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每一笔都是冲动
每一笔都是冲动!
“要知道一个画家头脑里在经历什么,只需要看看他的手,这就是一个画家正在经历的。他行走在绷紧的绳索上,他跟随着右一个曲线,左一个点,如果他失误,失去了平衡,那一切都完了。画家像一个盲人,蹒跚的走在白色画布的黑暗中。慢慢显现出的光,仿佛是画家创造出的,他画出了一个又一个黑色的曲线……在你面前,和你一起”
颠覆颠覆再颠覆,在欲望里死亡,胜于在控制中苟且。
好的画家,忠于冲动,如脱缰的野马,赤裸奔腾,停在未知。
2 ) 巴赞的观点
画框更根本的作用即使不在于创造出至少也在于强调出画作的微型世界与自然的宏观世界的异质性,尽管画作亦立身于自然之中。
银幕为我们展现的景象似乎可以无限延伸到外部世界,画框是向心的,银幕是离心的。
无疑,摄影机一旦深入画品“内部”,就可以按一定的叙述性或戏剧性时间流程引导我们浏览,但是,那时真正的创新不在时间方面,而完全是在空间方面。
我们迄今只知道画作,只知道创作过程的纵切面,那是由画家本人由于偶然因素、疾病或死亡而搁笔的结果,多少带有随意性。而克鲁佐最终为我们揭示出的是绘画,即存在于时间中的、有自身时间延续的、有生命和有时还会“死亡”的一幅画——如这部影片结尾。
创作中间阶段形成的画稿并不是低级的和从属的实在,仿佛是最后完美境界的趋近,他们本身已是成形的作品,只是后来注定要被覆盖,或者更确切些说,注定要被变形,直至画家打算停笔一刻为止。
唯有电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能够从非连续的大致近似,过渡到连续视像的时间真实,直至展示出时间延续本身。
在克鲁佐的心中,唯有绘画艺术创作过程才是真正的观赏性元素,即电影化元素,因为本质上这是时间性元素。
它是对体现于艺术中的精神自由的直接把握,也是这种自由具有时间延续性的证明。
尤其应当严格区分蒙太奇时间与镜头时间。前一个时间是抽象的、理念的、想象的和观赏性的,唯有后一个时间才是具体的。
他懂得,既然难以增加彩色的层次,区分彩色本身则完全可行。因此,既然自然的真实只是通过色彩加以丰富的形态,经过区分,它就可以转化为单纯的形态,即蜕变为黑白双色,而绘画既然是叠加在现实世界的彩色之上的色彩,那就让它保持自己审美的多色性吧。
3 ) 看毕加索的秘密
Quentin 15:06:34
神奇的毕加索,又叫毕加索的秘密,是导演克鲁佐的名作,观看毕加索的作画过程是完全的另一种享受
Quentin 15:07:04
随意,精确,以及五光十色
Quentin 15:08:40
极强的装饰性,又不是艺术品味
Quentin 15:08:58
不失
Quentin 15:09:34
去下一个,这是导演的发明,让毕加索在玻璃上作画,这样就可以从背面拍摄出整个过程了
Quentin 15:11:01
毕加索的玩耍性格暴露无遗,他提倡像孩子般的作画
Quentin 15:12:36
而且他的画在完成之前的很多时刻其实都可以算作成品,只是看他什么时候想结束这个游戏
Quentin 15:13:04
有的话是画了一层上面有盖了一层,然后再盖一层……
Quentin 15:23:57
本来底下画的特复杂的线条,最后几秒钟突然就给糊上了,下面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说不是一上来就奔着结果去画的
Quentin 15:24:09
是个探索发现的过程
Quentin 16:06:03
太牛了,最后一幅画让人抓狂,成不成为一幅画本身都不是什么应该考虑的事情了
4 ) 毕加索的游戏
我对绘画其实不是很熟悉,但是毕加索的话的确很讨人喜欢,连门外汉都会喜欢得不得了,我想这点是绘画和音乐的共同点,诉诸直感,文学、电影、摄影之类是办不到的。
看这部电影之前曾经看过一本毕加索画集和一本简单介绍他的书。那本书上有余光中写的毕加索艺术风格的介绍。毕加索的风格演替并不是线性的:即风格之间并无高低之分,是并置的,像是小孩拿到新玩具喜新厌旧一般,新玩具玩腻了,回头又玩旧的。毕加索从伊比利亚女人肖像,从非洲雕刻中受到启发,蓝色时期,玫瑰时期,伊比利亚时期,非洲黑人时期,立体主义时期,表现主义时期……艺术家没有点玩家气质是不行的。
我觉得看故事片导演拍记录片有趣得很:资料性,说教性经常被放置到一边,另一方面却有些灵光一现的点子,起码不觉得是在接受宣传攻势。克鲁佐做的很简单:他发明了半透明的画布,让毕加索在上面画,剩下的仅仅是将摄像机对准画布了。然而电影以如此简单不过的方式揭示了绘画的另一种不为人知的特质——它的流变——绘画不再固化于画布上,它可以又一条鱼变成一只鸡再变成一个人物。在这里,绘画与电影发生了奇异的交集,共同揭示了时间作用于意识变化的威力。毕加索的目标并不是要表现出心中已经存在的形象,而是要在绘画这个状态中寻求到一种最后的平衡,因此一幅画的状态甚至可以经过覆盖、再造,以至于令人觉得绘画这样过程更具美感:因为它不是一幅画,而是一百幅的总和,甚至大于其和。绘画这个具有时间属性的过程于是部分地和塔可夫斯基的“时间”概念有所相通。
特吕弗曾经批评克鲁佐在片中让自己露了个面——那个场景里,导演让毕加索赶快画,因为胶片快用完了,结果画家用十分钟完成了一幅作品——他说这一段削弱了影片的诗意。但是这一段其实有助于让我们理解毕加索其人:首先他和导演是亲密的朋友,这样,我们能够认为我们正目睹的确实是毕加索作画时最真实的状态。更重要的是,我们了解到毕加索对于绘画的态度:绘画不是为了生存出某幅作品或诸如此类的功利性目的,它是个乐趣无边的游戏,以至于任何附加在绘画上的压力被转化为游戏的乐趣。
到了电影的最后二十分钟,毕加索提出希望要用真正画室里的方法作画。电影里短短几分钟的片段,画外音却提示我们,那是画了五个小时的缩影。毕加索似乎乐于与他心目中的理想的美玩捉迷藏,那是种心醉神迷的游戏,其本身已经具有足够的美感,而电影里那最后一幅画的创作过程——我几乎为每一幅被涂抹掉从来都状态感到痛心——是只有在电影里才能呈现的。
5 ) 一部由绘画和电影共同创造的杰作
像片头就揭晓的那样 当诗人和作曲家创作时怎样思考 我们无从知晓 但绘画却不同 若想瞥见作者的秘密 你便看他的手,电影的介质使得这个过程永存 作为一种叙事也让漫长的创作浓缩 而绘画则是本片最基本的内容 90%的时间都由纯粹的画面构成,图形、色彩的变化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 并配合以音乐形成一种隐秘的叙事 从中我们得以窥见毕加索的“秘密”,那是创作过程中的云诡波谲 也是克鲁佐所说的“冒险” 有时诙谐 有时焦虑 有时恐怖。
这种惊心动魄在毕加索创作最后一幅画时被推上高潮 反反复复地修改、整饰、覆盖、填补 最后竟整个推翻重来 但肉眼可见作品的境界已大不相同 这种对于艺术的赤诚让我这个艺术的门外汉也感动了 也突然理解毕加索的一生是怎样不断突破自己的创作界限。
还有一个有趣的点是当客观镜头切进来 我们才知道原来观众的视角不是毕加索的视角 而是画布的背面 不由感叹不愧是大师 作品的结构从背面看也依然维持着平衡的美感 只可惜在影片结束后 他将所有作品皆毁 世人再无亲眼见证的机会 不过我好像也能理解 毕竟这些画作是电影与绘画合谋生下的孩子 脱离了电影就根本不可能存在 同时又是将他的魔法昭然于天下的告密者 就像刘谦回避好事者时所用的借口:一个魔术师袒露他的秘密是会折寿的
6 ) 线条在画纸上迅速游走和变形,一朵花先是变成一条鱼,接着变成一个美人,然后变成一只公鸡,最后变成了牧神
http://slackercarmen.spaces.live.com/blog/cns!3FC9D7EF08800F67!4156.entryhenri-georges clouzot是个伟大的导演
claude renoir是个伟大的摄影师
而pablo picasso,毫无疑问,他既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一个伟大的表演者
80分钟的黑白片记录片,老头儿光着膀子,在细腻的白光下,不着急不着慌的,人物一个接一个的的从纸上生出,再覆以鲜蓝色土黄色红色还有紫罗兰色,让人看的入了迷。
老头儿还是幽默的,他可以在一幅画上反复涂抹丰富,音乐和着行笔的节奏松弛缓紧,直到最后一刻,倏的一下新的小魔鬼诞生了,不知为什么,竟然让我感动的留下了泪
关键词:流动的,丰富的,细腻的,伟大的,戏剧性的,富有激情的
7 ) 你看到的只是画的尸体
背景只有一个——画布。
演员只有两个——线条和颜料。
线条在飞舞,轮廓在变化,颜料就是毕加索手里的魔术布。
刚才还是美女,后来又变成小胡子。
一开始画的是树木,然后变成一条大肚鱼,鱼又变成大公鸡,公鸡又变成人脸,最后变成惊人的天象。
画每时每刻都在变,每一秒都是一张完整的画,又是没完的画,只要他手中的画笔不停止,那就是一张有生命的画,永远在生长,永远在变化,你不知道它下一秒会变成什么,也不知道它最终会变成怎样。总是想着不要停不要停。。。
当他停下笔来,画的生命也即时结束,你看到的,只是画的尸体,并不知道画活了多久,也不知道画是怎么活过的,所以你看不懂。
天才啊~~
毕加索花五小时完成的作品人们天真地以为只用十分钟。影片最珍贵之处在于通过两位天才的合作,利用电影艺术对时间的浓缩,以及夹杂得恰到好处的谈话,充分展示了画家对自身作品的摒弃保留,你从来都不知道流动的画布上最终呈现的究竟是什么。同时,这些最终被毕加索亲手销毁的作品十足具备遗憾的魅力。
1,这的确是一部悬疑片,因为你不知道画家下一笔要落在哪里,其实画家自己也不知道他到底要什么样的画作,到底要一只黑脸的公牛还是一只白脸的公牛呢?反复试验了好多次,觉得对劲了,就停下来。一朵花先是变成一条鱼,接着变成一个美人,然后变成一只公鸡,最后变成了牧神。画家在创作的同时不断否定原来的构思和成品。对于电影拍摄,画着出现的和跳着出现方式交替呈现,很好的控制了节奏,控制了时间,五小时的画作在银幕上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可以将完成的过程展现出来,电影截获了时间的流动哟。但是这样的电影,大概也只能有着一部。
法国将此片定位国宝,本片的珍贵之处在于以拍罪案片闻名的亨利-乔治·克鲁佐竟然征得大画家毕加索的同意,进入到他在戛纳的画室里,对这位世纪伟人的作画过程。毕加索大名如雷贯耳,我直到看到这部片子才得以目睹大师的尊容,居然还赤膊上阵画画。对绘画我不是很敏感,不过看了此片后确实很佩服老毕
原来我上高中的时候就看过。。。只不过一直管它叫作 毕加索的纪录片 原来是Clouzot拍的啊~
一幅画,好比一个孩子,画家好比母亲,那么看画画的过程,就相当于看母亲生孩子的过程,这个过程未必美好,但充满神奇。尤其是毕加索这种天才,谁也猜不到他下一笔是什么,比如那幅花变成鱼,鱼变成鸡,鸡变成人脸的画,如果只看成品,我们永远不会知道它是这么来的。这是艺术的神奇,也是创造的神奇。
魔术师的绘画艺术。
碟片遗失
note:畢卡索作畫的過程。作畫是破壞過程中產生的,其中許多片刻有很可愛的部分岔出來,畢卡索很可愛,真可愛。
化繁为简,大师和大师的碰撞,天才般的尝试,实在是大饱眼福。“这幅画是太小了吧?我需要一幅更大的画布!”电影在这个时候画幅也徐徐展开。叹服。实在是八辈子也想不到毕加索的一幅画成型前有这样七七四十九变,艺术大师看东西这个视角确实咱普通人不仅是想不到,而是只能试着去理解啊…
色块堆叠的时候从半透塑料板背面也没法拍画作啊,难不成让毕加索画两下就停笔拍一下?
这种片就是不好评价啊
行不行啊~~~毕大爷~~~
哇……
只此一份记录,对于他的那些瞬息消失的画。
cool
纪录片本身不评价 绘画作品绝对超五星 作画过程每一刻其实都是“成品” 不断发展变化 或颠覆过去 最后的面貌不能代表这幅画所有魅力 运动中充满神奇 整个过程就像一部电影
还是上美术课时老师给看的 有时候吧你得瞧得起你的美术老师你就不会觉得她讲都是假大空的东西因为她年轻的时候也有牛逼的梦想
片頭說:詩人無法拍這樣一部紀錄片。真的嗎?只怕未必,觀賞張大春所謂「塗抹在原稿上的立可白總有剝落之日」的時序恐懼,未嘗不是一種樂趣。說到底還是表演性的問題,能夠轉換多少視覺表演性才是影像首重的考慮。如此想來,文字工作者在這個影像時代,還真是不得不依附附加價值而苟活。
太棒了!电影和绘画的奇妙结合。
所有想知道为什么说毕加索是天才的人,可以看看本片中他那个花五小时画的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