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阿Q正传

香港剧中国香港1976

主演:江毅程可为金雷黄宗保佩云李鹏飞马剑棠

导演:招振强

剧照

阿Q正传 剧照 NO.1 阿Q正传 剧照 NO.2 阿Q正传 剧照 NO.3 阿Q正传 剧照 NO.4 阿Q正传 剧照 NO.5 阿Q正传 剧照 NO.6 阿Q正传 剧照 NO.13 阿Q正传 剧照 NO.14 阿Q正传 剧照 NO.15 阿Q正传 剧照 NO.16 阿Q正传 剧照 NO.17 阿Q正传 剧照 NO.18 阿Q正传 剧照 NO.19 阿Q正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16 20:06

详细剧情

民国初年,有一个很不闻名的村庄—未庄。有一个不闻名的人,他从那里来,没有人知道。他要到那里...

长篇影评

1 ) 《阿Q正传》:直视你我心中的“辫子”

《阿Q正传》被公认为鲁迅最为重要和经典的小说作品之一,自1921年末创作问世之后,就再版不断,流传甚广。鲁迅在这部小说里描述的阿Q这一极具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包括他所擅长的精神胜利法,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各类人等所征引和借用。然而与小说文本本身的广为流传相比,根据《阿Q正传》改编的影视作品,却寥寥可数。仅就中国大陆而言,1982年问世的由岑范导演、陈白尘编剧、严顺开主演的电影《阿Q正传》,应该就是迄今为止,将《阿Q正传》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最成功的一部电影作品。时隔36年之后,再来重新欣赏这部电影,可玩味的东西,仍然良多。

电影《阿Q正传》的编创团队,在当时来说,是空前强大的。导演岑范是清末名臣岑春煊的侄孙,或许正是得益于自己出自名门的家庭背景,岑范导演对于历史题材的作品,有着强烈的偏好。除了作为其巅峰作品的《阿Q正传》之外,他还执导了包括《林则徐》《红楼梦》,以及同样改编自鲁迅小说作品的《祥林嫂》等电影。编剧陈白尘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是承继五四传统的一流剧作家,其代表作包括《升官图》《岁寒图》等,尤其擅长讽刺喜剧创作;改革开放之后,他又担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主持建立了戏剧影视研究所,是国内第一个戏剧学专业博士点的开创者。而主演严顺开则是国内当时一流的喜剧演员,凭借在电影《阿Q正传》里的演出,他荣获了第六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和第2届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金手杖奖。电影《阿Q正传》之所以能够成为根据《阿Q正传》改编的影视作品里一个空前绝后的版本,显然是跟如此强大的编创团队密不可分。

或许是出于对鲁迅先生的尊重,这部电影非常忠实于《阿Q正传》的小说原著,对小说里的剧情予以完整呈现,几乎没有任何改动。原著当中的冲突性和戏剧性情节,直接以人物表演的形式加以呈现;而原著中的介绍性、评论性,以及关于阿Q心理活动的诸多精彩文字,则是以画外音的形式,直接诵读原文。这样大量使用画外音的呈现方式,尽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分散观众对于影像画面的注意力,但却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著的内容精髓。对于没有读过小说原著的观众来说,完全可以通过这部电影,领略原著里的主要意蕴。

电影的成功改编,还体现在对于鲁迅作品精神内核与主题意蕴的完整把握上。最为明显的例子,就在于编创团队为了更好地展现《阿Q正传》这一小说的主题,在电影当中,借用和融合了鲁迅的很多其他作品里的内容。比如阿Q和他的同伴经常聚会的场所,就被设定在咸亨酒店。等到片末阿Q被处死之后,酒店老板慨叹阿Q还欠着自己四十五文钱,无奈地将阿Q的名字从赊账单中划去。如此两个细节,都是出自小说《孔乙己》。通过这样的情节借用,来喻示阿Q对于众人来说的可有可无。影片中,阿Q被处死的场所,设定在古轩亭口。而在阿Q被处死之前,影片也清楚地交待:有一位革命党人(夏四奶奶家的儿子)在辛亥革命爆发之前,同样是在古轩亭口被处死。这样的情节,自然是对小说《药》的借用。无论是革命党人的死,还是阿Q的死,要么被充作众人无聊的谈资,要么甚至被拿来作为治病的人血馒头。鲁迅对于革命的失望与愤懑,通过编创团队如此的呈现,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不只如此,作为深谙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导演和编剧,岑范和陈白尘还在这部电影里,巧妙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里的很多元素。比如在描绘赵太爷家里婆媳关系矛盾的那一出戏,就明显受到《红楼梦》里展现大家庭之中众人勾心斗角的情节影响;而赵太爷托邹七嫂把阿Q请来,试图买点好东西,而最终无果之后,儿媳妇随即说了一句“白费了这么多灯油”,这不禁也会让人想起吴敬梓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里,严贡生因为燃着两颗灯芯的灯油,而始终不肯咽气的桥段。无论是鲁迅其他作品,还是中国的各类古典文学作品,编创团队对于它们的借用与融合,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阿Q正传》里反封建、反传统、反思国民性这一大的主题。应该来说,这样的呈现,是相当成功的。

严顺开先生对于阿Q这一主角的生动形象演绎,实在让人印象深刻,但鉴于之前很多影评,都已经对严先生的表演有过诸多详细分析,本文不妨多谈谈本片的其他一些亮点。在摄影方面,本片秉承着上世纪80年代很多大陆电影所共有的风格,以水墨画般的极简摄影风格,呈现清末民初时期绍兴水乡的真实景象。影片里的绍兴,一方面古朴、秀丽,另一方面破败、颓唐,如此丰富的呈现方式值得玩味。影片的编创团队自然认同需要对帝制传统和充满奴性与不争的国民性进行革新;然而与此同时,刚刚过去的“文革”对于文化传统的激烈破坏,又使得他们对于全盘否定传统的做法,重新予以反思。影片摄影当中美与旧的兼具,正是编创团队对于传统的复杂情绪的体现。

而在配乐方面,这样一种背反性,同样体现得非常明显。在阿Q被绑赴刑场的途中,革命进行曲般的西式音乐雄壮响起,而与这些音乐同时出现的,则是现场无聊看客们的亢奋、欢呼与激越。一方面是士绅阶层们已经革命了的“咸与维新”,另一方面则是底层民众的照旧沉沦、麻木与不觉醒,辛亥革命的失败与不彻底性,在音乐与影像画面之间的这种丰富张力之中,展现无余。

影片中最为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阿Q关于革命的梦境的夸张呈现。尽管革命党人一再强调要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新式共和国,但在阿Q看来,革命党人的行径,仍然是类似于改朝换代的“反清复明”。他们所臆想出来的革命场景,就是身着为崇祯皇帝吊孝的白衣白甲举事,就是所谓“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就是让自己成为高高在上的士绅,而让那些作威作福的士绅,成为供他们奴役和驱使的“下等人”。在欢快热闹的传统戏曲音乐当中,阿Q们所梦想的革命,仍然无非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荒诞闹剧。影片的讽刺性和批判性,在这里到达了顶点。

当然,跟鲁迅的无情批判相比,编创团队在改编时,还是或多或少为这个故事,加入了一点人性的亮色。比如阿Q即便在革命成功的梦境之中,也不忍心将那些欺压和侮辱自己的士绅杀死,而是改为“痛打四十大板”。他的这种善良与隐忍,跟后来赵太爷为了自己的利益,将阿Q无辜害死顶罪的嘴脸,形成了鲜明对比。而相比于小说里的语焉不详,电影当中土谷祠里的老人,对阿Q百般容忍和照顾,甚至在阿Q被抓之时,也匆忙给他套上铺盖和行李,防止他忍冻挨饿。而入狱之后,尽管阿Q备受牢头和凶狠狱友的欺负,但同样也有善良的狱友与他同病相怜,相互照顾。上述这些改编,多少体现出编创团队对于劳动人民的朴素感情和对于人性的美好期盼。

当然,今天再来看这部电影,也多多少少存在一些遗憾之处。比如对于各个人物角色的展现,仍然受到政治先行的脸谱化风格影响;而在人物台词的改编上,由于过于忠实于原著,缺乏一些更具现实感和生活感的转化与改编,部分台词演绎时,会有舞台感过强、略显失真的感觉;而影片当中的画外音出现得过于频繁,也多少影响了影像叙事的流畅性。在五四运动和《阿Q正传》小说问世即将分别迎来一百周年之际,我们也有理由期待当今的艺术家们,能够重新推出一部电影版的《阿Q正传》,以弥补先人创作的不足与遗憾。

2018.6.17中午作于竹林斋

(本文配图来源于豆瓣网电影频道。)

(附)电影《阿Q正传》观影笔记:

第一次观影笔记:

从1921年冬切入,悠扬的配乐,鲁迅在家中写作,小说里原文的画外音,绍兴水乡景象,赵家少爷中了秀才,除了我们赵家,还有谁?比秀才长三辈,未庄,众人嘲笑,严顺开主演,阿桂,赵太爷打耳光,你也配姓赵?水墨画式的摄影,我们家先前比你阔多了,给儿子打了,陈白尘改编,民族乐与交响乐,大量小说里陈述文字的画外音,几乎是一个完人,被王胡打,弱势阶层的相斗,天下第一贱货,状元就是天下第一,精神胜利法,庙会上的戏曲演出,Q的辫子形象,弱肉强食的底层社会,癞子,戏曲收场,阿桂还是一无所有,打人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人,假洋鬼子,假辫子,留日学生对秀才的鄙视,被狠打,科举停考后的社会生态,调戏小尼姑,大为过瘾,权贵三妻四妾的同时,底层缺乏婚配对象,不让娶妾,赵太爷家的婆媳矛盾,吴妈:真是个贱骨头,干嘛这么卖力气?跪下求吴妈睡觉,该死的阿桂,吴妈的慌张演绎得非常到位,吴妈求死,受封建伦理制约,上梁不正下梁歪,衣服一直没有变化,地保来训话,严厉处罚,土地庙,一次冲动搞得倾家荡产,咸亨酒店,没人雇阿桂做短工了,没有了生计,出门求食,革命党造反,该杀,夏四奶奶的儿子,跟《药》联系起来,古轩亭口,杀头,士绅操控下的宗法社会,对权贵的崇拜,女人不再怕阿桂了,可能是偷来的,吝惜灯油,在洞口接,由阿桂自述偷盗经历,要孝敬钱,做了小偷的羞愧,革命党成不了事,革命党天兵天将的传说,我革命了,造反了,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手执钢鞭将你打,老桂,假洋鬼子(钱大少爷)抢先革命,烛光照入梦境,白衣白甲,我们是本家,女仆人一副媚态,假洋鬼子:我有罪,舍不得杀头,每人重打四十大板,本能的善良,自己做了绅士,穷人全成了乡绅,阿桂哥,小尼姑,小脚,一场梦,假洋鬼子:你敢反对革命?打碎了皇帝万岁的龙牌,抢了尼姑庵的宣德炉,去城里参加了自由党,假洋鬼子与赵家少爷咸与维新,不准革命,未庄样样照旧,笑话剪辫子的人(被洋学堂的学生剪了),县老爷还是县老爷,带兵的还是带兵的,自由党成了柿油党,白举人帮办民政,乡绅主导下的革命,统治阶层毫无变化,跟黎元洪攀关系,叫阿桂滚出去,不准革命,儿子才是革命党呢,赵家让人给抢了,要20吊钱的赏,栽赃给阿桂,谁爬进去,赏3吊钱,涨到5吊钱,乌合之众,被抓前,大叔给他行李,真正关心他的大叔,温暖的角色,监狱里的景象,孤家寡人,在监狱里被毒打,白举人追爷爷欠的租,比土谷祠好,有饭吃,先把阿桂定罪,到处抢劫,从犯成主犯,管理治安,站着说,不要跪,五色旗下的县太爷,还是要跪,奴隶性,不会拿笔,孙子才画得圆,白举人说:阿桂不是主犯,要追赃,把总要杀一儆百,拿了赵家20吊钱,白举人辞职民政帮办,到北京找袁世凯申诉,最后一点行李和装戴被抢走,革命进行曲,赵阿桂,看到吴妈,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一阵喝彩,古轩亭口,杀头改枪毙,万众欢呼,咸亨酒店,擦去阿桂的名字,还欠四十五文酒钱,到底一句戏文也没唱,不是断子绝孙,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第二次观影笔记:

考究的道具,准确的鲁迅形象,地保——赵太爷——白举人,我们赵家,底层相轻,士绅形象,两个耳光,你也配姓赵?赵姓——百家姓首姓,自己连姓都没有,儿子打老子,上海电影制片厂,明亮质朴的摄影,孙道临的鲁迅旁白,王胡的彪悍,精神胜利法,庙会观众的多样性,戏中戏,“手执钢鞭将你打”——绍兴乱弹《龙虎斗》,北宋年间呼家将的故事,土谷祠老人的宽厚和善,与吴妈的眉目传情,钱少爷——假洋鬼子,被假洋鬼子一番痛打,众帮闲的猥琐表情,断子绝孙的阿Q,丛林法则,弱肉强食,对吴妈形象的塑造,赵太爷找妾,赵太爷家紧张的婆媳关系,跟吴妈睡觉那段表情惟妙惟肖,王八蛋——官府和阔人专用,吴妈的形象回转,工钱全免,一次口头调戏的代价,吴妈是赵家的仆人——差序格局,被搞得倾家荡产,没有人雇短工了,看客帮闲的文化——《藤野先生》,“妈妈的,等着吧”,人不如狗,直接跳转到樱红柳绿,都请喝酒,造反就该杀,寡妇夏四奶奶的儿子,杀革命党好看,古轩亭口,白举人弄到25两还是50两赏银,在白举人家帮过忙,土谷祠老人——这会儿都不怕阿Q了,地位跟赵太爷差不多,绅与商,白费了这么多灯油——《儒林外史》严贡生,地保的疯狂食利,成了小偷了,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革命依靠流氓无产阶级,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老Q,革命党就是要造反,手执钢鞭将你打,白衣白甲的革命党,戏曲演出里的形象,革命就是颠倒阶层,就是报复,举人老爷自己打耳光,鼻烟壶用上,杀革命党的50两赏钱拿上,舍不得杀头,每人重打四十大板,搬到土谷祠去,不要老人帮忙,换上士绅装扮,吴妈脚太大了,小尼姑,从革命美梦中惊醒,辫子别筷子,咸与维新,静修庵,老子要革命,样样都照旧,辫子改了,知县把总照旧,白举人投革命党了,柿油党——银桃子,白举人帮办民政,黎元洪都督,滚出去,永丰桥,不准造反——就不做革命党了,咸亨酒店的遗风招牌,赵家遭抢了,搬了那么多东西——没我的份儿,把总弟兄们要20吊钱的赏,栽赃阿Q,为钱打仗,卑微的样子,看客的生动描绘,至死不明白杀头原因,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永思堂书坊,众人一阵欢呼,抹去阿Q名字,欠四十五文钱——《孔乙己》,纠结于没唱戏文。

2 ) 阿Q

闲暇之际寻求了以安度世间的事情,正在电脑前,便胡乱的点着那些个图标,骤然停在了风行,那就看电影好了,片子的类型一般都是动画片、喜剧片,偶尔上来心思专心心理片,后来偏爱文艺片,现在上课真的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知之甚少,赵老师布置的作业推荐看《阿Q正传》,发现有目的地的做事还真是比较有效率的。
窝在沙发里开始了一段投入的旅程,满天星一开篇,就感觉是部老片子,上海电影制片厂勾起了儿时的小记忆,电影是祭奠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拍摄的,“诞辰”,“一百周年”,想到赵老师说的知道一个人名字后面标注的时间其实是很重要的,那是和他所在的历史时期有着很重要的关系,这句话真的是让我幡然醒悟,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背景的。
鲁迅先生作序时的心理旁白,那神情深深的印记在我脑海,那种慢,那种静,那种无以言表。很用心的体会着,看着电影,另开着它的介绍,电影的拍摄记录,把电影和文字一起咀嚼。
看完电影感触颇多,最深刻的是阿Q进城前和进城回来后人们对他的态度,女人们先前唯恐避之不及和后来抢着买他的衣服,强烈对比土谷祠堂的老头对阿Q一如既往的好。让我郁闷也有点想不明白的是,他为什么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呢?想女人的时候,对吴妈支支吾吾,我以为他要说我喜欢你,结果,结果竟然是我要和你睡觉;想投奔革命时,去赵府找到假洋鬼子我我、投投,被人听成头,轰了出来;审讯时前言不搭后语,就那么不明不白的做了牺牲品。
不得不说,我彪悍的把阿Q和孔乙己混了,当朋友过来站在我旁边,几秒后,见他不说话,我仰着脑袋问,你知道这是什么片子吗?《阿Q正传》,我说。屏幕刚好播放到酒家,我说,你看,这就是他喝酒吃蚕豆的地方。朋友怔了下,“那不是孔乙己么?”我猛然脑袋短路,阿Q?孔乙己?都是鲁迅写的吧?是!。。。
一般都是有书有电影,我就是癖好就是看完电影都要再看遍书,因为很多时候电影都是改编自书,既然是改编就是大改动小调整的无可避免,电影的影像传达是很到位,但电影是人演得,不同的人对情绪的表达不一样,传达附加肯定有演员自身的表述,而文字的想象空间更大,描述会更细腻。
看完书,不得不说,这部电影的拍摄超乎完美的诠释了书中要表达的意愿,书中描述其实人性都一样,土谷祠堂的老头在书中也是在阿Q落魄的时候有说过话让他搬出去的,而电影美化了这个人物,给了一个更鲜明的人性对比。书中说在阿Q进监狱时,里面只有两个人,可以相处,而电影演得最起码有七八个,又丑化了几个人,整部电影就只有土祠堂老头的平和。
而最终还有一点不解的是影片最后的旁白,说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
电影中发现主角很是面熟,便搜索了他的信息,原来真的是现在备受欢迎的严顺开老先生,也看了他在1983年央视春晚演出的《阿Q的独白》,抽取了电影的精髓。也查资料了解了电影拍摄的背景及成果,《阿Q正传》被戛纳国际电影节组委会选中,代表中国正式参赛,角逐1982年的金棕榈奖,是中国内地电影的第一次。而下边摘自秦全耀新浪博客的话,也似乎解开了那一点不解。
岑范说,当时他和严顺开都去了法国,场面很隆重,还有升国旗的仪式。影片最后有一段旁白说:“阿Q虽然断子绝孙了,其实并没有断子绝孙,而据我们知道直到现在阿Q还有许多子孙世世代代延续下来,至今不绝”。针对这句话,在记者招待会上就有外国记者很尖锐地提问:“岑导演,影片中说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那就是说现在中国还有很多这样的人?”
岑范答道:“不错,阿Q并没有断子绝孙。不过不仅是我们中国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可能有,可能就在贵国也有像阿Q一样的人吧?”
提问的记者笑了,带头鼓掌,底下的掌声遂响成一片。

3 ) 辞世的鲁迅与严顺开,不死的阿Q精神

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影书杂谈”(也不用关注了,已永封哈)

周树人写文章,不用原名,不敢,他那笔头,毒过隔壁家的三嫂和对门家的六婶,将来被骂的人醒悟过来,只怕是要掘了他的坟。

明明小尼姑已经咒下了,你这个阿Q,断子绝孙。

但是鲁迅不让,偏偏要在阿Q死后,说据考证,他并没有断后,他现在子孙繁多,至今不绝,仍然还活跃在各界。

严顺开更是一绝,把个阿Q演得跟书里一模一样,活灵活现。

凭此片,严顺开成为唯一获得过演艺界最高奖卓别林金拐杖奖的中国演员。这根拐杖,分分钟秒杀那些什么花什么鸡什么马的自娱自乐。

他演的阿Q,已臻化境,那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种符号,你居于上位,你是赵太爷,你居于下位,你才是阿Q。

上位并不是稳固的,上位上面还有上位,下位也不定就是最悲惨,下位下面还有下位;所以有时你是赵太爷,有时你是阿Q,这样的身份,随着你面对的对象不同,也不停的变换。

身份的快速切换,赵太爷阿Q阿Q赵太爷赵太爷阿Q赵太爷,按理换来换去,变得太快会错位,容易整出精神病,但结果恁是没有,因为,阿Q有一个法宝总能够拯救自己。

大多数时候,阿Q是失意的,这时他总是这样安慰自己:

打不赢,君子动口不动手;

挨了打,儿子才打老子的;

想女人不成,我还嫌她脚大呢,假正经。

阿Q还喜欢看热闹:

庙会聚赌,酒馆帮闲,哪里热闹哪里凑;

调戏吴妈捅了大漏子,听到有女人闹着上吊,偏偏忍不住还跑过去问问在干什么呢;

进到城里,看见杀头革命党人,嚓嚓,好看,好看啊。

这习好最终要了他的命,赵太爷家被劫,他去凑热闹,合着惹上了劫匪的嫌疑。

阿Q当然也有得意时:

小尼姑的脸,别人摸得,我也摸得;

有钱时,酒馆里的闲客,每人一斤酒,见者有份,我请;

幻想参加革命了,我现在要什么有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阿Q最终没当成革命党,而是被当作劫匪杀头示众,他是既不知道所犯何事,也没有觉得司法不公:

他以为,游街坐监,本也是人命中注定的程序;

过堂受审,签字画押,他只是懊恼得狠竟把那圆圈画成了粒瓜子。

长轩亭口,阿Q终于知道了这是嚓嚓的地方,他想喊救命,但是他最终也没喊出来,直到死,他也没听到那好听的嚓嚓声音。

酒馆的人再谈起阿Q时,说究竟枪毙还是没杀头好看,阿Q竟然也没唱一句戏文,让人白跟了一路。

小D不同意,虽然和阿Q打过架,他觉得阿Q哥还是条汉子,毕竟他最终还是喊了一声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Q死了,但是他留下的这个法宝,让我们凡事都能找到让自己转败为胜的路数,在精神上来取得胜利,调整自己随时可以接受现状。用一种想象的满足来麻痹自己,我们称之为精神胜利法,并把他发扬光大,和忘却这一祖传宝贝一起作为中国人的一种高贵品质。

这种高贵品质,就以阿Q的名字命名,称为阿Q精神,文治武功,竟无往不胜,尤其运用在外交领域,更是得心应手。

至于阿Q本Q,他是死了,然而他那人生,仍然在他生长的那片土地无尽地复制繁衍。

他只是在不停的变换名字和身份。

有时他是下岗工人,有时他是农民工,有时他是外企白领,有时他是学生,有时他是被踢出体制的赵家奴。

现今的长轩亭口也早已更名,大大的牌坊上书CCAV几个血红大字,小酒馆的帮闲换成了对着电视机的观众,游街示众也与时俱进地升级成了上一档节目,讲讲你的嫖娼3P, 有偿新闻,腐化堕落,挟冤报复…

唯一不变的,是县太爷还在,主事的八字胡与他一合计,要维持长治久安,就得拿住一个阿Q游街示众杀鸡儆猴,太爷红笔一勾,管你圈画得圆是不圆,叫你二十年后再变一条好汉。

4 ) 阿Q繁多的后代

文字带来的痛苦像针扎一样深入骨髓,电影给人的感受就像一记重拳打在心窝...小时候读完小说是一种朦胧的难过,今天看完电影说了好多可仿佛始终找不到意义的出口。

我还是不觉得鲁迅在讽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我希望他和我一样在为阿Q叹惋和难过。我哀阿Q不幸,可我不怒他不争,因为我根本无法对他发怒,无法对一个撞碎在高墙上的鸡蛋发怒。这样的一批人到死始终是混沌的,他们跌倒了原地躺下不是有意识有能力却不争,是无意识无能力的不争,无意识来自教育资源的短缺,无能力来自社会资源的短缺。“精神胜利法”是导致个人走向灭亡的缘由,却也是存活在这个畸形社会里的必要手段。所有受压迫者这样的惰性导致了整个群体的悲哀,也又让压迫者更加变本加厉。

这样的作品很难被超越,在于它带来是除了深度的思考,还有五味杂陈的感情。作为读者/观众,将自己代入角色,我感到庆幸、无奈又有些恐惧,我庆幸我现在至少过得还不错,我享受着资源和爱;我无奈阿Q的存在和选择有绝对的合理性和很强的必然性,而并非特定而巧合,继承了阿Q精神的我们也在走着相似的路;我恐惧,可不是恐惧自己会面临困境,而是恐惧无知,恐惧我的庆幸只是“精神胜利”,恐惧我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挨锤的牛。

跳脱出电影本身,又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我们现在的电影和作品,别说底层人物,以普通平民百姓为主角的已经基本不见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有话语权的人对这些角色的放弃,还是受众对这些话题的淡漠。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缺乏了关怀,还是缺乏了注视。或许单纯就像我刚看完电影那样所说的,我觉得以后还是别再看这样的电影了,真的煎熬,平时已经够低沉,已经很难再接受这样盐一般的痛苦。

5 ) 重新思考阿Q

最初看这部电影时,对闫老师的表演并不满意。在我的印象中,阿Q会更地痞无赖一些,脏一些。总觉得闫老师的阿Q正派了一些。

可是如今重新再看这部电影,才敬佩闫老师的表演真是经典。

阿Q这个角色不好处理,他是个小人物,没有家没有土地靠打短工为生。说话腔调油滑,和尚摸的我摸不得,是阿Q的经典台词。如果单纯从小人物的表象去处理,阿Q说话低俗又低三下四,这样一个形象极易让人讨厌。

但阿Q的价值不在于他的无聊,他的价值在于写出了人性的悲哀,精神胜利法。

所以闫老师的阿Q绝不是表面的痞,他有让人同情的地方。

在鲁老爷干活时,阿Q脱了外衣,手脚利索。这样的阿Q与无数那个时候的农民一样,只是低头干活,只是一个干活吃饭的人。佩服闫老师的表演,他不仅抓住了肢体语言的表现,连表情也抓住了,憨憨的又带一点讨好的意思。这样的阿Q是不会让人厌恶的。

在谈话中阿Q忽然意识到无后的大事,与女佣说了要睡觉的话。阿Q的举动是人之本能但他的行为确实不恰当。但还未及厌恶阿Q,就看到了他的可怜。先是吴妈的大哭大闹,阿Q一脸的茫然。接着鲁家对阿Q的追打,闫老师的处理得当,他躲闪害怕,身材的对比显示了阿Q的可怜。最终衣服被扣压工钱不给,阿Q缩头缩脑的被撵了出来。

这一段闫老师的面目表情精彩,演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可怜。

重读经典,才发现演员的魅力。

6 ) 1:48:22数字修复版和1:55:54版本的大概区别

关于时长,网上的长版本清晰度低,帧率高。

修复版好,但是短一点,其实大部分都是些无关紧要的镜头,有个1G和5.5G的文件。

至于豆瓣写的125分钟没找到。有没人提供下??

颜色差很多

多了纪念老鲁蛋辰。

屋子拉进镜头很长。

108分钟的6分18秒出片头。

115分钟的是老鲁又出来说话阿q名字由来。8分08出片头。

18分钟略疯魔状态。

36分30阿桂抽烟

45:32 回家发呆

54:49 进白举人家,进了又想出

58:19 ?家向赵老爷介绍阿贵的衣服

1:07:35 。。八卦。

1:13:15 梦中镜头久一点。

1:24:28 街上两人没答理他

1:30 :36 挑担的人上桥。

1:33:12 多了剪辫子对白

1:53:35 队伍镜头多了点。

那个年代的典型小农思想啊。当然,有些传统和社会环境还在。”据考察家们考证说,阿贵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7 ) 纯粹的电影,展示纯粹的内核

我喜欢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的故事,它的深刻。也因为它的纯粹。没有多余的滤镜,没有特效,也没有镜头狂怼着一个人的脸上告诉你这就是主角。

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每件物品都有它的位置,故事随着桥洞下的水蔓延开,而我一眼望到江南水乡的岸边来来往往的人,听着片头唢呐吹奏的声音,就好像回到了40年前,回到了鲁迅的文章里,回到了那年去西塘岸边走着的日子。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这种感觉:踏实。

开头是引人发笑的,觉得阿贵不过是个乐天派的无赖,用他特有的“精神胜利法”在社会的最底层自由自在地游走。然后是感到愤怒,当阿贵被别人欺负,转而又欺负更弱的尼姑的时候,我看到了不只是阿贵,还有那些旁观的人丑陋的嘴脸。这个画面放到现在也不过时,受害者和施暴者之间,也就隔着一个念头的转变。后来又是无奈和揪心,在底层的阿贵被视作蝼蚁,连府上的佣人都看不起,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自私和势利,然而每个人都不觉得羞愧。底层的阿贵,到死之前所有的东西都被抢光,但他却不知道自己要死了,他只是还在想着怎么把纸上的圆画的更好一点。最后的审判来临,也没有反抗,只是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再次安慰:大抵人可能是要有一死的。他没有想为什么自己就这么死了,只是说了一句“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阿贵死的不明不白,旁人却觉得明白,只是不太尽兴,因为和以前的方式不一样了。大家抽着烟喝着酒,没有一个人为阿贵惋惜。掌柜想着阿贵欠下的那几十文酒钱,其他人依旧感叹着死法扫兴。

桥下的水继续流着,世界上少一个阿贵,没有丝毫不同,没有人关心他姓什么。而阿贵的精神和后代,世代流传。是你,是我,是我们。

短评

高中语文课

3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作为一个生活的弱者 阿Q无力抗拒黑暗和恶势力的迫害 丧失了普通人的思维规律 近乎精神失常 赵家遭抢 被人陷害 一步步走向刑场 他丝毫没有意识反抗 为自己辩白 最后要画押了 阿Q还担心自己画不圆 被人笑话而烦恼 这是多么的愚昧和悲哀 阿Q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深痛感受的结晶 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理

8分钟前
  • 李小庫
  • 推荐

小说是真好 电影是真囧 完全是一群基本功扎实的演员支撑的。ps:结尾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9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原作带来的优秀基因,即便影像化改造,依旧让人拍案叫绝

13分钟前
  • 尘飞扬
  • 力荐

唯一获得国际喜剧类奖项“金拐杖奖”的演员,严顺开

18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内容形式和表演风格太话剧,台词感觉很鲁迅文学。如果说吴妈因为阿桂一句“我想跟你睡觉”就弄出这样的风雨,放在当时的背景还算可以理解;那阿桂做贼偷东西的事情可以在似醉又清醒的状态下跟地保“实话实说”而一分钟后便后悔不已,这样不合理的情节设计于我就说不过去了。阿桂-阿Q;妈妈的,王八蛋。

1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影片出品的1981年正是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22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阿Q正传可供深层阐释的东西太多了,国民性不过是中学语文教学层次的理解。这版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片末那句旁白,故作深沉之状,自以为清醒,实则画蛇添足,把鲁迅的层次瞬间拉低到了胡适的段位。

25分钟前
  • 申酌长怀
  • 力荐

不看不知道啊,文革结束后就5-6年时间,多年压抑的创作才华就这样的迸发出来。看过一些中国电影百强片单,这些名著改编作品罕被提及。偶然间在哔哩哔哩上发现了这些宝贝。水准真高,色彩,空间、建筑,我们的美学实在比日本要丰富、大气、随意很多。这样的作品才能让人有民族自信啊!打算一点点看。

26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据史学家考证,阿桂(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电影还是由鲁迅的作品和演员表演撑起来的,其他都挺逊色的...

30分钟前
  • 大宸
  • 推荐

……阿桂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34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编导本着“宁可拙笨不使滑稽”的严肃的创作思想,避免把阿Q塑造成一个仅供人一笑的滑稽形象,对于原着中的那些”滑稽和笑料”既不照搬无误,更不任意夸大,也不从生理上和外形上丑化阿Q,而是抓住阿Q国民劣根性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从阿Q的思想上和行动上表现他的可笑而又可悲、可气而又可怜的精神特质,更多地赋予这一人物以同情,主要笔力放在“哀其不幸”这一点,以“怒其不争”为辅,以求最大化地保持住原著的基调。影片在改编上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十分巧妙地用鲁迅的画外音贯穿全片,既是写人状物的点睛之笔,又把原著中蕴涵的深邃思想表达了出来。——《中国电影史纲》

37分钟前
  • 康报虹
  • 推荐

看此片仿佛见芸芸众生近在眼前,鲁迅笔下的国人至今遍地,从不过时。大师啊大师,这样的人性洞察真是深刻!文本改编很贴合原著,个人感觉略显得浅白的地方在于,表述为镜头语言的旁白消解了原著文字的讽刺意味,而且颇以评价的口气。原著的“我”贵乎以一个局外人的口吻阐述。各个演员的演技非常传神和到位,尤其是严顺开老先生,这演技也入教科书了,真是牛X。8.4

42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选修课看的高清版 很清楚 看电影特有的质感 有种特别的亲切感 至于它所表达的 课本上应该都学了吧 喜欢电影中和阿Q在一起的那个老头 淳朴老实

44分钟前
  • 力荐

人活着总是有太多不顺的事,特别是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精神胜利法必不可少。阿Q的梦中翻身做主人就是变成剥削阶级。最后他死了,虽没有女人却有后代,子孙繁多至今不绝。鲁迅对阿Q是讽刺更是同情,是从阿Q的遭遇控诉剥削的社会。

47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阿Q从书里活过来了,变成了阿贵,没书里那么令人厌恶,还带着点亲切感,不像是隔了一百年的人物。至于连阿Q都觉得自己是赵家人,可以理解为什么世上那么多精神“赵家人”。

48分钟前
  • Sputnik
  • 力荐

默哀。伟大的演员在作品中永垂不朽。

51分钟前
  • Vulpecula.h
  • 推荐

几十个机位,小小的制作成本,全靠编剧和导演,还有主演们揣摩人物的深度!佳作!

52分钟前
  • 老羊
  • 力荐

严顺开真是为阿Q而生的,他完全让这个符号化的人物鲜活了起来……

54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改变了吗?没有

58分钟前
  • 汉堡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