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于凤凰网,该稿为未经修改的初稿)
脸=手机
《少年的你》影片中有一处令人疑惑:两个饱受欺凌的少年,脸上不断出现新的伤痕,但少隔几天,伤口便悄然蜕去,面容一新。这与其说是个造型上的错误,不如说是一种下意识的美学实践。它与影片有着深层的连结。
回到小北和陈念第一次相遇:小北被打,陈念不平,报警,被打倒在地。流氓拉起小北满是血痕的脸,与陈念相对。陈念被推了一下,手机在地上滑过。下一场内由一个特写揭示,手机屏幕已经碎裂,杂讯闪动。此处,电影做了个漂亮的比拟,即手机=人脸。
手机,这个在高三生活中本不该存在的幽灵,在多次特写的关照下,呈现出某种自主意识。小北修复手机的方式与修复伤痕一样,不费吹灰之力。脸是人体的显示介面,显示损坏,不伤及肌体(机体)。脸随时可更新,替换。伤痕变成一种装饰,时髦的刺青,不再是永久性的。它随少年的细胞更新被抹去。而这种“野蛮生长”状态,也可形容中国产能过剩的电子制造业。中国是手机生产第一大国,而影片的拍摄地重庆是中国第二大手机产地。手机出口后,大量的电子垃圾几经周转,又最终回到这片土地。《少年的你》在对于人体的数字化处理中趋近Cyber Punk科幻片。而小北和陈念,也正是两个具雏形的Cyborg。
现实世界中,脸和手机的“相看两不厌”正在逐渐强化。Face Time,Facebook用名称中的“脸”来强调它们的人性化,Tinder,探探,一人一面,面部识别也正在逐渐占据身份验证技术的主流,手机用户陷在镜像和肖像的世界里无法自拔。当手机摄影成为当代数字电影的一股潮流后,对脸的关注更是到达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如手机拍摄的《橘色》,《失心病狂》,充斥了大量面部特写。摄像机是个变形怪,总是喜欢变成与之尺寸相近之物。《少年的你》虽非使用手机拍摄,但仍自觉地采用了当代的视觉,快速剪辑,特写,浅景深。手机显示屏并无厚度,而电影中部分段落也用了极浅的景深(如囚车幻想段落),使得脸几乎成为一张平面。两个平面,可以趋近或远离,却永远无法融合,凸显了这一段落的幻想性质,也进一步阐明了“屏幕时代”人的孤独。
文化漂变与杀马特
影片另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美学。片中多次出现纯粹的红色,绿色和蓝色。在经典彩色电影中,色彩往往与情绪渲染相关,但《少年的你》似乎意不在此。在RGB色彩空间里,红色,绿色和蓝色位于空间的边缘,是极限的色彩。有一个经典的数据压缩实验,将一副图片用JPEG格式进行反复不断的重压缩,最终图片会呈现为一片绿色。在随机的信息漂流中,精妙的平衡被打破,最终滑向极限。在戈达尔的一些近期作品中,如《再见语言》,《影像之书》,他肆意地玩弄着这一色彩失真,借此来强调影像的间接性。
这一色彩现象与杀马特文化的形成异曲同工。众所周知,杀马特文化偏好大红,亮黄,鲜绿等色彩,这与其始祖——日本视觉系摇滚其实相去甚远。正是由于通讯闭塞,杀马特爱好者模仿一些低劣的印刷品或音像制品,信息一步步丢失,最终才形成如此“文化漂变”。小北,可以称得上是半个杀马特。陈念和他,正是生活在文化和经济的盲肠里,信息代谢后的废物把他们推向红绿的极端,就连他们套上白布扮鬼,也被粗制滥造的街灯染成了红色。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当摄影机进入魏莱的家,我们看见的是一片令人安宁的白色。红绿是低下层的色彩,而白色为上层所有。这一特征也在被体制持续印证。一处快速蒙太奇显示:所有学生的模拟考分数被整齐排列,跟据表现不同,被标记为红色或绿色。这一触目惊心的区隔,让人对陈念和小北爆发出的极端情绪多了一层理解。而当影片推进到审讯阶段,不同人入座,房间皆是一片苍白,较之恐怖压抑,似乎更近于圣洁平静。终于,陈念和小北可以拥有完整光谱。此时,陈念的那句“高考是唯一平等的机会”才不成其为谵妄,或许我们也可以说“在审讯室里,我们人人平等。”当陈念长大后,环境也呈现为均衡的白色。明亮步道上,小北护送陈念。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透过监控观察小北,我们可以看到红绿色像素溢出其本体,低下层罪恶的幽灵如影随形。
与此同时,影片的文本也呈现为一种奇特的文化杂糅。小北建在高架桥下的寮屋(在大陆语境下显然会被快速拆除),连日的雨,后巷的打斗,无一不让人唤起港片记忆。或许在重庆这个“最像香港的城市”里,曾国祥引用的是《古惑仔》。而香港像反复提及的北京一样,是绝望的出口,亦是完整文化光谱所在。另外,也有观众提到玖月晞的原文受东野圭吾影响,而曾国祥本人亦是岩井俊二影迷,影片中依稀可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影子。多股力量汇流在熟悉又陌生的情节里,我们与人物一样生活在文化的“阴沟”里,随之不断下行。但这种阴沟何尝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文化现实呢?
数字化交流模式及其解药
胡小蝶跳楼事件发生后,影片用几个快速的特写交代了微信群内同学的反应:简短而冷漠的询问,一连串感叹号,一个表达“吓傻了”的emoji。表情、字符与陈念的脸交叉剪辑,形成了一组当代“敖德萨阶梯”蒙太奇。影片用非常大胆的方式将当代电影中的“扁平化”往前推至尽头。
在最早描绘数字时代的电影之一《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字符在青春冲动中被持续不断地匿名制造出来。字符取代了人脸,表情,声音,它成为电影本身。网络时代,交流的空间被取消,对话变成了一串持续的字符串。情绪被约化为表情,表情也往往附着于一个简单文本意义。文本无法融合,表情无法交叠,对话变成真正的“对着说话”,发送-回复-发送-回复,构成机械周期,无法共鸣共振。
《少年的你》当中,不光“沉默的大多数”如此,连陈念和小北也在不自觉地踏入字符串的河流。两人的交流用语并不日常,节奏也接近你问我答式钟摆来回。多为各自剖露心迹,而鲜少就一个话题展开密切交锋。唯一可能接近“对话”的段落——讨论如何顶罪,恰好被叙事略去了。而在数字化交流和审查的合力下,一些惯常的情感交流也带上了“微信聊天”的特征。如小北受伤,与陈念共眠于床的段落。两人并无肢体接触,小北开始讲述童年经历,潸然泪下,泪水从外眼角滑落,随后切至陈念,泪水同样从外眼角滑落。小北翻身,又一滴泪从内眼角滑落,陈念亦然。这两组眼泪的同方向运动,让人不禁想起网络交流中的“斗图”。传统电影中,情侣的关系建立往往是通过视线相交,或是肢体相触。而网络聊天时,并无视线或肢体的接触。双方的表情作为各自主人的幽灵,在一个想象的空间里相遇交汇,既是点对点的,也是在聊天窗口这一场所被展示的。这正是《少年的你》前半段的逻辑,也是不少当代电影的逻辑。
“情感”在字符串里如何诞生,“爱”能否被编码出来?当代的爱情在人的机械化,交流的数字化中夹缝求生,难以见未来。面对这一局面,影片在临近结尾的时候给出了一剂强有力的解药。那是陈念和小北在看守所的会面,两人隔着玻璃相望。两人的脸互相叠印,吸纳,包含。情感流动,连绵。那是一串字符和另一串字符的重叠,一个程序错误,一次数字世界里不可能的相遇。通过这个微小的奇迹,我们终于有理由在破碎的时代中去相信电影和爱情的力量。
11月1日8时51分更新:
经观察,本影评于10月30日晚被点击“没用”数量暴增(800条左右),除此之外评论区突然出现不少人身攻击评论(点进发言人主页,通常为刚注册账号)。原因不明,仅对现象作记录。
1.先谈剧情之不合理与重大漏洞。其一,案发后,证明周冬雨与易烊千玺的地下关系,不需要调监控,不需要那么多戏精一样的审问,只需要做一件事,查两人来往的通话记录即可。当然,有人可以杠,也许他们没有互相通话啊。但是,易烊千玺被作为强奸案调查对象后,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周冬雨打电话,当然,没打通,所以还是可以杠没通的电话查不到通话记录。那我继续说,易烊千玺被作为杀人案嫌疑犯调查后,公安会做的一件事,就是对其住处进行搜查,是不是立马就发现周冬雨的生活痕迹了?把侦查员当傻逼来推进剧情,真的没关系吗;其二,最后,为了首尾呼应,强行装逼,玩结构。哦,原来周冬雨出狱之后凭借自身努力,通过某种方式再次获得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最终在某培训机构担任了英语老师。当然,可以作为励志情节来看。那么再说,为了首尾呼应,周冬雨在培训机构学校也遇到了一个貌似受到校园欺凌的小女孩。试问,校园欺凌已经蔓延到补习班里了吗?不禁令人感慨。
2.法律问题漏洞百出。其一,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八十一条规定,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然而剧中,易烊千玺作为未成年人接受讯问之时,很遗憾,并没有除了警察以外的任何人在场;其二,刑事诉讼中,判决生效前,除律师以外的人是不可以会见犯罪嫌疑人的,家属也不行。但很遗憾,剧中最后,周冬雨甚至作为侦查对象也被带入看守所和易烊千玺完成了一场竟无语凝噎的、被称作影帝影后级别的、演技爆棚的哭戏。以为自己演杀人回忆呢?宋康昊呢?其三,剧中最后以字幕形式告知周冬雨因过失致人死亡被判刑四年,对于易烊千玺是否受到法律制裁未予以提及,给观众造成一种感觉就是易烊千玺并未犯罪。但实际上,易烊千玺在剧中的行为应当是构成了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亦应当受到法律制裁。本剧给观众造成的易烊千玺无罪的误导不仅浪费了一次普法的机会,也让普法变得更为艰辛。其四,最开始当那个女生跳楼身亡后,一旦查明为自杀,无论背后原因如何,都和警察无关了,更谈不上由警察来学校跟学生谈话了。其实,细细一想,创作者应该是请了法律顾问的,但是可能为了剧情需要,再加上认为观众也整不明白,所以干脆就乱来。导演可能会说:那你跟我说看守所里见不了面,那我这个无语凝噎的戏加哪儿嘛!说白了,还是不把你观众当回事儿。
3.谈谈主角演技。两位主角的演技是该剧重点宣传内容之一。在进电影院之前,我看到微博存在诸如“影帝影后已提前预定”、“中央戏剧学院已经教不了易烊千玺了”此类言论。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太年轻,被水军们给骗了。可能在粉丝们看来,何为演技呢?那当然就是周冬雨剪掉长发(当然,高考成绩都出来了头发还是没长出来,也不知道为啥),易烊千玺满脸伤痕与污泥。这代表什么?这代表偶像放下了偶像包袱啊!代表作为职业演员抛弃鲜肉形象,牺牲造型,只为剧情付出啊。让我仿佛感受到了克里斯蒂安贝尔、马修麦康纳等等为了演戏增重减肥的牺牲精神。人家都付出了这么多了,你凭什么能喷他们演技不好呢?对不起,真没看出什么演技。演技这东西太玄乎了,但真不是哭、也不是喊,也不是脸上画个被揍的妈都不认识的妆容就是演技。举个例子,最后那次看守所无语凝噎吧。先笑后哭,但演技真不是嘴唇抖两下就是演技啊。同类型的要不去看看《小偷家族》?去看看最后安藤樱长镜头下从正常状态到哭出无声眼泪的过程,去看看宋康昊《杀人回忆》最后的无语凝噎。那个叫演技。你不能因为他比鹿晗在《上海堡垒》里演的好就说他有演技,矮子里面拔出来的高个他始终不是高个。
4.一个男的对一个女的暗生情愫,某日该女因为自身与他人纠纷,失手导致他人死亡,该男见状挺身而出,以己之力掩盖犯罪事实,不惜将自身塑造为变态性犯罪分子形象,只为将罪孽全揽于自身名下,以避免该女受牢狱之灾。无奈遇到机智且纠缠不放之经查,最终该男未能实现最初愿望。你以为我在说《嫌疑犯X的献身》吗?还真不一定,也有可能是《少年的你》。如果基于以上这段话,仍然有人为该电影抄袭辩白,或者纠缠于抄袭的道德定义与法律定义,此类人必定无辨别是非对错之能力,只讲立场,不问对错。
5.除了抄袭《嫌疑犯X的献身》以外,周冬雨与易烊千玺之角色关系几乎照搬《白夜行》中的男女主角之关系。依稀记得昨天在电影院听到周冬雨那句台词“总有一天,我们能够手牵手走在大街上”云云,此句在《白夜行》中对应的大概是“只想牵着手在太阳下散步”。而在《少年的你》中,周冬雨说出这句台词时,甚至还没发生失手杀人事件,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何来无法牵手走在大街上的理由。仅仅是为了说出这句装逼的台词吗?即使是抄袭的、即使是令人尴尬不合时宜的。除此之外,几个人在公安局重复那句强奸犯的台词,明显抄袭《食神》桥段。另外,最后二人脸部特写谈话,最后拉远镜头才发现原来周冬雨穿着囚服,也被定罪了。这一片段也脱不了借鉴《罗曼蒂克消亡史》片段之嫌。
另据网络新闻消息,导演表示自己未曾看过《白夜行》,此一表态感觉可以和当初表示没看过《红辣椒》的诺兰相媲美。这种抄袭电影大行其道的现象,让国内创作市场不堪的知识产权环境更加恶化,令人痛心。
6.说说以魏莱为代表的几个校园欺凌的施暴者角色。当楼上刚TM跳下去一个受害者后,这几个人就能短短几分钟、十几分钟后继续从容的在周冬雨的凳子上洒红墨水,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欺凌信念以及心理素质才能完成。是把校园欺凌当做事业来做的吗?另外,都高三了,而且还是复读班(都是有一定考试追求的),只差60天高考的复读班,真的存在这样把欺凌当做大过高考的学生的存在吗?还是三个甚至以上。这电影最初想写校园欺凌,又想丰富剧情,于是加入高考这一背景,但是逻辑上根本的不合理性导致他必定只是个牵强附会的产物。后面,魏莱再次施暴,并最终导致自己被推下楼死亡,此为剧情推进的关键环节。仔细一看,全是为了推进剧情而强行加入的各种牵强的内容。其一,魏莱带人于小巷施暴周冬雨,且恰逢当天保镖易烊千玺因故没上班;其二,施暴过程中被楼上一仅因吵闹而开窗掷物警告之大爷打断后,魏莱莫名无比恐慌,其后专程找周冬雨,实在让人感到迷惑,你找周冬雨去向大爷求情不要报警。这是啥逻辑啊?其三,施暴结束后,给了巷子口硕大监控一个硕大的特写,一方面告诉观众,这些施暴的都是傻逼,瞎子,看不见监控。另一方面,至少后面让警察看看监控视角的内容吧,结果还是看的手机里录的画面,那么给这个监控这么多戏是为啥呢?其四,魏莱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怕不能如期高考。这TM和那个丧心病狂整人的形象到底能不能是同一个人啊?是精神分裂吗?哦对,还是能考北大的。
7.说说年轻男警察。开篇接触魏莱,上来就先在车上整鸡汤,一会儿又什么睡不着觉了,一会儿又什么人生就像跳进水里,显得和周冬雨产生了共鸣且感同身受。中间还和老警察有过对话,当提到年轻男警察是不是被欺凌过,被他自己岔开了话题,让人以为还会展开讲这个年轻警察,却也无疾而终。最TM让人诧异的就是,高考第一天晚上去捉周冬雨,这男警察就变脸了,一下就一点儿情面不留了,都尼玛双面人是吧,前面塑造的共鸣感就彻底不要了?你这个时候好歹让那个看起来贱兮兮、司马脸的女警察去捉周冬雨也好啊。不难看出,导演很想把这个警察塑造成《嫌疑犯X的献身》里,那位与石神渊源颇深且站在警察一方的天才数学教授一样的形象,奈何讲故事的能力极其有限,人物塑造水准极其低下,导致这个年轻男警察其后的一系列举动让人只能用迷惑来表达感受。
8.说说女警察。全程毫无由来的司马脸,质问周冬雨“都让人家拍裸照了,还能专心高考?”让我不禁怀疑这女警和周冬雨在抢男人,至少也是有一定的私人恩怨的。另外,把她设计成一个孕妇,仅仅是为了让周冬雨说出那句“你生下来的孩子就生活在这种环境吗”这种装逼台词,然后孕妇低下羞愧的脸吗?
9.说说老警察。老警察看起来好像是那俩警察的上司,全程打酱油,跟剧情屁关系可以说都没有,纯粹多余角色,凑数充时间。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从选题之初,枉顾原作抄袭之事实,结合热点,精准选题,把准风向,再找当红流量明星,二者一结合,效果立马翻倍。这部电影起了个宏大的头,看似要讲校园暴力,后半段却又落在了两个个体脱罪的故事上,而到了最后,最开始所关注的校园欺凌这一大主题,除了用字幕显示各种法律的颁布,却也没有更多的提及。而脍炙人口、流传广泛的“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中,你保护世界这句话,也仅仅落在了最后周冬雨陪伴疑似遭受校园欺凌的学生回家这一“童话式”结局上,空洞、草率。后半段个体脱罪的内容,又让本片变成了悬疑推理电影,而作为悬疑推理片,却又是漏洞百出,令人出戏。导演东拼西凑、野心不小,想讲的东西太多,无奈水准有限,最终出来这么一个在各个方面都浅尝辄止的电影。同类型里,《我不是药神》 自始至终都是通过个体的命运,来关注群体的命运,结局不论煽情与否,都是在烘托最初的主题,以小见大。当初觉得,《我不是药神》不就是胜在选题嘛,现在想想,有了对比之后发现,药神其实拍的挺好的。
在目前国内电影市场畸形,流量、IP称霸一切的时代,不论是出于关注社会还是利益驱动的考虑,能够选一个好的、深刻的主题值得赞扬,但是你的选题好,和你拍的好是并非天然划等号的。
之前看到有人爆料说“删了七分钟,中间直接剪掉两分钟的戏”,也不是说觉得很遗憾,就想知道到底什么是痛点。
没有仔细去搜,想到几个说几个。
之一
之前看了一个采访,史航访问赵润南,就是电影里借车给小北的大康。
他说到有一场戏,小北和几个小混混一起被捉进警察局,小北在嘴里藏了个刀片,警察搜他,硬生生把刀片从嘴里拉(这里读lá)出来,说“感觉到他的那种硬气和痛”。这是我最想看的一场删减戏。
随之而来的就是预告片里有的这个片段,还没上映之前,被各路公众号吹爆的“你为什么不上学了”这个眼神。
看嘴上的伤应该是紧跟着嘴里拔刀片那一场之后的戏,相应地也删掉了。
之二
预告片里有小混混们一起在江边喝酒放烟火,是为数不多的小北以小北的身份获得单纯快乐的片段,感觉是暗夜中的一点微光。
是我很喜欢的一段,删了。
之三
主创采访的时候,易烊千玺提到那段互扇耳光的戏,双方对打一分钟拍了两条,拍完隔两天脸上还有指头印,这段正片里也没有了。
赌场打架的那一场是正片里为数不多的不大流畅的部分,估计来回删了好几遍。
现场花絮明显看到脸打肿了…………曾国祥在采访里说,这些小孩拍这一场拍得非常嗨,如下图⬇️
之四(此条鸣谢豆友@做不了主的爱人)
《南都周刊》影评里提到“删掉了陈念在厕所被欺凌的片段”,我去翻了一下之前的视频资料,截到俩图,大概就是这一段的内容,第一张是陈念被锁在隔间里,第二张应该是拍这场戏时候的场景。
之五(感谢@鹿柴)
壁咚那场,拍的是小北摁陈念在墙上,手顺着大腿往上摸,有官方发布的现场视频实锤为证。
之六
最早放出的一批图里面就有小北削苹果图,然后有公众号提过“这场戏拍了两遍,苹果掉了两次,第一次导演笑了,第二次易烊千玺自己也笑了。”
之七
这个不能算是删减片段,是导演自己没剪进成片里去。说小北对着自己家水缸里的乌龟叫“龟儿子”,易烊千玺条条笑场。
其它
没有实锤,估计零刀碎剐的也删了些。
————-
写了这么多,免不了谈下感受。
易烊千玺的戏我感觉是前半段日常的戏没有后半段爆发戏好,感觉他不太捉得住小混混日常那种混不吝的感觉,但后半段情感爆发戏明显比前面好很多,感觉是小北那一层混混的皮剥下来了,那层东西是他的保护色也是他的伪装。
后来小北真情流露,不需要那个壳之后,就演得顺畅了很多,该爆发爆发,该隐忍隐忍,指哪打哪。
看采访的时候演员自己也说,状态是慢慢找到进入的,很凑巧和我的观看体验重合了。
把镜头怼到脸上的拍法太考验人了,他的微表情和眼神都很经得起推敲,虽然我大概看过八百个易烊千玺的视频,但基本上不会跳出戏觉得那不是小北。
——————
整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超过预期,期待了很久没有落空,国产电影给我们的失望太多了,这一次能参与全民狂欢也是没想到。
在我看来整体的完成度还是不如《狗十三》,但曾国祥有种很奇特的能力,可以把非常抓马中二的故事拍得接地气很合理,从七月与安生的时候就感觉到了,细想整个故事线其实可以说相当狗血,和其它国产青春片并无二致。
有些偏说教的台词写得实在是略出戏,抒情是最难的,去掉一些感觉反而会更好,但总体氛围还是Hold住了,不容易。
现在的口碑和票房应该是流量人气和话题营销的共赢结果。
不管怎么样,有一部现象级的电影关注这个话题真好。
—————-
最后希望易烊千玺总能做自己想做的事,Keep your faith,be yourself.
一直很困惑圆桌讨论里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证明影片中的特写不是在强迫观众认同人物?于是尝试着回答了一下。文章的结论可能是:影片中的特写恰恰是在与人物的面容保持审慎的距离,从而试图帮助面容逃亡,并解放面容。(好像也是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噢......
本文首发于风影电影头条号
相关阅读:深焦圆桌《少年的你》
没有人不会注意到《少年的你》中如此多的特写:主角的面容从庞杂的外部世界抽离而出,我们似乎得以用最亲近甚至理所当然的高效方式触碰人物的情绪扰动。
然而,这一目光之间的谐和假定是稳固的吗?银幕中的面容,是否就如此驯服地迎向观众?在面容与摄影机之间,是否有着更复杂的角力关系?或许那桀骜的面容并未顺从摄影机的凝视;又或许摄影机也没能如我们想象般准确地捕获面容中潜藏的宇宙。
这是一种相反的假定:面容不断逃亡,镜头精确锚定面容的目标渐次失落——最终,面容将自身放逐到自由中去——影片的力量,是否可能潜藏在这种错位而非紧密契合中?
影片开头,陈念在“乐园”的呢喃中出神,她的面容将我们召唤到回忆的时空中。纵观全片,完成叙述的摄影机并非唯一的镜头,形形色色的镜头已然是内在于影片的目光。
回忆中的死亡事件不仅被环状的教学楼包围,更被按下快门的声音所淹没。相机不断调焦,空间中远近高低的眼睛在手机屏幕上获得等距的观测点。然而,死亡的面容恰恰在破碎与模糊中拒绝着镜头的侵扰,因而维系着其仅存的卑微尊严。
我们不禁“回想”起胡小蝶在被霸凌时的“镜头-面容”机制。她被烂泥般的纸巾抽打。在面容被污辱之后,霸凌者需要用镜头作记录以此为光荣与卑贱的证明。在照片中,镜头无声地将弱者的身份锚定、敲实,而面容是她动弹不得的全部。
与此相应,当魏莱试图拍下陈念的照片时,她不假思索地闪躲。那一死亡场景中,陈念被放大后同样被框定于这一“旁观-中心”的机器里。面对监控,小北习惯性地戴上帽子沉默避过。镜头的目光是比人的目光更冷酷、更坚硬的利刃,它将人的困窘反复涂抹,乃至滑向最终毁灭式的反抗。
另一种拍摄同样会引起我们的注意。在出片名前的一段剪辑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直视镜头的人。他们多以集体照排列出现,并淹没于整齐划一的校服中——唯有陈念的大特写例外。在集体照中,一方面具体的面容面积萎缩,不再被重视;另一方面,受限于躯体的面容也不得不安身于这一制式化秩序。咔嚓的那一刻,各异的渺小面容均被铭刻进这行列方阵之中。
不论是被近距离突出,或是远距离勾勒,在高度敏感而又无孔不入的镜头下,面容似乎都逃无可逃。
除了主角之外,我们或许还能察觉到另一些微妙的面容处理。
魏莱冷峻的“野兽”神态已然毋庸赘言,而在那些边缘人的面容中存在着更细密的联结。不断逃债的母亲以敷着面膜的形态出场,之后她的自拍则被印到讨债的传单上,被满满粘贴于墙面留下难以消抹的痕迹。当徐淼被欺凌时,她的耻辱标记是削去眉毛。肉食者的面容大多不必外部装点;而弱者的袒露与修饰,已然关乎其生存的维系。
这也是为什么,当陈念被剪去头发时,她必须将这种带有强烈耻感的改换进行到极致。她既以这一过程反刍痛苦,又通过对小北形貌的靠近,将这种他人施加的暴力印迹幻化为自觉的身份标记——但这一标记并不固定,反而充满着反讽与叛逆的模糊意味。
一场面容的逃亡之旅由此真正开启。
前半段中,外部的摄影机并没能阻止故事内部镜头的霸凌,而只能投以怜悯而无奈的注视——它似乎意识到不论自己多么近距离地抚触人物,它也无法完全彻底地拥抱乃至拯救他们。而在后半段的几个重要场景中,它开始以另一种方式联结面容,帮助完成潜行的出逃。
漫长的审讯戏中,镜头前所未有地靠近人物,两张面容在旋律交替般的剪辑中将他们冷峻里涌动着激昂的情绪推至巅峰。言说谎言的面容如此笃信于他们的“表演”,而这种创造“谎言—拟像”的坚决生命力,恰恰是对真正遍布猥琐谎言的世界的无情批判。与其说是郑易让嫌疑人与受害者相见,不如说是爱与镜头的引力冲破了空间,让他们以一种最高强度的方式碰撞一体。
在监狱会面中,尽管隔着一道墙,摄影机却通过光影的反射将面容虚化,在驳杂的玻璃平面上创造交汇。眼神的对视亦是光与情绪的不断反射,面容也在这一过程中升腾出云雾般的柔润质感,我们看到这一短短距离中晶体般的浩渺时空。尽管都将身陷囹圄,摄影机却确证了他们心灵的连通与自由的潜能。
最终,在化为一纸档案前,两张面孔完成了最后的神交。两辆运囚车从未合为一体,但面容的超验联结却反过来凝聚了渐行渐远的封闭空间。光线从审讯室中的惨淡白光(或是某种圣光)转化为跳动的明黄光斑,而面容也仿佛在光的切分化运动中被消融其肉身属性,成为纯粹的精神粒子共振。此刻,摄影机将面容从禁锢中最大程度解放——或者说,它们成为流动的,与映现其上的光影同等质态。
影片最终,当小北再次面对监控时,他已无需遮蔽自身的面容。当镜头试图聚焦于他时,他已然走出视野——此刻的他拒绝了任何清晰、确凿的面容定义,因而寻获了短暂的逃逸与自主。
那么,摄影机策划的,是一场成功的逃亡吗?
在特写中,我们往往以为摄影机无往而不胜。但事实上,它恰恰是如此谨小慎微,维系着它与面容间仍不可知的空间,并利用这缝隙里的光芒,让它们逃向自由。
边缘的人物仍无法彻底挣脱束缚,但影像却能赋予它们解放的潜能。这或许是《少年的你》最动人之处。
剧评与演员没有一点关系,与剧本非常有关系
你作者整一个这样的,你导演选一个这样的, 拿着别人的东西还改的寥寥草草塞给我们
(注:我们都爱千玺,但我们是来评电影的!对于演员而言是一次选错剧本而已,也崭露头角了,再接片是迟早的事。对于导演,以后继续借高流量明星卖烂故事吗) 评论里的高分有的是支持电影主题反对校园欺凌的,有的是为了演员。然后呢 ? 是多少高分是未成年打的?为了里面的暴力和略显的黄。就你们这一部部片子拍出来,你们真以为校园暴力不增反减? 试想一个欺凌者 会不会因此想出更多办法以防被反杀?一个被欺凌者 会不会每天预谋杀掉欺负他的人,反正电影里没什么大不了,也只判了三年出来照样嘛事没有,还强调了未成年会轻判。 别跟我说欺凌者就活该被杀,。 评论区的高分有多少人(自己或身边人)以前欺凌过同学,现在却在这乐乐呵呵的杵着,你有这个机会就觉得别人该被杀? 如果一个未成年,在他心智都不成熟的时候看到这部电影,他是吹捧剧里暴力“爱情”呢,还是更加反思杜绝校园暴力。 这年头火了个悲伤逆流成河,就是个校园欺凌都能改成电影了??
1.来谈谈剧情
选定的背景是高三复读班,即将高考,但你说这片子是初中发生的还正常点
(魏莱)
都高三了,是作业不够多吗?您见过哪个高三的有钱漂亮成绩还挺好的妹子活成这德行 ? 蹦迪学习手机恋爱购物哪个不舒服,非这时候高三了还成天追人屁股后面,欺负一个死一个,死了在换一个接着来。竟然因为怕再复读还能给自己厌恶的人下跪,要多少钱都行,开个价吧?
(陈念)
好不容易逮住个警察,此时不报更待何时?我都没有想到你不报警的理由,理不直气也壮?
剧情不完整,陈念反杀时候把人推下楼梯,然后呢?然后呢?尸体怎么处理了?是自己扛到千玺家了还是打电话叫过来了?你不说我就感觉是飞过去的。
最最最重要的!
她应该不止判三年吧!!!!
成年人,尽管长期被欺凌,但当时并不处于正当防卫,并且明显是故意推下去的,至于想她死还是受伤,咱就不知道了。
(陈念母亲)
给那么多戏了也不给看看女儿考了600多分又是罪犯后的反应?多么激烈的一段感情戏,哪呢
(小北)
角色背景过于潦草,工作内容模模糊糊。
在末尾,很多观众都有疑问,那千玺的角色怎么判了? 呵你不是宣传反对校园暴力吗,就拿法律说话啊?
强奸罪 包庇犯罪 埋尸 干扰破案 作假证 影响社会治安 打架斗殴
在座的有学法律相关的请显露才能
2.关于抄袭
《白夜行》
别说什么讲的是两个故事!讲几个都是抄袭!!还得讲一个故事抄袭才算抄袭?
好,也可以说“引用”,既然“引用”,那就用好点呗,这位知晓真相的警察是如何深入罪犯的,这么快就了解了我们“雪穗”的心,会不会太草率了些? 还是“雪穗”心太软。
《恶意》
有人说还有《恶意》的影子,我晓得了作者就是东野的粉丝吧,生拉硬拽一个不落,是想在国内直接抹杀掉原著的东野吗
2020年加更
不是吧阿sir
我看评论里很多人都理所应当的说现实里谁敢去找警察 或者什么这样的状况下怎么还能无条件相信警察
误把黑暗当做阳光教条?
正是每每这样的想法
才让多少犯罪者隐匿于你我?
只因受害者不相信警察
这是错的
是社会的失败
明白吗
10月22日下午,电影《少年的你》片方突然宣布定档10月25日全国公映。这一定档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预售票房势如破竹。此时距离影片原定的6月27日上映日期已经过去了近4个月。
两年前,曾国祥的导演处女作《七月与安生》一鸣惊人;两年后由原班团队再度打造的《少年的你》,是流量巨擘易烊千玺的银幕首秀,万众瞩目。固然当时的撤档令人感到遗憾,此次的突然定档也让它拥有了极高的爆发力,映前7小时37分,预售总票房已破亿元,市场前景可观。
《少年的你》是一部残酷青春题材的电影,涉及了敏感的校园欺凌议题,因此整个定档过程一波三折。
我们总习惯于讴歌青春,提及青春,联想到的都是美好、清纯、明丽、白衣飘飘等形容词。但青春不总是如此。米兰·昆德拉就曾说,“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写过不少残酷青春小说的中国作家金仁顺也如是谈到她对青春的理解,“我看不出青春有多少美妙之处,相反,青春期就像莽林一样,埋伏着陷阱和危机,充满了暴力和死亡。一步行差踏错,一生满盘皆输。”
青春的确如同莽林,它是少年与成人的过渡地带,是孩童化与社会化的交叉口,不是所有人都能够顺利穿过莽林走向大道,也有一部分人会迷失其中或坠入泥淖。这是青春残酷的一面。残酷青春电影,主要是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处于青春阶段少男少女们的呐喊、彷徨、迷惘、痛苦、无措、慌乱,甚至也包括暴力、犯罪和死亡。
“残酷青春”是华语青春电影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从台湾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1983),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到中国大陆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4),贾樟柯的《站台》(2000),王小帅的《扁担·姑娘》(1998)、《十七岁的单车》(2001)、《青红》(2005)……这些大导演不约而同关注青少年的生存状态,以他们的残酷成长反映转折时代的阵痛,将社会、国家、时代紧密融入青春故事的讲述。
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讲述青春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2013年赵薇执导的《致青春》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青春依旧残酷,但青春抛开了社会、时代、历史等重大议题的负荷,将关注点聚焦于青春内部的龃龉与裂变,凸显了青春的主体性。之后的《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秘果》等,都是这一路数。
短时间内大量同质化的作品扎推,这一类残酷青春电影也渐渐显露其它的问题。除了套路化、狗血化(比如大多有堕胎、车祸情节)外,它的残酷更近乎“为赋新词强说愁”。残酷与社会、时代无关,也因为离奇无法投射到普通观众身上,不具有现实意义和普世意义。如今,这种架空、狗血的青春故事已不受市场欢迎。
另外一种既突出青春主体性,同时也注入现实基因的残酷青春叙事,成为新的创作趋向。它们虽没有杨德昌、侯孝贤的电影有那么强烈的历史感,却也以相对轻盈的方式扎根现实的土壤。比如去年上映的曹保平的《狗十三》《悲伤逆流成河》,今年3月上映的《过春天》,残酷青春与现实困境相互交缠、难解难分。
直指校园欺凌的《少年的你》,也在这一序列中。
《少年的你》改编自玖月晞的小说《少年的你,如此美丽》。陈念(周冬雨 饰)性格内向,是学校里的优等生,努力复习、考上好大学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头,却因校园欺凌而陷入漩涡。
小北(易烊千玺 饰)是个小混混,辍学后便开始混迹街头,日子浑浑噩噩,对生活失去信心。在一场霸凌中,陈念被迫与小北亲嘴,从而相识。因为种种机缘,小北成了陈念的保护者。
只是小北保护陈念的方式,除了默默守候外,也只能选择“以暴制暴”。这并没有根绝校园欺凌。在一次他人对陈念失控的欺凌后,意外的悲剧发生,两个少年的命运由此发生改变。
校园欺凌是全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显性问题,其指涉的是,“在校学生之间发生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进行侮辱性身心攻击,并通过重复实施或传播,使受欺凌学生受到身心伤害的事件”。侮辱性的身心攻击包括肢体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小团体的孤立和排挤)、网络欺凌、性欺凌等。
在舆论中,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常常是混淆在一起的概念,实际上它们的指涉并不同,校园暴力是犯罪行为,校园欺凌往往只是失范行为,因此它更普遍,更隐蔽,更难以被发现,危害人群也更广泛。有数据显示,西方发达国家校园欺凌的发生率一般均在80%以上,而国内学者的调查数据显示,国内校园欺凌发生率为33.36%。下文为了论述方便,一并将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统称为校园欺凌。
青春电影一直不曾缺席这一主题的讲述,比如岩井俊二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曾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大象》,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科伦拜校园事件》,松隆子主演的《告白》,韩国电影《韩公主》等等。相较之下,大陆电影这一题材比较罕见。
《少年的你》的首要意义是,它较之于之前关注校园欺凌的电影《悲伤逆流成河》更进一步,更全面、更深入也更尖锐地聚焦了校园欺凌。虽然正片中少了不少预告片中曾出现的涉嫌欺凌的片段,但单单就正片而言,尺度已经有极大的突破。肢体上的殴打,语言上的侮辱,行为上的排挤,网络上的语言暴力等,均有很直接的呈现。
少年们的恶从何而来?或者这么问,少年是如何成为欺凌者的?
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家庭、学校、社会等一系列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与学校对孩子个性有最直接影响。电影中的欺凌者魏莱(周也 饰)来自一个富裕家庭,长得漂亮,成绩好,很受学生欢迎。但诸多细节也透露出,她的家庭对她要求极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所以她的复读让她父亲一年都不跟她讲话。正因为她在家庭中是被压抑者/被欺凌者,在父母面前过于弱势,所以到了学校,她便成了欺凌者,在欺凌他人的快感中消弭家中高压、缺爱的不安全感。
这是欺凌者的一个普遍特征。有研究数据指出,50%的施暴者来自有虐待行为的家庭。他们本身来自于一个充斥着冷漠、欺凌甚至暴力的家庭,从小就缺失了亲情建构的安全感,这让他们焦虑、恐慌,同时也可能对他人冷漠、敌视。
如果说家庭是防范校园欺凌的第一道关口,那么学校是第二道,也是最重要的关口,因为学校是校园欺凌的发生地。《少年的你》对成绩压倒一切的教育体制提出隐晦的批评。电影大量桥段呈现出了高考前整个学校压抑与鸡血并存的状态,人人都是高考机器上的一个螺丝,好像只要不影响高考,其他都可以暂时放在一边。在高度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成绩是最重要的,对学生相关的道德教育、生命教育、法制教育可能也没有落到实处。校园一旦失守,校园欺凌便会蔓延开来。
那么社会呢?那些口口声声说“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你为什么不报警”的人,可能也恰恰忽略了,整个社会构建的反对校园欺凌的防护网依旧存在太多漏洞,有时告诉老师或报警了,并没有发挥真正的效用。像电影中的老师和警察都以“高考要到了”而轻松放过了那些欺凌者,这加剧了她们对陈念的欺凌。
《少年的你》在这一点的控诉上,有着极大的突破。在魏莱被害后,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带到审讯室的陈念,与女警员言语对峙,她问怀孕的女警员,“你敢让你孩子出生在这样的世界吗”(大意),让女警员哑口无言。
据导演曾国祥说,他拍《少年的你》的起因是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女生被许多人按在地上,被扒光衣服、拳打脚踢,而站在一旁的人,却无动于衷。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少年成为欺凌者,他也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会是无动于衷的旁观者。
因此,电影也以极大的篇幅关注了校园欺凌旁观者这一群体——他们究竟在欺凌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们有的协助,有的附和,更多人只是事不关己的围观。包括陈念也曾是一个围观者,在同学胡小蝶因被欺凌而跳楼自杀前,她问陈念,“她们一直欺负我,你们为什么不做点什么”。
陈念沉默,胡小蝶自杀,而陈念也成了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在她被欺凌后,对她有好感的男同学让她忍一忍,马上就高考了,他劝陈念“她(胡小蝶)是太懦弱,你不要被她们(欺凌者)所影响”。围观者的冷漠或许是出于自保,只是在无形中,他们也成了帮凶。
曾国祥是非常细腻的导演,《少年的你》将小北与陈念这两个置身于“阴沟中”的少年,相互庇护、相互温暖、相互拯救的爱情,拍得扣人心弦、催人泪下。周冬雨爆发了超越《七月与安生》的演技,易烊千玺与角色高度贴合,两个人的许多对手戏都令人心疼。因为太少见了,这样的爱与守护太少见了——如此纯粹,如此强烈又如此无私。他们的“攻守同盟”几乎都要骗过警察了,就像女警员说的,小北不至于为了陈念而背上杀人、强奸的罪名。
但郑易(尹昉 饰)答道,“我和你不会,但他们是少年”。
是的,他们是少年。少年的核心特征,其实是散文家周晓枫描述的,“只有可贵的一腔蛮勇”。“没有经验,不明白后果,青春期的勇气是无知赐予的礼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很容易‘爱你爱得要死’——没有经过价值衡量的话,一句抄袭的俗套修辞,轻巧得无需对此话负责他才随意出口。对‘死’不求甚解,他没认识到人生语法上的错用。青春敢于付出代价,在于它没有付出过代价,无知加盲目,化合之物与勇气非常相似……所谓干净的青春,指的是因毫无经验而呈现的敞亮——它还没有形成立体结构,所以没有必然的自身阴影。”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被小北与陈念的爱所感动,你被少年的美丽所感动,你也得正视,少年可以有多么美丽,少年也可以有多么邪恶。这句话很煞风景,但它赤裸地真实。
像白纸一样纯洁的少年,可能会有着超出大人想象的纯粹与善良,也可能会有着超出大人认知的残忍(联想到刚刚发生的13岁少年杀害10岁女童)。儿童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将儿童的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在道德观真正建立起来之前,孩子们可能被绝对的自我中心意识带偏,也可能受到一个错误的道德权威代表人物影响,换句话说,此时的孩子是“无知”的。
正因为“无知”,所以少年会有一腔蛮勇,为爱无所顾忌,肆意挥洒;也正因为“无知”,所以少年没有经验,不明白后果,他们的作恶也不计代价,就像小说中写道的,“他们不像成年人伪善,所以他们看不起谁,讨厌谁,就光明正大表现出来,光明正大地欺压他,嘲笑他,孤立他,打击他”。
因此,当我们歌颂少年的美丽时,我们歌颂的很可能是因“无知”而呈现出的敞亮;当我们讶异于少年的残忍与血腥时,少年或许还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因为他们这张白纸恰好最先被涂抹了暴力的颜色——他们邪恶得不自知。
电影中的少年,也由此让观众觉得“矛盾”。高考前夕放孔明灯许愿的那一张张美好的脸,在另外一个场合,他们是校园欺凌的冷漠围观者;在陈念这里,小北是默默躲在身后的守护者,但在街头上,他又可能成为信奉暴力的小混混……我们明明白白地为小北与陈念的爱所打动,我们又切切实实地为那些欺凌者的恶所震惊。极善与极恶可能存乎一身,因为是少年的你啊。
《少年的你》的意义,不仅仅是唤起公众对于校园欺凌的认知——它不仅仅是一部社会问题电影,或许也在于它对“少年”的一次重新认识。小北与陈念的相互守护也许会引来许多抒情,但且慢抒情,少年的你,可能有一张明媚的脸,也可能有一张邪恶的脸。看清我们的少年,认识他们的“无知”,让爱与善先于恶抵达他们,才能引导他们走到正途上。
——版权属于【澎湃新闻·有戏】——
一上来差点没听懂was和used to be到底有什么区别
主题浮于表面…表达做作且矫情…警察局的戏份是把观众当傻逼吗…为什么要大早上来看一部青春伤痛文学式的狗血电影啊…四字dd演的倒还行
故事的层次感做的非常好,几股力道最终指向残酷绝望且具有社会现实意义的主题,还有一些不便明说的细节,还挺直白生猛的。片子越往后导演的水平也越强,第三幕走向男孩女孩内心戏之后,无言的高潮像是被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附体一般,导演的视听语言做的非常优秀。在这部电影里,一切都是加分项,这很少见,在内地的审查大环境下,还能做出这样的电影,这个创作团队也很少见!走出电影院之后,觉得说什么都是多余的,遇到这样的电影,你去看就行!
扣分点:1.抄袭小说改编的抄袭剧2.不管考没考上985,努力学习过的普通人都不该被这样嘲讽,高高在上的太子爷怎么会纡尊降贵来演普通人,看到他脸我就出戏
看了电影首映 两位主演演得很出彩 各种情绪和无助感体现很到位 让我很有共情 四字弟弟的表演很惊喜 和小黄鸭搭档没有输 曾国祥导演的叙事能力还是很赞 五分!!
This movie is so intense!主创很走心!校园欺凌真的很可怕!受害者一辈子都有阴影!而有些学校和老师真的态度漠然不负责任(亲身感受不喜勿喷)更纵容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虽然但是 高三不收手机吗
面对坠楼,他们忙着拍照发微信,只有她为她盖上衣服。面对欺凌,他们假装没看见,只有她选择报警。因为盖衣服,她成了下一个被欺凌的人;因为报警,她遭到疯狂报复。袖手旁观的人平安无事,制止恶行却受到牵连。被欺凌了没人管,欺凌你的人死了马上就管了。受到伤害无法得到保护,犯了罪绝不让你少判一天。当初不重视你的遭遇;如今却想尽快结案,让你接受法律制裁。人人都说可以帮你,其实没有人能帮你。受过教育不一定就品质高尚;没上过学也可以善良正直。家境富裕的好学生其实是校园霸凌的始作俑者;你眼中的小混混却真正付出行动保护弱者。你只看到他打架,却没看到他是为被欺凌的人挺身而出。你不会无私奉献,我也不会,但是他会。为了帮助她实现梦想,他甘愿献出一切。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
也只有少年才能说出“你守护世界,我守护你”的誓言了。《白夜行》的剧本植入中国高考和校园霸凌的语境,曾国祥对东野圭吾成功实现了拿来主义。为过审改结局,幸好观众都不是傻子…
路人,只看过小说,才去看的电影啊。完全就是我心里的小北和陈念啊。超级好看的,想象不出来竟然是四字,竟然这么厉害。
这个题材,做成这样,真的很不容易了。尤其是,影片在影像上非常有特点,大量的特写镜头、跟拍、手持,以及碎片式剪辑,营造出强烈的恐慌与不安感。这种情绪,其实就是角色在片中的情绪,它以影像的方式,最直接延伸给观众。易烊千玺和周冬雨的表现都很不错,起码,他们都经住了大银幕特写的考验,而且,又都有各自的变化。导演其实很多小野心,比如可以看看他是怎么处理校园空间和调度的。“只有你赢,我才不算输”,很伤感,也很中二。
1.和《嘉年华》一样,题材价值大于电影本体价值,在当前环境下拓展了国内院线的题材可能性。在被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展现的凌厉和残忍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所以很理解有些地方表达上的处理方式。2.“残酷青春”是个差不多20多年前的概念,这个电影重新启用了一次,说实话,这种青春期和杀戮,死亡,悲情之类的东西搅在一起的故事非常可疑,以一种看似底层残酷物语的形态实际上讲述一个很矫情的戏剧性设定。真实的校园霸凌有更真实,粗粝的处理方式,但会损害商业度,也可能无法面世,总之,这个题材在这里被打磨得更光滑了一点,可惜。3.易烊千玺的表现真是不错,不知道这是技术使然还是感觉使然,如果是技术,确实值得期待,需要其他反差角色验证。4.电影节奏有问题,前三分之一很迟缓,男女主角关系的进展又缺乏理由。
剧情假,男主演技尴尬。如果是张一山就完美了。
修改的部分应该不多,估计就是删除了跳楼尸体和一些霸凌的正面镜头?本来以为会是比较虚化背景的文艺青春片,没想到高考元素竟然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简直有点《毛坦厂中学高考杀人事件》的意思了,Good Choice!易烊千玺戏份不算特别多,但也没太掉链子,当然其实还是周冬雨主场,这么看来一个周冬雨吊打八个马思纯也没问题啊……我不得不由衷地感叹,国内第一代养成系偶像终于愿意长大了,能演吻戏了,能抽烟了,最重要的是能开黄腔了!我们老姐姐等这一天等了多久啊……
这部电影真的太有心了,身在绝处的时候突然在眼前出现了一道光,小北和陈念是彼此生命中的那道光,小北不想让陈念在泥泞里,努力把她推向美好的未来的这个设定真的太戳我了,救赎向真的很感动。而两位主演也诠释的很好,所有情绪都很到位,周冬雨一如既往的好,四字弟弟是第一次登上大荧幕,也很让我敬佩,导演真的很有心,谢谢有这么好的电影出现,祝票房大卖。
个人很喜欢这种真实风格的电影,社会上的阴暗面太多了,应该让他们暴露在大众的视野下。
比较触动我的是易烊千玺的演技,这绝对是一个“剧抛脸”,完全没有《长安十二时辰》中腹黑小狐狸李泌的影子,在这里是一个叛逆变拗高冷,但是却一心一意对念念好的男孩子,他的眼神让我看见了一种执着的爱,而不是一种甜甜的喜欢,这很重要,因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是两个孤独的人相互依托,共同成长的故事,眼神应该是一种超脱于喜欢之外的感觉,四字弟弟把这种感觉演了出来,可塑性很强。且小北是一个层次性很强的角色,外冷内热,通过叛逆的外壳来保护自己内心的柔软,千玺有把握住这种感觉,没有一味地耍酷。
“- 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 你在我后面干嘛?”、还有那个披床单吓司机…哈哈哈,周冬雨真是百搭啊,而且对方都会被衬搭的很好看。易烊千玺表现竟超出预期。“我喜欢一个人,就想给她最好的结局。只有你赢了,我才不算输”、“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电影透露的少年气,意外惊喜。你有多被这个世界欺负,就有多少人想保护你。最后的警局审讯戏成为情绪的一个制高点,被拯救者的、无辜的与负重的…包裹出电影的温暖与厚度,身边观众哭倒一片。经历过少年,20年后更懂纯粹的青春。“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脸上那么脏,可是她干净;身上都是伤,但是他不疼。想变聪明,押得中人生;想变强大,足够保护她。选择相信我,从阴沟里爬出,想活命就闭嘴。跟在你身后,不能同路不能并肩,自己学着长大。只有你赢我才没输,你在乐园我才在天堂。陈念欠小北的不是钱不是饭,是高考结束那天,牵着手迈过十八岁的盛夏。
恶意就是这样的,无端的针对一个人,即使别人没有做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