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相克相生
民权领袖没有错吗?谁知道死人中没有共和军杀的呢?难道女王知道英军滥杀平民,她就不会授予其勋章了吗?同样的戏在人世不知已经上演过多少次了,事情该怎样发展,就怎样发展,只是各自程度不同而已。就看你怎样具体去做,改变事件的进程,英军在努力,民众在努力,共和军也在努力。但这都与因果无关,如果你无法改变,那也不要怪谁。
这一切的背后,有一种东西是持续连接、没有中断的,那是一种因果,每一秒十万个因果持续着,才有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一个事件。真理何在?不在英国士兵那里,也不在游行者那里,也不在爱尔兰共和军那里,真理就是这因果。因果面前,众生平等。
现在的朝鲜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吗,显然不能,那么那里的人应该怎样活呢?那就是在另一个因果中的人们,他们具体的作为了。
2 ) 电影书中的《血腥星期天》
第十章 意识形态-同性恋解放:
【缘起】来自20世纪60年代许多革命性团体的启发:女性主义、黑人解放运动。这之后同性恋主题电影逐渐普遍,尤其是美国和欧洲。部分愿意你是因为好莱坞工业界的制作法规被新的分级制度取代而废除,这类同性恋电影都把同性恋视为歇斯底里、性执迷和自我鄙夷的角色,结尾常不外乎是自杀。当然,也有如《热天午后》、《歌厅》、《同窗之爱》、《血腥的星期天》、《 我美丽的洗衣店》、《上班女郎》、《 迷幻演出》、《一笼傻鸟》、《蒙娜丽莎》、《长久伴侣》和《费城故事》等片。此外,法斯宾德和阿莫多瓦的电影对同性恋角色有多层次塑造。
3 ) 正义是相对的
作为一个具有纪录性质的影片,还行。
我想说说这类min qvan运动和暴力镇压的事情。
一个,大家都会想起的,中国30年前发生的事情。我相信这些桥段都是一样:大多数人争取权利的人是非暴力的,少数暴乱主义者趁机混进去,而当权者也利用少数暴乱主义者作为借口(也有可能就是事实),以暴力应对min qvan运动。
事实是怎么样,不重要,你只需要知道桥段就可以了,同样的现象在两方有完全不同的解释,而且听起来都是合理的。
这些事情需要跳出来看,这些冲突,无论是否暴力,都是矛盾发展的结果,在北爱尔兰,就是因为英国要占领她,她的人民要反抗,没有血腥星期天,也有爱尔兰共和军的恐怖袭击,逃不掉的。
中国当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特权阶层肆意妄为,人们没有安全感,矛盾是无法化解的,冲突不在今天就在明天。我们观察中国现在的情况,也是看这一点。有没有基础而无法调和的矛盾,是不是在解决。
另一个,一定会想起的,就是现在的HK。回头看看号称支持民主自由的英国政府,对于身边被占领的领土做了什么,还好意思来说中国。最好暴力冲突不要发生,否则像血腥星期天一样,38年之后再还你所谓的公平,你们想要吗?
4 ) 真实事件改编
《Bloody Sunday》,最近看的,又是一部反映北爱问题的片子,很沉重,根据真人事件改编,以前听U2《Sunday,Bloody Sunday》,后来看到创作背景,就想一窥究竟,待到看完,也明白了u2为何会写出那样的歌、
以前看过类似的片子,比如《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同样反映北爱问题,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相比之下还是《因父之名》震撼一些。
5 ) 残酷的真相=真实
对真实事件的实景重现,本片从拍摄方式到内容呈现,属于泛伪纪录电影——即伪纪录类型片中的Docudrama类型。走进人群期间的手持摄影,黑屏转场,是对电影手法的极力隐藏,为了就是突出真实感,但其实该片是有着明显的叙事性。
比如对英军暴力行径的控诉之外,也部分英军对执行命令的困惑,对爱尔兰共和军的暗中煽动也是有所笔墨。并通过主角议员,以及那名遭遇不幸的少年,也表达了对民族、信仰方等冲突方面的扼腕。并将矛头直指操控一切当局,有着强烈的政治观点。
6 ) 星期天,血腥星期天
作废言论:
http://shawnj.blogone.net
政治催生电影,电影揭露政治。68年的法国五月风暴导致了路易·马勒《五月傻瓜》和贝纳多·贝托鲁奇《梦想家》的诞生,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放飞了田壮壮的《蓝风筝》促成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朝韩南北分裂局面裂变出朴赞旭的《JSA共同警备区》和金基德的《海岸线》,72年英国政府残酷镇压北爱游行民众孕育了三十年后的双生儿——吉米·麦高文的《星期天》和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血腥星期天》。
保罗·格林格拉斯曾是一名先锋记者,这让他的作品和其他政治题材影片有着截然不同的纪实性。全片用手提数码摄像机录制,完全摒弃电影技巧和手法,尽最大可能还原真实。影片风格粗砺写实,通过平行叙述手法展现对立双方的不同精神状态。事件起因是北爱人民不满英国政府未经审讯便予以拘留的不人道做法,决定在1月30日这天举行一场游 行。英国陆军将军福特同时发表声明,定义这是一次非法 游 行,并将进行镇 压。双方的矛盾冲突在前一夜便凸显开来,形势一触即发。北爱温和派议员库普意识到形势严峻,四处奔波告诫人们要克制,千万不可使用暴力。而另一方面英国派来一队伞兵作为先锋部队,防止北爱共和军的人伺机作乱。游行在紧张的气氛下展开,前半段的有条不紊被随之而来的混乱彻底破坏。一群激动的年轻人偏离游 行路线,向驻防的的英国军队抗议并投掷石块。英国方面用高压水龙头、催泪弹和橡皮子弹还击。接着事态愈演愈烈,英军开始用真枪实弹向百姓射击,连臂膀上扎了白色手帕(以示和平)的老人也不放过。惶恐的人们四散逃窜,许多人倒在了血泊中不再起来。暴乱结束后,军方对外声称只有三人丧生,而当晚库普从医院拿来的资料显示总共13人死亡,14人受伤。法国“五月风暴”中曾有这样一条标语,“报道有多少,质疑就有多少”。人们无法从舆论中得到真相,即使英军迫于压力对每个士兵进行问询,但得到的答案都是死去的人永远是“全副武装的恐怖分子”。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士兵受到惩罚,甚至有三位军官还得到了晋升。
通过三十年的调查,格林格拉斯完成了这部批判纪实性作品。他用现场报道的手法真实再现了“血腥星期天”中众多经典镜头,通过对双方的跟踪报道试图挖掘事件的真相。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一个细节,从头到为电话铃都在不停地响,但大多数时候都没人接听。导演借此凸现了事态的严重性和紧迫感,同时以此暗喻着对立双方的无法沟通和不可调节的巨大矛盾。有人说这不是一部十足客观的影片,他没能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触摸北爱人民不愿回首的过去,甚至在叙述上无法避免主观臆想与猜测。假如和《大象》相比的话,显然格林格拉斯缺少了惊人的客观和冷静,但别忘了他在影片中扮演着近似战地记者的角色。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他要把看到的真实记录下来,权衡对比之后才能逼近事实真相。因此我们看到了死去的老人,逃窜的人群,死别的恋人,同样还有质疑军方决定的军人,躁动无知的青年,和蓄意煽动民族仇恨的极端北爱共和军。在政治面前,双方都不是赢家。一方付出了鲜血,而另一方却输掉了整个历史。唯一应该寄予同情的是那些死去的人民,无情的子弹将他们的信仰毫不犹豫地洞穿,飞溅的是滚烫的热血和至真的灵魂。这些政治的牺牲品至死不知孰是孰非,却将悲痛留给了亲人朋友。而这悲痛远远不够,因为还将有更多的谎言和妄语去搅扰着逝者的安宁。
作为历史,作为不可忽视的历史,它被永久地留在了人民的记忆和历史的胶片之中,是非分明在时间的沉淀后亦可能模糊难辨,但它所留下的却绝非偶尔的阵痛,血淋淋的伤口喷涌三十年,金熊只能证明它的至真,却远远不足以承载北爱人民难以忘怀的悲恸。库普说,看看那些孩子的未来吧,我们要为他们的未来而抗争。在这个星期天之后,更多的少年端起机枪站在了旭日的残芒之中,这却是所有有生的无奈。
7 ) 就让真相与耻辱并存
10分。必须先讲,这是又一部我打满分的作品。
关于爱尔兰的影片,印象中总是充满了热血、牺牲、冤屈与呐喊。如尼尔乔丹的<哭泣游戏>、DD刘易斯的<因父之名>、<因爱之名>、法鲨的<饥饿>、还有最近的那部<71年>(有意思的是,无论现世如何,北爱题材似乎总是隔段时间就会被提起,这次是以军方视角,枪弹喧嚣之下虽有惊心之处,但故事已显得柔软了许多)。但关于历史,即便不是胜利者宣言般的歪曲,也总有无法还原、难以客观之处,于是电影有了杜撰、展现的空间,通过实时推演,再现血腥史实。看到后来真的扫射平民,甚至摇白绢的平民时,还是会让人感到出离的义愤和震怒,尤其是后来刻意不救中枪少年,等其死后竟然往其身上塞炸药,并安排记者拍照的桥段着实会让每一个观者起立痛骂。
保罗在这部片子里展现了他称道影坛的手摇制作绝技,这同样是本片值得铭记的另一方面。可我认为更为关键的,是他对多线叙事的适时切换以及剧情推进的高度把握,使得对于整个事件前因后果的刻画和营造显得特别真实,仿佛点燃的引线冒着火花蹿下去一般,那种越发紧张的氛围就在蓬勃的酝酿中一步步走向宣泄、爆发。
如果说片子本身我给到9分的话,那最后加足的,无疑是Bono呐喊着唱出Sunday,bloody Sunday了。
其实政客里不光有鹰派和鸽派,还有只会瞎指挥的糊涂派。
从今天起,每一个德里市的青年、少年都将加入共和军。
保罗·格林格拉斯的《血腥星期天》拍得真好,这个调度,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血淋淋的反民权杀戮,心脏一阵阵紧缩,眩晕,紧张,手心冒汗,不是纪录片,胜似纪录片。决定好好学一下北爱尔兰历史。再去重温《风吹麦浪》《因父之名》《哭泣的游戏》……
多年以来一直津津乐道《千与千寻》是目前唯一一部拿过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动画电影,后来才知道2002年第52届的柏林电影节还有一部真人电影与《千与千寻》一起拿到金熊奖,最近想起这部迟迟还未观看的电影,《血色星期天》,于是就特地在这个星期天特别观影了。—— 原来是《谍影重重》2、3、5 以及《菲利普船长》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的作品,作为一部剧情枪战电影拍得仿佛是现实纪录片一样真实,厉害了。决定观影时没想到是如此题材的电影,让我联想起《为了萨玛》《民主的边缘》还有某些禁片以及某些历史等等。
民主在《血腥星期天》里并不存在。不仅如此,所谓的“民主”在现实中亦无法成为真实。这才是格林格拉斯这部现实主义作品反映出来的真实。统治者于这场“和平”对话当中掌握着至高的权力,而议员领导多数人争取自身利益的运动最终反向指涉少数派群体。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平权之路总是举步维艰,而绝大多数成功案例总是发生在电影世界里。
朋友推荐我看的,故事就是讲述70年代英军屠杀爱尔兰民运人士。镜头多次摇晃而且经常渐变黑屏,看起来很累人,剧情没有多少艺术色彩,不够观赏性,但很写实。
真他妈无聊!
混乱下的欺骗,夹带私念的正义。
有点做作...虽然我知道导演是追求记录片风格但既然都是演出来的又何必要做到这样所谓的"记实"...?...新闻节目倒是也罢...但这毕竟还是电影啊...真不知道柏林人怎么想的...如此枯燥的电影也能金熊...也就话题性还过的去...过度摇晃的镜头都让我差点看吐了...好晕...
DON将亲身经历写成书 并协助制作了此片 他说每次看都禁不住想起那天他的朋友头部被英国军队的枪击中倒在他身边的画面 导演手法一般 铺垫过长 手持过晃过多严重影响观感 渐黑transition运用过度 但只凭这血淋淋的历史事实足以震撼人心
对真实事件的实景重现,本片从拍摄方式到内容呈现,属于泛伪纪录电影。走进人群期间的手持摄影,黑屏转场,是对电影手法的极力隐藏,为了就是突出真实感,但其实该片是有着明显的叙事性。比如对英军暴力行径的控诉之外,也部分英军对执行命令的困惑,对爱尔兰共和军的暗中煽动也是有所笔墨。并通过主角议员,以及那名遭遇不幸的少年,也表达了对民族、信仰方等冲突方面的扼腕。并将矛头直指操控一切当局,有着强烈的政治观点。
“感谢英国政府,今天你们摧毁了民权运动。”爱尔兰人誓要为他们的兄弟姐妹讨回正义,他们也确实做到了。2010年,英国政府公布调查报告,正式承认了自己的滔天罪行,即使这个道歉已经晚了38年。政治斗争里没有好人,流血事件中没有赢家,在这么一场真相与耻辱的对决里,输的永远不会是人民。他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借口去掩饰,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但军队永远永远,都不该向手无寸铁的平民开枪。
片中的伞兵全部由退役军人扮演
因为最近香港的事专门找出来看的。嗯……只能说,社会学与经济学才是济世良方,民运无用,非民主国家尤其是。背后是不太好听的真相:万物向来刍狗,更何况里面混着大量没有脑子的、行走的荷尔蒙。
保罗·格林格拉斯的手持代表作,之后他还把手持风格延续到了好莱坞以及谍影重重系列并形成风潮。影片以粗糙的手持影像还原了那个时代的场景,让你误以为这是一部残留的纪录片,增加真实性之后自然更有益渲染气氛。无论如何,朝平民开枪的军队都是令人不齿的,可惜此类事件仍时有发生。
记者出身的绿草导演采用他拿手的新闻纪实风格拍摄,手持摄影,场面调度灵活拟真,模拟环境声,呈现了粗砺真实的视觉风格和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从头到尾都从双方的角度来描述整个事件,一个看似相对客观的视角,让事件还原起来更加真实可怖。历史事件的错综复杂被完美展示出来,流氓无产者、便衣军队都是事件的助帮凶。当然还是把所有的同情投给了受屠杀的北爱尔兰民众,把利剑刺向了愚蠢鲁莽又试图掩盖罪恶的英国政府。首尾呼应的两场发布会,和平革命的主张作古,从今天起,每一个德里市的青年、少年都将加入共和军。
其实英国也是有一批对北爱持续持同情立场的牛逼导演了,肯洛奇和保罗都如此。去年在柏林,看了那部关于血色星期天前一年的《71年》,两部片子都非常粗粝而真实,格林格拉斯这部则更彻底的集中事件当天,伪装成一次历史素材重剪。
在U2的歌声中心情久久难以平复。
02年柏林金熊奖。格林格拉斯的伪纪实手持之作,从技术层面来说,影片除了手持塑造的真实感以外,平行蒙太奇的加入也功不可没,尤其是片尾用此来撬动情绪外,还有所深思。其实很难断定影片的好坏,只能说在通往自由之路,我们还需要努力。。
有些纪录片的风格,事实的残酷足以令人震撼!难能可贵的是,几十年后的英国能将这段历史公布于众,将丑陋揭露出来,让人们记住这个真实又耻辱的日子。然后想一想,我们呢?14年前的死去的那批人呢?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