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宽恕,心安
阴森而诡秘的一部电影。
让我想起了《第七封印》。
只不过前者的故事由沉重转为明快最终是安详,而后者一直很肃穆而压抑(偶尔有短暂的轻松)。当然这是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前者是死亡,后者是原谅。
Ariel让我想起了剪刀手爱德华。
暴风雨结束了,Prospero获得了心灵的平静。还有多少人饱受心灵的折磨呢?
2 ) 一点暴风雨中的Derek Jarman
Sebastiane,第一部全拉丁文男色片,让Derek Jarman一鸣惊人。Jubilee,第一部英国朋克片,将Jarman带到彻底的反文化反社会的位置。作为Jarman的第三部长片,The Tempest相比之下显得异常柔和,只算是改编自莎士比亚最后戏剧的第一部有声影片。
很难想象的是Jarman看上了这部剧的原谅主题和和解结局。他说,这个主题感染了他,这种在现代社会近乎绝迹的品质,知道谁是你的敌人,却接受他们,以礼相待,共盼未来(= =)。在和主流文化完全对立的时候,Jarman显出了他温柔和纯净的一面,就像那句著名的“我希望有一天,所有的男孩爱上男孩,所有的女孩爱女孩,永不改变…”在暴烈的Jubilee之后,Jarman像是在自己寻找和社会的一种和解,虽然只是一厢情愿,但影片高潮的极度和谐的歌舞盛宴,似乎就是 Jarman的理想结局。半是自我营造,半是传达给主流一种讯息。狭隘的人或许会认为成的恶搞,扭曲,甚至阴谋。在这点上,Jarman应该也为此得意,并在心态上蔑视可笑的anti-gay的撒切尔政权。
事实上这是Jarman最收敛的一部影片。我愿意解读成他在不放弃独立精神的前提下的和解姿态,以及他关于纯真,快乐,和忧愁的梦境。更悲观的解读是他也在逃避,和Prospero一样在逆境中意淫。
Jarman的莎士比亚是保守和怀旧的。The Tempest写于1611年,为詹姆斯一世的宫廷而作,而在众多评论家的眼中,Prospero的原型,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亲信,神秘主义哲学家John Dee,这个被新国王放逐,和女儿一起孤独穷困度过余生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莎士比亚的Elizabethan Revival。不管对于莎士比亚还是Jarman,这样的浪漫喜剧都不可能如此简单,Jarman认为它恰恰反映了这个时代深层的不安感和由此而来的保守倾向。
Jarman的莎士比亚就是Prospero,从小接触莎翁戏剧的Jarman认为The Tempest是莎士比亚最个人化的一部戏剧,在让Prospero实现各种行动时,Will也在自我实现,用Jarman的话说,他们都是old poet at odds with the society in which he lives。Jarman自己也是Prospero,在现实中他如同John Dee不容于严酷的清教束缚一样不为当时的主流所接纳。大胆比较一下,当时的神秘主义宗教就像70年代的同性恋和朋克文化。Jarman是激进的,但也是向后看的,他同样也认同与old poet这一角色,在压抑的时代中掀一场自己脑中的暴风雨。
他也比戏剧更突出地将整个情节当作一个梦。影片从头至尾都没有跳出过这个梦境。面对当时的宗教情形,莎士比亚只能让Prospero扔掉他的书籍放弃他的魔法,如果可以进一步阐释,Prospero要丢掉他的书来讨好看戏的王公贵族们,莎士比亚也在创作完此剧后扔掉了他的魔法,告别了戏剧和城市生活,一方面是讨好,一方面是归隐,矛盾地在一起。在Greenaway版的Prospero中,最后的抛弃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而Jarman的影片中只止于梦,根本不会出现这一幕。因为Jarman根本不用讨好任何人,也没有放弃他的电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面对明显讨好的Ferdinand和Miranda的Happy Ending,Jarman定然不会吃这套,因为异性恋婚姻在这个时代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了。所以他把这场婚礼变成了华丽欢快的大聚会,主角是一群年轻漂亮的水手们,让一对异性恋couple来欣赏男人的美,让同性恋来成就这场异性恋婚礼,让这一切变成Ariel对Prospero的挽歌。在别人质疑他对莎士比亚的背叛时,Jarman肯定暗自高兴,知道莎士比亚本人一定会更喜欢这样的结局。
Peter警告我说it's not a pleasant film to watch,结果我莫名其妙好喜欢。每个人物都被改造成不同形式的癫狂,这里面我尤其喜欢对Caliban的塑造。结尾好,我觉得Prospero第四幕那段独白就适合谢幕,多虚无啊,这才和剧本身的怪异气质一脉相承。(Caliban干扰Miranda洗澡那个场景我能笑一万遍
影片的出彩处不在于还原了幽暗的莎剧世界,而是体现诗人内心深处对人类的爱OR恨的焦灼。第一次看是在六年前,KINO版。如今这个版子封面重做过了,画质稍好,字幕很差。
这是贾曼最靠近传统的一部,反而百度网盘禁止播放,可《庆典》、《花园》、《卡拉瓦乔》啥的都没问题啊,不知道梗阻在哪个点上。
786 9D
天津凤荷园 真超值:随蝶附赠F4歌曲
求英文字幕!
挖掘出莎士比亚剧作里的危险,米兰达不再天真,爱丽尔也并不美丽,普罗斯佩洛的住所变成了阴暗幽深的宫殿,大团圆结尾也转为虚无的自白。
跟原著所差极大。一个阴谋故事戴上暧昧情色和生存思考,折射出来的光线就是不一样。
我应该是没太懂Jarman,而不是莎翁...很Jarman,尤其是美学羽毛球?!
看了这版就知道有我本命那版不是差,是非常差。#虽然伤心也要承认#
完全不知道故事讲什么,演员好像在演不专业舞台剧。电影设计很狂野。比较值得看的是DVD花絮的Jarman访谈(There We Are John, interviewed by John Cartwright)。那时Jarman已经近乎失明,有了之后Blue这部更狂野的片子的故事。
莎翁经典,queer演绎,皇室秘史,内外(内心与环境)交合,前半段是小成本的小岛惊魂,后半段则是浮华奢靡的酷儿宫廷风。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和过后的荒唐,Derek Jarman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得不让人称奇。
算是古典的德雷克的终结?
"The Tempest" with an utterly homoerotic twist. 在别处从来没发现水手服的男生们这么美。他们迎接唱着"Stormy Weather“进场的diva一幕,真让我感动。
輝煌失落,官能照耀一切。就賈曼而言,已是近乎沉悶的內斂了。另待看改編版本:Peter Greenaway's Prospero's Books (1991)
昨晚去人艺看俄语版话剧,语言听不懂,字幕看不清,整场下来几近不知所以。。想起多年前还看过贾曼的电影版,至今也印象全无,看来在欣赏品味上拔苗助长要不得啊。。。
夹带了不少贾曼私货的《暴风雨》,以至于和常见的莎翁剧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子。人物皆呈现出一种癫狂的状态,与故事时代违背的元素介入(网球……)。贾曼借捕捉到的该剧“原谅”的主题,制造了一场虚无的狂欢,特别是在结尾部分,完全是贾曼个人化的表达。贾曼正是这场狂欢的主人,以莎翁之口诉诸反叛。全片没有一点改编的台词,全是剧本的原话,变化只在于贾曼挪动了幕场顺序。将第四幕的自白挪至结尾实在是太棒的一个处理。但是男主选择原谅这个变化确实太突兀,基本没有铺垫……有点难以接受。
哪怕有条英文字幕也行啊,这狗屁中文。。
服装造型还是融合了现代美学,风格还是贾曼自己的。
其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