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电影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影片成功地引起了我对阿拉伯世界的兴趣。我在想哪天有时间,要翻翻书籍和资料,深入地了解一下这个民族的历史。
描写阿拉伯人的电影本就廖廖可数,再加上壮阔的沙漠风光、异域风情、史诗式的题材,精彩程度值得四星。片中涉及的宗教信仰、价值观的问题让人印象深刻,例如:任何用钱可以买到的东西都没有意义。 男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必须要做的三件事1.种一颗棕榈树。2.挖一口井 3.生一个儿子。还有男主和族中长老们思想的交锋和碰撞,都有亮点。
2 ) 一定要写标题啊
其实我看一部电影就跟刚接触一个人一样,一般如果不是太寒碜太无厘头太不能理解太吐槽无力,我一般感觉都是好的方面。
如果一部电影总是让你无法猜测接下来“该”发生什么,那看起来还是挺,吸引人的。比如那一枪直中男主脑袋,然后直接就没了呼吸,虽然醒过来被喊“真主”让人又觉得这个真可以哈,但当时那一幕还是让人心一抖:这怎么办?!男主死了?!难道这不是男主?!
因为我习惯性认为,有些事情就是得靠某些人主导的。尽管我仍不够“真主”,不能预料所有事情往那个方向“主导”……图书管理员的故事告诉我们抱着书啃也终究能打天下的。
尽管里头各种科学伪科学的战斗及生活让人摸不着头脑,不过拿来娱乐一下也无妨。何必所有事都较真呢。尽管如此我还是有好长时间都在那思考海水蒸馏了到底能不能喝……==
尽管我想认为所有人都是好的,但当他们观念冲突的时候,我一般会选择一个目标去“追随”。这下我犯了难,不知道同样像是执有善良与和平的野性的阿莫尔和温软的儿子奥达,究竟哪个更应当相信。其实这也让我反省到,现实中,追随有时候不得不是暂时的。总会有些东西刷新大脑,刷新认知,那些坚固在心里能够从出生到入土而不变的,便可谓之信仰。比如爱。
不管用什么样的心态去看一部电影,但我相信,总有一些场景一些台词一些配乐一些剧情,能让人内心咯噔一下,或者突然融化一些。
比如阿莫尔他说:“爱,是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比如那个女子说“鱼和水,离开了彼此,就什么都不是。”
她离去的样子很帅。即使假装的也好,即使内心疼痛也好,那一幕场景,就是很帅。什么都改变不了它帅。
有些人就是靠这样的潇洒帅气,活着的。
公主是幸运的。她在暗室里扒着窗子看半辈子,能“看”到手她最爱的男人。不过她不可能在沙漠中与他同生共死。也许有过那么一瞬间,他的爱可以给了别人。不过这不是悲剧,因为爱也许本来就无永恒的意义。它存在,过,就是意义。
沙漠很壮阔。因为残忍。必须是残忍的广袤,残忍的荒芜,残忍的炙烤,残忍的干燥,残忍的永恒。残忍的无聊。
突然就想念了三毛,想念了荷西。
我还是觉得电影不能太经常看。至少不能天天看。如果太容易动容,那动太多了就没了容。即使如此,没有高频率看电影的我……还是常常把下场后满脑子波涛汹涌的思考感言慢慢再渗回庸俗的沙子中去。
长此以往。不过这就是生活。
不断刷新的,闪回的,扰动的,阶跃的,也带着一些永恒不变的东西的,生活。
皑皑对我自己吐槽无力了╭(╯^╰)╮
PS:回归本性地说一句正常人类语言:我喜欢阿里,小伙子真太逗太个性了!帅呆了!!!啊啊啊!!
3 ) 他绝非最好却比最好更好
一部不能成为经典的好电影
表演有亮点
剧情有亮点
场景有亮点
音乐有亮点
手法有亮点
但是
LIKE
RATHER THAN
LOVE
4 ) 又一名图书馆管理员的逆袭史
旖旎的大漠风光,公主王子的爱情,部落王国的战争,伊斯兰传统与现代文明的碰撞,大场面大气魄构架下带出了史诗片的厚重感。
只是情节较为跳脱,逻辑性不强,尤其图书馆管理员从不文到一统的逆袭史缺乏铺垫与酝酿,没有了时间维度的沉淀感。
PS:中外皆证明,图书馆管理员是个逆天职位呐。
5 ) 人性中内在的善与美,也许是世界最终走向融合的基础。
影片的开头,是南面霍贝卡的国王纳希卜,为了和平而收养了北面萨尔玛战败国王阿玛尔的二个儿子作为人质。
看完之后,感觉自己对阿拉伯、对伊斯兰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同样是在读《古兰经》,可是每个人却有着不同的解读。
有的人读了之后,是以宽容和开放的态度去拥抱这个世界。
有的人读了之后则是以此作为守旧和保守的借口,从而更加僵化、更加封闭自己。
所以有人惊叹:“原来我们和英国的差距有一千年!”
由此想到,有的国家几千年来固守自己的传统文化,可是拒绝外来文化背后的真正原因,却是不肯放弃手中的王权。
而有的国家,几千年来一直是在向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学习,但是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却并没有抛弃自己的传统文化。
战争和杀戮,是《古兰经》所谴责的行为。
所以有的人从中读到了善良与和平,为了和平而愿意作出的妥协。
而有的人却从中读到了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不惜消灭异己的肉体。
在阿拉伯的沙漠里发现了黑色页岩,闻起来甜甜的,说明地下蕴含着低硫轻质原油。一口好井,一天能出十万桶原油。
面对地下的石油,有的人说真主没说过让我们开发。
有的人则说:“如果真主不想让阿拉伯人拥有石油,他为什么会把石油埋在我们的土地里?”
西方传统中更多的是对利益的追逐。所以西方文化更注重对规则的制定和对契约的信守。
石油带来的西方现代文明,与阿拉伯人的固有传统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有的人心中因此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希望自己能因此有很多很多的钱,而且这种渴望永远都不会满足,为此不惜践踏自己的诺言和信誉。
可有的人觉得“我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
同样是面对爱情,有的人懂得为了爱而可以放手。
“相爱的男人和女人,就像是鱼和水,在一起就是全世界,分开了就什么也不是。”
影片不同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他似乎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是西方世界还是阿拉伯世界,无论是基督教文化还是伊斯兰文化,其实人性中都有最本质的、内在的善与美,也许这才是世界最终走向融合的基础。
6 ) 总有一种力量
我是一个穆斯林,信仰伊斯兰教,从小受到《古兰经》的熏陶,并且本科毕业后专程学习了我民族的语言——阿拉伯语;我又是一个喜欢写字、看书和思考的人,我之于文字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从这两个角度来讲,今天看了电影《黑金》忍不住“唠叨”几句,和各位分享。
这是一部讲石油的电影,准确的说,是讲阿拉伯人面对石油和固有传统之间选择的一部电影。影片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去介绍石油给阿拉伯人带来了多少财富,或者石油让这个文明古国有了多少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是又从很多的细节中去折射这两个点。
电影开头给我留下一个印象很深的镜头,阿拉伯酋长说了一句“原来我们和英国的差距是一千年!”面对疾病,面对贫穷,面对征战,面对缺水,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漠…阿拉伯人也曾无望,但是他们没有抱怨,没有自暴自弃,他们聆听信仰的声音,他们用虔诚的心向至高的真主安拉祈祷,所有恶劣的因素没有打垮他们的心,爱和血汗是最珍贵的东西,人性至善。
但是美国人在这里发现了石油,是现代化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可是,但凡先进,其最初的萌芽总会面对旧势力的阻碍,也或者说石油会给这方土地带来财富,但是也会带来难以预料的未知。争夺“御黄之地”不单单是部落间的斗争,也是先进和传统的较量。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书里,谈到为什么阿拉伯世界会落后、偏执的时候,他认为是因为阿拉伯世界里电脑、网络等技术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何帆先生翻译作品时,在这一点上对其提出异议,认为弗里德曼出于对技术的痴迷下此定论,从而忽略了意识形态的对立,霸权国家的干预,殖民主义和名族主义遗留的历史问题,以及石油争夺等等。
阿语课上朱老师说,因为阿拉伯人民过于沉溺于历史当中,对阿拉伯帝国的兴盛念念不忘是其无法在当代继续强盛的根源。以前看书的时候记得这么一句话,对老师的这个观点有很好的佐证,原话不太清了,大意是“你越自信,就越不愿意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之中。缺乏自信会让一个国家(个人)不断地回味过去,充满自信的国家(个人)则更愿意放眼未来。”。
而看了这部电影除了基于上述不同的人的不同的观点外,又有了新的感受。阿拉伯是一个有信仰的地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古兰经》是几辈人传承下来的经典。它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并陈述出伊斯兰教与世界上其他任何宗教的不同之处,即“宗教生活化,生活宗教化。”所以人们根据《古兰经》去判断、抉择、行事…但是《古兰经》毕竟是先辈智慧的结晶,而社会却在不断的向前。当意识形态的冲突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去化解?这就难免会让人联想到,《古兰经》是否阻碍了阿拉伯世界的发展?或者说对《古兰经》的曲解,成为了很多人守旧和放弃进步的借口?还是说现代化的发展和《古兰经》里所倡导的世界有不同?这一点我还不敢说…我需要更多的佐证和知识的积累。作为穆斯林的我来讲,虽然有了这样的想法非常不敬,但是我在心里对至高安拉非常敬畏。
所以电影刻画了奥达这一形象,用另外一种形式向观众显示了“内圣外王”的境界。一方面紧跟时代潮流,将安拉赋予的这片土地的石油予以开采,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熟背《古兰经》的哈菲兹حافظ,他能够用更高明的思想,去理解《古兰经》的意义,和父辈们去谈论自己的想法,并坚定其选择。他的父亲不想开采石油,因为《古兰经》里没有写到可以开采石油,他认为那些油桶轰隆会改变这一地区的平静,是对安拉的不敬。传统人捍卫古老信仰,认为御黄之带所带来的利益只是一时之乐,所以将对支持采油的那萨比部落发起战争。而奥达说,“我父亲总是敦促我多读古兰经。我很惊讶,这么多虔诚的教徒聚集在一起,却像野兽一样叫嚣着战争这一被可兰经所谴责的行为。如果真主不想让阿拉伯人拥有石油,他为什么会把石油埋在我们的土地里?”
分析一下奥达王子,虽然影片的描写有神话角色的嫌疑。不过这几个方面抓的还是挺准的。给我留下深刻影响。
第一,在幼年和青年时期博览群书,安静沉淀。成为其日后发力的强大积累。值得学习。一个人的习惯、知识和才能的积累,也许是默默无闻的,但是那些不负光阴的努力会刻画你的人格,会成为你有别于人的闪光点。
第二,战争中的智谋和策略。那萨比的儿子在战争中死去时,奥达仰天而问“这就是史诗中歌颂的战争吗?”,阿里说“是的,没想到你如此精于此道。”。并且凭借十足的能力征服了整个南部的所有部落,与其说是幸运,不如说是积累的爆发。
第三,对父亲,对妻子,对人质,对陌生人,对…所显示出来的善良、仁义和责任。这些人性中最本质的美,也是导演渴望向世界传达的东西吧。正能量永远不过时。
第四,唯才是举。他在影片最后没有处死那萨比,而是将他委派美国做石油谈判的阿方代表人,和《猫鼠游戏》里面莱昂纳多饰演的弗兰克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真正优秀的领导者,更有一种大气,能够对人才作出合理的安排。
第五,You know my son, the greatest gift in the man's life, is love.知道吗,孩子?男人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是爱。
张洪仪教授以前说“阿拉伯语是深井中的声音”。我一直在想这句话什么意思,慢慢的有了一些想法:
在沙漠横扫的阿拉伯世界,水之于阿拉伯人的重要性无以言表,而这句话不单单是指阿拉伯语发音深发音难,也不仅仅是说阿拉伯语历史恒久深远,更表达了这方土地的人民和水深厚的感情,有水井的地方,孕育生命,才有了阿拉伯语。阿拉伯谚语,“It is said that every man has three tasks to accomplish in this world. To plant a palm tree, to dig a well, and to father a son.据说,每个男人来到这个世上都要做三件事:种棵棕榈树,挖一口井,还有生个儿子。”
写在最后:
自然资源不发达的地区,犹如日本。充分发挥其国民的智慧和勤奋,懂得借鉴并学习。古有向中国学习唐文化,后有向美国学习现代化,如今借着全球化的列车,始终向前。
历史问题和传统纠结比较少的国家,犹如美国。建国虽只有三百多年,但是生于逢时,靠着头脑,自由和创造力构建成为当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甚至“统治”整个二十世纪。
资源有,历史久,人口多,国土也不错的国家,犹如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历史最大的意义在于“借鉴”,虽然中央集权制多为诟病,但是统治大国又需要这样,虽然曾经历史很辉煌,但是闭关自守就会落后挨打。如今也在不断中调整,调整中发展,并初见成效。
而阿拉伯世界,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众所周知。但是安拉恩赐他们石油。这群人靠着信仰的力量,传承有着1405年历史的《古兰经》。虽然征战不停,和现世的发展格格不入,好像“名声”不太好。但是历史不停的前进,未来很多东西也会被改变,但凡需要时间去证明的,我们都无法预知。最后,借用阿语界史希同教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阿拉伯世界的希望,在海湾。”
7 ) 黑金|文明侵袭
阿拉伯的文明,御黄之带,大概还是有一些“丝绸之路”的感觉的。
沙漠文化,对于我等而言,也是个神气的存在。
“黑金”的缘起,大概也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如果可以通过一部电影,管窥一下异域风情,也是蛮好的。
然而,一部关于阿拉伯文明的电影,一水的欧洲演员,想要原汁原味的呈现阿拉伯文明,好像也不太可能。
故事的开始,是班德拉斯和马克斯特朗之间的较量。
班德拉斯赢了。
在故事里头看,班德拉斯应该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但一样是“胸怀天下”的,他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落后的压力,如何追赶这个差距,却束手无策。
因为这里除了漫天的黄沙外,一无所有。
如果有机会,你愿不愿意搏一搏?
沙漠中的石油,对当时的他们而言,没有用,骆驼又不吃。
给了西方,换取经济发展,即便是西方拿了大头,又何尝不可?
班德拉斯的观念里头,为了追求发展,即便是吃一点亏,也是可以付出的代价。
那,他的观点对不对?
当文明侵袭,除了迎头赶上,还有什么办法?
我们都特别知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些经验,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我们也吃过亏,那只能当做是交的学费,否则还能怎样?
自强才有出路。
而马克斯特朗是个“浪漫主义者”,他看到了石油背后的隐忧。
是不是这样呢,在历史的发展里头,后来这片地区,成了战火纷飞的地狱。
金钱,确实迷失了很多人的眼睛。
然而,他们并没有学会利用财富学会自强,这其中,自然有西方干涉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确实是“富得流油”的副作用。
马克斯特朗的悲剧是注定的,一个优秀的领袖,应该是“看清楚黑暗,仍然选择在黑暗中前行”的,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更不是冠以“冠冕堂皇”的理由。
即便,他的很多观点,确实是符合“圣人”标准。
然而,“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态度,实在太不适合于一个“领袖”。
说句题外话,这位“高尚”的领袖,生活小节上的问题也是有的。
不过,这个解释骨骼清奇,应该没什么问题。
在“上一场”战争中,马克斯特朗输给了班德拉斯,俩儿子被当成了质子。
这个套路,我等相当的熟悉了。
质子,将来一定能成大器的。
等到第二次战斗来临,老大已经死了,老二从小就知道读书,看起来就是个唯唯诺诺的废物。
马克斯特朗对这个老二,大概还是有点失望的。
接下来,这位“娶了敌人的女儿”的继承人,需要面对部落的“群起而攻之”。
可以说,这是一次思维的碰撞。
这些保守派们,在辩论中偶尔也会犯概念性的错误。毕竟,西方人也是有信仰的,可以成为“异教徒”,但不能说是“没信仰”。
对于神奇的“古兰经”,也可以稍微领略一下。
有趣的是,马克斯特朗的“支流”,在这个部落里头,郁郁不得志。
遇到同样接受过“教育”的“哥哥”,有好多的牢骚要发。
“先进思想”在“老顽固”面前,壮志难酬的憋屈,这个我等大概“深有体会”。
当然,马克斯特朗还是“开明”的,在思维的碰撞中,他其实还是愿意做出一点改变的,不过,不是全部。
这位“庶出”的“西装长辫”,最终还是不得不利用“造神”,帮自家哥哥将声望推到了顶峰。
说句题外话,“海中淡水”的知识点,着实戳中了盲区。
故事给“庶出”的王子,安排了一个悲催的结局,有点遗憾。
如果不是这样,他应该是王子非常得力的助手。
那个“懦弱”的王子,书不是白看的,如何应对“现代战争”,已经有了一番心得。
但来自弟弟的“感慨”,才是真正触动他内心的警醒。
整个故事,感觉还是想向史诗上头靠的。
不过,这黄沙下的文明,只是浅尝辄止,老外的视角,大概也夹带了太多的私货。
然而,保护自己文明的唯一方法,唯有自强不息,依靠祖先留下的财富,好像不是长久之计。
弱鸡捧个金饭碗,不过是一场“怀璧其罪”罢了。
8 ) 求科普
本片纯粹虚构?还是真有其事?
本来还以为灭了最强的,兼并最弱的,联合中等的所有南方酋长国,从而诞生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呢,百度之,yy失败。
好吧,百科帝们嘲笑我吧,顺便给讲讲这故事本来的样子,谢谢。
知识改变命运 图书管理员的逆袭
阿联酋版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让-雅克·阿诺的大气魄在法国导演里比较难得,同时他还热衷处理异文化的命题,对大场面的处理直追[阿拉伯的劳伦斯]。剧作太过仰仗巧合,演员则五花八门:阿尔及利亚裔法国小哥的英国爹西班牙岳父印度老婆之间的狗血故事……好在政治正确,反对大资本,鼓吹知识的力量
3.5星,缺点是过于老牌、没什么内涵,有点是很老派的史诗、拍得很精彩
作为电影本身之外价值是相当的大,哈哈修补了二人关系。电影本身来讲,大体标准之作,但我不敢随意相信其中表现的所谓宗教是非遵循事实,而且我相信石油为中东带来的不是此类大团圆式的故事,或许灾难性的更真实有感。如《血钻》。
搞不清这种老套的片子有什么拍得必要,或者起码应该换些新内容
抢石油,对了话说就算男猪脚留了胡子也还是一副弱者的气息。片子进入佳境太慢,太允长老套了,建议如果胱癫菊要是引进给剪成90分钟。ps女猪脚那像胡子一样的下唇装雷瞎我的“狗”眼啊!
影片前段让人找不到定位——算历史呢算传奇呢算毛呢?后面渐入佳境,相较于单纯的利益争夺,因观念对立而起的战争有更多可探讨的余地。关于爱,信仰,传统文化与经济未来……战略不明显,好在节奏佳。两位酋长成功抢戏。男主的爹帅到飞起,姐都管不上班德拉斯了。话说班大叔你为毛去演这个?
摄影与白热化的沙漠战斗场面使影片具有史诗片的厚度,可惜角色由懦弱到强大缺乏一个有效的咀嚼。“黑金”的石油问题被削弱,取而代之的是两方阵营富于心计的表现和艰苦跋涉的沙漠生存。班德拉斯俨然一副安东尼.奎恩接班人的姿态。
史诗级场面,在当时的环境下算是相当漂亮的几场战役,虽然有可能想到在书中纸上谈兵有可能做到那样的转变,但是在电影中来说还是有些生硬了,已经130分钟了,何不再多拍5分钟来拍改变主角的性格的一段呢?
万骆奔腾不得不令人想起阿拉伯的劳伦斯
开头挺闷,后面渐渐激动人心,特别是进入真主之地后那段,看得很澎湃,常这么形容,史诗般的著作,难得看到的阿拉伯题材。父亲埃玛是个有大智慧的首领,坚持原则令人感动,但确实要吃太多苦头。利益与信仰永远矛盾,现代人聪明讨巧吃不起苦,不是都有奥达这样的“明主”,我们现在的社会已证明了迷失。
我必须承认我从小就喜欢看这类影片一个少年成长为一位伟大的领袖期间的心路历程都是我的最爱
前有阿拉伯的劳伦斯,后有血色将至。都让此片相形见绌。电影很简单,除了具体细节外,大体的情节都不会偏离你的思绪。一句话,不商业不文艺。
“男人和女人,就像鱼和水,在一起就是全世界,分开就什么都不是。” 阿拉伯人的几点常识:在沙漠里要学会物尽其用,海水里面也有淡水,要等36小时再埋葬尸体。影片后半部分的穿越真主之旅,就像是现代版的出埃及记,阿拉伯世界的万里长征,全靠人力的西天取经。荡气回肠的史诗小片。
碧血金沙,大漠英豪,石油带来财富,知识改变命运。
如今作主宰的不再是血与爱,而是钱和石油。
多读书才是王道
这个暑期难得的好电影,绝对值得一看!
挺好的,怎么分数这么低
难得的影院好片。画面与音乐,都是牛气的制作。当然最重要的是那沙漠啊,骆驼啊,海啊,穆斯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