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摇滚校园 剧照 NO.1 摇滚校园 剧照 NO.2 摇滚校园 剧照 NO.3 摇滚校园 剧照 NO.4 摇滚校园 剧照 NO.5 摇滚校园 剧照 NO.6 摇滚校园 剧照 NO.13 摇滚校园 剧照 NO.14 摇滚校园 剧照 NO.15 摇滚校园 剧照 NO.16 摇滚校园 剧照 NO.17 摇滚校园 剧照 NO.18 摇滚校园 剧照 NO.19 摇滚校园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7 15:05

详细剧情

杜威?费恩(Jack Black 杰克?布莱克 饰)是一名已过而立之年,却仍在为理想打拼的摇滚音乐人。他不屑于那种粗制滥造、充满向商业谄媚味道的虚伪乐曲,一心追逐真情实感的纯粹摇滚乐。为此,他和无数支乐队分道扬镳,至今事业无成,还面临被房东赶出去的窘境。   杜威的男房东兼老友内德?斯尼勃利(Mike White 麦克?怀特 饰)此前曾是狂热躁动的死亡摇滚乐手,如今摇身一变成为了居家好男人以及代课老师。杜威闲赋家中时,偶然接到一通来自某中学的招聘电话,对方邀请内德迅速来学校代课。穷极无聊兼为生计所迫的杜威偷梁换柱,以内德的身份进入这所校风极为严谨的名门中学教学。学生们的死气沉沉一度让他倍感无聊,某天,杜威无意中发现孩子们的音乐天赋。于是,他瞒天过海,带领这群只知道读书的孩子们进入一个全新且乐趣无穷的摇滚世界……

长篇影评

1 ) 跟着电影一起摇滚



  当看到杰克•布莱克饰演的杜威•费恩以一种难以理解的痴迷状态沉醉于摇滚乐时,恐怕每一位观众都会忍俊不尽,尤其在影片《摇滚校园》的开头他自我陶醉的夸张表演方式很能令人发笑。没错,这是一部喜剧,但同时它也是一部摇滚电影,只不过以并不太正统的方式表现着一种摇滚精神和对它的那份执着热情。

  同影片中的杜威•费恩一样,演员杰克•布莱克在真实生活中也是一位狂热的摇滚乐迷,他甚至有着自己的摇滚乐队。也正是因为这种源自真实生活中对摇滚的那份热爱,杰克•布莱克才能够恰如其分的演绎出杜威的那份热情和痴迷,在这样一部喜剧影片中被他夸大后,于是便成为了我们眼中的笑料和乐趣。

  为数不多的成功摇滚乐队是建立在大量地下乐队奋斗的基础上面,而正是那些狂热的乐迷们组成了那些众多的地下乐队,他们渴望成功、追逐梦想。而影片中的杜威费恩便是其中一名,但事实上他并不成功。或许他并不具备足够的才华,而且他离自己的梦想遥远并且有可能越来越远,但是摇滚在他心中的地位却是不可磨灭。当他的室友最终选择务实而远离摇滚乐,他似乎仍然象个孤独的斗士独自追赶梦想。你可以笑他执迷不悟,但这就是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同样的,在地球的另一面也有着象杜威费恩这样的铁杆摇滚乐迷,张元是不是我不知道,但是当初的他的确没有如现在这样出名,作品同样也没有如现在这般商业。当年他曾以粗糙的影片《北京杂种》纪录了中国地下摇滚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实质。《北京杂种》在现在看来毫无一点功利色彩,它和当时的中国摇滚一样几乎没有出头的日子,比之杜威费恩的环境何止恶劣百倍。它真实展现了崔健、窦唯、臧天朔当时近乎穷途末路似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契而不舍对摇滚的追求。当人们现在有机会看到浮上水面的崔健、臧天朔,以及后来的汪峰、郑均、许巍。又有多少人知道他们对摇滚的执着和曾经旷日持久的痛楚呢。

  当我在1991那一年第一次与异邦的音乐遭遇,在我上海的表哥家中。听不懂歌词,更不明白它向我表达的意思,但它确实令我的肾上腺素上升,这样的相遇却是一见钟情。从此以后它的存在影响或改变了我人生的某些部分,如此潜移默化,不易察觉。当其他的孩子仍然沉侵在港台糜糜之音时,我却和几个朋友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而且可以骄傲地鄙视那些孩子。

  我们是如此卓尔不群,拥有如此不一样的品味,甲壳虫、涅磐、齐柏林、平克佛洛依德这些乐队的声音都令我们有着无限膨胀的自信心。摇滚就是具有如此魔幻般的蛊惑力,让我们为此疯狂,为此着迷。在我的家乡,这座南方的小城中没有摇滚得以滋生的丰沃的土壤,而我也只是一个沉迷摇滚的乖孩子。因为环境还是其他原因,我最终也没有成为像杜威费恩这样终其一生追求摇滚的人。也许我会选择其他,但摇滚在心中却是不可磨灭的印记。

  摇滚从来就不只是一种音乐,作为真正的摇滚乐迷想必是知道的,它是一种精神、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世界观。它覆盖的可能很多很多,并不仅局限于音乐的形式,至少我这么认为。影片《摇滚校园》中的杜威•费恩教会了孩子们说NO,学会自己思考自己选择,坚持自己的喜好,展现自己的才华。这才是摇滚乐带给保守模式束缚下的孩子的真正改变,这也是杰克布莱克作为一名真正摇滚乐迷用表演赋于了这样一部喜剧电影不一般的东西。

  在流行音乐的世界中,每一首歌曲都是通过演唱者来展现,歌星是歌曲音乐的灵魂。而在摇滚乐中却远非如此简单,主唱未必是乐队真正灵魂,出色的摇滚歌曲来自于他的歌词、作曲、以及演译方式、它的精神内核。曾经有一部并不算非常出名和成功的电影确实对此探讨了一下,它是由《偷天换日》里的马克•沃尔伯格和《老友记》里的詹妮弗•安妮斯顿一起主演的《摇滚巨星》。

  马克在影片中饰演的也是如杜威费恩一样的狂热摇滚乐迷,他是重金属乐队钢铁龙的忠实FANS,他甚至在自己的乐队中也不停模仿着钢铁龙的歌唱方式,最后他和杜威一样被乐队扫地出门。不过他比杜威幸运得多,一个偶然机会居然令他成为了钢铁龙乐队的新一任主唱。他轻而易举地享受着乐队的成功和无上的荣誉,直到有一天他尝试着自己去创作了一些作品,但遭到了乐队其他成员的嘲笑。从那一天开始他方才明白原来他实际上只是钢铁龙乐队的一个发声器,根本没有机会成为乐队的灵魂,当他终于从美梦中醒来他选择了离去。哪怕没有昔日的声名,他也甘愿在小俱乐部中弹唱自己的歌曲。

  这只是摇滚的精神,摇滚的存在意义。摇滚不仅是歌唱,不只是发音,他是一种叛逆和自我的文化宣扬。当脱离了精神实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歌唱,也就不称其为摇滚了。影片中马克的最终离去也是对摇滚精神的最好诠释。

  《摇滚巨星》影片并不算深刻,两位演员的表演也不算出色,但是它仍然触到了摇滚的某些实质,但是由于仅仅点到为止,并没有过分的深入,所以最终仍然留于浮浅。不过正因为它那唯一对摇滚实质的触动才让我记住了这部不算成功的电影。

  也许正是因为中国有像杜克威恩这样的死忠摇滚音乐人,所以中国现在才会有自己的摇滚。崔建就象是中国的摇滚教父,引领一群同行者守望理想。我第一次是通过录象带看的《北京杂种》,影片是杂乱拼凑的纪录片形式,让我映象深刻的是崔建、臧天朔这帮人哪怕打架,偷窃,发泄,不停地在生活中挣扎,但仍然矢志不愉的坚守着摇滚阵地。现在看着荧屏上频繁露面的那些个摇滚乐队,不免感慨良多。台上曝光的那些个摇滚乐手们已不再喊叫,只是换个方式来翻唱民歌。

  当朋友从北京带回一张在酒巴里同何勇的合影,那个当年的愤青早已面目全非,时间已经让一切改变得让我们不可理解。恍若当年辉煌一时的魔岩三杰,如今都已低调的淡出我们的视野,或者淡然、或者拮据、或者风格炯异。

  现在的我面对摇滚更多的是回忆,在脑海中翻涌起的更多还是昔日的名字,就好比是甲壳虫乐队,那保留下来已经苍老但却年轻的声音。

  甲壳虫乐队是摇滚史上的伟大传奇,我可惜于自己不曾和它处于同一个时代,但这并不阻碍我对这个传奇的热爱。在电影里我们能了解到关于他们的一些动人故事,影片《披头岁月》就是他们传奇背后的不为人知的关于友谊关于激情关于热爱的故事。成名前五人的甲壳虫尚未成名,但却可以看到他们的年少轻狂和对摇滚的激情。史剑终究不属于摇滚,不属于甲壳虫,他的离去只是成全了乐队最后的成功。乐队慢慢的越走越好,前途一片光明,四人的BEATLES比之五人的BEATLES反而更好。这是一段伟大传奇背后的一段伟大的友谊,与摇滚无关与爱情无关。

  如果《披头岁月》是还原了甲壳虫最初的真实,那么《黄色潜水艇》则是一部神化甲壳虫和摇滚的艺术动画,充满了波普的风格。音乐和画面完美溶合,创造出一个奇幻的想象空间,一种最简单的梦想释放,好比面对摇滚最朴素的情感,没有杂念。

  对于摇滚,不止于音乐,需要的是一种热情,一份感悟,一种精神、或是一段真正的记忆。没有这些如何能够将它来表达,尽管《摇滚校园》只是一部喜剧,但是杰克•布莱克依旧能展现出摇滚的精髓所在,因为他拥有那些东西。而卡麦隆•克洛能够将《几乎成名》拍得有声有色,也正是源自于他少年记忆深处的某段真实经历。影片中少年威廉徘徊在传统文化与叛逆文化的夹缝之中,目睹摇滚鼎盛年代下一代人的迷失与挣扎,我却止不住的羡慕少年威廉的幸福历程,同样在他身上寻找着自己曾经的影子,似曾相识,渴望着替换之。

  相隔多少个年代,相隔着整个太平洋,巨大的文化差异,却没有影响到我对这部电影的喜爱。不明白摇滚的人同样是不会喜欢这样一部电影的,是不能去体会我对它的热爱。

  《几乎成名》是一部值得我经常拿出来重温一番的摇滚电影,因为它总是涌动着一股含蓄的能量,让我在观影的过程中能够不由自主的兴奋。爱摇滚同样爱电影,一部部电影用画面来将摇滚的故事延续。如果不是一位摇滚乐迷,没有那一份激情存在,便不会有这样的一部电影的存在。卡麦隆克洛作为一位受到摇滚影响波及的一代人,他将那份感受拍给了每一位乐迷看,只有乐迷才会喜欢这样一部电影。

  虽然我只是停留在当初的摇滚世界,但那个远离的世界带给我的影响却是弥衡久远,直到如今仍然左右着我的某些思想。当那些充满激情的电影让灵魂中的某些东西复苏,我很是感谢同是乐迷的电影人们。我是一名影迷也是一名摇滚乐迷,所以在能够热爱电影的同时热爱摇滚是件何其幸福的事情。

2 ) 无关摇滚

只是一种态度。。。

不懂摇滚的说。。。

摇滚就是反摇滚。。。

非hardcore。。。悬在中间,nowhere。。。

伪君子的摇滚不在此地。。。

只是因为Jack Black 。。。

kids的摇滚还是不一样。。。没有感到真正的激情。。kids能懂多少的摇滚???即使我们的伪摇滚又能懂多少。。。

重在参与。

3 ) Chris Martin和Gwyneth Paltrow分开了

Chris Martin和Gwyneth Paltrow分开了,我很难过。

《X&Y》那张专辑宣传的时候,“Fix you”作为第二主打被推上了排行榜,噱头是Chris写给Gwyneth的情歌。那一年,Gwyneth参加奥斯卡,金色的礼服已经遮不住高高隆起的腹部,人们指着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肚子说,你看,这是酷玩主唱的孩子。如今再看到Gwyneth的消息,不过是抑郁症或者客串了Glee唱了几首歌,西班牙语说的很好;而Chris那一边,被爆出勾搭上了新晋奥斯卡小影后,被牵连进入好莱坞艳照门里面。突然想听Fix You, 歌词挺适合现在的Gwyneth,只是能来Fix她人,已经不再是Chris.
以上总结只是想说,摇滚是一件很理想的事。

对于大多数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来说,过去的人生里,总有一段时光被摇滚乐深深地吸引。流行、迷幻、重金属、视觉……总有一种摇滚、几首代表作,让鼓膜的痛觉也变得微妙起来。看到《School of Rock》简介时,以为这是一部通俗老套的反教育题材喜剧,和很多闹来闹去的校园喜剧一样,永远赶不上《修女也疯狂》和《春风化雨》在电影史上的经典席位。但看到几个Dewey在几个小孩间组织起乐队时,我去点开了豆瓣主页看这部电影的评分,7.7, 在校园喜剧里已经是很高的分数。这部戏的每个演员都很投入,就连家长都演的很出彩,导演也让每个小孩发挥到了恰当好处的位置。在Dewey启发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时,颇有罗宾威廉姆斯在《春风化雨》里,引导学生们读诗的样子。

我很庆幸在大学英语课上,给全班同学放了《春风化雨》这部我很喜欢的影片,让他们中的很多人记住了罗宾威廉姆斯,也记住了那部片子想要表达的青春热血和现实的无可奈何。起初,英语老师不太中意这部电影,觉得基调太沉闷,不如动画片和喜剧看起来轻松。但在影片结尾后,他又讲了很多有关这部电影的故事,比如说学校的名字沃顿,电影里出现的诗人名字、分别都有什么代表作。之后他把这部电影留在了机房的桌面上,放给后来上课的班级看,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我选这部电影的用意,也想要表达对这样以为良师益友的敬意,英语老师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也正是我想感谢的。

去翻了好多年前写给《春风化雨》的影评,里面有一段把Keating老师和初中的语文老师做了比较:“看到结尾,我才觉得他有点像我们初中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和他一样拥有激情大脑的人,因为突然出了车祸,才临时换了老师。后面的那个老师,说我们前两年的语文基本上是没学,可是我记得我写过一小篇日记,大概说那个老师是当时教我们的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尊重我们的想法。当时的我们,好像确实有很多想法。现在看来,到底那位老师给我们的是什么,不好说,他能给我们那段年龄最想要的,但给不了我们更多上重点高中的机会。”两年前的一天,我刷微博时发现初中同学刚公布语文老师去世的消息,那天晚上,我也很难过。

家长和孩子总是从两个方面定义好老师。孩子们想要自由,而自由又是家长们的公敌。而家长也曾经是孩子,或许他们曾经按部就班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在年轻时荒废了学习,希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能少走弯路。这种关心,也造就了所谓的“generation gap”。蒋方舟在有关台湾“学运”的评论里写道,年轻人最大的敌人,是长大了的年轻人。成人也是不完美的,他们会有猜疑和偏见,因为社会曾经用各种经验教训,告诉他们怎么保护自己。曾经我也不是个受大人们喜欢的孩子,我不爱学习,叛逆。但在一个进步了的社会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被宠爱。于是就会有大人怀疑某些孩子的未来,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掌握在影片中所描述的那些孩子手里的,因为他们出身富裕、循规蹈矩;而本来就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未来只会给社会带来麻烦。有的孩子的价值观早早成熟,而孩子的立场又简单,所以他们能看到成人的缺点。所以《School of Rock》里的孩子也许应该有个现实的结局,他们也知道老师并不会拉丁文,他们在享受了摇滚带来的自由后,还是会朝着主流的方向发展。一边维持全A的成绩,一边维护着自己的爱好。因为我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看到大人的缺点,通常会提醒着我们不要成为同样的大人。就像电影主角Dewey说的,你们难道想像我这样一事无成吗?

总有一天,孩子们也会长大,重复家长们的人生和故事,但聪明的孩子,人生中会同时出现“成功”和“爱好”这两件事情。

4 ) 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证明你并未虚度人生?

“你小孩的考试即将要到了,我知道你们对此感到非常紧张,希望他们有良好的表现,可是希望你们记得,在这些即将面临考试的学生当中,里面会有一个完全不懂数学的艺术家,会有一个完全对历史毫无兴趣的企业家,会有一个对化学成绩毫无感觉的音乐家,会有一位把体力看得比物理还要重要的运动员。如果你的孩子在考试中拥有好成绩,那非常好。但是如果他考的不好,请不要打击他们的信心及尊严,并且告诉他们没关系那只是一场考试,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更值得你去做,告诉他们无论考几分,你依然是爱他们的,也不会指责他们。请家长这么做,而当你这么做的时候,请看着你的孩子是如何的征服世界,一场考试或是一个不好的成绩,并不会夺取他们的梦想及天分。请千万不要认为医生或是工程师就是世界上最开心的人”—来自新加坡某校长的温暖问候。

5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很棒的电影。看的时候想起来Pink Floyd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学校里总是强调纪律、填鸭式吸收知识,很多小孩在成长的初步丧失了自己的独特性,缺失了对于权威、世俗的反抗,而在人生的一开始就接受了一种模式化的教学。而摇滚校园在讲述这种反抗,摇滚精神不在于大麻酒精赌博乱性,而是敢于挑战权威fighting against the man。 这里面有几个人物值得注意,校长本是一个funny girl,但是工作和压力使她变得严谨刻板、循规蹈矩、趣味全无,男主是一个摇滚狂热少年(也可能是中年),有迷之自信。男主的朋友,有一个专制的女友,为了适应世俗,放弃了音乐梦想。小孩子,一个胖妞因为自己的身形自惭形秽,在音乐中找到自信。 摇滚可以带给勇气、自信、热爱,这些都是成年人和、小孩子逐渐缺失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人们爱摇滚,长期压抑自己的性格而委曲求全者在摇滚里彻底释放了,如果说人是自由和束缚的个体,那摇滚一定解放了自由的那一份。同时,这也让人反思,到底我们想要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培养的小孩是什么样,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里面有几个有天赋的少年可能就不会走上音乐道路了,这确实是一种人才浪费。当然,这是从一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提浪费,但是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如果当时没有选择,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6 ) 一起摇摆

超爱的好吗!现在多少嘴上说着搞摇滚啊说唱啊的音乐人,实际上搞得就是商业套路,音乐灵魂已死。真正的音乐,是除去喧嚣之外,用那些音符,神奇的击中你内心的东西,引起共振的,感觉无法言说的,情感。

内驱力内驱力内驱力,只有内驱力才会使人真正活着!真正有所成功!多少人的梦想,被埋藏在灰尘之下,又有多少人,可以勇敢的拾起它,擦擦灰。如果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成功学,那么,就真是很愚蠢了。所谓人本主义大多数都只是口号幌子,功成名就是你们想看到的。

以为自己拥有这些就获得自由,其实早已被枷锁囚禁。我不管这些梦想主题的影片,很多人说有很多套路,但我就会永远永远爱这种片子。理想主义者不得好过的话,我不知道听了多少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你说理想主义是反叛和神话。那就是吧。反正实现的人也不可能是抱这种想法的你

7 ) Let's Rock'n Roll

我不懂音乐,至今也搞不懂摇滚的定义是什么。看到片中JB抱着个电吉他,声嘶力竭地对着麦克风又摇又跳,到后来躺到地上打滚,我终于明白:哦,这就是摇滚。

之前看过张北海写的《美国:八个故事》,其中就专门讲到摇滚乐。摇滚源自黑人,发自小城孟菲斯。中国没有摇滚的环境和土壤,为数不多的摇滚人挣扎在生存的边缘。这一点,不论是美国还是中国,都惊人的相似。

影片中,即便是在起源地美国,摇滚也被家长们视作洪水猛兽,看成不务正业。JB是个极端疯狂而又执着的摇滚人,疯狂到除了摇滚就没有任何的谋生手段,而太过疯狂的他就连同样玩摇滚的队友都不堪忍受。最后,他在一群孩子的帮助下成功逆袭,这么完美的结局,已然变成了童话故事。

JB这个死胖子在影片中的表现实在是很赞,尤其是玩摇滚的时候,观众只有一个念头:他就是摇滚,摇滚就是他。没有对摇滚的热爱不可能表现得如此完美。后来得知现实生活中的JB本来就是一个摇滚人。怪不得……

我不是那个摇滚年代的人,可是当我听到那激昂而狂野的摇滚响起,却发现自己的大腿不知何时早已情不自禁地跟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声有节奏地抖动起来……

短评

看得很开心,这就达到电影的目的了

8分钟前
  • Sora
  • 力荐

先别忙走嘛 注意最后字幕部分

12分钟前
  • ❤sissy❤
  • 推荐

怪你天生太热血,把梦做成摇滚乐。

13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这种电影能拍成这程度已经成功了~

1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里边的音乐都特棒!

2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还行。

26分钟前
  • Bengo
  • 还行

没记错的话,初中美术课放了2节课

29分钟前
  • 笑口常开
  • 还行

开头和结尾炒鸡妙!特别是结尾!用一首歌打破第四堵墙!

34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Rock got no reason. Rock got no rhyme. You better get me to school on time,洗

36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力荐

热血喜剧、励志师生本身已经是我的燃点了,这里面竟然还有摇滚!

41分钟前
  • 庚金少女
  • 力荐

又见人本教育电影

42分钟前
  • Quills
  • 力荐

看到这海报我都要笑……

45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里面有多个音乐小天才的加入,,,“苍白无力”,这是我的整体感觉

50分钟前
  • 撒洒
  • 较差

School of Rock~World of Rock~有些band 他们不懂摇滚 他们只会摆pose和表演 靓皮囊和屎音乐!Jack说的对 摇滚是有使命的!rock 'n' roll never die!

52分钟前
  • 爱茉绿绿
  • 推荐

十多年前看过片段惊为天人,却一直没看。昨天看到个布莱克访谈终于促成我弥补多年遗憾!这个片子竟然是林克莱特导的!龙同学由衷赞叹喜剧真是难演好演员不可多得!这片子太燃了,只想无语问苍天,为啥!我!还要!上班!我咋不上天!

55分钟前
  • 脆弱社畜晴阳阳
  • 推荐

挺傻挺可爱的,但是布莱克的表演还是有点creepy

5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教育是什么?是教给人对未来的自信,对世界的勇气.专注真好.

1小时前
  • 暖鱼
  • 还行

小孩子还真是不适合学摇滚啊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还行

又见死胖子

1小时前
  • Lucifer
  • 还行

看完才发现是林克莱特拍的。

1小时前
  • 可乐杨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