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

剧情片大陆2010

主演: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张子枫张家骏王子文陈瑾陆毅张国强杨立新吕中咏梅刘莉莉马秋子

导演:冯小刚

剧照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3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4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5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6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3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4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5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6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7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8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19 唐山大地震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8-05 04:38

详细剧情

1976年7月27日夜,唐山地区爆发7.8级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灾民无数。面对即将坍塌的危楼,丈夫方大强(张国强 饰)和妻子李元妮(徐帆 饰)都要去救被困的龙凤胎儿女方登(张子枫 饰)、方达(张家骏 饰)。危急时刻,方大强拦住了妻子,冲进去营救时不幸罹难。李元妮在震后发现,一双儿女被困在一块水泥板两端,若要营救,必然牺牲一方。情急之下,她做出了艰难选择——救弟弟。此事成为方登心中难以磨灭的隐痛。后来,她被军人王德清(陈道明 饰)夫妇收养。高考后,方登(张静初 饰)进入杭州医学院学习,并与研究生师兄杨志(陆毅 饰)产生了感情……方达被救却断了胳膊,李元妮以无私的母爱抚养他成人。成年后的方达(李晨 饰)去杭州闯荡,娶了媳妇小河(王子文 饰),并干出了一番事业。32年后,这家人的命运却因为5·12汶川地震再次发生了交叠……

长篇影评

1 ) 母女结,双生蔓——这明明是一部心理剧



全部剧透。





















我想大家都知道了,这不是一部灾难片,就算和唐山有点关系,也看着像宣传新唐山的广告片,因为这样的家庭伦理剧可以放在任何一个灾难或者非灾难的场景里,唐山大地震与构成这样的悲剧没有必要关系,所以冯导做的一件不厚道的事情就是篡改了小说的原名——《余震》,只有英文名字还比较老实,叫“After Shock”。

但这仍然是一部摆在国产片里水准不错的片子,情节很抓人,情绪很起伏,徐帆和道明叔叔的演技也很好,张静初和陆毅还是那样滴偶像派。不过和小说相比,我觉得电影拍得有点仓促,很多情节展开得不够饱满,年代和地点的转换也比较生硬,看上去更像是一部三四十集家庭伦理剧的梗概。

当然,原著小说就写得有点像小说提纲,许多语言和情节像压缩饼干。作者据说是旅美温州人,但能有这样一个故事的构思也算捷才,如果她能改出一个电视剧剧本应该更好。


说一说我对这部电影的看法,这对母女之间存在一种双生藤蔓型心结,即彼此给对方折磨都是虚妄的,这种情绪持续了三十二年,就算最后是大团圆,这么长的时间仍然是一种悲剧,比大地震悲剧得多。

母亲保子弃女的选择,在我看来没有错。因为非此即彼,总要放
弃一个,放弃谁都是错,于是保住谁都是对。

小姑娘很聪明伶俐,也更厉害些,从她那么利落地帮弟弟抢回冰棒就看得出。所以按照她那么聪明,她应该能够明白母亲的苦心,就算当时不能明白,长大后总能想明白:当时那种情境,如果救她而不救弟弟,难道就不是错误么?恐怕小姑娘从母亲把西红柿先给了弟弟就开始了自我暗示:她开始一厢情愿地认为母亲极大地偏爱弟弟,并且
在日后的三十二年里不断以刻意回避、加深厌恶来灌溉这株自我暗示的情绪之苗,把它养成了一棵写着“抛弃”“背叛”、“冷漠”等不良暗示的参天之树。

母亲从来就没有抛弃过小姑娘,在后来的三十二年里她把小姑娘照片和亡夫并排安置,不改嫁、不搬家、像苦行一般“不许自己过得花红柳绿”。对小姑娘的思念和愧疚是刺入她背上的一把梨花针,痛苦难捱。但是小姑娘却始终觉得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于是小小年纪的她就颇有心机地装失忆,和家境宽裕的养父母过了十年。十年后远游求学,在我看来是一种刻意的回避,她要彻底忘记关于唐山并远离唐山。小姑娘啊,她不知道,其实她才是真正抛弃和背叛家人的那个人,所以母亲听说小姑娘远嫁加拿大后,叹了一口气,“原来她躲我躲得这么远”。

并不是说小姑娘不痛苦,她的痛苦和她的母亲等量,她拿自己的死亡折磨母亲,母亲拿她自以为的背弃折磨她,最后大团圆到来时,彼此才发现彼此折磨的桥段,竟然都是虚幻——她从未死去过,她的母亲也从未抛弃过她。这时的喜剧其实比悲剧更悲凉,毕竟中间隔了三十二年,人生还剩下多少时间?

小姑娘的痛苦和母亲的痛苦,有一种参差对照的效果。两者都是真实的痛苦,却用了不同的救赎方式:小姑娘急于在这个世界上抓住一个陌生的、血亲之外的人,努力和他发生各种关系,以期建立一种新的家人关系,比如她早早地和男友发生性关系(夫妻关系之基础),并且在怀孕后执拗地不肯堕胎(母女关系之基础),我相信她说的那句“你懂得什么是牺牲么?”潜台词其实是“我是被抛弃的,所以我再也不能抛弃我的孩子”。曾经看过一篇心理学的文章,说的是家庭破碎或者被遗弃的少女,做单亲妈妈或者早早失身于男人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她们柔弱无依,她们渴望重新和这个世界建立联系,虽然她们大部分中的花朵很傻很天真,最后不过是让她们的孩子重蹈她们的悲剧覆辙。小姑娘的命倒还好,虽然被孩子父亲抛弃,但毕竟她有一个又帅又腔调又有两杠四星(正师级,大概是大校之类)的养父,后来又嫁了一个虽老犹帅、又有花园洋房的外国律师。小姑娘过得太折腾了,但在我看来有点作,她带着孩子时完全可以回到养父的羽翼下躲避风雨,她的颠沛流离在我看来是在消耗,她的内心始终有无法安生的力量,那是地震后始终没有释放掉的力量,只有消耗掉,她才能安宁。

母亲的痛苦的救赎,就是纯悲剧了。婆婆劝她改嫁,她不愿意;牛师傅是个实诚好人,看上她,她也不嫁。小说里写母亲在地震前是这条街上遭人嫉妒的一朵花,徐帆虽芳华老去,但也的确演出了小城少妇风韵犹存者不可一世的那点腔调。诚如小弟弟告诉姐姐的话,母亲心里早就塌了,崩为齑粉,在含辛茹苦到含饴弄孙的三十二年里,虽然母亲没有小姑娘那样的颠沛和挣扎,反而很安稳,但这种安稳更悲凉,因为她还是如花少妇时,这种安稳的守寡就降临了始终没有驱散过,如同天黑前的薄暮持续了三十二年。

因为有唐山地震的开始,所以汶川地震成了转折里必然的一环。这可不是应景,这大概是老天赐予的“现场重现”,给予小姑娘(已然是熟女)一次心理治疗的机会。只有在重现惨剧的现场上,小姑娘得以旁观者目睹一个母亲的艰难选择,她才能部分原谅母亲——诚如我在开头所说,地震时母亲的选择只是小姑娘自我心理暗示的催化剂之一。但有了原谅的契机,才可以有进一步原谅的可能——于是母女相见了,张静初的脸上还是淡淡的,直到她看到自己的墓碑里母亲准备的书,她才明白母亲从未背弃过她,而她,却用三十二年来隐匿生还消息的方法,给了母亲如此巨大的精神枷锁。

然后,从张静初抽泣的表情看得出,这位小姑娘的内心又经历了一次大地震。之前她活在被抛弃的憎恨里,虽然痛苦,但不会比知道真相后的内疚更痛苦。恨一个人,是一把刀戳在心里,而且被伤害的人总可以抬起头来说“我恨你”;但对一个人的内疚,却是绵里藏针,必须低下头去说,“我对不起你”。

我觉得母亲的结局是喜剧,然而小姑娘是过不好这辈子了。因为她太纠结,而且固执。或许冯导安排了一条暗线:小姑娘有个学心理学而且眼睛明亮没有创伤的女儿,或许她,可以用她的知识治愈好她的母亲,这将又是一个精彩的母女结的故事。


此外,最后一幕:唐山的地震纪念碑和王菲殿下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响起时,我才滴下第一滴眼泪。这一幕太美了,蓝天白云之下、碧水方碑之边,一个曾经阖家丧生的人面容平静地看着方碑上的名字,说过几天再来看你们,然后骑车离开。一切山崩地裂、撕心裂肺的惨剧,终于得这样宁静温柔的方式纪念——他终于可以活在正常的情绪里,安宁地生活,疮疤有了安慰,这才是正常人性的归属。

毕竟,哪怕受过伤害的人,不能走出来却总活在自己想象的伤害里,其实都有点“自作孽”的意思。宽恕与和解,才是人间正道。

2 ) 所以,这就是生活

今天去看《唐山大地震》的首映,总觉得有些不足的地方,但我不忍心打很低的分,毕竟探讨了一些有关乎人性的东西。
我一直以为本片是纪录片,一场大地震什么都毁了,然后大家在回忆中诉说一些悲痛的过去催人泪下的什么什么。然而很意外,在用几件简单的事表达主角家庭情况后就干脆的地震了,具体是不是真的23秒我没数,特效也能看出些破绽,然而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部以特效和重现灾难为卖点的电影。
方达和方登是双胞胎,两人压在同一块石板下的两头,撬了一头另一个就保不住了,妈妈迟迟不肯决定留哪个,大家不能等要救别人,于是为了保住孩子,妈妈决定留弟弟。
故事至此才算开始,姐姐并没死,并被抗震救灾的一对解放军夫妻收养,对妈妈的决定耿耿于怀,她坚持对新父母说自己什么都不记得了,被妈妈带着的弟弟也失去了一只手臂,两个人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32年后汶川大地震两人都去支援时相认,当时首映式一位观众提出这点:一定要再经历一次灾难他们才能将过去的事进行一个了结吗?
我看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很多电影包括电视剧都是主角心里有无数巨大的恩怨,然后一直在那纠结并以此来做为影片进行下去的冲突,知道发生了某件不但不小但十分戏剧的事他就忽然悟出来了,之前的事一笔勾销,故事才算完,但是《唐山大地震》中主角经历就是一个解决冲突的过程,人人都活在自己的执着中,妈妈总是有那么多内疚,姐姐心中一直有个结,他们最后终于相认的结局不是因为又一场地震,而是陈道明扮演的养父那句话所透露出的实质:亲人,毕竟是亲人哪。
所以这个结局反倒成了必然。
我一直觉得,《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现实又生活化的电影,影片中有笑有泪,我看到许多观众拿着纸抹眼泪,有的地方又让他们红着眼轻笑出来,所以地震是生活的一个磨难,心的地震才是我们需要面对的。生活会有万种经历,生老病死,妻离子散,或是欢乐团圆,然而能面对这一切的,只有我们强大的心灵,对生活的容纳与亲历。
我推荐这部影片,它的感悟有很多种,需要大家细细体会,我的体会就是生活。
还有最印象深刻且震撼的就是徐帆在电影中曾愤怒的大喊:
你永远不知道活着多好。




————————————————————————
留言回复
2010-07-23 10:48:14 学号06 
  其实首映式上有人当冯小刚的面提出来了植入广告的问题的,冯小刚也做了回应,他说如果不喝剑南春喝什么呢,难道拿空瓶子倒?
  其实我也觉得植入没什么,以前电影用的道具都有商标,大家没觉得不对,后来出了刻意植入的广告,有的情况十分严重,导致大家一见广告就很反感,所以才有这样的感想。现在的电影都商业化了,难免会有广告,这部电影大家把眼光放在内涵上就好了,没有必要纠结广告问题。
  我先也对电影广告也很敏感,后来又觉得就是有这些牌子反而把故事显得真实了,你有时觉得就挺像身边的生活的,要是拿着扒掉标签瓶子喝酒,把电视上的logo刻意刮掉不显得很2?毕竟人演员没拿着一个那酒对着镜头说:从悲痛中恢复过来,我只要剑南春……
  冯小刚还说,植入广告在电影界中是普遍存在的,现在几乎没有不植入广告的情况了,由于市场上卖盗碟,网络传播情况严重,严重损害了制作的利益……如果哪天这种情况消失了,可能植入广告这种现象才会消失。
  我没写这个问题是觉得没必要,多研究一下市场就知道这不算什么了。大家还是把目光放到电影本身上去吧,同时这篇文章的怎样的回复我都不会删掉,个人观点不同,欢迎抒发。

3 ) 《唐山大地震》:向前走,向后看

关于冯小刚有一个普遍的共识,那就是他是最懂中国观众的本土导演,十多年来他在中国观众心中所积累的口碑和号召力让他的电影即使不借助明星和规模效应也能成为票房重磅。在我看来,冯小刚在对观众心理的拿捏比起他艺术上的追求更加工于心计的,这虽然不是什么大智慧,但这点小聪明也足以让他独步中国影坛了,那些技术流的香港导演所欠缺的就是这个小聪明。
我一直认为以中国电影的技术水准和重大历史题材上的创作桎梏,拍摄《唐山大地震》这样的电影是没有做好准备的,但冯小刚敢碰这个题材,能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讨好观众,自有他自己的盘算。这一部《唐山大地震》,绝对不是灾难片,地震的场面和时间很短,从叙事上说,地震只是这个时间跨度为32年的一家人悲欢离合故事的一个起因,即使是把地震换成别的灾难性事件,这个故事本身也是成立的。冯小刚占用了《唐山大地震》这个博人眼球的片名,实在是有点太鸡贼了,我甚至在想,如果以后有人真要拍一个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名副其实的灾难片,至少这个最直接最有力的片名是不能用了。那么《唐山大地震》算悲剧吗?悲剧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是要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用鲁迅的话说是要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唐山大地震》中虽然让剧中人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但维系人物情感归属的亲情始终都温暖地存在着,而且最终也迎来了一个大团圆的美好结局,所以这也绝对算不上什么悲剧。
如果从电影类型上来划分,《唐山大地震》只能算作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与充斥于中国电视屏幕上的大量苦情戏其实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区别只在于制作的精良程度而已。冯小刚的电影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要么是要你笑的,如他的贺岁喜剧系列,要么是要你哭的,如《集结号》,而一旦失去了这样的目的性,他的作品就变得面目模糊,味同嚼蜡,如《夜宴》。而《唐山大地震》正是他所擅长的大开大合的剧情结构,催泪的企图很明确,效果也很无敌。如果把《唐山大地震》当作一个催泪产品的作业来看,它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很成功的,而这个成功的主要归功于冯小刚一贯的对演员表演的把握和调教。徐帆的杀伤力太大了,一声声的哭喊都扎在观众的心中最柔软的部位,看着儿子被奶奶带走时,即使是一言未发,光是那佝偻着前倾的身躯也能让人感受到她心中被抽空和被压抑的痛苦。陈道明很压场,内敛中的爆发尤其有力,特别是在病房外看妻子和女儿对话,转过头来的老泪纵横。冯小刚确实知道长期在电视机前浸淫于肥皂剧中的中国观众需要什么和习惯于感受什么,单纯的悲喜,片面的爱恨,无因的背叛,永远的宽恕,这足以让观众在这一系列的叙事圈套中流连,在迸发的激情中感受自己的善良和悲悯。
如果仅从这一点来判定这部电影,我认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成功的类型商业片,不管我哭没哭,我都愿意承认其商业价值和普世情怀,中国也确实需要这样让人感到心灵净化和感情升华的电影。而且我觉得《唐山大地震》的意识形态层面比之《集结号》是有进步的,淡化政治背景,仅着眼于人性力量的开掘,让《唐山大地震》显得比《集结号》纯净了很多。不要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让你哭而对其产生好奇或反感。这电影在发力方式上和《叶问2》属于同类,一个是让你嗨的,一个是让你悲的,都很单纯,这都是人类正常的情绪,接受就是了。但是《唐山大地震》还是有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叙事上的低效率是个大问题,并不复杂的故事,讲了两个多小时,话作料太多,人物反应和反应之反应此起彼伏,但这都不是关键问题。
《唐山大地震》的文本原型名叫《余震》,主要内容是描述地震给人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这种创伤在生活中的投射的。这让我想起了一部名为《无畏》(又名《空难遗梦》)的美国电影,说的是在一次空难事故后,分别丧失亲人的男女主人公如何战胜死亡阴影重新面对生活的故事,这里总体的基调是劝人不要耽于过去的伤痛,擦干眼泪向前走的。而在《唐山大地震》中,被讴歌的是徐帆扮演的元妮对丈夫和女儿永远的身心皈依和罪恶感,她拒绝杨立新扮演的电工师傅的示爱,为了坚守对故人的依恋而拒绝搬家,这种坚持向后看的生活态度其实可以用懦弱来形容,痛苦的执着虽然增加的悲情的效果,但在影片肆意的玩味之下,痛苦和痛苦之后的反思依然变了味道。其实刘莉莉扮演的汶川母亲的故事也有玩味痛苦的滥情嫌疑,这也犯了此类电影的大忌,我觉得他应该看看美剧《实习医生格蕾》中类似场面是怎么处理的。冯小刚在拍摄机巧上一直是在向前走的,但他在立意和价值观的把握上却一直是向后看的,这让他的电影总透着那么一种庸俗的情怀和闪烁其词的投机。而影片中大量的植入广告更是让冯小刚显示出其建立在其对观众雄厚号召力基础上的无耻无畏,换一个人还真不敢这么干,想起他以前说的在拍《非诚勿扰》时因为公司大量植入广告而拍桌子表示不满的轶事,现在真觉得是段子了。

4 ) 姥姥说,姥爷说,妈妈说

姥姥说,姥爷说,妈妈说

——评电影《唐山大地震》



“那天特别热。入伏以来没那么热过。热得邪乎。”——我姥爷说。

“半夜两点多,总算睡着了。地光特别亮,当时我还跟你姥姥说:‘妈,开灯干啥呀?’你姥姥说了句‘地震了’,抱着我就往床底下钻。这时候就已经都(塌)下来了。”——我妈妈说。

“地声跟打雷似的,比打雷响。我还想:咋下这么大雨呢?”——我姥姥说。

“整一面墙把我拍在下面了。”——我姥爷说。

“根本来不及跑。几秒钟的事儿。”——我妈妈说。

“床边儿不是有角铁吗?断了,又把我大腿根卡住了。动不了了。我就只能抱着你妈。一块砖头就砸我脑袋上了。当时就是个大窟窿。你看,现在还有疤呢吧。”——我姥姥说。

“我琢磨着我肯定没希望了。跟你妈、你姥姥喊:别管我了!”——我姥爷说。

“当时(地上的东西)一蹦多老高。咱家的屋顶整个甩到隔壁去了,我跟你姥姥抬头能看见天。是,嗯,天是露着的,万幸。都塌完了之后,周围一点儿声儿没有。静着呢。”——我妈妈说。

“后来又震,角铁越卡越紧。你姥爷更动不了,整个都压下头了。后来幸亏邻居把你姥爷挖出来了。”——我姥姥说。

“几乎每家都死人了。就当时咱们住的那条街,家家都死人了。隔壁一家子都砸死了。当时我还听见隔壁的姑娘喊:‘妈,救我!妈,救我!’后来就没声儿了。”——我姥姥说。

“担架?哪儿用担架啊!死人都流汤了,装在死尸袋里,用叉子一插,就往装死尸的大卡车上一扔——”——我姥爷说。

“那是24万人啊。出来之后根本不知道害怕,地上都是死尸,大夏天的,全都烂了、臭了。人人在尸体上迈着走。你知道在尸体上迈着走是啥感觉吗?”——我妈妈说。

“从飞机上往下扔面包。摔在地上哪儿还有整的,都碎了。还有外地的人给烙的饼。饼在飞机上捂得都发毛了。人家地震还给发水喝,我们那时候哪有人给你水喝?刚开始都是喝地沟里的水。后来有人分水了,得抢,使劲抢,晚了就没有了。”——我姥姥说。



那年我妈十岁,姥姥、姥爷正当年。



记事以来,他们在各种场合给我讲上面的故事——这些是我亲耳听到的。

每年清明、7·28,全唐山市都是烧纸的烟味儿,呛人。路口一堆一堆烦躁不安地跳跃着的火苗。从路的尽头望去,路的两边是无数闪动的光点。年年如此,年年如此。——这是我亲眼看到的。

从记事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一两次小地震,最严重的一次,我面前的水杯晃出去了半杯水。——这是我亲身经历的。



唐山人多数活得安逸、踏实,因为他们都死过一次了。



观影诸君,你们看的是电影,而我们唐山人看的是自己的过去。

那天,我姥姥唯一的儿子,我妈妈唯一的哥哥,我唯一的亲舅舅——我的从没见过面的舅舅——没有住在家里,他就那样永远睡在了他同学的家里,没有再醒过来。

只有一次,我姥姥在谈到舅舅的时候流了泪,然而她最后还是擦干了眼泪,盯着地面,跟我说:嗨,都这么多年了。

一位唐山的老者亲口这样跟我说过:姑娘啊,死的人死了,活的人就得使劲儿活着。



有人说:我旁边的人看到一开始蜻蜓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哭了。

我想问:他为什么不可以哭?这为什么可以被你用讽刺的语气说出?

那些慌乱奔逃的蜻蜓知道将发生什么,可是那些无辜的人呢?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中的许多人,就这样如往常一样躺下陷入酣睡,可是再也没能看到第二天的阳光。



这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命题。





我7月23日在唐山市新华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

在那个大厅我曾经看过无数场电影,然而——我用性命担保——没有一场,观众会比看这一场的时候更安静。

我始终忘不了在过道里那些一直默默扶着轮椅扶手的截瘫病人,他们特意过来看这部电影,在这大厅里,他们显得分外苍老、沉默。



姥姥、姥爷、妈妈都说:“这电影我不看。我看不了。”

是的,他们看不了,因为太痛。



当我看到片头的特效时,姥姥姥爷和妈妈曾经讲过的所有的镜头都在我脑子里迅速复原归位——房子怎样坍塌、城市怎样在转瞬间夷为平地、无数生命如何无知无觉就失去了生命。在安坐在椅子上之前,我曾经试图用唐山人的目光来感动,用影评人的目光来吹毛求疵——然而从头到尾我的情绪都没有从电影中出来。我找不到任何方法来平复自己的心情。

难受。



观影后,我又回头梳理了电影的剧情,发现它确实有些失真和烂俗,张静初最后在墓地不断重复嘶吼“对不起”的那一段也有些过火。但我还是发自内心地爱着这部写唐山的电影。

唐山不是“魔都”也不是“帝都”,她只有那么一丁点大,她的每一个角落都被唐山人深深熟悉。我们在电影屏幕上看到百货大楼和南湖时的情感,永远不可能和北京人看到中关村或者天安门时相同。





如果我的一生中只能有一部影片,是我不能从其中跳出来冷静客观地列举着一二三四的,那么只能是这一部——对不起,我真的做不到。

因为我是唐山人。









----------------------

2010-07-27 14:28:25
想补充几个信息:
一、电影由唐山市现任总书记赵勇担任总策划,冯作为商业片导演只是接下这一拍摄任务,将剑南春等植入式广告引入是后话,我觉得批判冯及其制作班底“用唐山人的痛苦卖钱”的说法可能忽略了这一事实。
二、电影根据小说《余震》改编,元文本故事就是如此,非剧组单方面杜撰,因此强烈批判电影故事方面欠妥的评论我个人认为方向失之偏颇,批评该片改编不合理或者剧本欠修饰方面的失当较为合适。
三、话题本身敏感,观点各不相同。我写这篇影评只是将我作为一个没有亲身经历那场大灾难的唐山人的真实感受,以及出生以来的所见所闻写出来,给的5颗星并不针对电影本身,而是针对我对唐山的情感。而且这篇文章是情感型而非技术型影评的性质应该不难判别。本来不想给影片评星,但是豆瓣发布影评必须评星,所以作为一名唐山人,我给了5星。这一点是给批判我“认为这电影满足了情感,就全盘承认这电影各个方面都好”的各位影评人和网友一个解释。
四、我本身只是作为一个唐山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不能代表全部唐山人的想法。我热爱这电影,但并未说过认为这部电影十全十美。在此,这一点也特意作出解释。

5 ) 一场自虐一场泪

我很不想看《唐山大地震》,一开始是认为没必要去找这种不痛快,看名字就催泪得一塌糊涂,何况我还有个刚分手的唐山男朋友(TMD)。前两天又有个朋友在网上狂骂此片,说因为这个破电影,有部IMDB有史以来最高评分的好电影《Inception》没法上映,所有档期全被大地震占满。再看冯小刚说5亿没问题,忍不住撇嘴角:拜托,跟某局狼狈为奸强占强卖,也好意思说得这么光明正大。不过这个事情没办法,一旦到了“霸”的地步,你狂喊岂有此理,人家依旧理所当然。

后来我还是去了,想当个影评人多不容易,如今我迈向电影院的腿,都已经开始哆哆嗦嗦万般不情愿。我甚至怀疑这么一路看下去,自己迟早或者已经变成了一个低级下流观众,越看要求越低,品位越差,脑子越浆糊。

两个半小时后看完出来,我心情糟糕,眼皮红肿,声音哽咽,魂不守舍,甚至差一点撞在一辆车上,司机伸出脑袋来咆哮:找死啊?

实际上《大地震》里就讲了这么几个生不如死,很想找死的人,一个妈妈因为没救女儿,老公救她而死,始终觉得自己不应该活得好,活该惨到一塌糊涂没有丝毫人生乐趣,这才对得起走的那两位。一个女儿死里逃生,却因为妈妈没救她,一点没有活的快活,几十年来一直紧张严肃沉默如谜;一个儿子苟且活下来,时不时又觉得还不如当初救的是姐姐。总而言之,这几个人似乎内心一直盘算着,如果当初自己死了就好了,为什么死的不是我?我想替XX去死……

把生留给别人,把死留给自己,这种格调当然是高尚的,有意义的,简直太他妈崇高了,不愧一部主旋律电影。问题在于,你明明没有死嘛,就算脑袋里一直盘算着我想替人去死,也不能改变是你在活着的事实,既然如此,再把自己搞那么苦,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很不明白,难道跟拼了老命刻苦要去得张三好学生奖状类似?

基于这样的基调,整部电影就是一部自虐的史诗,这么多人挖心挖肺表演痛苦给你看,没办法不哭得稀里哗啦,几度剧烈抽泣,但是我一边哭又一边忍不住想扇自己:太丢人了。我还想不明白一个问题,为什么冯小刚会觉得让这么多人哭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这回他爽到了,会不会搞出一系列《大洪水》《大瘟疫》《大饥荒》……假如他拍这些片子的意义是在于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我难免觉得我靠就这么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太禽兽了嘛!

从前有个人告诉我,自虐的好处就在于,过腻了舒服的日子,去吃点苦,回来再过从前的生活,才会觉得很爽。自讨苦吃其实是种获取幸福的途径。但按王小波的说法,你完全没必要这么折腾找点苦头,自己拎着脑袋往墙上撞也能获得相同效果。

所以本人不推荐大家去看这部电影,何必呢?我是没办法,唉,为了一点稿费,我和一些影评人都成了三流观众,对“电影让你哭了就是不错”“笑声连连就是好看”这种逻辑,居然没办法反驳。幸好我还有一点点底线,《唐伯虎点秋香2》坚决没有去看,我要钱,但我更要命。

6 ) 《唐山大地震》:一脸“爷”相

1、

六月份提前看了《唐山大地震》的媒体特别场次,当天放映时出了个小插曲,二十分钟左右的时候,银幕上的画面忽然全倒过来了。当时正演到76年伟大领袖去世的镜头,一开始大家还以为这是导演的大胆艺术手法,都没敢出声,几分钟后发现画面还是倒的,才渐渐有人嘟囔:“妈的是胶片放反了吧……”
暂停半个小时后,放映重新开始,这却让我想起件事儿来,来自新影联老总高军的一次访问。1997年,冯小刚倾其所有做最后一搏,拍了《甲方乙方》,可就在给全国影院老总放映的那天,现场出了事故,银幕上“葛优张嘴,却没有声,画面与声音严重脱节。当时冯小刚正在吃韭菜陷饺子,顿时急得涕泪横流,把韭菜都吐出来了。”
时间总爱跟人开些小玩笑,这些小玩笑总能给人带来些许感慨。13年后,《唐山大地震》的提前场事故冯小刚不在,但我们假设那天冯小刚在的话,会怎样?他可能会火冒三丈,当即大发雷霆,吓得工作人员个个肝儿颤;他也可能会气定神闲地坐在那,回头跟媒体们逗逗闷子……
总之,他肯定不会急得“涕泪交流”。13年,冯小刚苦媳妇熬成婆,苦孙子熬成爷。



2、

《唐山大地震》处处都在展示着它的“爷”相——爷拍的是《唐山大地震》,这题材你其它人碰一下试试?你敢吗?你行吗?;爷不但拍了,还要涨票价,还要买5亿票房,你不满?爷吐口唾沫就是钉,绝对不惯你们包;爷就让你们看这片子哭,你们谁敢不哭?有没有没人性!禽兽不如……
在中国的导演里,没有谁敢这么理直气壮地让观众俯首称爷,张艺谋不会,他没这个必要,也没这个能力;陈凯歌是真不敢,几年下来,他已经失去了这个胆量和勇气。只有“特独孤求败”的冯小刚,面对他的飞扬跋扈的宣言,大部分听者表示无奈,小部分表示气愤,于是大部分和小部分商量一下……还是等进电影院看完电影再说吧。
看完之后出来,大部分表示无奈,小部分表示气愤。



3、



无奈,是因为这片子你真没法去骂它;气愤,是因为这片子你不忍心去骂它。
冯小刚太聪明了,他知道面对集体记忆与亲情,中国人从来都无法怒目相向。他的战术就是让你没机会发泄——就像片中那个粗鲁植入的著名保险公司广告,那句广告刚说出口,直接来一场地震,根本不给你笑场或咒骂的机会。
而对于集体记忆和亲情戏的准确拿捏,又恰恰是冯小刚的看家本领。1997年之前,冯小刚曾经拍过四部电影(《永失我爱》、《一地鸡毛》、《情殇》、以及《冤家父子》),这些电影让冯小刚掌握了日后贺岁片创作过程里屡试不爽的命脉,既以早期王朔文学作品奠定的情感基调,看似混不吝的痞子风范,内里包裹着直击人心的温暖。这也是冯小刚作品一直以来的内核。《唐山大地震》里,从一个家庭的角度切入,来讲述那场震惊世界的旷世灾难,这也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不二法则。而编年体的叙述方式,更让电影具备了宏大叙事的“中国往事”意味。
集体共鸣从来都是电影转化成市场效应的捷径,冯小刚在这方面从来就没失手过。《甲方乙方》拍摄于1997年,在那个特殊年份,该片的“好梦一日游”主题,就像一个突然出现的成人童话,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未来的好奇,以及对过去的怀念;1998年的《不见不散》,将故事搬到了美国,对海外留学存在和面临的问题,以及在美华人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对当时的国人来说,这恰恰是一种好奇心的满足;1999年,《没完没了》最后葛优对姐姐的那段独白,将实际末国人的纠结情绪系数化解;2000年的《一声叹息》,将目光对准了现代都市中年人的家庭危机,甚至引发一场不小的社会道德批判;2001年的《大腕》,恰逢中国入世初年,市场化以及商业营销等词汇沸沸扬扬的年代,拍片对产品营销和广告植入等商场热点话题的尖刻抨击可谓一针见血;2004年,《天下无贼》,正值政府构建“和谐社会”愿景的提出年份,影片主题与之刚好契合,片中的一些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也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2006年,古装动作大片浪潮热吹,《夜宴》作为冯小刚创作生涯唯一一次投机行为应运而生;2007年,零明星的《集结号》狂收2.7亿票房,凭借的是对战争和军人的另类审视;2008年,《非诚勿扰》瞄准了大龄“剩男剩女”这个当下最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同时把电影里的城市招牌做到了极致。
《唐山大地震》同样如此,片中出现的场景和事件时刻在挑逗观众记忆的神经。尤其是对于76年震前以及震后部分,冯小刚将自己的记忆还原成一个金黄色,散发着淡淡旧相片气味的童话般的梦境,电风扇、奶油冰棍儿、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寥寥数笔,喧闹、繁忙、温暖、美好的影像跃然于观者心田。之后,他又把自己的军人情结尽情地展示了一把,红砖军区大院儿里的草绿色,以及漂亮的女兵,是他们那一代北京顽主们记忆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情节,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这一点不服不行。



4、



《唐山大地震》注定赚得盆满钵满,老总们会很开心,上面也会很高兴。但这也注定它不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说它“功利”、“投机”、“贩卖灾难”……这样的声音一定会出现,冯导再不高兴也没用,因为你这片子确实给人提供这些非议的机会。“任何类似电影都有这样的非议?”请参照《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再简单一点说,这片子缺乏反思。当然在这个国度,这也确实不是一个导演所能控制的。
关于影片的内容,有几句话说。
之前冯小刚面对“这片子叙事有问题”时显得有点不爽。《唐山大地震》我看了两遍,第二遍感觉要比第一遍好,但还是觉得问题存在。主要是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比如86年方登有了孩子,辍学当家教抚养她长大,这其中只用了一次打碎东西来表现她的不易,实在太不够了,等她带着孩子回到情绪复杂的父亲面前,情感酝酿得实在不足,而外国丈夫的出现更是突然。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在采访张静初时她也曾表示:“这也是我在配音时有点伤心的地方,就是圣诞节回家,因为她必须去做家教嘛,回家发现孩子不见了,就像疯了一样,后来因此认识了她那个外国丈夫。这中间还是有她作为一个母亲的心情,现在在戏里面可能就没有太多展现。”想象如果有了这一部分,就会好很多。
方达和小河有了孩子,过年时方达非要把孩子留给母亲李元妮。小河伤心得要死,最终还是把孩子给李元妮留下了,最后一个镜头是小河泪水涟涟地亲了儿子一下。看得我有点郁闷。我觉得这段最后应该在小两口出门时,李元妮追过去把孩子送给小河,因为当初她的儿子,方达就是这么得来的啊!(奶奶来接孩子那段,也是我认为整部影片里最棒的部分)这人怎么这么不长记性呢……这确实是一个感性的问题,不过我认为如果像我说的这样处理,会比原来那种处理好。
用汶川大地震来作为转折点,冯小刚说这是他和编剧的想法,这个点没问题,但处理的方式很有问题——无论音乐,画面感,还是镜头调度,都与之前和之后的部分割裂开来,整个感觉就不搭,如一友人所言:“就像八一厂拍的。”
穿帮问题。第一个是方达和哥们在车站打台球时用的一毛和五毛钱纸币,看的时候就觉得不对,回来查了一下,第四套纸币是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的,但当时是86年,用得应该是第三套纸币,而且那纸币也太新了,像刚从银行里取出来的似得;另一个应该也是86年,方达在杭州蹬三轮拉陈道明,流光铮亮的马路上,赫然冲过去一辆大众出租车,以及一辆别克商务车。一部如此分量作品里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结局。一个老者,面向地震纪念碑说了句“过几天再来看你”,就骑着自行车走了,虽然有王菲的《心经》映衬,但对于这样一个大片来说,还是分量不够。我在想,导演为什么不找一些地震亲历者,做一个纪实性的采访,放在最后和字幕的一起出现呢?这个方案除了能对影片起到提升作用,对于后人来说,这些资料也是一笔文献财富。
还有一点题外话。在《余震》原著小说里,继父对方登是有骚扰甚至猥亵行为的。电影里导演或多或少留了一点尾巴,比如继母对继父说的那句“不着调”,方登最后远离父母也和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有些看过片子朋友认为冯小刚要是想表现,就痛快拍出来;不想表现的话,就应该把这些内容都去掉不剩,否则现在看着不伦不类。不过我觉得这倒没问题,如今的内容也符合人之常情。至于“痛快拍出来”——除非冯小刚想得奖想疯了。

5、

不过说到底,冯小刚这次一定又成功了,有了《唐山大地震》,有了5亿票房,事业从此可能会打开一个新局面,这个局面即便无法和奥运后的张艺谋相提并论,也足以让影响力扩大到他以往一直难以企及的一块死角。
他一定清楚得很,做“爷”的滋味,比做“国师”舒服多了。

7 ) 渴望被感动的人们

按照朋友的说法,《非诚勿扰》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商业电影,它可以做到不需要导演、仅凭几个段子就能拼凑出一部电影,植入广告无孔不入,生怕别人不知道。也正是这种信手拈来的成功带给冯小刚莫大满足,《唐山大地震》要拿五亿票房自然不是话题炒作,熟悉冯小刚的人都知道他敢喊这话。

只作单纯比较的话,《唐山大地震》比《非诚勿扰》确实有进步,冯小刚成功地回到了导演的位置——可惜是个黄金八点档的电视剧导演。我的情感能接受这部电影,但我的理性不能,它其实不怎么好。再后退一步讲,《唐山大地震》终究是一部平庸的商业电影,手法平平无奇,不存在闪光亮点。可即便如此,《唐山大地震》依然能够如愿以偿,升级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主旋律电影。倒不是说冯小刚有故意的投机取巧,而是电影要讲的意思跟主旋律电影不谋而合,感谢解放军之前要先感谢国家。

时至今日,当评价一部电影是“把故事讲好”和“不哭不是人”之类的标准时,我们就知道中国电影其实已经病入膏肓了。讲好一个故事是起码的基本原则,能让观众哭否和电影的好坏完全是两码事。如果光追求这两件事的《唐山大地震》被捧上天,进而堆造出五亿票房,那这个市场确实有些恐怖,所有人只能愿赌服输。

影片的开场部分还可以,地震毕竟不是拉锯战,猛烈袭来又无情离去,留下了无数尸体和遍地废墟。光从看点来分析,《唐山大地震》下重金去打造的地震场面是电影的精华,IMAX巨幕同步发行看的也就这么十来分钟。如果对比《超强台风》之流的山寨特技场面,那受益于外来团队的《唐山大地震》还凑合,可实质上还是袭人故智,又一组视觉特效的流水作业。其余一个半小时,这部电影放在十寸上网本上观看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由于地震的短暂,《唐山大地震》把讲述中心放在了内心的余震上,一个拆散开来的家庭和几个阴影未退的亲人。试图以小见大,这个想法也没错,然而冯小刚所呈现出来的效果实在一般,他就是不停试图要打动你。当年哥能让你笑,这回要让你们哭。惨不忍睹的地震现场,步步紧追的生离死别,片中人物时不时会落泪,进而希望观众也跟着落泪。

电影有个不错的头,后来小孩开始长大就自乱阵脚,一会下海发了财,一会女儿生小孩,太过仓促。盘算下来,笑场的次数还真不少,至少可以跟植入广告们打个平手。最需要点睛一笔的高潮部分,影片卯足了劲要煽情,可徐帆的一跪和张静初的对不起都没能镇住场,情绪酝酿实在不够。如果说中国人懂中国人,天灾无情人有情,那么冯小刚的亲情牌打对了,可他打对牌就能赢取一切么?事实并非如此。这帮人想的也没错,渴望被感动的人们实在太多了,可惜里面真的没有我。【凤凰网】

短评

是有感人的点,但达不到预期,浪费了好题材。

8分钟前
  • ᥫ᭡້໌
  • 还行

把前十分钟拍成短片就行了,用特效再现了地震,震撼完了观众立马黑幕,上演职员名单。后面的也太八点档了,掉价了!

12分钟前
  • 沉歌
  • 还行

这电影如果叫《唐山一家人》或《天崩地裂一家亲》,可能大家接受起来心态会平和得多。其实我感到最可惜的是,以后再也不会有一部电影叫《唐山大地震》了。

15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什么样的时代生产什么样的电影。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能提供给我们的产品。别抱怨别愤慨别内疚,这只是一部电影而已,你可以选择看或不看,但别道德绑架也别被绑架。

16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小的不用跑 大的你也跑不了

17分钟前
  • 昵称被占不开心
  • 还行

  真是好片子,本来就是看了豆瓣影评差点打算不去看呢。结果根本不像影评里说的根本就没有刻意煽情,都是很合情合理的台词剧情,就象是你的父母你的亲人一样会做的事说的话。但是这才是最感人的。感谢导演能这么细腻的发掘出来,拍出这样的好片。   地震虽然不是好事,但是关联的是亲情。

22分钟前
  • 已经注销
  • 力荐

天灾地祸无法避免,受到的伤害也是惨痛的,我们能做的只有预防和互相帮助,共同度过难关

23分钟前
  • 蓝下老婆
  • 推荐

陈道明每次出场我都像一个花痴一样发出赞叹...

28分钟前
  • Autorun
  • 推荐

毛尖老师说《唐》:它挟持了一个民族最大的伤口

31分钟前
  • 成知默
  • 还行

很多人说冯小刚举着地震旗号卖亲情,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很值得去看,因为处于这个嘈杂的社会里,人们已经很难平静下来思考亲情的伟大以及珍爱生命的意义,给这部片子两个小时,坐在电影院里认认真真看完,很多东西值得去想一想

34分钟前
  • 上发条的长头发
  • 推荐

5分钟的灾难片+130分钟的家庭苦情肥皂电视剧。哭点又多又明显,但就是挤不出半滴眼泪。

36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较差

为什么不把原著里养父性侵犯那段演了啊 陈道明好符合那个角色。。。

37分钟前
  • 鲍小斯
  • 还行

首先是无法理解那些给予电影一星两星评价的人。当然,各人有各人喜好,不过,看了不少评价觉得实在是装逼装过头了……影片时间跨越很大,在这点上冯导做的不好,让人觉得有流水账之嫌。但就故事而言,我并不觉得是在打国难牌而刻意煽情,很多东西都是实实在在能够打动人心的。★★★★☆

41分钟前
  • Q。
  • 推荐

一个母亲真的很难抉择,哪个都是心头肉,但是一个女孩也真的不容易,最后温情的和好,可是却错过了最珍贵的时光,遗憾,悲凉,也有些许温暖。

45分钟前
  • 花落 思量错
  • 推荐

唐山大地震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救姐姐还是救弟弟,对一个母亲还说太残忍了。

49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帆姐,你迎来了人生最精彩的一个角色。

52分钟前
  • 婴儿葛葛
  • 力荐

首先我并不认为冯导是利用地震来炒作挣钱,总有些特殊的时候需要用艺术的手段让那些未经历过的人们记住那一天。相反,我认为这种题材与内容还是很值得一看,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血浓与水的亲情。其次演员的演技都是可圈可点的,很投入很动情,有些桥段我甚至也会心酸心痛得差一点哭出来。~

54分钟前
  • Uncle Mario
  • 推荐

强震23秒,余震32年。——憋开政治和商业,个人感觉电影还不错,自《妈妈在爱我一次》之后很少见观众挥泪影院有如此壮观场面的。那句话很好“活下去才是开始……”

5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这不是有人性没人性的问题,是真的不好看。

58分钟前
  • 草威
  • 还行

浪费好题材

60分钟前
  • fhskfdhlaks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