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戒营》:有影友说远比《兄弟连》精彩,男人必看 @笑独行[编评] 【影片档案】 原 名:Штрафбат 英文名:Shtrafbat 中文名:惩戒营、捕虏大队 导 演:Nikolai Dostal 主 演:Aleksei Serebryakov Yuri Stepanov Aleksandr Bashirov Iliya Kovrizhnykh Aleksei Zharkov Roman Madyanov Dmitri Nazarov 国 家:俄罗斯 年 份:2004年 类 型:剧情/战争 语 言:俄语 片 长:全长525分钟 集 数:全11集 【影片笑独行解题】 《惩戒营》("Shtrafbat", or The Penal Battalion, or Штрафбат, or Straffbataljonen,捕虏大队,俄罗斯,2004) 俄罗斯新二战片11集电视电影经典巨片。俄罗斯导演尼古拉·多斯托(Nikolai Dostal)代表作。1942年列宁格勒被困以后的苏德战争前线,由各色非刑事犯重犯和“问题军人”组成的惩戒兵被迫承担战争责任和以死赎罪报国的悲情命运:雪上加霜的苦难使得众多苏军官兵和苏俄百姓最后只能求助于上帝……其间惩戒兵营长为在德军行刑队枪口下死里逃生却被军中政治动物疑为叛徒,备受迫害、生不如死的苏军大尉。“苏维埃尘埃”的卫国战争。“战地监狱”,特殊兵种,永远功不抵罪,只有死而后已。惨烈悲壮,惊神泣鬼,丰富内敛,深沉低调。阿列克塞·谢列布里亚科夫(Aleksei Serebryakov)、尤里·斯特潘诺夫(Yuri Stepanov)、亚历山大·巴什洛夫(Aleksandr Bashirov)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该电视电影借惩戒兵士兵之口说,“你见过这么坏的国家吗?折磨自己的人民。”作为对斯大林时代专政和清洗的反动,剧中甚至还有作为灵魂安抚者和死亡见证者出现、百无禁忌的俄罗斯东正教神父与惩戒兵一起奋勇杀敌的情节。其间男中音主题歌《Lube Kombat》歌音既低回又高亢,配合惩戒兵的悲情命运,给人以伤痛易忍、迷惘难消的感觉。或有影迷网友评论该电视电影为深刻的反制度战争电影,“远比《兄弟连》(Band of Brothers,美国,2001)精彩”,“男人必看”,在下颇以为灼见。IMDb该电视电影评分为8.6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影片历史背景】 “苏维埃尘埃”——苏联红军惩戒营 ido.thethirdmedia.com 61.173.74.*加贴于2008-10-17 来源:环球时报 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有一群人曾经被称为“苏维埃的灰尘”,他们要么是小偷或服刑未满的犯人,要么是战场上的逃兵,他们来自一个共同的部队——苏联红军惩戒营。 这些人不是人们熟悉的苏联红军形象,但是在卫国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也承担起战争的责任。俄罗斯媒体为我们揭开了这些尘封已久的秘密。 1942年7月28日,斯大林颁布了第227号命令,后人一般称为“决不后退命令”。这一年夏天,德军撕破了苏联西南方面的防线,开始向盛产石油的高加索地区和斯大林格勒进发。由于前期作战消耗太大,补充了大量新兵的苏联红军往往在战略撤退过程中演变为溃败和逃窜,部队应有的坚定顽强和铁的纪律被士兵们抛到了九霄云外。为此,斯大林下令不惜任何代价也要阻止敌人的进攻,苏联红军采取了严格措施,要求内务人民委员会(NKVD)的部队有权进入军营逮捕“意志脆弱分子”,并在战场上对逃兵格杀勿论。 历史学家尤里·鲁布佐夫认为,第227号命令颁布得非常及时,它使苏联红军顶住了敌人的进攻,对于红军的道德建设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这则命令的致命缺陷,是剥夺了红军基层指战员实施必要的战略机动的权力,造成极为严重的“兵员荒”。1943年8月,在苏德库尔斯克大会战结束的前夜,NKVD负责人贝利亚斗胆向斯大林反映前线将领的呼声,指出兵员匮乏已直接妨碍了苏军向敌人纵深发起进攻,斯大林沉吟半天,反问贝利亚:“你有什么建议?毕竟我不是圣人,总不能拿乌拉尔的泥土捏出成千上万的士兵吧。”早有准备的贝利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从劳改营和教养院里提前释放犯人,让他们充实部队,“别让这些‘苏维埃的灰尘’再去浪费苏维埃的粮食了,应该让他们承担起战争的责任”。 经过一番斟酌,1943年8月29日,斯大林颁布了修改后的第227号命令,允许1937年之后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等地区集中营的17-45岁男性和18-30岁女性劳改犯参军,“以洗清对祖国犯下的罪行”,但犯有抢劫、杀人等刑事罪的犯人不在此列。9月底,这项命令又把释放对象放宽到1941年6月22日开战后因“临阵脱逃,动摇军心以及延误战机”等问题被关押的“问题军人”。据1956年苏联内务部统计,总计有130多万名劳改犯和“问题军人”被送上前线,他们事先都要经过NKVD的审查,通常一般犯人去普通部队,重犯则去惩戒营——一支号称“战地监狱”的队伍。 档案显示,被送进惩戒营的既有平民百姓,也有高级军官。著名的有马特维恩科中尉,他在1941年10月维亚济马会战中受伤,出院后在返回部队途中开小差,在老家躲藏起来,后被送到第265惩戒营,成为一名出色的敌后侦察英雄。 为了便于管理,特别是防止有人逃跑,惩戒部队一般采用营级编制,每个营大约有800人,每个连大约有150-200人。作战时,惩戒营往往被穿插布置在作战部队中间,以便友邻部队监视。惩戒营的作战任务与普通步兵部队基本一样,区别在于他们经常被派去执行侦察、侧翼穿插等高危险任务,目的是为了发现敌人的火力点、突击夺取敌人高地等,这也造成惩戒营的伤亡率极高,仅在1944年,他们的损失率就超过50%,是普通部队的3-6倍,当时苏军曾流传“惩戒营的人活不过3个月”的说法。 济亚·布尼亚托夫曾经担任第123惩戒营的连长,他亲口讲述了自己经历的一次最为惨烈的战斗。那是在1945年初的奥得-维斯瓦战役中,第123惩戒营充当强渡维斯瓦河的先锋,为后续部队开辟登陆桥头堡。在没有任何炮火掩护的情况下,第123惩戒营的进攻于1月2日深夜开始了,他们刚出发就遭到德军异常猛烈的火力压制,战士们只好紧贴在橡皮艇上侧着身划桨,听着对岸射来的子弹从自己头顶呼啸而过,不时有迫击炮弹击中满载士兵的渡艇,人体和橡皮艇的碎片夹杂在一起被炸上天空。第123惩戒营划到河中心时就损失了一多半的橡皮艇,河面上满是漂浮的尸体,但战士们依然顽强地登上河岸,却遭到德军机枪的无情扫射,一些人绝望地躲到芦苇茂密的河漫滩或堤岸下,徒劳地延续着最后几分钟的生命。经过反复争夺,到第二天中午,损失惨重的第123惩戒营终于在大部队的支持下占领了桥头堡,一名被俘的德国士兵心有余悸地说:“你们是靠尸体驮过维斯瓦河的。”这一仗打下来,第123惩戒营的670名官兵只活下来47名,所有人都获得了战斗勋章,布尼亚托夫获得了“苏联英雄”称号。 1944年6月初,苏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为实施围歼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巴格拉季昂”攻势,秘密派遣了数百支破坏小组,重点打击德军兵站、铁路枢纽和仓库。一个代号叫“兔子”的破坏小组完全由惩戒军人组成,他们有的当过窃贼,有的是话剧演员出身,这些经历给了“兔子们”巨大的施展空间,他们在明斯克市内偷窃德军车辆、服装和证件,然后伪装自己,破坏德军的蔬菜水果供应基地、炼油厂和弹药库。他们还把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与柏林之间的军用电话线掐断,为“巴格拉季昂”攻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还有一些被惩戒的高技术军人为了将功赎罪,纷纷报名加入了一个专门的空中惩戒营,该营营长是“苏联英雄”伊万·费多罗夫。从1943年10月起,该营在短短的3个月之内就击落了近百架敌机!在一次战斗中,该营飞行员谢申卡连科驾驶的雅克-9歼击机遭到多架德军Bf 109战斗机的围攻,他凭借机载37毫米口径大炮向靠近的德机猛轰,经过一番混战,谢申卡连科击落了3架敌机,而自己的飞机也被严重损坏,不得不从近7000米的高空跳下。降落伞直到离地面只有500米时还未能打开,不过谢申卡连科最终没有去见死神,他跌落到厚达1米多的峡谷雪地里。后来,谢申卡连科恢复了知觉,经过数月修养后,又重返前线。 到卫国战争胜利为止,惩戒部队存在不足3年,有427910人被送进这支特殊的部队。惩戒部队在红军中所占比例并不高,1943年占到2.7%,1945年占1.3%。 (2009年3月编评,原题《<惩戒营>:有人说远比《兄弟连》精彩,男人必看》) 【《惩戒营》:有人说远比《兄弟连》精彩,男人必看_楼主:笑独行_天涯社区·影视评论2009-03-28 14:29】1051次点击 【《惩戒营》:有人说远比《兄弟连》精彩,男人必看_原创:笑独行_笑独行的时光网日志2009-03-27 23:48】819次阅读
源地址
http://sonicbbs.eastday.com/topicdisplay_safe.asp?TopicID=1811531&Page=3&BoardID=9
惩戒营里有好人,也有坏人
德军里也有好人,也有人情味
看起来面目可憎的NKVD政委,其实是个蠢人,而不是单纯的坏人
每个人都会被自己命运和地位所左右,又不得已把其他人架上自己的战车
没看过该片的很多人,可能对《惩戒营》有各种猜想或者潜意识中的定位,或者认为该片是对前苏联的全面否定,在看了该片一年后,现在回想起来,留在我脑子中的却只剩下了这些。
这部片子与其说是对那段历史的反省,更不如说是在一个独特的时间空间里对人性的反思。
主角——惩戒营营长是根正苗红的NKVD军官(记不清了,反正是安全部门的下级军官),在德军的推进中被俘,拒绝投降德军,而德军则命令其他愿意投降德军的军官将主角等人枪毙,所幸,营长捡了条命,好容易逃回来,却碰上了斯大林那条著名的训令,因为无法证明自己逃出来的历史,被编入惩戒营,担任指挥官。
——在第一次看到这里时,我曾经很气愤,为什么当权者良莠不分,把一个爱国者投入大狱,再赶到惩戒营。后来仔细想想,虽然看似是苏联当时制度和政策的问题,但制度和政策也是由时势决定的,那些和主角一起被俘的军官,不是也有一半投降了德军去做俄罗斯解放军了吗。对于主角而言,虽然他的确历经千难万险才回到部队,但是,这些过程又的确没法证明,谁能保证他不是投降过德军、或者从阵地上逃跑呢?即便是在美国,不是也有肖昇克这样的冤案嘛。人生的命运就是如此坎坷,本来一帆风顺,前途大好,也许就是某个曲折,从此改变人生。
第二主角——一个小偷,胖胖的小偷,眼神非常狠,在监狱里,也是犯人中的小头目,听说要招人当兵,他带着一帮兄弟上了前线。这个人有头脑、有魄力、有魅力、而且,还很有正义感。他当上小偷也是迫于不得已,由于一连串的事件,最终被关进监狱。在战场上,他是个出色的士官,在感情上,也赢得了驻地寡妇的爱情,在和德军偶遇在地下仓库,他和德军成了朋友,当他的犯人兄弟在军中犯下重罪,他也毫不手软。主角因为根正苗红,所不愿干的很多事,他都能干,也会去干。
——这是典型的“坏人中的好人”,因为,即便不是在苏联,而是在美国,他过去犯下的罪行,也足以关进监狱好多年。但是他犯下这些罪行,却又是身不得已,越滑越深。其实这种亦正亦邪的人,在社会里很多,而往往他们也有很强的社会能力。
第二主角和爱上他的俄罗斯寡妇。(其实第二主角是个很重感情的人,寡妇带着小女儿给他送牛奶时,他把牛奶全部分给了自己的士兵,那时候他已经是相当于连排长了,等到士兵们把牛奶分完,他自己已经没得喝了,爱人抱歉的说要下次带给他,可惜,他很快就牺牲在战场上了,再也没有喝到牛奶。另外一段很感人的是,寡妇知道他是个指挥员,很高兴,还和自己村里的朋友说,自己的爱人是个出色的红军指挥官,在这个淳朴村妇的眼里,并没有惩戒营和非惩戒营的区别,只要是爱国的红军,都是好红军)
第二主角手刃犯下重罪的狱中兄弟,从而奠定了自己在惩戒营的地位(那个人杀了另外一个战士,死罪是有的)。
第二主角,看起来就是那种有点坏坏的,又很能干的男人。
另外值得一提的三个人,一个是NKVD政委,在开始看时,觉得这是个不折不扣的坏人,对惩戒营极其冷血,不拿惩戒营战士当人看。但现在想想,这个人其实并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坏人,至少他最终是死在了和德国人火力对射中,他的爱国情感还是很深的,当然,他的好大喜功相比爱国情感,是他死亡的最大原因。至于他不拿惩戒营的人当人看,也是因为惩戒营里虽然有些好人,但是也的确有很多人是坏人,或者在战争考验前暴露了自己人性中坏的一面。对于NKVD政委来说,他的人生历程和思维,决定了他不可能对这些人有什么好印象。事实上,这个人对惩戒营虽然坏,但是坏在表面,坏得清楚,而他的继任者,则显然比他要阴很多,表面看不出什么来,真正打仗时比他对惩戒营还要狠。这个人骨子更多的是愚蠢,而不是坏。无论在对惩戒营的态度、对军事主官的态度、对那个德军给养库的态度,无一不体现出来他在智商和情商上的不足。这种身居重要位置,能力一般却又自命不凡的人,在社会中也并不少见,并不是只有苏联体制下的怪异产物。
另外两个人,则是师长和团长。师长是一个光头将军,团长则是中年男子。他们对惩戒营的态度和NKVD政委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更多负责作战,知道战士的不易。而且他们也非常认可主角是一个好的指挥员,当NKVD政委与主角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尽力为主角和惩戒营争取一些利益。但当他们自己的前途、整个师的命运、整个战役的命运和惩戒营发生冲突时,他们又会用尽一切方法、把惩戒营和主角送到生死一线,但同时,他们对主角的情感又会不自觉流露出来。人在社会漩涡中,很多时候都要身不由己去舍弃一些其他人的利益,来换取自己和整个机构的利益,这时候,难以用好和坏来形容人的作为。
最后,一个在后半场才出现的人,则是这个电视的亮点——一个大学生,因为排长说他是胆小鬼,和排长打了起来,被送到惩戒营。而他为了逃避战争,第一次上战场就往自己脚上打了一枪,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找到了爱情,也遇到了那个看不起他的排长。也许是因为爱情,也许是因为那个小护士的前任爱人离开医院后都牺牲在战场,他意识到自己的确是个胆小鬼,当他有机会回到普通部队时,他决定为自己赎罪,选择回到了惩戒营,最终牺牲在战场上,然而,牺牲前几个小时,他的勇敢得到了前任排长(恰巧和他们一起作战)的认可。从他的角度,惩戒营失去了任何残酷、或者制度不合理的定义,是真真正正对自己的惩戒和赎罪。
认为大学生是胆小鬼,导致大学生跟他打架,最后认可他勇敢的排长
坏人有没有?也是有的,那个和第二主角一起参加惩戒营的犯人,就是不折不扣的坏蛋,参军后还干了很多坏事,包括强奸了一个女孩,打死了看到他强奸的战友。这些事情,第二主角都了然于心,然而,一直等到最终那次死亡之战前,看到这个坏蛋打算临阵脱逃,第二主角才宣判了他的死刑。
德军中都是坏人?也不是的,在地下仓库里,那些德军小伙子面对苏联人纯真的笑容,双方把酒言欢,也表现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虽然因为整个国家和社会,他们不得不兵戎相见,但是,热爱生活的人在有机会时,并不是冷血的战士。这种镜头,对于苏联人是很不容易的,就像如果我们电视中出现了我国战士和日军在某种特殊场合把酒言欢的场面,怕是大家很难接受,然而俄国人敢于把这种事实可能存在的超现实主义美好展示给大家,展示给自己。
最终那场死亡之战,对任何惩戒营的人而言,都是一次救赎,第二主角和年轻的大学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他们并不想这样离去,但是对他们而言,却也心安理得。主角在面对阵亡的战友,想必也是经历了最大的洗礼,这时,用世俗的笔法已经没法体现的很多东西,就靠那个最后参军的神父,以及天上的圣像来表达了。很多时候,宗教和唯心可以解释一切,而饱经沧桑的心灵,也只有在宗教中才能得到安宁。当然,看似很有讽刺意义的是,他们的浴血奋战,由于被德军看穿了战略部署,而变得毫无意义,那么,在战斗结束后,战士们都已经牺牲时才现身的圣母,真的是站在苏联人这正义一边的吗?或许,天意无常才是解释这一切的理由。
惩戒营主题曲(很难找的哦)
Shtrafbat
Kombat
Am Dm E7
Na vojne, kak na vojne:
Am Dm E7
Patrony, vodka, mahorka v cene,
Dm Am
A na vojne nelegkij trud,
E Am
A sam strelyaj a to ub'yut.
A na vojne, kak na vojne,
Podruga, vspomni obo mne.
A na vojne neroven chas,
A mozhet my, a mozhet nas.
Refrain:
Am
Kombat-batyanya, batyanya-kombat,
A7 Dm
Ty serdce ne pryatal za spiny rebyat.
Am
Letyat samolety, i tanki goryat,
E
Tak b'et, jo, kombat, jo, kombat.
Kombat-batyanya, batyanya-kombat,
Za nami Rossiya, Moskva i Arbat,
Ogon', batareya, ogon', batal'on,
Kombat, jo, komanduet on.
Am Dm
Ogon', batareya, ogon', batal'on, x3
E7
Ogon', batareya, ogon', ogon', ogon', agoniya.
A na vojne, kak na vojne:
Soldaty vidyat mamku vo sne,
A na vojne, da to ono,
A vse ser'eznej, chem v kino.
Da, vojna, vojna, vojna -
Durnaya tetka, sterva - ona.
|h, vojna, vojna idet,
A pacana devchonka zhdet.
Refrain ( ).
A na vojne, kak na vojne, x3
收碟片名为《捕虏大队》 导演:尼古拉·多斯托(Nikolai Dostal), 本剧讲述二战中被德军俘虏的苏联红军团长斯铁伐诺维奇,在遭枪决后身负重伤,逃出死劫。在他返回苏军时已不获信任,被视为问题军人关押。鉴于前线兵力不足,按照修改后的第227号命令,部队将领决定让他担任“惩戒营”营长重返战场。惩戒营的官兵由苏联政治犯、刑事犯和逃兵等各色罪人组成,斯铁伐诺维奇带领这支特殊的队伍开赴枪林弹雨。随着战事的进展,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悲壮的故事……
哎
一样地战斗流血,他们的名字却无人知晓,被遗忘的历史实在是太多了。
虽然战争场面有限,但是故事内容很震撼,向世人揭露了被掩盖的历史。
非常好的片子!!但想看战争特效的人估计要失望了,这部片子重在对战争、体制、人性的反思,特别是里面的人物们的对白相当精彩!发人深思!满分是100分的话,我打150分!!好吧。。我承认有点私心。。。因为营长实在太帅了。。。
五星
敢于自揭伤疤
目前的本年度最佳,看到的都是戰爭中真實的人。前幾年的「勒熱夫」很有本片的影子。懲戒營確實飽受詬病,可以算得上蘇聯衛國戰爭歷史一個極其富有爭議的話題,但懲戒營的戰士們,可以說沒有一個膽小鬼,沒有一個屈膝求饒的叛徒,它們是藏在陰影中的英雄。雖然帽子上沒有紅星,但他們的心永遠和他們的祖國在一起。最後聖歌中的神父跪地祈禱和營長獨自一人呆坐在廢墟邊的場景太震撼。聯想到俄烏戰事,也許斯拉夫人生來就要在無休止的流血和犧牲中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出路
刚拍好就看了,这片子前半部分还不错,但最后的神母娘娘显灵就太雷了。只能给三星。
14集的土豆俄日语版,幸好还有点HOI3的基础,不然这个字幕让人蛋疼。我是玩游戏《战争之人》的新资料片《负罪英雄》才找个这片子的,简而概之就是部“文革版的亮剑”,虽然战争画面很粗糙,但剧中的人物交流却很让人感慨,牧师就是个典型的反讽角色,主角复活凝视战场反思那幕也很深刻。
苏版我的团长我的团
二战德国侵略苏联时期,由受处分的苏联红军官兵、曾经被俘逃回的红军官兵、监狱里的政治犯和刑事犯组成的惩戒大队,被送上前线参战,甚至充当炮灰作无谓的牺牲。政治上的歧视、人格上的侮辱和蔑视比严酷的生存环境更可怕,更令人压抑和愤怒。
唉
俄国特色
不比《兄弟连》、《血战太平洋》差
悲催的,最后基本都阵亡了我记得Lube乐队 的Kombat 正好应景
刚才听LUBE 的COMBAT 又想起这部片子 每当我缺乏斗志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有这样的一群人
叙事的节奏有点生疏 对战斗伤亡交代不清 但对于NKVD和战俘命运的描述很真实 卫国战争可不是苏联电影中那么“伟大”的
真实让人奋进
那个年头的俄罗斯电视剧,不要对战争场面的视效有多大期待。但是题材却是很独特的。印象深刻的就是在优酷上看的是日文配音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