谁翻译成“万世魔星”的?这种浓浓的香港漫画的味道,片子原名叫“布莱安的一生”,改成这么惊奇的名字,估计也是想吸引老百姓进电影院看。
话说,本片的宗教历史恶搞,一人分饰多人,国内的电影和演员要不要挑战一下?
8 ) 我认为上帝很有幽默感,你呢?
在1979年,上帝观看了巨蟒剧团的《布莱恩的一生》觉得很有趣。
他认为这部电影没有任何亵渎或冒犯之处。是的,上帝很欣赏它对宗教和宗教狂热者巧妙讽刺,因为他自己就知道能够自嘲的好处。甚至在走进戏院之前,他就知道主角布莱恩并不是耶稣基督,只是一个和耶稣同时出生的人——事实上,就在隔壁——后来被误认为是弥赛亚。上帝坐在他的座位上,一手拿着爆米花,一手拿着无糖汽水。玩得很开心。
他把《布莱恩的一生》推荐给他的儿子耶稣,他的儿子耶稣也认为这是一部搞笑的电影,并立即对巨蟒蛇剧团——约翰·克莱斯、格雷厄姆·查普曼、埃里克·伊德利、特里·琼斯、特里·吉利亚姆·迈克尔·佩林——创造了如此精彩恶搞的电影大加赞赏。他把这部电影推荐给了他的朋友们,并告诉他们,要有开放的思想,才能感受到其乐趣。
但是上帝和他的儿子非常不解,为什么圣经地带的社区里有那么多人对《布莱恩的一生》感到如此沮丧,特别是那些因为害怕永远被诅咒而没有去看这部电影的人。他们俩都沮丧地摇了摇头。他们想,这只是一部电影,而且很有趣,没有恶意。
上帝给了巨蟒剧团的《布莱恩的一生》克服这种荒谬困境的力量,40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被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喜剧经典。是巨蟒剧团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仍然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看的电影,但它一定要是吗?如果你喜欢派森的滑稽喜剧风格,你会喜欢《布莱恩的一生》。
缅怀已故的披头士乐队成员圣乔治·哈里森,感谢他帮助巨蟒制作这部精彩的电影。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这就是这首歌的出处 英国的贱货幽默理解不能啊
可能当时很好看 毕竟是老片子了 很多段子不能理解或者是不符合现在的口味了
巨蟒的喜剧过时得很快,但[万世魔星]则因为它叙事上的连贯性而可以长久。时至今日,电影对于基督教和信仰问题的讽刺依旧针针见血。信仰的本质无外乎是逃避自己做决定的责任。
正确的打开方式是看完宾虚, 哈欠连天, 心说, 太假了, 然后打开这个, 哈哈哈哈哈, 太淘气了, 好提神. 世界本来是这个样子才对嘛. 先看了宾虚也更能get到笑点.
我怎么觉得结尾那首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也是个讽刺呢?布赖恩从头到尾都没唱啊。
巨蟒神作!对现世是多么超前的还原,宗教愚民,暴政养猪,各种自杀主义和无脑党派,一排十字架钉满了足以自我安慰的各种逻辑
看到百夫长给布莱恩纠正拉丁文语法的地方就笑了,想起了Eddie Izzard的拉丁文段子,Eddie说得没错,“我们搞喜剧的基本上每个人都从Monty Python那儿偷师。”Python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荒诞喜剧。本片对宗教人士的讽刺也是不遗余力,在英国,几乎每个优秀的喜剧演员都是无神论者。
荒诞讽刺,无法打星,有的地方实在困惑。。。记住了一句话,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IMDb Top Rated Movies #174:<Life of Brian>是一部关于生命的荒谬的幽默剧。荒谬意味着悖论,目的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合理”的不合理性。—— 事实证明,相较于影迷们口中更为权威的电影网站IMDb所筛选出的Top 250,还是豆瓣电影Top 250里的片子更符合我的口味。虽然它俩只是我的观影参考对象而已。
前半部三星,后半部五星..这居然是79年的片子啊!!果然英国佬的黑色幽默经久不衰.....the bright side of life居然是这部片子里出来的。。我还以为是借用呢。。果然是世界级的好片啊~本片之所以输巨蟒与圣杯就是因为基督教这个敏感的话题。。。
这部影片是喜剧团体Monty Python继《巨蟒与圣杯》之后制作的又一部荒诞搞笑大作。这部无厘头电影不仅和前作一样进入了IMDb250,而且还入选了《Time Out》杂志评选的“史上最佳100部英国电影”。如果说《圣杯》是对历史的一次恶搞,那么这部作品就是对宗教颠覆和嘲讽,宗教人士必然会反感。
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Life~ ★★★★☆
3.2 分了兩段才耐住性子看完。Terry Gilliam還是要比Jones高!
1.不若[巨蟒与圣杯]对形式与文本的颠覆来得彻底,也不够好笑,但几位士兵使劲憋笑的桥段(biggus dickus)与结巴助手的窘况令我狂笑不止。2.纠正"罗马人回家"的语法错误并伐刷100遍。3.只要男人愿意,他就有权利生孩子。4.尾声的十字架群唱,媒介自嘲与推荐电影——安东尼奥尼[夜]。(8.5/10)
无厘头讽刺大百科。开始无聊渐入佳境。讽刺了:当权者(口齿不清白痴相)、装傻为善的当权者的爪牙、反抗者(盲目牺牲)、民众(近乎愚蠢的崇拜,如没有个性的复制人)。肯定了为权利而斗争(支持变性者权利的有趣台词),片尾曲非常积极乐观向上,片头曲男人的一生正和了:潜龙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
颠覆宗教的一部电影,我不喜欢。不过颠覆地有意思。大量无厘头的对白有点儿滥。
3.5 果然和《巨蟒与圣杯》是一个团队的作品,一贯的无厘头和搞怪以及浮夸到漫无边际的想象力,但不如《圣杯》。这里面没有什么不可以,就看你如何去解构这部电影。内涵都是需要人们去解读的,经典也是一样,当然就如片中的布莱恩忽然间被乌合之众奉为上帝之子一样,既是反讽,也是自嘲。
这才是文化人玩无厘头的样子嘛,在这个充满政治正确又缺乏实干家的年代看,尤其反讽。
6.5 最烦这种恶搞电影,琼斯的巨蟒与圣杯看一半就看不下去。这部电影也是坚持看完。
Biggus Dic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