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说纪录片要“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俄罗斯纪录片创作家吉加·维尔托夫也曾提到纪录片要“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文学中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而在《幼儿园》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它们承载了“幼儿园”这个题材本身,同时也承载了张以庆以其猎奇的视角所蕴涵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 叙述——没有故事的细节 张以庆在谈及《幼儿园》的前期创作时说,“一直到了第14个月我才总结出来要拍什么,之前是一种直觉的判断,是直觉告诉我‘不拍什么’。”作为握有内容选择权的创作者,张以庆从选择“不拍什么”,继而逐渐在14个月里捕捉到了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化的内容,他要拍的是大家看不到的东西。于是,《幼儿园》里记录了很多富于意味、情趣和内涵的幼儿园的生活碎片。可以说,整部纪录片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来串联,也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情节线索,张以庆用细节结构全片,其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提炼方式,不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素材进行采集、加工,更是一种选择性的更高层次的创作。这些细节不同于观众固定思维模式中的幼儿园——上课、游戏、天真无暇的孩子等等,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独特的视角,张以庆选择将一般人忽视的生活细节拼接在一起。这些细节乍一看是琐碎的、散乱无章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能够逐渐找到前后的呼应与联系,比如孩子们嚷着“炸死美国王八蛋”,但同时又会不自觉地喝着可乐。——这种对美国文化根深蒂固渗透于生活的表现正是建立在对细节记录的基础上,张以庆善于在这些话语、动作上做文章,这里就体现了其作品中的主观倾向。就如他自己所言“你得把这个文章做下去,这就要有主动性了”、“我特别注意选题天然流露出的承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是我刻意的”。 因此,《幼儿园》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摄取具有“承载力”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生存状态,依着主观的心绪去超越直接纪录到的纪实影像,在清醒充分运用影像“表意功能”的前提下,经过重新建构,组合出流淌着创作者个人心绪的、记录着创作者独到认识空间的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作品。这种“主观的重构”便成为了真实影像下的“虚构的表意”,以呈现创作者的“情绪真实”。 描写——精雕细琢的画面 在镜头表现上,《幼儿园》同样基于一种客观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影像风格。说它客观,是因为全片选择的记录角度是低机位的平视视角,导演尽可能地把摄像机放低,以取得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样的视角,展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此外,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再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原貌。但同时,当拍摄者耐心冷静地客观记录以及在一些场景中摄像机的长时间地停滞时,会让观众时而有一种间离感。这种间离感并非是不真实的虚幻感,而是提供了一个让观众静下来细细思考的空间,在笑过以后,重新审视画面里的孩子,发现其实他们就和我们一样,孩子的世界已无异于成人的世界。《幼儿园》在镜头、光线的处理上可谓精雕细琢,没有晃动、没有曝光不足或过度,一切都很细腻精致,这是导演所追求的作品外在的部分,至于内在的部分,就是其主观倾向的东西,便是观众从中读到的、感悟到的,在平稳的长镜头里细细品味到的那部分。 说明——消色之下的对话 张以庆说:“当你用画面的表达达不到的话,就要靠文字和解说来补充。”《幼儿园》没有用一句解说词,它的“说”是用对话完成的,那么让这些孩子们“说什么”、“怎么说”,就成为了创作者表达其主观思想的另一种方式。张以庆说当摄制组和心理专家在选择问题时,并非要特地去影射些什么,但当这些成人化的问题问出后,得到的竟然也是很成人化的答案,此时导演才发现“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孩子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不如说是他们周遭的大人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虽然里面仍夹杂着些许孩子纯洁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那颗心的确是被“污染”过的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背后是怎样一个家庭状况、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所以孩子的身上全是成人世界的影子。我想,导演在这里用消色的影调也暗含了一种无奈的态度,因为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一样,充满了阴霾与烦恼,从暗黄的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灰色的童年。 抒情——淡淡哀愁的《茉莉花》 童声无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在片中出现了多次,像一声叹息,烘托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这后期加配歌声的手法,是一种具有作者强烈主观倾向的做法,承载着张以庆独特的心绪和审视心理,也是我们成人一种自省的映照:在带着淡淡忧伤的婉转歌声里,我们根深蒂固的关于童年的美好,在孩子们身上化为一片透明的记忆,透露出的只有无奈和感伤。在叙事层面上,《茉莉花》的乐声往往在动静转换处想起,游刃有余地将段落单元连接起来,强化了对立处的统一性,仿佛一声叹息。 议论——看似缺席的在场 《幼儿园》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我们印象中导演滔滔不绝的旁白式说教。张以庆在冷静旁观的同时,表现为一种“缺席的在场”。说他“缺席”,是因为他没有直接进入到观众所看到的片子本身,没有用画外音的形式来明了地说他想说的话,因此在表现形态上显现出的依然是一种客观风格,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但说他仍然“在场”,是因为他的主观思索仍深埋于对题材、镜头、拍摄角度、剪辑手法等一系列的选择之中,每一个镜头的选择、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等都是根据导演的主观意图完成的。张以庆在5000分钟的素材里,选择了这70分钟,用这样的拼接形式呈现给观众,都是源于他对这一题材的认识与思考,以及他希望观众从中得到一种全新的审视与感悟,从而激发观众从新视角的影像文化中去拓宽视野,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并由感性画面再次上升至理性归纳和对审美意味性的认同。 这种认同不是导演强加给观众的,而是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的。张以庆的《幼儿园》让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儿童世界里产生了这种相似认同,尽管画面上的形象并非我们自己或亲朋好友,但由于“他们”与“我们”类似,并为这种类似而感到惊讶,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概念化的读解,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这里面有爱、有关怀,也有纷争、有暴力,有我们身边能看到的一切,于是幼儿园成了社会的缩影。——这是导演观察到的幼儿园,也是他想让陷入概念化思维模式的观众看到的。 安东尼奥尼曾说过:“每一种真实后面都还有一种真实,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我想,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或许只是一种创作手段,深层表意才是创作目的,才是我们看到另一种真实的途径。《幼儿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用张以庆所洞悉到的“真实”画面讲述了他眼中的孩子,于是我们被震撼了,便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这种全新的“真实”。 转帖http://www.mtime.com/my/cocoqi/blog/3072411/
一部朴素的纪录片,大多采用长焦镜头,将小孩子最纯真、自然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本应如同白纸一般的内心,却不知被谁涂上了几笔,折射出中国人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这同时也使它成为了教育心理学的范本。 本片采用片段式结构叙述,它将所有内容整齐地集中在一起,在有限的时间里,用一个一个的小片段,清晰地展现了孩子们初到幼儿园、第一次吃饭、第一次午觉等的不同情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情态上的微妙差距也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从第一次的苦闹,到最后的融入其中、逐渐适应。 本片的主要颜色是绿色,这是幼儿园墙壁的主色调,或许也是导演有意为之——绿色代表的是一种温柔的调和之感,它不像其他颜色,它显得总是那么的中庸,而孩子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仿佛置身于仁慈与柔软的怀抱之中。同时,绿色又代表生机与希望,尚处幼龄的小孩子们,虽然如今懵懵懂懂,但将来将是家庭,乃至社会、国家的希望。 本片时常会放起一首舒缓且美好的《茉莉花》,它总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在孩子们初到幼儿园,与家人分离之际放出的,一曲舒缓的《茉莉花》,仿佛在安抚孩子们痛苦的心,仿佛也是以家人的口吻告诉孩子们,“不要哭泣了,没事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第二次是在夜晚孩子们睡觉时,这时孩子们终将孤单与恐惧埋藏于心,白天的哭闹与玩耍似乎让他们也累了,于是他们渐渐进入梦乡,这时一曲美好的《茉莉花》,仿佛是在治愈孩子们的内心,同时与孩子们可爱的睡姿,又构成了一幅幅更为美好的画面;第三次是周末最后一个孩子被接走的时候,他内心的孤单与彷徨终于得到了回应,他最依赖的人终于将他抱起,一周的时间让他的幼小的内心不知承受多少孤独与恐惧,这时一曲《茉莉花》,虽说是以美好的旋律、动听的歌声唱出,但抚慰孩子内心的同时,似乎也在告诫家长们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 而在音乐上,本片在一位孩子不知如何放椅子的时候,他的认知有限,虽有老师指示,但他还是不知如何去放椅子。在尝试好多次,他还是不知如何去放,画面忽然定格,一曲悠扬又似乎带着一丝顽皮的音乐响起,将孩子懵懂、纯真的内心巧妙地刻画出来。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显然不止这些,如此幼小的孩子去放几乎和它等身的椅子,他的能力有限,一旦没放好砸下来,后果不堪设想,这警示家长或老师们应多多关注孩子,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切莫让他们提前承受不符合他们年龄的事。 而在本片之中,部分片段之间又穿插了许多提问环节,在结构上与其他部分相独立。导演如此设置,似乎是有意不让剧情显得单调,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出,提问环节的色调采用了几乎接近于黑白的颜色,与其他部分形成了极大反差,再细细品味孩子们的回答,仿佛折射了许多。前面几个孩子,有心算能力极强的,有自幼便掌握多重语言的等等,他们掌握了远超越同龄人的技能,他们看起来非常厉害,但同时他们也失去了很多——问及为什么长这么高的时候,回答的却是:“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我们不禁深思,他们自幼便已经不单纯的内心,自幼便已经开始说出了成年人虚伪的套话,他们本应纯白的世界,如今似乎已经被家长涂抹了好几笔,他们如此这般,他们的未来又将是怎样的?导演用黑白的色调,影射他们的内心,与别的孩子的嬉闹、快乐形成了反差,他们被强加了很多知识,但他们的天性于此也被扼杀! 还有顽皮的马玉兰,她或许爱动,爱展现自己,这本应是孩子的天性,虽违反了集体的规定,但却被老师多次指责为:“马玉兰你有害人了!”她本是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她哪有害人之心,她不过是爱展现自己罢了,这也是她自我意识的展现,不知老师这样的一句话,有将会在她的内心,种下怎样的一粒种子。 “或许这是我们的孩子,或许这就是我们自己。”片头清晰的两行字如此说道。导演用着短短的两行字,将本应仅限于一所幼儿园的故事,扩大到了整个社会的每一个人。幼儿园中的他们仅仅是代表的也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的言行影射了家长的言行,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现状,引发我们对教育等问题的深思,体现了本片的人文精神。 幼年的经历如同一粒细小的种子,不知何时会发芽,它们的影响是深远的。幼儿园本不美好,孩子们的看似单纯的言语,却影射了成人的丑陋;幼儿园也很美好,我们无忌的童言,快乐的玩耍,毫无城府的大笑在这里完美地展现了出来。我们在这里,第一次踏入了走向社会的旅途。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警察”“当警察要做什么?”——“收钱”“收上来的钱怎么样了?”——“给领导”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差劲的幼儿园,但是只有从很差劲的幼儿园升入很差劲的小学才不会有心理落差,我们的服务都是配套的
【50:40版本】其实成人看孩子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有样学样而已,这种不平衡的缺失只有他们长大后在下一代身上才能弥补。愿孩子的心都纯净无比,孩子的生活都能无忧无虑。(大学时儿童心理学老师给我们看过孩子访谈的部分)
除了难看的带下划线的小标题以及难看的片头名字体,同样不明白为什么单独采访的小朋友几乎全是小男孩。- -,(我常常在想这个片子究竟在表达什么,因为更多的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而对他们的影响!真可悲。)
很不错,有现实意义,摄影构图很美,基本五星。
张以庆说,“或许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因为王菲的推荐,终于看了完整版。。。小孩的世界没那么简单,大人的世界没这么复杂。。。还有,武汉。。。
我们是在怀疑啊那本就自己的童年,谁都感觉单纯来的直接喜怒发的纯粹可为毛都不愿延续了。如果你记得那孩子焦急等待的模样那我说人生来就孤独你一定承认如果你记得死抓衣角不放嚎啕大哭的孩子,那我说人无论走多远其实都为了回家你也一定点头。如果你记得顽皮女孩被训斥那我说天性早被既定规则给扼杀.
众生相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就会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恶魔 尽是真
幼年时期所展现的属于人类那些毫无保留而纯粹度极高的悲欢、爱恨、善恶、愚蠢和智慧,其纯粹、强烈和直接的程度让我无法直视。第一天的分离焦虑撕心裂肺的哭,和最后毕业照上熟悉的坐姿——只想要忍泪唱起那句歌词:“不要走,大钟即使敲响你别放开手。”
太好看,完全原生态,教育心理学读本。简直是面凸镜,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面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可有些自小已丑陋的面容与话语,让人心中一凛。看一看,就怀疑中国二十年后也不会大变。哦哦,最感人是那呼唤妈妈后,一瞬间黯淡下去的小眼神吖…让我真想回到小时候被爸爸接幼儿园的一刻
“爱,就是我把你抱着”
“看上去很美”的真实版 看后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生活在shzy国家的我们大多都是在这种类似的环境下稀里糊涂地长大懵懵懂懂地随着社会摆弄,渐渐失去自我却浑然不觉,然后老去…可悲又可叹的人生..而我们再也不回不去那个没心没肺的年代 再也无法把悲伤的歌唱得那么无忧无虑 我们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再复返…
---------“请你们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国儿童的批量制造
我一直认为 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才是好片。。这是张以庆最好的作品 他用14个月的素材带剪成了没有尿点的70分钟 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让3岁半的非非看到他自己的现在
简介说的挺好的,除了被孩子的天真无邪打动之外,一些大人和外在环境所强加的价值观已经印在孩子身上了。他们不知道去辨别,只是吸收,然后长大了也便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记忆。如果让8年后大班毕业已是初中的孩子们看自己,可会突然湿了眼眶,还记得当年的四季朗诵,还有勾手指约定的眼神么
哭的闹的打的骂的听话的调皮的恨的爱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一个提前的成人世界,一个微缩的世间百态。
其实这部高分纪录片挺差劲的,可以说浪费了大好题材,甚至后来让人感觉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摆拍。但我却很喜欢它,相信小时候上过幼儿园的八成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孩子的世界也和成年人世界一样,从小就是各种虚伪欺凌假模假样杀鸡儆猴。天朝的环境莫非真的适合赚钱,不适合抚养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