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书信(刘子枫 饰)做了那么多年的工程师,总算被升职成为了局长,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等待着他的却是排山倒海般的各类文件和开不完的无聊会议,令他感到窒息。灵机一动之下,赵书信做了一个和他样貌一模一样的智能机器人,将自己不愿意参与的工作打发给这个机器人做,每一次,机器人都能出色的完成这些任务,没有被任何人察觉出破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机器人的个性开始变得愈发张狂,它渐渐的渗入到了赵书信生活的角角落落中去,甚至开始企图插手主人的感情生活!察觉出异像的赵书信找到机器人和它谈判,要么唯命是从,要么就要被毁灭,面对这样的选择,机器人竟然发动了叛乱!
很难想象这是1986年的国产电影,关于电影的内核,想说的放在短评里了,但我真正震撼于黄建新的画面美学。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是会产生一种“这是库布里克的电影”的通感。很多画面都会让我想起《发条橙》、《太空漫游2001》或者《闪灵》。我不确定我的感觉是不是正确的,或许我在往后看库布里克的电影会注意,我只是先在这里做如实的记载。关于如何通过画面的美学制造出一种荒诞的科幻感:
一. 纯色的画面:有着光亮对比度的橘色、经典的红与黑、白与黑
橘色
红色、白色、黑色
《错位》对于科幻的铺设不是强调机器的复杂和新颖,只是给平凡普通的一切刷了一层油漆,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制造一种和现实的间离感,制造一种神秘。
二. 简洁空旷的场景+平常但怪诞的特写镜头
这里列了三个典型的场景,衣服店、路人和雕像,有任何脱离现实的东西吗?但我们总会觉得空旷、荒诞和陌生,当你不再觉得这是我们的现实世界时,觉察到一种隐约的压迫感时,画面的目的就达到了。制造荒诞不需多说,但制造空旷却更像一门艺术:在我看来,是抽离画面中琐碎的细节,让我们的注意力感到“无所事事”。
或许有些不太平常的是赵局长摆在桌上的机器头。但它制造的奇特不依赖任何技术和特效,只需要借助一个视觉上的“错位”和歪头的视觉效果。
还可以讲一下的是拳击雕像,在开头和结尾,电影都用了一个完整的旋转运镜把拳击雕像360°呈现了出来。这是最使人摸不着头脑的,在我看来,这里用最简洁的画面工具叙述和强调了一个“对峙”的故事——真假赵局长的对峙、人与人工智能的对峙、与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对峙。
三. 明显的几何构图和几何元素:三角、椭圆、方块
这些几何构图和元素几乎不说明任何事情,也不是剧情的关键推动器。它们最大的作用似乎是让画面变得富有秩序和逻辑。什么最像科幻的原始直觉?数学。
我最喜欢我在这列的最后一个镜头,几何不再只是一种装饰,它在彰显着人物的困境:被套上画框成为一个摆设、和永远隔着障碍的书房。在书房里面,藏着机器人赵局长对人类所有秘密的渴望:音乐、爱情、知识和权力。
四. 对称和延时对称的构图
哪怕人物不能同时同框出现,也一定是对称的。这既是让画面变得严整和富有逻辑,也反复对应着电影名称《错位》。错位可能意味着二人的对峙,也可能意味着二人的背对背,前者是一种剑拔弩张的冲突,而后者也可以是一种冷漠和疏远后的分道扬镳。
现实世界是高度混乱的、无序的、充满无意义细节的、琐碎的、充斥着光影与色彩的;那么将人介离出现实世界,制造出神秘的科幻感所需要做的就是:严整、秩序、简洁和极致单调组合的色彩运用。科幻不意味着“科”,也未必意味着“幻”,科幻在这部电影的画面美学里,更多的是一种将人从现实中轰炸出去的感官冲击力。
你这种动作我可不会。 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笑这么开心。 我想在人生的有限时间做一些事情。 那你不想做的事就不做嘛。 你不理解的。不想做的事我当然可以不做,但这样一来,我想做的事情也做不成了。 你不想干什么呢? 开会。一群人瞎扯淡。但有些会还是有用的。 所以你是让我替你开无聊的会? 完全正确。 人和人的关系比较复杂,你要用平行思维去理解。 中央开会,省里开会,地方开会,我们不也得开会吗?这是态度问题啊。 那就开个短的。 开短的?一天的会哪里有场地租,不开那么多天,哪有地方给您喝酒啊。 最近我发现我们的差异越来越大,这使我感到不安呐。 那,我们之间也开个会? 你怕是开上瘾了。 我最近开了很多会,发现你们人类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 你们给自己制定很多条文,但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比如在台上我以您的身份讲话,台下不愿意听也得鼓掌。 我制造你不是要你发表异论,而是要你服从我的意志,否则的话,我宁可毁掉你。 你动不动就训我,但我为你开了那么多的会,你不在的时候,我就拥有你的地位,如果你还是动不动就训我,那我训谁呀?这不是你的性格。 某种意义上,你是我的替身,这个也没错,我不该做出不符合我身份的事。(身份局限) 中央关于克服官僚主义,精简会议的文件。 我已经有思想了,你不能毁掉我。 你还有别的用处,我给你三天时间考虑,让你去生产车间从事危险的工作。 他人影评: 而机器人,做为一个复制人,无昔日的记忆,也无个人身份,只能生活在现在,是以一种破碎和分裂的状况存在于断裂的时间点上。机器人这个意向也象征着当时的人对身份、历史认同的焦虑。 最精彩的要数梦境那段, 很魔性的老夫子坐在大漠里看电视。时间和空间在这里高度被概念化了。一个千年古老民族要实现的“现代化”,就放佛老夫子在沙漠里看电视一样有种奇异的荒诞感。老夫子那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谶语,简直是对一个时代的预告。
最后按下毁灭键,就好像是重头再来那样,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发现很多平常我们发现不了的顽疾,就好像赵书信看着机器人模仿自己的口头禅和小动作也会哈哈大笑,自己平时不觉得,但跳出来就会觉得可笑可想。
电影就是提供了一个窗口,我们会害怕人工智能超强的学习能力甚至超过人类产生情感,通过不断创造机器人从而反超人类,但其实人类能比机器人有更强的创造力,重复性的工作交给机器人去做,从而能诞生出更多更有价值的岗位,但同时也是促使人类不断提升自己的一个过程,没进步谈何发展,但只想有了机器人就便利生活越发退化的话,那被取代也是无可厚非,毕竟没有什么是可以阻止历史车轮向前的。
国产科幻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尴尬状态。
“科”不成,“幻”不就,让这个类别一度被观众打上烂片的标签。
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上映,刷新了国产科幻片特效天花板,并立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1986年国产科幻片曾昙花一现地出现过一部巅峰之作,三十多年间无人能够超越。
今天,我们就来重温这部被遗忘的国产神作——
此片导演黄建新,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新世纪后,他曾拍出《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决胜时刻》等多部影片,并担任了《湄公河行动》《长津湖》等影片的制片,堪称主旋律电影专业户。
但在新世纪前,他的影片却以生猛大胆著称,辛辣尖锐地讽刺时弊。
城市三部曲《站直啰,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都是评分颇高的口碑佳作。
其中《背靠背,脸对脸》深刻反映了中国官场等级森严、明争暗夺的现象,在豆瓣上近13万人评出9.5的高分,并入围豆瓣电影TOP250。
点击图片
可查看《背靠背,脸对脸》推文
而他的处女作《黑炮事件》讽刺了外行领导内行,程序打败专业的中国式办事特色,一举提名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
去年离世的表演艺术家刘子枫,凭借在《黑炮事件》中的精湛演技荣获了金鸡影帝。
点击图片
可查看《黑炮事件》推文
今天要介绍的这部国产科幻片《错位》,可以看做《黑袍事件》的续作。
片中的男主角正是《黑炮事件》中的男主角赵书信,也同样是由刘子枫饰演。
赵书信在前作中做了多年的工程师,终于在这部续作里被升职成为局长。
但迎接他的并非梦寐以求的舒适与自由,而是开不完的会议和排山倒海的文件。
他深知这些文山会海大多数都没有意义,但又无力摆脱。
重压之下,他的精神一天比一天紧张,并做起了被文件和话筒席卷、包裹的噩梦。
赵书信想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他发挥自己工程师的优势,研制出了一个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
这个机器人的外形和他一模一样,并且能模仿他的神态和语气,外人根本看不出任何差别。
最重要的是,他还为这个机器人输入了相关的知识程序,可以代替他去开会和工作。
从此之后,赵书信把开会、上传下达的苦差事都交给了机器人,自己则继续专心投身于科研。
然而,事情并非像赵书信预想地那么顺利。
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累积,这个机器人逐渐产生了独立的自我意识。
它开始吸烟、喝酒,甚至还对人类世界的爱情产生了好奇。
它曾经偷偷瞒着赵书信,和他的女下属吃饭约会。
它甚至还提出了让赵书信批量生产机器人,并为它们赋予自我意识的要求,却遭到了赵书信的拒绝。
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中央开始下达减少文山会海的指示,这也意味着机器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赵书信削减了为机器人提供的能量,并限制了其活动范围,想要在之后把它送到劳动一线。
机器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存在,在私底下偷偷为自己充电,却引发了会议现场的断电与混乱。
它还在路上与一群人发生争执,并使用暴力伤害了路人。
随着事态愈发混乱,赵书信最终决定亲手毁掉机器人,影片也在此戛然而止。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错位》并未使用先进的特效技术,没有在“科”字上大做文章。
它将着力点立足于“幻”,通过一个如《黑镜》般脑洞大开的故事,用极尽荒诞的叙事讽刺了社会、人文、科技、伦理等诸多现实议题。
整部电影的风格相当先锋前卫,在视听语言上下足了功夫。
大量红色、蓝色背景色块的运用,极具视觉冲击力,也分别对应了角色在不同情境急躁动荡、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
三角、正方形、圆形等规则图形在片中大量出现,这些形状本身代表的是数学所体现的秩序与规则。
而这种秩序感与赵书信的生活毫不相干,恰恰反衬出他因为文山会海内心出现的混乱与无序。
还有片中超现实主义的场景设计,比如层层封锁的大门和看美国广告片的老子。
不仅契合科幻的主题,也让这个脑洞大开的故事更具荒诞感。
除了在视听上下功夫,影片中的许多台词也十分考究,耐人寻味。
比如当机器人问赵书信说:“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吗?”
赵书信回答道:“不想干的事情当然可以不干,但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情也干不成了。”
短短几句话,道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
还有当机器人体验了几天人类生活后,他意味深长地对赵书信说道:
“我发现你们人类很怪,有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们给自己制定了许多条文,但在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果然,就连机器人都能看出来,双标是人类的本性。
片名《错位》,指的是赵书信和智能机器人的身份错位。
赵书信专注于科研,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于科研事业,一直坚持做一件事情。
但机器人却不同,它能够辗转于各个会场,在人际往来中游刃有余,在文山会海中如鱼得水。
不仅如此,它还爱上了抽烟,喜欢看电影,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并拥有了感情和独立意识。
这样一看,机器人似乎更像人,而赵书信更像是机器人。
正因如此,影片最后的机器人甚至想与赵书信正面对抗,并取而代之。
这种错位的关系和身份认知,让影片的黑色幽默达到高潮,也使得电影的主题呼之欲出——
赵书信与机器人的身份错位和对立关系,不仅仅是个体矛盾。
它映射出的是当前时代下的每一个人,与复杂多变的环境、日新月异的科技之间矛盾。
在《错位》上映的80年代,正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年代。
在时代的洪流中,人们纷纷寻找新的身份认同、自我认同。
作为一名普通人,每个人都可能面临和赵书信相同的状况:对科技的运用感到混乱与焦虑,对自我的身份认同产生怀疑。
如今几十年的时间过去,AI技术的研究和运用已经达到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状态。
但和赵书信相比,我们的处境却并未好到哪里去。
AI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但与此同时,AI对人工的取代,对社会环境的冲击、对隐私的侵犯、对安全伦理问题的挑战等等,只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愈演愈烈。
要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和价值?
这是《错位》给我们留下的疑问,也是科技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每个人都亟待解决的课题。
2015年,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科幻小说的《三体》宣布杀青,并宣布将在2016年7月上映。
然而过了整整两年了,《三体》仍然一点动静都没有。
不仅如此,游族影业当初还夸下海口“《三体》将拍六部曲”“单片投资达2亿元”“要拍中国的《星球大战》”“无上限追加特效投资”“《三体2》筹备工作启动”……这些通通没有了后文。
真正有进展的反倒是刘慈欣的另一部科幻小说《乡村教师》,也就是宁浩执导的《疯狂的外星人》,将于2019年春节档上映。
巧合的是,2019年春节档上映的另一部电影也是由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改编——《流浪地球》。
自从《流浪地球》发布预告后,网友纷纷说:中国终于要有一部像样的科幻片了。
其实,中国早在80年代就有科幻片了,不仅很“像样”,很震撼,还很超前。
《错位》
这部1986年的科幻片,在豆瓣获得了8.0的高分,好于87%的科幻片。
和近期热门科幻片相对比,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分数了。
不同之处在于,《错位》绝不是类似《侏罗纪世纪2》《环太平洋2》的视效大片,完全是以剧本和想法取胜。
男主角赵书信是一名工程师,也是一名局长。
他无法忍受每天无聊而又重复的文件和会议,于是制造了一个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机器人。
机器人不仅可以灵活掌控自己的身体,还能模仿赵书信的表情。
赵书信还将自己的记忆植入了机器人,使他拥有自己的一切记忆,从而成了赵书信的克隆体,或者说替身。
刚开始赵书信并没有什么野心,他仅仅是让机器人代替自己去开会,以及做他不愿意做的工作。
当然,赵书信也不傻,机器人工作的时候,他就在家里监视机器人的一举一动。
机器人果然代替赵书信顺利开了会,介于他拥有赵书信的记忆,外貌又和赵书信一模一样,没有出一点差错,没有人发现任何异常。
唯一不足的是,散会后同事要和机器人一起喝酒,机器人担心被识破就喝了一杯,然后连忙以身体不舒服为由赶紧回了家。
机器人一路上踉踉跄跄,好在坚持回了家,没有暴露身份。
赵书信将机器人修好后,机器人对赵书信说:真悬啊,要是倒在马路上被送到医院,就全完了。你为什么不设计我能喝酒呢?喝酒的动作多帅啊。
赵书信担心以后同事再对机器人灌酒,连忙给机器人装了储存器,可以储存饮料,然后把它倒掉,类似于六脉神剑。
可能在有些观众看来,机器人并没有因为不能喝酒而被识破,导演完全可以不拍喝酒的戏份,或者一开始就将机器人设定为可以喝酒,先拍机器人不能喝酒,又拍赵书信给机器人增加喝酒的功能这场戏是不是有点多余?
恰恰相反,这一幕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是机器人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
机器人让赵书信给他设计可以喝酒的功能,原因在于人类可以喝酒,所以他想变得和人类一样。
正如《银翼杀手》中,复制人的寿命只有4年,所以他们想像人类一样长寿。
又正如《机器管家》,身为机器人的安德鲁想要像人类一样恋爱,甚至想要成为真正的人类。
又或者是《人工智能》,还是《机械姬》,都是这样,任何一个细节,一个契机,都可能让机器人觉醒,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机器人,不再愿意服从人类的命令。
《错位》中的机器人今天想要喝酒,明天就可能想要的更多。
事实也的确如此,机器人没过多久甚至开始抽烟的,因为他说“抽烟很气派”。
而赵书信是不抽烟的,他以担心穿帮为由禁止机器人抽烟,但机器人并不情愿。
正是“喝酒”这件事,引发了蝴蝶效应,让机器人越来越不愿意做赵书信的替身、傀儡、影子。
他扬言:就算你把人类的知识都输入给我,我也只是重复。我要跟你一样,有个性,有思想。
于是,他开始违抗赵书信的命令,私自出门,私自和赵书信的女友小杨约会,开始看爱情相关的书籍,去了解爱情的含义,甚至趁赵书信睡着的时候把机密文件藏起来……
眼看机器人变本加厉,赵书信也开始了反击。
他早在制造机器人的时候就设计了程序后门,可以用遥控器关掉机器人。
除此之外,他还可以控制机器人的能量,限制他的续航时间。
这些都只是常规操作,更可怕的是赵书信觉得毁掉机器人太可惜了,他决定给机器人换一张脸,然后让他去代替人类做那些有危险的工作……
要么唯命是从,要么被销毁,要么从事高危工作,机器人该如何抉择?
《错位》由黄建新执导,他曾凭借《背靠背,脸对脸》成为金鸡奖最佳导演,还曾凭借《埋伏》获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他拍摄了大量好评如潮的电影,《背靠背,脸对脸》豆瓣评分9.4,将职场的尔虞我诈刻画得淋漓尽致;《黑炮事件》评分8.3,又将官场的黑暗和多疑诠释得入木三分。
而《错位》又涉及到科幻领域,探讨了人工智能和赛博朋克的话题。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科幻片最重要的就是特效,而特效又代表着成本,所以成本越高,意味着特效越好,电影质量也就越好。
比如最近《流浪地球》发布预告时就是这样的情形,网友更关心电影的特效,而忽略了电影的剧本。
仿佛特效好就是好片,特效差就是烂片。
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错位》,电影中的特效极少,除了有大量一人分饰两角的片段之外,整部电影几乎没什么特效。
而且分饰两角并不需要CG制作或者3D建模,演员分别完成两个角色的表演并加以合成就可以了,严格的说还是属于实拍的范畴。
《错位》并没有什么天马行空的视觉奇观,关键在于它的想象力非常超前,它的上映时间比《人工智能》《机器管家》《我,机器人》等等都早了很多年。
这种以小博大,不以特效为卖点的科幻片还有很多。
比如豆瓣8.4分的《彗星来的那一夜》,导演用5万美元,5个晚上,1台手持摄影机,刷新了“拍一部优秀科幻片”的最低界限。
豆瓣8.5分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更是成本只有1.5万美元。
低成本高质量的现象并不仅仅存在于科幻片,当年温子仁拍《电锯惊魂》仅用了120万美元,耗时18天,就打造了这部恐怖片神作。
又比如近期热门的《网络谜踪》,原本只是导演和制片人的无心之作,整部电影都通过屏幕来推动剧情,仅仅13天就拍完,成本低得令人发指。
然而电影取得的成果与成本完全呈反比,不仅豆瓣评分高达8.7,还在全球范围获得了将近7000万美元的票房。
国内的《人在囧途》《心迷宫》《疯狂的石头》《驴得水》,国外的《猜火车》《两杆大烟枪》《活埋》《追随》,个个都是低成本高口碑。
前几年很火的科幻片《钢铁苍穹》更是骚操作,投资750万欧元,其中90万都通过众筹集资,最后成片的效果还不错。
反观国内,投资7.5亿人民币的《阿修罗》烂到无以复加,制片人仍然认为问题是出在特效上,还放出狠话:谁能再给我2000万美金,我能把他们(好莱坞)颠覆了。
觉得成本和质量成正比,你还是别拍电影了吧。
《错位》并不是唯一的优秀国产科幻片,1988年的《霹雳贝贝》和《合成人》,1990年的《大气层消失》和《魔表》,1991年的《隐身博士》,1992年的《毒吻》……个个都是小成本电影,但也都代表着国产科幻片的最高水平。
只可惜,它们翻来覆去都是八九十年代的老电影。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没有像样的科幻片,只是从21世纪开始,国产科幻片仿佛绝迹了。
好在,我仿佛又看到了国产科幻片兴起的曙光。
首部国产赛博朋克电影《破梦游戏》即将上映,两部刘慈欣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也定档2019年。
周星驰执导,吴亦凡、林允主演的《美人鱼2》将实现任意穿梭太空的“虫洞计划”。
江南小说改编,鹿晗、舒淇主演的《上海堡垒》已经杀青。
陆川执导,王俊凯、廖凡主演的的《749局》正在拍摄。
中国、芬兰合拍的科幻片《希望岛》已经在去年杀青,由《钢铁苍穹》导演执导,段奕宏、凤小岳主演,预计在2019年上映。
除此之外,张小北执导的《拓星者》即将上映,陈正道要拍《循环》,徐克要拍《星宠》,郭敬明要拍《未来未来》三部曲,韩寒要拍《天空制造》,邓超要拍《银河补习班》……全都是科幻题材。
2019年、2020年有大量国产科幻片上映,哪一部是烂片,又有哪一部会成为国产科幻片的希望,我们不得而知。
很有可能,2019年就成了传说中的“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届时,可能我们再也不用说“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有一部像样的科幻片”这种丧气话。
电影讨论了两个问题
一个挺老套
就是机器人的人性
里面不断出现科幻片里无数次说的,人为了让机器干自己不喜欢干的事,发明了机器人
然后发现机器人比自己强,而且居然觉醒了自我意识,要取代人类了
老子出场,说福兮祸所依,就是警惕科技过度发展,人终究会被自己造的东西杀死
还有关于机器人和人的融合,机器人不懂人的感情,碰人一下,就会流血,融合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
机器人很像一个知识分子
赵书信之前在黑炮事件里出现过,赵书信这个名字,一个普通的姓,书信是用笔写的,就是知识分子形象的代表
经历过黑炮事件的官僚主义,赵书信自己变成了一个官僚
而机器人很像以前的赵书信,一个没走出过象牙塔的知识分子
赵书信告诉他,窗外是大千世界
果然,到了窗外,机器人迅速腐化
而且机器人的能力高于赵书信,他就马上开始夺权
这很像一个新职员把老领导拉下马的老故事
那控制开会嘴的开关,就是说权力对嘴的控制,知识分子,不过是宣传的傀儡
这是在讽刺黄建新讽刺了无数遍官场,也是在影射整个社会
赵书信本人就是社会和官场这样巨大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他就是更上层的机器人
而梦中梦里,才出现机器人的真正可怕之处
就是人对自身的迷失
通过研究机器人,我们能更认清人类,同时会颠覆以往的认知
机器人的真正恐怖之处在于,如果他是人,可是他跟我不一样,那,我是什么?
机器人很像没腐败以前的知识分子赵书信,他腐败的过程,就是让赵书信看了一遍自己改变的过程,这个时候他就会意识到自己心灵的迷失
如果这个纯洁的人是赵书信,那,我是谁?
很多人都害怕镜子,也喜欢删丑照,人其实,很害怕,看见自己,以及,弄懂自己
搞的独家修复版真行,画质太高清了,看的真爽,骗说近年院线上的我都信。
总的来说,这个软科幻的故事其实是为了讽刺现实社会中官僚体制内开会乱象。
赵局长拥有独立的汽车,司机还有秘书对他关心呵护每一个细节,他住在超现代的大平层内,拥有宽敞的办公室,进出打tie穿靓衫,但却苦于天天开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此,聪明的他发明了一个机器人,来替代自己开会,解决冗余的公务。
但在替代的过程中,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开始跳出他的控制之外,自我学习和探索这个陌生的世界,通过机器人与赵局长的对话,推进主题。
值得一说的是整部影片的背景和色调都看得出精心设计过,简洁的家具,几何的变化,颜色的对比,光影的变化,镜头的对视,让整部影片充满冷硬而荒诞的冰冷科技感,很难想象八十年代就有如此的前瞻性,哪怕放到现在都不会产生时代的隔阂。
最后,例行公事,惋惜现在已经无法拍出这样的影片了,我们在一个科技流行人工智能的时代,却要看着以前电影拍出来的机器人故事。
国产科幻片,是一个残酷的标签。
只要被贴上这个标签,大家便会主动划清界限。
它就像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但又常常出现在我们眼前。
粗制滥造的五毛特效和寒碜的舞美道具设计,使我们不得不对国外科幻片心生憧憬。
但是今天,智哥要为国产科幻片正名。
不,应该是这位爷——
「错位」
Dislocation
介绍之前,智哥先带大家领略一下中国第一位男机械舞者赵书信(男主角)的舞蹈表演。
看看,跳得多好。
言归正传,这位「错位」是何许人也?
它是中国影史上跨时代的作品,国产科幻的鼻祖,1986年一经问世,空前绝后,30年过去了,仍找不出比它更优秀的。
但在当年,它也算是被忽略了,因其一直活在「黑炮事件」的光环之下。
它们共同的导演,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他现在的作品叫《建党伟业》《建国大业》。
黄建新
制片 / 导演 / 编剧 / 演员
说起中国第五代导演,张艺谋,陈凯歌等如今已家喻户晓,却很少有人提及黄建新。
对于智哥这种00后来说,他过于陌生,但其在业内的影响力是完全不输给那些明星的。
当然有很多人说他从艺术批判者变为体制内的“招安”,是一种“堕落”的行为,但这其中过程,只有他自己知道发生了什么。
「黑炮事件」「错位」「轮回」
「黑炮事件」是他的处女作,一上映就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提名。
「错位」也算是生不逢时,它还有位好兄弟,「轮回」,这三个兄弟被称为黄建新的“先锋三部曲”,直接引领了中国电影的实验与变革浪潮。
「错位」虽不像「黑炮事件」那样稳吃三注,但也获得了金鸡奖最佳照明提名。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错位」的灯光设计极其严谨。
从影片色调谈起,整部作品只出现过不超过5种颜色,最主要的是红蓝黑白。
不知是否借鉴了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右)
同时灯光颜色构建了一个诡异的氛围,让人感觉到悬疑恐怖,并且跟着角色的情绪发生改变,充满了实验性。
不仅仅是灯光场景,服装也配合着色系,不是黑白西装,便是浅棕白色,大大地提升了影片的质感和艺术性。
说到场景,其展示出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构图精细,并运用很多几何图形,艺术雕塑,不是未来,而是同一时空的另一次元。
因为环境发生变化,现实的问题却没变,隐喻和影射就变得更加明显。
「错位」所讨论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和AI机器人问题。
这便是其牛逼之处,原来早在30年前黄建新就构想了这样一个机器人,他可以帮你去开会,应酬,无聊的琐事等。
而你便可以宅在家里玩游戏,看电影。
试想谁不想要一个这样的机器人,帮你去上班,你就可以有大把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前提是,他得毫无感情。
这就是导演所抛出的问题,机器人太过聪明,开会的讲演甚至比自己还要富有生气,女朋友也可以轻松应付,你就不怕他想睡睡你的床席?
这些拿捏的不到位就真的会错位。
这放在现在很老土,机器人的人性等等,但在当时这个思想已经超前太多了,放在现在中国也没人敢拍,应该说是没能力拍。
不仅仅是AI机器人,社会问题也是一针见血。
作为局长的赵书信面对的是一张张开会稿和签署文件,每一个小时要开一次会,神TM开会,要我,我也造机器人替我去开,你从他的梦境中就能看出来他有多恐惧开会。
这种形式主义已经延续至今,不知有多少人沦陷于开会的怪圈,有时一开就是一整天,说句大实话,多干点正事比什么都强。
整部电影下来,“开会”二字是台词中出现最多的,而且有很多的金句都是出自机器人口中,
“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嘛。” “我发觉你们人类很怪,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你们给自己制定了许多条文,但内心深处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我以您的身份在台上讲话,台下的人不愿意听,也得鼓掌。”
一语中的,讽刺至极,关键还是机器人说的。
电影角色里,对机器人的刻画使我倍感同情,他有着钢铁的身躯,轻轻一碰就会伤害到他人,而他自己却无法决定。
最后机器人与赵书信之间对峙的那场戏里,他对赵书信做了一个挑衅动作,扭头,这是刚出生时他无法模仿的动作,最后却做到了,这个角色可怕又可怜。
这些台词和情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编剧妙笔生花,最后甚至找来了老子说出他的大道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道出天机。
一部好电影需要一个好编剧,而「错位」毋庸置疑做到了这一点,过去了这么久,国内再找不出这样具有先锋意义的作品,那么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我们在这个夏天,邀请了一帮业内大佬,找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开启了第二期剧本工作坊学员的招募。
我们希望能找到真正有才华的你,如果你有心学习,那就赶快来报名,说不定下一个创造历史的人,是你~
报名猛戳下方链接⬇️
AME第二期工作坊学员招募链接:
第一期回顾:
欢迎申请者与主办方取得联系,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AME影视计划
微博:AME影视计划
邮箱:amejihua@163.com
微信联系人:zhaominghao2616
电话:(0571)87271058「工作日9:30-18:30」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承办:杭州岸墨影视传媒有限公司
三十年前的软科幻,欧气十足(字面意义上的),简直怀疑黄建新本人就造了个开会机器人,然后现在已经被该机器人杀了埋了取而代之了
带炮进京惊动整台国家机器的黑色幽默后,在这个更极致化的后现代布景中(前现代的处境),是更超前的身份的焦虑,这恐怕只有80年代的保驾护航提供的优越空间才会造就如此“大跃进”似的构想。因为几乎从来没有一部中国电影这样指明共产主义的意思就是科幻。『有在前的,将要在後。』这是说给黄建新的
早期关于人工智能 梦境的经典科幻之作。暗含各种政治嘲讽,原来80年代才是中国电影的春天!
【A-】这片真的,放在大陆电影里实在是过于“错位”的存在。充斥着压迫感的构图,游离的雾气和超现实的布景,精妙的转场剪辑,以及放纵的色彩搭配。单就美术风格来讲,简直完美师承库布里克,哪怕现在,也没几部大陆电影能在这方面向其逼近。那个时代的中国电影人,幼稚而又伟大。
不是太认同一部分影迷吹捧八九十年代所谓开放的论调,的确这个时期的一部分电影光怪陆离,显得别具一格,但是总是怀念旧时代其实也显得很迂腐。黄建新自然是春秋笔法的高手,总是暗藏褒贬,这部电影利用一个脑洞将人与机器之间的错位和文山会海的官僚主义两个命题交叉探讨,在编剧层面还是挺考究的,视听展现方面也体现出不少独特的想象力,只是很多地方似乎过于赤裸裸,也过于追求一种形式感,反而显得不那么深刻了。而且豆瓣用户基于自身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更喜欢讽刺时政类的题材,更容易给出较好的评价吧。但我还是要承认这类片子是有点儿意思的,只是这部错位后面的发展其实几乎都在意料之中,没有太多的惊喜吧。
可以说是没什么科幻精神的科幻片了,更多是社会讽刺寓言或小品,所以用不着拿机器人三定律之类的基础科幻法则去追究它。对开会的讽刺可真强,现在可不敢这么拍了。当代艺术的那种时代美感在这个片子里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构图、色彩、空间感都看得出精心的设计,尤其是走廊上层层的门非常有意思,太喜欢了,非常大胆。节奏一般,叙事不抓人,台词有点尬,不过放那个时代还成。同样是分身梗,成为对社会的极好讽刺,特效很棒,虽然大部分两人同框时会有一个明显的分隔物,但是做得也算是从视觉上无缝衔接了,这种电影魔术式的东西放现在看都非常有趣。
拍出《错位/黑炮/背靠背》是黄建新的“知”。去拍《建国/建党伟业》是黄建新的“行”。黄建新不但没有错位,而且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希望黄建新早日当上广电总局局长兼党组书记
黄建新同志如今真是错位了
《流浪地球》出现的前30年中国没有任何一部科幻片超过了这部《错位》。然而《流浪地球》只赢在了特效以和中国观众30年来没有看到过好的国产科幻。
微醺之中看黄建新《错位》(1986),几乎和《黑炮事件》同等先锋能量再次深感很多导演从80、90年代以来,一开始很会拍电影,不迎合别人,到00年代不会拍电影,开始试着迎合与改变,最后不会拍电影,坠入到重复和失语的窠臼,一片悲凉,这些人是宁瀛、黄建新、王小帅、张元……是什么变了,要写悼词么?
赵书信:“人的生命有限,我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情。”机器人:“诶,不想干的事情你就不干嘛。”赵书信:“你不理解,不想干的事情我当然可以不干,可是这么一来,想干的事儿我也就干不成了。 ”
被女秘书的女王气质迷倒
八十年代的妇联大会上女干部能吞云吐雾 二十一世纪日常生活中男艺人不能当众吸烟 别锤 没有半点女性不能抽烟的意思 对比阐述一下事实 真印证了片里说的 “你们人类真怪,给自己立了很多条文,却只希望别人遵守”
2019192 天山。人性到底有多复杂呢?做局长的他是官僚体制内的身不由己者,而在与智能人的关系中他即化身独裁者。
对官僚主义的批判、黄建新式科幻打光、现实和梦境的对比、机器人意识的觉醒,这部片子题材之大胆,思维之超前,三十年过去了,还是没有中国科幻电影可以超越它。如果当时真的按这样的路子拍下去,哪还有好莱坞科幻片什么事啊。PS:机器人意识中一定没有植入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不过话说回来,即使有了这三定律,又会怎样,智能人的意识觉醒或许是迟早的事情。
欧洲先锋派电影语言在国产片中的完美尝试。无论冷峻的节奏、现代感十足的布景及配色还是关于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都神似库布里克的《2001》。其中有穿插表现主义的梦境象征,还有结尾两人对峙的“港片式站位”都很难相信这是曾经大陆影片水准。导演最新的作品是《建党伟业》。他本人也“错位”了吗?
说这是中国最好的科幻片,应该实至名归吧?!
80年代神片,可惜XX转折断档了。很好奇黄建新从揶挪体制到后来的伟业系列是怎样的心路,为了不开会造个机器人,那时几部印象比较深的国产科幻这部算技术很好的了,比黑炮糙些但更先锋和独特,看片尾演职员的特效摄影应该有很多幕后故事期待回顾展讲讲吧,有几段镜头很牛,刘子枫分饰两角显实力。资料馆。
如果当年能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中国电影能厉害到什么地步不敢想象,可惜,中国电影人却选了一条更容易获奖的道路。
做个机器人每天帮开会,果然很中国式科幻……本片可看作是《黑炮事件》的延续篇,刘子枫主演的角色还是叫赵书信,色彩方面对红色和白色的实验性使用依然很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