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千里儿行哪懂父母心
电影开头的时候 故事有些索然无味
甚至没有长的好看的男女主角
就这样悠悠达达的看着 突然看到三个女儿带着开始患上健忘症的父亲
出去玩 快镜头有些搞笑
当杨冬该去横店离开的那一刻
那个老人在车窗外的 表情
不停挥动的手臂和曲折蜿蜒的脸庞
嘴里请求的喊着 早点回来 ....早点回来....早点回来的时候
我居然不可抑制的哭了出来
千里儿行 哪懂父母心
2 ) 推开门,看到的人——是爸爸
首映会的简朴让我不知如何是好。一方面,可以看出制片方确实没有投入太多资金来做宣传,符合了其“小成本”的定位;但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说,真想知道这个首映会的策划者是谁?难道都不会要求主持人把串词背熟了再上台吗?难不成人家是临场发挥?水平够烂的。
相比于首映会的沉闷,电影倒是有意思多了。幽默中带着温情,发笑又引得人伤感。虽然演员们名气不大,但是故事给了我一种真实的感觉。就好像如果我去到成都,就能看到他们一样。
三个有着不同人生道路的姑娘,其实在心里,都是爱着自己的父亲的。他是天,是山,是家,是爱。对我们而言,又何尝不是呢。早年丧偶的父亲抚养着三个女儿成长,他的爱该是如何的厚重!
“郭叔”的角色在我看来,又从另外一个角度阐释了另一种“父爱”的温情。二妹虽然不是郭叔的亲生女儿,但是他打心眼里已经把她认定为自己的孩子。所以郭叔会毫不留情面的训斥二妹,当听说二妹要去横店了,更是要上吊闹情绪。可是,真的离别的时刻,他说了所有父亲都会说的一句话“实在不行,就回来。是啊,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绚烂多姿亦或是惊险狡诈,家总是我们最后可以选择的栖息地。而父亲,会一直等候着我们。虽然我不曾出过远门,但是我能深刻的感受到家人是多么的不愿意我离开。我曾经以为他们太没有远大的志气了。长大后才懂,因为他们爱我,才会如此的不舍。
剧中还有一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父亲患上了“健忘症”。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老年性疾病,这个片段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示。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亲人不幸患上此病,我们真的能够一直陪在他身边吗?有多少人不得不背井离乡在外打拼。要如何平衡现实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中国人历来讲究“含蓄美”,父亲对于如何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更是如此。真想有个大大的房子,给父亲养老。然后每一天我回到家,都是他给我开门。
3 ) 还是做电视电影比较好
正如小涅说的有做电影必须要有诚意,但是有诚意的并不都是电影。
在我眼里 ,能够好好讲一个故事,一个我能融入进去的故事的电影,就是我眼中的好电影。
在观众面前,能看到的仅仅是屏幕前呈现的100分钟而已。
所以,制作方在100分钟背后100天或者更多的努力和付出,是观众没办法背着的情感,来左右对电影的判断。
【关于剧情】
在主创见面会上,可以感觉到这部电影产生的些许来之不易。
但是不得不说,这么一个亲情故事,温馨的亲情故事,营销的点有那么点儿牛头不对马嘴。“武打幽默”。
说实在的,关于感动我确实觉得缺了些。要说三姐妹出来混社会的不容易,我实在无法感同身受这种辛酸。
【关于演员】
片中的两位老演员,更多的配角所表现得太好了,这也更突显了整个电影的莫名其妙。
三姐妹的故事说实在的交待得不够清楚,每次看到大姐咆哮,我就莫名其妙。每当我要跟着这些出彩的配角入戏的时候,就又都会被无情的主角拉回莫名其妙的现实。
三姐妹我觉得除了徐冬梅饰演的角色稍微让人觉得舒服一些,其他的表演都让人觉得太莫名了。
【关于造型】
整个观影过程都处于一种莫名的压抑中。
旁边的观众抱怨剧照没钱请造型师吗,主角的头发都是乱糟糟的,基本上都是素颜出境。以前老是抱怨电影里的女主角个个都画得好看,穿得漂亮,一点儿也不真实。但是真的,这部电影里的所有造型都让我绝对真实过了头。即便不真实,如果资金有限无法呈现出一个最美的状态,至少可以略施一些礼貌的尊重。
【本身】
不管这部影片制作是多么的不容易,是多么的有诚意;但是,请原谅观众是看不到背后,他们看到只是台前这个完整度还不够的故事。
4 ) 迟到的影评
参加豆瓣上的一个活动,然后抽中了这个电影的门票,要求是2天内写一篇影评,拖到今天才写,不是有意为之。
看了一些别人的影评,大部分是赞的,但客观来说,我只能给60分。
好的地方:题材很好,温情路线,取景很好,老演员演的很出彩。
不好之处:剧情很烂,感情流露不自然,让人感觉莫名其妙,节奏太慢,没有起伏,难有共鸣。仅仅拥有父爱的套子,却没有表现出实质来,虽然能感觉到导演的真诚来,但是水平确实不敢恭维,致使我在观影的整个过程没有进入状态,有点想睡觉
小成本可以做出好东西来,但是小成本大部分做的都很平平,比如这部。
5 ) 《当爸爸来敲门》,结局很理想,电影还不错。
看到了看了主创人员和电影的介绍,就知道是一部小成本的电影了,见面会的时候,让观众提问,我特意问了一这部电影投资了多少钱,感谢马丁的回答,不到200万。旁边演爸爸的老先生补充了一下,说非常6+1的一个高清就投了360万,不要以成本高低评价电影。老先生,您多虑了,莫要自卑,咱不是那个意思。其实作为小投资的电影,这片子的确是不错了,有空的时候还是值得一看的。给个4星。那什么,马丁制片怎么那么不修边福呢???真看不出来是影视圈的。不过很感谢他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味的电影。
三个女儿的生活都不一样,但都是为了生存、理想在这打拼着。结局是很理想的,老二终于从一个演尸体的群众演员晋升成了角色演员,给大款当二奶的老三也和那个大款分手了,把东西全还了。那个执行导演,看上去凶凶的,还爱摆架子,但是人挺好的,他给了老二成功的机会。电影时不时的还来些小幽默,很生活的题材。
我带了个朋友一起去的,感谢电影网的MM主动给了我们2张票。
6 ) 心头总有那么一份柔软留给家人 ------看完电影《当爸爸来敲门》的些许感受
小时候起,自认为很坚强,因为一部电影而潸然泪下是极其罕见的事件。如果把童年那会儿在电影院与小伙伴们一起抱头痛哭看完《妈妈再爱我一次》的非常事件排除在外的话,直到现在似乎没有再为某部电影落泪。
然而这部朴素而简单的电影《当爸爸来敲门》,却自己的眼泪挣脱了眼眶。或许是感同身受,抑或是触景伤怀,更或者是在外漂泊的压抑许久情绪被这部电影的所放大。
电影以近乎吝啬地笔墨勾勒了三个姐妹与父亲的故事:大姐渴望幸福总想庇护姐妹、二姐选择坚守理想却不被认同,三妹追求优质生活但方式不可取;父亲的突然到访,让三姐妹从手足无措地惊慌掩饰到坦然面对,再到找回各自最初的理想。导演似乎刻意选择如此简洁的剧情表达方式,带着观众跟随三姐妹一起体验从粉饰的幸福假象回到真诚的原味生活的历程。与其说是历程,我觉得更像是一种神圣的仪式,牵着所有人的感情回归本初的人性,带我们的记忆回到童年,回到关于家人的种种。
也许因为漂泊在外许久,关于家的记忆总不是那么完整,不是因为颠沛流离,不是因为淡忘回避,只是因为有些时间没有跟家人在一起,只是因为忙碌中忘抽空去给远方的父母兄弟姐妹们打几通电话。即便如此,那段关于家的记忆确实始终历久弥新,在荒唐的梦里,在无聊的发呆时。心头总有那么一份柔软留给可爱的家人。
有时,很妒忌可以常回家看看的朋友;有时,很羡慕能够天天去爸妈家蹭饭的同事;有时,很怨恨国务院为啥给这么少的法定假。但自己也时常在羡慕嫉妒恨里,坚定常回家看看的决心。回去看看父母、兄弟、姐妹,无关时间,无关贫富,无关其他。
无论是孔子所言还是孟子所曰,子欲养而亲不待,亘古千年的悲鸣,时时提醒着我们有空多关心一下父母,哪怕一个电话,足矣。关于兄弟姐妹,也许他们已经成家,也许她们已经出嫁,纵使名利当前,且记儿时那份最美的回忆,且记兄弟姐妹那份血脉之情。
抽空看一下这部电影,轻叩自己心头,不妨感受一下那块柔软的地方是否还为家人留着,而不是被浮华和欲望所充填。(小仇)
7 ) 一碗稀饭的故事
刚刚主创见面会出来我就给爸爸打了一个电话
回家以后就翻出了自己中学时候的一篇文章
《一碗稀饭的故事》
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的早饭都是幼儿园的营养师精心配制的。小朋友在一起吃得很香。
时间就想流水一样慢慢地逝去。现在的我对早饭再也没有什么兴趣了。每天早上,我还没有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要带上书包上学了。至于早饭我想都不想。许多同学也有我这种现象。大家还互相炫耀自己没有吃早饭精力还多么得好。但我清晰地听见快到中午的时候,同学们的肚子总“咕咕”地使劲叫。我们也都深刻地了解这对我们的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可是,这还是不能引起我对早饭的重视。
我们就快要中考了。父母怕我总不吃早饭身体会撑不住,就买了许多好吃的来引诱我肚子里的谗虫。可是,已经养成习惯的我根本不看它们一眼。父母可能是没招了,一连几天都没嘱咐我记着吃早饭。有一天晚上,我写完作业发现父亲和母亲在谈论着什么,我就躲在旁边偷听。父亲问:“你小的时候早上最想吃什么?”母亲想了半天,回答道:“我小的时候,家里人多粮食少,早上就想喝口又稠又融的稀饭。”我“扑哧”一声笑出来,心想:“一口稀饭!稀饭是什么呀,母亲怎么偏偏选中了这不咸不甜的稀饭呀?”父母似乎发现了我的行径。于是,他们关上门,窃窃私语起来。
第二天一早,闹铃响起了。我“唉”的一声叹息之后,我那程序化的生活又开始了。我伸了一个懒腰,爬起来穿衣服时,听见厨房里发出咕咕的声音,像是水沸腾的声音。我穿好衣服,蹑手蹑脚地走了过去,原来是父亲在厨房里。我发现他穿的很单薄,头发乱乱的,两手抱着肩膀,身子弓着,眼睛看着锅,浑身直哆嗦,嘴里发出“咝咝”的声音。我轻轻地走过去,想吓他一下。当我刚走近他身后,父亲“啊——啾”一声打了一个喷嚏,反而吓了我一跳。父亲转过身,揉了揉眼睛,笑了笑说:“今天我亲自监督你吃早饭。”说着,父亲给我盛了一碗稀饭看着我吃。我尝了尝这稀饭。稀饭稠稠的、融融的,吃得我心里甜甜的。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滴进稀饭里。稀饭变咸了。我吃着稀饭,喉咙涩涩的。我低着头一口气吃完了一大碗稀饭。我觉得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稀饭,最美的早餐。
从这之后的每一天,我都认真地对待每一顿早饭。因为这早饭里渗透了父母对我无私的爱。早饭很简单,也很复杂。早饭里酝酿出的,是父母对我的爱,这种爱很复杂,也很伟大。
现在再看自己当时稚嫩的文字,甚至有些概括中心思想时行文生硬的可笑。但每次回家看到爸爸颤抖的手,心里就一阵酸楚。亲情是每个人都无法预约的感情。
很多人都拿这部片子和《当幸福来敲门》比较,当然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本片中微微贯通着一点四川的诙谐幽默,比如郭叔学着闹上吊、比如停车场小工的痴情……让影院里时时想起笑声。
如果说影片有什么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就是结尾时泸沽湖的美景,与爸爸并不乡土的塑造,有一些差距。如果爸爸弹奏的不是电钢,而是民族乐器;如果爸爸略带一点口音;可能会感觉更真实。
在城市里,有太多打拼的年轻人,可能一年只能回家看父母一次,那看完这部影片也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吧!
友情支持,良心打分,剧本本身还是不错的
如果是花钱去看的,我肯定给不及格,但是不花钱在电视上看,还是比较不错的电影。
牵扯到亲情的电影总免不了催人泪下,很喜欢!
朋友推荐的国产片,虽然不是很有名,但是还是有点被感动到。
还不错的电影,挺感动,但是给人好像有点空空的感觉。
父亲 +1
挺好的
请打开门
挺喜剧的不错~就是结局最后一点没懂。。
电视电影进院线了!!!鼓掌。两位老艺术家果然是唯一能托起全戏气氛的。。
这电影我能懂!
挺好的!
影片最好的是 :旁白
徐冬梅 成龙的徒弟 一个武打很厉害的女孩 在这部片子里主要还是演亲情戏份多了一些 这也很考验她的演技 虽然本片里她的性格内向 台词并不多 但是叛逆性格的塑造的还是蛮到位的 很个性的演员 王迅的戏份虽然不多 但是这个各大影视剧中的配角再次担当了不错的绿叶角色 很搞笑 片中杨冬告别父亲那场戏感人
笑点不错。。。
我浑身都渗透出罪恶感
两星半,有些小段子还行。
催眠电影。效果不是很好。搞得想睡却睡不着!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 像朵永不凋零的花……仨姊妹的人生经历
依然的温情牌,可惜有点儿不伦不类,好多情节串不起来,支离破碎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