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部影片,90%的原因是基于情怀。
郑渊洁的童话里,没有泛滥的王子公主幸福一生的情节,没有一遍一遍反复强调的重复桥段,更多的是关于科技的奇思妙想,关于人类之外其他物种的期待,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讽刺等等等等。这些启迪远远早于后来挚爱的哈利波特和三体,是一种从小植根于内心的基本认知,好像陆陆续续影响到了现在。每次从停车场出发,会担心会不会有车鼠李小二睡觉被打扰,每次听说不明疫情,会关联到因为南极冰川融化而出现的巴拉那病毒……
言归正传,作为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的第一部大电影,罐头小人基本可以得到及格分。好的地方依然是无可挑剔的立意——成绩好坏不是判断孩子的唯一标准,展现了应试教育模式下令人窒息的家长和老师形象。不好的地方主要三处:(1)影片服装设计彻底失败,将偏日韩的服饰穿搭强行套入2000年前后的大背景里,格格不入反复跳戏(2)父母老师角色单一,转变突兀(3)选角问题,皮皮鲁扮演者缺少淘气小男孩应有的灵气, 班主任扮演者过于年轻台词强硬,没有共鸣。
期待更多的皮皮鲁西西影视化作品。书粉的爱就是这么持久哈哈哈。
上周一个人坐在沙发上看了这部电影《皮皮鲁与鲁西西之罐头小人》,豆瓣评分6.5。
儿子在学习,没功夫看。而媳妇明显对这个片儿没兴趣。时不时还会像看弱智一样瞅我两眼。
情怀,我看的就是个情怀。
郑渊洁,这可能是对我影响最直接,最大的一个人了。
《童话大王》,自1985年创刊25年,他竟然一直是唯一撰稿人。不知道这是不是绝无仅有的奇迹。
印象很深的就是童话大王一度是我那时候的最佳厕所伴侣。从一开始单纯的喜欢看他的童话故事,到后来几乎全盘接受他的各种思想。
他从儿童的角度批判时下的教育制度,批判不良的社会现实,他用最最纯朴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人文关怀气息,那是一个温情脉脉的爱的世界。有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有对父母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亲情,有对地球、生态等的保护,也有对于世界和平的呼唤……
我迷失在了那样的世界里,我的童年享有了一个美丽的精神世界,甚至有些像《盗梦空间》一样,被种下了一颗童话的种子,以至于我现在很多基础的理念、三观,都依旧深深地根源于郑渊洁构建的童话世界。
可现实是我却一直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
郑亚旗,郑渊洁之子,比《童话大王》大两岁,正统小学毕业,“自家私塾”中学毕业。郑渊洁为他量身打造了10本教材。
尽管郑渊洁说18岁后就不会给他一分钱,
尽管他的第一份工作是18岁去超市搬了三个月鸡蛋。
但是,
他18岁的生日礼物是奥迪A6。
他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郑渊洁
……
实际上,最终郑渊洁也亲手拆毁自己一手为儿子建造的童话宫殿,让他“独自”面对现实的人生。
我,则是被郑渊洁“毒害”的可怜人。
40多岁的身躯,托举着14岁的梦境
一次次被现实鞭打
一次次却依旧坚信,终有一天,舒克和贝塔会驾驶着直升机和坦克车来救我
…………
作为郑渊洁忠实读者的我,在面对这样的改编作品,我很难此起彼伏。
老郑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极其简单的文字,酣畅淋漓的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正是多年前被灌输的彻彻底底的那位。我的早期对人性、快乐、幸福、满足等初体验的好坏标准,均源自童话大王郑渊洁。
老郑最让人惊叹的地方在于,每月一期的童话,从来没有让你失望过,总是能体验到更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加广阔的文字宇宙,老郑把中国特色融合在自己作品里,丝丝入扣,那些文字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儿童成长。
好了,说回来这部电影,我没看完,我看不完,看不完是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我都不知道这些演员在演什么,他们读过这部童话没?儿童演员知道这个故事吗?有没有人给他们仔细讲过五个罐头小人和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关系。故事的结局和最终立意,给皮皮鲁鲁西西乃至现实中的孩子到底带来了哪些启示?
我不愿意去分析这部童话,这部童话只是郑渊洁无数优秀作品中的一个,从一个离奇的事情,最终结合到舒克贝塔历险记里,发展成皮皮鲁鲁西西成年后的一段人生经历,可以说是,老郑把作品能汇集联系的都已经做完了,在我心中,这个童话的世界波澜壮阔。
三体,至少可以靠特效描绘了末世情景;罐头小人是什么五毛特效,从电影开始放映,屏幕上显示的第一个字,我就开始失望。这是童话大王的电影?连字体都不愿意用心美化,和现在网络上充斥的大电影有什么区别?
哎,最后在讲一个迷惑。班主任的脸。老郑在童话中是夸张丑化那些不爱学生的坏老师。可影片中的班主任,刻意与学生为敌,太做作。
哎。
哦有点印象深刻的是,看电影的这一天我是去单位请假的,成年人的压力,心情不太好。正好旁边有个电影院,想着小时候看过郑渊洁的这部小说,很是充满童趣,没想到影视化了,而且排片很虐,赶早不如赶巧,影院只有我一个人。
还好吧,肯定没有看书自己想象的好,但是短暂逃避现实,看看童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童话总会结束,需要面临的总会是残酷的现实。
自从知道开拍了就很期待,从今年暑假一直等到了国庆节。没看电影前,我以为是带着笑容去追忆童年,看完电影后,谁能想到哭的稀里哗啦,深有感触。 整个电影的世界观与我以前看书时幻想的不太一样。我想象中的魔方市,是一个更超前更奇幻的世界,但电影里更偏向写实一些。 当看到皮皮鲁和鲁西西出场,很激动,小时候书中的人物有一天实体化被看到,这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整个电影的剧情很流畅,前面部分基本和书中一样,中间增加了许多新的,比如帮差生作弊(电影后面也说了作弊是不对的),帮他们补课。 中间有好几个哭点,一个是妈妈为了鲁西西不被开除而跟老师求情,讲父母为他们兄妹的付出。一个是关于老师,老师虽然平时对待优差生不公平,但火灾发生时,浓烟滚滚中喊:“救救我的学生”,当时是非常催泪的,老师演员演技也很棒。 两个小演员也很棒,尤其是饰演鲁西西的小朋友,完全是符合我想象的。乖乖巧巧,机智聪明。
一星给童年,一星感谢郑老师让我没花钱就可以看到电影。 带着希望看,其实挺幻灭的,节奏快,而且和原本的故事差别很大,变化最大的就是鲁西西,在我心里鲁西西是个有点娇气,但很讲义气,而且在各种奇遇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的小女孩。电影里的鲁西西竟然会因为“老师不让我和差生玩”,和罐头小人吵架了。但原著里,鲁西西敢公然和老师对抗,在主席台大声说“我不会外语,但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皮皮鲁呢,在作弊之后暗暗下定决心当货真价实的第一名。和皮皮鲁一起的差生也是努力学习博士教的知识,大家都得了好成绩。电影里差生竟然集体作弊?罐头小人们各自有各自的特长,电影里,他们好像没什么思想,歌唱家像是带头的大姐大。 皮皮鲁和鲁西西是不一样的孩子,他们聪明,勇敢,可爱,善良,乐于助人,敢于对不公平的事一次又一次抗争。电影里他们好像就是随波逐流的普通小孩,少了。。。我也不知道缺了什么,好像是缺了郑老师笔下人物的活力。在我心里,鲁西西遇到罐头小人后,绝对不会和妈妈吵架就矫情吧啦的坐操场淋雨。
也不知道是时长有限,没办法还原原著,还是因为各种环节的审查不得不对原著进行改编,就是莫名对鲁西西喜欢不起来,学校着火之后,她竟然号召大家返回火场解救同学,如果在原著里的话,鲁西西可能会自己跑上去,或者想别的办法,这种带领同学蛮干的事情,鲁西西不会做的。
还是看原著吧,郑老师的文笔,电影拍不出来。
除了故事背景是八九十年代,这视觉特效也很八九十年代。
福尔摩斯戏份被砍了☹️ps.歌唱家多年后还能克服老鼠阴影嫁给贝塔真好啊
非常失望。为什么要把原著的童话感改成这样?尤其是演到集体作弊的时候,简直都想离场了,很撞车那个讲作弊的泰国片天才枪手,导演和编剧是把有限的想象力都放在研究作弊手段上了吗?还有为什么要加一个莫名其妙的负面同学角色,是为了引出后面的火灾,制造大片感吗?完全破坏了“童话”这两个字!
超前观影打卡。出乎意料还不错,竟然能在全年龄向的剧情里把老郑作品那种微荒诞和带刺现实矛盾感呈现出来一些,整体没有怎么用力过猛,less is more。现在追了十几年选秀再看这段作品的电影化才发现,罐头小人里面武力担当智力担当外语担当才艺担当都很齐全,完全适合打包出道……(所以才有红沙发乐队的吧,不过没有拍这段,也好,我觉得红沙发乐队根本很难还原,还不如就不碰,希望不是flag)小演员演得都不差,皮皮鲁相对最好,特别松弛,没有演着演着让人觉得“好认真”但是入不了戏的感觉,而且自带喜感。电影还有一个优点是煽情不会过长,会用笑点打断,作为一个煽情尴尬症患者我表示观影比较舒适。最后,老郑特别登场那段真的很像武侠小说里面的世外高人梗……是您自己要求的吧!Ps.上尉真的是理想型
虽然都是熟悉的味道,童年回忆拉满,但是整体上有点糙,并且感觉价值观的设置上存在混乱、复杂化,既想帮孩子说话也想替父母辩解,导致最后不得不偷换概念把成绩好和学会爱对立起来。(中国的娃真惨,一直宣传素质教育不唯分数论,长大后才知道社会上最看重的就是成绩)
八十年代的味道,虽然说是儿童电影,但我感觉成人才更适合看。关于勇敢、温柔、真诚、爱……这些今天亟需的美好品质。虽然有些情节不一定合理,比如飞机送绳子的比例问题,但瑕不掩瑜,很喜欢!
别砸了自家招牌。———2020.1.08不至于砸了招牌,上尉拿一根针当剑还真是还原啊。不好都有不好的道理,但如果让一个十岁的孩子来看的话,这个电影应该是好看的。——2022.6.4
无论是做为儿童电影,还是做为真人童话故事,完成度都OK,难得的保留了郑渊洁童话的批判属性,孩子也很喜欢,追着老郑要了个签名,优先推荐父母人群和郑渊洁粉丝。
tnnd这比长津湖好看多了 除了把罐头小人公之于众之外都很好 鲁西西也好看 价值观也很正 中国需要这样的儿童电影
五个罐头小人要是用CG做可能还好点,都2021年了,居然还用五个真人演,纯用实拍+抠像体现空间位置和大小关系,特摄片吗……生怕观众不知道这么原始廉价的手法,片尾还把各种绿幕花絮都放上去了,太土了= = 一股很做作的儿童片腔调,尤其还安排了一个宫斗剧反派一样的坏女孩,求求各位大人别教小孩这么挤眉弄眼地演戏了。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小孩从小玩ipad上网,什么好东西没看过,再拍这种低龄儿童剧一样的东西也没人想看了吧。不要死读书的道理放在郑渊洁那个年代还行,现在不用你们拍个电影来说教了,精英家庭的孩子早就不高考了,底层孩子你让他快乐教育那是在害人。这片对我而言唯一乐趣就是莫名像一些双人成行的游戏场景
毫无电影质感,但传达的讯息整体还是不错的
实在是太大电影了,工业水平真的是不行啊同志们!但冲着表达的内容可以鼓励鼓励。
除了主人公都又蠢又坏,然后一场大火把大家的脑子和良心都烧出来了。
鲁西西好惨啊。优秀了一百次失败一次就被彻底否决的人是她,热心帮了同学要被开除的人是她,最懂事却要承受父母道德绑架的人是她,自身难保还被朋友质问无情的人是她,被敌人坑到有性命之忧还让敌人先逃的人还是她。但她还是选择那样做了。她做的每件事都是那样无私,都超越了一己之利,她捡回一条命时只记得为上尉可能丢了一条命而痛哭。我也跟着痛哭。没有罐头小人的我要经由今后的几十年去慢慢缝补自己的童年。
对传统教育唯分数论的批判很大胆,但是小人教他们作弊确实不应该,还有小曼,竟然把那么小个孩子塑造成反派一样的人物确实不太好。除此之外,故事还是挺好看的,还可以吧。
前有三体被强行推进并半路夭折,后有郑渊洁的文本被丢尽火坑——虽然势小,但本质一样,都是文学如何转化为影像,影像如何联动文学。诞生刚过百年的电影,在传情递意的载体形式探索上还要拜一拜生根数千年的文学。老郑的核心要素与价值旨向仍在,改编力度很轻,就是制作太拉跨,“载不起许多愁”。后期配音、丢帧、跑焦可谓一个不落,都不必说编导演,单单是打光就考住了本片的制作团队。真人特效电影不比动画电影,能够玩儿一些玄乎的、难以在现实执行的画面。但是既然搞了这么一个真人电影的形式,为何不下足功夫,难道仅仅诉求孩子作为观众么。形式论放一放,再说剧情,我可从未在上美影的任何作品中感受到如此多的尴尬桥段。承托底盘的制作工艺,水得不行,实在让人失望。大环境在呼唤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机会,可给你机会你千万不能不中用啊。
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我前排的几个初中生看了一半说没意思走了,我上小学的孩子倒是看的津津有味
我小时候就不太喜欢看郑渊洁,但是年龄尚幼,不太明白为什么。长大了以后陪孩子看罐头小人终于明白了,脸谱化是艺术作品的罪,哪怕是魔幻主义的作品,大部分也是如此。脸谱化会让一切变得生硬而失去意义。一个人是好的就是完美的好而善良,坏就是彻头彻尾没有原因的坏,这种作品会让人非常反感。
无功无过。太想说教
圆了儿时的梦,小时候每天晚上20点(如果没记错)都要准时打开收音机听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一边听一边想象那个画面,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电影整体画面都构造出了那种效果,很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