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的两代人的故事。当妻子发现丈夫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她的家庭避难所就成了礼教的束缚。
原创: 再见面条(首发于“不散”)
在刚过去不久的柏林电影节上,华语片可谓是大放异彩。王全安的《恐龙蛋》和王小帅的《地久天长》入围了主竞赛单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恐龙蛋》是蒙古电影)。
其中《地久天长》还包揽了影帝、影后两项大奖。这是柏林电影节历史上第四次同一部电影摘得影帝影后,也是华语电影第一次在欧洲三大创造历史。
除了在主竞赛单元大放异彩之外,还有一部华语片也进入了竞赛单元、并拿下了泰迪熊奖评审团奖——相梓导演、南吉主演的《再见南屏晚钟》。电影讲述了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的两代人的故事,当妻子发现自己的丈夫与另一个男人在一起…
《再见南屏晚钟》入围的是仅次于主竞赛单元的全景单元,并且最后也拿到了泰迪熊奖的评审团奖,这是柏林电影节专门为影展所有单元中LGBT题材电影所设的一个专门奖项,关锦鹏的《愈快乐愈堕落》和周美玲执导的《刺青》曾分别在1998年和2007年获得泰迪熊奖最佳影片。
虽然这部电影的关注度远远不如拿到大奖的《地久天长》高,也不如同样入围全景单元的娄烨导演话题新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高,但它依旧值得被关注和讨论,因为它的题材和话题,可能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电影讲述了无法沟通的两代人的故事,南吉饰演的黄筱萸思想开放,留学归来的她带着欧洲丈夫回到家中。
黄筱萸的父亲是一名同性恋,在电影中多数是缺席的状态,而她的母亲李久梅(娜仁花 饰)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爱母亲。
李久梅对自己的女儿进行荡妇羞辱,试图治好丈夫的同性恋,一直念念不忘自己在生黄筱萸之前因流产而失去的那个儿子。后来她还加入了邪教,尽管黄筱萸百般劝阻甚至报警,但她依旧把自己大部分时间和金钱投入了这个邪教组织。
电影在柏林展映后收获了很多赞誉。BFI称其“令人印象深刻,描绘了一幅痛苦但真诚的家庭图景”。
Cineuropa评价其:“只用了18天拍摄,《再见南屏晚钟》的完成度很不错,漂亮的摄影和表演…就像米罗的那副画一样,它既轻松又黑暗,有时甚至有一点超现实主义。它也很有趣,悲伤,喧闹,温柔,发人深省。”
和大部分独立制作的电影一样,粗糙的布景和后期音效都在暗示《再见南屏晚钟》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
在拍摄初期,电影找不到投资,很多资金都是导演自己出的;为了压缩拍摄时间和减少后期成本,导演的剧本前后修改了21次,剧本的结构是严格按照后期剪辑来写的。
同时在制作团队上,电影也保持了最简化,制片人之一是导演的丈夫José Val Bal,同时他也是摄影师。
也许是因为成本有限,没办法在硬件设施上做到最好,所以电影在剧本方面发挥到了极致。导演在采访中说:“我修改了21次剧本,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女主角南吉在采访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剧本:“剧本太好了,这个角色太打动我了。好像是生命中第一次遇到了一个这么让我有冲动的角色。”、“看了她的剧本,我觉得太成熟了。哪个演员能这么幸运遇到这样的剧本。”
电影横穿八十、九十和现代三个年代,在对三个时代的处理上,导演全面运用了文学创作中的互文手法,让电影中很多细节都互相照应。
在剪辑上,导演采用了非线性叙事,让三个时代穿插在整个故事之中,在增加可看性的同时,也为观众提供了过去的对照。
同时,演员的表演也并没有因为低成本带来的粗糙质感而显得逊色一分。女主角南吉的表现非常出彩,“南吉的出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演员的魅力”、“她的表演是如此出色,平静而有力量”。
黄筱萸这个角色在电影中是一位思想开放、留学归来的女性,南吉很符合角色的气质,在选角阶段,导演相梓就非常认同南吉,“她的真诚和直率比较符合黄筱萸的气质,有一股英气,看上去也通透,让人信服她可以说出黄筱萸要说的话。”
在采访中,南吉也谈到了她为了塑造好黄筱萸这个角色所做的努力。因为电影中黄筱萸怀有身孕,所以在看完剧本之后,南吉就开始绑着肚子,体验孕妇的感觉。
无论是在家里喝茶穿鞋,还是外出开车喝咖啡,她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名孕妇。甚至在片场拍摄的18天中,她也是完全沉浸在角色中的,“你只有在生活中自如了,在镜头中才是自如的”,南吉说。
从剧情和题材上看,《再见南屏晚钟》的确很耸动,同妻、邪教,还有千疮百孔的家庭关系。但是整部电影并没有因此显得苦大仇深,导演反而选择了一种轻盈且疏离的视角去看待整个无比狗血的家庭生活。
电影很多时候都是从黄筱萸的视角出发的,而黄筱萸的视角是抽离的。“她用一个完全跳出家庭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她的家庭生活。”南吉在采访中谈到黄筱萸最吸引她的地方时说道。
导演运用了很多固定长镜头,景别的选取上也偏爱大景别,这是古代绘画带给她的影响。过多的大景别不容易让观众对人物产生共情,这正是导演想要的效果,“疏离淡然地去看人物。”
电影中还出现了一些舞台剧式的场景,虽然略显粗糙,但的确达到了导演希望产生间离效果的目的。
同时演员的表演也非常自然且克制。尽管这个狗血的故事给了演员很正当的理由去大喊大叫、大哭大闹,但是南吉的表演不会让人感到过火,而是恰到好处,既符合黄筱萸疏离的态度,也非常的自然。
事实上,导演在后期剪辑的时候,剪掉了一些南吉的哭戏(比如电影开场生产戏的哭戏就被剪掉了)。
南吉在采访中谈到:“有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感情戏该怎么处理,你哭了就是好吗?不是。反而是你内心撕碎了,但表情很淡然,观众才是最难受的。如果你的剧本和对手演员包括你的表演有足够的张力,其实不用刻意的去表现痛苦和欢乐。”
尽管肉眼可见的做工粗糙,尽管还有一些的不足,但《再见南屏晚钟》依旧值得被关注和讨论,因为无论从那种维度来说,它都具有很大的社会意义。
电影关注到了同妻和邪教的问题,导演在微博上写道,“拍摄电影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推动社会进步,希望大环境更加宽容。”
女主角南吉在采访中谈到:“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
导演也说到:“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而在柏林领奖的时候,导演直接修改了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一段词:
“难道酷儿(Queer)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
尽管电影中的种种问题看似是无解的,主角一家也看似生活在巴别塔中,但是在采访中,导演还是流露出了些许乐观的态度。
电影的英文名取自著名画家米罗的同名画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寓意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导演在采访中说到。
《再见南屏晚钟》在柏林获奖归来之后,将会在3月底开始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进行展映,在此之前,我们和导演相梓及女主角南吉聊了聊电影以及电影背后的故事。
《再见南屏晚钟》跟《谁先爱上他的》有着哪些不同? ”同妻题材“的影片在中国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电影能否过审?能否在国内上映? 我们要多久才能看到这部片子…
不散:恭喜电影在柏林拿奖!你领奖的时候,说了一段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里的台词,是把原著里“Jew”换成了“queer”吗?
相梓:感谢!得奖确实是意外之喜,典礼开始前我已经喝多了,没有做什么准备,于是就改了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作为获奖感言。他用的是犹太人,我改的是酷儿。
不散:去年台湾有一部很火的讲述同妻的电影,《谁先爱上他的》,不知道你怎么评价那部电影?
相梓:《谁先爱上他的》我看过片花,暂时还没看过全片,没看过全片不敢妄下评论。
不散:为什么选择南吉饰演女儿这个角色?一开始是怎么找到她的?
相梓:当时是南吉看到组讯之后直接来见组的。选择她是因为她的真诚和直率比较符合黄筱萸的气质,有一股英气,看上去也通透,让人信服她可以说出黄筱萸要说的话。
不散:这是一个成本很低的电影,一些评论也谈到了低成本对于电影完成度的影响,如果预算充足的话,有没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相梓:预算充足的话,美术和声音会上一个台阶。
不散:影片的英文片名叫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有什么寓意吗?
相梓:A Dog Barking at the Moon 源于米罗的一幅画,中文可以叫《犬吠月》。寓意就是即使沟通无效,也不应放弃尝试,要坚持下去。
不散:听说你有文学创作经历,文学创作经历对这次的剧本创作有什么帮助吗?
相梓:文学创作其实不一定发表出来让别人知道,文学创作首先是一种自我训练,它不仅对剧本写作有帮助,而且也让人耐得住寂寞。此次剧作运用了了古诗词中的互文写作技法。
制作过程中在音效、画面等方面,在80年代、90年代、现代三条线上,全面运用了互文手法。使许多细节枝蔓相连,互有照应。只是,这很难通过一次观影看出来,因为这些细节不是看一遍就能全部体会到的。我修改了21次剧本,这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
不散:电影其实涉及了很多主题,包括同妻、邪教、以及中国式的家庭关系,而片长又只有107分钟,作为处女作,想讲的会不会有点多了?
相梓:我并不认为“主题”很多。我认为它们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
随便讲一个故事:一个家庭中有病人长期卧床服药,恰好他的孩子正值青春期,十分叛逆。他的妻子为了给他治病加入传销贩卖高价保健品。我们并不能说它是太多主题。生活本身就是复杂的,不只有一个“主题”。
不散:很多导演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时候,都有最强烈的个人表达,你也是这样吗?
相梓:我觉得一个导演如果没有强烈的个人表达欲望,是拍不出好东西的。
不散:电影的题材其实很大胆,拍摄的时候会担心过不了审吗?
相梓:我不担心。我觉得社会在进步。广电部门的领导眼睛是雪亮的,头脑是清醒的。在伟大的时代,就应该有更多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影视作品出来才对。所有人噤若寒蝉,那就不对了。
不散:我看预告片里有一段舞台剧式的场景,这样做是因为成本限制原因还是有其他的什么表达?
相梓:舞台剧的形式其实是为了打破节奏,不让人沉浸于故事,不要长久地自我投射到人物中去。想要把观众拉出来,让他们去思考。而且不用舞台化去打断,就太压抑了,我不喜欢太苦大仇深的调调。
这是一个现实主义题材,但我不想用现实主义手法去表现,我把这部片子当我的最后一部片子来拍,想怎么拍就怎么拍,不给自己设限。
不散:看介绍感觉女主角和你还挺像的,电影中有哪些是亲身经历改编的?有哪些是虚构的?
相梓:也有相同,也有不同。我的跨国婚姻,母亲信奉变种女德邪教,母女关系不融洽等都是比较像的。但是女主角和我还是不同的。我还是满喜欢开玩笑的,也经常自嘲。
不散:可以谈谈中国古代绘画对你创作这部电影的影响吗?
相梓:中国古代绘画对我影响很大。我非常喜欢《韩熙载夜宴图》《洛洛神赋图》等古画。90年代黄家客厅也特意悬挂了《照夜白》。对摄影风格有影响,大景别,固定机位长镜头,疏离淡然地去看人物。《照夜白》也是一个小细节,有隐喻。
不散:你知道电影节特供片这种说法吗?以前贾樟柯的电影就被一些人诟病为电影节特供片,你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相梓:我个人以为每个导演拍摄电影都是希望受众越多越好。特供片这种说法挺有意思的,我是没有那个本事去揣测“也不知道今年是谁的”评审团的喜好,我要有这个本事我一定这么去做。不但要运用到拍片子上,还要去预测体育彩票的号码,万一中奖了,就不用费劲拉投资了。
不散:看你说接下来会继续拍“跨文化三部曲”,为什么会对跨文化这个题材这么感兴趣?可以简单介绍下接下来的作品吗?
相梓:我本人对不同文化的交融体会更多吧,拍摄离自己生活近的东西,才能意切情真。接下来会拍摄一个经历多次失败婚姻依然勇敢追爱的中年男子的故事。
不散:这是您第一次主演的电影,就入围了柏林电影节,并且拿到了泰迪熊奖评委会特别奖,有什么感受可以分享下的吗?
南吉:其实我并没有太意外的感觉。接到这个电影剧本,我就知道它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品,一切都好像是冥冥之中。但当然作为演员,毕竟是我大银幕的处女作,我还是很高兴的。
不散:但是这次电影可能就没办法大规模上映,会觉得有遗憾吗?
南吉:没有一点遗憾,作为演员我最享受的是那个过程,我已经全身心的把角色塑造好了。作品也有自己的宿命,它最后怎么样,顺其自然比较好。
不散:为什么会接拍《再见南屏晚钟》?和你以前的作品风格都不太一样。
南吉:因为剧本太好了,这个角色太打动我了。好像是生命中第一次遇到了一个这么让我有冲动的角色。她太复杂了,又沉痛又超脱。我觉得那个角色好像离我特别远,但是我又可以和她感同身受。所以就是这个原因吧,我觉得作为一个演员,遇到了一个让自己感同身受的角色,一定要去争取。
不散:你觉得这个角色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儿?
南吉:她从小的经历。她不是普通的女孩子,她用一个完全跳出家庭生活的视角,去看待她的家庭生活。她很独特,这个有点像我,我从小也是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我自己的生活。
不散:但是这个角色她是一个怀孕的母亲,拍摄前有为角色做过什么准备吗?
南吉:我看完剧本就绑了肚子。那时候也没确定导演要用我,我连导演都没见过。但是不管接不接得到这个角色,我都要体验一下。大概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出去喝咖啡、穿鞋、开车,全绑着肚子,因为你有没肚子的生活状态完全不一样,别人对你的眼光和谦让度完全不一样,所以我要体验一下孕妇的感觉,把自己当成角色。
不散:导演在电影中用了很多的固定长镜头,这种镜头会不会对表演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点?
南吉:其实我第一次跟导演她们开完剧本创作会,她说会用这种镜头时,我特别兴奋。电影本身要的表演是比较自然的,固定镜头对演员来说是特别好的锻炼,需要一气呵成,所有的情绪、所有的戏、所有的点,都是一口气完成的。我经常拍电视剧,电视剧完全不一样,它会切、跳。可以遇到一个电影,一口气完成一场戏,我自己的创作感受特别好,所以我觉得不算是挑战,算是一种享受。
不散:那你在现场是一直沉浸在角色中还是会抽离出来?
南吉:我们一共拍了18天,那18天我基本上是在角色里的。我跟我家人也有打好招呼,不过多的电话聊天,跟我身边比较亲密的人也说不要过多的介入。我想全身心的把这个时间和感情给这个角色,因为她毕竟在你的生命里就是那么短短的一段时间。
不散:导演在现场是什么风格?会指导得比较多还是你自由发挥得比较多?
南吉:没有,导演她特别尊重演员,她很懂演员,知道怎么样调动演员。她一旦选中一个演员,肯定是这个演员很符合人物,她一定是信任你的。她一旦信任你之后,剩下就交给演员去创作。除非她有特殊想要的点,可能会说一下。除此之外基本就是我们自己完成。很少有这样的导演,她的心跟演员的心是同步的。你在狂喜的时候她也在狂喜,你悲伤的时候她也在悲伤,会让人觉得很有安全感。
不散:所以你在现场是属于那种自由发挥比较多的。
南吉:对,因为电影你没办法去过度的设计。基本上走完调度之后,剩下是随机性的,当然会有理性在控制人物,但剩下的全都是随机性的。
不散:那平常拍摄的时候,你是会那种会按照导演的要求表演的演员,还是会提出一些自己对角色的看法?
南吉:我会在接到剧本和角色的时候,把我所有的想法跟导演进行一次深度的沟通,但一旦开始了,到了片场,我会听导演的。在接到角色的时候,我基本上会有很多条建议,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我会把这些工作做在前面,不会在现场跟导演争,也不会固执己见,因为我觉得到了现场就应该听导演的。
不散:你是如何看待电影中涉及的包括同妻和邪教的问题?
南吉:其实关于同妻这个词,我不太了解,同妻是什么意思?
不散:就是同性恋的妻子。
南吉:在我眼里,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人的权利,所以我不把同妻放大,我觉得我们电影里想表达的也不是这个,其实我们只是把剧情聚焦在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特殊人群,他们是很可怜的,因为他们没有去大胆追求、勇敢的喜欢自己另一半的这种权利,所以同妻这块儿,我们不应该对于他们有太多的歧视和分门别类。
关于邪教,我觉得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存在不同教派,一个教派它只要能带给你的是好的,那它可能就是治愈性的教派。但如果它确实影响了你的生活和家庭,像我们电影里这样是真的邪教,我还是希望这些组织可以去自省一下,还是要有一些因果的危机感,你害了这么多人,这么多家庭,你能不能接受得了最后这个果。邪教每个人提起来都还是挺痛恨的。
不散:电影中关于母女关系的表达,也是一个重点,而且她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很好。
南吉:关于黄筱萸(女主角)对她的母亲,我觉得没有太多的恨。家族、亲情这种关系是你不能选的,是注定的。好也好,坏也好,其实黄筱萸很有智慧,她从小就是接受的状态,所以她没有太痛苦。
在戏里面当然有争吵、有感情的纠葛,因为黄筱萸其实还是想要保护自己,她敏感脆弱,承受不了生命带给她这么多不同寻常的东西,她为了保护自己,用一个疏离的视角去看待家庭,但更多还是接受和爱。
不散:那你觉得她自己也怀孕之后会对母亲的看法有改变吗?
南吉:是完全不一样的。她在孕育,也在接受,她的孩子将来也要接受她和姥姥。通过孕育,我相信导演想阐述的东西特别多。电影原本的剧本里有很多哭戏,包括生产(那场戏),(孩子)一生出来,我有一滴眼泪流下来,但这些镜头被剪掉了,导演觉得演员和创作团队不要太满,把所有的情绪给到头,在关键的时刻收住,观众会更难过。有的时候我也在思考,感情戏该怎么处理,你哭了就是好吗?不是。反而是你内心撕碎了,但表情很淡然,观众才是最难受的。如果你的剧本和对手演员包括你的表演有足够的张力,其实不用刻意的去表现痛苦和欢乐。
不散:这次导演是处女作,拍之前会有担心吗?
南吉:没有,因为看了她的剧本,我觉得太成熟了。哪个演员能这么幸运遇到这样的剧本。我当时还给她写了一封信,因为太激动了,还很焦灼,一边痛苦一边欢喜的那种焦灼。她也给我回了一封信,我们才见了面,所以我从来没有担心过她在专业上的能力。
不散:这部电影拍了18天,我了解到成本好像也不是很高,拍摄中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南吉:我觉得拍摄成本上的困难,对于演员来说可能就是片酬。但艺术是无价的。我没办法用低片酬去跟电影带给我的东西做比较,这样对它不公平。我觉得作为电影的一份子,你既然进入了这个团队,那就有责任和义务去共同承担它的好与坏。片酬低是我承担的一部分,它带来的荣誉也是我享受的一部分,我会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拍摄上的成本问题没有带来太多的不便利,反而是剧本写得很难,所以在创作上演员是有难度的。
不散:对剧本的挑选有什么标准码?
南吉:每个阶段不一样。刚开始我可能会挑自己能够理解的,和我很像的角色。从今年开始我希望我自己的角色不再重复,我希望我是不断变化的,因为只有变化才有挑战,才会进步。
不散:看你在微博上时不时的会推荐一些电影,包括《江湖儿女》、《燃烧》之类的,最近有什么想要推荐的电影吗?
南吉:我很喜欢一部电影叫《寻找小糖人》,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是85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昨天晚上我又重温了一下,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虽然是一部纪录片,但它带给我的共鸣特别多。
不散:你的电视剧作品《老中医》也在央视播出了,这次饰演的角色是昆曲名伶,是不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南吉:毛卫宁导演太大胆了,因为我是一个北方女孩,又是蒙古族。昆曲名伶这种角色,要不就是找一个这种类型的姑娘,要不然演员就得拼命去塑造。这是一件特别难的事,因为不光是戏里的那一点唱段,而是你生活中的行止坐卧都要有那个人物的属性。接到这个角色之后我也做了大量的功课,大概有小半年时间,我生活中洗脸、叠衣服,都是那个状态。你只有在生活中自如了,在镜头中才是自如的。所以那个角色也是下了一些功夫,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遗憾,肯定不会特别好,但也不会很差。
不散:看过一些相关报道,你为了这个名伶角色也提前学习了昆曲。
南吉:对对对,前前后后也学了大概半年的时间。这个戏里面还有弹古琴,我以前会古琴,但这个戏里要弹奏《秋风词》,我在上海找了古琴老师,大概上了20节课,专门练习这一首曲子。因为古琴讲究人琴合一,稍微有一点闪神或者失误的话,出来的感觉就不对。还有就是大量的英文,我这个角色在戏里会英文,有涉及大量的中医和西医的术语,我也有积极的准备。
不散:《再见南屏晚钟》柏林获奖,《老中医》播出收获了好口碑和高收视率,可以说2019年是丰收的一年,心态有什么变化吗?
南吉:当然高兴是肯定的,但是说真心话,我刚才在来之前还在健身、练琴,我觉得我的生活没有任何改变。每一天都是往常的样子。只是可能我现在比原来更加认真了,双倍认真。因为原来你可能更多的陶醉在自己的创作里,现在有人关注你了,你的责任和使命感可能更大,付出的和经历的孤独感可能更多。
不散:对未来有什么规划?
南吉:其实没有特别的规划,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我遇到的每个角色我想都是我该遇到的,所以我都会很珍惜,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还是话剧。再加上我也不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规划也是一种束缚,我觉得顺其自然就好。
相聚有时 / 电影不散
这是不散的第855期原创文章,感谢关注
不散·公众号(busan-movie)
故事的时间线有点乱,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自己从开始做了错误选择,然后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不仅仅对于家人是一种折磨,对于自己更是,把自己的一辈子都毁了,然后各种责怪别人,认为自己已经为了世俗改变了,为什么还有别人没有改变,各种自怨自哀,到最后甘心被洗脑,来解脱自己。所以啊,不要为了周围人的看法,而扭曲自己,勇敢做自己吧
压抑而真实,让我不断代入自己跟母亲相处的场景。
临近结尾的时候,在山崖上她和刘媛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女孩子,活在上一代的婚姻观中出不来,很可悲,但没办法,她们只有这一条路可走,其他路都通往悬崖。2021年了,还有很多地方,农村甚至是城市,包括我家所在的小镇上,那里的人们都是这么想的,他们被过去的观念束缚,从外部是攻不破的,从内部苏醒的可能性更渺茫。这也是属于无可奈何的事情之一。 但与此同时,我又觉得,她结婚生子,一生给自己给别人带来许多灾祸,尽管如此,她和筱萸的缘分,这段母女情,终究是值得珍惜的事物。 看到结尾我人傻了,原来母亲也是。
作为导演处女座还是挺好的电影,只是觉得在讲故事上有点着急了,虽然导演后来也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生活就是杂糅了很多东西在里面的,我们生活在里面很久也接受了;但是电影毕竟不是完整的生活的横断面,要表达明确的观点,还是不要面面俱到地叙事吧。我的想法:
1。虽然是同妻题材,但感觉主线其实是母女关系。很喜欢母女之间的互动的表现。虽然妈妈一再地批评女儿甚至极端地辱骂女儿,说女儿从来就是跟爸爸一边的,但其实妈妈是爱女儿的,女儿在最深处其实也跟母亲有更深刻的连结。家里常年插花,而且是女儿名字的花就可以看出来。在母亲的眼里,女儿是自己的又一层生命,某种程度上的另一个自己,所以才可以时而激烈冲突,时而讨好,时而又敞开心扉说故事。因为要表现的是母女关系,所以剧中的筱萸才是怀孕待产的母亲,下一代的女儿与筱萸之间,又会是怎样一种关系呢?同妻似乎只是这个故事的壳,女儿与母亲之间的矛盾和理解才是故事的核。——其实本质讨论的是作为母亲的奉献的问题。母女的这种关系套在母亲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或者放弃了升职,放弃了自己的爱人(非同性),都是成立的。站在这个视角上,母亲因为女儿放弃了自我,所以对于女儿的要求格外严格,这在多数的母女关系中都是存在的。因此作为女观众共鸣强烈。
2。因为如此,导演在解剖母女关系上是细腻的,但是在理解性少数群体上并没有做到准确,或说共情。片子最后抖的大包袱,母亲其实自己也爱同性,因为屈从于社会压力才嫁人,之后就忘记了自己的过去并想方设法的阻挠丈夫与同性爱人在一起,基于“我做到了你凭什么做不到”,“我得不到的你也不许得到”,“我偏偏要跟你耗一辈子”的逻辑,其实有点说不通。这又回到了最开始说的感觉导演有些着急,野心铺得太开的问题。
3。舞台剧的表现形式是一种创新,似乎电影就是想要达到一种让观众觉得“这不是真实生活”的观感。娜仁花的演技可圈可点,跟电影形式很搭。女儿筱萸的表现则给人同电影讲故事一致的感觉——演员是用心的,是沉浸的,但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不知道偏重要说的是什么。跟演老公的外国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许外国人打酱油式的表演是刻意而为之,为了突出他并非故事中心,但是却让观众有些分分钟出戏。同样出戏的还有少年筱萸。
先写这么多,以后想到别的再来补充。
太难受了 浪费我时间
想去微博骂导演还找不到她微博
当初喊着 不反对线上资源 但一定要看未删减版 打死都不删减 就算放弃内地资源
在纽约电影学院 是学怎么定盒饭了吗
自以为 拍个同性恋的主题 就能为你这个烂片挽回一点评价吗 女主他妈之前的感情纠结在这个家庭里一点都没有反映出来 剧情发展到最后了 强硬做个ending 她妈“其实我也是同性恋 ”的话语表达合理吗?
里面 爹妈角色都是 标签化形象 整个一二次纸片人飘在画面里面 没有一点对 他们角色的深入思考 刻画 ,你既然拍了这个同性题材 你是不是要观众对里面的人物情感纠葛产生共鸣,不然你制造这么多氛围表达是干吗?凑时长吗?她爸那个同性恋我都持着怀疑态度看到最后,全靠剧情故事拼凑 。 and 她妈的同性倾向 另一个时代剧情里我们后面都看出来了 一个潜在女性恋 在知道自己丈夫是同性恋时 这中间会产生多大的化学反应 多好的包袱 你拍啊 导演没有 导演只让她妈一个劲儿的骂他爹变态
ps 开头 女儿回国在饭桌上吃饭那个戏 灯光太诡异 配上那个丑的要死的场景美术 我还以为是个恐怖片。
两个完全不同的年代差距也展现的不完全 摄影一塌糊涂 灯光一塌糊涂 演员演技太尴尬 用力想拍生活感也没有拍出来(你他妈动不动固定➕对称镜头 鬼能给你拍出生活感) 可别逼逼是中国同恋情家庭剧了 你能不能去观察一下同性的生活 他们的想法 拍的是个什么玩意儿!
wtf 刚看到 有人拿这垃圾片 对比 李安 三部曲???????? 心里是有什么疾病吗?
还有说 什么 拍出平静湖水下波涛汹涌的感觉
你就看 所有饭桌上的戏 那演员一个个都跟面瘫似的 哪波涛汹涌了???
第一次写长评,水平不高,希望大家看看就好
当导演相梓拿着象征着表彰柏林电影节中最好LGBT电影之一的泰迪熊奖的奖杯并说出“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再见,南屏晚钟》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这不仅仅是因为奖项的加冕和导演说出这句话的勇气,更是因为这部电影关注到了我们会忽略的那一部分少数群体—同妻。虽然它并不如地久天长拿下影帝影后那般耀眼,更不如娄公子风雨云有如此多影迷的拥趸,但它依旧不容忽视,只是因为这样的电影,这样的题材在华语电影语境里是在太少了。当然,不免有人怀疑同妻的话题只是个噱头,但当我看完整部电影,我愿意向所有人推荐它,它真真正正地展现了一个作为同妻的女人状态。
同妻与家庭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在中国传统“家庭”概念制约下两代人的故事,故事分为三条线,青年时期李久梅与刘媛媛、结婚后李久梅黄涛和尚为学生的少女黄筱萸、结婚后归家的黄筱萸与李久梅。第一条线着墨不多却是整部电影点睛之笔,后两条线间隔出现,互相呼应。
显然,看到这样的电影,我们会第一个想到年初大热的相同题材《谁先爱上的他》。但不同于宣扬爱最大最后大团圆结局的《谁先爱上的他》,《再见,南屏晚钟》却是更为现实与残酷。
在如今观念越来越开放的年代尚且有人不接受同性之间的感情,在上个世纪那个年代得知自己枕边人爱着另外一个同性之人,这样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于是我们在过去的闪回画面中看到了一个被传统观念桎梏,被折磨得痛不欲生,乃至抱怨、埋怨,用言语去攻击别人的女性形象。我们听到她说的最多的话是什么,是说她丈夫有病,是说女儿克自己,是说当年要是生下了儿子就好自己就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境地。这话听起来可恨,但刻画的却十分现实;这些观念在我们如今看来异常地愚昧,却也异常地真实。因为嫁给一个同性恋,她的内心是痛苦的,当痛苦无法消解,她只能固执的认为身边的人是错的,只有这样她才能寻求到一丝心理安慰。同妻之痛,莫过于此。
她渴望理解,渴望沟通,渴望改变身边的人,但她做的不是倾听,不是接受,而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固执的守在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同妻之痛,更是国内典型的家庭关系的那种交际困难。血缘流淌在一家人之中,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争吵是常有的,无奈是不可避免的,而我们包括女主角黄筱萸只能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长大之后逃离这个家。她的老公本杰明是个外国人,或许正是意味着她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
依靠与信仰
有趣的是这部电影不仅仅刻画了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面对同妻的身份的诸多状态,更展现了她要治好丈夫所谓的同性恋的病而加入了某cult。我相信导演不是一拍脑袋就想出这样的情节,其背后有更深的意图。
实际上,在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下,上个世纪的女性大多是依附于男人,男人就是他们的依靠,不仅仅在生活上,更是在精神上。妇女能顶半边天不过是少数人,更多的则是把丈夫当作唯一的精神支柱。而李久梅,当她发现自己的丈夫是一个为人所不齿的同性恋,她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便崩塌了。于是就像上面说的,她用一些错误的观念来攻击别人,把错怪罪在别人头上,从而获得心理安慰,可这还不够,于是当那个所谓的大师出现,她就仿佛抓到了救命稻草。想通过这样的教派来让自己的老公不再是同性恋仅仅是表象,实际上她找到了一个新的依靠,不在依附于那个无人沟通的家庭,而是有了新的信仰。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究竟应该信任什么。当失去了我们称之为港湾的家庭,我们还能有什么可以依靠。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隐藏的情感
电影在片名出现之后并没有立刻切入到现实,反而是用几组固定镜头来拍摄两个女孩的聊天。初看时或许会觉得漫不经心,可慢慢到后面我们才发现,原来正是因为母亲李久梅因为多年前一次不愿面对的感情,一次没有做出的选择,才造就了在电影里呈现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波动。(在这里就不做剧透了)原来并不是父母皆祸害,而是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毫无疑问,这样的情节拉高了电影的立意。我们要明白,家庭的悲剧并不只是关乎个人,要怪罪的只有那个时代。
除了情节之外,影片的拍摄也值得称道。大部分是用固定的镜头和全景,其中自然有低成本的缘故,但固定镜头和全景带来的间离感,让我们能看到场景内部的细节。里面还出现了类似舞台剧的段落,对于观众的观影来说是挑战却也算是导演的创新与实验性。
尽管设定上许多奇观式的设定会让整个故事显得狗血抓马,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却没有那种嘈杂和喧哗,反倒视角上克制,很少有大吵大闹。
从各个方面也能看出是低成本,导演也说拍摄初期找不到投资,很多资金都是自己出的;为了压缩拍摄时间和减少后期成本,剧本修前后修改了21次,剧本的结构是严格按照后期剪辑来写的。但我愿意为这部电影卖单为它叫好,因为它的题材,因为对中国式家庭关系的刻画。它不是佳作,它充满了新导演的表达,但在这样一个时代出现这样的作品是我们的幸运。
导演其实还说过这样一句话,“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是的爱最大,不管是爱同性爱异性,都应得到祝福,我也希望,这样的一天早日到来。
又一版柔情史。同妻+母亲+中国家长+老法师洗脑中老年的多重身份角色,压制出来一个活生生,“我为什么生下你”的自私怪物。可怜又可恨。对于这种家庭,真的远离就是,不过拍得还是有点硬,以及加入lesbian角色,是否真的有助于微整母亲这个角色呢?选择舞台剧之类的手法,更像成本限制,毕竟场景一眼可见的少,很像剧场版的「日常对话」。
天降大雨,是安排好的洒水车;遭遇车祸,是舞台上的一出戏。摆了那么多鸿门宴,就是要这样折磨到油尽灯枯。赵老师说生病不用吃药,此生业力招来这样的男人,下世总要超度换一种人生。以为她是想治父亲的病,却是在救赎自己的罪。多想告诉母亲,那不是病,爱没有罪,你本是相思的少女,敲醒南屏的晚钟。
其实也是一种玫瑰花蕾叙事了,只是同窗之爱这一条线处理得太生硬。结尾的圆舞曲像是对开场的《南屏晚钟》作一场告别,学生时代曾经拥有的秘而不宣的柔情时刻,凝固成琥珀(所有温暖的影像质感都给了这一段回忆)藏进心里似乎已经足够,余下的人生便任由一种对于安全感的幻想将自己推向并不快乐的轨迹。对我来说这完全不是一部有野心的社会问题电影,代际冲突、婚恋观差异甚至同妻都并非焦点,它终究还是在讲述最隐秘复杂的私人情感,一个女人在年轻时做出了选择,花上一辈子时间说服自己,然而这却是一场自我和解无望的精神折磨,无法停止的自我厌恶、施虐受虐、歇斯底里,都源于那个不能被纠正的错误。
中国同妻+鞋叫题材,女导演相梓有栗宪庭和NYFA学习背景,思维独立偏西化,本人很风趣。她说是这样备案的:现在剧本审查只需要交个提纲,所以我就写本片讲述了我父亲的情人...,审查员自然以为情人是女的,所以就过啦!她知道在国内不可能找到投资,也肯定过不了审。“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电影有《喜宴》式中西结合视角,情节略似《谁先爱上他的》,也是母女从头吵到尾气到冒烟,但同时又充满怪趣的笑点,尤其那个全程懵逼的外国老公。能看出成本确实很低,导致镜头调度较单一、个别段落微闷、结尾也仓促,但戏剧设计很有张力,能看出这位青年导演的潜力。尤其要为题材点赞,爱最大!
把话剧那套技法原封不动搬到银幕上真的不太灵,不仅仅是构图、空间、表演呈现出闭塞的舞台感,而是在文本层面就已经切换至“我大声说、你认真听”的直白输出模式。若真的对话剧有执念,真应该看看《狗镇》是怎么拍的。母亲的人物小传写得过于彻底以至于赤裸,父亲的人物小传则走向另一极端,敷衍以至于完全符号化。
她知晓她被她爱过,她不容许他被他爱过,尽管那些爱都是很久远以前的事了。
究竟是什么神秘的力量促使女主千里迢迢带着外国丈夫回国待产,忍受着来自母亲不变的谩骂和羞辱,依然每次施施然多拿一个靠垫坐在母亲身旁?赵老师的冰城道场绝对发挥了巨大能量作用。
各方面都挺狠的,我妈如果每天电影里这状态我二十岁前可能自杀了。
拍得很写实、很工整,却也有抽象的段落,过去、现在没有刻意进行区分,却一目了然,台词生活化,行为常人化,是喜欢的类型,拍家庭、拍日常、拍父母,还是女导演最擅长呢!在这个语境下,还能完成对国产LGBT家庭的素描和思考,且不带猎奇色彩,在既定框架内完成无解的探索,自带压抑和捆绑色彩,呈现多数家庭的妥协与窒息的现状,重要的是由一个女导演来完成这样一个沉重的命题,难得了。
按理说这样反鞋觉,普及基础性别常识的电影应该在国内被民政局和宗教司大力推广才对,所以其实我特别好奇这片子若送审会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同地久天长一样有着横跨近三十年家庭史,但只能以一种极为节俭的剪影碎片及舞台实验来粘合。当代中高产妇女思想生活全面被伪劣Cult变种仁波切接管,警察局说管不了,那电影局来支支招?
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华语同志电影,比“谁先爱上他的”更加写实,更接近中国深柜家庭的真实风貌,所有的吵架撕逼都耳濡目染。导演擅长使用蒙太奇,用极少的经费拍出了创意的画面。中国文化讲究委曲成全,却没想过如何化解隐忍带来的怨毒,求不得而戾气生,我们的精神世界有着太多桎梏......
原以为探讨的是在特殊时代下禁忌之恋的家庭伦理剧,结果却是对邪教鞭笞的封建保守,且着笔墨太多,喧宾夺主了,甚至影片最后还强扭了妈妈的性向。而且外国女婿也没有发挥文化冲突应有的功能,沦为摆设。
抱着烂片的期待去,带着佳片的欣喜回来。导演的田调做得是一等一的!
“如果他们喊我回去审查重剪,我就拒绝。我知道国内年轻人有办法把资源免费发布到网上,我很OK,不会介意!”“希望我的国家和政府有一天可以明白,一个人是可以爱任何人的。”
大家都不要权利,只要利益,和最亲的人斗得血肉模糊。剧本是父母皆祸害小组独家赞助的?
粗糙的部分简直好笑,小演员念台词感觉像朗读课文;但是有的地方又很生猛大胆,让我深深地坚信这位母亲并不是所谓的“传统”,而是literally有病。按理说有病看病啊,但是往大了一想,整个体制社会习俗都是病态的,你让个体受害者找谁去医啊。fine,勇气可嘉,但执行还是太简陋,实验的舞台段落并没有给影片加分,父亲和外国女婿的戏份可以再饱满一点,母亲的les线也值得商榷。目前这种处理戏与戏之间全是断裂的,不够连贯。觉得整体有点贪多了,两星半,手松一点吧。
#69thBerlinale# 全景。又是绝无可能在国内上映的影片,同妻问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而是国内观影团们都没怎么提的cult (xie jiao)问题……影片的主题大约是豆瓣上最政治正确的话题“父母皆祸害”,影片里娜仁花扮演的母亲基本把各种强势母亲的错误的犯了一遍(尤其是里面对女儿的荡妇羞辱和语言折磨)。把笔墨集中在“如何在环境不良的原生家庭影响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幸福”,去讨论不健康的父母关系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同时涉及了不同时代不同人的婚恋观,以及性少数人群的婚恋状况。在这一点上影片还是非常大胆且细腻的。不过因为极低成本,影片的工艺并不能算好,尤其声音上问题比较多,几个舞台剧化的抽象场景也显得比较生涩。但是整体而言算得上是一部很大胆且有很多个“首部”标签的电影,值得一看。
故事和电影名字的气质非常相符,某种属于咱们中国的气质。一看就是小成本制作,但是没钱憋倒英雄汉,导演在几个大场景了采用了一种戏剧化的出场方式,角色们坐在椅子上进行戏剧表演,先不考虑这种形式是否有消解电影主题的意思,至少让我觉得在形式感上做得有新意。电影关注同妻题材,更生动展现出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某个侧面,台词对白写得实在棒,被cult洗脑的母亲角色尤其突出,娜仁花老师是位好演员。3.5
好在表达自由,毕竟没有限制之后可以不管不顾。涉及的很多话题都是当下影视作品不能提而生活中真真切切存在的。不过表达还是太设计了,大家都说这片很舞台。其实除了调度与场景之外。角色把所有观点,想法都以台词的形式说出来,也是重要的原因。另外,一家人竟然在看刘别谦的《你逃我也逃》,有点亲切。
#Berlinale2019#三星半的片子,多给半星鼓励,在显而易见的预算受限、演职人员受限的情况下完成度很高,可以感受到电影避免刻意、但还是无意中全程以女儿的视角注视着父母,这注视中充满了怜悯、同情、一些时刻的共情和压制着不要外扬的不齿与埋怨。影片开场前制片人老公夸赞导演老婆的那段真是有意思,讲了不少如何层层过审的细节,在这位西方人眼里他的中国老婆能play with it实在是有智慧极了。其实中国导演们都该做做这种交流,趣事肯定一抓一大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