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酷与惧:酷儿恐怖片的历史

欧美剧美国2022

主演:丽亚·德拉利亚金伯莉·皮尔斯B.J. Colangelo

导演:SamWineman

剧照

酷与惧:酷儿恐怖片的历史 剧照 NO.1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3

详细剧情

这部由四部分组成的纪录片探讨的是酷儿群体与惊悚、恐怖类型片之间的联系。本作将通过一系列访谈,从酷儿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影片:不全是充满暴力和谋杀的叙述,而是一段会让酷儿们产生共鸣的关于幸存的历史。

长篇影评

1 ) 「Queer for Fear」分集笔记

作为一个4集的时序历史概述剧集,这部可以当作一个很实用的reference list!整个时间跨度大致是从1900s-2000s,对queer&horror文化有兴趣的受众来说是很好的引导性材料,不过在深度上就不能强求惹 :)

[Queer for Fear提及的所有相关影片://www.douban.com/doulist/153608243/

写了一个分集key point笔记,给自己备忘一下 [完全剧透预警]:


【第一集】:Mary Shelley,Oscar Wilde和Bram Stoker与恐怖流派的起源

-horror genre最初从17th及18th世纪的民间故事和哥特文化中起源。

-Mary Shelley, 创造了horror genre的queer女性作者,她的成长与个人生活;写下“Frankenstein”,可以视作“invents science fiction and horror in the same moment”。

-Oscar Wilde,生平,《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中的双重人生;Oscar Wilde被捕入狱。

-Bram Stoker,与Walt Whitman之间的通信,Wilde的被捕对于Stoker的影响,Stoker创作“Dracula”故事,塑造了大众文化中最为经典的吸血鬼男性形象;Murnau影片中的“双重身份”,《Faust》《诺斯费拉图》;衍生于“Dracula”的《诺斯费拉图》作为horror movie的开端;Dracula的形象(以Bela Lugosi饰演版本为例);Tod Browning的1931版《Dracula》,与当时的“pansy craze”;Dracula作为queer形象的隐喻。

【第二集】:James Whale与Hitchcock的影片

-James Whale的《Frankenstein》(1931),被社会边缘化的“怪物”,自我意识到与他人的不同;同时Frankenstein也有“transgender”层面的意指,以科学扭转上帝的设定(以尸体碎片造人),拥有上帝一般的造物力。

-James Whale的《The Old Dark House》(1932),人物的queerness意味;《The Invisible Man》(1933),不被看到的人所拥有的颠覆性力量。

-1933-1934年出现的“Hayes Code”对于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影响,许多内容被禁止呈现。

-James Whale在环球的第四部也是最后一部horror film《Bride of Frankenstein》(1935),两个男性科学家运用科学给Frankenstein造出配偶,但扮演上帝的二人创造出的亚当夏娃并没能成为一对,“the bride”拒绝了她被给予的身份;Frankenstein的自毁,“we belong dead”。

-作为queer的James Whale本人,职业生涯的衰落,最终的自尽。

-Hitchcock影片中的queer感角色,充斥着矛盾感(传统男性叙事/恐同/厌女情结/社会边缘反主流人物/非传统男性形象);以《Rope》(1948)为例,两个男性角色几乎形成了dom-sub式的关系。《Strangers on the Train》,两个男人渴望占据对方的identity,这部片子的编剧之一Patricia Highsmith就是知名的queer女性作者(《卡罗尔》的原著作者哈);《Rebecca》中的Mrs. Danvers。

-《Psycho》(1960),扮作女性的男性杀手;sexuality与moral, identity的关系;社会边缘化、被认为是“病态”的人物特质会随着这种“判定”的力量而与暴力行为互相吸引;由queer演员Anthony Perkins扮演的queer角色Norman Bates,对于Perkins本人的悲剧性影响;《Psycho》的系列续集;Perkins作为queer演员在当时的经历,后期身患HIV(这段有Perkins的儿子的一些讲述,挺感慨的...

【第三集】:狼人与外星人 [or generally monsters] 作为queer式喻体

-transformative horror的本质在于对“他者 other”的恐惧,但同时这种other就exist within yourself;伪装,恐惧被发现不同于normal,真实自我与所谓社会标准之间的tension。

-《Dr. Jekyll and Mr Hyde》(1931),弗洛伊德式的多重自我; “Man is not truly one, but truly two, they are chained together.”

-狼人形象的queerness,无法抑制的、身体与欲望上的显露,内在的外露;《The Wolf Man》(1941),最早期的狼人电影,“狼人”变身也被视为是一种对男性式“erection”的比喻,狼人变身给人物带来的shame也对应着queerness sexual desire常见的自责羞耻感。

-《Cat People》(1942),涉及到精神分析进入大众文化的影响,片中女主在发现自己会在情欲唤起时变身豹子之后寻求精神治疗,认为这种“异常”是“病态的”,因而是可以被治愈的,这与当时queer人群的境遇相同;女主在餐厅偶遇另一个豹女的情节,基本就是gaydar的另一种表达:) 最终女主走向毁灭,也是当时对这类故事的惯有处理,“monster has to be stopped”。而在1982年的《Cat people》中,人物则拥抱了这种内在的monster。

-1950s出现的“青少年monster”系列horror films,比如《I was a teenage werewolf》(1957)之类的,常见设定是成年人科学家将少年变成了怪物,反映了当时大众对于成年人社会之于青少年施加“不良”影响的担忧;《I was a teenage Frankenstein》(1957)里,男主演员Gary Conway同时也是一个裸体模特,一种早期的男性情色摄影;类似的《The Creature From the Black Lagoon》也充满男性躯体的呈现。

-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反映在homophobia上,使得queer人群不得不过着一种double life,gay bar文化应运而生。而在之后的新保守主义影响下,straight agenda进一步成为dominant culture;《Invasion of the Body Snatcher》(1978)和后来的《Body Snatchers》(1993)都反映了这种dominant culture带来的压迫感。

-《I Married a Monster from Outer Space》(1958),男主在婚前一夜被外星人附体,被附体的男主在Griffith公园与其他人接头,这个公园在现实中就是男通心莲约会圣地:)

-《The Howling》(1981)中的狼人与queer人群处境更为相似,社群化且存在已久;《The Howling 2》(1985)中的狼人则展现出更为女性化的特质,与情欲更加相关。《Ginger snaps》(2000)中的狼人是更具特点的少女狼人,青春期的转变和对自身的探索。

-“Werewolves transform under the light of a full moon. I always considered that to be like the disco ball.”这句真的过于经典。

【第四集】:queer horror女性形象,女铜吸血鬼/女鬼/蛇蝎美人

-Lesbian Vampire的两个故事原型起源:Joseph Sheridan Le Fanu的小说《Carmilla》(1872)和关于16世纪的Elizabeth Bathory伯爵的故事,前者显见的带有女铜元素。

-《Dracula's Daughter》(1936),真正最早的女铜吸血鬼电影,片中的女性吸血鬼去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想要“治愈”自己;在这部影片上映的时候,好莱坞“Hayes Code”进一步施压,“异常的”“不适于展示”的人物需要被施以惩戒或最终灭亡。

-二战期间,男人们走上战场,给予了女性(家庭妇女)更多空间思考自己的生活,受压抑的女性情欲与女同性恋情愫在此时收获生机,而当战争结束,女性再度被社会限制在了之前的有限空间里,1940s这个时段出现了一系列“古宅女鬼”类型的horror film;不可见的女鬼-不可见的女性情欲/女同性恋群体,难以察觉,却处处存在、拥有超自然的强大力量,《Rebecca》(1940)《The Uninvited》(1944)《The Haunting》(1963)都是此类例证,且其中都涉及到女性角色之间的情欲。

-1960s-70s出现了一波女铜吸血鬼影片 [参见豆列](考虑到这批影片多为男性导演创作的B级片,可以说是serves for male-gazing的软情色,但它客观上也确实是女性情欲形象的盛放,再考虑到70s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这两者在当时somehow难以避免是硬币的两面...)《Les lèvres rouges》(1971)中,Delphine Seyrig扮演的吸血鬼(即Elizabeth Bathory伯爵)就有大量的女性主义式monologue。

-《The Hunger》(1983)中的queerness就已经是主要元素了,这部可以说是把lesbian vampire提到了一个新的成熟度。之后的《Vamp》(1986)更显见地结合了sex worker(情欲与道德的模糊地带)与vampirism,更不用说这部的主演是Grace Jones,且Grace Jones跳舞那场戏身上的图案是著名queer艺术家Keith Haring画的。

-90s涌起了lesbian/bi female的时尚潮流,queerness成为了一种女性魅力的加成(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于queer人群的cultural appropriation?),出现了一系列queer femme fatale,《Basic Instinct》(1992)就是其中代表。

-在《Single White Female》(1992)里,出现了发生在两个女性之间的对于identity的探寻;这种伴随着情欲纠缠的、相互间的identity投射是lesbian relation里非常经典的特质,这种identity投射在《穆赫兰道》(2001)中再次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且《穆赫兰道》前半段的“神秘女子”遇上“innocent girl”的双人形象就是对女铜吸血鬼母本故事《Carmilla》(1872)的当代演绎,更何况《穆赫兰道》后半段里Laura Harring的角色本身就叫“Carmilla”!(当时意识到这一点真的是有blow my mind)

-《Heavenly Creatures》(1994)出现了“朋友变恋人”的经典lesbian relation模式,少女的情欲流动+女性之间独有的attachment,因为带有queerness而被视为“危险”;《Bound》(1996)将这种女性情欲attachment和它所酝酿着的危险进一步地戏剧化(且请到了Susie Bright做女铜知识顾问),并且塑造出了一种蛇蝎美女女铜反英雄形象,不再停留在对于queerness的奇观化,这对于好莱坞类型片来说是革命性的。

最后配一张《La novia ensangrentada》的截帧 ;)

短评

建了豆列收集片中提到的恐怖片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52493211/前两集从Mary Shelley、Oscar Wilde、Bram Stoker、F. W. Murnau、James Whale、Alfred Hitchcock(与他的酷儿演员)这几个作者的酷儿性入手,酷读(queer read)ta们创造的文本与银幕形象。科学怪人、德古拉这两个经典的恐怖片元素也都内含被编码(coding)的酷儿性;第三集解读恐怖片中的怪物形象、变形故事,与酷儿们心中的的“他者”意识完美契合,以及五十年代美国社会的恐同症(扭转治疗、酒吧搜查、“不问不说”…);第四集聚焦女同性恋吸血鬼、哥特恐怖和其它类型类型。

2分钟前
  • 9:19
  • 推荐

【3.0】

5分钟前
  • 文森
  • 还行

华纳居然要求把惊世狂花其中一个女主换成男性角色,天啊,幸亏没这么干。

9分钟前
  • 推荐

This is so informative for me as a lesbian cinephile.

13分钟前
  • Snglrty
  • 力荐

第二集后半部分Oz Perkins的采访让人好伤心啊……Psycho把Tony的职业生涯甚至人生都毁了……

16分钟前
  • helenharris
  • 推荐

里面电影好老…

20分钟前
  • |。・㉨・)っ♡ 
  • 还行

这类题材的纪录片真的弥足珍贵 屈指可数 很棒

24分钟前
  • 亿万同人字幕组
  • 力荐

27分钟前
  • another lonely
  • 较差

感觉shudder做内容态度很积极

31分钟前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