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战争片拍成了爱情片,战争场面不够激烈,爱情场面不够吸引。而且这部电影在意识形态方面是相当严重的,有严重的历史虚无主义表现,凡是表现苏联方面的都是画面灰暗,人物都是暴政的,充满了压迫、充满了不人性,而凡是涉及美国方面的,电影画面是明亮的、色彩艳丽的,说的话是多么的充满人性与关怀,仿佛西方就是光明,就是明天,就是自由的。因此,看这部电影一定要有鉴别能力,不要被西方那套虚伪的宣传牵进了阴沟。
原创:公众号文章链接(from 宅兔居)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墓志铭
一、关于爱情
观看的契机来自于在《歌手2019》听到俄罗斯女歌手Polina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布谷鸟》。有力量的女声仿佛带领我们回到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看到了一个普通女性“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令人心潮澎湃。
和我之前想象的不同,这部电影对女主几段爱情的刻画占了较大的篇幅,反而对女主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狙击手的过程反映的不算多。从个人角度讲,我不是太赞同这样的改编,虽然每段感情戏都很催泪。
情感的渲染离不开景的衬托,先夸一下俄罗斯电影的画面吧。
从我看过的《他是龙》、《花滑女王》,再到《女狙击手》,尽管题材差异巨大,镜头却无一不唯美,或许这就是俄罗斯电影的一大特色?
冷肃的战地背景裹挟着残酷和血腥,战地上诞生的爱情是希望和唯一温暖的色调。
柳德的第一段爱情是和她的队长马卡罗夫,一个略带忧郁气质的成熟男人。
可惜为着一个承诺,马卡洛夫直到战死仍未坦然接受她主动释放的情感。
但是,将女主从死亡的土坑里刨出来的举动和病床边的陪伴早已说明他未曾道出的那份珍惜……
柳德的第二段恋情是双向的,然而在战争中的爱情终归还是昙花一现。
她与第二任长官基岑科在前线是并肩作战的搭档,下战场则是肌肤相亲的爱人。
“孤独而漫长”,这5个字可谓是狙击生涯简单而生动的概括了。
幸而身边有了他/她,时光不再如此煎熬。
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中,两个静止狙击的身影与天地融为一体。
他们相互支持、配合默契,曾拥有厄运来临前的一切美好。
突兀的爆炸声响起,花海里升腾的彩色烟雾非但不是对他们爱情的庆祝,反而是丧命的钟声。
所有浪漫和欢笑终结于他倾力相护的臂膀和渐渐消失的心跳。
凄美的画面使我落泪。
影片中女主的相亲对象也是她坚定的守护者,尽管她给不了他想要的那份爱。
二、关于女性
女性在战争中往往以弱势群体出现的印象被推翻了。
据查,二战中直接进入前线作战的女性官兵超乎常人的想像。
就以苏联为例,当德军于1941年6月突然对苏联发动进攻后,为了保家卫国,大批苏联青年志愿军前往前线,其中包括不少女性。有专家估计,二战期间共有约80万女性参加苏联红军。
是啊,当战争来临,国将不国,军人这个神圣的名词早已跨越性别。影片中女兵心爱的玩偶以及象征女性的衣物被长官无情销毁,这很现实,毕竟战场上只有生与死,只有我方和敌军。
另外,由于狙击战(看到“狙击”,脑子就跑偏到《红海行动》里的“顺懂”)这种新型作战方式逐渐凸显其重要性,参战各国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培养与使用。
苏联军方在战时培养了大量枪法精准的狙击手,其中,女性狙击手就达2000人。
《女狙击手》中女主的原型,就是这些女性狙击手中最优秀的一员——战后被授予苏联英雄荣誉称号和金星勋章的苏联女狙击手柳德米拉·M·帕夫利琴科。
从主修历史的活泼女学生,到拿起步枪击杀敌人的冷酷战士,她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一共击毙了309名德军,是在射杀人数超过300人的25名著名狙击手中的惟一一名女性。
纵观电影史,以真实女英雄为主角的电影很少,期待以后能有更多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电影出现。
三、关于创伤
影片中,被外界冠以“死亡之女”称号的柳德坚强的让人心疼。
成名后,被国家塑造为女英雄的她出现在各种政治场合,接受国内外政要的接见、媒体的质疑,从此再也没能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出现在她将青春挥洒的战场上。
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兵,痛苦的不仅是肉体上的创伤,更多的可能是心理上的折磨。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柳德在听到巨响后不自觉瑟缩躲避的反应,虽然那并不是枪炮声。
除了战争本身带来的压力,战争中爆发的革命和人道、党性与人性的冲突也在极大程度上侵蚀着人们的价值观,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战争的反人类特性……
战争对人精神上的摧残是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所无法理解和想象的。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今天我们对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因为它常常在各类影视、书籍里出现。
在一战中,大规模重武器的使用令军中大范围出现抽搐、瘫痪、失忆、甚至歇斯底里等症状,成了当时著名的怪病。但人们怀疑这种无从解释的病症其实只是士兵是在装病。
二战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比一战更广泛频繁,士兵们长期滞留战场,没有喘息时间。由于被编制在很小的战斗群体中,可以缓解心理困扰的社交机会大大缩减。
据估计,二战中有精神问题的人数飙升至一战的两倍,陆军中的比率最高,而医务人员对此毫无准备。二战结束后,这种痛苦就这样延续到家庭中。
直到1980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才第一次提出了PTSD的概念。PTSD在精神病学方面填补了一个重要的空白,其发病原因是个人遭受事件的结果,而不是源于个人的弱点。这个新术语也涵盖了大屠杀幸存者和遭受性侵犯的妇女儿童、恐怖袭击和其它灾难性事件的情况。
它们的共性是:长时间不能从创伤中恢复、部分混乱的感官印象和凌乱片段回忆,记忆系统紊乱、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某种与过去事件类似的声音,气味和新闻报道都有可能引起触发。
愿世界能永远保持love and peace,虽然这只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为是摄像课上老师让看的片子,所以看的时候关注得更多的是摄像手法上的方面,确实是一部很值得学习的影片。 老师说这是俄罗斯和美国合拍的一部影片,也让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别的国家是怎么拍这种意识形态的片子的。 看的时候就注意到导演很喜欢拍过肩镜头,在展现人物对话的时候很喜欢找个遮挡物做前景来丰富层次。 很值得一提的是在柳德米拉上战场之前的片段里,电影的色调很活泼温暖,而且在一个场景中会在进行色调统一的同时注意把握层次。比如在海边的时候,就把场景中的物体都布置为跟大海一样的蓝色系,从柱子、躺椅、主人公朋友的泳衣到铺的垫子都是不同的蓝青色,画面整体呈现出蓝色与黄色的明朗感,有一种富有层次的工整美。还有柳德米拉与未婚夫一家人吃饭时的场景也是以白色为主,在场者的衣服皆为白色或者米色,倒也与后面广播中传来战争噩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为一部双线并行的影片,它在进行线索切换的时候运用的手法是在景别上有大的区分,这一点挺有意思的,因为能够做到既不跳脱又能够清晰叙事,确实需要对于画面内容有很好的把握,我觉得这算是影片的一个亮点吧。
不过不得不说俄罗斯导演很会拍战争的画面,一系列节奏紧张的镜头组接讲战争的瞬发性与残酷性展现无遗,因为我看得战争片并不多,所以在这方面只能有一个感觉上的好,但并不能说出太多的所以然来,希望以后看的多了能够再回过头来细细学习一下。
在故事方面,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学习这段历史的时候并没有过多的从某一个国家的角度进行深入学习,所以以俄罗斯的视点去看二战的历史确实会有一些不太了解的地方,但整体来说以柳德米拉作为主人公的这个故事,我觉得是很丰满的。确实看的时候会感到唏嘘,在战争中希望得到些许细小幸福的愿望一次次落空,总是得到不久后又在炮火中湮灭。她是女战神,也是一个伤痕累累的普通人。战争带给人的伤害以柳德米拉这一个缩影淋漓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令人触动,逼人深省。尤其是在她不得不接下命令与德国的狙击手对枪时,她赢了,她走近了那名狙击手的尸体,看到的却是他随身携带的家人相片,那一刻带给柳德米拉的撼动是巨大的,没有一名士兵是好战的,战争中流的都是普通人的血,散的都是普通人的家。
“先生们,你们不觉得你们躲在我身后太久了吗?”这短短一句话就令统一战线的宣讲会取得成功,这不仅是一名女性对于呼吁和平的礼貌诘问,更是想对无数在战争中仍未意识到和平重要性的人的呼告。不得不说这是一部成功的现实主义历史片,他起到了反思历史,珍惜和平的效果,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的,我也并不认为有人能够在看过之后仍对今天的和平不屑一顾。
布谷鸟 “各位,我今年25岁,至今为止杀了309个法西斯侵略份子,你们是否觉得,躲在我身后够久了呢?”柳德米拉自述。 “她杀了几百个德国人,四次负伤,患有脑震荡,她是个女人,天哪,经历了这么多,她难道不重要吗?”波利斯医生请求少将让柳德米拉撤退放弃抵抗的城市。 我分了好几次看完这部俄罗斯战争片,一开始也是听了《布谷鸟》安利去看的,每次都是在吃饭的时候看二十分钟,今夜一下子把后面看完,倒是有些经受不住了,我是个非常感性的人,喜爱战争热血,梦想做一名军人,可我一定做不到柳德米拉这么勇敢,她是战士。 柳德米拉被授予“苏联英雄”勋章,堪称最高荣誉了,蓝色真的很好的代表了忧伤,她的那双澈蓝的眼睛,时刻保持明亮,也时刻绝望。 敖德萨 少女时代,柳德米拉是敖德萨大学历史系的一名学霸,如果没有战争,她可能会变成带着黑框眼镜店女教授,一次射击比赛,她展示出了优秀的狙击天赋,被队长推荐去了训练营。柳德米拉的父亲是个半辈子都在战场的军人,面冷心热,从不会夸奖她,认为她所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理所应当的,她的母亲是位英语教师,所以她从母亲那里学到了英语,从父亲身上继承了军人的坚毅。 柳德米拉和父亲赌气上了战场,我想她一定不后悔这个选择,就像新年晚会上那个小女孩讲的一样:“记住这点,没有人会站出来,只有你亲自站出来,拯救这一切”,当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捍卫生命存在的权利。 三个男人与一个苏联女英雄 柳德米拉应该结结实实死了三次了,如果不算战场大大小小的死里逃生的话。罗斯福夫人说,她能活下来真是个奇迹。 每个从枪林弹雨中活下来的战士,身上都流着战友的鲜血。 马卡洛夫是柳德米拉第一次上战场的军营队长,他教会了她如何在战场上生存。柳德米拉患有严重的炮弹恐惧症和脑震荡,是那次被炮弹攻击在地下掩埋了五分钟留下的后遗症,马卡洛夫把她挖出来送到了医院。 柳德米拉喜欢马卡洛夫,但马卡洛夫不敢爱她,因为他知道他们两个随时会有人死去,然后留另一个人在战争中面对悲伤,甚至没有机会流泪。当柳德米拉险些丧命在炮弹之下,马卡洛夫接受了,随后他又回到了战场,柳德米拉在医院只等来玛莎带回来的一条枪。 柳德米拉带着马卡洛夫的枪重返了战场,她要报仇,因此她在击杀法西斯士兵的时候折磨他们,是她的搭档里昂尼德使她走出复仇阴影,告诉她即使是敌人,也不该被这样对待,这也是第二个与她有关的男人。 作为搭档他们配合亲密无间,斩获了很多法西斯士兵的头颅,也在日夕相处中产生情愫,他们是对完美的恋人搭档。 这时,柳德米拉的闺蜜玛莎,那个从大学就和她是挚友的天真可爱的军医护士,邀请他们参加自己和飞行员格里沙的婚礼,这是个勇敢的决定,在战争期间结婚是没有未来的,而格里沙没有给玛莎机会开始。柳德米拉二人赶到的时候,才知道参加的是一场葬礼,玛莎笑着打开香槟道歉:“对不起,邀请你们参加婚礼现在变成葬礼了,为了纪念格里沙,喝酒吧!” 从这一刻起,这个最最浪漫天真的姑娘也在战争中长大了,玛莎戴着自己编的新娘花环说,她和格里沙也有过疑虑,现在在打仗,每个人都可能被杀害,但他们还是一起做了决定,结婚不可怕,两个人在一起会过的更好。 战争中的男女侥幸有了爱情也配不起天长地久,他们都很清醒,从没有这种奢侈荒唐的想法,爱人死了,就是一杯酒的功夫,就得继续上战场了。 柳德米拉看着闺蜜的爱情悲剧,试探着和里昂尼德说她想生个孩子,里昂尼德没有说话,还没有等两人把气解开,里昂尼德就在轰炸中保护柳德米拉死去了。柳德米拉再一次活了下来,成了苏联军人的象征,可她再也不敢上战场了,她向上级请求退役,这段对话简短,却包含了无尽的无奈。 委员:“你知道辛格会杀掉你多少战友吗?” 柳德米拉:“我不行” “你必须上战场,不是为了我” “我不行” “也不是为了你自己” “为了里昂尼德” “好吧” 柳德米拉看着装载着尸体的卡车拉走的时候,心也跟着走了,她太累了,她想离开,可马卡洛夫和里昂尼德把生命都留在了这里,她该守护才对。 也有一个男人在默默守护着柳德米拉,医生波利斯。自古以来守护女主的男人都很惨,得不到女主的爱情,反而一直在陪跑,波利斯就是这样一个可怜角色。 波利斯算是柳德米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男人,他认识柳德米拉最早,爱上她最早,为她上了战场成为军医,每次柳德米拉负伤都是他救回来,最后把自己的撤离证给了她,自己和那座被放弃的城市永远被埋葬在了一起。还有玛莎和千万没资格撤离的士兵和平民,柳德米拉说他们都是英雄。
撤离的场景最惹人深思,谁都想活着,可两艘潜艇一架直升机,只能运送党的资料和上级军官。大家都挤着想登上逃生船,柳德米拉几欲脑震荡发作,指挥官开枪都压不下来,等迈过了那条线,是如此的安宁祥和,柳德米拉和波利斯聊起了初见的海滩,聊起了敖德萨,两人从未如此轻松的说过话,波利斯交给了柳德米拉一个应急箱,用眼神和她做了诀别,这个眼神看哭崩了我。这个没有机会向柳德米拉求婚的男人把戒指放进了箱子,柳德米拉没有爱过他,所以亏欠他最多。 苏联英雄 柳德米拉被称为“死亡之女”,她用自己的经历在苏联外交上取得了胜利,和罗斯福夫人成为朋友,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过一句话,“我一直想活过这个乱世,却在天下大定时开始有一点后悔,后悔为什么没能在乱世中死去。” 柳德米拉还是笑着活下来了,战争会结束,生活还是继续,经历过战争的人,更能带着痛苦珍重幸福。 我还是想成为一名军人,曾经我渴望战争,只有那样才能感受到炽热的赤血,是真自私,安定久了,未免丧志,若战乱,又受苦。 柳德米拉们少之又少,多的却是来不及撤离的马卡洛夫、里昂尼德、波利斯、玛莎、格里沙……
前男友也有好的。。
战场黑寡妇,上一个死一个,连没上的也没逃脱,最后孩子爹是谁?
20160906.。
偶像爱情的部分拍得还不错,战争部分拍得一般,政治角力部分拍得幼稚粗暴。歌蛮中听。
战争从未让女人走开,导演明里暗里黑了一把苏联,黑的很到位
所有的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不是英雄主义而是反战的。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二战苏军第一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墓志铭
片名本意是“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以小见大。主人公成为战斗典型后,却因为当局不希望英雄陨落,没有再让她上过战场。罗斯福夫人接见同盟国代表,其中还有中国军人,历史细节做得好。
不知道制作公司是否都来自俄、乌,技术环节很成熟了,中间海战的一场戏拍的很真实,我挑不出毛病。相对于持续了两百多天的战役,电影只是聚焦在女主的经历跟体验,但多个平行剪辑缺乏心理递进的呈现看上去只是在省制片成本,作用比剧本设置的双线并行小了很多,略有俄式哲思。两首俄语流行歌插曲很好听
说狗血的是看韩剧看多了。战争就是这样,今儿见着你,明儿也许你就见不着我,反之。
现在和过去时空的交叉叙事,以一个女狙击手的经历控诉战争的残酷和毫无人道。最感动我的是那个最早认识她,她却最看不上,最终用自己的命换来了她的幸存。第二段战争的煽情剪辑,导演似乎太想煽情而过了头。最难过莫过于爱你的和你爱的人被带走,你却无能为力,因为这是在战争。
太多感情戏。。。
柳德米拉·帕夫琴科的战绩是克里斯·凯尔的两倍,所以评分也要给两倍。
作为战士外交官女人,她赢得了所有她的战争!
309的战绩,先生们你们还要站在我背后多久!女权平权,她们和他们一样,拍得挺文艺,故事中规中矩,爱情有点狗血。将刚受伤刚失去爱人的战士从病床上拉下来作女英雄宣传拍照,单这点本片就完全不主旋律。【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
制作用心,演员演的出色,有些地方用力过猛
看时匪夷所思——战争片居然可以拍的这么唯美?阳光像缎子一样铺洒下来,瞄镜上栖着不识安危的瓢虫……不敢相信是俄国人拍的,因为完全是少年的色调,一点儿历史包袱都没有,生死相许的爱情也透着潇洒,多大的内心才能撑起这样的视角?看完回味下又觉得合理,镜头后面是在风琴口琴伴奏中唱喀秋莎的苏联
新沙俄视角下的卫国战争,为了黑苏联强行改动了多处史实,借美帝第一夫人之口宣扬剥削阶级迂腐陈旧女性观的情节更是蛋疼之极。
没看完(网速问题),大家都是讲狙击手,这部起码前面看了的部分更好看。
痛苦如此持久,像蜗牛充满耐心地移动;快乐如此短暂,像兔子的尾巴掠过秋天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