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第一部 VS 第二部
这么优秀的片子这几天才看,内心不由自主滋生暴殄天物的内疚和惭愧。
周边很多朋友预先告诉我,二比一好看,在豆瓣上看,也是二比一评分要稍高。在没看之前,我内心是怀疑的,因为这么多年,我的印象中,狗尾续貂的故事上演频率基本是99.9%。
看完之后,我明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了。
我们因为自己已经自困危城太久太累,所以只容得下简单的欢乐。
废话完毕。
简而言之:
一:现代文明的滑稽VS原始的本真,可乐瓶引发的人性本质探讨。
二:独特手法展现的幽默与亲情的温暖,忘不掉那三张重叠的笑脸。
结论:
一比二更引人思考;
二比一更搞笑温暖。
都是难得一见的好片。
个人评价:1优于2。
ps:强烈推荐Jamie Uys导演的纪录片:
Animals Are Beautiful People
http://www.verycd.com/topics/7072/ 2 ) 上帝也疯狂的续篇
与第一篇相比,这篇感觉编剧把心思花在女博士和男博士的搞笑身上了。
剧中,两个士兵和两个盗猎者是反映现代社会不安因素的素材,没有第一部中反政府武装素材给人印象深刻。
当然,电影也表现的原始部落民族的智慧与善良。
3 ) 上帝也会微微笑
土著人奇哥的两个孩子不小心上错车,开始了他们为期不常的奇妙旅行。一路上他们和一堆象牙作伴,摘食树上的果实,也不小心掉入水箱,见到了他们这一辈子都没有见到的水。发觉两个孩子丢失了,土著人奇哥又一次踏上了征途。他上一次的旅途,是为了丢掉给家族带来无尽麻烦的可乐瓶子,而这一次,是为了寻回亲人。
植物学家和女博士驾驶着飞机不幸误入沙漠,于是也开始了他们艰险也尴尬的冒险。来自于大城市的女博士,一旦遇到危险就形如超人狡捷过猴猿;临危不惧的植物学家也开始了与蜜獾和蝎子的死磕……
同样还有永远会出现的坏人——免费带两个孩子观光旅游的偷猎者先生,带着满车的象牙,去与传说中的老大接头;此外,在片中客串的,还有两个水火不容的军人,一路上忙忙碌碌追追赶赶打打杀杀……
于是,这来自于不同地方的三类人偶然碰头,寻亲的终于一家团圆,逃难的总算性命无忧,作恶的不免作茧自缚,让我们难忘的是其中令人开怀的故事、简单的讽刺、可爱的非洲小动物,还有两个孩子重逢的拥抱……
据说这部片子的第一部诞生于1980年,二十七年前的片子,现在看来,还是很好看的喜剧。
4 ) 文化殖民与现代化的挽歌
影片最后是三张重叠的脸,历苏和两个孩子的,这三张脸的微笑让人动心。
他们来自非洲卡拉哈里沙漠,这是一片一年九个月干旱的地方。外面的人称他们为bushmen。他们对现代文化一无所知,直到外人入侵。在电影里面他们都很单纯,历苏看见死掉的大象,第一想到的是和其他家庭分享象肉;他可以为了寻找他的孩子四处奔走;他在找孩子找得心急如焚的情况下还要首先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他可以很聪明地制止草原大火,可以把手放在别人心上跟人说话,还可以流泪...
霍布斯说自然状态是一片混乱,所以需要建立利维坦政府;卢梭却说自然状态是人类的黄金时代,是人类最幸福的时代,是人类的童年。我不知道谁对谁错,但是如果这部电影能够在现实里重现,我会像卢梭一样缅怀人类的童年。那个童年时代没有私有化,没有等级,更多的是家庭的温情和相互依赖。只是人总要长大,童年只能是过去,如果历史是进步的,那么私有化或者等级或者秩序则是进化的象征。就像现在,有国家,有民族,有法律,有产权,有官衔,有时间观念。我们的自由越来越从积极自由转变为消极自由,虽然有的国家还在“voting with feet”,连消极自由都没有。历苏的自由是饿了吃,吃了睡,而现代人的自由是“不超越法律的限制”,在历苏的语言中还没出现“法律”这个单词的时候,现代人已经在不断靠法律survive了。
当然,我不反进步,我自己也不愿意去过他们的生活,我更反感有些人以保护原生态为名义反对这些人现代化。他们说,现代化已经太多了,那些还没开发的地区要保护,那些地区的人要继续留在那里当古董。欧洲人也许就是这样看西藏人的吧,他们的心态都是这样---我现代化完了,我就要享受你们的未现代化并且要反对你们的现代化。这他妈的就是赤裸裸的文化殖民主义,你早年怎么没想到要维持这些地方的原生态,现在等你们哥儿几个把世界都分得差不多了,就开始叫嚷人权和无国界了,人家的民族国家还没像你们建设得这么好呢。我以前跟一群八国联军后代小孩argue的时候说,文化需要相互交流才能繁荣,在全球化的时代更是如此,政府不可能像保护一个博物馆一样去保护一种文化,那种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个所谓的“文化屠杀”根本就是扯淡。
虽然我总在很多场合都表现得很五毛,但是我真不是五毛。
我只是在想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了,人与人的差距就真的越来越大了,人们也总是越来越用猎奇的东西去看待很多东西。我当然希望那个共同富裕的迷梦会实现,只是现实表现得越来越苍白,让我越来越不自信了而已。非洲是一个神奇的地方,可是如果我真的到了那里,我的理想主义之梦也只能破灭而已。Matt说做一个idealist很难,就像Jeff Sachs,不过据说他的新书中所体现出更多的是他越来越相信的权力。战争瘟疫暴政贫困不是像我想象的那种状态,我这种长在新中国的城市小屁孩对那一套根本不可能完全理解。肯尼亚索马里津巴布韦根本就不是那几条新闻,现实比我想象得要复杂要恐怖要无奈。
看着哥哥抱着弟弟的那一刻,历苏抱着两个孩子的那一刻,我鼻子忍不住酸了。当时心情很复杂,超级复杂。有的时候童真不复返,就像已经不再处于童年时代的人类社会看着这些单纯的笑容更多的是感叹和怀念。但是,电影毕竟是电影,古巴战俘和非洲某地的那个战俘手拉手直到最后的和解也只是出现在理想主义者的眼中。
现实是结冰的。
5 ) nothing worth cherishing but you
印象中记得有这部电影,但迟迟未看,今天终于把它看了,真是对得起我的一个半小时。
不知道电影的导演,不了解电影的主演,对于我来讲,真才是最重要的。这部电影,it's my cup of tea。
故事从土著人开始,娓娓道来,女主角从繁华的纽约,突然降临到原生态的非洲大草原显得有些不住所措,面对蜥蜴犀牛,一反常态。她是非洲大草原上,最无用的法学博士。影片中的非洲大草原并非我想象的那么可怕,相反,如同似曾相识的场景,有可爱的蜜罐,鸵鸟,长颈鹿,甚至连土狼都变得幽默了。其实大自然一直都是和蔼可亲的,只是我们,人类,却一直以敬畏,恐惧,以致想要战胜的心态去对待它。面对打死大象却取走无用的象牙,土著人很困惑,他不知道,在这茫茫非洲大草原之外,是一片利益之地。他的想法很简单,叫家人来,共享象肉盛宴,当然,他的法则的定义域是非洲大草原。面对从来没见过的车轮印子,非洲小孩第一次接触现代产物,却发现它是个危险的东西,车上除了有见也没见过的水之外,全是废物。他们唯一的想法是,逃离车子,远离现代文明,只要和家人团聚就行。或许这些孩子是这世上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最后产物。法学博士的一肚子法律在这里统统变成了rediculous,碰到犀牛,不管三七二十一爬上树再说。导演在人物设定的问题上也颇费心思。紧接着出场的是水火不容的战士,不太清楚这两个的具体身份,但经过共同与敌人搏斗后,之间的隔阂似乎消失了,突出了主题,和谐为贵。最后,当女法学博士找到动物学家,当土著父亲找到土著孩子,我看到了纯真的笑容,我怀疑导演拍的是戏吗?他拍的明明是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拼命去找,不要等到没了自然才想念自然。nothing worth cherishing but you,my nature.
6 ) 彼之文明 吾之野蛮
马塞尔•莫斯的《礼物》中的一句话掷地有声:“从人类进化的一端到另一端,并没有两种不同的智慧。如此这般,我们应该将它作为答案,还是把句号改成问号?”
赤足,皮肤黝黑,头发卷曲,衣不遮体,布须曼人就这样昂首阔步的行走在非洲大陆上。在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眼中,以奇哥为代表的布须曼人简直是“未开化”的代名词——以天为盖地为庐,对自然几乎不加改造而是与之浑然一体,与飞禽走兽为伍,“物质条件”可谓匮乏至极。
但就是这样我们视之为“野蛮人”的布须曼人,对生存环境时刻给予保护,与动物和睦相处,家庭氛围其乐融融,物质上亦能自给自足。而反观我们,这些所谓的“文明人”,对周遭环境大肆破坏,猎杀珍稀动物,到处都上演着夫妻不和抛妻弃子的闹剧,我们对富足的理解只是狭隘地用一个字便全盘概括:钱——哪怕我们累到根本没有时间去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回到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最为明显的反派人物正是一个“文明人”——屠杀大象取之象牙牟取暴利的狩猎者。狩猎者中的头目为了掩饰其罪恶行径,甚至企图杀掉完全对金钱没有概念的两个布须曼儿童。屠杀动物本已是罪恶,而企图杀害无辜儿童,又怎称得上是文明?
影片中还有一个饶有意味的设定:两个分属不同阵营的士兵,在文明世界里兵戈相向,而在与奇哥相处的过程中竟然对彼此给予理解,以至于最后分别时竟有些许恋恋不舍。文明人在野蛮人的影响下放下了武器,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最后着重谈谈全片的核心人物——布须曼人奇哥。这个寻子心切的人,这个信念坚定的人,这个一无所知却又事事洞明的人,这个聪明机智力量强大的人,这个善良可敬的原始野人,他拯救了所有人,拯救了一切。奇哥不明白为什么两个士兵要争斗,却阻止了他们互相残杀;不明白手枪的威力,却从枪下救下了数条生命;即使是对险些伤害过自己的狩猎者,他都给予了帮助……这样一个看似野蛮到了极致的野蛮人,却做着比最文明的文明人还要文明的事。说奇哥善良也罢,纯真也好,压根还是我们这些“文明人”太斤斤计较,太目中无人,太自以为是。
反思自身,也许我们引以为豪的所谓“文明”,在布须曼人眼里,恰恰是最难容忍的野蛮。
7 ) 大自然的幽默
续集在喜剧方面比第一集更胜一筹,导演很聪明的引入了很多动物,这些动物的喜剧效果比人类要大得多。例如发出怪笑声,留着口水的土狼,只敢攻击比自己矮的动物,所以你不能躺下让土狼认为你比它矮;只要你躺下,鸵鸟就看不见你了,以及鸵鸟奔跑的姿势;咬住一个东西就死也不放的蜜獾,无论如何也要咬住动物学家的一只靴子来报一脚之仇;长颈鹿居高临下,神态悠闲的看着两个士兵玩捉迷藏;为保护孩子拼命撞树的母犀牛;和女主角抢水喝的狒狒;拼命扇昏迷的动物学家耳光的猫鼬;搞定盗猎者的狮子……
当然人类方面的表现也很出色。布希曼父子三人的亲情;兄弟俩在盗猎者的车上的时光;小儿子头上顶着木头让土狼不敢轻举妄动;动物学家和蜜獾的漫长消耗战;动物学家以脚代替飞机轮子起飞;动物学家偷鸵鸟蛋的过程;女主角是在非洲荒原中最没用的法学博士,她在看到蜥蜴或者犀牛的时候有惊人的爆发力;土著人骑自行车带女主角的方式;两个水火不容的士兵的相互追逐;两个盗猎者之间发生的蠢事……
和第一集相比,本作完全着重于表现大自然的独特幽默,不再去讨论什么人类社会的本质。毕竟,大自然的奇妙和幽默才是本系列的重点。非常搞笑!完全没有某些喜剧把你按在地上咯吱的那种感觉。
我很好奇,这个系列的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导演怎么能安排动物和人类那样互动。即便是布希曼人,他们知道是在拍戏吗?如果是在拍戏,怎么能演的那么纯真?如果不是,那就是导演在耍他们,也太残忍了吧。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想回到简单的生活中去,但堕落太深,这是我以及这个时代的悲哀。
《上帝也疯狂2》在秉承了一如首秀时出色幽默风格的同时,在内容上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比前者更为的温情,从爱到亲情的酝酿,到国与国间的战争思考,还有那对自然动物的巧融,所营造的笑点与感动,让人不禁也渴望能有这样一场完美的非洲探险之旅。
http://baike.baidu.com/view/1302383.htm
虽然是部老电影,但是真的很逗!哈哈哈哈
虽然叙事框架一如前作,但是气态沉稳、内容翻新、欢乐清明,于表于里皆有出众表达,不得不献上掌声。对两位博士、对Bushman一家,以及对人类文明而言,这不就是艰难之中略带戏谑的hell of a trip嘛。
一点没有触动我的笑点。。。
对于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性贪婪的抨击更高于首部,信手拈来的笑料和幽默设定,与自然完美契合。尽管故事的主线是N!xau寻子,实质却是两个孩子在荒野的成人礼,从这个角度看也秒杀之后卅年所有的成长电影。
第二部比第一部进化了很多,第一部里总能嗅到一股奇怪的说教味,而在第二部里虽然也想告诉观众些道理,但说教味就淡了许多,欢乐感则更上一层楼。这一部的动物戏份很多,较之前一部里的尽是人戏,给动物增加戏码显然是个明智之举,有动物的大自然才能叫大自然嘛!本片算是噱头类喜剧的标杆了,给4星
成乐高速大巴,美丽的女主角与清纯的女售票员相映成趣。。。
人类文明与原始非洲的奇乐碰撞。那只蜜獾太可爱,土狼太聪明,最亮的就是那个把枪掉进内裤的乔治。反观自诩文明的现代人类在天然的非洲部落人面前纷争不断,极具野蛮。8
社会学,社会化,一个看来别有趣味又满怀社会学概念的喜剧电影,喜欢的就是这样的赤裸裸的朴实又简单的喜剧故事。
原始自然的搞笑,一点不矫揉造作。
精彩!好过第一部。矛盾冲突点更全面了,从爱情到亲情,从非法狩猎到国家争端;结尾也更显温情。男女主角明显比上部有爱:上一部的那对奇傻,而续集里这对巨酷,气场完全不一样……
我喜欢奇哥!
有1的珠玉在前,更加衬托出这部的难看~~
老土著 小土著 男博士 女博士 士兵 另一方士兵 盗猎的 凶猛的动物们 滑稽的动物们 不明真相的动物们 一起在非洲沙漠草原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喜剧闹剧 亲情 爱情 和平 恶有恶报 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上半部精彩多了
那三个光屁股土著真是单纯善良啊,太喜欢了,特别是最小的那个声音太萌了这个电影让我知道了:1鸵鸟看不见下方的东西2土狼不攻击比自己高的东西3沙漠里脱水了把自己埋在湿润的沙子里可以降温保湿,可以吃植物的根
竟然高达8.8分。。。什么破评分 还不如第一部好玩呢
惊叹!感慨!有些地方肚子都笑疼了。
例如发出怪笑声,留着口水的土狼,只敢攻击比自己矮的动物,所以你不能躺下让土狼认为你比它矮;只要你躺下,鸵鸟就看不见你了,以及鸵鸟奔跑的姿势;咬住一个东西就死也不放的蜜獾,无论如何也要咬住动物学家的一只靴子来报一脚之仇;长颈鹿居高临下,神态悠闲的看着两个士兵玩捉迷藏;为保护孩子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