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

剧情片大陆2020

主演:王千源  张译  姜武  黄志忠  张俊一  欧豪  杜淳  魏晨  张宥浩  唐艺昕  李九霄  李晨  梁静  侯勇  辛柏青  俞灏明  刘晓庆  姚晨  郑恺  余皑磊  黄晓明  徐嘉雯  张承  马精武  胡晓光  陆思宇  白恩  曹璐  刘云龙  杨嘉华  中泉英雄  高爽  郑伟  高冬平  黄米依  曹卫宇  宋洋  徐乐同  徐幸  

导演:管虎

 剧照

八佰 剧照 NO.1八佰 剧照 NO.2八佰 剧照 NO.3八佰 剧照 NO.4八佰 剧照 NO.5八佰 剧照 NO.6八佰 剧照 NO.13八佰 剧照 NO.14八佰 剧照 NO.15八佰 剧照 NO.16八佰 剧照 NO.17八佰 剧照 NO.18八佰 剧照 NO.19八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5-01-15 03:26

详细剧情

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电影《八佰》由管虎导演,是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电影,将于2020年8月21日全国影院上映。

 长篇影评

 1 ) 管虎《八佰》的文眼:冒着敌人的炮火,逃跑!!

我裤子差点毁在这部电影上了。

电影上映前上就诸多言之有物的差评,今天亲身看完电影的感觉,所言非虚!!

比起八佰这个题材,我本人对管虎导演的个人能力怀疑更大。他历来把电影拍得疯疯癫癫,又喜欢滥用象征和隐喻去掩盖一些不敢公开示人的价值观点,关键在于每部电影都假高潮,文本也不好看。

今天看八佰,前半部分尽管战争场面明显不符合历史(双方军队的纪律性都好差,战术都好蠢),剧情也不符合逻辑,价值观也令人欲言又止,然后就对那种德械审美、咆哮式治军硬吹……我都还算坐得住。

接下来到了黄晓明饰演的党国上峰来对谢晋元劝晓以“理”那段——我就记了个印象。好像说的是,这场战就是被日本人揍了躺地上撒娇,演戏给帝国主义爸爸们看的,期望帝国主义爸爸们看到别人家孩子打我屁股多疼,生气了去骂他的爹妈;结果现在欧爹美妈自己闹脾气,没人管我们了,演不下去了,要逃到割让给洋爹妈的租界去“保留些种子”,“让那些杂牌军断后吧”。

我心说哎哟,管虎让人意外啊,这段台词不把光头党的底裤都给扒了吗??难道前面铺垫那么多,是为了最后反转来个大批判?这按新中国后的价值观,谢晋元要不憋出一个临阵抗命誓死不撤,这个“孤军唤醒国人”的大牛皮怎么圆得回去?

本来这个尿点我已经憋了一瓶可乐的尿了,反倒是坐了下来。眼看剧情就要到最后的高潮,最后的决战了,我 倒要看看管虎怎么才能把剧情圆回来!!

结果最后的剧情原来是,谢晋元对着他刚下令洗过断头澡的这几百名士兵,一顿训话猛如虎,大意就是真的要 “成建制、整齐”地撤离到租界了!!而且还真的让杂牌兵断后了!!!

然后整个剧情的高潮就是,在杂牌兵和伤兵们挺胸抬头走出去送死(???)的同时,几百个全副武装的德械精锐,丢下尸体和伤兵,用德械吹最喜爱的整齐划一的号令,冒着日军的猛烈炮火,面对对岸无数平民殷切的目光,不顾伤亡,集体冲向租界的大桥!!!

租界的大桥 ??

???????????????????

我靠管虎原来是这么给溃逃洗地的啊?!!原来根本就不洗啊?!!直接就放礼炮“转进”了啊!!!!!

看到电影最高潮的那一幕,一群弓腰如猛虎的德械精锐,在营长的一声“冲啊”的大吼下起身狂奔,我一瞬间产生幻觉还以为是吹响了反攻上甘岭的号角了——现实却是喊着 “不要恋战”、“不要回头”,面对着自己的人民,背对着屠杀自己的敌军,想逃到别的帝国主义爸爸从你中国抢走的地盘里逃命??

我特么————————差一点就把尿给气出来了!!

查一查这是75年台湾版八佰设计的虚假桥段,国民党那些窝囊废一辈子都在给帝国主义爸爸演戏,一辈子都转进,拍出这种剧情来他们还自觉心安理得。你管虎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的人,居然连这陈年老屎都吃得下去??

即便吃的下去,问题在于这个结局也把整个电影的逻辑毁了啊!管虎你处心积虑编了那么多剧情,编出了一堆被孤军感动的皮条客、戏子、妓女、青帮、赌场黑帮、外国记者甚至还有汉奸双面间谍……只为了圆一个国民党吹了几十年的谎:孤军奋战激发起国人的民族情绪、最终获取抗战胜利……

但电影中谢晋元 “冒着敌人的炮火,撤退,撤退”的理由是 “保护德械种子”,那这些 “德械种子”后来在租界下场如何?谢晋元本人下场如何??保家卫国的军人从战场上丢下死者和伤兵逃走,面对自己的老百姓,背上受敌人的伤,宁愿受如此奇耻大辱……换来在祖国被帝国主义者侵略强占的土地上,最后手中没有武器被敌人俘虏、奴役???给管虎这么一演本来颇有气节的孤军就纯粹是贪生怕死的军人败类了啊??

至于管虎花掉好几成笔墨,着重描写的那些被孤军感动的青帮、黑社会——他们几成在四一二沾过烈士的鲜血,又有几成在上海沦陷于日寇时甘心做了汉奸?

而管虎导筒里那些被孤军所感动的列强爸爸们,什么泪流满面拍摄战局的洋记者,气愤至极向日军方向开枪的租界士兵——日军统治上海的时候他们在干嘛?孤军被交给日军时他们在干嘛?

电影结束了,一个大镜头从战火后的四行仓库直接变成了今天金碧辉煌的上海滩头景象,可管虎这部电影中 “演戏给帝国主义爸爸看”、“转进到老百姓中去”的历史逻辑,和今日上海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恐怕只有在台湾天天演习 “飞机撤退”、“地堡逃亡”、“军力保全”,以求支撑过两星期获得美国爸爸 “调停” 的那帮货色,才可能对管虎八佰的历史逻辑投来会心一笑吧(然后转过背去继续骂死一个少一个)??还说不是跪舔金马奖?

真是气死人了!!下次再要去看网上差评如潮的电影以身犯险,一定要不喝水!

 2 ) 淞沪会战83周年,看《八佰》之前你必须了解的历史知识!

文/东SIR

公众号;抛开书本

原定2019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片,后因“技术原因”取消的《八佰》,终于在我们听了一年故事后,在202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那一天,宣布了上映档期,不知道是该感叹“天道轮回”,还是感谢这一年来中国电影的“技术进步”。

由于影片还未公映,我们对于其内容所知甚少,现在所能知道的就是这部影片的内容是“淞沪会战”中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而今天——8月13日,就是“淞沪会战”开战纪念日,八十三年前的今天,“淞沪会战”在上海拉开战幕。

现在我们既是为在看影片之前了解一下影片的背景,也是为中华民族不能遗忘的那段历史,来重温一下“淞沪会战”。

战争

这里所指的“淞沪会战”是指“第二次淞沪会战”或者叫“八一三淞沪会战”。(此前在1931年1月28日中日双方在上海开战,称作“第一次淞沪会战”或者“一二八淞沪会战”)日本教科书把它称为“第二次上海事变”。

战争开始于1937年8月13日,终止于1937年11月12日。历时三月,中国方面投入148个师、62个旅共计80余万人,死伤30万人;日本方面投入8个师团、2个旅团共计20万余人,死伤4万余人。是整个抗战中规模最大、死伤人数最多、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开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迅速穿透华北,8月上旬兵峰直指上海,叫嚣“三月亡华”。

中国军民抗战声强烈,特别是作为蒋公嫡系的黄埔军校学生请战欲望强烈。

陈诚将军献策要把战争走向“从北往南”变成“从东向西”。中国地势“东低西高”,在历史上“从东往西”打的战争未有胜迹,石达开辈皆是例子。

然而上海并非理想战场,因为日本海军非常强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之一。上海临近江、海,在上海开战,中国军队就可能面临强大的日军舰炮、舰载飞机的威胁。

于是中国军队在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下,在苏州、无锡、常州一带布下二道钢筋混凝土军事防线——吴福线、锡澄线。

然而蒋公决意在上海打这场战役,理由是以当时中日两军的实力,在任何地方作战,中国军队要赢都是很困难的。然而中国军队必需在全中国、全世界面前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无疑上海作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城市,显然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于是中国军队迅速向上海集结。12日上海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中国军人了。13日中国空军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进攻。14日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指挥精锐的德械师87师、88师开始主动出击日军。

日军迅速做出反应,战况激烈,一个小据点一天双方易手可达十数次。

军队

23日以后日军精锐援军到沪。中国军队策略开始从进攻变为防御。战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双方都不断增兵。

中国军队精锐尽出。三个王牌的德械师、陈诚的土木系……各地方系也都派出最能打的队伍投入战斗。

桂系来了其精锐的号称“钢军”的第7军,并最终把二名高级将领的生命留在上海。

粤系来了其精锐的号称“铁军”的第4军,北伐时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就出自这部队,并最终把一名高级将领的生命留给了这场战争。

数月前还因西安事变和中央军兵戎相见的东北军也来了,和当时的对手并肩作战,其最精锐的第67军也把他们的军长永远留在了上海。

………………

战场

淞沪会战还有一个奇特的景观是,因为上海有租界。战争只能在苏州河北岸的华人界打,人们纷纷涌向苏州河南岸观战,它从而成了世界战争史上很少见的有实时现场观众的战斗。

这样也就涌现了很多故事:有四行仓库保卫战时,女童子军杨惠敏横渡苏州河送国旗这样感人故事;也有陈诚将军后来回忆录里面写的遍地是汉奸,日机在空中飞过时,总有人在下面用镜子反射引路的尴尬故事;也有中日双方的败军只要缴械退入租界就能获得暂时安全的让人无限感慨的故事。

战况

战争如火如荼的进行,像一台绞肉机一样吞噬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冯玉祥将军回忆录里面写道,一个杂牌师上去顶4个小时;一个精锐师上去顶8个小时到一、二天;三个德械师或出自陈诚土木系的超强师上去可以顶一周。

这场会战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人。

88师264旅阵亡一千多名官兵,旅长黄梅兴在战争开始的第二天——8月14日,身先士卒,被一片弹片击中腹部阵亡,是战争中第一个捐躯的高级将领。

罗甸争夺战,双方你来我往打成拉锯战,其程度堪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来最激烈的战斗,第67师201旅,蔡炳炎旅长高喊:“本旅将士,誓与阵地共存亡,前进者生,后退者死,其各凌尊。”全旅阵亡。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营长率第98师292旅583团3营500将士奋战七天,仅1人生还,最后姚子青率最后的二十多名战士和日军浴血肉搏,最终全体壮烈殉国,赢得对手尊重,日军安葬了他们的尸体,列队鸣枪致敬。这一部分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捍卫者》。

四行仓库保卫战,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率四百多名壮士,号称“八百壮士”……这大概就是电影《八佰》表现的故事.

………………

战争中伤亡最重的是蒋公嫡系的黄埔师生。在战争结束时,胡宗南致信戴笠哀叹说黄埔系损失惨重。

战果

“淞沪会战”以中国军队的败退告终,然而中国军人虽败犹荣,历时三月的抗击使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三月亡华”的妄言破产。

日军此前迅速的穿透华北的战斗在很多人看来有局部战争的意味,通过“淞沪会战”抗战变成全民抗战。

战争中中国军人表现出的抗战到底的坚决,让人看到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希望。

可以说“淞沪会战”是中日决战的开幕式,是烈士们用鲜血、用生命感召了世人,中华民族前赴后继,在八年后——1945年8月15日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添加微信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3 ) 他们,都是那一匹在城市里飞奔的白马

“云插剑提枪,复杀入重围,回顾手下从骑,已没一人,只剩得孤身。云并无半点退心……”

这说的是《三国演义》中的名将赵云赵子龙,单骑救主。电影《八佰》中的少年小湖北,被困在四行仓库中时,总会幻想他的哥哥端午就是那骑在白马上的名将赵子龙,骁勇善战,英勇无畏,面对迎面冲来的大片敌军无半点退心,孤身杀入重围。

大概在小湖北心中,哥哥端午就像赵子龙最终能单骑救下小刘禅一样,也一定可以救他身还。

赵子龙在《八佰》中还有两次被提及,一次是李晨饰演的山东兵,他后来表演了一段关于赵子龙的皮影戏。

端午和他有段对话,问他为什么喜欢赵子龙?山东兵说,因为赵子龙是护国大将。赵子龙是山东兵心目中的孤胆英雄,他的偶像。

还有一次是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也就是“八百壮士”的指挥官,听着对面租界戏台终于传来京剧《长坂坡》。而此前租界的人觉得官兵抵抗不力,已经唱了好久的《走麦城》……谢晋元何尝不是另一个赵子龙?

《八佰》的故事聚焦于“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的四行仓库保卫战。仓库就位于苏州河岸,对岸就是租界,就是“和平区”,于是大家可以“隔岸观火”,也可以“加油鼓劲”,甚至“搏命相助”。

电影中第一个催人泪下的镜头,就是一个俯拍的全景。在租界区歌女哀婉的歌声中,镜头扫过苏州河两岸,一条不宽的河流分出了两个世界,一边是战争中的焦土,随时面临的死亡;一边是都市中的灯火辉煌,歌照唱,舞照跳,赌场照旧开放。一边是地狱,一边是天堂。

而《八佰》所要表现的绝不仅仅只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简单的批判。战争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四行仓库中战士的英勇行为激发了租界人民的爱国情怀,而同样的,租界人民的爱国情怀也激励着四行仓库中的战士们更加英勇杀敌,保家卫国。

《八佰》的好就好在虽然描写战争,但是聚焦于人,聚焦于人性。每个角色都不同,但又都有血有肉。有人在战争中始终英勇,有人在战争中从怯懦到英勇,有人在战争中从老兵油子变回真正的战士,有人到最后才真的不再是瓜怂,有人始终害怕、始终怯懦,终成逃兵……但,战争永远才是最值得批判的,它对人、对人性都是极大的摧残,而战争中的人,视死如归固然可歌可泣,贪生怕死却也是人性必然。

欧豪饰演的端午是个有成长的角色。他原本只是个农民,“想要来大上海看看”,结果被卷入战争。起先他害怕得要死,枪都端不起,随时想着逃跑保命,但后来在山东兵等人的影响下,变得勇敢,变得有担当。

王千源饰演的羊拐是个老兵油子,当兵打仗不过是为了挣军饷养老母亲,他并不想建功立业,他更想回家讨老婆,然而终于这只能是“下辈子的心愿”。

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原本就是个军中的文职,结果也要被要求上阵杀敌,他油滑、他怯懦、他害怕、他随时想着逃走……最后,他终于逃往苏州河对岸的租界。然而这时候租界的人们也已经开始投入营救,投入战斗,从地狱逃出的他茫然了。

《八佰》对于租界人们的描绘也不仅仅停留在批判或者歌颂。是的,租界里有杨惠敏这样一直积极筹款、最后为守军送旗的女童子军,但更多的是人性更为复杂的人们。

其中最亮眼的角色应该是李九霄饰演的刀子,他是一个赌场打手,其实出场很早。难民们过租界的时候他就在,黄志忠饰演的老葫芦想要掩藏自己军人的身份进入租界,就是他阻拦的。后来杨惠敏带人躲避流弹,也是刀子不肯开门让他们进去。但当他看到为了给四行仓库的军人连上电话线,一个个国人牺牲了。他主动请缨,接下了这个任务。不管那一刻他是被人们的爱国热情打动,还是就想着能展现自己跑得快的技能,他终究是为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为国捐躯。他也是壮士之一。

《八佰》中都是这样并不脸谱化的、有血有肉的人。每个人在战争中都被迫展现出他们不同的面相,战争能够将一个普通人逼成战士,也能将一个普通人逼成懦夫、狂人、疯子……战争,逼得侯勇饰演的大学教授都举起枪来,战争太可怕了。所以看得出管虎导演还是反战的,并不仅仅停留在歌颂英雄和批判敌人这个层面上。事情是发展的,人性是复杂的。也因此,演员们都成功脱掉了自己的标签,变成一个一个丰满的角色。

而说完了人,其实我还想说一说管虎镜头里的动物。

《八佰》中出现了很多动物的镜头,第一个就是乌鸦,它们煽动着黑色的翅膀盘旋在断壁颓垣的战场上空,然后有一只落下来,落在了一个死人的头上。这一幕,仿佛是地狱写照。

而在租界另一边也有鸟,它们被养在笼子里。对于鸟儿来说,地狱里有自由,而天堂却寸步难行。

之后,又陆续出现了鱼、马、老鼠……还有被战士们抱着的猫、狗这样的宠物,这是他们死前的慰藉。而在租界,赌场老板娘养的宠物是孔雀,这是她富裕的炫耀。又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不过电影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物,一定还是那匹白马。它贯穿电影始终,在四行仓库出场,然后被小七月驯服,又冲出了仓库,在街上奔跑,吸引了河对岸人们的目光。在战争炮火中出现,又成为谢晋元谈判时候的坐骑。有时候还出现在小湖北的幻想中……这个白马的意象是整部写实风格电影中最浪漫的一笔。

当白马奔跑在街道上,河对岸的人们惊呆了,争相观看这一奇景。是啊,白马为什么要出现在街道上?它们本该驰骋山野。就像小湖北、端午、老葫芦为何要出现在战争中?他们本该在家乡种地,做一个老实本分的农民。羊拐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他本该在老家娶上老婆,过好日子。刀子为何要出现在这里?他本该守好他的赌场就可以。山东兵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小七月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谢晋元为什么要出现在这里?……

他们都不该出现在这里,他们本都该拥有更好的人生。

战争就不该出现在这里。

战争就不该出现……

 4 ) 南岸刀子,《八佰》第801位壮士

《八佰》,两把刀子,一把陈树生,一把刀子。

一个是军人,绑着满身手榴弹,跳进日军钢板阵,炸得小鬼子血肉横飞。

血书一封:舍生取义,儿所愿也!

这把刀子,剜心窝的痛!

一个是混混,“沪江堂,小辈,刀子请愿!愿意一试!”

刀削拇指,按了红手印就往桥上跑,中弹也不回头。这一跑,有去无回,身卧血泊。

这把刀子,刀锋泛着光。

前一个是北岸的八佰壮士,后一个不是。

后一个是南岸的浪子,是商会打手,是江湖混混,是个看赌场的。

就算这样,一但被叫醒,这把刀子也是出鞘即杀,所向披靡。

第一导演找到南岸浪子李九霄

北电表演系毕业,演过《记得少年那首歌》《火锅英雄》《送我上青云》。

这次,《八佰》刀子

李九霄

聊《八佰》刀子,聊到最后,就四个字,有情有义!

01.入组:管虎迈着大长腿,带我转四行仓库

第一导演:怎么接到《八佰》刀子这个角色的?

李九霄:特别感激《八佰》的制片梁静姐,当时我也没去试戏,也没见导演,是梁静姐发现的我,然后把我推荐给了管虎导演。正好刀子那个角色空出来了,我就去演了刀子。

中间见过一次管虎导演,当时(2017年12月)我在拍《送我上青云》,和姚晨老师在贵州一块拍戏,请假去了一趟上海,第二天见了一下管虎导演。

他在现场忙别的工作,因为那时候北岸已经拍的差不多要杀了,开始要拍南岸了。他在那工作,我过去以后就看他很忙,我也没说什么,就观察他,觉得个儿很高,真的就像大老虎一样,还戴了一副眼镜,有时候还会把眼镜挂在脑袋上,觉得很有趣。

他忙完以后突然看到我了,说九霄,你来啦,你看过这仓库吗?我说还没看过,但是来见您之前早上去了一趟四行仓库,真正的四行仓库。

虎哥就把我领到现场,在仓库里边转了一圈,他那个步子迈的大,腿又长,我小跑在后面看

第一导演:你之前跟我说管虎导演搭了座城堡,你就是骑士,这就是演刀子的全过程。

李九霄:为什么我说管虎导演是搭了一座城堡呢,他就像一个建筑师一样搭了一座城堡,或者像一个造梦师一样造了一座城堡,然后把我扔进去,说你就是骑士,我就信了

虎哥带我转了一圈四行仓库,我能感受到四行仓库的布景、布置,还有整个工作人员。因为当时仓库里面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在打扫,他们穿的都是军装,他们的眼神、他们的气质会让我感觉很真诚,也很真实。

第一导演:你是怎么酝酿刀子这个角色的?

李九霄:给你看些东西。

这是我对蓉姐做的手势的来源,袍哥文化。(袍哥会是清末民国时期四川,包括现在的重庆等地盛行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

阿尔·帕西诺这张是我拍戏的时候总在看的一张照片,觉得很优雅。我希望刀子有优雅在里面,刀子虽然是混混,但他不觉得啊,他肯定觉得自己倍儿优雅、倍儿有面子。

《Demons》、《Man on a Mission》是我演刀子时总会听的歌。《Dangerous》是我跑桥那两天听的歌。

管虎导演造了座城堡,把我扔进去,说你就是骑士,这些小传、资料、图片、歌儿就是我的锅碗瓢盆

02.开拍:我站在那削苹果,连摄影机在哪都不知道

第一导演:北岸拍完拍南岸,你在南岸的第一场戏是什么?

李九霄:南岸我第一场拍摄的时候还是过年前,应该是刚刚拍完《送我上青云》就去拍刀子第一场戏了。第一场是雨戏,因为我们是顺场拍的,记得有个镜头就是我拿着刀指着老葫芦,那是我的第一场戏。

第一场戏拍了一夜,整个晚上一直在下雨,冬天一直在下雨,一堆人熙熙攘攘的。拍完以后管虎导演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感觉非常好啊,我连摄像头在哪都不知道,看不到摄影机。

我觉得这能让演员有很好的代入感,相当于帮我做了一次案头工作,看似好像对刀子这个角色没那么重要,或者帮助没那么大,其实现在反过来想,他对刀子整个人物塑造还是帮助很大的。

他让我相信我就在那个年代,我觉得这个是最重要的,因为说白了我们还是现代人,那个时代的人到底什么样光靠脑子是想不出来的,只有你自己去走一遭才知道是什么样。

估计这么说会很难懂,就是我站在那削苹果的那场戏,南岸车水马龙,一条街、两条街、三条街灯火辉煌,都是那个年代的气质,这是宏观的。

微观的就是那些群众演员扮的平民也好,扮的军官也好,扮的商人也好,包括我们商会的那些人也好,他们穿的衣服、化妆、服装,还有他们手上拿的道具都是很讲究的,都做了旧,鞋也做了旧,鞋上的泥点子都是做了旧的

他们手上拿的拐杖、推的车、卖的那些都是真的,包子、小点心、烟……包括我手上不是老抽一根烟吗,那个烟其实是旁边卖烟的小烟盒里装的各式各样那个年代的烟,我拿了一包,觉得还不错。道具给了我一个打火机,就这么着抽上了,我觉得很梦幻。

你还能看到那个小孩怀里抱着小宠物,小兔子,还有进城的农民牵的一头羊,那个羊也是活的,包括黄志忠老师旁边有一个旗人,我自己观察应该算是旗人,他手里拎着鸟笼,里面那只鸟都是真的。

一个大全景他能做到那么细,咖啡店里边菜单上的食谱都有,都是那个年代的,包括什么样的咖啡也都有。

对我这么一个现代人,又是半路进组的演员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刺激,一下让我相信了那个年代。首先你相信你是那个年代的人以后,后面的都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第一导演:北岸的戏都没看到?

李九霄:对。我很多时候看北岸也不是从脑子里面想象他们是怎么打仗的,之前不是拍完了吗,管虎导演会拿之前的素材给我看,怎么打的,这打,那打,包括跳仓库、放毒气那些,都给我们看了素材。

03.跑桥:第一天摔了七遍,第二天摔了八遍,结痂的伤口全破了

第一导演:你的重头戏是跑桥,那个戏演了几条,怎么过的?

李九霄:我记得演了两天,第一天是排练。排练也挺逗的,我不知道是排练,第一天告诉我要去跑,我全副武装,包括精神上也武装,还喝了两听红牛就去跑了

摔、摸爬滚打,进行了七遍,终于听到对讲机那边说OK了,我心里边一下觉得终于跑完了。

管虎导演他们就过来了,他们要出这个园区就得经过那个桥,经过桥的时候他看到我坐在地上。我忘了我想说什么,我想说感想,太不容易了什么的,管虎导演紧着对我来了一句,说今天走戏走的还不错,明天加油。

我一听脑袋就大了,当时我的手什么的全都破了,回去洗澡的时候我就看我的伤疤想明天怎么办,因为都结痂了。

第二天我又喝了好多瓶红牛,然后就去跑,跑了8条,但是那些结痂全破了,旧的伤全部蹭破了,新的伤又出来很多

其中前6条因为脸太干净了,我跟化妆老师说能不能把我脸化脏一点,但是化妆老师也是工作负责,说我之前脸还挺干净的,凭什么一跑桥上就脏了,我忽然想想也对。

那怎么办?就只能把自己脸往地上蹭,我就这么想了一下,我说那就干吧,就豁出去了,真的就是豁出去了,演员不就是靠脸吃饭吗。

第7条的时候我不是摔地上了吗,往前爬的时候把脸就在地上蹭了,蹭得花啦吧叽的,当然也挺疼的。

拍完以后就听那边对讲机说这个好,这个好,这个脸好,管虎导演那边就说这个脸终于脏了。

我当时有一种感觉,就是跟管虎导演好像有一种莫名的沟通,有那种默契。因为我当时也在想会不会脸太干净了,拍了6条都没过,最后脸脏了他也觉得特别好,就过了。你也知道,一般都是拍完过了导演会再保一条,基本上就又来了一遍。

当时拍完后特激动。我拍完跑桥以后心里那口气就松下来了,因为我知道那是最重要的一场戏。

我当时躺在人造血泊里边,还有下完雨以后地上不是有小水沟么,我看着那个小水沟就像镜子一样反射着四行仓库,反射着天。

我当时趴在那,我得死啊,死了以后也不能动,那边也不喊卡,我就不能动,我就虚着眼睛看小水沟,它反着四行仓库,反着天,那一刻,我觉得我对得起刀子这个壮士了,对得起我这个角色了,就是这种感觉。

04.身份:蓉姐把我当儿子

第一导演:你跟蓉姐的戏,有一处是你拜了一个军官遗像,那个遗像是谁?

李九霄:那个遗像其实是蓉姐的儿子,他也是一个军人,战死沙场。

她儿子这种军人形象在刀子心里是非常受到尊敬的,有这个铺垫以后,刀子才会受对面国军的感染,才会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铺垫。

那个遗像在那立着也能说明我和蓉姐的一个关系,蓉姐是开赌场的,我是帮她打理这个赌场的小弟。我去赴死以后,有一个镜头是蓉姐侧过来,然后很难过、很伤心、很惋惜,我觉得那个镜头其实也会透露出一个信息,就是蓉姐是把刀子当成她儿子了

你看蓉姐演的是重庆人,刀子也是重庆人,她儿子先牺牲了,有可能她儿子牺牲以后刀子进入她的生活,虽然平时我们是工作关系,但生活里她也会时不时地把刀子当成自己的孩子,我是这么想的。

第一导演:你跟蓉姐告别的时候,那个公交车把你带走了,之后动作一气呵成,扔衣服、束头发、按手印、跑桥。

李九霄:你说这个我想起来一个事,那天拍跟蓉姐告别,我有一个小小的算是即兴,也算是设计,我也不知道,就是自己体会的。

我跟蓉姐那个关系,觉得这时候道别,就像跟亲人道别一样,不像是跟大姐大,或者跟上司、领导道别,跟亲人道别我自己想的是笑着道别。大家也一直在问,我为什么冲蓉姐笑呢?

我是想告诉蓉姐,你放心,我去了肯定能回来。我虽然叫她姐,但是刀子心里边已经把她当自己的亲人了。你放心,我肯定能回来,我跑的快,别担心,我走了。然后车一来我就不会让她再看到我,也就是说你就先不要看到我,一会儿我就回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第一导演:除了蓉姐,刀子和杨慧敏的戏也挺多,虽然没语言上的交流。

李九霄:杨慧敏一开始是有点瞧不起刀子这种人的,你那么牛逼,你那么凶,你干嘛不去抗日?你看对面的人,你在这拽什么拽。

刀子其实也看不上杨慧敏,觉得她挺装的,装什么啊。反正他们两个一开始是互相看不上

随着事件的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两个互相看彼此对事件的反应都不一样了,也互相在刺激着对方,最后两个人在互相影响下共同成长。

北岸不也一样吗,北岸也是逃兵和真实的德械师互相刺激彼此,互相成长。

南岸也一样,南岸也是我和杨慧敏这些人互相刺激,包括梁静姐演的角色和她的老公,也是互相刺激。

第一导演:姚晨去演了何香凝,你们在片场碰头了?

李九霄:我和姚晨姐没有对手戏,但是在同一天杀青的,她杀青的时候我也杀青了。我们俩碰见,我说大姚姐,我就是在等你过来杀青,我们一块杀青。

05.江湖:管虎、叶京都是有情有义的人

第一导演:你之前演叶京的《记得少年那首歌》,这次演《八佰》,你觉得叶京和管虎是怎样的人?

李九霄:首先他们两个都是对自己的作品非常苛刻的导演。

演员也算导演作品的一部分,所以对我们肯定会更苛刻。

叶京导演会对演员的控制更多一些,他会跟你说你要怎么做。管虎导演对演员的控制会少一些,他会给你一些空间。

当然,我觉得有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参加叶京导演电影拍摄的时候太小、太年轻了,一问三不知,连近景和中景都分不出来,所以他很多时候是手把手教你。

管虎导演更多是信任你、相信你,让你去撒开欢儿地想象,然后他再来收,就是再来调你。

简单说就是叶京导演他是先调你,再让你去放,管虎导演是先让你去放,然后再收,这是他们不一样的地方。

他们的共同处一个是对作品非常严谨,第二个是他们都是非常有情怀的人。我觉得这个也是成为一个大导演的条件之一,就是必须是有情怀的

不只是对电影有情怀,我觉得电影和人是分不开的,你对每个人都是有情有义,你对工作也会有情有义

有可能你见到一个人他对你特别有情有义,特别有情怀,特别重情义,突然再过两年,你看他对工作好像没有那么有情有义,我觉得他之前对你的那个态度有可能是那一天装出来的。

如果他真的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他一定对每个人都是有情有义的,对他的工作、他的事业、他的爱情都是有情有义的,我觉得这是一致的,分不开的。

右上,李九霄

第一导演:《记得少年那首歌》压了很多年了。

李九霄:我太想知道它还能不能上。《记得少年那首歌》对于我来说已经快成这个片名了,记得少年那首歌,你懂我的意思吗。

第一导演:明白。

李九霄:也是一种情怀了。我觉得我特别幸运,就是遇到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导演给我造了一个梦,让我去梦里面走了一遭,让我突然有一天醒来以后,想想这个梦的时候心里很幸福,特别感谢这些导演。

06.彩蛋:刀子小传(李九霄亲自所写)

本人李飞,生于巴蜀,1909年宣统元年,属鸡。父从木匠,长兄年长5岁,传承手艺过活。

民国十七年,16岁的我到上海打拼见世界,初来乍到,大街小巷比起家乡显得“热闹非凡”,但人人表情严肃紧张,满地传单纸张写着“打倒帝国主义”六个大字,问过学生路人才知道是一个日本纺纱厂的工人被打死了。我认为工人没准不守规矩,但日本人着实令人反感!

民国十九年,两年后的我已对上海的车水马龙不再陌生,心怀梦想,意气风发!但光靠着漕运码头工人这份差事早晚是第二个“顾正红”,更别提衣锦还乡了!好在老天爷赏我一双宝腿,再凭借着拼命敢干的精神,很快被商会看中,并顺利加入。

民国二十六年,在上海,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脾气大。我就属于二等人,商会陆先生常说“处世之道尽在诚字”!我的处事之道也是“钱财用的完,交情吃不光”。从16岁出来打拼到24代觉字辈十三堂弟子,仅仅7年。江湖上获名“刀子”,做起事来像把刀子一样忠勇,稳准狠!大哥替我消灾,我为大哥卖命!

对于四行仓库中日交战,我并未觉得天要塌下来了,不得了的啦,他们小日本还是要放屁吃饭的嘛!只要不搅和到我们商会地盘就行,该管的就得干,不该想的干了也白干,比如蓉姐以及她的赌场是我操心的。

但北岸打起来了,南岸的难民瘪三越来越多,这也是我反感日本人的原因之一!真正让我想与他们拼命的时候,就是他们居然开起船来准备登陆租借地,欺负到家门口了!就得往死里打!话说回来,北岸守军有种,我佩服!蓉姐的儿子是军人,我也佩服!

刀子这个角色顾名思义,具有双面性,亦好亦坏,可用来削水果,也可用来杀人偿命。在他的世界里没有国之概念,只有大哥信仰,小家思想。可以说他就是商会云云之中的一把刀,他可能扎伤过无数好人,但最终扎死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亡命徒……

采访、撰文/君伟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5 ) 八佰:制作挺大,问题也挺大

(下文含有一定程度剧透,慎读)

8月14日起,电影《八佰》开启了大规模点映。作为中国历史上制作规模最大(制作经费高达五亿人民币)的战争片之一,同时也是疫情之后上映的第一个(国产)大片,《八佰》对于恢复观众信心、激活整个电影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在去年的审查风波之下,《八佰》到底如何更是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让原本就十分饥渴、期待报复性观影的观众更加容易走进影院:人们不禁猜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一段怎样不为人知的历史,会遭遇如此长时间的撤档、修改和翻新?最后结果如何?我们是否还能看到创作者的初衷和本意,收获应有的震撼和感动?

这种叠加效应是显而易见的:观众的胃口基本已经被吊到最高,笔者参加的点映场座无虚席,50%的上座率几乎被撑爆。不过,如此大规模的点映效果究竟如何,还是有待观察:截至发稿前为止,《八佰》在豆瓣评分人数超过4万,评分为8.1,而这个分数比起两年之前的《我不是药神》还远远不能算是“优秀”,后者的豆瓣评分至今维持在9.0,已经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点映之后,网络上也流出了各种各样其他版本的评价:上影节的160分钟版、内部放映黑白版,看过这些版本的群体开始凭着记忆开始补足情节、对比史实,探讨审查到底对影片造成了何种程度的影响,是否存在一个更加完善的版本……

毫无疑问,《八佰》在全国各地上映之后会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这是我们乐于看到的,毕竟,影院本身就是这样一个场域,人们走进它,为的就是在黑暗中收获一些别处不曾有过的见识,只有当泪水和感动经过公共的考验和洗礼,才会变得更加纯粹。正因如此,我们也决定尽可能排除干扰项,相信就片论片,眼见为实。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所有观众都能看到的东西,是关于电影本身的东西;我们想看看这部电影在何种程度上值得去看,又在何种程度上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影片《八佰》集中讲述了1937年淞沪会战的最后一役,“八百壮士”奉命坚守上海四行仓库,以少敌多顽强抵抗四天四夜的壮举。电影以逃兵视角展开,逐渐深入到四行仓库之内,游走于苏州河两岸,试图以群像的方式来呈现“八百壮士”内部的转变及对周边的影响。可以说,《八佰》的野心主要就体现在对人物的叙写上:全片主要人物将近20个,次要人物更是不可胜数,每个人各有其不同的身份、职业和动机,用力又几乎平摊,最终的效果是人物总体光谱极度丰富,但人物个体弧光不够完整。每个角色从结构上看都是连续的,心理上看却是断裂的,这表明问题不在于剪辑,而在于剧本本身。全片最精彩、完整的人物即是欧豪饰演的端午,从普通的农民,到被迫入伍,到受到感召,再到最后英勇护旗壮烈牺牲,人物的发展遵循一套好莱坞式的经典人物发展逻辑,线索完成度较高,较为有效地传达出一种自发的爱国主义精神。

但除了端午之外,其他逃兵角色就显得较为乏善可陈了:“战神”王千源除了帅痞以外并无明显发展、“老铁”姜武状态回归《让子弹飞》未能获得人物塑造的新突破,两人的“摸胸”段落可谓低俗,这种无谓的前现代角色阐释(虽然可能“真实”)已经很难让目前的观众买账;张译饰演的老算盘后段几乎完全消失,然后又以乾坤大挪移的方式出现在租界街头,沦为幽灵,其怯懦本身值得理解,不予展现则属问题。总体来看,逃兵各有各丑、区分度很高,从这个角度上说,以逃兵视角引入故事虽然来自某种程度的妥协或不可阻挡的外部力量,但从结果来看,这种方式又不失为一个高招,使得影片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高大全”,而开始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尽管仍未摆脱脸谱化倾向,个体表现(从剧本到表演)普遍还比较粗糙。

不过,值得一提的反倒是辛柏青饰演的《申报》摄影记者方兴文,这一形象超越了普遍意义上的“汉奸”,而以信息贩子的面目出现在战场之上:为了生存下去,他向日本人和西方人兜售军情,直至最后信守承诺,意外成为“八百壮士”中的一员,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整体呈现较为完整复杂,这有赖于演员的演技,也与编剧对角色的创见密不可分。以方兴文为代表的租界众生相群体呈现出上海社会的一个普遍样态: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到纷纷受到鼓舞应援甚至加入“八百壮士”,直到最后翻越铁丝护网救援撤退勇士,影片对租界众生相显然是精心设计的。

然而,这种众生相与四行仓库中的“八百壮士”似乎面临同样的问题:整体完备,个体阙如;似乎是“社会性的”,但又缺乏内在的肌理,其展现更多地出于一种不自觉的炫耀和堆砌。以刘晓庆饰演的蓉姐为例,我们全程几乎只能看到她的背影,似乎给人以神秘之感,但具体为何神秘?好像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们惊讶于赌场内部富有异国情调的装帧陈设,但角色本身却是一个空壳般的存在,至于赌场和蓉姐在租界当中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影片更予忽略,而这也就直接导致蓉姐冲出赌场贡献吗啡的高潮段落缺乏应有的感召力:我们不禁要问,为何是她成为高潮的一部分,而不是京剧班子?同样给人如此疑惑的还有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当他提到以谢晋元为首的“八佰壮士”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并为之留下一滴热泪,我们不禁思考,一个自称“代表国民政府”,其后又“只代表个人想法”的西装革履的特派员,到底有何资格成为整部影片的代言人,一字一顿地宣读出主旨画外音——“你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不得不说,《八佰》模糊的样貌有时让人十分疑惑,以至于每当探讨到一个问题,指出其仍待完善之处,我们又不得不开始着手为其进行辩护。影片的深刻矛盾在于,它既试图取消个人英雄主义,呈现完整人物光谱,表现抗日战争的“人民性”,又呈现出一种缺乏群像塑造能力的状态;既将战役定义为“政治的”,又无时无刻不想取消其政治性;既是一种反侵略的爱国主义,又极其明显地述说一种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当学生朗读一名军官的家书,说要“把旗帜插上富士山”,我们到底在说什么?);既想让人民抵抗侵略,又囿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困境无法让国民党军队获得成功,只能实现某种“战略撤退”,而这种撤退又实在没法像《敦刻尔克》一样“理直气壮”。影片给到一个无力的结尾,而这恰恰又和影片结构本身试图导向的结局背道而驰……公允地说,《八佰》虽然呈现为一种与中国传统战争题材电影并不相同的面貌,但恐怕并不属于“创造”;我们在其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撕裂,它表征着中国历史叙述的困境,表明了当代语境下我们仍然无法正视某些问题,表明我们仍未走出历史的尘埃。

影片对一些意象和中国传统元素的使用是有效的,比如白马、京剧、皮影戏,都承担了重要的结构和叙事功能。也许是作为中国院线电影的必要构成,类似审美趣味让影片更容易接近普罗大众,更能理解想要表达意图,但这些意象和元素的使用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白马前期数次出现意义不大,只在谢晋元与日方将领会面时发挥了短暂的作用,其后又彻底消失;小湖北的京剧想象则显得较为突兀、过于直给,其出现是否能为鲜血淋漓的现实增添一丝浪漫色彩,令人有所略有怀疑——尤其是在特效较为宜人的前提下。应该承认,《八佰》代表了目前中国战争题材电影最高的工业水准,然而在工业细节和质感上仍有较大进步空间,如影片对上海租界夜景的还原似乎更多出于现代人对遥远过去的想象,远未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影片对场面调度的控制也与国际水准有一定距离。不过,作为亚洲首部全程使用数字IMAX摄影机拍摄的电影,《八佰》仍有理由被视为一个不错的开始。

 6 ) 逃离未来——《八佰》的加速主义阐释

来自现在的主角团统统死在了未来。来自未来的谢晋元团长,带着他的战士们正逃出未来,冲向安全的现在。我在桥那头的现在热泪盈眶,恨不得伸手拉他们一把。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谢团长率部到达租界后,却被缴了械,受到俘虏般的待遇,不久就遇刺身亡。一个从未来逃到现在的预言者,想来结局也大致类似。

我不喜欢《八佰》,但凭良心,我得承认它拍得好。阎锡山在三个鸡蛋上跳舞尚且跳得如履薄冰,按现在意识形态的潜在复杂性,管导脚下那是鸡蛋成堆,可是人跳得比《芳华》还好。关键是脚丫子要抠住最大的那个蛋。但即便抠住了民族主义,你要跳舞那还是得八面逢迎,变身奇美拉,尾巴一扫就碎掉几个小蛋,给微博豆瓣溅上黄白秽物。无伤大雅,开播后票房能飞就行。焉知《八佰》不是今后国产战争片的新范式?

这个拼贴混杂的缝合怪实在是人文学科爱好者的福音,肥沃试验田,因为能插进去划拉开的缝隙实在太多了。于是我也把最近摸到的加速主义刀子伸过去比划。刀子挑开一道缝,我立刻就看到了很吓人的东西。比电影里战争场面的血呼啦哧更吓人,更不寒而栗。这肯定不是管导本意,但也绝非我个人主观臆断。在这样一个语境里,电影的客观性就在那里。

八佰勇士的逃离,是在逃离未来,逃向现在。

这看着有点迷糊。先从那条河说起,苏州河。

管导想要的是票房,越高越好;要高票房就要唤起观众的情感强度,越强越好;要唤起情感就需要打破“观看”的冷静对立,让观众切身“参与”到电影中去。于是观众在电影里就有了两种化身,其一是主角团,被收进四行仓库的散兵游勇,好莱坞式现代个体群像;其二就是苏州河对岸的上海市民,在电影的大多数时间保持着一个安全的观看距离。而暗如黑镜的苏州河,就是横亘在影院观众和电影之间的那面屏幕。于是主角团试图逃跑,归鸟恋旧林,是现代人希望逃回到现代的安全的玻璃罩子里。但对岸居然不断有人跑过桥、游过河,奔向地狱般的四行仓库,在屏幕内外建起纵横交织的关联,这就很让人头疼了。到影片最后,这种奔向地狱的冲动具体化为侯勇教授替了望远镜的步枪,化为一条条伸向战士们的手臂。这一条条的都是伸进屏幕的观众的手臂,是来自现代文明的戴着手表涂着美甲的手臂;而手臂的主人安稳坐在沙发椅上,憋着冲动盈着热泪为战士们加油。他们终究没法冲过栏杆,冲进屏幕里去。

确立了屏幕内外/河流两岸的对立和互动,紧随而来的问题是:屏幕内外,处在什么样的时间关系中?管导当然得往样板戏主旋律上靠,但又舍不得小布尔乔亚那部分票房。于是《八佰》不是连续性、因果性的历史主义叙事,不是“烈士鲜血染成的红领巾”、不是“为了新中国前进”的舍生取义。黄晓明特派员的“历史人民会记住你们”因为缺了旁证支持空洞无力,影片结尾的老上海/新上海切换也显得勉勉强强。民族主义当然是有的,但必不可少的对手却缺席了,因而民族仇恨也不再有。作为敌人的日本,在这个电影里成了遮遮掩掩的符号,刺杀俘虏与其说为了激发民族仇恨,不如说是承担主角团蜕变的叙事功能。而与日军统帅的会面,也说明这场战斗只是“服从上级命令”和个人主义的“男人之间的对决”。

《八佰》所展现的,并非历史-当下的关系,它更多立足在当下自身。在民族仇恨上避实就虚,相应的,电影里来自欧美世界的“现代人”戏份颇多,甚至这场战斗整个儿都是表演给外国人看的血腥真人秀。从这个角度上,甚至可以说《八佰》其实是现实主义的时代寓言。在电影的时间线里,八佰勇士浴血奋战,白人老爷抽着雪茄作壁上观;但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欧洲文明世界也都将卷入大战,与远东战场同样凄惨酷烈。在现实世界,远东抗疫的时候不少白人老爷也作壁上观,但好景不长……

说立足当下,不如更进一步,说这个故事是无时空的。如果剥掉吉光片羽的老上海奇观、挡住洋人的摄影机和飞艇,将视线集中在阴郁可怖的四行仓库,那么在这里,时空背景是被悬置的,庞大的仓库仿佛漂浮在真空中。这种悬置处境,是参与电影的各方力量拼贴、拉扯与妥协的结果。在仓库里,无论是各怀心事的主角团,武装到牙齿的德械部队,还是大义凛然的谢团长,他们的敌人是来自外太空的未知而命定的灾难,早晚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仓库则成了存在主义式的荒谬地狱。《八佰》讲的是,在一个危机迫近、极端狭小空间内,人类被逼无奈而各不相同的反应。大部分来观光的,成了视死如归的战士;来了害怕的烂泥糊不上墙的,跑就跑了;德械部队也不是天然就视死如归,人体炸弹是被逼无奈又杀红了眼;谢团长,本来义正言辞,最后却戏剧性地陷入存在主义三问:我是谁,我在干啥,我要去哪?

在这无时空的处境里发生着残酷的故事。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观影的情感强度,《八佰》把观众按在座位上,扒开眼睛给我们看那些最血腥最暴力、最能引起生理不适的战争画面,又强迫我们合上嘴巴,把这些引起不适的异物慢慢化入体内。这比《湄公河行动》这样专注丝滑爽感的大众文化套路高明多了。先引起痛感再转化为快感,此之谓崇高,这是《勇敢的心》、《血战钢锯岭》的梅尔·吉布森式成神之路。不指向神,那么这种崇高感指向何方呢?指向已被各方力量拉拉扯扯减弱了势头、丢失了对手的民族主义?还是指向躲躲闪闪、最终由谢团长在桥上悟到的存在主义?

残酷就是残酷本身,它悬置了时空,不指向宗教,不指向民族主义,不指向西西弗斯,崇高化的升天之路最终无所归依。

或者能不能说,这残酷里头包含了一点点现实主义?

用拉康式的话来说,现实主义就是现实(reality)将实在界(the real)逐出视野之外,将现实自身看作唯一真实的思维方式。如Mark Fisher所分析,在浪漫主义者科特·柯本自杀身亡后,反抗性的摇滚在现实主义的嘻哈面前黯然失色;而对新一代嘻哈歌手来说,对青年文化革命性的任何天真希望,都被对残忍现实的冷静拥抱所取代。所有感伤浪漫都是需要剥除的幻觉,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丛林法则、剥削与被剥削才是唯一的现实。这是种抑郁症式的狭窄视野:一切积极状态,一切未来,一切希望,皆为幻象;认识真相,就是认同并接受这世界的残忍与荒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刘慈欣的《三体》正是这么一部现实主义科幻小说,它得以流行的条件是窃格瓦拉和三和大神。

在这一点上,可以说《八佰》也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它是悬置了时空的现实,无民族的民族主义,无主义的存在主义,碰了壁的崇高感。中枪就伤口炸裂,命中要害就死。在《八佰》中,观众是河对岸的围观市民,也是银幕外的观影人;要打破河流的界限、屏幕的界限,就得让观众对战士的痛苦感同身受,让观众将残酷消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让观众怀着受虐狂的炽烈情感扑向地狱。这是种脱敏的电影医学,它想要观众挥泪认同的,是观众的现实生活中从未有过的酷烈。

如果说《八佰》的时空悬置、历史淡化不属于过去,其凄惨酷烈的程度又显然并非观影人的现实,那么是否可以猜测,这种现实主义是一种来自未来的现实主义?

从未来返回现在——这是一种加速主义的时间观念。加速主义是克苏鲁的哲学,是对一个必然到来的人类末日的预感;Nick Land这样的巫毒术士,在谵妄中收集信仰的力量,强化海底克苏鲁与地面现实的关联,好让那巨大的触手早点撕裂僵死的现实。也是终结者的哲学,来自未来的人形杀戮机器,提前解决一切反抗力量,为机器的统治铺平道路。让那命定的末日早点到来吧。从未来回到现在,再从现在冲向未来,这构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回路(Circuitries),不断加速、逐渐炽烈灼热,最终熔毁在混乱的地狱中。

对《八佰》这样一个意识形态奇美拉来说,那些通常的单一路径阐释都无法贯彻到底,这反而给加速主义式略显单薄的阐释腾出了空间。不妨将《八佰》倒过来,把它视为一个未来主义现实主义电影,如何?

那末日般断壁残垣的上海因此得到了解释。被战争毁灭的仿佛不是1937年前的上海,而是2020之后的上海。在电影中并未现身,而只是通过方言出现,通过口音召唤着观影者认同的天津、东北、陕西、湖北、四川,也并非来自1937年的地图,而是来自2020年的地图;它们是安全的玻璃罩中的家乡,却不得不面临未来上海纷飞战火的威胁。那充满科幻感的飞艇与高达般的巨型推土机得到了解释。苏州河,此岸是地狱般的未来,彼岸是安全的现在。那终有一死的焦虑感,和来自外太空的敌军攻击也得到了解释。这场发生在未来的战争,是观影人那挥之不去的危机感,是《杀生》中最终滚落下山、碾碎文明的山顶巨石,也是《你的名字》里从天而降的巨型陨石。

误入四行仓库、卷入战争的主角团所经历的,正是观影者自身的未来,是观影者自身的必然命运。上海市民伸向冲桥战士的手臂,正是观影者的手臂,伸向未来地狱中受苦受难的自己。在我们坐在沙发椅上的观影者当中,没有人想面对凄惨酷烈的地狱,但是也许(必然?)有一天,在特定的情境下,在外在力量的压迫下,我们不得不将手中的望远镜换成步枪瞄准镜,不得不给自己挂上满身手榴弹,甚至不是被迫而是主动地奔向地狱、拥抱地狱,怀着满眼热泪、满腔壮怀。这样的事在现实中难道没有吗?毕竟这一类电影已经开始了脱敏治疗;而作为一个战争题材的大众文化工业产品,它就像一个参加无尿检短跑比赛的运动员,必然身不由己地,闭着眼将民族主义的兴奋剂注入自己体内。

来自现在的主角团统统死在了未来。来自未来的谢晋元团长,带着他的战士们正逃出未来,冲向安全的现在。我在桥那头的现在热泪盈眶,恨不得伸手拉他们一把。可是在真实的历史中,谢团长率部到达租界后,却被缴了械,受到俘虏般的待遇,不久就遇刺身亡。一个从未来逃到现在的预言者,想来结局也大致如此。

后浪,你该往哪里跑。

 7 ) 学走路中试图踩单车

不涉及任何历史问题。

《八佰》叙事完全不及格。

举个例子,如果是二战电影,你问这个电影里,特定的人物/士兵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打德国佬,或者世界和平,那是不及格的。是在问你,打败邪恶轴心,你接下来的任务是救一个人,还是到一个地方,到了一个地方之后是不是要到另一个地方,到一个地方是为了另一些人可以怎么怎么样。

孙元良把人留在四行仓库,最该交代的用几行字就敷衍过去了。影片的开头好像花了15分钟决定到底该从哪里开始。

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要有具体的目标,具体两个字画重点。我们观众是跟着人还是跟着事?跟人跟哪个?守仓库,是为什么?告诉我为什么这个地方重要,战略意义还是精神意义。这是电影前20分钟内就必须解决掉的问题,让观众在乎动机,在乎为什么。动机可以加深,可以扭曲,变化,颠覆(subvert),但如果一开始没讲清楚,你给我的理由仅仅是打鬼子抗日,我作为观众根本不会投入我的情绪,在乎一帮人打斗2个小时,最后半个小时说一句,是表演,是政治。

这是整个电影的问题。具体到每个士兵和所谓的群像也一样千疮百孔。

士兵方面,完全不知道在打什么,这个等会具体讲。群众方面,都显得莫名其妙,举两个例子。

比如,电话线这个桥段简直到了可笑的地步。为什么还要装电话线?其他人如果是为了钱,那赌场老板的弟弟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去送电话线?(这个角色飞奔过去还扎小辫子,我这里直接笑出了声。)装完了电话线用了么?

再比如送旗子,为什么要送这面国旗?旗子是刘晓庆的就一定要冒死送过去么?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护旗虽然是尴尬的房间里的大象,反而是唯一说得通的场景。长官有比较具体的部署(只能说比较),每个士兵的行动也相对有目的性。

接着说最大的也是相当基础的问题,就是空间和时间。以一系列问题就能展示:

空间: 大场在哪里? 闸北在哪里? 四行仓库在闸北的哪里? 租界在哪里? 选择四行仓库守,为什么? 那仓库构造是怎么样的?到底有几楼? 到了仓库怎么布防呢?哪里强?哪里弱? 下水道在哪儿?没有人放哨么?为什么是被新到的逃兵发现的? 在战斗的过程中,士兵提到东西楼,那东楼西楼分别在哪里?有区别么? 从护旗的片段看出来,顶楼有机枪,是影片里一直在强调的德械么?怎么会在那儿的? 电话线装上了,那能打电话那为什么特使要亲自来? 黄晓明演的特使和谢晋元谈的时候有一间有维纳斯的诞生壁画的房间。这间房间到底在仓库哪里?是谢晋元的指挥室么?

时间: 第一日到第四日,如果第四日算他撤退,都是苦战,是否有任何本质区别?那为什么要把电影按天数来架构? 14小时前的这个蹩脚的倒叙到底是为什么?意义在哪里?

这些重要么?太重要了,因为这些问题导致的后果最终还是影响了电影的故事和人物。

没有清晰的因为所以,导致任何共情需要借助宏大的身份叙事认同的外力。所有明星煞有其事的背身特写都在破坏(sabotage)故事起反作用。连煽情都没及格。

电影里的人物可以因为战局混乱稀里糊涂,但观众不能。

没有关于仓库空间的信息,直接体现的是谢晋元没有任何的部署和指挥,除了最后集体冲桥,那是不是说这个长官作为领袖除了发表演讲没有任何作用?

中日实力悬殊,那为什么打不过,是士气,是不够战狼么? 显然不是,那是武器装备?临阵指挥?那到底缺什么? 受过教育的德械和剩下的杂牌军区别在哪儿? 中央军的德械到底是什么呢?跟敌方的装备差距在哪里?不会只是德军的钢盔吧?

另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意向的重叠。外面也唱戏,里面也唱戏,脑子里还唱戏,唱两次。 读信和唱戏,只取一个,分开来两个桥段都行,要放在一起,就两个相互打扰,还打扰观众。

白马是中国人的精神么?真的有必要么?

整个电影结束,是一种看完变形金刚的累和烦躁。全片两个半小时,不如结尾真实场景的几秒钟。这不是在说电影制作者技术不精(或许有,但这里不评判)。是电影创作上智识的参与(intellectual engagement)几乎为零,以为把几个东西符号一样地放置组合在一起,并加以美化和精修,就是讽刺,就是意象,就是感动,观众就该自动得出许许多多的深刻,但这不是观众的责任,不该把你没有做到的一部分完成。是笨还是懒惰,我不知道该不该相信是后者。

 短评

天堂与地狱只隔一条河,阵地与坟墓同在一座桥,壮士与伶人只差一层皮,怂包与英雄同扛一面旗。南岸有不恨国亡的商女,北岸是壮士许国的男儿,那边有粉墨登场的关羽,这边是七进七出的赵云。四百壮士用血肉唤四万万民众觉醒,五十三米河岸当幕布为租界万国表演。硝烟后,白马尚在,旗帜未倒,英雄不老。

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管虎拍的不止是一部商业战争大片,还是一部历史反思之作。突出了一岸之隔、地狱天堂的戏剧性和残酷性。一场战争沦为了当局的表演秀,但那些销蚀的血肉、被辜负的感情都是真实发生的。电影没有刻意渲染牺牲,没有升华善恶轮回人性救赎,直面生死,宏阔壮烈。摄影、美术在国产电影里都是最高水准,中青代演员群戏精彩。希望《八佰》能扛起电影市场复兴的大旗。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带着一片空白去看,全程目瞪口呆。或许是太久没看国产战争片了,看完这部,就像片中姜武抽的那口烟,舒坦!苏州河南北两岸,一边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另一边是灯红酒绿、歌舞升平;地上是战火横飞、天上是围观看戏。1937年的淞沪会战,太多的故事说不完。“孩儿不孝…娘,俺走了…” 陈树生绑炸药跳楼的群戏,没忍住直接老泪纵横。久违的口号“弟兄们,来生再见”、简短的一句“送你一程”都荡气回肠,战争片拍出了江湖气。而乱世中飞奔的白马,一骑绝尘,是对生的希望。幻想中的戎装战马,千钧一发,是对明天最后的向往。“活着就是胜利” 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从四行仓库拉伸镜头,到现代的都市上海,电影内外,这都是最好的结局。

1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就像片名一样,佰。还是将核心置于个体,这也是最喜欢的一点。一群普通小人物的个人战争史,以及他们的觉醒。其中的血性,也是由之激发出来的。所以,才会更被郑凯那段感动。

1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太惨烈,太惨烈,太惨烈。

19分钟前
  • 穆阳
  • 推荐

和删不删减没关系,创作者就没明白是想拍大时代小人物,还是小人物大时代。对岸民众拍得更可笑

22分钟前
  • 下一秒治好懒病
  • 还行

比较感人的是 大喊自己名字然后跳楼自曝那段 我哭的稀里哗啦,结尾感觉有点草率,老算盘不知所踪

26分钟前
  • 在下坂本
  • 还行

讲述淞沪会战末期,谢晋元所率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影片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华夏热血儿郎的家国情怀!何香凝先生的一句“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印象最为深刻!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爱我中华!

28分钟前
  • 慕容雨雯
  • 推荐

怎么说呢,不管你抱着何种期待去看这部,都会觉得还欠一点。给它高分有点不甘,给它恶评于心不忍,“苦劳”电影。

30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还行

二刷。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质感很好,服化道什么,以及整体气场,可能数年内国产战争片超越不了,既然给过《血战钢锯岭》四星,没有理由不给我们自己的历史一样的分数。

3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三星半,江分两岸,这边隔岸看戏,那边隔岸观火,四行仓库保卫战就是一场供看客们“围观”的战役。战斗场面着实突破,南腔北调的众演员也提供了很好的群戏。但导演迷失在符号堆砌中,马的意向用太多,还加了赵子龙……不及《老炮儿》的鸵鸟有那股灵气劲儿。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视角必然受限,当然还有民众的视角也有缺失(只有观望和觉醒了),与台版《八百壮士》对照观看效果会更佳。

3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陈可辛都拍不出这么做作的电影,明明煽情得要死还要搞出一副纪录片的质感,后半段整个崩掉,生怕观众get不到还要派黄晓明出来说教点题。有几个战斗场面本来拍得还行,但都抵不过杜淳那出戏的假方言。

37分钟前
  • 其实叫朗基努斯
  • 还行

摄影、视觉效果、场面调度是一流,但立意和内核是不入流。孙元良带领国军全部撤离上海,只留下420人保卫四行仓库,而且贪污了26万用于修筑防御工事的钱。人又少,又没钱,能打得不惨吗?打得惨,国军的目的就达到了。所以四行仓库保卫战的本质是国军用这420人证明国军“还在坚守”,用卖惨祈求国际的介入。八百只是他们的棋子,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新闻讲究真实、准确、公正、全面、客观,拍真实事件的电影也一样。本片着重拍八百保卫四行仓库,对国军高层的昏庸腐败却一笔带过,这是片面,是断章取义。拍一部不交代时代背景的战争片毫无意义,我们不仅要知道他们打了一仗,更要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打,更要知道这场战役背后的故事。张译从头到尾都是逃兵,没有任何成长。姜武和王千源的台词可以写得更高级。升旗很悲壮,但不符合史实。

41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我的评分是因为电影上映的不易,本身的虎头蛇尾和人物标签化就不论了。说点史实,“八百壮士”,百分之八十是湖北人,其中,通县县一百多人。多要感谢八十年代修县志,编辑部的张祥麟,挖出这一段历史。“小湖北”的原型应是万连卿,原是当地共产儿童团团长,被捕时因年幼保住一条命,后补充兵源去上海,成了谢晋元的卫兵。孤军营被破后,被日军押往南京做劳工,42年逃脱,编入远征军入缅。解放后,被送去新疆改造,79年特赦获释。释放前,遇到通城县公社在新疆推销茶叶,一听乡音,瞬即老泪纵横。

45分钟前
  • 曉宇
  • 还行

五星红旗上也有他们的血

46分钟前
  • 木棍先生
  • 推荐

有幸看了原版,那时疫情还没出现,世界还是原本的样子,但风暴很快来临,让电影耽搁很久。《八佰》让人震撼的地方在于它没有故意去彰显震撼却收获振聋发聩的效果,它用收束写磅礴,用胆怯写勇敢,用恐惧写悲壮,用不知所措写义无反顾。那些兵里有痞子、混子、油子,但最终他们都成了战士。那群人守护的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精神,有关于尊严和意义,其实这早就超越了某些区隔与冲突,在这样普遍的精神感召之下,如果说非要讨论守护,那他们护的就是人性尊严的旗帜。我们在生死硝烟里看见的是应该是一个一个一个的人,是具体的恐惧与希冀。《八佰》在中国战争片里是绝对重要的,无论技术还是意识,它所引发的电影外的讨论也会成为时间的注脚和底稿。

4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2020年我看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即影院电影。时隔一年重新坐到影院,才深切感受到电影特殊之处在于影院环境,当灯一齐熄灭,荧幕亮起,在黑暗中目光灼灼地看着从背后投射到荧幕上的光,与古老洞穴里的人们或许产生相似的感受。我觉得是近年来不错的抗日题材电影,虽然在群像塑造上没有把控好,但在拓宽了人性和道德光谱上的讨论,可供解读的空间还算不错的了。

50分钟前
  • XS号小土豆
  • 推荐

1917 > 800

52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好的地方不少,管虎耍起行活来还是很扎实,在第六代导演中他大概是最具类型片思维的一位,镜头游走、配乐卡点都颇为讲究,片中那些爆破戏、枪战戏以及对兄弟情(战友情)的呈现,一点不比陈木胜、林超贤、陈德森这批久经沙场的香港导演差。结尾撤退戏看哭周围不少观众,这场戏带来的紧张和感动大概不输《敦刻尔克》结尾渔民集体开船救援英军的情节。当然,战争片的一些通病也有,前半段明显剪得有些碎(自然也与删减有关),而且角色视点过多基本也是国产战争片老毛病,华谊大概是把自家明星能塞的全塞进去了。护旗桥段删得令人惋惜,其余几处删减也挺明显的,虽说就目前版本来讲完成度已经很高,但作为观众谁又不更倾向于看到代表导演诉求而非政治立场的完整版呢,终归还是怀有遗憾。最后,从各种意义上来说,参与这部片台前幕后的人员都是值得敬佩的。

53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杜淳模仿的广东口音太散装了😂

56分钟前
  • 石川司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