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谦儿哥主演的电影,得到的是满满的惊喜。电影刚开始是我还把注意力全放在演职人员上面,想看看有多少熟悉的名字,想以玩笑的态度看这部电影的,然而,开场不到五分钟我就被拉入到剧情中了,不管是对年代的复原还是对老师的刻画都没有问题,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在看电影之前并没有对电影背景进行过了解,但是电影开始没多久已经让我很确认的判断出是在九零年前的故事,这恰是我开始有清晰记忆的年代。而里面的苗宛秋老师也让我很熟悉,我那时候的老师不就是这样吗?整个初高中阶段我有几个老师都有类似的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剥夺我们的自习课体育课音乐课以及所有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所有课,甚至给学生免费补课的老师我也遇到过两个,还有不够尊重学生,但恰恰是这种不尊重才说明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那时候的父母家长就是这样的啊。不要以现在老师家长的思路去看待这部电影,也并没有要求所有老师都是如此,只是如果你是从那个年代过来,那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这电影让我感觉温暖。看完电影我就跟同去观影的王爷感慨这是个情怀电影但是宣发有问题,我觉得这电影应该能把更多的四十岁左右的人拉进影院。
我想我该去看看我的老师们了。
“抽烟、喝酒、烫头”,即便你不知道于谦是谁,应该也听过他老人家的这句名言,当然现在可能还要加上弹狗。啊,人生,爱好的不就是这么点事儿嘛。
除了德云社“郭德纲背后的男人”这一称号外,于谦另外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其实是——演员。瞅瞅下面的图,你能一眼找到他在哪儿吗?
诶,没错,《小龙人》、《海马歌舞厅》、《李卫当官》这些古早热门影视剧里都能发现他的身影。而在做了二十多年客串及配角之后,于谦终于在2017年出演了自己首部男主的戏。而现在这部《老师·好》,则是他的第二部男主作品。
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80年代,那个一切都才开始解禁、传统与新鲜交杂的时代。
刚升入高一的毛孩子们当然是兴奋且激动的,处于青春期顶点的他们,有着使不完的一身劲儿。女孩子们爱美爱新潮,有条件的已经开始烫头、抹口红,穿紧身显曲线的衣服。男孩子们则被霹雳舞、墨镜、外贸货所吸引,除了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他什么都想试试。
而这时出现的“魔鬼老师”,则无疑是他们追求自由路上的最大阻碍。没错,“魔鬼”就是这位苗宛秋老师。
——你这是烫头了?来,我给你钱,今晚回家就给我扯直了。明天再把钱还我。
——你嘴上这是什么?还说没抹,这色儿怎么回事?把你抽屉里的口红给我拿出来。
——什么?口红是你卖给她的?还有什么都交出来,给我到前面站着去。
——怎么这么味儿?没抽?没抽你怎么有火啊?你也给我到前面去。
——你给我站住,迟到给我到门口喊报到去。没叫你进来就一直喊!
——三马路派出所侯振宇那是我亲小舅子,有的事情这说不清楚咱们换个地方说。
牛逼,牛逼,社会,社会。刚上第一堂课就镇住了班上所有的“坏”学生,手腕极其老练,面色极为冷静,打击“敌人”于无形。那么,学生们会就此罢休投降变乖乖猫吗?Too simple, too naive. 这才是“战争”的刚刚开始呢!
你收我东西罚我站,我就拆你自行车挡泥板;你把自行车推到教室后面,我就有本事让它出现在电灯杆上面;你不让我当班长争先进,我就把你心爱的荣誉杯子给搞花。这叫做,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而这也勾起了我的一些青春回忆。上初中时学习新来了一位特别严格的教导主任,每天总是变着法的找学生麻烦。后来就老见他下班时抱怨车胎没气了,到了快学期末,整个车轱辘恨不得都被整歪。嗨,谁上学时候没拔过老师的气门芯子呢!
更让人怀念的,还是在这种你来我往的“斗争”中,渐渐变亲密的师生感情。这么说好像有点奇怪,但是人跟人之间,真是不打不相识。而隐藏在苗宛秋老师严厉外表下的,是他的一颗真正关切学生的心。
当年的他,是一个有机会去北大中文系深造的学霸,但是在那个特殊年代,却因为成分原因而不得不选择师范院校,最后到小地方当了名普通的语文老师。
因此他才会为了安静这个优等生没有更高追求而气恼,恨她不珍惜这个大好的机会;他也会为了洛小乙这个差生不来上学而着急,在小酒馆里破着命也要拉他上岸;他还会为了耗子进派出所拉下脸找小舅子求情,而在耗子重病时号召所有学生为他捐款治病。
他也不是个完美的高大全式的老师,他有自己的偏心与清高,他把荣誉看的比什么都重,所以房子他不去努力争取却把奖来的茶杯和自行车当成宝贝,免费给其他中学的学生补课结果丢了优秀教师的饭碗。但正因如此,他才是个有血有肉有缺点有情绪的真实的人,这样的人与事,才会真的打动人。
坦白说,看完片子的第一时间,我有点懵。脑子里已经完全忘记那个“抽烟、喝酒、烫头”的相声演员于谦,他就是戏里的苗宛秋,他的八字脸,他的黑色半框眼镜,他的米色衬衣配夹克,他不离手的印着“奖”的杯子,他崭新的二八自行车。在此时此刻,于谦就是那个被相声界耽误的好演员。
当然一部片子的好坏不能仅仅由一个人来决定,一众学生的表演也都是合格出彩的。桀傲不驯的洛小乙、温婉可人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大智若愚的脑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设、八婆海燕、奸商耗子……(此处引自简介)他们各有性格,各有妙点,最终汇成了一曲美好的师生情。
最后私心安利一下洛小乙的扮演者王广源,没别的原因,就是一个字——帅!有好些人说像刘昊然,我就有不同看法了,这明明就是翻版尹子维啊!(不知道尹子维是谁的我可要生气了,快去自己豆娘)弟弟你可要快点加油红起来啊!
安利完毕。哦,再补充一下,这片子里有大量老熟脸出没,脸盲症患者可以拿来练手了,诶,这不是那个谁谁谁吗,哎,就是演过那个的谁谁谁啊,哈哈哈哈哈,期待你们的演员表答案!
电影本身没啥技巧,拍的像流水账,论技术,充其量电视剧水平,完全没法跟《地久天长》比。
难得的是:真切细微,反而比《地久天长》有代入感。
@于谦老师上讲台一顿骚操作,太特么神还原了,我一秒钟回魂到80年代氛围,冬眠多年的应激反应都快起来了,后脊梁骨一阵紧张,内心既有点哆嗦又有点期待,这才是我们一起经历的年轻时代啊。
完全被@于谦老师演技圈粉。想不到于老师除了会说相声、变魔术以外……还有这本事。[强]
严格来讲,那个时代老师的专制行为,放到现在看,属于严重的政治不正确。
不过,这种“政治不正确”的状态,就是我们当年经历的历史。
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 而是遇见了你们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
一码事归一码事。大家念旧的是青春,不是倡导回到当年的蛮荒。
大家被老师虐,是真的。虐完了仍然爱老师,也是真的。电影选择的是白描画法。
电影笑点出乎意料很多。
比《人间·喜剧》笑声多。我个人最中意韦小宝版入团申请书,轻浮的政治玩笑油腻到可爱。
敬爱的团组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天下风云我辈出,一入高中岁月催,我洛小乙,一介草莽,但自认为平生光明磊落,迷途知返,浪子回头。若得组织赏识,小乙定当结草衔环,生死相报,歃血为盟。平生不入共青团,纵使英雄也枉然!
申请人:洛小乙
洛小乙费劲心思到班主任办公室偷东西,居然不是为了偷处罚文件,而是为了偷那张被偶然拍到的公园“合影”。很暖。
点点滴滴,如同小诗。
片尾字幕“感谢下列只有一句台词的演员”和“感谢下列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演员”很喜感,全场小孩都笑了。
是的,电影里超多大咖龙套。吴京都来了,演了一个体育老师。吴京不演战狼有点萌,挺可爱。
我原以为这部电影怀旧,主流观众是70后、80后,事实上,电影院居然大部分是年轻小孩。
他们笑的很单纯、开心。
很高兴他们也能get到属于80年代的青春。
如此,春风微暖,值得一看。
和妈妈一起看的电影。本来是冲着于谦老师去的,最后却被自己的学生时代冲击的一塌糊涂……后半场,基本是哭着过的。
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是我们班主任。教学水准一流,严厉却不失温和。家长挤破头想把孩子插班进来,最牛的时候我们一个班就有近40名学生,小小的教室最后一排学生顶到墙根。然而,她不是在编教师。四年级的时候,要清退一批民办教师,除非掏3万块钱买一个编制。那个时候,是98年,在农村3万块钱简直不可想象。因为没钱买编制,她再也不能教学了。我不知道她心里是怎么样的感受,当我们一起去她家里看她的时候,她只说不要再来了。后来,我们再也没能敲开她家的大门。
看片之前,对《老师·好》并不抱什么期待,看完之后,意外觉得挺好。
关于师生关系的电影,我们看过不少,也大致能猜到它的套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试图挑战僵化的教育体制,无论结果成败,他都成功改变了一拨学生的观念和人生轨迹。
类似电影有《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自由作家》等,2015年的电影《尼斯·疯狂的心》,也是此类电影的变种。
这类电影都在表达同一个观念:教育的核心不是应试,也不是教人学乖,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其成就自己。
影片中的老师最后败得越狠,就越令人动容,也越能起到批判的效果。因为一个腐朽体制最害怕的,就是有反思精神的个体,老师的失败,只能证明他的强大以及体制的脆弱。
相比之下,《老师·好》不太一样。
于谦扮演的苗老师虽然也与众不同,但他并不是反体制的斗士,相反,他恰恰是这个体制的急先锋。
他治理下的三班,心无旁骛,从上到下只有一个目标:高考。
他不容许女生抹口红、涂指甲,不容许男生抽烟、迟到、顶撞,不容许一切有违应试目标的行为出现,他甚至直接喊出:“从今天开始,这个班只有一个规矩,它姓苗!”
看到这一连串情节,原本瘫在座位上的我,立马坐直了。
我意识到,这个老师和我从前看过的都不一样,我很纳闷电影要怎么拍下去。
苗老师被同学们戏称为“苗霸天”,是个说一不二的狠角色。
他心里很清楚,要想维持自己的绝对“统治”,有两件事要格外警惕:第一,个人不能挑战我;第二,众人别想左右我。
关于第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抓典型,把班里的刺头搞定,其他人就好说了。
于是第一堂课上,苗霸天盯上了洛小乙,他让这个不良少年以很没尊严的方式站在班门口喊“报告”,以此警告众人,臭来劲在我这儿不好使,没人能例外。
第二件事,苗霸天通过选班长,向众人宣告了自己不可置疑的地位。
他先借此打击了拍马屁的女生,后又无视大家的选择,自己指定了班长。那意思是说,你们套近乎没用,人多势众也没用,这个班最后还是我说了算。
就这样,苗霸天的绝对权威树立起来了。
他要这样的权威也不为别的,只是为贯彻自己的教学理念:一切为了高考。
估计现在的学校里也很难见到这样的老师吧,哪怕大部分老师都认可应试教育的理念,也不见得有人像他这样从思想到行为都坚决贯彻。
与此同时呢,他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影片也展现了他温情的一面。比如帮身患重病的学生募捐,骑车送学生去医院探病,对后进学生不离不弃,以及无偿为穷困学生补习……
可是,他的温情并不泛滥,而是有着一道决绝的边界,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事威胁到“高考”这件事。
他的学生为了帮他找回自行车,花了几个晚自习的时间,结果自行车找到了,却换来他的破口大骂。
学生们想为他赢回荣誉,课余时间排练健美操,最终文艺奖杯拿回来了,他只默默看了两眼,并不为此感到开心。
就连无偿办补习班这件事,最初的念头,也是因为不想让自己最看好的学生浪费时间帮别人补习,才突然萌生的。
这个有着温婉名字“苗宛秋”的老师,就像一个良心未泯的暴君,在生活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个和蔼的好人,可一旦和“高考”二字沾上边,立马就变成一副凶恶的嘴脸。
为什么会这样?
影片最终为我们揭晓了答案。
原来在1965年,年轻的苗宛秋曾经考上过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到手后不久,文革就爆发了,他也因家庭成分不好被取消了入学资格。
这是埋藏在他心里多年的一道伤疤,难以痊愈,并随着时间慢慢腐烂,流出烫人的脓水。
这伤疤折磨着他,每当看到赶上好时候却不知珍惜的年轻人,就会无比愤恨,伤口也愈发疼痛。
最终,在他温厚的另一面,恶魔已悄悄长成,而唤醒恶魔的咒语只有两个字:高考。
一提到“高考”,苗宛秋就会不自觉地恶魔上身。
那恶魔,正是文革的阴魂,是荒唐的历史在个人心里烙下的羞辱的刺青。
于是,苗宛秋的结局,也就不可能像其他影片中的老师一样,用自己的失败证明自己的胜利。他只可能在经历了自身的失败之后,又将这种失败生出的恶果毫不自知地传递给下一代。
因为,一段没有被妥善处理的历史,像瘟疫一样,会自动传播。
因为,一个人的恨意,会催生出报复性的补偿心理,使得恨无法消失的同时,还会滋生出更多的恨。
尽管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试图用毕业时刻告别的伤感,来消解掉批判的尖锐性和弥漫全片的悲情气氛。
可是,你还是能明显感觉到,苗宛秋这个人物的一生,已彻底灰败。
至于被不断叨念的金句“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你,而是遇见你们我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温情的伪装。
那真的是他们最好的时光吗?
我深刻地怀疑这一点。
不信你看最后,当一切煽情的气氛都已备好,毕业照的位置留下了,同学们站好了,可苗宛秋却选择独自离开。
这种离开是带着悔意的,仿佛在说:哪怕那真的是最好的时光,哪怕学生们献上的是最诚挚的道别,我也不配留下。
如果没记错的话,苗宛秋第一次出现在镜头时,他正推着自行车走进校门。
自行车作为贯穿全片的重要道具,代表着什么?
其实就代表着体制对个体的褒奖与绑架。
那自行车是苗宛秋获奖得来的,是一种荣誉,可荣誉背后形成的恶性循环却是,你要不断为这样的体制卖命。
哪怕你从前是受害者,只要你此刻进入了体制,就要为体制所用,甚至无意中成为施害者。
到了影片中,我们看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抗衡,基本是围绕自行车展开的。
自行车作为体制的一种代表,起初被学生破坏、拆散、高高挂起,可是最终,令人细思极恐的事情发生了。
当苗宛秋丢了自行车之后,那些曾经与他势同水火的学生们,突然集体转身,与他休戚与共,竟自发去寻找自行车了。
没错,这就是这场教育的胜利。
苗宛秋——一个恩威并重的长者,当他威严站立于学生面前,对他们苦口婆心地讲述做人道理的时候,那些教诲已潜移默化地发生了作用。
它使得学生们从教育体制的对立面,悄悄移开,聚在老师的周围,决心为他的荣誉而战,投入到“高考”的大业之中。
这其中最悲剧的角色,就是安静。
她原本可以保送成为老师,却在苗宛秋的暗示下,为弥补他未能读北大的遗憾,一心要考上北大。
最终又是因为自行车,安静出了车祸,错过了考试。此后的两年又连考不中,最后她放弃高考,人生彻底改变。
这不仅是安静和苗宛秋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剧。这出悲剧最悲情的部分,就是使得善良的人们承担本不必承担的负罪感。
影片最后的落点,是几十年后,年迈的苗宛秋再次找到安静,默默把当年没收的蝴蝶结,系在安静门前的树上。
那分明是一次忏悔,忏悔自己犯下的无心之错。
而那蝴蝶结象征的美好年华,已一去不返,再难追回。
不可否认,《老师·好》在制作上有不少糙的地方。
最后也难免要为老师洗白,落在一个相对温情、怀旧、春风化雨的结局。
但它想要完成的批判,都包裹在温情的外衣下悄悄实现了,而且还很锋利。
他用一个人的失败,追溯了一场更大的失败,这种反思力度,在近年来的国产片里也是少有的。
好希望每次走进电影院,都能收获这样意外的惊喜。
那天偶然看到一句话,说:生活是由微小的成功与巨大的失败构成的无尽合集。
我想,文艺作品带给我们的感受,恰好也是巨大失败的痛楚与微小成功的喜悦的集合,因为这就是生活的真相,是一句彻头彻尾的大实话。
80年代小县城的孩子打零工能挣50块钱太魔幻了。那时候省会城市职工月工资不过三十来块钱,俩十几岁的孩子,在小县城打零工都能挣50,还上什么班?都打零工去得了。
更何况那年代还没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和消费水平不高于现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能不能找到零工给你打都是问题。
还有,85年正是83严打的最高潮阶段,因为组织跳交际舞被判死刑的马燕秦就是这一年被枪毙的,学生们竟然敢顶风作案又是蹦迪又是跳舞,还光明正大的参加学校的文化节,学长竟然还给拿奖……这学校怕不是打算起义吧?
影片前半段有不少令人捧腹大笑的片段,一群有各种怪问题的学生被严厉的老师批评收拾,开始变得越来越规规矩矩。苗老师自始至终都以强烈的育德树人观教导学生,虽然部分行为让一些学生叫苦不迭,但这些逆耳的忠言却能影响所有学生一生。这是部全程催泪的描述师生情的电影,回想起上学时的点点滴滴,感受到了强烈的共鸣。
1956年,之后,是1957年。57年反右。
那一年,时代的车轮,撞飞了苗老师的理想:北大中文系。
1988年,之后,是那一年。
那一年,时代的车轮,撞飞了很多学生的理想:大学生是天之骄子。
读书人的理想,
远大的前途,
国家包分配的工作,
美好的生活。
都变成,No Money No Good。
所以,
电影《老师·好》里班长“安静”在临近高考前,因为替老师喊冤,被汽车撞成轮椅女,这个情节。
它,真的不是刻意煽情。
它,真的是想用鲜血去刺激人们去怀念、去思考、去重塑--师道尊严。
师道尊严,
曾经,是学生心中最温暖的真善美。
那些一句话台词的演员,比如,观复博物馆的马未都。
那些没有台词只露一面的演员,比如,《我爱我家》的关凌。
都是为当年遇见的好老师,来帮的场子。
什么算,好老师?
肯把自己不开心的事儿,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的苗老师,好老师。
电影里的师、道、尊、严,在于谦老师的表演下,真实、有趣:
老师忒较真,管天管地管学生的七情六欲。
学生太矫情,人人一颗脆弱敏感的水做的心。
爱憎真分明,一根冰棍,吃不吃,都能分出敌我阵营。
简单好粗暴,斧头、二锅头成了高中班草的标配武器。
家长多温柔,混混都欺负到家里了,明明可以合理合法让警察替自己出气的事儿,愣是哈哈一笑,泯恩仇,只为他们都是孩子,不懂事。
【花絮】
《老师好》这部电影,最应该在2018年的教师节公映。
电影里的设定30年后,1988+30=2018年。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
最后公映选在2019年3月22日,也有一个好处,是马未都老师的生日。
【备注】
1. 《老师好》龙标:2018年631号
2. 跟它同类题材的《遇见你真好》2018年3月29日公映,顾长卫导演作品。
以前的老师虽然真的会打你但也真的会管你,现在的老师已经不敢打你了,但也不会真的去管你。80年代,白衣飘飘的年代,大家都有文化,都有理想。(虽然有于谦,但不是郭老师的电影,放心看)
硬件堪称青春片里的《建X大业》。软件是老师傅带徒弟玩票,100分钟的情景剧。年代感是悬浮和架空的,第一二幕还行,后面乱抛狗血,充满说教,假大空。几度翻白眼,居然还有人又笑又哭的..........
7分,前面都很好,结局有点奇怪理解不了,除非说真实人物就是这样。老师不拍毕业照就任性离开这个我真的没法理解,多留一下能让你罪恶感减轻一些吗?只不过更加惩罚其他学生吧,明明大家都没错。如果我是老师,就拿下学校给的房子改善家庭生活,并持续帮助瘫痪的班长备考来年,自己一走了之反而是他一开始批判洛小乙逃兵的应验。班长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后两年没考好应该有心态崩了的因素在。如果你因为罪恶感厌恶自己,就去对【受害者】赎罪,而不是逃避,等班长考上大学你再去做乡村教师啊。不认同结局,拉低整体感观
「死亡诗社」里的罗宾·威廉姆斯教会学生追逐理想与自由,「老师好」里的于谦则像是在说“老师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听话”,后者对好老师的定义打根上就是错的。于谦所饰演的老师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倒是真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唯成绩论、独断专行、不尊重学生等等,活脱脱就是个小社会的独裁者。而这名老师身上的优点,则是圣人级别的,根本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基本只存在幻想之中,并且这样打造出的人物,再怎样也不过是个心地善良的独裁者形象罢了。这样的老师形象如果让谁觉得感动,那他肯定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诊。这样一部剧情松散老套,人物刻板单薄的影片,已经算是德云社迄今为止最像电影的一部作品,可惜还是透着浓浓的网剧味道。如果硬要说这部影片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将于谦老师在圈内人缘有多棒体现的淋漓尽致。
点映场谦大爷也来了,很激动。于是当主持人问我,在和谦大爷拍照合影或者和女主拥抱二选一的时候,我果断选择了后者。o(*////▽////*)q
优点,夏天感觉特别好,天空明亮,空气通透,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汽水、冰棍、红砖房、自行车、录音机、迪斯科、蝙蝠衫、路边摊,还原得很逼真,“65后”高中三年的生活……喜欢女配,从小到大我都喜欢关婷婷这种直来直去、心眼不坏、爱臭美、爱表现自己、会带动全班流行风向的美丽女生,而且和她们相处得很愉快。缺点:旁白生硬,结尾脱线,故事杂乱,主线不清晰,想说的太多,夹带私货太多,卑微老师、脑瘤学生、车祸学生之类太苦情,脱离正常的校园故事,人和人感情沟通不足,缺乏说服力。
男学生学会了抽烟喝酒,女学生学会了烫头!
88年没考上北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65年没考上北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坚信于谦大爷是相声圈最会演戏的,毕竟早年间就在影视圈里各种跑龙套(不信可以去翻翻《小龙人》的剧照)。更惊艳的是一众实力派的友情客串:张国立、何冰、吴京等等,简直联欢会。感觉电影里描绘的八十年代的老师和我们这个年代的还是有差别的,现在的老师比较“客气”,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敢管敢揍学生,但人跟人之间的羁绊就是这么一来二去,客气到最后也就是萍水相逢。过程里笑点和泪点都有,但结尾实在太魔性了…
用郭德纲的话说:这回我们欠谦儿哥一个影帝和一辆自行车。
导演讲,以前往往是最调皮捣蛋的学生,长大后看望老师的次数最多,跟老师的感情也最深;老师叫家长,家长来了说的第一句话会是:老师您怎么不替我抽他啊!我爸妈都当过中学老师,他们当年可以带全班学生骑自行车出去踏青,可惜我和我之后的孩子,教育氛围、师生关系愈发变得压抑和紧张,不会再有这样亦师亦父的感情了。电影定位在80年代,能看出导演倾注了很多个人感情。每次我看校园青春片会特别注意细节,这部里“班会”两个空心楷体大字、消失的体育课、校园艺术节、入团申请书、高考志愿表等很多地方都让我瞬间穿越回中学时代,而我也曾经是老师最明目张胆偏爱和袒护的那个学生。搞语言艺术的人台词功都很好,表演也不在话下,于谦演的苗老师有魅力,片中大腕客串也多到惊人。遗憾是新人演员还需磨练,结尾比较草率。
给谦大爷单独加一星。这个角色真适合谦大爷。故事略流水账了,但胜在真情实感。不过国产校园青春题材,不分年代,似乎都刻意脱离时代背景……我也理解,不是想不到,有心无力啊
我就想知道于老师的《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因为有的是他娘的蛆》什么时候上映
于谦老师在电影里旗帜鲜明地反对了抽烟,喝酒,烫头等不良爱好。
真·青春成长题材,教师视觉展现上世纪80年代拘谨的校园教育氛围,幽默不俗、叛逆放纵,残酷真实,笑中伤感,唯有以梦落幕。每个人都想做最完美的自己,可惜追求完美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当醒悟后才懂得只需找准自己的合适位置的道理之时,光阴不再了。影片质量黑马,但票房不看好,毕竟片名不讨巧,需要自来水灌溉。透露个看点:客串阵容数量和质量比主演彪悍数十倍!
反智电影。片中人物的油腻造作程度让我以为自己看了部穿越剧,如同批量生产的人工智能被集体盖上了思想钢印,顶着精致的妆容回到过去弘扬和谐社会五讲四美正能量。如果我是有幸经历过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复兴的那代人,估计看完这片会一口老血喷出来当场昏厥。
郭德纲徒弟导演,谦哥正式主演并担任监制的第一部电影。三月二十日,我参加了在北京蓝色港湾的首映礼,谦哥的人缘和人脉没得说,来这边捧场的业内名人大咖不胜枚举,能凭借个人关系让这么多腕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齐聚,恐怕圈里还没几个人能做到,而在首映式后,这些高朋们也对这部电影极具赞美之词,可谓是从全方位给足了谦哥面子。但人缘归人缘,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背后,平心而论,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讲,它到底质量如何呢?故事,毫无惊喜感和戏剧冲突可言,过于平淡无奇,讲述的方式更是老套俗套,一切都显得十分模式化、程序化,能感觉到编剧和导演很有欲望试图将一种足以触动人心的情怀呈现出来,但能力的不足使得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片中充满了无处不在的拖沓、煽情、混乱,直到最后20分钟的彻底崩溃,几乎变成了大型MV现场。
剧中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经历过更容易找到共勉,所有错过,遗憾过的都是丰富的成长历程,感恩高三
青春片很少以老师的角度来讲,倒是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以前的老师很多这个派头“欲栽大木拄长天”!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位好老师,让你想再对他说一句“老师好”。看到电影里拍毕业照的那一瞬间,突然感到非常难过,那段不懂珍惜的岁月就这么一去不返再也回不去了,“人生是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