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1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2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3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4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5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6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13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14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15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16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17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18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19 猎杀红色十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3

详细剧情

  本片根据汤姆·克兰西畅销名著改编。
  1984年11月,苏联正处于戈尔巴乔夫上台前夕,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明争暗斗的冷战高潮时期。苏联研制了一艘新型核潜艇“红十月号”,并派老练的雷米斯负责该艇的首次试航演习。此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也获取了有关“红十月”号的情报。途中,艇长雷米斯杀死了发现他隐私的专横政委并命令潜艇改变航向。他向全体官兵声称此举是要利用该艇先进的无声推进系统去通过美国海军的监视网并纵情游览美国的海岸线。一个苏联高级将领秘密挟带一艘超级军用潜艇“红月十月号”,究竟是想投奔美国,还是制造一场核战争?苏联国防部大为震动,遣派军队追捕,美国中央情报局亦派出精英部队拦截,一场联系美苏两国军事平衡的追击行动由此展开。

长篇影评

1 ) 小析《猎杀红色十月》对俄语困境的漂亮处理

老板们都喜欢说“细节决定成败”,电影工业更是如此。观看好莱坞电影,时不时会让我感叹他们对细节的专业化处理——无论是好片还是烂片,他们都极端重视细节的打磨,哪怕这细节无法博得观众的一丝注意,但电影制作者仍然会像最苛刻的婆婆审视媳妇那样对一切让他们不爽的细枝末节一一扫除。这足够让他们在世界电影工业从业者中间获得敬意。

有些细节是“锦上添花”。举个我最钟情的例子:T2。想必很多T迷都对T-800与T-1000第一次会面的商城之战记忆犹新。这场战斗以T-1000把T-800扔出服装店窗外而暂告一段落,T-1000猛然回头看见店内一个被漆成银色的模特,皱了一下眉头(图一)。这时的观众还没有看到过T-1000的全液体形态,也无法理解T-1000的困惑。然而这个画龙点睛般的细节却是一个合理而有趣的预兆,与十分钟后T-1000全液体形态从大火中走出相映成趣(图二),透露着卡麦伦的灵性与自信。

【图一】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353/

【图二】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366/#next_photo

另一些细节却是难啃的硬骨头,虽然看似无关大碍,但处理不好就会成为全部叙事的绊脚石。比如这部让我颇为激动的《猎杀红色十月》,讲述的是前苏联一艘虚构的“台风”级核潜艇叛逃美国的惊险故事。导演约翰•迈克蒂尔南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是:全片基本是美苏双线叙事,苏联核潜艇内的人物说的都是俄语。这片子难道真要有一半时间是浸泡在俄语环境中?

摆在桌面上的有两个现成方案。

一个就是让苏联佬说英语。这是牺牲真实性的,却是我们大陆电视片最爱用的方法。我们以前很多抗战题材电视剧和老电影,如果对日本鬼子稍有着墨,都清一色让鬼子说中文,什么“花姑娘滴干活”,什么“八路军滴干活”,也包括“米西米西撕拉撕拉滴”,都是用纯正的中文说的鬼子自己都听不懂的话,好像这些鬼子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广华语。但这条路别说在好莱坞电影里,就连现在的国产电影都摒弃不用了,只在一些蹩脚的跨国题材电视剧中出现。

另一个就是让苏联佬说纯正的俄语,然后配上英文字幕。这是大部分电影都常用的手法。我们看《南京!南京!》中,日本鬼子都是说日文,我们看字幕毫不吃力。只要外语在电影中占极小比例,好莱坞也喜欢上字幕。我们看《谍影重重》系列,马特戴蒙时不时会秀一下自己的多国语言。在《蝙蝠侠前传:侠影之谜》中,克里斯蒂安贝尔也会用中文说一句“我不需凡能(我不是犯人)”。但是如果外语比例一多(哪怕占比十分之一),好莱坞就会用尽各种方法避免使用字幕。这里有三个原因:一是老外与咱们中国影迷不一样,我们很习惯看字幕,但老外不习惯,字幕一多他们就嫌累,会很严重地影响本土票房。另一个原因就是演员自身的问题,这个很好理解,如果让演员说大量外语,就会露出马脚,我们回想一下《无极》中陈凯歌让张东健和真田广之说的汉语,真是雷死人不偿命。第三个原因是台词感染力的问题。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染力,无论是观众还是演员,都是对自己的母语的语调、情绪最有把握,字幕是无法传达出其间的微妙的。《南京!南京!》里日本鬼子们说的日语,我们中国观众通过字幕能理解他们讲的意思是什么,但论其间的情绪感染力,恐怕也只有日本观众和精通日语人能毫无损失地感受到。因此,对于什么都必须尽善尽美的好莱坞来说,说外语的情况越少越好,一点点对最终效果打折扣的因素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不同的导演,对“避免使用外语”的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同。

一种无厘头方法是“霸王硬上弓”。最近国内上映的史蒂芬•希摩斯的《特种部队》里,有一场白幽灵回忆小时候在日本学习剑术的场景,就特别无厘头。少年白幽灵与少年蛇眼在寺庙里大打出手,日本师傅制止了他。白幽灵用日语争辩说“他是小偷”,师傅立即打断了他,第一句话竟然是“SPEAK ENGLISH(用英语说)”!这种强制角色说英语的手段虽然雷倒众人,但却是对观众非常负责的,也侧面证明了好莱坞对角色说大量外语的忌讳。而且我们也会发现,越是面向青少年观众的电影,越是忌讳说外文。好莱坞对自己的观众群的照顾和尊重简直可以用“小心翼翼”来形容。

另一种方法是“偷梁换柱”。《指环王》系列,托尔金发明的精灵语是精灵间的通用语言。《护戒联盟》的开场白就是让扮演精灵女王的凯特布兰切特用精灵语叙述故事背景。彼得杰克逊的处理方法就很简单,先让布兰切特用精灵语说,然后很快盖上英文旁白。同样的手法也用在了《刺杀希特勒》中,一开场,汤姆克鲁斯就用德语念自己的日记,然后导演布莱恩辛格就老练地将阿汤的英文旁白覆盖上去。这种手法相当有效,观众自然明白,也就兼顾了真实性和艺术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仅适合与旁白,如果让一个角色开口说话——就像《猎杀红色十月》这样的情况,就不适合了。观众会以为是角色在切换两种语言,而不是导演为了方便他观赏而进行的“同声传译”。

既然两种都不可能,那么《猎杀红色十月》是怎么处理的呢?其实很简单:如果单单音轨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话,就让镜头参与进来。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34/#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46/#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58/#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75/#next_photo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308253275/#next_photo

以上五张图是《猎杀红色十月》自14分49秒开始的一个镜头的截图,这个镜头长33秒,是“红色十月”号潜艇的政委在念一个日记本。在这镜头之前,苏联人说的都是俄语,配上英文字幕。当镜头推到政委的嘴部特写时,政委将俄语转换为英语,字幕也就不再出现。“同声传译”完成。

这么处理有什么高明之处呢?

第一,这个镜头因为承担着“把俄语转换为英语”的职责,必须把观众从故事中拉出一部分注意力来,让人关注这张嘴,和这张嘴所说的语言,所以其形式必须是打破常理的形式,也就是说,要一个很让人难以理解的形式——一个大推和一个大拉。观众直接能从视听感官上理解编导的意图,也就是说,这个镜头之怪异属性,帮助观众暂时跳出了故事和人物,完成了导演和观众的一次默契交流。

第二,这个镜头是很不美的,不应用在主要人物身上——尤其是不能用在肖恩康纳利这样的大牌明星上。于是镜头选择了这个政委——他不仅是微不足道、“死有余辜”的绊脚石,而且也是全片第一个死翘翘的人。

第三,这个镜头是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是打断叙事的,所以镜头的内容不能是故事的主要线索。于是镜头安排了政委这个微不足道的人去念主角亡妻这个在片中没露过脸的人物的日记本中的一段微不足道的圣经引言,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三次方,保证观众哪怕注意力分散一会儿也不会迷失电影的前进方向。

第四,这个镜头不仅完成了这个场景的语言转换功能,也省去了后面苏联方的俄语困境。影片与观众由此建立了新的默契:如果一个俄国人在身边都是俄国人的情况下说英语,并不是因为他说的真的是英语,而是我为了方便你理解转换的英语。所以后面有个苏联本部发现“红色十月”号叛逃意向的场景,一个将军由俄语突然转变成英语,观众也毫不奇怪了。

然而,这样的默契终有结束的时刻——即俄国佬与美国佬同处一室的时候(美军接手“红色十月”号),俄国佬口中的英语再被理解为“同声传译”就显得荒谬了。于是镜头再安排俄国佬用俄语说话,如同“合同有效期”一般,向观众宣告“前面建立的规则不再适用啦”。

一个人最可贵的就是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和该做什么。电影也是如此。《猎杀红色十月》对这个细节的专业化处理,得体得让人舒坦。

《猎杀红色十月》是军事小说名家汤姆•克兰西第一部改编成电影的杰克•雷恩系列小说,它并不是最精彩最火爆的好莱坞动作片——事实上它甚至连一个让人难忘的火爆场面都没有——然而它有一股敢于探索动作片新语法的清新气息,在《变形金刚2》这种电影称王称霸的今天,这种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叙事风格反而显得让人怀念。

导演约翰•迈克蒂尔南在好莱坞,往好里说是二流的一线导演,往差里说是一流的二线导演。我一直觉得看他站在这样一条标准线上:超越他,你就可以成为叱咤风云的一流导演;超不过他,那你在二流三流圈里有得可熬了。在拍摄《猎杀红色十月》的时候(1989年),正恰恰是约翰•迈克蒂尔南风头最盛的时候,刚刚凭借《虎胆龙威》(1988年上映)成功上位,成为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动作片导演之一。票房上的无比自信让这位大导演险些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出“商业大师”的气象,无奈终究差了那么一口气。虽然《猎杀红色十月》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但是它不幸遇上了苏联解体的时代波峰,再在这个背景下讲述冷战时期的故事,就显得很不合时宜。而且在视觉风格上沿袭却并未超越之前的卡麦伦的《深渊》,在动作火爆程度上又远远不及约翰•迈克蒂尔南自己的《虎胆龙威》,所以不受大众和大部分影评家的喜爱也是情理之中。不过,这还真的是一部值得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老牌动作电影,在20年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为它鼓掌。

评分:4.5

图文版请看 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233.entry

2 ) 终不过是对冷战不切实际的遐想

美国人总是喜欢用有色眼镜看别人,当然,有时候他们也这样看自己人。抛开这不切实际的遐想,到就从技术上而言,这部改编自汤姆·克兰西同名小说的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军事爱好者那就更好了。得益于作家高超的写作技艺,电影在细节上的表现十分逼真,潜艇的作战命令及下达方式都很贴近实际,尽管作家从未有过从军的经历,但对这些细节的刻画极尽真实,克林顿总统曾是他的书迷,对他这样细致的描写感到震惊,询问他过他在那艘军舰上服役。当然这部电影也是有致命缺点的,苏联在电影中的表现太过于愚蠢,无论是苏联大使,还是艇长。都给人一种坏人和愚蠢的形象,这样的处理过于生硬,无形之中降低了电影的表现力。

3 ) 不知为何生,毋宁求一死

二战著名的德军元帅曼施坦因曾经对历史的德国军人做如下的评价:决定性的东西是德国军人忘我、勇敢、忠诚和尽职,以及各指挥官的责任感和能力。正是这些因素使德国军人在战争初期胜利的主导因素。更关键的是,德国的将领从来都力争胜利,通过胜利获得自己的荣誉与军人的荣耀。但凡能够成功的人都知道自己要什么,坚定自己的信仰也要坚定自己的追求。
历史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因为要读出历史不仅需要一双会看的眼睛,还需要有自己的观点,凡是在这个时代能够活出自己的人,往往不是这个时代所需的主流。它们能很好地把握这个时代的桎梏,往往这些人都在冷眼旁观着,如同看笑话般,看着别人的愚蠢,为自己的明智而庆幸。历史只是个概念而已,往往大众对历史的概念都太大众,随波逐流或者愚蠢的可笑。真正时代的精英肯定不是把所有人的认识汇总然后很漂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以求鹤立鸡群,他们往往深深地埋藏自己的想法,而后看其他人犯错再把自己的想法看得更透更深。其实从古至今历史上还真不乏这样的犀利之辈,对人们可能会犯的错误既清楚又谨慎,可是历史几千年的光景过去了,如今泛泛之辈还是如此泛泛没有自己的观点,而那些曾经活得既自我又透彻的中流砥柱在现代社会是不常看到了。只可惜,历史就是历史,现代的人们当然无法从历史中获得优势,因为大众的思想,因为无法冷静不甘寂寞。所以很可惜,如果无法深谙历史的渊博,历史也只能是历史。
当我曾经还是这泛泛之辈的一员而不自知时,曾不知天高地厚,自以为很了不起看到的得比别人多时,我很幸运的碰到了能改正我的一些了不起的时代强人,很简单的几个例子,很直接的几句批评,让我以为自己已经很了不起的想法迅速瓦解,只是通过一部电影,猎杀红色十月,让我知道,如果不能把问题看透彻,自己的想法是多么可笑。
猎杀红色十月,真是彻头彻尾的资本主义的最具有魅力的作品之一了,他有能力称赞其敌对势力的军事实力,也可以把红色政权主义者政治信仰或者说政治理论驳斥的体无完肤,当然,这是两个大国的政治博弈,在当时看,这的确是两个势均力敌的阵营的政治与军事的博弈。但是美国人很巧妙的描写出了苏联方面如何从淡定的姿态中间渐渐把持不住了,如何在这场政治战中处于下风,到后来美国人反而以讽刺或者说玩弄的心态对待可怜的俄国佬。反观这次行动的策划者,马尔科韦莫斯舰长,如果单从他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直到他变节以前,其实都不难看出,他这么做,不全是因为生活所迫,也不是因为他突然脑子一热才改的信仰。其实,他一直是忠于自己的理想的人,孰是孰非绝不是任何人强加的,如果苏维埃政权或者共产政权真的十分完美,那为什么还会有数量上如此庞大的变节者?信仰绝对不是强加诸于别人身上的,内心强大的人往往不会惧怕这种强制的信仰,他会不动声色的看清一切然后给敌人最意想不到的一击,当头棒喝。聪明的看懂了的人曾经告诉我,政治博弈是不可能实话实说的,美国正科和苏联外交官其实都彼此隐瞒事实,相互试探,当时,天真的我还以为苏联人很愚蠢的说了些自己对不利的话,可是真正的政治老滑头也是经过了岁月的历练和累积,他说的只可能是有利于自己的。不论什么情况下,人与人之间也一样,如果把自己所有都坦白出来,那就如同裸体一样令人尴尬,那就是没有防卫的愚蠢行为了,就像如今的这些令人不齿的许多。大国之间的博弈更甚于此,就算不是大国之间的博弈,只要是政治的就是欺骗的,没有真正国家会实实在在的把自己裸露在外。其实双方都想通过对方得到自己想要的,俄国人想借助美国之手除掉叛徒,而美国人想从俄国人那里知道红色十月的真正目的,然后借机帮一下韦莫斯顺便也能从俄国人手中得到他们的高端武器。
现在我知道了,也终于懂了,自己的看法还是很幼稚的,在真正的高手面前完全就等于没有成熟的孩子一样。但我十分清楚自己的追求是定格在哪个等级的,我所欠缺的也仅仅是层次的累积和分析能力的增强而已。当真正的革命开始时,革命往往是从自己开始的,当一个人有能力分析透彻自己的所有优点和不足时,这个人就在变革,开始明白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了。如果活着,就要向韦莫斯舰长那样,有自己明确的追求。或者为了这个追求死去,死而无憾。

4 ) 魅力老男人和Torpedo

这是“越老越有魅力、皱纹越多越帅”的肖恩·康纳利于1990年主演的一部潜艇电影。老帅哥演的是苏联最新潜艇“红色十月”号的舰长,他在某个看似平常的早晨突然下令突入美国近海,掀起了美苏之间的一场轩然大波。苏联大量潜艇也前往追赶。他到底是疯了要往美国发射核弹还是要变节?

潜艇电影有一个独特的魅力,那就是在死寂般的深海中的狭小空间里的人物冲突、国家战争、斗智斗勇等等。在上千米深的深海里,任何一方稍有闪失就会葬身鱼腹,这激烈的争夺看上去是如此安静却又扣人心弦。影片前半段还算中规中矩逐次铺陈,而片尾高潮部分确实能算潜艇电影的经典片段,肖恩·康纳利沉着的老男人魅力在此显露无遗,潜艇、鱼雷、反潜战机之间的游戏也饶有趣味。

好莱坞在此类电影的表达方面都力求真实,尤其是语言方面,甚至都有专门为一部电影创造的纳威语。然而如果让肖恩·康纳利和全体舰员从头到尾讲俄语的话,那对他本人以及观众都是不小的压力。影片采用了一个镜头来解决这一问题,影片开头政委念肖恩康纳利的日记,随着镜头朝向他嘴不断拉近,他口中的俄语逐渐变成了英语,算是给观众一个交代:这是为了看电影方便转换的,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在说英语。后来美国人上艇后,他们又跳回了俄语,表示和美国人语言是不通的。

我又学了一个单词,Torpedo~ 如果对军事、战争,尤其是潜艇有兴趣的,不容错过此片。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猎杀红色十月》的是自己人

光看电影名字,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方打另一方。其实,电影里猎杀红色十月(潜艇)的反而是他们自己人,而老美则一贯制地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怎么样,美帝电影YY风格爆棚吧!尽管如此,人家的编剧导演演员们也确确实实下足了功夫,把一个子乌虚有纯属虚构的故事演绎得煞有介事浑然天成,故事性、娱乐性、可信度、可看度都还不错。

1、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比较好地处理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让观众觉得虽然有点扯蛋,但是扯的还挺有意思。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好电影的大前提,否则就没法看下去了。 2、不黑不吹,尽量客观地描写敌对双方。像爱国主义情怀、英雄主义精神、人道主义意识、自由平等观念等是人类社会一致认可的美德,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政治集团的独有属性。虽然电影是说苏联潜艇叛逃,但也并没有把每个人都描写成叛徒。比如,那个意志坚定的政委、医生、厨子,还有绝大多数虽然被老美救起但仍然选择回国的艇员们。这个分寸拿捏好了,就不至于拍出那种把对手描写成傻X,同时也把自己沦为二货的XX神剧了。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的影人们学习一下。 3、一语成谶,反照历史。电影是1990年拍摄上映的,一年以后苏联大厦轰然倒塌。偶然乎?必然乎?是电影中雷米斯艇长预料到了,还是小说作者汤姆克兰西预料到了,还是电影导演约翰麦克蒂尔南预料到了呢?不得而知!只不过十分吊诡的是,电影本身不但没有因此而火,反而因为冷战结束一下子跌出了观众的视野。这恐怕是编剧制片导演们等一干人没想到也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4、小人物,大情怀。雷米斯艇长虽然掌控着足以毁灭人类的钢铁巨兽台风7(当然,即使打死了掌握另外一个密钥的政委,他依然不能够独自发射潜射核弹,因为还有总部授权密钥。这个槽点就不展开分析了),但也不过就是一个区区的上校,在将军如林的苏军当中真的算不上是什么大人物。平时,他也不应该有什么大的雄心壮志远大革命理想,否则也不会因为妻子的不幸离世而迁怒于体制萌生反骨。他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人,普普通通的苏联海军上校,战略核潜艇的艇长。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上校,因为驾驶着足以摧毁美国、同时也会摧毁人类的新式杀人机器而产生了强烈的内心震撼,以至于使他原本就已经有所动摇的价值观彻底倾覆,率艇叛逃完成了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同时也完成了对地球生灵的救赎。从这个角度看,雷米斯艇长的出逃就跳出了公报私仇狭隘用心,甚至也超出了意识形态斗争的冷战思维。这么一看,电影的格调是不是就高级多了。虽然电影没有明示,我们还是愿意从这个善良的居心去解读电影的主题。

6 ) 好厚脸皮的YY

猎杀红色十月(The Hunt For Red October),改编自汤姆·克兰西的小说,1990年的片子,主演肖恩·康纳利,亚历克·鲍德温。

肖恩一如既往地帅,而且越老越帅。皱纹越多越帅说的就是他了。我惊讶的是鲍德温年轻时候竟然那么那么帅,不可思议啊,完全跟现在的颜值联系不到一起啊。岁月是把杀……猪……刀……啊……多少魅惑帅哥倒在这把刀下,啧啧。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是一部美国超级YY大片啊,YY了苏联一个桃李满天下,超有经验的舰长因为不满带着亲信、全艇官兵和一艘台风级的核潜艇变节的故事,这种设定本身就没有合理性,如果有合理性的话,那我们对人性还有什么可期待?信仰被这么轻而易举地背叛,这种不可理喻的YY,得多自恋偏执才能想出来?

不但理直气壮地YY出来了,还把叛逃者塑造得形象高大,从而证明自己是多么强大正确,先进自由。这种情形就好像是日本人的做派,日本人最喜欢抬高自己的手下败将,用他们的强大来证明自己是更加强大厉害的一群人。以上两种,同样可笑心虚。

幸亏汤姆·克兰西就是个写小说的,这种YY不能深究。 所以,要什么前提逻辑,要什么角色塑造,还不如安安静静地看帅帅的肖恩老爷子魅力无边,心安理得地看他们理直气壮厚颜无耻地YY就好了。更何况这也是时代产物所以也没有必要纠结这个了。

其实抛开那些前提来说,这是一部军事题材的潜艇战片。汤姆·克兰西在这方面被夸得那么专业,那么精通,即使这小说的前提立意狭隘也这片子还是可以看看,谁让人家是美国人,要站自己的立场呢。 故事惊险曲折,情节紧张紧凑,环环相扣。片头一开始便是令人血脉喷张的背景音乐,肖恩老爷子饰演的雷缪斯舰长眼神坚毅立于指挥台甲板上,此刻,谁也不知道他此次出航的目的。

而细节处理也很到位,让我觉得很赞的是对语言的处理。在俄语往英语的转换之上力求真实合理。

在潜艇政委用俄语读舰长雷缪斯日记的时候镜头不断拉进最后聚焦在政委嘴部,在将语言转换为英语之后,镜头又慢慢退后,回到正常镜头之中。这样的镜头在不知不觉间分散了观众的注意力,也就不会让观众觉得在语言切换上很是突兀了。而在后面,潜艇里出现美国人之后,他们又切换到了俄语,也表示他们直接是语言不通的。

前面说过这是一部军事题材潜艇战片,那么军迷潜艇迷可要关注了。 一开始潜艇出航时候的全景,事实上是潜艇露出水面的部分就是一个空壳,下面是被船拖着的。但是镜头之内看着简直不要太震撼啊。中间的潜艇鱼雷战也很是精彩紧张,尽管有人质疑水下战拍得过于粗糙,但是我初次看时还是觉得很过瘾的。在影片最后片段,潜艇猛地跃出海面的情节,让人着实跟着激动了起来。 潜艇副舰长临死的时候心心念念的竟然还是美国蒙大拿,真是有点把我恶心到了。(哦,说好的抛开前提,不管立意狭隘的)

说回肖恩老爷子,演技自然不可辩驳,因为他的形象,电影里这个叛逃的海军舰长竟然这么魅力无边加伟光正,换一个人都不会都这种效果。雷缪斯舰长在指挥台指挥潜艇作战也是帅出天际啊,让我紧张兴奋了一把,让我差点忘了他是个变节者啊。这是导演请他来演的原因吗?

短评

太美国主观视角了,军事角度还算规矩,就最后一场战斗有点扯蛋……

8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比起现今那些像《变形金刚》的爆破大片,10年前的《猎杀红色十月》以沉稳内敛的叙事推进,多层次的角色设置更能让人动容。

11分钟前
  • 永恒布鲁斯
  • 推荐

确实不错,经典的潜艇片,唯一有一点遗憾的就是片中的台风没有真实的台风漂亮,看起来总有点别扭,不过据说当时美国并没有台风的详细资料,确实很难做到和真的一模一样。

12分钟前
  • 呵呵真有趣
  • 力荐

刨开意识形态,海战结合谍战、苏美双线悬念并进的情节真业界良心,附送多国型男部队,康纳利和山姆尼尔的配对太犯规,苏方的轮机长最潇洒,司各特格伦还是这么冰山美人又通达。

14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拍摄得体的潜艇对战场景,沉静狭窄空间里暗涌的一波三折,肖恩康纳利更是魅力满点。其实技术和战术情节硬伤不少,但红色十月号两位舰长的形象是否可以再丰富点呢(小说里的一部分起因被略去了),这样Vasili Borodin挺身为Marko Ramius挡下枪子就是更合理的心甘情愿了

15分钟前
  • blacktea
  • 推荐

11900:十月末夜晚,意外看到肖恩·康纳利去世的消息,于是就想找部他主演的作品做观影纪念,最后选了这部名为《猎杀红色十月》的电影。R.I.P. —— 英国演员肖恩·康纳利去世享年90岁,肖恩·康纳利生前曾在多部007系列电影中饰演「詹姆斯·邦德」,并凭借《铁面无私》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 首任007肖恩·康纳利去世 享年90岁,曾出演《夺宝奇兵3》《勇闯夺命岛》等片:http://news.mtime.com/2020/10/31/1604559.html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相见恨晚,相见恨晚。很少看到如此让我紧张的电影了。汤姆.克兰西果然是一个高手,他写的东西改编了多少电影,多少游戏啊。关于潜艇的影片中,算是翘楚之作了。

24分钟前
  • W.史密斯
  • 力荐

片子很不错,不过太扯了,更感触的是,天啊,那是亚力克鲍德温吗,悲剧啊,看看人家肖恩老爷子还是那么帅

25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虽然电影把苏联黑得很惨,但是抛开冷战题材中美国人的过分意淫,这真是一部气势恢宏的电影,在画面和音效上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即便它基本没有什么战争场面,但是就像冷战一样,这种潜水艇题材的好电影,总能够营造出看不见的紧张局面。它本身就像一艘潜水艇,巨大而蕴含威力。

29分钟前
  • 韩伯愚
  • 推荐

算是在合理的故事框架之内把美国意识形态讲到极致了。没看过文戏做的这么足的潜艇片,故事背景和情节演进交代的无比清晰,以至于动作场面成了适当点缀。这可能也是八九十年代老派动作影片的一大特点,尽量回避技术有限的特效场面,在有限场景中腾挪转移,用细节和节奏来推进情节和悬念,有一种特效大片永远无法还原的真实质感。当然也和拍过《虎胆龙威》的导演风格以及原著作者汤姆·克兰西的故事有关。

33分钟前
  • 十一月的雨
  • 推荐

苏联潜艇军官死前还想着蒙大拿,美国佬意淫得够花哨的。Sean Connery不用多说,依旧是男人的象征。非常扎实的影片,五星之。

36分钟前
  • 苇间疯
  • 力荐

涉外题材,好莱坞显然更喜欢过去的苏联。一、纯敌人定位,充分迎合好莱坞正反对立模式。二、斯拉夫人是白人,好莱坞演员可以无缝嫁接。施瓦扮特警,康纳利演舰长。但与中日这些东方国家合作,上述因素变得比较困难。前者,太坏了对方不干,自己是坏人又不符好莱坞传统。后者,一堆演技老鸟无用武之地。

37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潜艇片就是好看。《红潮风暴》《U571》《K19》都不错,甚至日本的《盛夏猎户座》都属佳作。可惜冷战一消停,对手只有恐怖分子,潜艇片也就拍不下去了。

40分钟前
  • daangel
  • 推荐

虽然美国佬有点一厢情愿,虽然变节的原因没小说交代的清楚,但是但是还是很好看!片头片尾的音乐太TMD震撼了!!!

43分钟前
  • 刘建明
  • 推荐

1990年的片子,还不错。这个片子20年后看来,依然还是不错的。可见导演的功力。

44分钟前
  • 孙汤姆
  • 推荐

汤姆克兰西名不虚传...结合最近看到的俄罗斯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新闻,不禁感叹昔日红色帝国的没落...(什么?你说苏联不是帝国?不是吗?是吗?不是吗?)

47分钟前
  • 儿女情长王铁头
  • 力荐

现在已经很少见的冷战题材电影,影片背景宏大,情节屈折,主要还是看老头肖恩康纳利的个人表演.

48分钟前
  • 小有™
  • 推荐

本片为广大语言不通却又彼此有情有意的痴男怨女提供了这样一个命题:如何在难以沟通的情境下小心翼翼的示好而又不被对方认为是臭流氓。而肖恩康纳利显然是此方面的调情高手,只是两个多小时的调情多少有点儿让人郁闷。。。

52分钟前
  • 张姓美少年
  • 还行

看了下评论,果然不出所料,老美意淫地够厉害。不过结合苏联解体时间和本片拍摄日期,难道真有其事?不管那么多,肖恩康纳利越老越帅的掉渣,从电影角度来看,节奏感没问题,剧情紧凑,尤其是最后潜艇大战还是比较惊险刺激的。

54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推荐

Baldwin是怎么长成现在这么魁梧的?20年前的片子,看着都如此逼真。

56分钟前
  • 世纪末日卢瑟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