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代人的隔空对话,诗意乡村和灰暗都市形成鲜明映照,老一辈在自然界中积累的朴素经验,在生死危机时格外珍贵。
2)亲密关系弥足珍贵,在天塌下来的时刻如果有队友携手作战,是一种莫大的幸运;队友往往比患病者承受了更大的心理负担,暗地里的哭泣解压必不可少,但人前还要乐观上进。
3)幽默和游戏是人类面对不可抗力的武器,初次介绍癌症时的算命闹剧,放疗时讲的“小马过河”冷笑话,象征着化疗次数的笑脸积分卡,疫情寒冬下两人的碰碰玩闹,让人觉得“绝症”也没那么可怕了呢。
4)海德格尔说,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所谓向死而生。片中小牛犊出生的场景,对我新鲜又触动,不少人解决死亡恐惧和存在危机的方式都是生育传承,大自然的伟力啊。
同样逼近了三十岁的“而立之年”,导演提出了N多人生意义层面的疑问,他经历了大病初愈之后,大部分问题却依然没有答案,并没有小说套路般的神奇反转。
可能这就是我们这代青年面临的困境,信息高度发达,太多的选择,u盘式插拔的人生副本,以及难以跨越的阶级鸿沟。
孔导映后说,大半年治疗历程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愿意把更多时间给自己了,打一盘游戏,闲聊到深夜……
慢下来,一切都来得及。
一个人独自面对死亡的时刻,写诗是残忍的。导演把残忍的部分尽可能减到最低,用一种旁观者的语气叙述巨大的阵痛。
第2070部,首先佩服导演的勇气,在患癌之后,导演直面自己患癌之后的康复之旅。只是影片在纪录自我时存在断裂感。导演最后拍摄自己和父辈的关系,而这层关系与自己癌症的主题有什么样的联系。在纪录片里写诗,有点文艺片的刻意了。
把片名反过来念《生长》也是成立的吧。难得一见的诗歌与影像能相辅相成的作品。
私人影像 私人的历史
#17th FIRST#
(蓬蒿)朴素真挚的表达
【17th First】这样私人的纪录或许不那么适合在大屏幕呈现。。诗歌是好的,求诸文字的自我追问自然也是好的,但面向自己的镜头缓缓移步,从大山到城市,从生活到生活,浪漫的小诗反倒显得有些割裂,反倒再听不到生死的鼾声了。。
#17thFIRST 于奥斯卡
无趣的诗歌。
太多情绪 没有故事 以及对在电影里念诗ptsd了
虽然有点冒犯但还是得说,当你知道导演活的好好的并且在西宁大街溜达的时候,你会为他开心,但这个片子闭拢的情绪环就被凿穿了
“从此以后,村子里多了一座建筑,从此以后,村子里少了一种鼾声”
过于私影像
祝导演身体健康,只是这个片子真的影像太匮乏了。
非常喜欢 真诚和生命力能打动我 第一次发现漠河舞厅这么好听 导演跟女朋友一起的时候口音就很东北哈哈哈
导演的抗癌vlog,由于同时身兼创作者和拍摄对象本身,令影片在创作上缺失客观,丢失了纪录片应有的冷峻克制,反而陷入了自我感动的程度。电影的主题太过散乱,纪录片里的诗歌、刻意改变的画面比例、黑白色彩设计都显得是有些过多设计感在其中,
这种纪录片其实不适合参展,自己的生活记录不需要让他人来评判。给2星真的有些不忍心,很杂乱的生活记录碎碎念,太直白了,成片完全取决于素材,前期没清晰的规划,可能想展现一种生活的散文诗,但我感觉不到。其实可以参考史铁生的心态,把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能拍出来就很精彩,衷心希望导演在苦难面前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
太私人了,像一本日记。如果一部纪录片靠自己的感悟文案支撑而不是“纪录”本身,就太考验文哲方面的才华了。anyway祝导演健康。#FIRST第9部
我跟导演说,我不敢在大银幕观看。只是生活的本身就能击中到你。再加上他就是你身边的朋友,生命的脆弱仿佛告诉你,你也已经老了。从前作《不老》到《长生》,导演从记录家人到镜头对准自己,一种创作的映照也给影片加分不少。
17first#14 3.5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