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有会员,所以养成习惯系统推啥看啥,连预告片都不看,只看制作水准决定要不要看下去。所以一开始看还以为是个《戏梦巴黎》或者《这就是英格兰》那样的片子(姜文的《阳光其实也是,但是删减太多了,如果你看的是完整版,就能明白我为啥把这三个放在一起说)展现当下激进一代的面貌的片子,结果影片后半段突然变成了惊悚,结果就是略显俗套,正义的黑人女警察,脸谱化的恐同老白男,可怜的移民被欺压奋起反抗…这么多元素叠加你觉得真的有意思吗?一旦实锤帕丁顿熊他爹是坏人,我就已经猜到结局了,说实话真挺无聊的,吓人都靠技术手段,而不是情节本身,就说明坏人是谁和能做什么都已经定死了,玩不出花了。比如说托比他妈被黑人小哥吓一跳,伊朗小受喝了安眠药之后的抽帧黑屏,吓人是吓人,但就是太低级,就好像一出喜剧本身一个笑点没有,最后喜剧演员只能靠挤眉弄眼夸张扮丑掉凳逼你乐一样,是黔驴技穷的表现。
比较逗的就是伊朗小受明显感觉到恶意了还敢喝水,还专门多喝了几口,你但凡看过一集柯南也做不出这样的事啊,还是吃了没看过柯南的亏了。就这智商放柯南里死好几回了。
托比的人设比较接近于乌合之众和狂热份子里对畸零人的描述,因为人生失败不得不给自己找一个虚假的更大的人生目标来安慰自己,最后陷入到反社会盲动和无政府主义里,看到富人就认为对方是帝国主义者,比抓反革命都热情。最可怕的是,当下的中国也是一样,网络上的粉红五毛们到处抓“资本家”和“美国特务”,司马南和柳传志某种程度上都是这种民粹主义的利用者和受益者,结果在当下竟然都遭到了反噬,也算是大快人心。联想靠着所谓民族良心和民族品牌的名号赚了那么多钱垄断政府采购订单多年,结果现在也成了“美国特务”,属实把我笑到了。中国各级政府的电脑都是联想,如果柳传志是特务,那中国政府已经没秘密可言了,用脑子想就知道不可能,但是粉红们真的会信。
这样的片子说实话我觉得也尽量少拍吧,真的很容易鼓动一群傻逼。美国Qanon真的骗了不少傻子,觉得民主党在披萨店地窖里藏了娈童基地,这样的电影几乎加深了这样的刻板印象,所有富人地下室都关着移民,这样的舆论导向真的好吗?包括瑞克和莫蒂里讨论的,都是莫迪,但是因为分工不同,资本家和工人的工资就不一样,这是对真实世界的简化,可是也遮蔽了对更有价值问题的追问,那就是社会财富到底是怎么创造的,我们有没有可能不要现代社会的一切社会安排却还能过上现代生活?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只传播如此浅薄的阶级对立思想真的好吗?
我是反对贝托鲁奇那样的导演的,无论是末代皇帝表现出来的给溥仪翻案还是戏梦巴黎里回避社会现实丑化68一代的态度,包括很多人没看过的,他拍的意大利法西斯化之前的社会主义运动尝试,叫《十月》还是之类的,都对左翼运动持否定态度,我认为这也不好,任何思想都有社会背景,故意淡化社会背景就会让思想显得荒谬,这是明显的春秋笔法。同样的,我也不喜欢现在政治正确这一派的创作路线,底层和黑人就是好,富人和白人就是坏,有点动物农场里“四条腿好,两条腿坏”的感觉了(原文里,农场里的鸡鸭鹅表示反对,所以标语最后还加一句长羽毛的次等好)。这种无视现实,只想兜售民粹思想的作品在我看来是非常浅薄的,越是想要表达,越暴露导演大脑空空,尤其是作品一开头,剧本和导演是一个人,我就知道他是个有表达欲的人,这种导演一般是为了醋包饺子,作者风格明显,所以我还在IMDB上搜了一下,一看以往作品果然是个惊悚cult专业户。作者导演的问题就在于导演的认知上限就决定了作品的上限,这种小而美的点子型电影,网大合适,正经电影就显得浅薄了。
回归电影本身,在一众大魔王和前男友的围攻下(明显看谷阿莫长大的孩子)竟然杀出了一条惊悚片的新路,真的是不错的创新尝试,影片完成度很高,处理不拖泥带水,制作水准在线,思想虽然浅薄,但也算很好的融入了影片,基本上做到了处处有隐喻,隐喻也玩的恰到好处。所以总体而言我认为是不错的电影,但是创作路线我觉得真的应该纠正,我现在看到激进民粹就腿软,真的害怕这群无政府主义暴徒,天知道他们能干出什么,唉…
立意极好,里面展现了少数移民族裔和在西方世界里掌握话语权的白人精英这两方的斗争。暗线其实是种族文化歧视这些。电影里面的黑人女警察和小贾的妻子,小贾本人以及片中法官痛恨的男同移民以及导演本身也是“少数派”。电影中涂鸦这种形式和男主一直表现的反抗,虽然男主的行为可能有时候看起来会比较幼稚,不切合实际,但是他这种反抗的精神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像他们最后涂鸦上面写的是我曾来过那就表明如果抗争的精神一直在,证明自己来过,这就已经是巨大的进步。片中法官父亲的情人应该就是被拘禁的那个。但我觉得可以讨论的是法官本人可能也是男同性恋。
故事根绝略显无趣,梦想成为罗宾汉的少年,在“万物皆虚,万事皆允”的人生格言下,逐渐迷失了自我,力所不逮,逞强冒进,最终万劫不复。
有意义吗,个人感觉完全超出了见义勇为的范畴。
说起来,故事开始,只是俩少年,喜欢闯入富豪家中涂鸦恶搞。
可是,在媒体的发酵下,少年貌似自我感觉良好,小小的恶搞,已经满足不了自己的虚荣。
没想到,事情也就这么巧了,“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这天,少年终于闯入了不该闯的地方。
对方是个位高权重的法官,因为看不惯某些不公平,宣布辞职。
网上风评好得很。
可是,少年坚决认为,这个人,是个“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伪君子。
有时候,直觉就是这么有效。
这法官,确实是个问题人物。
不过,少年大概忽略了,这个法官,首先是个“位高权重”的人物。
当一切通过正常途径都被法官轻描淡写的化解时,少年有没有好好考虑考虑,自己究竟能不能挑战这样的人物。
说起来,如果少年真的“正义感爆棚”,为什么和家人的关系会处理成那样?
老妈身为心理专家,在外辅导别人的心理,也对自家这宝贝儿子束手无策。
说来说去,无非是儿子想要老爸的遗产实现财务自由(可是,这儿子要钱干什么,感觉自己根本没想清楚),而老妈就是不给(无非是儿子根本没能力动用这笔钱,事实证明老妈也是对的),可惜的是,俩人整天为这个争吵到不行,儿子每每偷遥控器,老妈每每要儿子洗碗。
这家庭关系,完全不知所谓。
倒是少年的死党,是个经历过生活的人。
女朋友有了,自己不被丈母娘待见,决定踏踏实实做人,以前的恶搞,到此为止吧,好好生活,赚钱养家,不香吗?
可惜,前有死党西斯底里,后有老妈要求报恩,身为一个黑人,在社会上挣扎有多困难,这对奇葩母子,能不能替别人考虑一点点?
说起来,这俩少年闯入别人家中也异常简单。
先打工获得无线密码,然后就可以随便关闭富豪家的监控了。
这种手段,竟然也能畅通无阻,也是没谁了。
等遇到反侦察意识相当强的法官,抓瞎了不是。
不过,由于事后黑人小伙要绝地反击,所以法官也是智商急剧下线。
那么多证据都毁了,偏偏还留下一个,等黑人小伙来拿,也是醉了。
最后,说说老外的地铁站吧,有点意思。
站台播报的,本站不鼓励乞讨行为,也提倡大家不要助长乞讨行为。
当时的少年,很巧妙的进行了反抗。
面对不公,面对不满,量力而行。
封面图片上的“白色代码”,一定要注意是大写+数字,全匹配。实在没看懂的,请移步《本公众号获取资源方法》。最近发现微信后台有时会删除设定的自动回复,如有后台消息后未自动回复的,烦请告知,谢谢!
挺有意思,导演在框架内“反套路”;
小白这个白人傻叉,一般来说死在第一次,居然死在第二次闯入;
本以为小黑会前仆后继掉入陷阱,结果单亲老母孤身侦查;
能感觉到导演尽力将剧情真实化的前提下的反套路;
当然,黑人重视家庭这个没亲眼目睹,不知是否太刻意?
最怂的是黑人大兄弟,理由也很充分!
兄弟情?不存在的,老子可是路过富人区就会被盯上的黑人!
这种现实感太多了,包括小gay被抓回去的过程;
至于原生家庭阴影这个话题,没啥意思
什么女权我是真没感觉到,毕竟这个黑人大妈警察也没起大用
总结:一部反类型片的电影,真实到有些乏味
sp:写到这,忽然觉得,导演设置了各种花里胡哨的元素:种族、“运动”等等,却是以一种无比真实的剧情推进,大概想表达:无论何种不同,我们终究都是一样的人类,不要被那些“刻板”印像洗脑。(有些矫情啊,就这样吧)
今天聊聊英国电影《我曾来过》。
片名I Came By (2022),别名到此一游。
《我曾来过》是一部节奏缓慢略有后劲的惊悚电影,故事中的某一个点能够给人带来惊喜,整体都处于中规中矩的节奏,总是来说是一部朴实无华的小品级惊悚电影。
斯蒂芬·金(Stephen King)还在他的推特账户上推荐过这部电影。
影片包含犯罪题材电影该有的各个元素,揭示了一个隐藏在社会高层下的病态精英,叙事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但在最后临门一脚时又显得前功尽弃。
托比和杰伊是一对一直厮混在一起的死党,他们俩喜欢趁着夜幕,闯进有钱有势的人家里,在他们墙上涂鸦“到此一游”(I Came By),以此表达他们对社会的抗议。
杰伊在女友怀孕后,决定不再搞这种恶作剧,而托比则要继续进行他的抗议活动,这次他瞄准的目标是前法官赫克托·布莱克爵士。
托比在赫克托·布莱克爵士的房子里发现了不得了的东西。这个黑暗恐怖的秘密吞噬了托比,也吞噬了托比周围的人。
在《惊魂记》(Psycho ,1960)、《屏住呼吸》(Don't Breathe ,2016),《亦正亦邪》(Bad Samaritan ,2018)一类电影中,都喜欢设置社会地位低的角色闯入一个未知危险领域,结果遇到了真正带来危险的怪物。
影片将观众带入闯入者视角,试图揭开一个存在已久的秘密。这个秘密总是伴随着神秘色彩和惊悚元素。
影片主要环节按照三段式设置,在一些细节上则有着独特想法。
年轻的小伙子犯着B级片里常见的错误,执意硬闯神秘危险、充满未知的领域,而且还拉着身边亲友一起以身涉险。
有趣的是,他们组队却不成团,喜欢一个一个送人头。爷爷,我来啦!他们就像葫芦娃救爷爷一样,排好队送上门,生怕一起上会累着敌人……
《我曾来过》凭借强大的演员阵容和偶有突破常规的流程,打造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氛围。
赫克托·布莱克爵士即便被捕,顶多能够定罪的内容就是非法拘禁,而其他案子都是无凭无据,想定谋杀罪那就别想了。
影片不会将某个角色固定为单一主角,演员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表现时间。
这是一个比较有趣的叙事方式,也是本片的一个特色。
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结尾。胜券在握的赫克托·布莱克爵士突然向警察挑衅,让自己瞬间成了警察眼中的可疑分子。实际上,他完全可以假装无辜,在毫无破绽的掩盖下维持自己的人设,塑造出一个全新的精英反社会分子。
赫克托·布莱克爵士无疑是一个具有反社会特质的怪物,同时也颇具魅力。
他单人承担着殡葬一条龙服务,个人能力十分全面,社会地位更是他的天然保护伞,他的行为除了令人发指的变态外,还显露出一种若隐若现的利他主义。
观众可以通过他的自白了解他所做一切的动机,在移民潮冲击下,原本白人主导的社会被外来人大肆抢占。而他作为忧国忧民的精英阶层,自然觉得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他亲力亲为,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持社会的“纯净”。影片试图通过赫克托·布莱克爵士表达对英国阶级制度的抨击,对极端民粹主义的反思,但有关财富、阶级和白人特权等过多杂乱想法融合在一起后,形成了一个略显嘈杂的大杂烩。
爷爷我们来啦,
别急人人有份。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5.5/10 你这莫名其妙摔一跤是怎么回事…?
很惊艳啊,猜不到下一步。你以为的主角一个接一个地消失,让人想起「The hunt」。四星的电影,但是是最近看得最有新意的一部了,五星来。2022/8/31大森家
Netflix,《屏住呼吸》+《闪灵》+《好邻居》,模版电影,重点是海报跟《好邻居》也很像...
you dont look like a 23 to me
對George Mackay的好感度越來越差,不好好發展事業,接這些臭屁小子的角色…
“我不喜欢道德高尚的人,我只喜欢有底线的人”—突然之间觉得这句话用在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上真的太实称了
年度最蠢滑倒。
退休富豪法官x涂鸦艺术家的亲友们,还挺刺激的,全自动送葬流程震撼了。
感觉哪里不对,但又说不出来。。。也许可以更精彩>_<
无政府主义涂鸦艺术撞正衣冠禽兽退休法官,马桶骨灰,特权赦罪,亲子代沟,销声匿迹;前面干净利落有一丢丢《美国精神病人》X《狼溪》的感觉,结局真是还能再随便点吗?还比不上导演前作《Wounds》
自家带全套丧葬服务,厉害
所以被关在密室那个男的到底和凶手啥关系发现人都死完了他还没死正义团一个个单打独斗的去送死关键还那么蠢也是没谁了最后还是靠年轻人体力压制所以前面有啥用干就完了
“黑”是够“黑”,但故事既老套也不惊悚。
年轻黑人小哥差点没打过一个刚被人从梦中惊醒的老白男。这不合适吧!!!!乔治迈凯为什么会接这种片子!!!
拍的躲躲闪闪,自始至踪也没说明白为啥要囚禁人?那个人又是谁?看个电影还得猜来猜去的,差评
总结:好奇心害死猫 荞麦打酱油四十分钟后再无戏份 整个片冗长到让人觉得脱肛 适合某个无聊的周末慢慢杀时间 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很多看懂了但是就不能拍的精简么= = (后半段借他人之口将爵士比作维克多·弗兰克 funny
出乎意料的情节设置,全程紧凑很有紧张感。
真正的英雄都不干正事,永远猜不到结局的片子QWQ只有你和你孩子一样的处境,才会理解你孩子在做什么。很高兴在我最需要心灵药剂的时候看了这部片子…我一下子就释怀了,什么狗屁钱权…英雄永远是被当成废物的那个,好人永远都不会有好日子。希望所有恶人都被到此一游!涂鸦精神太帅了!一部没鬼的片子看得心惊肉跳的,原来世界上有个分类叫做惊悚片,谢了我今天才懂。至于老头为什么老要害某些人,以及种族歧视,估计就是和他童年阴影有关系,有没有做内啥的事情推理不出来。唉,再次感叹,这个世界毁尸灭迹真简单。
略俗套无聊
叙事有新意。对你以为的主角非常利落的安排展现很务实的世界观,鲁莽和天真就是会死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