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指责电影里面角色谁对谁错的人请脱下有色眼镜再看下去我的层层梳理,谢谢。
清晨,女主就打开一扇窗,天还未亮,天色渐蓝,本是全新一天,她却要搬把椅子到窗前,还能怎样?用意明显。这是一个悲剧的故事基调符号,一个人到了要自决的地步必定是人生周遭已经毫无其它出口,那么我们探讨一下这个女人如何让自己走上了绝路的路口。
急促的公务人员敲门声,是要她为搜查邻家作证,一种对照开始展开,邻居单身老父亲要为了儿子私藏家中违禁物品而担惊受怕,还有弄乱的整面墙物品,尤其是要被恰好是公职人员的邻居检视这件家丑,这种局面的一天展开是否足够可悲的了?(伏笔之一,对照女主后面的剧情,对照女人自己的家庭人生)
女主来之前需要了一点时间,而不是蓬头垢面的穿着睡袍直接去的,她无奈的打开了一衣柜的衣服,坐在床前挑选了一件红色的大衣,等到出现在邻居家时是梳洗一番,打扮精致,头发一丝不苟的,这显出这个女人以往的态度;是清高? 是对人生是负责态度? 还是她迫不得已要急转直下这一天的开始?
邻居的邋遢儿子还问候了她的儿子怎么样,她一直在礼貌的避让着,保持距离的回答着,似乎保持着一种高傲的尊严。从检查人员要身份证后,透露了今天却是女主一个重要的节日;她的生命中重要的六十岁生日。她开始不好意思的若有所思起来什么,似乎有一件事情等她解决。
人生如果在这样重要的一天,她却为何想走上绝路?导演在层层铺垫的悲曲又将是怎样弹奏? 我们必须看她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她收到了邻居的花,她执意要拿走是一种要躲避的不自在,她取走了银行里所有的积蓄,这种反常的举动是放手一搏还是破釜沉舟?
她去买了件连衣裙,当一个女人还想打扮的时候,证明她是要重新开始的,她内心深处有某种冲动也好,或者说下了某种决定,重新开始的决定。女服务员在保持礼貌的试探性的情况下给她推荐了一件得体的却又显现魅力的,可以吸引眼球的蕾丝裙,她害羞的说是否太紧了,但豪不恭维的说六十岁的女人如她这般,这样的女人内心怀揣的尊严与追求绝不会低下。她举起香槟像是为了自己一饮而尽。
第一个伏笔是 她又去找了自己的儿子,遇到了毫不对付的前夫,两人的冷言冷语可以看出,前夫的态度决绝,这把矛头指向了她,她到底犯了什么错以至于母亲不能见到亲生的孩子?父亲为何如此保护并且十分不愿她去打扰自己的儿子。她像是一个穿着新裙子就被泼了冷水的女孩儿吃了闭门羹后逃离而去…
她不甘示弱,她跑去买了儿子演奏会的所有剩下的票,她为何又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 这里又一个小伏笔,导演在这里埋下了伏笔,她薄凉的对那个停下弹奏的小男孩说了一通成人式的讥讽,这似乎就在印证她变成了某个人,或者说我们都会靠近一点点我们内心怀恨的那个人,就像网路用语说;长大后,我们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模样。
第二个伏笔来了,与她迎面而出的那个女孩儿追上了她急促的脚步,她跑到餐馆似乎是把一部分男友的气撒在了这个女人身上,她抱怨的话直挫心窝,她儿子的不自信,疏离感,正来源于这位母亲。女主憋着一口气都无处可撒,她怒不可言,再次骨子里的性格让她选择折断了那个女孩的琴弓!这也显示了她对家庭犯下的错,儿子的性格受到了她非常之大的影响,这里其实可以额外探讨一下母亲在成长期对儿子的性格或者说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影响,这点多显现在成年以后得择偶上以及对待女性的方式。
她又匆匆的买了蛋糕,走在了满是萧瑟落叶的路上,她饶了个小圈证明她改变了去路的方向,又再次遇到好心得邻居司机,她并不关心这位邻居对她三番五次的好意,她冷漠的让他调大广播音乐,外人自然不会知道如此幸运的女主为何如此这般自作自受,这样打比方说;白天不懂夜的黑。
她来到了儿子的外婆家,自己的母亲家,可是母亲张口就是赶客的话,然后又是一杯冷水浇下,她买的蛋糕糟糕透了,自己已经做了,女主吃了一块儿,但是却是伴随着母亲的阴阳怪气的埋怨,甚至点露女主像是她父亲一样不讨人喜欢,一个巴掌是这个本应该成年自重的女人最好的表态!不明智的父母永远不懂语言上的刺痛远远大于这一巴掌的响亮!(这个伏笔埋下了女主为何人生沦落于此的关键之一,童年的不理解与毫不关心)
她转身逃离到楼上,看起来了儿子的手稿,不巧被回来的儿子发现,坐在花园里可以看出儿子对她的防备之重,她尴尬的俯身拍去儿子身上的灰尘,但儿子架着胳膊裹紧了大衣的姿态表现出对她的厌恶感。俩人寒暄过后,儿子似乎给了这个女人一个机会,询问她手稿的曲子怎么样?她客套之后却没忍住,一针见血的评价了曲子的弱点。这让儿子几近崩溃,楼上的老母亲看在眼里。(导演似乎这里在对比两代母亲的形象,老母亲帮儿子洗内裤,慈祥宽带,而她却刻薄冷漠,毫不理解儿子,毫不鼓励)但是这反而是一种讽刺,她的母亲刻薄的对她正如她如此刻薄的对待自己的儿子,仿佛遗传病一样,但是隔代亲却显得女主是个不负责的母亲。但我想说,谁又去理解了女主的内心苦痛,女主缺失的关怀与理解正是她的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缺失教育,再加上她作为天才不懂钝才得痛(此时此刻她还是不愿接受儿子是普通人的现实),这种双重打击让她无法成为一个俗世上的好母亲。
故事到这里,我想我已经通过这几个伏笔梳理出女主的人生痛点,亲人的众叛亲离的惨状完全不是她一手造成的,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在渐渐浮现。可是这都是表面现象,根本性的问题还没有被导演给剥离开来,重头戏在演奏会上。
她重新去见了自己的老师,恳请他来到自己的儿子演奏会一探究竟,她还在希望什么?难道不相信自己的直觉,希望自己当面否定打击自己的老师给以一个隔代的肯定?她自嘲般的说老师是自己儿子的间接老师,念念不忘当年老师的讥讽,刻骨铭心的一段话原来截然改变了女主的一生。。。
俗语有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看评论区有人指责女主,说她咎由自取,说她不理解老师的用意,甚至还有辱骂钢琴老师的。我想说你们这些人首先没有客观的去看待角色,更没有全面的把角色的影响掺合在一起。你要回顾前面我说的几个伏笔,综合而成来看;首先她当年还是个孩子,一个极其要强,抱负极重,非常可能有个非常像她现在一样甚至更甚,对她期望极高的父亲,在这样的重重 重压之下!老师的这一番话简直是致命一击,没错,女主是天才,可是断送在她的意志力薄弱上,断送在她的成长环境里。老师的教导方式有错,错在只以为女主和别的孩子一样懒散,当年可能也是想刺激女主一下,但他殊不知女主背后的成长环境,尤其是还有一个不理解也不爱她的母亲(前面伏笔没说明白,台词里透露的很明显她母亲讨厌她父亲,并且觉得她和她父亲一样从而可知)。没有一丝鼓励的她需要的不再是冷言冷语的刺激…… 这不仅造就了如今的她,也就是说她把在父母与老师影响下的成长中所受的伤害集于一身并且放大施加给了她的丈夫与儿子,这导致了人过中年婚姻破裂,儿子叛离的最终局面。
受害者成为了施暴者,可以用俗语新说一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原生家庭的痛似乎存在了某种后天的遗传性。如果在看的读者深受其害,想阻止只能自己直面其痛苦的根源,然后自己治愈,正如下面电影发生的故事,不过女主不是直面,而是偶然。
演奏会开始了,这一天不顺处处碰壁的遭遇让自以为想改头换面,焕然一新的女主厌恶到极点,她换下来新买的礼服裙,扔进了垃圾桶里,就像她本来应该精彩绝伦的人生一样,同时埋没在了她那件精致得体但俗套的红色呢大衣下。这时卫生间遇到一个女人夸了一句她的大衣好看,这真是一句绝妙的讽刺,这是导演埋下的不显眼的伏笔,外人对她最恰当直接的点评,那件外套就如她的生活精准体面但掩埋本性,可是那件礼裙才是她自己!
她还是去到了现场,像是一个为了自己儿子肺腑之言的好母亲那样,她担忧之中,给陌生人发了票,开心自己老师的到来,偷偷的跟去前夫到了儿子的身边,偷听谈话,前夫在努力无奈的扮演着一个好父亲的角色,可那个类比让观众看到母子连心,儿子性格上如此像她强势的一面,却也活在了她留下的阴影里面。只是女主没有明白自己的儿子已经拼尽全力的在取悦她,走上了可能自己都情不愿,心不甘的人生道路,却没有天赋的已命中注定。
果然,演奏会一开始,一旁的老师连连吐槽早已剧透结局,没有天赋就是没有,但是一句技巧性的夸赞也表明儿子为母亲尽了全部的努力。结束表演,儿子始终没有吐露怨言,他的结束语还是表达这场演奏会为母亲的生日礼物,对女主像是报复却又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真情告白。
可是转到女主的视角,这个女人为何一开始就奔门而逃,作为普通人的观众都觉得这个女人真是该死!这样的薄情寡义,可是谁又理解,这是对女主一生的惩罚,这是一种煎熬,这是一种折磨!一种展示失败的宣告。女主能做的就仅是在门缝里看到儿子的真情独白罢了,也算一种欣慰,然后茫然的矗立在散场人潮中不敢相信这一切的落幕。
在一群不懂行的外人连连称赞与祝福中,唯有他的老师依然比她更薄凉的在发表骨感的意见,女主明白一切,我猜她本想放下了,去后台找了儿子祝贺,想和儿子沟通解开彼此的心结,但是一个个陌生人的热情点评让她又本性难改。正如印证了前面女主说的话她讨厌一些人只是在捧儿子的臭脚,儿子却喜欢沉浸在里面,但她却不思考为何儿子这样,因为本应该最想得到的母亲的夸赞却迟迟不来。
最后,休息室的门紧紧一闭,也是暗喻了儿子的心门始终无法对他的母亲女主打开,可悲的女主像是被关在幸福的门外,门后是丈夫与新婚妻子,还有亲生儿子的一家欢聚……
在对面的酒馆,我们熟知一切的女主淡漠的和一群三教九流坐在一起,在一群人的荒唐中,竟然引出了老师对当年的解释,原来是好心会错意。女主却又在人生结局面前痛遭一击,一切的根源竟然是女主自己的决定导致的?当她毅然决然的消失,再到选择结婚生子直到面临如今的局面,一切的一切都是当年女主一时的念头,但这一念头背后的根源力量深重而长远。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儿子在另一桌喧闹中和女主在厕所如同陌生人般插肩而过。这是女主的报应,她的确犯下的错,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回到家中,女主又打开了那扇窗户,窗外已然暮色苍茫,一转眼女主颓然在沙发上,又继续麻木的吃了儿子送的礼品篮,为什么导演没有选择让女主夺窗而出呢?我认为这不现实也不符合电影一开始的基调,女主本来就只有两个选择,不是沉默中的死亡就是沉默中的爆发,从意外打破了她第一个选择后,这一天一连串的事件就是在逐一连连引爆着她爆发。
她拿起了一瓶香槟假模假样地作为去对她有爱慕邻居家的礼物,再然后默然的走到了早上她看到那架钢琴旁,坐下慷慨激昂的终于爆发了,弹奏了她内心的愤恨所给予的力量源泉的一曲……
一首女人的悲愤谱曲,悲剧却绝不是一人所为,悲剧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女主人生参与者们铸成的,一个原生家庭下所带来的可怕的,后世显现的问题所在在这个故事里,没有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人不是受害者,即使是她那可怜卑微顺从的儿子,没有反抗也没有自我斗争,原生家庭的错误还在继续着,正如女主后面的每一天都将尝受家庭和她自己所带来的失败滋味。
PS;愿每个孩子都能生养在合适自己的家庭,即使不能,或许这就是上天的旨意,我们带着原生家庭下的罪与罚出生,或许这就是斗争,并且寻找自己存在于世终其一生的所在。
此篇文章有所修改,原先写的太片面而且太注重女主视角看问题,现已修改,并且联系最近杨丽萍评论事件给我的影响加以修改的。2020 6.9
《错会半生》是一个自我怀疑并且被怀疑击败的故事,除此之外它还有着艺术教育与批评、隔代关系这样的主题。
剧情
至于剧情,则不像豆瓣的简介中所说,lara为了相夫教子而放弃大好前程,果真如此讲述,恐怕故事又俗套沦为女性婚姻觉醒的故事。恰巧让影片拔高的是,lara真正放弃钢琴的原因在于她自己不相信自己是一个有天赋的人。正如与儿子讨论儿子作品时,前一句是批评,后一句是问他的儿子自己喜不喜欢。这种套娃结构如她老师所说,自己当前的批评,无非是一种测试,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能过批评这关。显然lara是不相信自己具备天赋,把老师所说的自己第一次登台演出,会让父母丢脸。可惜lara太在意后半句,反而连半句登台演出的机会都没有实现。
当然,lara自始至终仍处于自我怀疑中,或者说没有完全放弃钢琴。
从钢琴座椅的变化可以看出lara的自我犹豫及怀疑
当然,她最后在邻居家中的演奏,则又让自己陷入犹豫或者疯狂的状态。
这部电影自我能力怀疑的主题,非常适合仍在追寻艺术造诣的人,多少人努力后意识到自己并无天赋而放弃,或是受到自己认同的人的批评而失落怀疑,然而实际上还是因为自己不够相信自己,不够喜欢自己创造出来的作品。批评是严重的心理打击,但如若不能承受批评,后续受到其他打击或吹擂的马屁,就能够承受了吗?
音乐
在lara与儿子谈话,一个正反打看得出来,lara居高临下的态度。在问到儿子表达的主题,儿子迟疑。然后通过后续演奏出音乐,起初责备的重音,与反抗的低音(没错这里重音与低音正代表着母亲与儿子的交锋),儿子做作曲表达的内容便是与母亲的反抗与隔离,所以lara才会在半途离场,借助烟酒镇定情绪。
母子关系
lara出发前,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一部分大概就是演奏结束后lara说的一段话,中途被几个人打断过,而且都是熟知儿子的人,从此可以推测出,儿子没少向友人诉苦,关于母亲的坏话,以至于了解他的人都来救场。想要再靠近,最终被其父亲拉开。
据采访中导演自述,下一部作品会基于Christian Kracht的小说《Imperium》,一个关于现代拯救的故事。
这部电影真是难得的佳作,偶尔看看欧洲电影,真是意外的惊喜。有感而发。1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疑问,到底是母亲误解了孩子的天赋,不懂欣赏儿子的才华,还是真的维克多就只是平平无奇。其实教授的话已经给出答案。教授当年对lara说的都是反话,但造成对lara致命的打击,她一直以为教授对她说的是实话,以至于后来她对儿子也是如实的评价。但是如同教授所说“你的天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母亲对儿子的否认也仅仅代表她的看法,或许儿子真的毫无天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评价,儿子表演获得巨大的成功已经足够证明他优秀。2、lara的尖酸刻薄性格导致她的孤独和不合群,亲手毁了她的家庭,也差点造就了60岁自杀的结局。这样的境遇也来自于她因为教授曾经的打击放弃了自己的热爱与理想。一个内心失去了热爱与追求的人,在面对晚年孤独而凄凉的境遇时,生无可恋。3、儿子一辈子活在了母亲造成的阴影里,自我否定,自卑,对待女性若即若离,甚至还有懦弱。感觉儿子一生就是为了取悦母亲,取悦别人而活。多少人看到这里会被触动,仿佛看到了自己。电影译名叫错会半生,在母亲的阴影里,维克冥冥中也走上了错会人生的道路。
我们被制约着,活着被制约着。有足够的勇气与需求,自然而有力气的突破那种制约,Lara最后强有力的弹奏着那本有的天份。那空空的钢琴位置和被压抑了的演奏欲望,没有人可以责怪 除了自己。
正如儿子在怪Lara控制了自己,到最后突破的演奏,母子双方的对视,有种力量角逐。想到生活中自己和周围的人,被控制着无法做自己想做的喜欢的事情,因为无法被肯定,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到回望的时候,除了成为了一个哀怨又压抑的人,什么都没留下。
感谢电影,放映着别人的故事,让我们可以从第三视角,看懂自己的人生。
最后只能说做自己有热情的事情,并无悔,能遇见的经历的都是所得。
导演用一个半小时讲一天,我们在这一天里看尽拉娜的一生。
六十岁生日那天,拉娜一个人从公寓的沙发上醒来,来到打开的窗前,望着晨曦的方向,她搬来一个凳子,走了上去……
电影从冷静寂然的色调中展开,我们跟随拉娜的身影,逐渐发现她和邻居、同事、母亲、前夫和儿子的关系,没有一段关系是暖色调的。所有对她示好的人,她不屑一顾。所有她想要亲近的人,对她嗤之以鼻。她是邻居眼中魅力尚存的精致女人,她是同事眼中能力超群的上司,她是母亲眼中顽固不化的女儿,她是前夫和儿子眼中严苛的母亲。与人相处,她从不愿放弃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她无法掩饰自己对身边那些普通人的蔑视,甚至已经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儿子也无法达到她心中天才的标准。她把身边所有人推得远远的,因为他们不懂她的追求。她是天才吗?从她的钢琴老师的话语中和她对儿子作品的评价中,我们可以推测她在古典音乐领域是有天赋的。可滑稽的是,不肯对儿子做出任何妥协,永远推着儿子前进的拉娜,却很早放弃了自己的音乐梦想,只因为老师一次无意中对她不好的评价。拉娜认为自己的天赋不足以达到极致的境界,她放弃了。可这一天,老师告诉她:“你是很有天赋的。可是你有没有天赋,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拉娜从这句话里理解到什么呢?看到自己过去的一生,她有何感想呢?她会后悔吗?我也没有答案。
儿子让我给他讲讲,我看的这部电影是讲什么的。我说:“我也没有看太明白。”刚好他最近练习钢琴和小号都在倦怠期,我就给她讲了拉娜的放弃。我告诉他,你学习音乐是因为你喜欢,是因为你想要这么做,不是为了别人的评价。只要你能感受到过程中的乐趣或者自己的一点点进步,这件事就值得做。“拉娜放弃了钢琴,直到六十岁才从老师口中确定自己的天赋,她后悔吗?她为什么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做决定呢?……”当我讲到这些,我看到儿子眼里闪烁的泪光,是什么触动了这个孩子呢?我不知道,一个十岁的孩子,听到年老之人反思人生的故事会想到什么呢。我也不想探究清楚他究竟是怎么想的,知道他可以感受到微妙的情感,那些人性最动人之处,我已经很欣慰了。
原本是奔着希林小天使来的,看完之后却忍不住讨厌他。其实不如说讨厌维克托所代表的世界,连带着讨厌他。
世界对女人的苛刻如此明显,如果看不出,我只能说盲人还是不要勉强看电影了。
故事直接以Lara第一视角开启,因此代入情绪轻而易举。但电影采用了一天一生的结构,因此实际上带有插叙的性质,如果将时间线回溯到最初,应该会是这样。
你是一个女孩,在钢琴演奏上颇有天分,因此野心勃勃希望在这一行中大展拳脚。然而你的老师嘲讽你,他是这一行中可称传奇的权威,也是你尊敬的师长,他的态度无法不引起你的自我怀疑——你的天赋真的足够成为顶尖的演奏家吗?而回到家里,在你母亲眼中,学那么多快板、慢板,还不如烤一个蛋糕、帮家里人洗洗衣服有用。她的原话是这样的:“学那么多钢琴有什么用?将来还不是要嫁人的,难道你丈夫和儿子饿了,你就给他们弹一首莫扎特吗?”你想反驳,但不知如何开口,她的理直气壮一定哪里有漏洞,可是你找不出来,更不愿意用眼泪来示弱,那只会更显得你无法逃脱自己的牢笼。你咬着牙继续练习,只有在乐声中你放纵自己的情绪流淌。
但你的老师从未满足过,就像你的母亲从未放弃过劝你当个好女儿、好妻子、好母亲。
终于,有一天,你决定再也不去上钢琴课。即使每一个声音都在告诉你,这不是你应当走的路,但你还是坚持了好久,直到今天你遇见一个人,他是建筑学的学生,谈起自己的专业世界时,他那种眼神你很熟悉,就像镜子里的你。你决定不再继续这条不该走的路,你决定当个妻子,当个母亲。反正你不会是个好女儿,也许后面两者你还可以尝试。
市政局的工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痛苦,它们不过是工作而已,你完成它们,它们带来报酬,公平清楚。家里的事情却要糟糕得多,显然你并不熟悉家务,因此饭桌上不得不常年用腌菜来凑数,如果丈夫和儿子露出腻烦的表情,你就会以身作则地表示喜欢。对,你有一个儿子,如今你是一个母亲。
在关于儿子的教育上,你和丈夫出现了分歧,争执吵闹之后你们决定各退一步,各自展开对孩子的培养,看音乐和绘画,究竟哪一门才是儿子的天赋所在。令你欣喜若狂的是,显然维克托在音乐上更有才华,你的丈夫不得不让步,退回到电视机和报纸面前,把孩子交给你教育。
从此下班以后的生活才是你真正一天的开始,你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寄托在维克托身上,只有他的进步才是你真正认可的成就。然而随着时间进展,你曾经对自己天赋的怀疑,逐渐蔓生成对维克托天赋的怀疑,你是不是在毁坏他的人生,就像你祸害自己的一样?你的严厉日渐增长,最先受不了的是你的丈夫,这没什么,你曾经爱过他,曾经而已,没有爱情能够延续四十年,亲情更不是你的拿手好戏。你们离婚了,你知道他又找了个女朋友,你见过他女朋友几次,只将她当做陌生人,但你的前夫总是担心会发生点什么。他的担心自有由来,你知道自己并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妻子。
但你在乎的实际上只有维克托,他借口演出前要调整自己搬到了你母亲家里,但是两个月来你给他打去的电话再也没有接通过。
你开始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反正你已经退休了,不再需要整夜的睡眠面对一天的工作。如果维克托要回来,你可以立刻看见他,或者至少,你可以一转头就看见那块搬走了钢琴以后的空白墙面。
但是今天你怎么也无法睡着,桌子上还摆着你写了一半的致辞,你斟酌字句做了两手准备,如果没有需要,它也可以是一封无声无息放在琴键上方的信。天光逐渐亮起,你再一次看见那填不满的墙面,你搬了一把椅子到窗前,如果你真的犯了半辈子错误,现在你可以立刻结束它。
门铃响了,你被拉去做一次搜查的旁证,搜查员将你的身份证还给你的时候祝你生日快乐。你想起来,今天是你的生日,而且也是维克托演奏会的首日。你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想到,他把演奏会定在这一天,一定是有原因的,你决定做一些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你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最疯狂的一件是你决定邀请那位将你批得一无是处的教授去参加维克托的演奏会。
你不明白,明明你才是将维克托引上这条道路的人,是你陪着他日复一日地练习技巧,是你催促他往更高的方向去追寻,你使出了浑身解数才将他推到这里,为什么站在他身边的却是你的前夫和他年轻的女朋友,而不是你。
最后你的心声在一片杂乱中变成毫无意义的字句,你甚至无法讲完它们。那扇门关上的时候你仿佛又看见了母亲在窗口的笑,那是你因为维克托迟来的邀请而无法控制怒火,吹毛求疵地批评他的作曲来反击他的疏远的时候,你明白那笑容的意思:我早说过了,你不听我的话不会成为一个好母亲。
即使这样,这一天也没能令你崩溃,直到教授告诉你真相:你拥有天赋,但你没有坚持下来——他并不关心。
你在厕所门口碰见维克托,你奔走了一天,做尽蠢事,就是想跟他好好说一会儿话,也许你会告诉他,在他出世以前你所有的梦想与希望。但是现在,你看着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你让他走过去了。
你回到家,用沙发和盆栽摆满了钢琴的空隙,吃光了维克托送给你的腌菜,你带上香槟去敲响邻居的门。一开始你不知道自己来做什么,然后你看见门洞后面的钢琴。你有些胆怯,但还是打开了琴盖,你曾经拥有过天赋,但是辜负了自己,如今你还能做什么呢?
你开始弹琴,那些你无法表述的,那些你说不出口的,悔恨与爱、愤怒、悲伤、柔情,只有在琴键上,只有钢琴,才能代你言说。
Lara没能成为演奏家,没能成为好妻子、好母亲,她最后只能成为Lara。
其实维克托与Lara是一组对照:在Lara展开她的钢琴事业的时候,身边只有贬低之词,而维克托却被鲜花掌声簇拥着,唯一的异议来自Lara;即使早已时过境迁,Lara也希望曾经贬低自己的老师前来见证维克托的成就,不用说,她唯一认可的评判只能来自那位老师,同样对于维克托而言,明明已经疏远妈妈,Lara的毁誉也是他认知自我时难以翻越的门槛。
世界的不公在母子二人身上清晰可见,维克托可以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有家人的支持,有爱人的理解,有朋友的簇拥,即使作为母亲的Lara出言贬低,那也只会是Lara的问题,毕竟她就是如此惹人讨厌。而Lara,即使她没有放弃,又能怎样呢?也许她幸运地得到开音乐会的机会,幸运地在二十五岁就让教授承认她有天赋,然后呢,她还会结婚生子吗?
如果结婚,婚姻生活仍旧会侵蚀她的事业,而她的丈夫得到一个双手除了琴键不沾家务的妻子,孩子得到一个为演奏日夜苦练隔离自己的母亲,她还需要多少幸运才能维持这样一个家庭?倘若不结婚,在她最好的年纪、最好的状态过去以后,她就会成为一个用来告诫年轻女孩子的“榜样”: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又怎么样呢,真可怜,孤苦伶仃连个像样的家也没有,这把年纪了还没有结婚,看吧,钢琴学得再好有什么用?
世界是这么说的:男人可以拥有家庭和事业,女人只能选择一样。
我只好说:世界说的是狗屁,更改正确答案迎合错误环境,只会令错误世代相传。
如果面对世界我的抵抗微不足道,那么我永远会选择事业,事业到头仅仅面对别人的误解,家庭生活不仅造就误解,而且浪费天赋。两害相权取其轻。
另外,我实在讨厌这个译名,看似概括了整个故事,却隐去了不被听见,不被理解的整个人生。简直是这个世界的典型态度——最后连你的名字也被掩盖。
同样议题,这部是show《秋日奏鸣曲》是tell …和《Oh Boy》的思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精炼有趣的人物画像,写得好妙,是用台词和场景展示人物而不是交代信息的典范,且对母子二人的共情均安排了变化。希林演出了很微妙的平衡,说话时清涩温柔但有种触摸不到的疏离感,周到下面埋了很多躲藏和伤口,好像此时笑多一秒迈近一步就会痛到消失...看时大气也不敢出,为两个人都伤感…当妈的真是心累,是不是老了以后就在跟自己的儿子谈恋爱…?! 后来懂了教授和妈妈的过往就明白教室里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听话,最大的抗议就是盯着她… 那段写出女主个性,写出现在和过去,也隐喻了教授和儿子的个性,实在太妙。配乐被我抓到也是BWV 974 Adagio! 太适合配女主孤独行街了!(听到小天使说话一秒回到两个夏天前…
很精彩的家庭小品,对望子成龙式苛刻教育的深度刻画。/这片子都能扯上女权的我服了,女主放弃钢琴和对自己小孩的苛求只是因为自己的懦弱和不自信,跟性别有什么关系?换成父亲和女儿岂不是“父权对女性从小到大的压迫”?是不是改成无脸无性繁殖的外星人才满意?
天赋若不善加利用又有何用,自个有无天赋没点数麽,切莫迷信专家,多希望有个严母,钢琴教师前传,小天使妈宝着实惹人心疼,
Oh boy 就很喜欢,还是一天一事一生的结构,这部更细腻复杂些。如钢似铁的母亲为自己培养了一个知音,而儿子于爱是不足,于理想是敬畏,又何尝不是最好的结果。爱与了解是永不相交的车道,一面是作为母亲永恒的守护,一面是绝不让命运打垮自己的孤绝。非常喜欢结局,Lara 仍然是是温柔而不失勇敢的女性。
微表情演技无可指摘,电影略沉闷。从头至尾观众视线下的女主角茕茕孑立,拉腊对家人的刻薄折磨,和对周边人拒人千里的冷漠气场,与她内心失去的人生呈对立的煎熬。电影追踪她一天的际遇来说明其中的缘由,这样的叙事技法很成熟,由个体情绪衍生到社会现象,博取观众对女性为家庭失去人生的思索,是同情还是不以为然。我觉得天朝妇女是更能理解拉腊的心绪。
六十岁的退休女性用一记钢琴弹奏回应了自己的一生,在最后一幕高潮之前,都让人以为这是一个普通中产家庭修补亲情裂痕的片子,非常典型的德国气质电影,冷峻、克制。或许只有当一个人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其潜力和才华才会迸发出来,不会付诸东流。【德国电影节·百老汇东方新天地】
電影有滿滿的文化質感,然而彷徨落寞的氣氛卻又溢於言表。
文学肖像,如果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必定十分精彩,作为长片电影,反而缺乏了一些更丰富的东西,女演员要负担将60年的主要矛盾融入到一天之中,很难演,但绝不是这样的挂脸表演,这个境遇和《贤妻》有点类似,格伦克洛斯的完成度就非常之高,而本作女演员我认为“挂脸”的表演太多,几乎每个人甚至路人都可以看出她有心事,但无人关心。最后弹钢琴来解决问题值得学习,这种意义很积极,比自杀要好得多,而那段感情非常的适合,一般女性题材年纪越大最后的这个高潮就越丧或者很平,因为人生是向低走的,不会有《花与爱丽丝》里苍井优那段芭蕾舞了,当然有《山河故人》那种快要脱离剧本的赵涛之舞,而这里的音乐演奏恰如其分。
用主人公一天的经历回顾了主人公的大半生,而「回顾」又是在当下进行的,很妙!平静表象下翻涌的情绪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呈现的,太有力度了。
4.5/5 叙事和摄影太喜欢了!
杰作
9/10 她的一天以想要放弃开始,四处奔走想送完儿子独奏音乐会的票。自小被严苛的钢琴老师断送了未来,可是老师说“我的意见有什么重要的呢”,她也对儿子的天份充满怀疑,施以“gentle pressure”。原生家庭,母子关系。以悲剧想要造就悲剧,对所有人以刻薄,造就了生日聚会上来的都是一群无关的人,除了老师。而儿子在另一桌庆贺演出顺利。最后母子路过而面对彼此时,很有隐喻。剧终她终于开始狂猛的弹奏,整部电影的压力和憋屈终于在这一刻释放,几十年的自我怀疑、自我放弃、到醒悟、到后悔莫及被耽误的一生、或者也许也有对自我的重新发现…… 感同身受。理解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会有多大、无论是自信还是不安。望子成龙的背后是遗憾自己当年没有实现的抱负。强大的剧本、导演、表演,音乐棒。震撼。08/01/2019
精致的无聊。
是警员对讲里的苍老女人,店员奉承时的全场焦点,邻座听闻幸会的钢琴家母亲,也是全家避之不及的多余之人。她像待撕的标签,滞售的门票,折断的琴弓。是在抚摸男孩手掌时被偷走了才华,还是在教授言语打击里被弄丢了天赋,是在厕所门口与儿子错身时交换了命运,还是注定拥有像墙面缺失了钢琴般的人生。
“Lara”译成“劳拉”可能更好吧?如果一个人在很多年后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自己人生的失败,该怎样面对接下来的人生?如果当你意识到这些问题时已经60岁了,你会怎么办?轻信导师的话失去了做钢琴家的机会,因为刻薄没有朋友,亲人疏远,甚至连自己的母亲都不待见自己,自己的儿子都不喜欢自己,原本高傲的她最后只剩下孤独。到底要不要在60岁生日这天结束自己的生命?导演并不只是想要抨击这个角色,除此之外恐怕还有一丝同情,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导致她人生悲剧的原因恐怕不仅仅是她个人的问题。在如同宣泄一般的琴声结束后,认识到自己可悲的人生该如何继续。
/LFF P&I/ 不完美母亲的一日,她心中有太多的感情却无处宣泄。可能看到的只是电影创作,想到的却会是自己的原生家庭。汤姆希林好好看啊...(感叹)
音乐7 画面7 导演7 故事7 表演8 印象7 平均7.1/10 这生日过得... 尝尽苦涩,孤独还不是最伤人的,而是来自于他人/亲人毫无真情的反馈(或者说不是自己想要的反馈)。性格使然:喜欢自己的看不上,自己喜欢的却又因他们口中的“压迫”纷纷离去。当最后得知是她自己亲手断送自己的钢琴生涯时,从小到大说服自己的谎言全部戳破,她所给予别人的期望全都不重要了,只剩下对自己的怜惜。这种养成的性格,很难转变,除非遇到非常包容的另一半,同时又发挥指引变得越来越好。否则绝大多数只是出了一个泥潭,又入另一个沼泽。人活着的意义,就是活到活明白的那一天吧,或早或晚。
我也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等待什么,但最终并没有等到。
剧情的设计感比较强,对人性的描摹欠缺了一点想象力吧。(3.5星)
m21277:影像构图和色彩很赞,孤独需要一个出口!挺庆幸还有一个老爷子伴左右。多一星给她的孤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