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心灵奇旅

喜剧片美国2020

主演:杰米·福克斯、蒂娜·菲、格拉汉姆·诺顿、瑞切尔·豪斯、戴维德·迪格斯、艾莉丝·布拉加、理查德·艾欧阿德、菲利西亚·拉斯海德

导演:彼特·道格特、坎普·鲍尔斯

 剧照

心灵奇旅 剧照 NO.1心灵奇旅 剧照 NO.2心灵奇旅 剧照 NO.3心灵奇旅 剧照 NO.4心灵奇旅 剧照 NO.5心灵奇旅 剧照 NO.6心灵奇旅 剧照 NO.13心灵奇旅 剧照 NO.14心灵奇旅 剧照 NO.15心灵奇旅 剧照 NO.16心灵奇旅 剧照 NO.17心灵奇旅 剧照 NO.18心灵奇旅 剧照 NO.19心灵奇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2-06 04:38

详细剧情

究竟是什么塑造了真正的你?电影将聚焦乔伊·高纳(杰米·福克斯配音)。这位中学音乐老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纽约最好的爵士俱乐部演奏。但一个小失误把他从纽约的街道带到了一个奇幻的地方“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在那里,灵魂们获得培训,在前往地球之前将获得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兴趣。决心要回到地球生活的乔伊认识了一个早熟的灵魂“二十二”(蒂娜·菲 配音),二十二一直找不到自己对于人类生活的兴趣。随着乔伊不断试图向二十二展示生命的精彩之处,他也将领悟一些人生终极问题的答案。

 长篇影评

 1 ) 没有人不配活着,精彩的人生,平庸的人生都值得被歌颂。(22号灵魂究竟代表什么意思?)

观看此片一定要明白一个关键的问题——核心角色第22号灵魂究竟代表了什么群体?为什么一定是第22这个数字?

超级适合今年的电影,可以这么说,这是迪士尼皮克斯献给绝望之年的生之狂想曲!

迪士尼的画面和情感冲击+皮克斯的脑洞和哲思,绝对是最无敌的!

2020,死这个字离我们前所未有的近。新冠疫情肆虐全球,让我们疲惫不堪。而这部迪士尼皮克斯的《心灵奇旅》来的正是时候,电影很好看,也很催泪,全片里最精彩的部分预告片里一点都没有出现,皮克斯这次真是留了一手。

如果说关于灵魂要训练然后才能重归地球,灵魂研修世界概念的设定精彩程度是A级,那么最后一波波关于生活中火花绽放的情感冲击,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这些看点都让这部电影的精彩程度立刻飙到S级!让每一个曾经爱过生活又对生活失望过的平凡打工人飙泪!

这部100分钟的电影做到了让你看完电影后会对生活有全新的期待,关键还不是猛打鸡汤那种振奋人心,是一种穿越骨头抚摸你灵魂的温柔与安慰,是一种对你和生活勇敢搏斗却失败过的认可,仿佛一个智者轻轻的拍拍你的肩告诉你,没有人不配活着,精彩的人生,平庸的人生都值得被歌颂。

观看此片一定要明白一个关键的问题——核心角色第22号灵魂究竟代表了什么群体?为什么一定是第22这个数字?

皮克斯随机取的?显然不是。

一,22这个数字和塔罗牌有关。

塔罗牌恰好有22张主牌,从第0张的“愚者”开始到第21张的“世界”这22张牌象征了人在不同阶段的各种命运,各种人生状态,以及展现的各种性格,22张塔罗牌代表着一段完整的人生旅程,代表着生于死的轮回,代表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与周而复始,也为接下来第22号灵魂展开一段前所未有的地球人生之旅的剧情做铺垫。

二,22这个数字代表着一点邪恶,代表着坏,在影片里代表灰暗,消极的一面,代表负面情绪

古以色列国王耶罗波安从公元前930年到公元前909年统治了一共22年。此后的公元前874年至公元前853年的22年内,亚哈国王同样统治了以色列。他被认为是犹太史上最恶的国王,而且在他之后被认为是第二坏的国王亚蒙在他22岁的时候开始了他的统治。

在影片里,第22号灵魂一开始真的很坏,很讨厌,她洋洋自得的告诉爵士男主joe之前自己曾经成功“搞垮”过n个正能量导师,那些导师都是我们人类世界响当当的名人,包括特蕾莎修女,拳王阿里,林肯总统等等,第22号灵魂拒绝他们的帮助,表示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喜欢,什么都提不起自己一点点的热情,是一个负能量爆出天际的灵魂,是一个丧文化千年终极学者。

三,22这个数字似乎代表了22岁的心智年龄.

虽然22灵魂号称自己已经存在千年,但她的心智就像一个22岁的臭屁小孩,22号灵魂代表着美国年轻一代,垮掉的一代,他们总是对什么都无所谓,对什么都提不起自己兴趣,能力没有多大,脾气却大的不得了,然后还觉得这样的自己很酷。

理解了22个数字带个22号灵魂的含义,让我们更加理解了这个角色与爵士男主的反差。

不同22号灵魂灰暗的,消极的,厌世的一面,男主是正向的,阳光的,闪亮的,最勇于追梦的那一类人。

两个性格反差的角色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活法。

有意思的是,爵士男主从一开始不接受现实,刚死掉进灵魂“修炼场”里时始终说着我不能死,我绝对不能死!而最后呢?这里先不做剧透了。

精彩的人生和平庸的人生,你会选哪种?

精彩的人生是——我的人生已经足够精彩,就算我即可赴死,我也别无遗憾。

平庸的人生是——我碌碌无为度过平庸的一生,但我仍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没有哪一种人生比哪一种人生更好,更高贵。

不是每一个人一出生就会有自己的绝活,有自己的闪光火花之处,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会成功。成功的人生是少数,失败平庸的人生是多数。比起瞩目,耀眼的人生,那些认真生活,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的平凡人生更值得被歌颂。

那些爵士男主与22号灵魂在重归地球生活后火花瞬间的闪回让我们感动不已。

人生的火花不仅仅是那些闪耀成功的瞬间,更是那些平凡的瞬间。

那些瞬间是人生第一次体验味觉的披萨,是理发店的棒棒糖,是妈妈的缝衣针线,是给地铁站流浪歌手的面包,是纷纷落下的金黄秋叶,是街角的第一缕阳光,是夜晚天台绽放的烟花,和母亲在海边散步时的夕阳。

这些男主joe和22号灵魂生活里火花的瞬间之所以让我们想哭是因为这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生活,这些瞬间我们曾经也紧紧抓住过,但慢慢的,我们因为忙碌的工作,因为跟随世俗的匆忙结婚生子,因为对于金钱权力的不停追逐,这些美好的瞬间都被我们都淡忘了,被我们亲手丢弃了。

你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有一个人好好欣赏下你下班回家时的日落了?

有很多所谓成功人士告诉我们,这些都是虚的,这些不能让你吃上饭,

但我想说,这些生之花火绽放的瞬间虽然不能让我们填饱肚子,但却足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变得不贫瘠。

《心灵奇旅》里另外一个高光片段是“忘我之境”的设定,也就是灵魂暂时停留的地方。

可能是濒死体验时的灵魂出窍,可能是禅修时的入定,可能是疯子的神游等等。

这个有趣又结合现实世界里宗教学,神秘学的设定更加体现了皮克斯立足在现实之上的疯狂想象力。

在忘我之境里,有两种人,两种状态。

一种是投入状态时忘记自我,一个是迷失状态下没有自我。

这个我太有感触了,投入一件事可以让我们的灵魂从乏味的世界里短暂的超脱出来。

投入一件事是解决我们人生中大多数空虚浮躁时刻的好方法,生活中那些火花随即咔咔绽放,可能是一次浮光掠影的大银幕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可能是一本书里代入主人公故事人生的醉生梦死,可能是一次游戏里通宵战斗的刀光剑影,也可能是一次赌下所有勇气的爱恨情仇。

很多事情你之所以觉得无聊,只是你没彻底投入进去罢了。Joe对爵士乐的投入让他进入忘我的快乐源泉中,生活中的你也可以,一旦投入做一件事,做作业不会无聊,做ppt不会无聊,上班不会无聊,烧菜不会无聊,跑步不会无聊,谈恋爱更不会无聊。进入状态后,连在家里拖个地板都能独自舞上一曲华尔兹。

所以,朋友,投入一件事,彻底投入一件事,享受它,并为之奋斗,为之疯狂,慢慢的,你也可以像电影里的爵士男主和22号灵魂一样,找到你生命中的终极火花。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一个人。

最后讲一个故事,我一高中音乐老师,很凶,几乎每天都穿黑色的衣服,他曾在我们不听他讲话,在课堂上胡闹的时候当场砸了他的吉他,我永远记得他那天愤怒的说,我在这里教你们这班兔崽子音乐真是浪费我的青春。我也永远记得多年后某个夜晚,那天我和同事们去一家酒吧喝酒的时候遇见了他了,他剃了一个光头,穿一件亮亮的花衬衫,和一帮光头朋友,在舞台上自在的唱着夏日爵士乐。

他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火花,找到了自己生活里最关键的那块拼图,看完电影的你呢?

 2 ) 灵魂不会击垮你 生活也不会

若论一部适合今年收尾的影片,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皮克斯2020年力作《心灵奇旅》,疫情尚且笼罩的当下,全球电影市场的式微肉眼可见,而这部好笑又好哭的治愈系作品无疑是令人瞩目的。从整体观感来讲,可以简单粗暴地对标皮克斯以往口碑作品——《头脑特工队》和《寻梦环游记》,这样粗疏的划分大致可以勾勒出本片的剧情走向和创意灵感点,既拥有以具象实体表现意识流动和脑海(灵魂)风暴的手法,亦不乏以“心理科学”打底的现实主义情节展开,在套着“梦想、成长、亲情、人生”等诸多易流于阳光普照型的大词外衣之下,同时也关注着死亡猝不及防的到访对于自身成长和周遭人群的影响,均是老少咸宜的暖心电影。

不过相对而言,《心灵奇旅》所能覆盖的观众群体更广,观影门槛也更平易近人。男主乔伊显然怀才不遇,开场几分钟之内即高效交代其背景和抱负——然而只能被困于某中学乐团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在学生们怠惰的表现面前,他仿佛已接受碌碌无为的命运安排;唯有在母亲常规的碎碎念面前,才表现出一点反抗的勇气和追逐梦想的毅力,鉴于父亲难求名利的前车之鉴,母亲自然极力反对子承父业。因此,无意间获得与爵士名流同台演出的机会不啻于救命稻草。这样的开场貌似平平无奇,真的差点以为又要讲一个流俗而模式化的成长故事了——无非是以自身努力和实力向世人和家人证明自己。然而,凭观影经验看至此处的观众与志得意满的乔伊一样,一脚踏空进下水道,魂魄悠悠落入生死临界的中阴区!这个剧情拐点堪称本片的首个惊喜,也再次彰显皮克斯不竭的想象力和繁盛的创造力,依然是业内翘楚。

当然,中阴区的处理并非恐怖阴森的基调,而是在通往生之彼岸的“天国阶梯”上,无数亡灵前赴后继地告别尘世,尚未实现梦想、心怀万分不甘的乔伊努力逃出队伍,跌落到所谓“生前之地”(the Great Before)——在人类出生之前的灵魂聚集地。此地由所有名为Jerry的线条体掌控(他们能包容/契合任何形体,显然是更高阶的“生物”),他们对灵魂分门别类、计量排布,原来每个独特灵魂是这般批量训导出来的:加一点自恋,加一点自信,加一点勇敢,加一点怯懦……因成分比重的殊异,因心灵导师的引导驯服方式不同,而造就了人间每一个独特灵魂的存在。探讨这些不免流于抽象的概念,以动画形式更能达成易被理解的直观效果,在兼顾立意拔升和通俗易懂方面皮克斯向来拿手。

在浩浩汤汤奔赴人世之旅的大军中,唯有一颗不羁的千年老魂灵22(看编号就知道历史有多悠久)想方设法拒绝去往那百无聊赖的生地,将众多名垂千古的心灵导师们气得七窍生烟,天长日久Jerry们也几乎放弃对其劝说驯化了。而正是这样一颗弃生厌世的魂灵,与极度渴望重生新生的乔伊,却阴差阳错地成为“师生”搭档,共同演绎一出寻求生命奥义与终极火花的跨界悲喜剧,在红尘中感受生的愉悦和希望的不灭。

除了“the Great Before”,影片另一颇富创意的惊喜在于“忘我之境”——凝神忘我的临界区域,在人类完全沉浸于神思,灵魂脱壳自肉体之际,会别有一番开阔天地供你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可能是精神获得愉悦和成就感的巅峰时刻;然而也正因这一份过于执拗的专注,容易让执念蒙蔽心灵和眼睛而成为游荡的灰色形体。这个“忘我之境”显然并非人人皆能拥有,它属于有实力、有志趣、孜孜不倦的人,既能享受到灵魂飞升的无上意趣,也拥有足够定力和理智退出灵肉分离的失神时刻。正是在这片神奇的区域,乔伊和22意外降灵到地球,然而却落入错误的肉身——22占据了乔伊的真身,而乔伊本人却成为某只胖猫的主宰,于是一些列笑料百出的事情发生了。

拒绝出生的22并未获得出生的技能,甚至连走路这样的基本技能也屡考不过,更不消说大千世界给她带来的种种冲击了。从无色无味无实体感的“生前之地”,空降到一个充满声光色影的城市,各种官能的调度被爆炸信息填满,22每一秒都在惊喜中迅速学习,她嗅着披萨的香味,舔着糖果的甜美,感受风掠过脸庞的微痒,手心触摸到叶子飘零的时间感——多么令人震惊,多么复杂多变,又多么美好的人间啊。虽说“灵魂不会击垮你,只有生活才会。”然而唯有又哭又笑的实感生活,才不枉我们来这世间一遭。22与乔伊过往的生活重合了,借助22出人意料的言行,乔伊在不知不觉间改变着看待世界的视角与态度;同时,顶着22外壳的乔伊也成功改写了自己在其他人眼里的形象,如鼓励想放弃音乐的学生继续坚持梦想,如与认识长久的理发师第一次在音乐话题之外交心。而厌世千年的22,也逐渐摆脱对“生”的恐惧,开始体会到走在阳光下、走在大街上是这般珍贵的体验,秋天的纽约真是迷人啊,部分场景犹如实拍,再次佐证皮克斯作为工业标杆当之无愧。

在两“人”(毕竟其中一个是猫,贡献了大量幽默段落)磨合的过程中,不免产生误会与争吵,更兼有负责计算部门的Jerry为葆数据完美(乔伊死里逃生导致数据有出入)潜入“凡间”,时刻想引渡乔伊回归。所有冲突点终究要爆发,22生出留在此地的念头,盛怒之下的乔伊则在情急之下发出灵魂拷问:“你找到你的spark了吗?”这句话让回到“生前之地”的22成为一个不停质疑的游魂,她被重重沙尘包裹迷失了自己。所谓火花(spark),片中未详细阐述,大致意指每个人的天分所在、梦想目标、前行动力,是每个人得以立身存命的主心骨和精神脊梁,22长久不降世的原因正在于她不屑或不愿去确认属于自己的spark。

演出大获成功的乔伊,并未获得意想中的狂喜,拥有的喜悦不是最终的目标,却正是那跋涉路上的笑和泪,才让成功显得如此艰难而可贵。乔伊终于在音乐的忘神中再度遇到迷失的22,一同感悟到何谓“spark”,生命中的火花并不尽然是高大宏伟的事业,或光芒四射的成就,或千年难遇的天才,我们每个平凡的个体都拥有自己的火花,或许卑微,或许微渺,或许不足以济天下,但惟其火花之故,才点燃每个独特灵魂的亮光,照亮了茫茫宇宙的黑夜。在每个灵魂飞奔到地球的路上,都曾充满了爱的希冀,生的期待,都曾那么认真而用力地想好好活下去,因此“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才是所有凡人的不灭火花。乔伊怀揣这般通透的想法,将生的机会让给22,送她下凡的一段路真是相当催泪,唯有在彻底体悟生死的达观之后,才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以这样一部电影告别糟心的2020年,大概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慰藉。

 3 ) 看皮克斯的人长大了

《怪兽电力公司》是我小时候记忆里最早看过,并且印象最深的皮克斯动画。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在小学的电脑机房里,两个同学分享一台电脑看电影的场景。《怪兽电力公司》时间不长,一个半小时的电影时间被分配成了三四节电脑课才能完整地看完。每节电脑课上课铃还没响,所有同学都已经乖乖穿好鞋套在教室门口排队了,下课铃打了也不愿意回自己教室,就为了能够多看几分钟电影。

我之所以对《怪兽电力公司》印象如此深刻,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小时候胆子非常非常小,在漆黑一团的夜里,对自己床底、衣柜和厚厚的窗帘之下的景象有着深刻的恐惧。每当晚上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的时候,我就不敢发出任何声音,害怕窗外会有什么东西惩罚晚上迟迟不睡觉的小孩,或者从床底下伸出一只手,抓住我没盖好被子的身体。我说不上来自己到底是在害怕什么,我所恐惧的东西没有一种具象的实体,甚至也没有什么具体的概念——直到我看了《怪兽电力公司》,里面有一个毛茸茸的怪物和一个滑溜溜的怪物专门负责半夜吓小孩,获取怪物世界所需要的能源。

小时候的我当然不至于分不清现实和电影,但《怪兽电力公司》确实消解了我入睡前无缘由的恐惧。它让我对自己的恐惧有了一个具体的想象,让我在每次想象衣柜里面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情的时候,都会马上联想到苏利文毛茸茸的样子和大眼仔麦克,以及电影里那个被怪物爱护的幸运女孩。

有时候天真地会觉得我就是那个幸运女孩,怪物会偷偷保护我

从创作题材和画面角度来说,动画非常容易让观众把它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不会有太多人对动画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更不会有人把动画情节当成真的,投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凉宫春日》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二次元名言“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无论动画里的虚拟人物怎么违背牛顿定律上天入地,都不必太当真,因为动画本身就是脱离真实世界的想象的载体。

但一切到了皮克斯电影里,就变得不一样了。皮克斯就好像是一个偷窥小孩心思的专家。在别人眼里,小孩的生活就是上学和玩乐,但是在皮克斯眼里,它知道孩子们说不出口的小心思,它知道有些小孩会害怕床底下的梦魇,知道有些小孩在马路上牢牢握着爸爸的手是害怕自己可能会走丢,知道有些小孩有着把自己拴在气球上起飞的梦想,也知道有些小孩相信自己所有的玩具都是有生命的,是自己一生的朋友。它不但知道这些小心思,还懂得把这些心思具像化,做成动画放到电影情节里去。每个小孩都能在皮克斯电影里找到自己,因为它照出了自己内心世界不为人知的小小角落;每个小孩都爱皮克斯电影,因为他们可以在电影里解开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结。

神奇的是,那个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的我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却还在为皮克斯的电影落泪。我总能感觉到,在皮克斯的电影里,我还是一个小孩;我长大了,皮克斯电影也在长大。

让大人也落泪的动画

作为老牌动画公司,皮克斯动画一向走“合家欢”路线,老少皆宜,以大胆的色彩取悦儿童,再用温情的情节感动所有观众。大多数合家欢式动画电影都有一个熟悉的套路,就是讲述一个冒险故事,通过牺牲/团聚/突破阻碍等方式渲染气氛,随后在故事的结局升华主题。

这种方式老套,却有效,套路住了小孩子们,但雷同的剧情发展很难让成年人们对合家欢式的动画电影有所期待。这种叙述方式到了皮克斯2015年的《头脑特工队》里就变了一个样。在电影中期,代表大脑快乐情绪的“乐乐”和大脑在孩提时代幻想出来的朋友 “冰棒”一起掉入了大脑世界中负责遗忘记忆的记忆垃圾场,为了避免主人公遗忘自己快乐的情绪,冰棒选择牺牲了自己,让乐乐一个人坐上火箭回到了大脑的控制台,自己却留在了记忆垃圾场,被主人公永远地遗忘了。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是个已经工作了好几年的大人了,提前好几天安排自己的工作日程,提前好几年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唯一可以让你休息的周末还要被家务活塞满,想来电影院看部电影放松放松,看到这里却突然让你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些努力回忆却再也想不起来的快乐记忆。旧时美好的回忆被新的快乐代替,动画电影告诉你,这是因为旧的回忆牺牲了自己。皮克斯让成年人在电影院里落泪,不是因为他们被剧情安排刻意煽情了,而是因为他们在为自己落泪。

因为皮克斯的电影,长大了以后的我还在天真地相信我的大脑里真的有这么一个记忆垃圾场。孩提时代幻想出来的朋友在这里一边守护着我幼稚的愿望,一边默默消失了。

《头脑特工队》罕见地讨论了成长过程中“情绪”的变化,在这之后,皮克斯通过《寻梦环游记》讨论了生与死的问题。《心灵奇旅》或许可以被视为皮克斯探讨生活哲学问题的另一种尝试,这一次,它讨论了“灵魂”。

Joe是个高中音乐老师,指挥着高中里的一支糟糕的乐队。高中音乐老师只是他应付家里的兼职,他真正的梦想是能够像个真正的音乐人一样和自己崇拜的乐手一起同台演出。有一天,他终于得到了千载难逢上台演出的机会,这次不是在咖啡馆里弹钢琴,而是能够在爵士酒吧里和著名的爵士乐手一起合奏。得到机会以后他在兴奋过了头,在街上把自己摔得人魂分离。

Joe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灵魂,险些赴上往生的阶梯,在这个时候,他结识了迟迟不乐意投胎的灵魂“编号22”,误打误撞中,22的灵魂掉进了Joe躺在纽约医院病床上的身体里,而Joe的灵魂却掉进了一只猫的身上。Joe要求22帮助他实现自己音乐的梦想,同时也向初次来到地球 的22展示人世的美好。

Joe是个很幸运的人,因为大多数热爱音乐的人最终都没能像他一样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只不过他同时也是个很倒霉的人,在紧要关头摔得魂飞魄散了,这种胜利果实近在咫尺却无法触及的感受换谁都忍不了,因此他极力避免自己去往生世界,他还有梦想没能实现。

但真正激发Joe产生强大意愿的,是当他在展览馆里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他看到自己一生平庸、孤独,怀揣着炙热的音乐热情却屡屡碰壁,教着并没有什么音乐乐趣的学生。看到这里,越想越凄楚,明明有一个点亮自己人生的机会,这辈子只有这样一次,他不想无所作为地死去。

Joe和22看着躺在病床上垂死的自己

可这就是我们现实当中绝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音乐家、艺术家、作家、导演、科学家……这些以创造力为主的职业,一生中总有大大小小的平台或者奖项展示他们阶段性努力的成果,他们更容易有具体奋斗的目标。大多数人的一生就是普普通通地平凡过来的,最后都迷失在了自己的工作里。电影里有一个情节,Joe在“灵魂出窍”区看到了一个失去自我的怪物一边喃喃自语一边向他们冲来,被一群嬉皮士解救以后,发现这个失去自我的怪物实际上是一个一直在重复工作到麻木失神的基金经理。

这是一个成年人才会懂的苦涩笑话。小孩哪会懂得基金经理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也不会懂得坐在电脑前每天做同样的事情,做到只剩下肌肉记忆、大脑开始神游放空的工作状态。偶尔我们这样的社畜会突然回过神来,拷问自己一句:嗯?我到底在干嘛啊?然后赶紧仔细核对工作细节,接着继续释放自己的肌肉记忆。在动画里,基金经理豁然开朗,甩开文件和电脑大笑着跑出去。现实里呢?不敢。

在这个“灵魂出窍”区,除了那些迷失在自己生活里的人,还有许多全心全意沉浸在自己爱好中的人。对Joe来说,他弹奏钢琴就可以让自己灵魂出窍,整个世界只剩下他和钢琴。这种沉浸在自己快乐的时刻每个人都体验过,沉浸在一部电影里就是一个半小时灵魂出窍的时间,打开一个游戏就可以让人灵魂出窍几天几夜。我在高一的时候曾经加入过学校的管乐队,在此之前我只有自己独奏的经验,从来没有体验过乐队合奏是什么样的感觉。当指挥棒落下的那一刻,在同一时间,所有的乐器根据自己的乐谱吹出了第一个音,不同乐器高低声响从我的四面八方侵袭而来,我吹出的音符,和其他音符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更为完整、丰富、震撼的乐曲,连脚下的木地板也一起在共振。这是我第一次,以物理的方式体会到被音乐包围,被音乐沉醉。和《头脑特工队》的处理方式一样,《心灵奇旅》把生活中的这种抽象体验用更直观的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它真实地描绘了当一个人沉浸于一样东西的时候过于投入,忘却了周遭一切的场景。

我在高中管乐队里忘我演奏的状态就和动画里这个姑娘差不多

沉浸于钢琴的Joe

22迟迟无法获得投胎的通行证,是因为他无法找到自己生命的“火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哲学、烹饪、音乐、艺术……什么都提不起他的兴趣。他不小心跳进Joe的身体,体验了一把人世一日游,吃了披萨、在理发店里瞎扯、挤了纽约地铁、在大街上跌跌撞撞地又蹦又跳。最后它坐在爵士酒吧门口——就是那个能够实现Joe梦想的入口,开始觉得当个人类或许还真的不错。他向Joe真诚地发问:为什么我的火花就不能是走走路,看看天呢?

你们看,像不像满月抓阄和被逼着上兴趣班的小孩?为什么兴趣班里没有睡觉兴趣班这个选项呢?我的人生志向就是嫁给被子,只有被子可以坚定不移地温暖我的一切,而且没那么多废话。为什么不行呢?

Joe是长大后的我们,22是我们藏在内心里的小朋友。

正在长大的皮克斯

音乐主题和互换身体这两个元素,在有一定观影量的观众面前早已屡见不鲜,许多音乐主题的电影有个共通的问题就是强行插入歌舞、打断电影叙事节奏;互换身体一般着重体现身体的不适应性,相同题材看多了也难免会觉得千篇一律。

在互换身体的情节设置上,由于误入人类身体的22是初次来到地球,他蹒跚学步的样子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刚出生、对周遭一切环境都感到好奇的婴儿。大人们对这个世界已经熟络到失去了新鲜感,就像水里的鱼不会再因为自己身处大海而激动万分一样。但22的表现就像我们平常会在小孩身上看到的那样,永远可以用大人们意想不到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

为《心灵奇旅》的配乐是Michael Trent Reznor和Atticus Ross,他们曾经凭借《社交网络》获得金球奖最佳原创音乐和奥斯卡奖最佳原创音乐。或许很多人从未听说过Reznor和Ross的名字,但他们组建的乐队九寸钉却是美国90年代以来最著名的工业金属乐队之一,拿过两座格莱美奖,2020年入选了摇滚名人堂。很难想象皮克斯会找来一个工业金属乐队来为动画电影配乐,尽管Reznor和Ross也是专业的电影配乐艺术家,此前为配乐的电影却和动画电影的欢快风格大相径庭。

但看了电影以后,我才发现一直以来,动画电影的配乐风格早就被我们的思维定势给固化了,而《心灵奇旅》的配乐正在打破动画电影配乐的局限。

本来以为这是一部爵士乐为主的音乐电影,但事实上电影配乐主要分为三种场景:以主角Joe为视角的爵士乐场景、纽约街头的生活场景和灵魂世界的场景。灵魂世界里的音乐设计非常精彩,它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沉重、宏大,低沉悠扬的配乐让人感觉自己的灵魂是被丢进宇宙隧道里的一颗粒子。配乐艺术家就好像是用音乐递给了孩子们一副望远镜,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更丰富更深层的部分。

演奏钢琴的Joe Gardner

现实中为Joe Gardner演奏钢琴配乐的Jon Batiste

和其他色彩缤纷、风格可爱的动画电影背道而驰,在美术设计上,《心灵奇旅》和《头脑特工队》中关于抽象事物的形象设计也非常相似,都用了色调简洁的蓬松粒子小人的形象。《心灵奇旅》的设计更加大胆,灵魂宇宙的几个“量子体”管理人员形象直接仿照了毕加索式的连笔抽象画。通往往生世界的阶梯,直接设计成了黑白简笔画,出了白描的阶梯,剩下的就是无尽的黑暗。

我们可以发现,在《心灵奇旅》的美术逻辑上,概念越是抽象的东西,美术设计也越是抽象,越是具体的东西,美术设计也越具体、越细节化。从小朋友的观影角度来说,让他们更容易区分灵魂、往世、来世、现世的概念,美术效果也更加精彩丰富。谁说小朋友就一定对毕加索的画和黑白线描不感兴趣的?

为什么皮克斯电影和别的动画电影不一样?因为它不会真的把小孩当成小孩,也不会真的把大人当成大人。

--------------------

从各方面来看,《心灵奇旅》都是一部优质的作品,可以称得上是今年最好的美国电影。截止到现在豆瓣9.1分,也证明了它在影迷心目中不俗的表现。可惜现在《心灵奇旅》的院线排片非常低,上映首日全国排片只有3%,没有什么宣传,很多观众甚至都没听说过这部电影。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去电影院支持这部优秀的作品,让更多的人知道它。

 4 ) 电影国语版和英语版的差异和有趣之处。

以下都是我的个人见解,如有异议,请理性进行讨论,感谢。

话不多说,进入主题。

这部电影一上映,我就去电影院看了。连续两天我分别看了电影的国语版和英语版,发觉这次国语版配音真的很棒,不仅没有拖后腿而且在表达上层次更加丰富。

台词的情绪渲染

术业有专攻,我认为,这次国语版配音展现出了专业配音演员的水平和魅力。

台词在不同语言的节奏中,情绪渲染会有不同的表现。英语的台词节奏比较短促,更符合角色身份的语言逻辑;

而国语的台词节奏则更贴近我们的日常表达逻辑,更贴近观众对影片表达的接受心理,所以更能渲染国内观众的情绪。 以往,我对国语配音的作品持有抗拒的心理,因为国语配音的“译制片”特点给我一种夸张造作的感受。

这次买国语版的电影票也是偶然,刚开始反映过来的时候,心里的期待降了一半;可随着情节推进,我真的被完全带入到影片的氛围里,丝毫没有因为配音和角色的冲突而让我觉得违和,反而能感受到在这样一部动画电影中具有生活化的体验。 过后我为了体验影片本身的原创表达,看了英语版,感受截然不同。

由于英语的台词节奏较快与动画电影在角色表演上的局限表达,我作为一名普通观众,情绪也出得很快,难以维持。

由于我本人对声音的性质比较敏感,比如声音的大小、厚薄、闷亮等等。在观看这两个语言版本的电影当中,我明显能感受到英语版乔尼的配音声音不够厚,有些台词念得很轻;以往我看的欧美动画男性角色配音或沙哑或浑厚或高亮,不像乔尼这样“轻”。过后了解到,给乔尼配音的是奥斯卡影帝杰米·福克斯;他对乔尼这个角色声音的处理,打破了我对欧美动画男性角色以及黑人角色声音上的刻板印象;这点和我以往的体验不一样。

这对角色塑造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可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比通俗的配音表达这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接收途径。

当然,两者各有所爱,而作为普通观众的我在影院更能接受后者通俗的表现形式。

塑造人物的简洁处理 这次国语公映的版本,有一个很明确的处理,便是不给影片添加字幕;这样一个简单的处理,通过小小的改动便能将“22”人物设计的特点以更简洁的形式展现出来。

以我的直观感受,“22”的外形设计偏向男生,而国语版里“22”的配音偏向少年或中性;并且在亚洲动画产业,女声优给男性角色配音现象很普遍的情况下,我判断“22”是男性。而且,我没有留意到乔尼说“22”声音是大妈的这个细节。。

而看了英语版后,我才发现“22”被称呼为“She”,“Her”,这引起了我的好奇。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在剧情设定上已经有了其它动物的灵魂形象,也就是那只猫;有了“它”的存在,那么“22”便不能用“它”来形容。

并且,未出生的灵魂并没有单一的性别界定,影片中也有体现这一点;只是其他灵魂长得都一样,而“22”相比之下更加突出;这是外形设计上的特点,而非角色本身;这样做是为了突出角色主体。

这样来看,在“22”用女性相关词语称呼,形象却偏男性的情况下,我理解到的是“22”即便在外形设计上比较突出,但是“22”和其他灵魂一样,没有性别设定。

由于英语的局限性,影片中只能通过以下这样的台词设计和情节去体现这一特点。证明配音的音色和“22”性别没有关系。

引用补充:影片中乔尼问“22”为什么是大妈的声音?“22”说可以是模仿任何声音,用大妈的声音是为了烦死导师。

而汉语却能通过隐藏字幕,这样一个简单的处理,更加直接地展现了这一特点。

英语的“It”,“She”,“He”读法不同,而汉语统称为“tā”。看国语版,观众在没有字幕的情况下,很难去判定“22”的性别;抛开通常印象,“他、她、它”,一切皆有可能。

语言翻译上的台词设计 英语版的台词字幕是直翻,比较生硬,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相比之下国语版的台词翻译生动自然,贴合我们的日常表达习惯和逻辑,则显得非常用心,例如下面这个情节。

林肯的灵魂教导22的时候,22提到杰克森总统,林肯的灵魂很生气,英语版的台词是“杰克森?”,国语版的处理是“就凭他?”以及阿基米德和阿基米德说“饼卷肉”的正确读音,英语版的台词是“饼卷肉”,22捣乱“饼卷什么?”,而国语版改成了“饼卷肉,肉卷饼,卷饼肉,肉饼卷”增加了台词的趣味性。。 引用补充:乔尼头发被毁去理发店时,理发师问乔尼头发怎么搞的,原声台词“cat did it.” 字幕也是直翻“猫做的”;但是国语版是“是猫先动的手。”十分诙谐有趣。 两者比较过后,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国语版更能被国内观众所接受;我也更能理解这部动画电影相比以往,国语版排片量比英语版更多的现象。 这次的“国语版”无论从配音台词还是其他方面的处理,相比“英语版”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也有不足

在片名的翻译上,《心灵奇旅》虽然不像之前那样用“XX环游记”“XX总动员”敷衍过去,可也差强人意。片名翻译本质上比较通俗和具象,没有《Soul》有神秘感。

不过,我觉得这是一部作品名字,在两种语言的表达上所呈现出来的差异。

如果说,汉语在配音上的展现更能渲染观众的情绪,那英语在概述上的展现则更能给予观众遐想的空间。 汉语本身在表达上相比其他语言更丰富和具体。字词的多种组接,能帮助我们对单一的概念理解得更仔细。而英语往往是通过单一词汇衍生出不同含义;只有放在不同的语境下你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

无论是电影名,书名还是其他形式作品的名字都是一种简单的概述,而汉语的概述往往比较具体,而英语则让人产生不同的猜测,给人更多的遐想空间。

如果我用最简单的方式去解释那便是,

“电影片名是'Soul',涵盖了'灵魂'、'心灵'、精神'、“灵魂音乐”等等含义。”

显而易见对吧。这可能就是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和魅力吧。

总而言之,这真的是一部特别值得到电影院去观看的电影。

这部电影让我再次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过后我会以我个人的直观感受对这部电影的各个层面提出我的个人见解。

已经写完啦,篇幅很长感谢你的耐心阅读//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3120540

真的,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够让我这样酣畅淋漓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用这部电影的台词来说便是

“我爵士了!!!!”,"I'm jazzing!!!!"

打个小广告,我最近建了个小组,想邀请你们加入。。//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group/715844

附上一张配音主创名单,感谢你们。

 5 ) 一个人的天性是TA的保护神

一颗橡树子可以说“迫切要求”成长为一颗橡树,一只老虎则必须向老虎的样子推进。

主角Joe在钢琴和爵士乐方面天赋异禀但始终缺乏机会。在经历了不计其数的拒绝、否认和退而求其次的职业选择后,终于有一天,得到了自己无比珍视的一次登台表演机会。

兴奋至极的他蹦跶在回家途中,却一不留神掉进地下井,嗝屁了。

死亡和疾病也许是最能令人反思 “生之意义” 的事件了。

尤其经历了漫长的忍耐摸索,理想之光终于有一丝丝照进现实的当口,这样的戛然而止更加令人难以接受。

于是故事从这里被撕开了变化的口子,提出了那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此时此刻就需要归还生命,你会觉得来这一趟玩尽兴了吗?或是?

从皮克斯《头脑特工队》、《寻梦环游记》,看到这部既温暖又引人深思的新作,我几乎可以肯定他们的动画编剧是深度修习过心理学的,而且越来越善于纯熟地把观点融入故事,娓娓道来,使一个老生常谈到几乎令人熟视无睹的常识,得以被重新焕活。

这部探讨生存意义的《Soul》,基本是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和延展至九十年代的积极心理学为蓝本。

人本学派把人的尊严、兴趣和价值放在首位,强调人类的优势、抱负、创造力、自由意志、潜能的实现,关注成长和积极面。

它的核心理念至今仍值得孩子和成人聆听——

01 忘我之境

从小到大,我们多多少少都感受过这样的时刻:听到喜爱的音乐浑然忘我、沉浸于小说和电影的情节废寝忘食、专心致志地画画、做手工、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热血沸腾……做这些事时,我们全然专注、伴随着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如此投入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这种极度美妙的时刻其实很早就在道教、禅宗、佛教中被描述过,只不过在现代心理学被赋予了更明确的定义,祂被称为:【心流】( Mental Flow),以及【高峰体验】( Peak Experience )。

心流即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当中,无视其他事物存在的状态。
心灵体验到达最优状态时,心中澄莹如练。只有当精神能量(即注意力)专注于实际目标,行动与机缘又搭配得天衣无缝时,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树立追求的目标,能使感官变得井然有序,因为这时,人必须全心投入手边的工作,将其他一切抛诸脑后。这种为克服挑战而奋斗的阶段,就是一般人认为的一生中最愉快的时光。
任何人只要能够控制精神能量,并将它专注于既定目标,就一定能有所成长、精益求精。借此不断练习自己的技巧,迎接更艰巨的挑战,使自己更加出类拔萃。——《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谈谈高峰体验》- 马斯洛

就是电影里所呈现的【忘我之境】。

专注沉浸地做一件事,本身就能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能使人沉浸专注的事情,往往反映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独特之处,包括热情和天赋,就是影片中 “ 生之来处 ” 每个新生灵魂胸前徽章上那个待填补的 “火花 ”。

22却不幸患有 “ 火花匮乏症 "——又名抑郁症

在 “ 一切世界 ”中,我们总会被其中的某样东西点亮,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gift。

“ 火花 ” 可以帮人安身立命、使人体会高级的愉悦感和意义感,新生灵魂们带着各自的绝活儿来到地球。

所以作家天生应该去写书,音乐家就应该去谱写乐章,运动员就应该去追逐更高更快更强。

会电脑的人那么多,所以李安就应该去拍电影。

这就是电影告诉我们的幸福第一式,请务必勇敢追寻自己的天命之光,擦拭之、沉浸之、耕耘之,祂必不负你。

02 善待天性

天性除了天赋,更重要的一面,则是基因和成长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格,就是徽章上所描述的那些性格特质。

—— 三个去焦虑学院,五个去自恋学院。
——自恋人格会不会有点多?(神吐槽超好笑)

人格的基本类型决定了一个人的底层操作系统,是TA思维及行为的基本盘。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马斯洛(就是那位提出了需求金字塔的学术大神)主张:人一定要学会善待(而不是违抗)自己的天性。

一颗橡树子可以说“迫切要求”成长为一颗橡树,一只老虎必须向老虎的样子推进。人最终不是被浇筑或塑造成的,环境的作用最终只是帮助他们实现潜能。——马斯洛《心理学的论据和人的价值》

学会坦然地面对自己天性中麻麻赖赖一点都不圆润的部分,再聚焦其中的优势,让它可以得到高功能的发挥,就是这个心理流派反复强调的 “ 接纳自我,允许自己全然为人”。

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也看到过一句类似的话:一个人的天性是TA的保护神

但在未充分意识到这一理念重要性的情况下,人在受教育和社会化的过程中,由于养育者的不当引导、环境的影响,我们经常被要求 “成为他人” 。

当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人也往往容易被自己所不具有的气质所吸引,反复把自己代入理想化的他人。

但每当我们按照要求“成为他者”的时候,天性就遭受了一分贬损,而天性的失落对“生之意义”危害深远。

Tal Ben-Shahar——《哈佛积极心理学》

当一颗橡树子被要求成为老虎时,当我们长期忽略内心的声音、习惯性地去迎合别人的期待时,天性对我们的回击就是混沌、混乱、抑郁,甚至更严重的——火花逐一黯淡熄灭,再难感受到生活的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22从一出场的时候,表面上像一颗对地球了无兴趣的“厌世灵魂”。

而到了后面,我们会知道,她只是一颗被否定、打压、伤害、被压抑了天性的、恐惧的灵魂

到这里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关于22这颗灵魂的声音,皮克斯安排了一位女性。

这就是关于幸福的第二条建议:每种性格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健康谱系,真诚地面对、审视它,请务必披荆斩棘成为真正的自己。

03 感受当下

在心灵荒漠里,活动着数量不菲、被附魔般只会反复念叨着 “ 一定要成交 ” 的【执念灵魂】。

在这里,影片把基金经理这一职业人群拿出来当典型,作为被外部力量挤压、内在濒临枯竭、与当下生活脱节的生命形态的代表,这个很容易理解。

但还有一个观点,更加值得玩味。

拥有天赋火花的【忘我灵魂】有时候也会导致心灵贫瘠,它是有成为【执念灵魂】的可能性的。

换言之,忘我的另一面,就是视而不见。

Joe在与22相处的时候,总是多多少少、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优越感。

就是那种“我知道我在干嘛,而你只是在闲晃”的价值判断。

这种不经意的歧视和看似为对方好的“提点”,导致最后在迷失的22的梦魇中,Joe同样成为了一个铜墙铁壁般的狰狞形象。

当目标成为了意义本身,而不是被当做方法和工具,它就慢慢滑向不那么健康的谱系。

Joe甚至自己都不能免于困惑。

作为安排给22用以开解、帮助她找到火花的导师,他也是一个处于成长中的人。

当他在酒吧外面向萨克斯姐寻求答案,茫然不知下一步应该怎样做时,听到了那个富有哲学意味的“ 你一直就在大海 ”的故事。

这两个情节,指向的都是感受幸福的第三个心法——珍惜当下。

如果暂时找不到天赋火花也完全不是问题,就细细咀嚼每一口披萨的美味、与身边的人走心地交流、聆听接纳而不判断孩子的想法、感受风、感受甜、看见光,认真的对待一片树叶。

Walk, walk, just walk.

就像22所擅长的那样。

其实这些就是属于她的美丽繁茂的火花呀。

人生不需要着急,对待它不妨再温柔勇敢一些,接纳它、感受它,去成为橡树,去成为猛虎。

或者,只是走走,就很好。

电影公众号:东门捷径小V

有点不一样的影剧深度长评,没事儿的话,可以关注一下鸭~(づ ̄3 ̄)づ╭❤~

 6 ) 《心灵奇旅》(Soul)文化背景分析:何谓火花(Spark)?柏拉图的灵肉三分

作为全剧核心概念的「火花」(Spark)究竟是什么?

《心灵奇旅》(Soul)的背后,涉及了非常丰富的世界观:作为灵魂核心的Spark、生前与身后的神秘世界、神秘主义、月亮神话、荣格心理学等等。这些设定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都源自人类思想史上的显学,尤其影响深远的柏拉图主义。 因此这部片子极为深厚的文化内涵,多数观众在观看过程都能够体会到。但在具体知识背景上,则在国内普遍比较陌生,因此不免产生很多「背后到底为何」的疑问。幻蓝在此一一解析。

Spark是什么?

电影的展开,始终围绕着一个叫做「火花」(Spark)的概念。它看起来是灵魂的一部分,无法通过教学得到,只能自己去激发。但在片中又否定了将其视作人生「目标」的观念。那么Spark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如此重要。这就需要从始于柏拉图的「灵肉三分」观念说起。

火花(spark)是整部电影围绕的核心概念

柏拉图:灵肉三分

虽然现代科学的主流是身心一元论,但「身心二元」仍然是我们多数人习以为常的观念。不同的人,可能会将其理解「灵-肉」、「心-身」等等。总之,能够体会到人类——我们自己——是由一个精神性的部分(灵魂/心/精神)和一个物质性的存在(身体/物质)组成的。所谓「心想事成」「主观能动性」等说法,都是基于这个二元观念产生的。

但在更悠远的思想史上,「人」往往被认为并非由灵肉两个部分,而是三个部分组成:心智(Nous)、灵魂(Soul)和身体(Matter)。

有据可查在西方最早系统论述这一点的,是前4世纪的哲人柏拉图(前427-前347)。

在《理想国》中,他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理性、精神/情感和欲望。他以三个形象做喻:「理性」是人,「精神」是狮子,「欲望」则是古希腊的经典怪物——奇美拉。三者中理性居于主导地位,奋力驾驭着两种动物的冲动。其中作为「精神」的狮子是相对高贵的,人的喜怒哀乐等比较容易服从理性的支配;而如同怪物的「欲望」则更加低级,是身体的本能,盲目而顽劣。

拉斐尔的《雅典学院》即以柏拉图(中间居左)与其学生亚里士多德(中间居右)为中心

可以看出,这三部分,是从高到低分为三层的。在另一篇描述世界创造的重要文献《蒂迈欧》中,柏拉图延续了三层结构,并作了更偏「神学」的论述:

「进一步他(创世者)又见到,理性不可能属于任何没有灵魂的东西。这样思索的结果,在他构造世界的时候,他就将心智(νοῦς,Nous)放入灵魂(ψυχή,Soul),将灵魂放入躯体,由此使他所做的工作在性质上达到至善至美。」
——《蒂迈欧》30b,戴子钦译 (注:在原译中,将νοῦς译为“理性”,但与《理想国》中的“理性”(λογιστικόν)并非同一词汇。为避免混淆,改用在后世柏拉图主义者著作中,更常被翻译成的“心智”)

这里的三重结构和《理想国》中的略有区别,但大体结构类似。「灵魂」不再是三层结构的总和,而是退居中间一层,在身体和心智之间。最低的一层物质化为身体,与「本能欲望」对应。最高的「心智」,则对应「理性」一层。心智对应的希腊文用拉丁字母写法是Nous(也常译为“心灵”,或音译为“努斯”),是组成人的最高级部分。这一划分,被后世的柏拉图主义广泛吸收和发展,于是正式奠定了人的灵肉三分结构:

心智/心灵/努斯(Nous,精神性的高级部分) 丨 灵魂(Soul,精神性的低级部分) 丨 身体(Matter,物质性的部分)

这一点在后世西方文化中被广泛继承。除了成为希腊化时代的几大学说(柏拉图主义、赫尔墨斯主义、诺斯替主义)的共识外,也影响了基督教神学。基督教中同样将人依其看重、信仰自己身上的哪一部分,将人分为“属灵的”、“属血气的(属魂的)”、“属体的”三个层次。

这样的观念在其他文化中也广泛存在。中国传统民俗中,认为人分为魂、魄和身体三个部分,前两者是非物质性的。魂属天、是偏超越的;魄属地、是偏世俗的。古埃及人则认为人分为「卡」(Ka)、「巴」(Ba)和「身体」三部分。「卡」是灵体中偏精神、理性的部分,更偏向人的本质;「巴」是灵体中偏肉体、偏本能的部分。人在冥界的复活,就是「卡」和「巴」的重新结合。

新柏拉图主义世界/灵魂观 vs 佛教灵魂观

在佛教的《般若波罗罗蜜心经》中,则认为人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复合体,这五蕴具有各自的独立性。并不存在其上的一个「统合的灵魂」或「灵魂的内核」,因此人并不存在「本质」,「我」是一个幻象。这就是佛教中拒绝「我执」的理论基础。

如果将两者对照,可以认为柏拉图的灵魂观是洋葱,有内有外,越内层越核心和本质。只要界定某个基准线,那么就可以定义里面为「人的本质」了。而佛教《心经》的灵魂观则像蒜,只有几个平等的蒜瓣,彼此互不隶属,无论怎么界定,都没有「人的本质」存在。

从spark的特殊地位来看,电影中的灵魂观更接近柏拉图式的,和佛教的则有较大差异。

电影中的灵魂明显是中心结构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蒂迈欧》中,这样的三重结构,不仅适用于人,也适用于整个世界。在柏拉图笔下,整个世界被描述为一个有生命的统一体,同样是诞生于创世者之手。心智被放入灵魂之中,再用物质为其创造「身体」。这样「人」与世界便是「同构」的,这为后续泛柏拉图主义的世界观,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原则依据——

世界分为若干层次,并大体划分为神性的“上界”和物质的“下界”; 上界支配下界; 上下同构的法则,即后世《翠玉录》中的那句“其在上,如其在下(As above, as below)”,这成为后世西方神秘主义所有流派的第一法则。

希腊化:柏拉图到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去世十几年后,发生了一件颠覆整个世界的事件。

众所周知,柏拉图有一位著名的学生,叫做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有一位学生,叫做亚历山大,当时还是希腊北方马其顿王国的王子。这位柏拉图学生的学生,即位时仅20岁,然后用十年时间,征服了当时希腊人知道的绝大部分世界。波斯、埃及、两河流域、小亚细亚、中亚直到印度边缘,这拥有悠久历史东方土地,均被纳入他的版图。

这位年轻的君主在东方的广大土地上建立诸多希腊风格的城市,希腊语成为这些地方的官方语言。这开始了古老的东方文化与希腊文化长达几个世纪的深入融合。这一时期被称为「希腊化」,广义的希腊化时代一直延续到公元四世纪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并在后续一千年的拜占庭帝国仍然发挥着持续的影响。

年轻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庞大领土。这些区域后续都接受了希腊文化

希腊哲学——尤其以柏拉图哲学最为显赫——在东方广为流传,同时被东方人——尤其埃及人、波斯人和犹太人不断诠释,与当地古老神秘传统融合,从理性思辨哲学,越来越偏向神学和神秘主义。

「柏拉图主义」就是时期的产物。所谓「柏拉图主义者」,并非柏拉图开创学园的成员,而是一些自发研究、诠释柏拉图著作的学者。他们将自己视为为柏拉图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但有一定的理论原创性,并普遍融入了东方思想。「中期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两个时期。

除此之外,在希腊化时代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包括作为西方神秘学源流的赫尔墨斯主义(Hermeticism)、以「反世界」为特征的诺斯替主义(Gnosticism)等。这些学说被当代神秘学、文化史学者乌特·哈内赫拉夫统称为「柏拉图主义东方学」(Platonic Orientalism)。电影中的文化背景,大多都来自这一大系。

希腊化三大学说。左:新柏拉图主义代表普罗提诺(Plotinus);中:赫尔墨斯主义作品共同托名作者、传说的神秘学祖师赫尔墨斯·特里斯墨吉斯忒斯;右:诺斯替主义的代表神明阿布拉克萨斯

普鲁塔克:居中的灵魂(Soul)

在电影中的心灵学院里,22这样没有Spark的灵体,就是一个柏拉图意义上的灵魂(Soul)。它是精神性的低级部分,居于中间状态,只具备基础的情感能力。它一方面需要和心智(Nous)结合,从而获得「理性」;一方面有需要和身体结合,才能产生“感觉”。

公元一、二世纪之间,作为中期柏拉图主义者的普鲁塔克(46-120年,罗马帝国时代希腊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发展了柏拉图的灵肉三分观念。在其著作《论月面》中,他诠释了如上的理论:

大多数人正确地认为人是混合体,但错误地认为只由两个部分构成。原因在于,他们以为心智是灵魂的某一部分,因此,他们犯的错误并不比那些以为灵魂是身体一部分的人更小,因为灵魂比身体优越和神圣多少,心智就比灵魂优越和神圣多少。灵魂与身体混合的结果是非理性或情感性要素。而心智与灵魂的结合产生理性;前者是苦和乐之源,后者是善恶之源。 ——普鲁塔克《论月面》二十八,孔许友译
普鲁塔克是罗马帝国时代著名的希腊作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以博学著称。他的著作在文艺复兴时受到广泛欢迎。然而我家新收留的猫也叫普鲁塔克

普鲁塔克认为,这三者有不同的来源:心智来自太阳,灵魂来自月亮,身体来自地球。灵魂介于心智与身体两者之间,并连结两者。正如月亮(在当时的天文观念中)居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并调和两者。

无生命之物(物质)本身没有力量,而且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心智则是无感情和独立自主的;但灵魂是混合的和中介性的东西 ——普鲁塔克《论月面》二十八

在心灵学院中,灵魂因为未与身体结合,是没有「感觉」的

在心灵学院中,22演示过作为灵体是没有感觉的,就是因为没有和身体结合,因为「感觉」源自身体。而灵魂转世必须拥有的“火花”(Spark),对应的无疑是心智(Nous)。

灵魂与心智相互塑造,然后全方位地包围身体,以此获得对其形状的印象,这样,即使它与任何一方脱离很长时间,但由于保持了相似的外表和印记,它仍然被恰当地称为一个影像。 ——普鲁塔克《论月面》二十八
所以灵体和自己的肉身长相相似

心灵学院中,没有获得「火花」,亦即没有和Nous结合的灵魂,无法前往地球与身体结合。这一点在普鲁塔克笔下也有描述:

而那些野心勃勃、精力旺盛、暴躁的灵魂,以及那些迷恋身体的灵魂……当他们受到烦躁和冲动的刺激并被从月亮引向另一次投胎的时候,月亮阻止他们沉入地球,不断将他们召唤回来,用魔力把他们捆绑住。 ——普鲁塔克《论月面》二十九

而之所以有这条法则,如前面的理论,灵魂未和Nous结合,就不会产生理性。这样的灵魂如果与身体结合,就会变成仅凭情感和本能行动的怪物,造成大地上的灾祸。希腊神话中的怪物,如巨蟒皮同等,都是这样的存在。

因为如果他们以脱离理性的情感官能占据一个身体,这就不是安定和谐的事情,不可小视。像提提奥斯(Tityus)、泰弗(Typho)以及皮同(Python)这样的生灵,以傲慢和暴力盘踞德尔菲并且混淆神谕,就属于这一类灵魂。他们缺乏理性,屈从于情感,因为妄想而误入歧途;但是即使是这些灵魂,月亮也及时将他们带回到她自身并使其变得有秩序。 ——普鲁塔克《论月面》二十九
没有spark(nous)就无法到地球上去和身体结合

电影中还体现了一种常见灵魂观,即灵魂是维持身体运转的原因。主角两次昏迷,都导致了灵魂的离体。但灵魂一旦设法返回,身体就重新活过来。这种观念在各文化中都很常见,柏拉图主义也不例外,如上文普鲁塔克所说的「无生命之物(物质)本身没有力量」。

赫尔墨斯主义则将这种赋予群体生命的存在称为「吹息/普纽玛」(Pneuma)。这个词汇与「呼吸」有关,源自古人对「唯有生者皆有呼吸」这一现象的观察,认为是呼吸带给身体生命(即使以现代角度,这一观念也不能算错)。灵魂被包裹在吹息中,驱动吹息,再通过吹息赋予身体生的活力。

灵魂在吹息中;吹息经过静脉、动脉和血液,移动活物,通过说话的方式托起它。 —— 《赫尔墨斯秘籍》卷十 赫耳墨斯之论说:密匙:14。肖霄译
灵魂回来,身体就会重启

火花(Spark):Nous的神性

上面提到,电影中提到的火花(Spark),即柏拉图主义中的心智(Nous)。在普鲁塔克笔下,它源自太阳,到达产生灵魂的月亮,被注入到灵魂之中,灵魂才变得完整、产生理性,从而被允许到达地球与身体(物质)结合。

在柏拉图的灵肉三分下,心智是组成人的最高级的部分,是人身上的神性,代表了人的超越性。所以在电影中,22在接到树上落下的种子那一刻,灵魂被补完,spark闪现出来。而主角则是在弹奏中,想起人生中那些平凡却宝贵的经历,留下满足的眼泪时,spark得以圆满。

他们的体验到自己的spark(Nous)时,都是源自从生活中体会到超越生活之美,亦即从「自然」中通过「美」,感受到了超越自然的神性。

体验到「美」的一刻,同时体验到了「神性」

在赫尔墨斯主义的残篇中,有一段非常美的神话描写,恰是对这一体验的隐喻:

对必朽之物与无理性动物的秩序宇宙,人子拥有一切权力,他冲破穹庐,屈身察看秩序宇宙的构架,因此向低层的自然展示了神的俊美形态。
当自然看到这位俊美得毫不过分且自身包含统治者们的一切能量及神之形态的人子时,她出于爱而微笑了,因为她在水中看到了人子最为俊美的形态的模样,在地上看到了它的影子。
当人子在水中看到和自己相像的形态,正是它在自然中的样子,便爱上了它,并愿望栖身其中。
愿望与行为同时产生,他便栖居在了无理性的形态之中。自然抓紧她的所爱者,四下拥抱他,围绕他,因为他们是恋人。」
—— 《赫尔墨斯秘籍》卷一 赫耳墨斯之论说:珀伊曼德热斯:14

「人子」由神创造,是人身上神性的来源;「自然」被拟人化为一位女神,是人身上物质性的来源。人即是两者结合的结果,因此具有双重的本性——不朽的精神与必朽的身体。单纯的物质“自然”并非“世界”。只有当人的精神与物质的“自然”遭遇,自然才变成“世界”,才开始具备“意义”。

在赫尔墨斯主义中,Nous被视作创世的第二位神,由至高神所创造,同时也是与人的灵魂相伴的一种存在。虔敬、拥有智慧的人,就会拥有Nous,从而获得认识神的能力;反之,人若痴迷于身体的感受,被其蒙蔽,就会遗忘自己的神性,被Nous离弃,在物质世界中不断被欲望折磨。电影中,那些因为对物质世界的某种执念而黑化的状态,就是后者的写照。

这样的人不停渴望难以餍足的欲求,在黑暗中挣扎,没有满足。折磨着他,让火在他身上燃烧得更旺。 —— 《赫尔墨斯秘籍》卷一 赫耳墨斯之论说:珀伊曼德热斯:23
被执念的欲望吞噬的黑化者

而对Nous的体验,则让人回想起自己的神圣出身,逐步摆脱物质和身体的束缚,回归神性的“上界”。在“上界”的诸层次不断上升,最终突破宇宙的边界,回到神的身边。

「美」在赫尔墨斯主义中,拥有崇高的地位。神是至美的,世上的美都因分有神的美而存在。美可以让人的心智、灵魂、身体三部分同时得到升华,靠近神性。

这美照亮了他的全部心灵(Nous), 便引燃他的整个灵魂(Soul),通过身体将它拉向上方, 美将他整个 人化作精髓。 —— 《赫尔墨斯秘籍》卷十 赫耳墨斯之论说:密匙:14
音乐的神性

在电影中,当人在演奏音乐、绘画、打坐等等中出神入迷,就会到达和心灵学院同一位面的地方。也体现了,通过“美”,体验到自己的Nous,激发了自身的神性,精神从而在那一刻进入“上界”。

在《拿戈·玛第经集》(Nag Hammadi Codex)中属于赫尔墨斯主义的篇章《第八与第九的论说》中,提到与之类似的情境——导师引导初学者,通过特定的内在修行和仪式,让精神到达上界与神最为接近的“第八重天”和“第九重天”。在这些神圣的境界中,所有存在都在进行歌颂神的合唱。

在柏拉图体系中,音乐的和弦是具有神性的。因为音乐的音阶,代表神圣的数学比例——这比例与七大天体(日、月、金、水、火、木、土)的运转的比例相一致。而这七大天体本身即是神明,为世界赋予时间。因此,数字和比例是宇宙的本原,演奏和欣赏音乐可以通达神性,与神比肩。

在看似平凡世界和生活的体验中,体悟到“美”,从而通达超越世俗的神性,从这神性中获得生活的“意义”。这就是电影中通过spark这一概念传达的真意吧。

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形而上的解读。

诺斯替的Spark与二十二

Spark这个词本身,作为与灵魂相关的含义,最早出现在诺斯替主义的经典中。诺斯替主义( Gnosticism)亦是希腊化时代的一大重要思想和宗教运动,兴起于约1世纪。影响遍及整个旧大陆,从地中海沿岸一种延续到中国新疆地区。其流派众多,部分属于基督教派别,其他则与之无关。所有流派的共通特性,二元论及“反世界”的价值观。下面我们以瓦伦廷派为例。

诺斯替教义认为,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是物质的,黑暗而罪恶。世界由一位低级而邪恶的神灵——造物主德穆革(Demiurge )创造,其中充满了痛苦与罪恶。在这个世界之外,有一个纯粹光明、至善、神性的光辉领域“普累罗麻”(Pleroma),属于一位真正的、不为世界所知至高神——上帝。这位上帝是非受造的、代表无限的“一”。由他产生了六个本源,代表了普累罗麻的完整性。这六个本源由分别产生了十个(the decade)和十二个(the dodecade)天使。前者是十个超宇宙(aeons,又译“移涌”),后者则是十个宇宙(eons)。

“十”与“十二”相加,就是“二十二”,应该就是电影中“二十二”这个名字的来源。

「二十二」

人类的产生,是因为属于普累罗麻的一部分神圣之光,流落入物质宇宙之中。邪恶的造物主德穆革,将这些神圣之光囚禁在物质世界中,并制造出人的身体,将这些光与身体结合,进一步束缚起来。每个人身上属于普累罗麻的光,称为“神圣火花”(divine spark),也就是电影中“火花”一词的来源,与柏拉图主义/赫尔墨斯主义中的Nous一样,是人身上的神性部分。人是属于世界之外的“灵”(火花)和属于世界的“体”(物质、身体)结合的产物。后者是邪恶的,应被抛弃的。

诺斯替主义很多流派,也接纳了柏拉图的灵肉三分。

人类按照他们起源的意识等级,被分为三类:渴求上帝的属灵者(the spiritual);没有记忆以至于不关心起源的属物者(the materialists);以及二者之间的属心者(the psychics),这些游移不定的人,从感知的世俗世界向一种至高的焦虑前进,然而却并不知道需要坚守什么。 ——阿贝尔·加缪《理性与神圣》第二章诺斯替主义,朱佳琪、叶仁杰译,梁中和校

可以看到“属灵”的等级,是觉悟到身上的“神圣火花”(divine spark)者,对应的即是柏拉图主义的Nous。这这一等级的人,就会努力领会超越的知识“灵知”(Gnosis,即“诺斯替”Gnostic的词源),从这个黑暗的物质世界脱离,回到普累罗麻之中。

电影中的世界观,对“世界”(地球上的生活)的态度是非常正面的,所以体现诺斯替元素的地方并不多。但有一幕很经典,是二十二意外进入了主角的身体,感觉非常恶心,叹息道“我居然被困在这样一句躯体之内,好恶心”。

这句话非常诺斯替。“囚困”是最典型的诺斯替的意象,这个世界是囚困人的神性成分spark的囚笼,而躯体则是其中一间更加严密的囚笼。在诺斯替世界观下,不存在我们通常所说灵魂肉体分离的“死亡”。在世界上与躯体结合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是一种“死”,通常的“死亡”并不能让灵魂(spark)与肉体分离,因为一旦脱离一具肉体,就会马上进入另一具肉体中——也就是转世——spark仍旧不得自由。唯有领悟“灵知”,才能寻得自由之路。

悲伤痛苦我在这肉体的衣袍中承受,他们把我送到、扔进其中。我要多次把它脱去,多次又把它穿上,不断的一次再一次地了断往往的挣扎,却看不到生命在它的斯金纳(sh'kina)中。 —— 《曼达派的秘藏》(Ginza. Der Schatz oder das Grosse Buch der Mandaer) P45

当然,在电影中并未对身体和世界持有这样负面、黑暗的观念。 二十二的这种诺斯替情绪,很快被证明只是她的误解。她最终爱上了世界,并想要长久的寄寓世界之中。而像食欲这对“物质的沉迷”,也是被肯定的。《Soul》这部片子是明确的「爱世界」的,是反诺斯替的。

荣格的“自性化”

对于源自柏拉图的种种形而上的灵魂学说,二十世纪的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有一套基于心理学的解读。荣格将人的心理分为个体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部分。仅有个体意识是我们能够明确感知与控制的,后两者潜藏在我们平时无法知觉的部分,但对我们的心理有着真实的、巨大的影响。三者共同构成一个人的完整心理,荣格称之为“自性”(self)。其中集体无意识部分,是超越个人的、全人类共同的心理模式,由「原型」(Archetype)构成。原型是把人类共通永恒的经验主题具体化的模式,它会以相似的方式,在不同文明中,以神话、宗教、形而上的方式外在体现出来。

荣格将一个人精神成长的最终目标,称为「自性化」。它是完成自己“自性”内容的整合,精神得到的最完满的发展、出于长久的平静与满足状态。他认为这是一个人成长为“是其所是”的过程。

通过一个生物过程,任一生物成为其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的那个生物。个体化是这一生物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无论这个过程可能有多么简单或是复杂 ——《荣格全集》第11卷

荣格认为,各文明中的「圣化」的过程,如泛柏拉图主义的回归神性、佛教中的“解脱”、炼金术中的“贤者石”等,都是“自性化”这一心理原型的外在体现。电影中,二十二和主角,通达“神性”、“顿悟”式的平静而圆满的心理体验,与荣格笔下的「自性化」高度吻合。而spark,在荣格的语境下无疑就是每个人“自性化”的方向,是一个内在的、圆融的,而非外在、世俗、可量化的目标。

充满「自性化」圆融满足的一幕

限于篇幅,这一概念在这里不再过度展开,相关中文资料不少,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

期待下章吧:世界观与生前身后

在这一章里,对这部名为《Soul》的电影的灵魂观进行了分析,这很大程度反映了电影的主旨。除此之外,电影还留下很多内容,其世界观、每个人生前身后遭遇的究竟是怎样的世界、心灵学院又是什么,都留待在(下)中继续解读吧。

 短评

你以为所有的故事都被讲完了,皮克斯给你讲一个所有元素都见过但前所未有的故事。终于梦想和目标都不再重要,feel it

6分钟前
  • 懒懒牛
  • 力荐

真的真的不必觉得排片少,目前口碑扩散还需要时间,中国的电影市场只是反应有延迟,晴雅集那股粉丝劲一过,就是这片翻盘之时,作为院线工作者很淡定地告诉大家,这片子不是不爆,只是时候未到。票房反超晴雅集甚至屠榜仅仅时间问题而已,毕竟有太多优秀动画片都是长线放映一两个月。

11分钟前
  • 百代过客
  • 力荐

电影好残酷,都说应学会放下,但倘若从未得到过,又有什么资格说不想要?有机会挑拣快乐的人都是曾爬上巅峰看过风景的人,而平凡如我们,只能将脚下俯首即是的通通当作快乐,欺骗自己生命已足够美好。决定笑着告别,将生命拱手相让,不是爱的传递,而是心已死、梦已碎。一部纯粹的情绪电影:如果得到了,再多表达一点都会破坏这种得到;如果没有得到,不会寻找原因,只会感到遗憾。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皮克斯献给“打工人”的年度治愈之作,这才是真正适合圣诞节和年底看的心灵大片。如果让我选一部电影跨年,我会推荐《soul》,它不但让我想要珍惜那些生命中的小美好,更是让我想要感谢那些生命中照亮过我的人和事。以及不得不说,音乐太适合灵魂这个主题了,全片的音乐太动人了。

15分钟前
  • 阿德
  • 力荐

一部“圣诞福音”动画,和《生活真美好》拥有同个内核,档期应景。片中的“生之来处”并非基督教的“天堂”,而是来自宇宙高纬度的“量子空间”,甚至只要忘我就可以投魂而入,接近“天人合一之际”的概念。千年的厌世灵魂在世间走一遭,体会到生活的乐趣;过着无趣日子的“音乐打工人”也在变换人生后,意识到生活的本质不是苦追目标,而是“活在当下”。“在世”也确实如此,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生的光阴就在每一瞬,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很多时候是“时隐时现”的,“隐时”如风吹过,“现时”啃个披萨。没有目标就是目标,没有意义也是意义。

1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头脑特工队》关于情绪,《心灵奇旅》关于性格与灵魂,皮克斯已经不屑于讲述简单“物”的故事,而是用最直接形象的方式拉开生活哲学命题,那是得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才能捕捉到的细节,完美幻化在作品里。执念的灵魂在忘我之境无去无从,而“我会享受活在当下的每一分钟”。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灵魂不会被压垮,压垮你的是生活啊。”三十岁的社畜看的内心澎湃,但为了维持成年人的体面又要在黑暗的影院里哭的默不作声。22迷失后,黑暗内里一句句话砸过来“你做不到”“找不到火花”“这不是目标,这是平庸的生活”和抑郁症发病的自我攻击好像…戳的我好久没缓过来。沉入心流和陷入执念只有一线之隔的设定好赞,基金经理被黑的又搞笑又辛酸XD~但故事和人物塑造还是比《寻梦》的完成度差一点点。

28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又挤又破的地铁,黄色的出租车,雄壮的布鲁克林大桥,哈德逊河上远眺万家灯火,曼哈顿的秋色,小酒吧里的爵士乐,这就是纽约啊。理想如果都实现了,那然后呢?你会继续问自己,人活着最重要是什么?不是爱,不是恨,不是痛,也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感知,有些人把它看作是庸俗的生活,有人却认为它是活着的全部意义。两首歌太好听了,听完瞬间觉得生活美好了起来。

33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你不会知道,那个街边转招牌的人的心中,存在着一艘巨轮。

35分钟前
  • 汤吉
  • 力荐

理发师用剃刀也能救人危难,造型师用针线也会缝补梦想。枝头掉落的树叶,街头鼓起的排风,地铁里忙碌人群中的歌声,角落里饥肠辘辘时的披萨,当你爱上生活的一刻,就找到了激活生命的火花。原来每天有那么多灵魂经历个体的锤炼,性格的塑造,奋力冲向地球。也会有无数灵魂被生活压垮,迷失进漠漠荒野。

3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3.5。凡尔赛动画,男主体验了得尝所愿,享受了人生巅峰,回头规劝大家平平淡淡才是真,能活着就是美好。???

43分钟前
  • 可露丽
  • 还行

的确在今年看,具有抚慰人心的力量,但也就抚慰了不到3分钟吧~

47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高纳终于实现了梦想,但他突然发现,他追求了一辈子的东西并不是他想象中那么高大上。他突然发现,他为了他的爵士梦,错过了太多太多。他错过了和母亲相处的机会,错过了丽莎……错过了除了爵士之外的一切。很多电影都是给我们灌输成功学、心灵鸡汤,讲述主角努力追求梦想,最后就实现了梦想。仿佛在说,只要你努力就能成功,如果你没成功,就说明你还不够努力。皮克斯却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定要有多么伟大的成就才算活着,就算没有成功又怎样呢?恰恰相反,一味追求成功而忘记了享受生活,这才是最遗憾的。无论是看天空、走路,还是和家人相处、和爱人看海……只要你用心去感受,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实都十分精彩而美好。生活的真谛不是什么宏伟的梦想,恰恰就是那些生活中平凡的小事。追求梦想是最不重要的,看天空、走路、吃披萨才是正事!

48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未必有所成才算活着,梦想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只喜欢看天、走路、吃披萨的人生也很好。(皮克斯送给社畜社恐的一记摸头

49分钟前
  • 礼拜六的两脚兽
  • 力荐

因为Disney+Pixar这样的存在 才使我对现代动画充满向往 我不仅向往那每一帧的画面 更向往那群创造奇迹的地方

52分钟前
  • 84交座人柔变器
  • 力荐

我顶着豆瓣9.2我也要说,皮克斯就这?还碰瓷头脑?车3都不如;故事主题是挺安慰社畜的,可是这剧本写的就有问题还没讲好;全电影都很赶,和看2倍速一样,全是剧情推着角色在走,打npc呢?皮克斯这点一直都不改;故事感情就摸了一下树叶这么简单就懂了?结尾还大团圆?主角牺牲的意义呢?不如《头脑特工队》和《Coco》一颗脚趾头…连《赛车总动员3》里面主角的退休的感情都比这部有感染力…

54分钟前
  • KD6-3.7
  • 很差

一部极有可能拿到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最佳原创配乐的电影;一部迪士尼皮克斯近乎满分的作品;一个出品23部长篇动画电影,拿下10个奥斯卡奖杯的工作室;排片2%

57分钟前
  • Woody
  • 力荐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小时前
  • 石狩川
  • 力荐

我听过关于一条鱼的故事。小鱼游到一条老鱼的旁边说:“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大海的东西”。“大海?” 老鱼问:“你现在就在大海里啊。” “这儿?” 小鱼说:“这儿是水,我想要的是大海。” 目标不是人生的spark,生活本身才是。看完此片,关掉电脑,所有曾经拥有的Spark,纷纷涌上心头。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

看完没有被鸡汤到 反而失落的很 我热爱生命 敬畏自然 保持一双发现美与善的眼睛 我的家人爱我 朋友支持我 我特别健忘什么事情都不记得 我不控制食欲想吃什么就马上吃 可是我都觉得活着好不开心啊 没有“火花” 没有梦想 没有热爱 没有一技之长 赤裸地来赤裸地去 又何苦非要白白走这一遭呢

1小时前
  • t0psh1t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