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被现实裹挟的爱情
每看一部剧,总是容易被戏里戏外的角色搅浑。
整部剧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为背景,在摇晃闪躲的镜头下观摩苏州河,它破旧陈暗,劳作的人们以此为生存之道,在这条略微渗透着腐朽之味的河流上生活,还世世代代。每条河乍眼一看都不甚特殊,可是,如果它有一个感动的故事作为底色,那么这条河的身价便直线上升,毋庸置疑,故事的渲染力是超乎我们的预计的。
美美是众多简单但对爱情充满幻想与猜测的女孩的缩影,影片开头便是周迅特有的低沉透着坚毅的嗓音在不断发问——
美美: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那样找我吗?男:会啊。美美:会一直找吗?男:会啊。
美美:会一直找到死吗?男:会。
美美:你撒谎。
她连连的发问,这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但悲凉的是她的单纯并不允许自欺欺人,她亲口推翻了这个谎言。世界太多匆匆过客,在这里你我相遇,彼此相谈甚欢,到了下一站,我们命理离别,于是可以互道保重再见,各自踏上另一段旅程,去认识新的朋友,剩下的只是缅怀。能相伴相守的仅此一人而已。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找这样的灵魂伴侣,就在不断的希冀中了此一生,走走停停间,爱情呢?
2 ) 得到男人的爱高于生命本身——美人鱼的存在价值
不到一个星期前,和一个男性朋友去电影院看了《白鹿原》,从电影院往回走的路上,我能明显从他表达的语气中感受到他对田小娥“淫荡”的不满与厌恶,而为什么我看到的全都是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悲凉与女性对命运的抗争。
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男性都喜欢《苏州河》,我实在不明白,许是这部电影不仅满足了他们对女性窥探欲的情色视角,以及将女性当做玩偶一样摆弄的快感,影片呈现的叙述方式还为他们恰当地贴上了文艺青年的调调,可无论是牡丹还是美美,我看到的都只是她们在所谓爱情中失去的全部自我甚至生命,而这一切在失去时的姿态还如此的圣洁,值得礼赞,这一切都只徒增我对《苏州河》的恶心与厌恶。
中山大学的艾晓明老师有一篇著名的学术论文《那一盆泡了两千年的洗澡水》,节选在此,不多说了:
“中国第六代导演娄烨,其作品也不脱此俗。他的电影《苏州河》虽然至今没能在内地放映,但它连获几个国际奖项,这对导演的个人风格无疑是极大的肯定。正因为如此,电影里的性别与观看问题,值得在这里提出来讨论。
在它的VCD封套上写着这样的广告语:“当希治阁与奇斯洛夫斯基巧遇于二千年的上海,当王家卫初晤徘徊于重庆森林的两生花是则古老的神话,抑是个后现代的传说?”这里涌现了五个导演加影片的符号,提示人们注意《苏州河》与其它电影语码的牵涉。的确,希区科克式的命案悬念、奇斯洛夫斯基式精神上的孪生子、王家卫般疏离的城市影像,这个影片里都有一点。但是就作品里性别关系的结构和女性形象的表达来看,不如说它和裸体、沐浴、偷窥与认同系列的视觉作品属于同一脉络,我指的正是男性凝视女性、进而依据这个被凝视的镜像让女性认同的脉络。
《苏州河》设计了这样两段故事,都由一个带摄像机的个体摄影师讲出。第一段里,一个叫马达的青年弄了一辆摩托车,在送货过程中,客户给了他特殊的货品,未成年的孩子牡丹。牡丹的父亲每逢叫女人的时候,就打发马达送牡丹去姑母处。在这个交往中,牡丹爱上了马达,她甚至不惜在下雨天跑去找马达,表达对爱的需索。为勒索牡丹父亲钱财,马达绑架了牡丹。得知自己成为人质只是为45万块钱后,牡丹手持马达送给她的美人鱼跳进了苏州河。在第二段故事里,马达出狱后回到城市。他在城市里寻找失落的爱,遇到了在酒吧浴缸里扮演美人鱼的美美。美美和牡丹长得一样(同样由周迅扮演)。马达不断对美美叙述牡丹,美美为之感动,开始在自己的大腿上贴牡丹花,这标志着她已经认同并开始模仿马达叙述中的人物。
摄影师感觉到马达介入了自己的生活,他质问马达,而这时马达突然宣称他找到了牡丹。镜头切入一个相认场景,牡丹现在是个平凡的售货员,她终于和马达破镜重圆。但在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摩托失事,他们双双丧命。
这个片子里有几个与我分析的 “苏珊娜”系列相关的符号:水、沐浴、窥视和被欲望的女子。首先,水,在这里它是新写实电影风格里缓缓呈现的苏州河水。其次,它是酒吧鱼缸里的水,美美在这缸水里被人观赏。第三,这水是先让少女牡丹投河、最终又淹死了马达和成人牡丹的河水。牡丹第一次投河,缘于对马达出卖她的恼怒。她第二次丧生,则提示了爱情团圆的不可信-欲望的危险。
美人鱼是一个道具,它把两幕故事和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物联系在一起。电影强调的是男人寻找的执著和女人对这种执著的感动。在这个感动中,一切欺骗和摧残都得以化解。美人鱼的神话意蕴是:得到男人的爱高于生命本身。
《苏州河》让一个失意的、神经有问题的男人充当爱情神话的主角,仿佛解构了爱情的不存在,这个设计也与疏离的话外音、从不露脸的叙述者相呼应。它强调故事的虚构性,似乎预先防备着认真的文化分析。但我无法放过的是,故事里把两个女子都设计为有待领养(反对虐养)的爱情宠物,有意模糊男主人公致人死命的责任,这究竟是为什么?电影的讲述告诉观众,这是对明知不存在的浪漫爱徒劳的寻找,牡丹投河之死立即结束了第一幕,而马达神经质的寻找 (它体现为一系列跟踪、窥视和窥视下的画面)却是第二幕的重头戏。明明是未成年少女牡丹是一场诈骗中的受害者,但在电影里她却被表现成主动的性诱惑者,成年男子马达则被表现为被动的,他的犯罪似乎是身不由己,而且是受制于犯罪团伙里的女人。由于电影完全不考虑少女牡丹投河给她带来的任何身心创伤,因此,它所传布的文化信息是无理性的:寻找爱显得很重要,无论多么徒劳;而爱什么人、爱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女性在这个男主角寻找爱的历程中,她们分别扮演诱惑者、启蒙者、被认同和被寻找的目标物这些角色。她们的存在烘托男性寻求,体现男性的重要。《苏州河》最终可以让早年投河的牡丹一经指认,立即重返马达怀抱,正是基于这种对男性重要性的体认。这个信息误导的问题在于,它把妇女的痛苦、妇女的生命代价一笔勾销了。而女性的价值也仅仅在于她终于有了前来领养她的爱情主人。
电影里还有一个似乎不经意的信息,那个指挥马达作案的女骗子居然叫萧红(长相和萧红肖似)。难以相信艺术家娄烨不知道萧红是谁,因此我无法把这个解读成巧合。设想一部女导演拍的片子里某个罪犯叫鲁迅或者钱钟书,娄烨也会感觉怪异吧。不是说不可以拿名人来游戏,而是说游戏的精神本当是戏弄权威、消解权势;如果游戏不利群体,那是在帮谁呢?”
3 ) 苏州河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象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语气肯定)
会一直找吗?
会。(语气减弱)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犹豫)
你撒谎。
又是一部喃喃自语的片子。用颓然而华美的语调讲述两个爱情故事。一个因为伤害而导致不懈地寻找,一个因为寻找而终将造成伤害,伤感,颓靡,堕落,幻若烟花。
马达和牡丹。 爱情总在不该发生的时候发生着,由此而美丽,振荡人心。罪恶是浑浊而黑暗的沼泽,马达深陷其中,罪恶的灵魂并未消亡,对牡丹的爱情成为马达对自己最大的讽刺。牡丹带着自己理想的爱情跳入苏州河,幻化成她所渴望的美人鱼,她的眼睛在入水的一刻还停留在男人脸上,甚至笑容没有一丝扭曲。
马达和美美。对于马达,美美成为牡丹的化身。美人鱼的故事,在狭小的,阴暗的,低劣的酒吧里面复活,成为了招揽生意的方式。马达在美美那里化解内心痛苦和创伤,使他背负着十字架的灵魂得到暂时的安歇。而对于美美,从马达身上,她找到了理想的爱情境界。她希望找到早已被浑浊的苏州河沉淀的爱情。
牡丹。纯真、美丽、活泼、顽皮,家庭的破碎是她的感情世界苍白。当马达这样一个英俊的男人出现在她面前,弯下腰,为她系好鞋带的时候,她被整个的融化了。从此为爱毫无保留地付出所有,爱得如此暴戾,放肆,纵情。她微笑地跃入水中,不给自己一条退路,决绝地处置自己。
美美。化浓艳而颓废的妆,在镜头前自在地摆弄各种自由的姿势,放肆地笑。 带着永远消失的可能。她习惯把手臂叉在胸前,那是一种孤独的姿势。看到她那样的姿势,我知道,她是孤独的。她的失踪,她的询问,并不是因为她爱那个拿摄像头的男人,只是因为她的孤独。从她的抱臂走在人群中的姿势,我知道,是这样的。她不相信每天和他纠缠的男人,她只能自己抱紧自己。以这样孤独的姿态,走过车水马龙。
在这座城市华丽的表象下流动着的、悄然无声的悲痛与麻木……这部电影,也不能告诉我们爱情是什么,它只能唤起你每一根因为寂寞而绷紧的神经。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象马达那样找我吗?
会啊。(语气肯定)
会一直找吗?
会。(语气减弱)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犹豫)
你撒谎。
4 ) 垃圾与爱情
一个很怪异的联系,垃圾与爱情,毫无关联。
从江边宿舍到挑子湖路有一条捷径,一条窄窄的小街,它约定俗成的名字叫油烟街,一个形象的名字,可以想见街的脏和乱,但是我喜欢叫它小巷,不知道为什么,或许只是一个怪异的想法或者潜在意识。
没有太多为什么,小巷向来如此,每当一个人就一定会走这条小巷,不仅快,而且很安全,莫名的安全感,没有打扰。
小巷是所有能想到脏和乱集合在一起的想象,窄窄的街延伸的都是小的饭店,廉价的脏的小店,墙壁被烟熏得黑黑的而且泛着油光,潲水可以随便乱倒,凹凸的地面只要有一点水就会形成一个个小小的水洼,踩得鞋子黑黑的湿湿的,垃圾到处都是,散发着饭菜馊了的异味,的确是很乱的,在很多时候很想数一遍这条巷子的饭店到底有多少,还是没有一次能够继续下去的,没有原因。
即使脏乱的现状,师大和师大附中的孩子们依然乐此不疲在这条小街上上演着人类最低的需求,拥挤的人群,演绎着各种各样人所不之的故事。
这条小巷住着很多世俗的人们,这让我想起张爱玲的小说,用最美丽的词句描叙着俗世的男男女女们的爱情,简单的计较的俗世的爱情,爱情往往衍生在酒足饭饱后的某一个午后。
或许这就是油烟街文化吧,一种脏乱的繁殖细菌的文化,在这种脏乱下还隐藏着一些人们的简单情感,例如爱情。
当我看了娄烨的电影《苏州河》后,更坚定这种看法,在泛着垃圾的苏州河上也能产生象马达和牡丹那样的爱情。相对来说电影还是挺奇特的,以写实的描写镜头开始,却以文学性的语言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整个故事,娄烨或许是想更突出爱情的主题吧,真的会用一生去寻找吗?一个暧昧的结局,据说娄烨是有些自恋的,果然如此。
牡丹爱上马达,富家少女爱上一个速递员,后来他利用这种爱情绑架了牡丹,牡丹跳河然后马达再寻找,然后发现了另一个女子长得极象牡丹,然后就是纠缠的故事,一个纠缠不清的爱情故事。
剧情很特别,更特别的是在充满垃圾的苏州河上他们的爱情,一个绑匪和富家少女的爱情,爱情让绑匪变成诗人,是否应该打个问号呢?出狱后马达执着地寻找,他说,我总相信牡丹还活着,她还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很喜欢他说这句话时的落寞而执着的表情。
娄烨似乎很喜欢用特写,牡丹的特写,马达的特写,美美的特写,不知疲倦地特写着,看多了视觉疲劳,镜头的失焦晃荡着每个人的心情,无休无止,没有终结。
很喜欢周迅在电影里叉着手走路的样子和闪烁的眼神,马达骑着摩托车和牡丹丢着京片子,潇洒的样子,周迅最后说如果我走了,你会象马达一样找我吗?“我”没有去寻找周迅,他宁肯去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并不是所有垃圾衍生的爱情都来得可靠的,就象“我”和美美的爱情。
或许精致的爱情已经让人产生审美疲劳了,人们更愿意看到奇怪的纠结的爱情,就象《新桥恋人》里的米雪遭遇丹尼斯的流浪汉的爱情,脏的无以复加,在最低的境界里碰到的最真的爱情。文说她更喜欢干净一点的爱情。是的,没有人热爱脏的世界。
在垃圾中总会找到人最真实的东西,在孤独的世界里游走发现总有一天要妥协,就象《阿斯匹林》的梅婷孤独地等待她的爱人直到有一天她发现无法继续下去,只能妥协,屈就俗世的爱情。
继续走油烟街,继续去呼吸带着油烟味的空气,继续与那里的垃圾为伍,一天天地走过那脏脏的小巷,感受藏匿于脏脏的小巷里的俗世的情感。
5 ) 转:关于一个人的怀念文|娄烨
关于一个人的怀念文|娄烨(电影《苏州河》导演)
记得那是1989年,我正在为我的毕业短片寻找男演员。在中戏宿舍,正在跟几个朋友聊天,他进来,借火,然后离开,朋友介绍说他就是贾宏声。后来我们又找机会随便聊了一会儿,我说我在筹备毕业短片,不知道他是否感兴趣演,他说行。就这样,他就成为我的第一部16mm短片《耳机》的主演。也成为我的很好的朋友。
毕业之后的那段时间,我们经常见面聊天,主要是聊电影。我们经常会和朋友一起去资料馆、科影看片,然后在看完片后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喝酒到深夜。还记得那段时间经常在一起的朋友有吴涛、花清、马晓晴、大年、张锡贵、王昱、耐安、王小帅、李俊等等。就这样,一直到1992年的夏天,我们终于一起在上海开拍我的第一部长片《周末情人》。记得之后王昱说影片的拍摄好像是一个大的Party,所有的朋友都聚在了一起。大家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
《周末情人》的审查工作非常不顺利,一直未获通过。这让我们很消沉和痛苦,在这样的心情之下,1995年的春天,我在上影准备拍摄《危情少女》。自然还是他来演。他也觉得很当然,当时我希望他成为我的所有影片的男主角。很多朋友都说我已经爱上他了,事实大概是这样。
他来了,留着长发,还是很酷。抽烟很厉害。并且不想改变他的发型。我说头发必须剪,不然你就不能参加这部影片的拍摄。我们争吵,并且非常的不愉快。我们彻夜长谈喝酒,但谁也没有让步。结果是制片人耐安将他送上回北京的火车。
之后断了联系,只是从别人那里偶尔听到他的消息,但是我每次在跟演员做发型工作的时候都会想到他。
1998年,我开始准备《苏州河》,习惯性的我想到他。我越来越清楚自己其实像以前一样还是忘不了他,还是喜欢他,喜欢他的所有,他的眼神,他的脾气,他的幼稚和不讲理,和他的所有那些毛病。而且我也知道他很清楚我喜欢他。
于是约着见面,在他家附近吃拉条子。我知道之前他的状态很不好。我问他行吗? 干得下来吗?他还是像以前一样说行。
因为他很长时间没有工作,所以刚开始拍摄的时候他有些不适应。但对我来说这让他更迷人了,完全不像一个演员在表演,他在真实呈现他自己的内心,他的表情和身体是那样的感动我和摄影师王昱,让我们着迷,当然同时还有周迅。记得在完成《苏州河》之后,我曾经有一次对周迅说:我们都应该感谢贾宏声,感谢爱情。记得当时她一下子哭了。
他就是一个人,有时候迷人,有时候脆弱,有时候迷惘,有时候坚强,有时候愤怒,有时候狂妄,有时候沉沦,有时候无助,有时候绝望。这些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但同时,他也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宏大的世界,这是他的真实,也是他的勇敢和优秀。正因如此,他也比我们这些“拐着弯想上天堂”的人来得自由和快乐。
我跟他约好过,他40岁以后再一起拍一部电影。
在他离开的那个晚上,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是一个不眠之夜,我想他知道的。
深夜,我收到《苏州河》副导演毛小睿的短信:“从此看《苏州河》不再是一部电影,不再是一段经历,而是对一个人的怀念。”
不仅仅是《苏州河》,他参加工作的所有影片都将是他的生命的呈现。那些影像连起来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
我很荣幸也很自豪跟这样一个人共同分享过生命时光。
2010年7月9日,清晨,北京
6 ) 关于苏州河的几种城市记忆
一、 楔子:苏州河畔的都市游荡者
娄烨执导的电影《苏州河》讲述了发生在上海苏州河畔的一段交叉的爱情故事。影片中的摄影师“我”、酒吧演员美美、送货的马达、女孩牡丹可以看作本雅明意义的城市里的游荡者,他们来自社会的底层,他们所追寻的梦想被残酷的现实吹散。马达是个中学辍学的小混混,沦落成为城市里的送货人;来自破碎家庭的姑娘牡丹渴望施瓦辛格式的臂膀做依靠,却不幸落入绑架的圈套,纵身跃入河里去童话中寻找不渝的爱情;美美在酒吧的玻璃池中扮演美人鱼,经常毫无缘故地消失一段时间又回来。而“我”则是影片中最纯粹的游荡者,自称摄像师,实际上是一个没有固定职业的男青年。他为了生活什么都愿意拍,由此得以见证都市人的婚嫁、生日、隐秘、喜怒哀乐等等一切。然而他最喜欢的漫游方式,是经常一个人带着摄像机去拍苏州河,顺流自西向东穿过上海,他熟稔两岸近一个世纪的传说、故事、记忆,目睹它成为一条最脏的河。这条河记录了一切,记录劳动的人们,记录友谊,记录父亲和孩子,记录孤独,还有婴儿的诞生,女孩的投河自杀,年轻恋人的的殉情……“我”算是四人中最纯粹的都市游荡者,“我”是个不露声色的人,甚至没有在观众前露出过脸孔,话语里也没有表露过感情,他清楚地知道都市里生活的本质。
导演为他们四个人各自设计了一个道具:摩托车、洋娃娃、贴印刺青和摄像机。主人公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机械复制时代的工业产品的菲薄意义,幻想借助它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若干年以前,马达骑上朋友偷来的一辆摩托车,渴望能去他乡做出一番事业而后衣锦还乡,他不明白城市的迷宫不是一台摩托车就能绕得出去的,他为了生活只好来回重复在大街小巷当中。美人鱼洋娃娃只不过是一团棉花和几块布的制成品,粘稠的苏州河水离那个透明的海底世界不知道有多远,然而牡丹纯洁的心还在等待着真爱,这一等就是好几年。美美在酒吧里结识陌生人,享受着一次次快餐式的爱情,可是当她知道马达和牡丹的故事之后,几次偷偷在腿上印上牡丹花图案的贴印刺青,希望它能带着自己走到童话世界中去。摄影机是冰冷的,它毫不撒谎地记录眼前的一切,但却毫无知觉毫无感情,手执摄影机的“我”大概和它融为一体了,一切都不为所动,也许他真的是一个艺术家,自觉安排着一次次的爱情又能自觉地结束它。
80后作家周嘉宁的小说《苏州河往事》用青涩的笔调讲述问题少年阿童木和三三从小学到成人的故事。两人都是不被老师和同学接纳的孩子,他们的价值观也不同于主流,即认为努力学习上名牌大学做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于是他们逃课,穿行在万家宅棚户区连片的房顶上,穿行在腐臭的苏州河边,一切被遗忘的角落在他们眼中都是乐园。上海都市化的进程恰好伴随着这一代的成长,熟悉的住宅被拆,承载着秘密的苏州河水被涤清,成长的记忆被抹去让他们害怕又挽留。而游荡还在所谓的垃圾学校的学生和社会青年当中继续。
二、苏州河的记忆
时间经常会被比喻成一条长河,永远川流不息,潮涨潮落。苏州河恰好是这样一条河流,虽然它往往带来的不是轻松浪漫的回忆,可是它却更厚重更值得言说。百年来上海的都市化进程使苏州河成为一条城市内河,两岸杂糅着光怪陆离的色调,典型地象征了中国都市化的特点。
《苏州河》一开头便是摄像师“我”拍摄的苏州河两岸残存的废弃建筑和桥梁、疲倦的人群、行驶其上的垃圾船、驳船,配以冷峻的画外音和断续的金属质音乐,苏州河呈现的是麻木荒废无奈的景象。在不远处隐现东方明珠提示着商业区的邻近,拆迁还在岸边继续,高级白领、民工、拾荒者都在这条河边上演着各自的酸甜苦辣。安土重迁已不属于这个年代,不属于这条河,杂陈五味的游荡成了主题。记忆变得如此脆弱以至于我们要依靠种种手段来保留来唤起。2007年6月20日——7月3日,上海摄影家陆元敏在苏河艺术中心举办“陆元敏•苏州河摄影展”,展出了他在1990年代拍摄的40件作品。被报纸和网站纷纷转载的宣传文章里有这么几句:“苏州河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在相当长的时段中这条河与每一个上海人有着不可替代的血脉关联。……在这些温暖的黑白照片里,孕育的每个细节都在开启我们对于历史的追溯,同时产生对现代快节奏生活的质疑。……作为敏锐的摄影家,他表述了‘他’的河流和‘我们’的河流有着根本的差异,对旧日点滴时光的追忆也使我们百感交集。城市大规模地改造是一个当代现象,但当河流不再是‘他’的河流时,苏州河的精气神在人民生活中的内在瓦解、断裂就已经开始了。……用黑白镜头细腻而又敏锐的捕捉到了隐没在历史的背后和角落的人们,将唤起了我们每个人的共鸣。”这段看似矛盾的介绍实际上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对都市化的一种反思,对传统文化的找寻和焦虑。
在周嘉宁的《苏州河往事》中对周边建筑的表述立足于日常生活和中学生式的感受,显得过于表面化。20世纪80年代末,万航渡路、严家宅、常德公寓里的不同生活环境区分出居民身份的不同,可是三个小游荡者打破了等级高低的限制,感同身受的城市化进程和自身的成长相联系。都市化进一步拆解了固有的格局,也拆解了三个少年的记忆。主人公三三一直试图把旧日与阿童木和林越远的共同记忆抹掉,可是固有的秉性使她仍旧渴望残酷的青春,渴望游荡。伴随都市化而形成的烂尾楼成为他们的乐园,消防器材拧下来卖钱可以换来拷机,缀满气球的房顶表达阿童木对三三的爱情,也是对都市表白方式的模仿。青春的游荡也有了新的元素。
三、 年轻人的都市欲望
都市里的爱情往往是短暂的,并且有着不同于乡村爱情的负累,也就是所谓的不能承受之轻。情感让我们驻足,毁灭让我们离开。情感指不了前进的道路,都市人的情感需要在徘徊中陷入了二律背反。
孤单少年青春期的相互依靠固然可贵,可是三三和阿童木之间并不能称作爱情,阿童木顶多算是三三借以摆脱家庭去游荡的“帮凶”,所以三三也并不是真正的都市游荡者。除了阿童木,最多的就是和父母坐公交车路过外国语中学“听到巨大的足球草坪上传来弹吉他的声音,隐约有穿着深蓝色球衣的男生们在跑步,方方正正的教学楼里每间教室的日光灯都亮得通明”,她心中是充满对那优裕生活的渴望的,她一直在阿童木和林越远两种生活方式中挣扎。林越远沉没在浓稠的苏州河里使她彻底失去了从游荡的路途上抽身的可能,她选择了内心的自我放逐,作为“杀死”林越远的“帮凶”,永远不可能过上安稳的生活。
牡丹所要追求的是不同于都市快餐爱情的真情,可只是单凭摩托车上与马达的邂逅是不可靠的。都市里彼此都是陌生人,没有了以往街坊邻居几代相识的牢靠关系,男女相悦变成松散的来去自由和性的融合,摄影师和美美便是典型的现代都市爱情。“她从来不说我也不问,没过多久我们几乎整天泡在一起”,美美像是摄影机的模特,伴着都市《夜上海》的怀旧灯光摆弄着头发,或者在阳台上俯瞰外白渡桥上来来往往的众生,喝着酒猜想着他们的人生。牡丹和马达之间有一个感情上的错位,马达起初是怀着绑架集团的任务的,对牡丹的怜惜让他一度退缩,在牡丹坠桥之后他才明白自己和牡丹之间的感情,痴痴寻找,甚至相信面容相似的美美就是要变成美人鱼来找他的牡丹。而他们相逢后的结局是酒醉后坠车淹死在苏州河中,表明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没有合理的归宿,这种理想爱情是不可能成功的,正像影片中的插曲所唱的:
可我眼前总是不断浮现你的脸
总想抓住你视线
可你总想风一样
吹回我身边
轻轻吹走我的欢乐
慢慢留下我的寂寞
模模糊糊看到我的眼前
还是恍惚的一片
飞速的眩晕和酒醉的狂热也是都市人渴求的欲望。三三唯一的长处便是善跑,在留级生小痞子的追打下飞也似的逃命,或者使劲蹬着单车追在阿童木的身后,看到他的头发和衣服都鼓满风,体味到的是自由的快乐。牡丹起初也讥笑马达的车速慢,希望能体会到西方电影中的飞车感觉。现代人在城市水泥的森林里感到自身的渺小,在各种压力感到极端压抑,需要暂时的对身体的超越才能减压。酒精也是一种很好的缓释剂,浸泡了野牛草的伏特加屡屡在影片《苏州河》中出现,这种烈酒加上异域的狂热符号引得很多人的垂涎。马达和牡丹的重逢是略带忧伤的,过多找寻后的欣喜要靠酒精刺激才能找到,结果,摩托的飞速加上酒精作用使他们坠入苏州河中淹死。
四、 结语:心是孤独的猎手
记忆是不可靠的,欲望是无休止的,都市游荡者身处在密集的人群里,感受到的却是深切的孤独。“穿过四川北路来到苏州河,苏州河上没有船歌,上海的霓虹遮住了月亮,来去的人都是匆匆过客;这里的人们都没有家,这里的心都已咫尺天涯,这里的美丽都给了谁,留下黑白的都市繁华;没有人会记得你这个路人,苏州河的岸边踩不出脚印,趁着夜色我们选择离开,却带不走潮湿的清晨”。这是一个叫孙卫的上海青年自己创作的歌曲《苏州河》的歌词。人们在霓虹、股市、楼市中苟延残喘时,偶尔想回归自然温润一下自己的心灵,然而苏州河岸早已没有了自然的痕迹,我们得到的只可能是冰冷的回绝。趁着夜幕游荡者们暂时抛却白日的面具,在一个个聚落中流转。苏州河给不了安慰,只好继续寻找。
7 ) 苏州河:最凄美的爱情故事
马达和牡丹的爱情。究竟是悲剧还是童话。
摄影师和美美的呢?是欺骗还是忠诚。
而马达和美美,只是彼此的岛屿。他们从对方找到解答。
整部影片采用摄影师(美美的男友)的主观视角进行叙事。主观摇晃的镜头贯穿始终。先是如今的摄影师坐在船上流经苏州河,这是所有故事结束之后的他。自然真实的环境音,苏州河边突突的马达声,泊船上的狗吠声,他平静的语气,大量的旁白。开始娓娓道来这一段不真实的爱情故事。无论什么时候,在哪,到处都是摄影师摇晃的步伐。他作为一个旁观者,走过马达和牡丹呆过的每一个地方,目睹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爱情故事。其中也不免有些他的臆想与猜测。
而导演究竟为什么要以身影时的角度来叙事。也许,他是他们之中最理性清醒的人。因为只有他,可以不动声色地客观展现这一切。
因为马达不可以,他陷在无尽的思念与执着的寻找之中,他心甘情愿为自己的过错赎罪,为自己的爱情付出等待与追寻。所以,他是不理性的,他太深厚的感情与怀念,他是一个靠着回忆过活的人。
因为美美也不可以。或者说,刚刚开始的她是可以的,那时的她是一个在酒吧表演的社会边缘人物,她的正式出场,导演采用《夜上海》烘托人物的身份,暗示了那时的她就是一个普通的穿着发亮的红上衣绿短裙的小舞女。那时的她没有对他的摄影师男友有任何的不满。因为她是活在现实中的。但马达的到来,却打乱了她心中的衡量爱的天平。面对马达的执着,她疑惑,彷徨,辗转反侧,她知道,他不是马达要找的牡丹。可是,她还是接受了马达。她的工作间,窗外闪烁的霓虹灯在美美的脸上跳跃,这是一个画面蒙太奇,暗示了她心里激烈的斗争,终于灯光变成普通的白色日光灯,她决定了,要接受马达。而决定之后呢。导演采用一个妓女打扮的女人在KTV唱《解脱》为画内音乐,牡丹表情木讷地用口水将牡丹贴纸贴在腿上,窗外的霓虹闪烁不停。难道这就所谓的解脱吗?
影片叙事采用一个大闪回,是摄影师向观者讲述马达和牡丹的故事。这里有两个剪辑点,即转换时空时导演是这样处理的。第一个,摄影师站在阳台望着窗外嘈杂的人群与车辆,摇晃的镜头闪过一辆摩托车,接着闪过苍白的天空,接着,苍白的天空下,牡丹穿着红白格运动衫出现了,这时,导演采用一小段轻快跳跃的钢琴曲来介绍人物的出场,这也与牡丹单纯的性格相符。然后是马达的出场,影片随之换掉了牡丹的音乐,取而代之沉闷恐惧的音乐,这也预示着马达之后所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第二个剪辑点,是牡丹拿着小美人鱼纵身跳下苏州河,接着镜头一转,是美美穿着人鱼服在透明水池表演。这也为牡丹和美美的身世之谜坐下了伏笔,留下了悬念。
影片的影调采用特技,是整个世界看起来呈现出青灰色,更有力地渲染了肮脏的苏州河,熙攘的人群,沉重的故事。使整个世界看起来阴霾、乌云满布。也映衬出人物的心情,爱情的轻浮与沉重。
在一些细节上,导演很下功夫。红色和青色,是一对反色。美美的着装就只有这固定的一套,红色上衣青色短裙。这不仅体现出美美时刻处于疑惑和矛盾之中,更像是一种暗示,暗示了红色的牡丹花和青色叶子。青色的旧门,青色的摩托,红色的美人鱼,红色的运动衫……这一切都好像有所指向有所预示。
自始至终,摄影师都没有露面,这是导演的有意安排。摄影师可以不只代表一个人,他可以是脸谱式的的人物,他代表的是现代城市红男绿女的速食爱情观,代表对爱的不真诚不主动。他是一个蜗居在壳里的生物,麻木不仁地生活。对于他的面孔,我们没有必要知道是什么样子。也许,他就藏匿在我们的身边。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想马达那样来找我吗?”
“会啊。”
“会一直找吗?”
“会。”
“会一直找到死吗?”
“会。”
“你撒谎。那永远只能存在与童话爱情故事里。”
十二年过去了,开篇苏州河的剪辑至今仍无人能出其右
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然后,当然是爱情。
新浪潮在中国下的最美的蛋。
重温了王家卫式的肩拍摄镜头、大广角、流光溢彩的街道和室内夜景,黑帮电影中的绑架阴谋和绑匪的自相残杀。传达出虚无缥缈的爱情。
比较动人.比较造作.总是要造作的爱情才显得动人,这是真的.
这个混蛋闯进我的家抽我的烟喝我的酒还口口声声跟我谈论什么爱情
如果有一天我走了,你会像马达一样找我吗?
美美对牡丹的模仿,以及美美要求摄影师"我"对马达的模仿(要像马达一样找她)无疑不揭露出人生两大悲剧:人类终其一生对自我身份的误认&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求他人的承认。
这个。。。讲哪门子北京话啊
我从没喝过这么好喝的酒,这酒让我想起了和美美在一起的日子。如果美美没有走,也许我们会象以前一样在一起喝酒,一起在苏州河上漂荡,一直漂向大海。也许太阳会出来,河水会变得很清澈。我没有撒谎,你会看见...可我不会再去找美美,因为我知道一切不会永远。我想只要我能够回到阳台上去,我的这个爱情故事就可能会继续下去。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两个以前从来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当然是爱情。』三岛由纪夫说在爱情这件事上,女人都是专业的,而男人都是外行。不论马达的专情还是『我』的随性,最终都弄丢了爱情,而信到不信的牡丹与不信到信的美美却都勇敢争取到了自己想要的。娄烨镜头下的世界总有种回归影像本质的原始粗砺感。
我有一点点不是很明白苏州河当年为什么被禁播,还是说我看的是删减版?导演的视觉角度很不错,通过别人的眼睛里面来寻求自己存在的价值,自身的价值。这只是一出简单的爱情戏码,只是因为因为两个容貌相似的姑娘从而使得故事变得复杂。那时一个变迁的年代,包括爱情的观念,所以,纯真的爱情成为了信仰
这种片子,故事并不是最主要的,这种琐碎而不凌乱的小情感才是最吸引人和打动人的;大量的第一人称视角和摇摆不定的手持摄影会让观者感同身受,而最令我心有戚戚就是那最后一句台词:"可是我宁愿一个人闭上眼睛,等待下一次的爱情。"
-你会像马达一样去找我么?-会。-会一直找下去么?-会。-你撒谎。
苏州河上二三事,小娄一烨听秋雨,野牛草泡伏特加,遍寻牡丹少伊人
“男人都在等待下一段爱情,而女人则是在等待她的马达”
贾宏声死了,周迅还在拍她的烂片。苏州河变得清了,背景中虚假繁荣的东方明珠和金茂大厦已经不是最高的建筑,上海变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精致到虚假。
这部片子很好地体现了国内第六代学院派导演的特色:极其电影化和风格化的叙述方式,但在这牛逼闪闪的叙述方式之下的故事却无比俗套、缺乏新意。说白了,他们在学校里把电影学得太好了,却对生活本身还谈不上有多么刻骨的理解。
牡丹印花是创伤标记,指向永恒的匮乏。匮乏激发爱欲,而爱欲却不可抵达客体,因而永远在寻找,永远不稳定,正如河中行船。美人鱼很魔幻,她模糊了写实与虚构的界限,也将手持摄影的两种功能(纪录与抒情)统一起来。平民诗意,底层颓废,主观到底,这是娄烨。
在这里有个神奇的《苏州河》后续:~~有天我在淘宝上好不容易发现了那瓶酒~~就是苏州河里那瓶著名的波兰产野牛草威士忌。很惊喜的冲上去问店主有没有现货,店主慢吞吞的说:没有啊!~~但是她并不想由于没货就断下跟我交谈,而是跟我说这种酒的味道和来历,总之就是各种不肯断线~~~ 我猛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