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贾行家老师这样评价《卧薪尝胆 2007》这部电视剧:“2007年有一部陈道明、胡军主演的古装剧《卧薪尝胆》,在当年的国际电视剧节上打败了大热的古装美剧和古装日剧,拿到了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这部剧的导演侯咏出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八九十年代在田壮壮、吴子牛的电影里掌镜,他拍出来的镜头就是艺术电影级别的,用的是自然光,整个调性偏冷,有历史的凝重感。国际上的同行们一看就知道这很高级,韩国的电视剧界也很佩服。”
由此就被安利了,然后找到特别高清的版本(效果媲美现在的4K)。那种清新但凝重的感觉特别强烈。
几年前我是几乎不看国产影视剧的,总感觉质量不行,尤其跟韩国、日本、美国的优秀作品比起来。但最近两年看了很多国产影视剧,发现并非咱们中国拍不出好东西。而是现在大家都在网上看,而且受评分、评论的影响很容易形成潮流,潮流又反过来影响评分和评论。导致火的更火,不火的更没人看。而这些决定了哪些影视剧更能赚钱,甚至有些影视剧的评价已经低得不能再低了,但被很多人吐槽反而大火(维持低分大火)。
当然,大家经常都拿着手机看影视剧,而且可能就是为了放学、下班后放松一下。也没有那么在意,或者看不出有啥区别。
但我很在意,但凡看影视剧,我是希望屏幕越大越好,越高清越好。而《卧薪尝胆》整个就让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好像之前看的大部分影视剧都使用了太多人造光,整个剧情看起来都太亮了。
其实,假如说我们看影视剧是为了放松,甚至得到治愈。那走在路上、坐在车上拿着手机看,可能是达不到目的的。因为我们没有得到基本的尊重呀。
放松的有效途径并不是让大脑彻底不运转(屏幕上放的啥都无所谓,有个东西放着就行),而是换个大脑区域运转,做一些不同的事。大部分人学习、上班肯定不是看影视剧吧,那这时候看那些制作精良的影视剧,让大脑的不同区域运转,让自己感受到那种用心和尊重。这才是更好的大脑按摩呀,自己才会得到更大的放松,甚至是治愈。
还有另外一点,也许生活、工作上的很多东西都不让我们满意,感觉粗糙、不用心。而正是这些用心的影视剧,让我们弥补了那些缺失,且产生一种力量:自己也可以选择做出好东西,让别人感受到尊重和用心。
而《卧薪尝胆》整个电视剧就让我觉得一直被尊重着。剧情的发展没有突兀,甚至有点平铺直述,但又能适度引起观众的好奇心。人物的性格和言行也塑造得非常好,即便有所转变,也是经历事件和时间的磨炼后才转变的。
而且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人始终就在这里。只要镜头到他,他说的话、做的事就是他这个人干的,仿佛带着他的整个人生。而且这个人生不管我们观众看不看得到,他都过着自己的人生。
从摄影上看,这部剧尽量采用自然光。即便是夜晚的戏,补光也是点到为止,尽量看起来像是自然光。但又不至于说让观众看着黑漆漆的,而是把关键人物的轮廓和表情都体现了出来。该亮的地方亮,该暗的地方暗,拿捏非常到位。也是在这部戏中,我才第一次发现陈道明帅,而不是以往印象中的霸气。除了光影,摄影的角度也非常好。很多时候都配合光影,把人物的心境和处境给体现出来。
道具和场景上也非常讲究。比如剑,哪怕是越王勾践的宝剑,也是青铜打造的,免不了不光亮、坑坑洼洼的。哪怕是越国王宫,也因为当时越国不富有且当时的工艺水平有限,地板的木头也不够光滑、有些粗糙,甚至能看到木头的纹路。越国王宫看起来很朴素,路边的酒馆是茅草房,甚至酒馆地上都是泥土。吴国和越国的士兵战衣,体现着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差异。
这些细节的东西让观众的沉浸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让观众觉得自己得到了尊重。
再说角色选择上,年轻气盛、年轻漂亮、老辣、威严、刚正不阿等等,都恰好适合那个角色,不会有违和感。胡军饰演的吴王就让人觉得吴王这个人很聪明但也有点青涩,不够老辣。杀自己国家侍卫的时候果断,杀勾践却总是不下手。好像为了称霸不择手段,但做事又偏光明磊落。看完整部剧,会感觉“这个人就适合这个角色”,而且这种感觉几乎适用于所有人。有时候,甚至会觉得,他就是那个人,不是在演戏。
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有点回到当初看《大明王朝 1566》的感觉。但剧情震撼度上,还是《大明王朝 1566》给我的震撼更多。巧的是,它们俩都是2007年上映的。可惜《大明王朝 1566》硬是没让我找到高清版的,所以在摄影这方面就没多少感觉。(顺道吐槽一句,现在很多视频网站购买的正版。画质那个差,连刚出的影视剧都特别差,真是没法理解。按说他们购买的正版,应该能拿到最高清的版本。结果我多次事后发现,当初在视频网站看的正版其实是低清版的)
当然,虽然说《卧薪尝胆》是历史正剧,也不能当历史看。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在一般理解里是褒义的,而这部电视剧中,对越王勾践的塑造和卧薪尝胆这件事的塑造也是正面的。
这部剧还包含了很多现代的思想,比如尊重女性。在历史中,西施虽然特别有名,但完成色迷吴王的任务之后,就没有记录了,不知去向。但在《卧薪尝胆》中,西施最后被范蠡带走,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西施这个配角的戏也很足,给她赋予了自己的爱恨情仇,以及跟范蠡的爱情。但同时又让她完成了自己祖国的使命。剧中还借吴王的口说,什么红颜祸水,什么妖女误国,关女人什么事。
但是也尊重了历史,当时的女性确实没有男性的地位高,美女被当做礼物送来送去很常见。
顺道说一句,吴王这个人可能是剧中最尊重女性的人了。虽然向越国要了两个美女,但都没有“我是大王,你必须从了我”的做法,而是选择尽量让对方心甘情愿。
阖闾时期大公司仗着兵强马壮,国富兵强长期欺负小公司勾践他爹,以大欺小正常,小公司要嘛忍,苟且偷生,要么反抗,他爹选择了隐忍,勾践年轻气盛,慧眼识珠遇上好的职业经理人,侥幸赢了一次,但是不足以掀翻吴国,以至于让人家打趴下了。
幸好,勾践发扬那些杀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强大,只要活着就有希望终于熬出来了。找准机会,终于报仇。
这个故事得到教训,1.以大欺小可以,但是要斩草除根,不要给对手反击的机会,还有不要轻敌,骄兵必败。
2.以弱胜强不能正面硬刚,必须隐忍以提高自己,找准时机,不给对手机会
谈一下电视剧《卧薪尝胆》
和运超
41集的开年大戏《卧薪尝胆》让我们看到历史剧的水准问题。值得欣喜的是,这不是一个刻意标榜史诗传奇的电视剧,第五代摄影师侯咏会对这样一部电视剧花费这样的心血实在令人感叹。哪怕很大程度上,他都在为夫差和勾践作翻案文章。
很多人都觉得这部长达41集的电视剧有一些偏题,原作者李森祥也是把这个剧本的名字改了又改。可以想见这个故事到底想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不太容易说清的话题。就现在播出的《卧薪尝胆》来说,似乎改成“吴越争霸”更合乎情理。因为很大程度上,“卧薪尝胆”并不是指发生在越王勾践身上的一段传奇往事,而是一种人活着的精神。例如夫差其实也有过为了复仇“卧薪尝胆”的励志,伍子胥曾经也是,甚至后来范蠡也有这样的故事,很多人都有复仇雪耻的意图。
就这部电视剧的优点来说,主要是比较出色的刻画了人物,虽然阖闾、夫差、勾践、范蠡、文种、伍子胥、伯嚭等人的真实面貌早在2000多年的岁月中被篡改。但电视剧不是为了还原历史,而是借历史之名,颂扬人性。《卧薪尝胆》是为了表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的一种为人的英雄本色。
剧中一些人是很出色的,即便连只有几集戏的越王允常,马精武把那种复杂的政治家心理表现的十分有内涵。主人公勾践被很多人指责陈道明表演的戏剧化,台词做作。但是陈道明一定清楚这个故事本身需要戏剧化的表演。只是陈道明的火候有点过。但是多数时候他的表演是恰如其分的,例如在吴国为奴之后的表现,尤其从伍子胥口中得知雅鱼被骗给晋国使臣侍寝一场戏,显出勾践强烈的忍耐力和痛苦的内心煎熬,勾践后来把阅读的医书撕了个粉碎。还有夫差设宴款待各国使臣,勾践上台表演了一段白话楚辞一样的内心独白,陈道明把那种七分醉三分醒的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而作为第一号对头,胡军扮演的夫差很大程度上和《楚汉风云》中的项羽相似,胡军把夫差当成另一种失败英雄来演绎,这一点对夫差这个角色是个好事,但对胡军这个演员则未必。虽然胡军也是完成了任务,但表演上没有多少新意。他在最需要情绪的时候总是有些刻意的压抑,例如和伍子胥矛盾极深的时候,得到西施然后释放范蠡归越的时候,只有最后在宗庙流露悔意的那一段独白显出一些功力。
范蠡和文种,伍子胥和伯嚭这两对吴越双方的谋臣都演的非常到位。但是作为女人在历史上的作用,这是《卧薪尝胆》刻意求新的地方,故事是因为越姬季宛开始,越后雅鱼、灵姑浮之妻鸢萝、西施都在剧中起了一定作用,至少她们的表现都给人比较实在的印象。
不过该剧的缺点则是过于美化人物,很多塑造已经超越那个时代。历史上勾践和吴国的争斗蔓延了22年左右,从该剧的最后也可以看出,勾践回归越国时已经头发花白。问题就出在这样一部历史剧是应该单纯在表演上夸张,还是把表演和历史人物一起都夸张,变得不符合实际?
前面说了,这样一个偏重室内文戏的剧情,做出舞台剧风格的表演是不错的,至少《卧薪尝胆》的台词比《大明宫词》要舒服。虽然偶尔会犯一点“远交近攻”和“你的家父”这样滑稽的错误,但这样一个厚重的主题严禁的台词至少没有让人觉得像《大明宫词》那样做作。
但是,对勾践和夫差的塑造是不是也需要夸张呢?同样塑造人物,看伍子胥的悲剧就很好,比范蠡和文种更有感染力。因为伍子胥的性格和事迹是还原历史的,也符合人物的心理,尤其最后的被夫差赐属镂剑自尽一段,伍子胥很多时候都在用自身的历史做反省,他的矛盾很真实。夫差因他而立,而他因立夫差而死,以此而推吴国恰恰也因他而亡。尤其伍子胥苦谏夫差,把勾践和他的经历联想比较,认为勾践的复仇之心绝不可能熄灭一节,是一番想象,但这一幕非常有冲击力。
勾践的塑造非常偏离人物,首先他不是一个真的英雄,而是枭雄。勾践的忍耐力和心里阴暗面超出我们的想象。范蠡曾有经典的论断:“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和“鸟尽弓藏”非常形象的说明这个人的可怕。
而这部电视剧却把勾践改造成忍辱负重的大英雄,所谓矫枉过正。尤其最后大家都沉浸在兼并吴国土地的喜悦中,为何范蠡会离开,为何文种会和伍子胥一个下场就没有下文了。 历史上所谓“春秋无义战”,夫差当政20年,勾践一半多的时间都在夫差的阴影下,卧薪尝胆像一个事先张扬的“阳谋”,且不说西施和郑旦的名字要在吴越争霸的500年后才出现在《吴越春秋》中。而伯嚭为人贪婪和范蠡全身而退,泛舟五湖就给后人太多的遐想。吴国之败全在于夫差的骄傲和大意。而伍子胥虽然早有预见,但不善于劝谏,加上伯嚭小人之心纠合在一起,因此才导致灾难性后果。
另一方面越国的崛起并不在于勾践让越国的国力真的强大了多少,而是把握吴国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很明显,越国敢于伐吴必须是在伍子胥死后,否则结果还很难说。 《卧薪尝胆》的戏说历史成分不算很多,最大的偏差应该是开头和结尾,阖闾霸占儿媳越女季菀应该是一种想象。而最后勾践伐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第一次是吴太子友被杀,夫差被迫定了一个议和盟约,第二次才是在姑苏投降,并且希望也像勾践当年“会稽之辱”一样可以活命,勾践于心不忍,答应在甬东安置夫差,范蠡进言:“天与弗取,反受其咎”这样夫差也被迫自杀,临死前悔悟,以袖掩面说“有何面目见伍相国。”
最后还有一点值得讨论就是所谓国民性的问题,怎么来理解春秋战国的国与国,这个和经过大一统后朝代和民族之间的“国”的概念,和今天我们理解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但《卧薪尝胆》却一厢情愿的改造和偷换成后来的国和民族的概念。而且成为该剧的一大主题,其实是有失偏颇的,且比戏说的影响还要大。当时国与国是地理概念不是民族概念,如同很多人误会西周封建,界定周边人为蛮夷戎狄是贬低少数民族,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那是一种地理和方位界定。而且只是说明很大程度上,他们偏远,不如中国文明而已(这个也是地理方位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国)所以,很多人都会把当时的说法偷换成后来的概念,这样对历史就造成错误的解读。
我们看《左传》《史记》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稍晚一些的《国语》、《战国策》都能明白,在那个时期只有对国家礼仪瓦解的趋势,而绝对没有强化忠孝的趋势,所以儒家只是不大兴盛的百家之一。真正逐渐受到重视的只有法家和纵横家,从少正卯、管仲、商鞅、李悝、孙武、苏秦、张仪、吴起、范睢到荀况、韩非、李斯、秦始皇等等,可以看出,电视剧《卧薪尝胆》中,范蠡到越国后的几番论策也是法家的强国之道。
但是,当时的各路人才都是在全国流动,没有非要服务于家乡故土的概念。甚至各个国也是互相贸易,遇到灾祸也是互相救济,甚至挖掘道路和水渠也是互相帮助,没有因为征战而认为就是死敌异族的概念,所以《卧薪尝胆》动不动就拿吴国人和越国人的民族性对立来说事就显得蛊惑人心了。就像后来秦始皇统一,究竟有多少人像荆轲张良一样做出复仇行动呢?(何况荆轲的刺杀是买凶杀人,并且在统一前)后来天下人揭竿而起不是为了六国恢复,而主要是因为刑法严酷生存艰难,所谓秦失其鹿,天下逐之,这是需要清醒一点来看待的事情。
原文写于2007年
看过陈道明的一篇访谈,他说我们拍的剧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谁也不知道历史是什么样,谁也没有去过古代,经历过那段岁月,就像古书上记载的,也不一定真实,古书上的字也不定翻译的准确,所以我们只能在尊重历史的结局上,去推测、想象当时的情景,我们可以合乎情理的去假设。
因为陈道明而去看的这部剧,刚看了十多集,还不错,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这里不说演技,我之前看过陈宝国版的越王勾践,也看过其他的历史剧,这部剧比较刷新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在我的脑海里,历史书上说越王卧薪尝胆后面打败了吴王夫差,但是这部剧给了我一个想象的空间,颠覆了我的理解。一是越王足智多谋,并不只是后期因为战争失败而不得不忍辱负重、提升自己,而是他本来就是胸怀大志、有勇有谋,并懂得君臣相处之道;二是吴王夫差也不是所谓的专断、愚钝,反而胸怀大志,与勾践不相上下,唯一不足的是,勾践愿意纳用贤才,听取文种和范蠡的意见,剧中范蠡和文种是两个神奇人物,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个而削弱越王的气场,但是吴国就不一样,吴国有老谋深算的伍子胥,但是还有目光短浅、贪心的伯嚭;三是死士刎颈,历史剧中,我很少看到有这种计谋打胜仗的,有大赦天下,让囚犯上战场的例子很多,但是死士刎颈很少听说。四是勾践的战略布局,思维有背常人,就像石买说的唯独看不懂越王勾践的心思,文种三次出使吴国,两次议和都被越王所戏,大臣猜不透越王的心思,看剧的人也看不透,直到最后一战,才明白他的野心,可见剧情和越王一样一波三折。
看了两天,并没做到细细的品,对几个人物做个印象评价。
勾践:心理变态的政治家。
初始勾践在做监国太子的时候,一腔热血,对胞妹亲情浓厚。但国家的弱小,父亲的猜疑,大臣的怯弱,是对他的第一次打击,现实之下深觉憋屈,无法作为。这一次,也给他埋下了强国民富对抗吴国的种子。 勾践是有谋略的人,但并不成熟,登基后与吴皇大战成功就表明了这一点,他聪明,知人善用,却又狂妄自大。
勾践在吴国受辱的三年在本剧里做了重墨描绘,前期受辱却不掩傲骨,后期为了存活把自己变成了疯子。甚至可以说勾践此后已经心理变态了,执着的信念撑起他度过这段受辱时间,那么他的信念是什么?我认为是如伍子胥所说的,复仇,这种仇恨更甚于伍子胥的鞭尸之仇。
勾践与伍子胥有多个交手回合,电视剧里次次都是伍子胥败,该剧大多由史实改编,但编剧大约太过于美化勾践,而弱化了范蠡他们的作用,这也许是我对该剧最不满的地方。
夫差:史上第一败家子。
本剧的夫差是比较有血有肉的人物,他有能力又有缺点,塑造的是比较丰满的,从最初的折磨勾践到最后的释放勾践,他与伍子胥的交锋我认为都很合理,最后他释放越国宫女,为妲己这些权利下颠覆的女子正名,让我对他又爱又恨。只能说他不是一位失败的君主,野心超过了能力,给国家带来灭亡灾难。嗯,他应该是史上第一败家子,吴国从兴盛到灭亡的速度太快。
范蠡:
本剧的范蠡在前期带领越国打了第一个胜仗,彰显军事才能。但中期在吴国,变成了为吴国献策,与勾践沟通反而较少,这样很别扭,后期又是他与西施的感情线像是一个言情剧。
西施
不知为何选择了这个演员,因为她甚至没有王后漂亮,素颜时的嘴角向下,是天生苦像,我认为不足以演越国第一美女。浓妆后看着漂亮很多,最后给勾践跳的舞蹈极美。
王后
王后是最懂勾践的人,也是剧里我最喜欢的人,这个人应该是编剧构思美化后的,现实中怎么会有如此美好的人物?
对勾践来说,她是妻子,美丽大方,是知己,大臣们有难题总是会想到向王后求情
制作精良,基本尊重史实,道具服化造考究,甚至连群演演技都炸裂…适合人群:被满屏雷剧辣瞎眼急需良心剧洗眼的剧荒人士;对历史有兴趣,又懒得刷书即使想刷书也入之无门的伪历史爱好者(比如我~);各类颜,我叔满足你对妖艳美攻和傲娇高冷女王受的一切幻想~
陈道明把勾践的装疯演活了。
很久没有看这种史诗剧了,相比康熙王朝等,卧薪尝胆这部剧相对不那么大气。只是生动深刻的演技可以掩盖一切。剧本中突出了忍辱负重这一块,结尾的胜利只用了了了几笔。不过腐女之血还在蠢蠢欲动,越王与范蠡的互动实在是口水啊!(= =)
看完之后,觉得里面的大臣、大王,做决策简直如同儿戏,毫无逻辑。
真的是挺难看的。。陈道明的个人风格太显著,以至于这个勾践总让我觉得帽子一戴就是康熙了-_-||
小时候在央八看过的历史正剧。那时放学回家后看的直播。
陈道明就那模式,范蠡塑造太糟,只有饰夫差的胡军还差强人意,伍子胥炉火纯青。
响屐廊,响屐廊,桃花殿下好梦乡;干戈动,桐叶冷,吴王醒没醒;寒鸦唱,梧叶秋,吴王愁更愁。
勾践和范蠡!有JQ!!!!
范蠡先为勾践放弃了西施,后又为西施抛弃了勾践。范蠡你这是要闹哪般吖闹哪般!勾践太美西施太丑,导演分明是别有用心....
陈道明,胡军,安以轩……
非常非常莎士比亚,陈道明的舞台剧/学院派气质带出来的风格,从开头几集我就很喜欢,尤其太子赶回宫,然后被大王废掉那里,戏剧性太强了,一路看来,担心这舞台感会撑不久,但一直看到“羞愧啊,曾经有过的狂妄~”,简直进入一空前高潮,看得好爽,怎么才发现这剧,这么好的剧,陈道明太棒了!
既然鲲鹏展翅 燕雀何须翱翔 剧中最好看的部分是勾践被囚禁的那段 虽然勾践演得很霸气但还是看出勾践十分狭隘
其实这戏挺好的,情节和气氛表演都很引人入胜。可我不喜欢变态的勾践,虽然那是陈道明演的..并且某种程度上也能理解他的做法...更偏爱伍子胥,不仅仅是因为贠姓人氏是伍贠的后代才这么说,而是因为他虽也是复仇狂人,但好歹是光明磊落的,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至于有些人说他叛国什
戏是好戏,演员也都是好演员,两大男主角和几个老演员以及左小青的雅鱼都很出色。整体情节太中规中矩,不如康熙王朝那样有特别亮眼的情节和角色。西施很差,既不够美又演的不行,让人觉得这个角色很多余。
记得当时看的时候就为了等片花中陈道明那句”从此,吴国将不复存在“
整体来讲,是部好片,但是里面有些情节和史实介绍有出入,例如勾践之子与夷在一些记载中说继承了越王之位,但是剧中在越国复国前就被吴国人谋杀了;另外,感觉复国的过程讲的比较草草~
看了楚汉,有和朋友细心讨论了,加上拍摄这题材的难度分……我得给这个五星,摄影真心牛,国产电视剧最佳摄影!!
补标。当年买的光盘看的。认识了左小青。当时还看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两相对比,觉得这个没有那个好看...
历史剧对我而言看起来还是有点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