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想说,石头的电影不是娱乐,而是历史.然而,要认真地当作历史记录片来看待,多少有些不靠谱;说是野史呢,又少了吸引眼球的荒诞离奇.与时下流行的反讽浪潮不同,石头真的是用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在拍历史,只是,他拍的是自己眼中的历史,而已.
石头有着敏感的政治嗅觉,善于把握时代脉搏,准确切中历史事件中的厉害关系.目光已是敏锐了,又擅长根据宣传需要剪切素材,因而他拍出来的电影非常的有说服力.这样的素质,只当导演太可惜了.要是在二战的时候,一定会被戈培尔博士欣赏.幸好他是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才有了一位发掘历史中无限可能性的好导演.
至于片子本身,就是一段历史的可能性.好象通过间谍仪器站在历史人物中间,细节真实到连戏剧性的冲突都少见.娱乐性多少有些欠奉,当作观点可争议的历史书看倒不错.
2 ) 如果导演不是这么急于贬低Bush 效果会更好些
不只是Stone, 左翼媒体对Bush都缺乏最基本的尊重.Bush毕竟是两届的民选总统,代表的是美利坚和民意.退一步讲,不尊重总统,至少也要尊重Presidency吧.
Stone导演太用力给Bush抹黑了,整部片子里,W就没有几个镜头是没在吃东西的.就没几句话是能说完整的.甚至还莫名其妙的加入了老Bush跟小Bush拳击,斥责小Bush毁了Bush家族200年声誉的情节.在我看来,Stone对Bush的抹黑,接近于泼妇骂街了.
实际上,如果Stone导演多做些功课,能再相对客观些,说服力会强很多.他之前拍的Nixon,片子里也把Nixon拍的一无是处,极度阴暗.一个连任时拿下了几乎所有州(就差两个)的总统,会是这样子的吗?相比之下,Richard Reeves写的Nixon就客观的多.作者真的是阅读了大量的资料(我觉得他是读了Nixon任内留下的大部分文字记录)一天一天的,一个会议一个会议的,一张字条一张字条的,把Nixon的任期还原出来.这样的作品才有说服力.不需要你去说Nixon怎样怎样,读者自己自然会做出判断.
拿书来跟电影比,是不太公平.说电影的话,我觉得纪录片Bush's War也比本片强了太多.换句话说,Stone大导演想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把Bush从大学骂到离任,还要连老Bush拉进来一块骂,导演的功力还不太够呢.不如攻其一处,骂其一点了
3 ) 第三个是乔治·W·布什
《W.》(汉译片名《小布什传》)是美国大牌导演奥利弗·斯通第三部关于总统的电影。与1991年《JFK刺杀肯尼迪》和1995年《Nixon尼克松》的严肃认真不同,这部关于刚刚卸任的布什总统的传记电影更带有一些喜剧色彩。当然,斯通完成这部电影的时候,布什还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正牌总统。
美国人是有一点娱乐精神的,甚至连总统都可以拿过来奚落、调侃一下,——当然,被娱乐化也是公众人物逃脱不了的宿命。不涮你涮谁?幸好幸好,这是在美国,如果这类题材放在我们这边,按斯通的拍法,估计不仅过不了广电总局的审查关,甚至连剧本都通不过“重大题材”的审查。
当然,美国总统是美国人民一票一票选出来的,是美国人民的一种选择,因此,他不得不也不能不忍受美国人民的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是嬉笑怒骂,——就算砸你几个臭鸡蛋或者烂西红柿你也得受着,甚至包括被伊拉克人民掷鞋。也正因为如此,布什这样的人才能当上美国总统,而且连任两届。
不管你喜不喜欢布什,你都不能不承认这家伙还是有两把刷子的,而且还真的是敢做敢当,有点儿德州牛仔的意思。布什已经卸任,他的功过是非人们已经说得太多,无论褒贬,最终历史都会做出公正的评价,还是那句老话,让时间去说话吧。现时的评价只是急就章,若干年之后再回过头来审视布什在任时的所作所为,或许评价会更公正公平一些,毕竟作为美国总统,他维护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的企图和作为都可以理解,——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不希望自己的国家牛逼哄哄、在当今的世界上拥有话事权呢?何况人家布什领导的那个国家叫做美利坚。
依我看,布什这个总统当得有点儿生不逢时,——上任不久就遭逢911,然后就是阿富汗和伊拉克两场至今都没完没了的战争,临到卸任又遇上了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与经济危机。说老实话,我都替他累。虽然很多人不以布什为然,但我觉得这八年的总统生涯他能挺下来就不易,更何况人家布什同志似乎还活得有滋有味,该养狗养狗,该挤眉弄眼挤眉弄眼,嘻嘻哈哈地也过来了。
斯通的这部电影虽然有些奚落调侃,但其中却不乏诚恳和同情。与描写肯尼迪和尼克松时的悲观和阴暗不同,这部小布什的传纪片相对明朗、欢快了许多。影片的重头戏是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策过程,其一生的重要片断穿插其中,包括他年轻时酗酒、荒唐、不成器,以及戒酒与皈依卫理公会的“改过自新”,同时,从斯通的角度揭示了他与父亲老布什总统、副总统切尼、国务卿鲍威尔、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夫人劳拉等人之间关系。应当承认,影片中布什的形象是较为丰满、立体的,这可以让远离美国的我们对布什有一些新的理解。
按斯通的说法,影片中除了少数梦境之外,其余的一切都有可靠的事实和资料依据,都基于对布什的详细研究。虽然斯通并非布什的支持者,但在奚落和调侃中还是有一些同情,——譬如,影片中把布什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动因归结于布什及其幕僚对自由和和平的真诚渴望与理想主义,而非人们广泛认为的基于野心和欺骗;又譬如,对布什与父亲老布什关系的描写,我们从中既看到一个成功的父亲给年轻的布什带来的压力和阴影,也看到了他试图超越甚至不惜反抗父亲的努力。从影片中,你还可以看出,那个以自信甚至自负、强硬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布什,似乎始终都被不安全感深深地困扰着。
不管你喜不喜欢布什,你都不能不承认,布什其实更像一个“人”而非Mr.President,当你看到他在媒体的镜头面前挤眉弄眼扮鬼脸儿,看到他混不吝地跟人勾肩搭背套近乎,你会感到这不是Mr.President而是胡同里的三叔二大爷。斯通的这部电影加深了这种印象,含着银勺子出生的布什其实非常平民化,甚至有些粗俗,而这也恰恰拉近了布什以一般民众之间的距离,虽然中间隔着防弹玻璃和特勤处的大群保镖。
耐人寻味的是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年轻的布什身穿运动夹克站在空无一人、阳光灿烂的棒球场上,面向空无一人的观众席,高高举起双臂,此时,画外音是布什总统就职典礼上主持人介绍布什出场和群众的欢呼声;结尾,布什悠闲地坐在沙发里,一边喝着啤酒一边吃着甜甜圈一边逗弄着他的爱犬一边看电视中的棒球比赛直播,电视里击球手击出球来,镜头立刻切换到棒球场上,仍然空无一人,只是阳光不再,夜里的球场灯光明晃刺眼,西装革履的布什带着棒球手套,眼盯着棒球飞来的方向,快速地倒退奔跑准备接球,然而,球却消失在天空里,再也没有落下来,此时,已经退到场地边缘的布什一脸茫然,他先是仰望无尽的夜空,然后平视镜头,镜头迅速地推向他的眼睛,那双蓝眼睛里满是迷惑不解,充满彷徨茫然。此时无声,数秒钟过后,轻快地歌声响起,“The End”,白字黑屏。好吗?好,奥利弗·斯通不愧是奥利弗·斯通。
而此时,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那尚存有布什屁股余温的椅子上的,是一个叫做奥巴马的黑人。他正领导着这个伟大国家,面对布什留下的这个烂摊子,他嘴上喊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但心里可能也是一片彷徨茫然。Change,说说容易做着难。
4 ) 揭露美國敗象深刻到肉
熱血導演奧利花史東,拍過兩位美國總統,亦拍過多部美國近代戰爭和911事件電影,關心美國政治已到發燒程度,所以他不怕敏感和忌諱,急於把還未過世的小布殊總統搬上銀幕。
今回他並非去追究這位公認沒甚麼才能的政治領袖,亦無挖苦和重現他「失言」和「失常」的醜態。影片拍得平實,沒有甚麼戲劇性場面,全齣電影只是水過鴨背般平靜交待,只有一場小布殊責備幕僚對伊拉克大殺傷力武器調查不準確而大聲且急促說話。很多人都懷疑一向心中有火的奧利花史東為甚麼會拍得如此不痛不癢,然而想到他今回拍這部題材敏感電影不能在美國尋找資金,而要向澳大利亞、瑞士、法國、香港英皇電影等等籌集拍片經費,便可知道他拍這部電影,旨在讓全世界觀眾了解真相,而並非要鞭撻小布殊。
他和編劇Stanley Weiser著重給觀眾看到真實情況:一個喜歡泡妞、愛棒球的花花公子,怎樣以平凡手段一步一步踏上總統位置。
美國這個民主制度健全國家,看似合理,但當我們看到小布殊與閣員開會決定攻打伊拉克時,各人馬虎隨便下決定,實在會吃驚。到猛烈炮火轟炸伊拉克的電視畫面傳回美國時,美國高級官員竟會開心拍掌和擁抱,更表現出無耻和無知的一面。
奧利花史東拍此片,重點是呈現當時閣員的表現和反應,其實他這樣揭露美國今天的敗象更深刻到肉。今天美國走向衰敗,並非總統一人之錯,而是整個政府高層失職。
拍攝這部真人真事電影,一切目的都是為了呈現歷史事情經過,導演試圖重現給世人看到一幕又一幕,讓大家認識和了解真相,這大概是此片最大意義,大家勿辜負他的苦心。發表批評意見和發洩情緒,以歷史觀來說,並不重要。(完)
5 ) Fool Me Once...Shame on WHO?
那个“The End”的字样摆上黑屏的时候观众一时还反应不过来。片刻之后电影院里面有人振臂高呼了一声“Obama!” 集体鼓掌,起立退场。
一直认为Oliver Stone是一个人杰,这个片子的结尾应该在我看过的所有片子里面排名前十。在那一刻,我为布什感到彷徨,我为他感到心碎。而那个垒球为什么就消失在苍穹天际再也不掉下来?为什么找不到萨达姆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什么战争胜利了却会被反噬?为什么一片苦心却换来嘲讽,刁难,与公愤?
关于讽刺,Michael Moore的是尖酸,而在Oliver Stone手下则是浑厚,浑厚得一切情有可原。我不恨他,真的不再恨他了,虽然几个小时前我才跟朋友说起小布什大概是美国历史上最操蛋的总统,他上任的这八年搞砸的事情太多,连马上下台前都要逼急经济危机一把,责无旁贷。
其实人家也不坏,不就是笨了点么?人一蠢那叫憨厚可爱,凭什么上任的时候你们要拿鸡蛋砸我?凭什么我在下台前你们还要拍一部片子讽刺我?我刚刚一直在想布什今天有没有来看这个首映。他会不会回家躲在劳拉的被子里面哭。
我万分感慨的是媒体自由的突飞猛进。以前大片子都只敢拍死人,现在不仅仅拍活人,还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他骂一顿。而这个片子居然不会被禁,这个导演居然不会被抓——什么时候,中国才能也有这样的君子风范啊?
6 ) 小布什传:至少我很会躲鞋..
09年初世界被两只鞋扰的热热闹闹...一只把土耳其某特产鞋炒的红红火火,另一只made in china,据说是adidas,是不是又要有什么抵制事件了....看看两位当事人的反应,一位在事发之后说"我不会就此感到烦扰.这就像是你去参加一个政治集会,有人会向你喊叫.这是获得人们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当有记者就此提问时他说"闪躲是我的强项,我想你们也发现了这点,包括你们的提问也是这样."记者们纷纷称赞其身手矫健,布什则得意地说"你们才让我担心,真怕你们会吓得心脏麻痹".另一位在事发之后很沉着,很冷静,一向温文尔雅,有勇有谋的温总理还是生气了"老师们,同学们:这种卑鄙的伎俩,阻挡不了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谐,是历史的潮流,是任何力量阻挡不了的.请让我讲下去."当时真捏了一把冷汗,怕总理先生会急中生智再来手拿手的古诗...一个是被所有人称为史上最蠢的美国总统,另一位是我们杰出的总理..你喜欢谁的处理方法?
这个电影就是这位传说中最蠢总统George W. Bush的传记电影,哎,别忘了,他为什么能当上总统,不还是你们选上的吗?..一般的传记电影都是在当事人去世之后才会出现,可是奥利弗斯通导演这次貌似是枯竭了,在一部温吞的世贸大楼之后,回归老本行,为总统立传(本片上映时,布什还没有卸任),为一位在世,而且还在位的总统立传,真是惊为天人..
这样一部电影当然杜撰为大多数,但是导演在拍片之前做了很多功课,把小布什在耶鲁时打架斗殴的事件都翻出来了,演员选择也严格按长相口音等甄选,奥利弗斯通这次没有像对肯尼迪和尼克松那样增加许多自己的观点,只是客观的在镜头前讲述小布什从上耶鲁到伊拉克战争失利这30年的故事,没有一点贬低,或赞美,只是让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好莱坞大愤青华丽转型,实属不易.
影片很轻松,两条线,一条是已经是总统的布什在伊拉克战争上的表现,另一条线就是成为耶鲁学生到德州州长的心路历程.经过两个小时的观影,我们可以惊人的发现,现在的金融危机,现在混乱不堪的伊拉克,阿富汗,都是因为小布什和老布什赌气所致,一对父子的恩怨导致如今混乱的世界..
为什么一个这么蠢的人当8年的美国总统?布什参选的原动力是什么?这些就是奥利弗斯通拍这部电影的重点,他想让大家看看,自己都做了什么,这八年让世界变成了什么样子..在电影里,小布什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证明他的父亲老布什是错的.小布什的梦想是成为一名棒球运动员,这是他最大的梦想,但是他却不会打棒球..年轻时不务正业,没有一项能干的下去的工作,无所事事,老布什对他很失望,老布什始终最喜欢他的哥哥,杰恩,耶鲁优秀毕业生,而布什..只是勉强毕业而已..活在父亲每天的轻视与不屑,还有一个优秀的哥哥,没有人重视他,布什只为了证明老布什的错开始从政,靠一个人的力量竞选州长成功,最后当选两届美国总统,当然伴随他的是一个挥之不去的棒球梦..
小布什的扮演者乔什布罗林在化妆部门的鬼斧神工之下,完整的刻画了一位在世的美国总统..说话的方式,走路的姿势,惟妙惟肖.我觉得这30年间样子似乎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还是值得信服的.表演很棒的有劳拉的扮演着,还有高级顾问,副总统切尼.赖斯扮的好不像啊..一直出镜但是却始终没说几句话,还有鲍威尔的演技也很怪,说实在的就是不像.
音乐很古老,却很好听,都是50,60年代的乡村音乐,很动听,等着下个原声来听.我讨厌这个片子的剪辑,虽说两条线的处理很正常,但是在这部里面,很不讨巧,怪怪的..这部片子很娱乐,但是可能没有许多人期待的选举内幕之类的爆料,但是看美国总统在银幕上上蹦下跳本身也就很有观赏性了..值得一看的..
呃,章小蕙有出场,在结尾的时候,以记者的身份问布什了一个问题
Asian Journalist: Mr.President,What place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in history?
Gorge W.Bush:History?In history,we'll all be dead.
是一个不错的笑点,不过这个问题结束之后布什却遭遇了令他尴尬的一个问题.
另一点就是阿娇的戏份被删掉啦,其实本来也就几秒而已..国内媒体总拿这炒作挺没趣的..
想起一个故事,记得有一次,布什回访母校耶鲁大学,应邀在一毕业典礼上演讲,他说"我当年从耶鲁大学毕业,只听见台下一个很高的声音接到"barely!"(几乎没能的意思),全场顿时很不给面子地一阵哄笑.但是布什也没有怯场,用下面几句话,博得了掌声"我要对今天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同学们说:干得漂亮,而那些比较差的,唉,你们也不要气馁,你们也可以某一天成为总统.但是,可以告诉你们,毕业了同毕不了业差得可大啦,那样只能当副总统."这是因为当时副总统切尼是耶鲁的肄业生,于是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现在小奥上台了,布什离开白宫,无论他8年来为世界留下了什么,你会不会回念这样的轶事?..
7 ) 我的棒球梦
布什的人生真像是一出戏剧,一部电影。这哪像一个政治家的日子啊。
一辈子的奋斗目标,竟然大多了是为了和父亲的赌博,或是斗气。为了摆脱偏见,上哈佛;为了得不到重视和信任,竞选州长;为了完成父亲在任的遗憾,除掉那个“婊子养的萨达姆”。
几个头头围坐在椭圆办公桌前,探讨着打不打伊拉克,最后的帝国论,让布什下了决心,原来既能替父雪耻又能统治这个星球,干吗不干呢。而且,原来前国务卿鲍威尔那么温情脉脉,清风细雨,维护着其他世界的人民利益,真是不易。不过在切尼、中情局局长、国防部长等一干人等眼里,这孩子也太天真了点吧。
赖斯,这个传说中的狠角色,怎么如此龙套,前一个小时几乎没有在任何场合说任何一句话,看来美国这个国家不怎么需要安全顾问。以至于国务卿,他们只需要在外交场合传达一下小黑屋的会议精神即可。
劳拉真是形神兼备,演员选的不错;鲍威尔最失败,完全不知在搞什么。
其实布什也挺能耐的,大家都觉得这个人智商如此之低,可人家还是当了总统,而且还连任,不管00年大选是否作弊,不管戈尔是不是很可惜,不管04年的克里人气到底高不高,人家是有自己的两把刷子的。虽然缺乏些沉稳和圆滑,但是也够机智和幽默,比如当记者问“你觉得你在历史中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布什说 “在历史中,我们都死人”。
虽然他年轻时无所事事,干什么都没常性,但是当他想干什么的时候,他都做到了,都成了。不管是在钻井平台,还是在白宫,他都是一个很随性的人。下的决定也是这样的,至于简报写了什么,至于提案有些什么内容,管他呢,数数页码就够了。
不得不说Josh Brolin对布什的刻画真的是很到位,从表情、举止、到说话,都活脱脱的让人信服,尤其是漫步在自家农场,悠哉的踱着小步,那感觉,棒极了。
不过美国总统的伙食也真不怎么样,三明治从头吃到尾,还竟是些生菜番茄之类的。也不至于这么朴素吧,谁看的见呢。。
布什的棒球梦真是不轻,片子以此开始,以此结束。不过区别是,开始的时候,身着了某队的外套,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成功接球,引得万人欢呼;在结尾,还是这个球场,没了太阳,没了欢呼,球,也没了。
看完这片子,你会喜欢上 乔治·沃克·布什 这个人。
单就Oliver Stone来说不算太发挥出应有的尖锐,他甚至做到比较客观的看待布什(这不像他。。。)。不过Josh的惊艳演技,让我完全没看出他以前的角色的影子来,所以加一颗星
如果导演不是这么急于贬低Bush 效果会更好些
Your point of view depends on what you watch.
跟Nixon比起来,此片简直就是垃圾。配角刻画全面失败,从鲍威尔赖斯切尼,到劳拉拉姆,只有卡尔洛夫和老布什勉强成功;情绪段落与情节段落,主线段落和闪回段落,强段落与弱段落一团浆糊,完全没有用心结构;二百五的配乐,不是说严肃传记电影不能用杂耍音乐,但不能用得如此浮夸随意;真是失败透顶!
haha is this Oliver Stone's love letter to Laura Bush?~Why does she even love that idiot? And why on earth is Condi Rice soooo exceptionally horrable in this film~~
其实lil' bush也是一个特别憋屈的人。跟他爹性格截然不同,为了博爹的赞赏才去竞选州长总统什么的,还落得一个臭名声。他要是做小混混,铁定会更成功。PS这里面的赖斯小姐演技要多差有多差。
作为号称最愚蠢的总统,小布什给了全美人民太多谈资。伊战葬送了他的政治前程,也给他带来了口诛笔伐,但在911后,美国最为脆弱的时刻,他强硬的鹰派姿态给了这个国家得以前行的精神支柱。所以斯通这次不再评判功过,而是较为公正的记录,对于这个毒舌而言实属不易
W的悲剧……悲剧在其本意向往棒球事业,却被政治世家的大环境逼成了美国总统。同情争议个体抨击社会环境始终是斯通的作者倾向。只是这次锁定对象的身份太过显赫,作为广受非议,以至于再度旧瓶新酒会让人感觉是在解围洗白。也难怪当年克林顿访中期间找斯通联系到影片转给小布什,他看过之后颇感欣慰。
其实是非常好的一部片子 如果懂得欣赏的话 Oliver Stone有功力 Josh Brolin接片子水准好莱坞第一名 人物很鲜亮 如果要认真起来那还真就输了
3/10,大囧。配乐那叫一个煽情啊,好像不把观众煽死就不甘心似的。布什在他老婆床头说的那番掏心窝的话差点没把我雷死,摘录如下:I mean, all I wanted to do is make this a better and safer world...for everyone.There's good and there's evil...... That good ultimately wins out. But you have to fight for it.
父亲、棒球、粗口、伊拉克乔治布洛什向观众360度展示了一个小布什不知有多少成的内容是真的不知是塑造还是重现了总统先生但我真实地被打动了老实说,很崇尚美国人那种思考方式
记得当时电影院里看的人不少,美国人可能真是去的看的,而我纯粹是去看笑话去的。
3星半~Oliver Stone改变了以往的犀利批判风格PS:Ioan Gruffudd居然在里面演布莱尔首相,他哪一点像了……
难以企及《尼克松》。布什是好同志,历史将有定论。
斯通从亚历山大大帝开始就像变了一个人,反恐战争也似乎被描述得和布什的为人没一点关系,总统做总统的事,总统班底则有自己的小算盘,像是半个权利被架空的皇帝
这是一部喜剧,全场笑声此起彼伏;这是一部牛仔剧,熟悉的西部音乐不时扬起;这是一部广告,前半部分的主角是Jack Daniel;这是一部欧洲片,bush竟然有迷惑+缓慢钢琴伴奏的片断;这是一部宗教片,God is everywhere;这也是一部宣传片,无需解释……
如果你生活放荡不羁,学业一塌糊涂,在四十岁前一无所成,家人对你不抱希望,前面还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哥哥始终压着你抬不起头,你可以去竞选美国总统……不过前提是你生在布什家……
形象塑造得可堪信服,比较客观。小布什有他可爱的一面,虽然鲁莽,但行动力十足,敢想敢干,言出必行,这点儿是政客很少有的。他看起来简直是失败者,但正是这种屡败屡战,赢得了民心,他都能当美国总统,我们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个鲜活的小布什,一个争议的总统,一个勇往直前的 牛仔。也许正是因为他的牛仔精神注定了他是一个保守党的右派人士,不顾后果的将正义与邪恶的斗 争推向前台,但是政治与媒体是个复杂的东西,因为打击邪恶而滥用国家权力以至于侵害到人权,注定会黯然退场
一般吧,没想象中那么好,后半段不错,可是结局并不让人满意。OLIVER啊,您这次没成功,虽然我一开始很看好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