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互换身份的体验
我真是看一次笑一次,真的感觉成龙演的好棒,当音乐人时的儒雅,和当自己时活泼。
其实真正的笑点是从成龙扮演的双胞胎身份互换时开始,影片剪辑的也很不错,把两个成龙剪辑的毫无违和感,真有种两个成龙的感觉,笑点频出。
然后身份互换后,两个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会打架的成龙必须代替会做音乐的成龙去指挥乐队,当时那一段真是让我笑爆了。编剧简直神来之笔,把一个个武打动作挥洒成乐队里的一篇篇交响乐,毫不出戏,相当精彩。
2 ) 经典老片
印象里应该是看过的,所以在让标记的时候直接标记了看过,但其实也是老电影,不记得具体情节,不记得都是谁演的,只记得是有龙叔了。龙叔的电影其实感觉一直是那个调调儿,嬉笑怒骂中又暗含着一些道理。整个电影看下来会让你觉得很轻松,很惬意。而且像龙叔这样实打实地武打戏电影已经很少了,怀念这种电影,但龙叔确实年龄大了,希望能培养出接班人
3 ) 双龙会你觉得怎么样?
不知道现在的90后,00后有没有看过双龙会,反正我是在我小的时候看的,再次看到这部电影,还是能回想起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的愉悦的心情!首先从演员层面来说,成龙大哥一人分饰两角,一个小混混玩命,一个指挥家马友,还是双胞胎失散多年那种!而女演员则是大名鼎鼎的张曼玉及智利!各种配角都是香港电影圈的扛把子,导演等!而制作方面,在当时那个时代,没有先进的技术,所有,双人镜头,不是替身就是靠剪辑,将同样的布景,不同角色进行分别拍摄,然后再经过后期剪辑进行剪辑。就如同两位女主发现他们时,玩命钻柜子里,玩命打开柜子,出现在同一镜头下,吓晕两个女主时!这个场景就是先以玩命的身份拍一遍,再以马友的身份来一遍,再进行剪辑!但是,作为不是专业剪辑的观众,我是在观看的时候完全没有看出剪辑的痕迹。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而本片的故事情节也是紧凑,又有笑点的!所以到现在观看起来还会觉得特别精彩
4 ) 重复看的次数较多的成龙影片
成龙电影的风格,是诙谐的动作片,紧张之余不乏幽默搞笑,不管成片质量如何,总有笑点和亮点,一直蛮喜欢的,也看过不少。
这部双龙会也是很早期的了,重复看过很多次。成龙饰演的是一对从小分开的、不知道有对方存在的、性格迥异的双胞胎兄弟,因为成长的背景不同,一个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一个是到处打架生事的街头混混,命运让他们重逢了,还鬼使神差地互换了身份,还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呢,都因为他们本性的善良,还有双胞胎的心意互通化解了,最后还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另一半。
很欢乐的一部剧,当然里面的某些观点现在看就不太合适了,这个就不提了哈哈哈。
5 ) 张曼玉留给你们 我是来看利智的
利智名言:
我上了贼船了,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成龙为利智正骨这个片段反正我是看了N多遍了,真刺激呀
其实撇开美女,这部电影还是挺有意思的,讲述的是两个长得一摸一样的双胞胎兄弟,但是却完全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一个社会底层的小混混,一个是上层社会的钢琴家。之后两人碰到一起,发生了一连串搞笑荒诞的事情。
6 ) 商业功力与年轻的阿修罗
最近在读魏君子的《香港电影演义》,其中一段提到了本片《双龙会》,方知本片是为了香港导演协会筹款购建新楼而开拍的,“片中除了张曼玉和利智外,其他大小角色及龙套,皆由诸位导演包办”。读到这里,一晃神间,想到了片中的主角——成龙呢?转瞬又明白过来,本片开拍于1991年,那时的成龙成名已久,早已兼制、导、演于一身了,只不过他在镜头前的光彩太过耀眼,以至有些暗淡了他在镜头后的作为。
看到这段掌故,又勾起了我对本片的兴趣,便又找来本片温习。当年我对于这类的香港商业电影可谓十分痴迷,如今也是依然兴趣不减。既然本片是为了筹款建楼而拍的,那么票房卖座自然是第一位的了,明白知晓了电影的拍摄目的,再看本片时,竟有了另外的感触。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火爆、各种商业电影看得多了,也就明白了电影不是聚集了大量的商业元素就能卖座赚钱的,尤其是那种顶着盈利压力的电影,最终票房往往不尽如人意。
而本片却可以算是商业电影的典范之作,电影中各种商业元素的运用体现出了那一代香港电影人在商业电影上的造诣。故事情节俗而不烂,悬念高潮密而不乱,从影片中对于看似庞杂无序的娱乐元素的调度整合中可以看出电影创作者们的匠心独具。尤其是最后那场修车厂大战的戏尤为出彩,之前所铺垫埋伏下的噱头至此全面爆发。玩命、马友二人相像的双胞胎外貌、身手高低的差异以及肢体动作相互感应的噱头,通过空间场面的调度转换,以及其他人物不明就里、如坠雾中的反应,在此场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亦庄亦谐、妙趣横生,将全片推向最高潮,试问这样的影片观众怎会不喜欢呢?又怎么能不成为时装动作戏中的典范之作呢?
其实并不是娱乐至上就可以粗制滥造、就可以一次性消费,反而要让影片拥有神来之笔,要让观众对于影片百看不厌,才能让影片在相对狭小的市场和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票房,这也是那一代香港电影人在香港电影全盛时期修炼的硬功夫,也是我最为钦佩他们的地方。而如今中国的许多商业电影,虽然投资巨大、明星云集、票房也颇为耀眼,但总是让人看过一遍后,就再也提不起兴趣看第二遍了,一次性消费的性质明显。看来有时巨大的市场,虽然有时可以为电影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也容易滋生出些不思进取的吃老本之辈,真是无可奈何。
本片拍摄时应该正是成龙的鼎盛时期,在看电影的时候,我也感觉成龙在电影中的表现,无论是武戏还是文戏,喜剧、正剧都表现的游刃有余,那时的成龙真是生龙活虎,让人看得赏心悦目,全不似近年来的几部戏总让我感到他有些老态尽显、力不从心了。而再看本片时,我意识到成龙的时装动作片中的风格和桥段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你若将成龙近几年的时装动作片和他鼎盛时期的片子相比较,其实他的动作套路和风格几乎是一脉相承、相差无几的,只是为何过去的片子总显得更吸引人一些呢?想来想去,想到前不久看的韩松落的《为了报仇看电影》,其中有一篇《过期的阿修罗》,讲到人年轻时是有异能的,那就是青春,总能制造出磁场,所到之处死伤无数,而年华易逝,一旦岁月老去,青春的异能也就消逝了,再厉害的阿修罗也要过期了。想必《双龙会》时的成龙就是一个年轻的阿修罗,桥段再旧,场面再俗,让那时的他演来都能带出无限的气场、幻化无穷的魅力,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征服任何时间中的任何人。
7 ) 绝地双尊和双龙会!
小时候非常喜欢看的片子,成龙的港片非常对我胃口。今天为何会来评论是因为我正在看一部美国片绝地双尊,1991年放映,尚格云顿主演,一人分演双胞胎兄弟。我觉得双龙会应该是受了这部片子的起法。顺便说一下这部片子是在香港拍的有很多香港演员参演。双龙会是92年上映的。一前一后。不过绝地双尊在豆瓣的分数才6.1,现在看这个片子老实说会觉得过时,而成龙的双龙会即使今天看也不会觉得有维和感。成龙把双胞胎的性格分差明显更突出,二个不同阶级不同生活背景的交会,作为喜剧二个人不同背景的差异导致的笑料更比绝地双尊的硬汉枪战打斗片来的更轻松更迎合观众。虽然绝地的质量不高但是能启发出成龙的双龙会也算大功一件。
这个是我小时候在电影院看的,那个时候我爸爸很有钱
无论是徐克还是成龙,都在这里有很好的表现
好笑,两位女主角漂亮啊。那些一面之缘的配角:王晶、徐克、吴宇森,酷啊~
香港地盘虽小,电影人可不少,要是大家约在一起,开个大趴,顺带整部有趣的电影,便是喜事。本片集结了香港几乎所有导演客串,成龙一人分饰两角,打人不一般的玩命,玩音乐有大成的马文,两人自小分离,但互有感应,搅入两人的女友,一切大乱,好笑好玩儿,实为港片黄金年代!
很可爱的影片。虽然不是演技派出身,成龙在这部戏中成功地塑造出两个性格迥异的兄弟形象,一个斯文、一个痞气,两人一面带来了颇多误会和冲突,而巧妙利用孪生兄弟的心灵感应也产生很多笑料,
三菱汽车友情提示一定要系好安全带
十分经典的成龙电影,从小看过很多遍,记得音乐会和最后的车间大战。如今再看感受更多。首先音乐十分喜欢,关淑怡的《天荒地老》配张曼玉演出一段让我有了清纯爱情片的错觉,最后成龙的《感受》也是一直很喜欢的。主要成分中紧凑有创意的打戏在成龙电影里也属于很棒的,而喜剧效果更因为双胞胎的误会错位产生了极强的感染力,加上泰迪罗宾及一众反派等配角的出色衬托,里面利智的戏份又让这片加了点点情色性感成分,也是加分项。整体十分优秀!对了,很多大牌客串,最好笑的是徐克打牌那儿。
惊讶与当时的合成同框技术竟然这么好,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破绽,成龙一人分饰两角挺逗趣的。
成龙打斗中加入喜剧的元素是其成功的很大一个原因,也是这部戏好看的一个原因!尤其指挥交响乐那一场戏,很经典!
对武打演员而言,是非常雕琢演技的作品,两个角色之间的转换并不杂乱,可见剧本亦有些商业电影的深厚。圆润剔透的张曼玉美轮美奂,蹙眉的神态与弹琴的场景堪称经典,试看她另位演员胸脯几两,也不敌你举手投足少女模样。
92嘉禾贺岁片,典型的港产喜剧,利用截然不同的一对双胞胎的身份交错、心灵感应来制造笑料,张曼玉和利智添色不少,男女关系还真混乱。成龙分饰两角,艳福不浅,优雅的钢琴家还是少不了一身武行气质。导演、制片客串随处可见。
小时候租碟常看。商业大制作,汇聚了当时香港很多明星,张曼玉和利智,后来才知道那个矮子是泰迪罗宾,双胞胎身份互换制造了不少鬼马效果,哈哈大家都很欢乐啊!没想到导演居然是徐克。7.6
妙趣横生。年轻的成龙真不错。那时候特效技术还没这么先进。所以导演们能更多的把精力放在故事和表演上。现在的徐克已经忘记了曾经成功的经验和电影的真谛。《神都龙王》。唉
几位香港电影人的救世之作 救得了当时的却救不了如今的
成龙,张曼玉,利智,还有抢足了风头的泰山。
小时候看录像带,就觉得好好笑,好片子。。。
如此老的一个片子,搞笑的是很长时间都不相信真的有个钢琴家叫马友友
哈哈,搞笑,好多明星撒,群星会,放在现在真是大片
其实就是冲着利智去的
为了香港导演协会筹款购建新楼而开拍的,片中除了张曼玉和利智外,其他大小角色及龙套,皆由诸位导演包办,算得上是导演界的豪华阵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