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海史密斯》是对美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生活的独特观察。本片是基于这位畅销小说家未发表的日记来讲述的。影片不仅聚焦于她对身份认同的追求和她坎坷的爱情生活,也为了解她的写作提供了新的角度。家人、朋友、她本人的声音,同精美的档案资料一起,生动地勾勒出这位迄今为止最多产的女作家之一的形象。海史密斯写了超过22部小说,许多被改编并搬上了大银幕:最著名的是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改编的《火车怪客》、由雷内·克莱芒、维姆·文德斯和安东尼·明格拉改编的《天才瑞普利》,以及由托德·海因斯导演的关于女同性恋爱情故事的部分自传性小说《卡罗尔》。@亿万同人字幕分享
有时我能在嘴里尝到死亡的味道,这些孤独的夜晚,我是否会在五年后 两年后 一年后,再次打碎牙齿,诅咒我一直不肯认的命,我的宿命。
我可能不太适合去爱,我想要浪漫,一些或许不那么确定的事物。在多年轰轰烈烈 却以悲剧结尾的爱情中 没有任何快乐或痛苦的回忆。
我独自一人的时候才能好好思考,也才会有灵感。如果身边有人,我就会觉得很紧张,进而觉得很疲惫。工作和独居对我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享受那份安静,享受不必开口说话。
被采访真是一种深刻的屈辱,那种场合一点点吞噬你的方式很可笑,我感觉自己就像在手术台上,待开刀的病患,那医生还说:“脱掉衣服”,一切都扰人心神。
的确 写作 可以让我体验到 那些我没有经历过的生活 那些我没有能力去体验的生活。写作是唯一能让我感觉受到尊重的方式,海史密斯曾如是说。
住进这样一间房子肯定感觉很奇怪,你要开始定居下来,还要对它修修补补,虽然你明知它会是你居住的最后一间房子。
过去的回忆像沉重的手提箱一样被我随身携带着,我希望我从没遇到过某些事情,但我都遇到了,而且我不会忘掉它们。
花了两个小时阅读我以前的日记后,我发现我的人生就是由一连串难以置信的错误串成的编年史,充满了我该做未做和不该做却做了的事。
我越活越回去了,我的嫉妒变成仇恨仇恨又变为轻蔑,你这个人,你品尝过我从未有过的自由,你好奇我为何会感到如此苦涩,你说我内心充满怨怼,然而这怨怼是由另一情绪衍生出来的,在我知道那种情绪的名字之前,我就对它极为熟悉。
在黎明时分,距离我死亡几个小时的时候,阳光会像往常一样在七点钟散射开来,照在这些我熟悉的树上,新鲜的绿意将会涌现,暗淡的绿色阴影则会屈服于,那残忍而又仁慈的,漠然的太阳。在我死亡的清晨,不要为我哭泣,风将止息,树也将平静下来,盲目无知,冷漠无觉。这些我所熟悉的树,这些我精心照料的树。
看完Carol之后,有幸拜读过她的“The price of salt”,Loving Hignsmith。
zurich filmpolium:天赋异禀的Pat. 穿插carol 天才瑞普利的镜头,喜欢蜗牛因为hermatophrodit,印象最深的是她写与爱人的同居生活“only our hair, love making and who will cook today.”写与母亲的恩怨和爱,与亲戚Millie也有过的关系。以及carol的原型:住在london代号为C的已婚女人。当然值得一提的是carol是当时唯一一本happy ending的gay novel。
天才海史密斯,好迷人。也蛮喜欢这个片的节奏和调调。
海史密斯颜粉大满足()先前已在《卡罗尔》中译本后记里了解过不少海史密斯的生平(对恋母情结印象深刻),纪录片则给出更多有关她作为女同/作为作家/作为女同作家的资料,日记是最私密的写作;原来雷普利是这样诞生的;guilt&confess的写作母题;暹罗猫与蜗牛;看完更喜欢《卡罗尔》电影了。
作品里的故事及情感或多或少总会受到作家个人生活的影响。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女同性恋,海史密斯已经凭借自己的才华过上了希望的一种生活,但依旧存在诸多遗憾,这或许就是她坚定给《卡罗尔》书写一个完美结局的原因。我自己也是年纪越大越喜欢HE。
“I’m determined to make a good thing of every catastrophe of my life.” “Writing is, of course, a substitute of the life I cannot live, am unable to live.” // 不知道為什麼,聽起來讓人心疼。原來都來自永遠得不到的母愛。
I am the forever-seeking.
亿万同人字幕棒棒哒,主要用作家自己的日记和札记(2021年年底才出版)串联,加上恋人、家人访谈,老照片,影音资料(包括改编电影《火车怪客》《天才雷普利》《卡罗尔》)
档案影像还蛮不错的
个性鲜明
在意大利还是法国海边 她看到一个男的在海滩遛狗 然后就写出了 天才瑞普利 让我震惊 确实人生经历是有限的 想象力无边无际你抓住了吗你试图去抓了吗 她是发光的有才华的人怎么会不发光
关于派翠西亚·海史密斯的迷影向纪录片,资料堆得非常扎实。侧重于这位女同作家的酷儿属性而非编年记忆,谁能想到卡罗尔和雷普利背后有这么多私人故事?世人只知她叛逆乖张,却不知她天生情种。一辈子都在变着笔名出书,死前却以本名发行了《卡罗尔》——因为她相信社会终将接受同性恋也有happy ending的权利。这样的作家当得起“伟大”二字。
3.5 再一次证明了拉拉迷恋成熟女性多少带点恋母
「我不认为谋杀是我写作的主题,如果有人问我,我会说愧疚才是,愧疚的存在或缺失,或者你可以说,那种无法遏制的忏悔欲,自投罗网的欲望。」
深沉隐秘的罪恶和热烈汹涌的浪漫,交织在天才的海史密斯身上。用她诚恳又私密的文字解剖她,好像有些残忍。
3.5
镜头真的很美
看完之后,的确要爱上海史密斯了,我感觉她和我有许多共通之处,如果我和她相遇,我们一定会成为好朋友,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母亲,但很少得到回应,并且she is a Bitch
原来写《卡罗尔》的正是那个百货商店玩具部的柜台小姐。也是那个年代唯一没把同性恋写死写自杀写找到更好“归宿”的故事。喜欢猫和蜗牛,喜欢航海,喜欢很多女人甚至和作为远亲的阿姨在一起。“那时候的人看到两个女人住在一起,都会理解这是她们搭伙过日子,因为那时候女人挣钱不多,没有谁会想到是她们住在一起是为了上床”。恋母,但从未得到过回应,古怪,叛逆,酗酒,种族主义,最终一个人在“堡垒”离群索居,谋杀和犯罪的故事外,孤独或许是最好的归宿。
材料丰沛的传记。1、PH的字迹真好看;2、“美人布蕾妮”的声音演绎很符合影像和PH本人音色也比较像;3、PH完美演绎多情种如何变成了无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