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没在小城市里的马陆与马锋是一对互相抗拒又彼此相爱的父子。一场即将到来的足球决赛让他们携手反思各自的内心和人生。
在这个国足一天不如一天的年头,拍一部足球题材的电影,本身就需要很大的勇气,而在新旧交替的时候,由郭志荣执导的《绿茵之外》,给观众带来一场充满了勇气与希望、杂糅着苦涩与温情的观影体验。
首先必须得感谢由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主办的“2021艺术新作·冬暖主题影展”,让我们能够有机会欣赏到一批立意与风格都非常独特的文艺佳片,在这些作品之中,《绿茵之外》又是非常特别的一部,既有创作水准又有很强娱乐色彩,特别是单亲家庭相濡以沫的生活细节,更是让观者原来坚硬的泪点不断破防。
与很多包装华丽的商业片截然相反,影片以质朴无华的写实主义影像语言,讲述了一对生活在北方县城的“糖货”父子,关系已经处于一言不合就吵架的崩裂临界点,却因为一场足球赛而被迫做出改变。没去过内蒙的朋友可能还不知道,“糖货”大致就是蠢货的意思,类似于《八佰》里的“瓜怂”、《一个勺子》里的“勺子”,不是什么好话,而在这里,用“糖货”来形容老马父子确实是再准确不过。
首先出场的做环卫工的爸爸马陆,他一边吊儿郎当的给单位开车收垃圾,加班能躲则躲,能赖则赖,收工了就借口洗车把车开回家里,家里还开着农家院能赚点活钱,收入应该不少,看上去却非常不体面,出门穿破工装,回家直接脱下来,露出皱皱巴巴的破秋裤,手里不是捏根黄瓜就是胡萝卜,吃饭的时候就换成大蒜。垃圾车、大蒜、破秋裤,满满生活“味”。
儿子马锋是中学校球队的前锋,每天在野地里练习盘带和射门,在县里举办的杯赛决赛前,守门员突然转学了,决赛踢不成了,让他变得既失落又愤怒,竟然四处去堵守门员打架,被教练又一次“召唤”家长。
爸爸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毫无办法,上来就是又踹又骂,校长和教练也无能为力。父子关系显而易见,儿子本来就孤僻叛逆,自尊心强,面对这样粗暴无礼的爸爸,自然是避而远之,父子之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墙,要么不说话,说话就是对掐,根本无法逾越。
围绕老马父子的情感冲突,《绿茵之外》展开了当下县城生活的真实面貌,剥去一些浮华的假象,露出真实的本质,成年人看似玩世不恭,对一切都蛮不在乎,却在默默挑起一家老小的重担,当老人被客人调侃的时候,他也能毫不犹疑的发起反击,也让人看到曾经的热血仍未完全冷熄。相反,少年看似冲动好斗,对未来怀着不切实际的梦想(幻想),其实内心也很细腻与感性的一面,他很明白自己的热爱,只能寄存处无处安放的青春,并不能变成绿茵场上的梅西。
所以说,《绿茵之外》拥有热血的外核,却拥有现实主义的精神内核。既是一部高水准的现实佳作,展现当下县城的市井风情,还原了以马陆为代表的环卫工作者的真实处境,他的工作枯燥乏味,却是环境事业的基石所在,他虽然有消积的一面,却把生活打理得有滋有味,透过他的中年危机,观众却可以看到勃勃生机,内心深处最质朴的舐犊之情。
这同时也是一部青春片,在探讨青少年的成长处境方面同样细致且犀利,通过足球,折射出马锋的精神世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与马陆之间虽然处处针锋相对,但这种外刚内柔、不擅言表却深情与共的单亲家庭关系,给观众带来了正向的反思与探讨。很多时候,亲情并不是单纯的教育或者沟通,而是需要精神层面的理解甚至相互激发,就像老马父子一样,处处都是碰撞与隔阂,却通过足球这样一个小小的出口,达成了共识与合解,这样的情景,对于现实世界中的父子们来说,应该算得上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启发。
导演和制片、主演态度很好,也有坚持自己的意见;当然我也坚持我的意见,所以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写点感受。当然再同情导演,该说我想说的,还是会说的。不能因为制片缺钱了就给同情分数吧。
12月30日下午17:30我才想起来有一步《绿茵之外》等着我看。我默认参加艺联的影片都是纯艺术片,匆匆忙忙上地铁从北三环往东四环赶。没成想上车顺手看看豆瓣,评论寥寥无几,多是批评。打开出票方的数据,竟然只有我一人购票。顿时心一沉,不过还是决定去看看。
开场后人确实不多(应该大多是制片方的亲友团罢)。前半段电影还是比较出色的,不少镜头明显体现出了导演的技术和手癖,节奏也比较缓慢。剧情也比较合理,我只当是个比较慢的艺术片,所以会被诟病。值得肯定的还有对方言的使用和外景的布置,可以说是不浮夸比较靠谱的。
但是随着剧情的深入越来越诡异了,镜头是该长的不长,该结束的怎么都不结束。给观众一种折磨感。演员的单薄也开始显现出来了。虽然我看得出来演员大部分是素人,不过这也是剧情叠加的前提下,演员撑不起人物饱满的原因之一。在人物急需立体的需求下,演员也就只能演这么多,人物就还是干巴巴的。当然,足球教练格外到位。后得知这就是个真正的老师,怪不得语气和语调与我曾经的老师如出一辙。虽然老师没有演技,但是本色出演老师做到了100分,这么一想总觉得有些 吊诡。
后半段开始正式崩塌。在剧情的要求下,情绪从悲伤和平淡下飞速拉升,大跃进到happy ending,而这时已经一个半小时了!!!意味着一个半小时的悲伤基底要在半个小时内立刻翻转,给我一种匪夷所思的感觉。节奏的混乱这时候就展现出来了,前面镜头时间和剧情分配得比较随意,这时就只能硬上了。这时的很多设计也让人不太舒适,过于欢喜的内容让我一下缓过来,恍惚间以为荧幕上播放的是正能量公益广告——实在太光明了。
除此之外是大背景的不太合理。推向高潮的足球赛让人很无语——因为太脱离现实。这种场景分给校园体育文化盛行到溢出的阿美利肯,无可厚非。但是据我说知,目前全国广大地区,尤其是欠发达的地区,校园体育依然是比较弱势的方面。全城直播?人人观看?像是在做梦,还是喜欢踢球打球的男高中生做的那种浮夸梦。所以前半段很写实的基础,在最后一段超出逻辑的剧情里面垮掉了。当然要说是艺术升华,那也行。
还有占据相当一部分时间的闪回十年前的安排,倒是很有想法。可惜一个结尾注定大团圆的喜剧片,植入了体育/婚姻/教育/环境/职业/青少年心理等等各种因素,就成内蒙牌儿乱炖了。导演坚持应该表达这么多,我也坚持我的想法,表达这么多是顾此失彼的。
说了半天,也倒没有如此不堪。相比真正上院线给观众喂猪食的大烂片,这部片子还是值得一个合家欢的席位的。可惜因为没资源/没钱/没大牌/没人脉等等各种因素吧,看得出来制片也在困境中。听导演交流完,我一路回去也想了很多,感觉看的电影还没现实生活荒诞呢。
因为有观演后的交流,所以三颗星给谦逊的主演,坦诚的导演,以及二位对这部片子的客观理性的认知。 这部片子真的是太差劲了,顶多一颗星送情怀。看了一个小时,我也没搞明白这要讲的啥,看这部片子的动机是因为为了某部电影收的别人的套票,觉得不能白花钱,就去看了,支撑我看完的动力是我的好奇心—我今个儿就把它看完了,看它究竟是要演个啥,能有个啥样的结尾。看完后我真的想举手质问主演。 但是总觉得不太礼貌,提问的几个看得懂门道的观众问的问题都颇为专业,整的我一个看热闹的有点心虚,我都快怀疑是不是我的审美有问题。但主演和导演很坦诚,这是一部很匆忙的片子,原来筹备的是另一部片子,没拍成,临时拍的这个,一共就几十天好像,经费也紧张,人员也不充足。找的演员都是当地临时拉来的。 行,这个态度挺好,已经回答了我心中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但是这个片子的逻辑性拍摄手法有很大的问题,故事主线也不明了,结局过于夸张。
一:拍摄手法问题。片子中间穿插了一些十年前的回忆,试问,这拍的有一点回忆的样子吗?如果说刮胡子影响后期紧张的拍摄,那加个滤镜也行啊,而且看他媳妇的装扮,俗艳粉不说,谁在家里还画那么厚的浓妆,又不是富婆,我都觉得主演是和媳妇离婚后在外面包了个情妇,我都以为他让小孩子是为了他偷情站岗。还很生气,真是个人渣,用前妻给儿子的抚养费去养别的女人。(不止我这么以为,只是别的观众都比较客气,没有说的那么直白。)
二:逻辑问题。如果是为了过审,有一个美好的点就可以了,守门员踩着最后三十秒跑到对面把球踢进对方的球门,我也就忍了,可是怎么突然那么多人关注这个球赛?前面一点铺垫都没有,至少有个路人闲聊也行啊。原本连首付都凑不齐的怎么突然就能买得起房了,一个收垃圾都做不好还狂拽被辞退的人怎么最后突然变成了正面的指导员,老爹怎么就不失眠了?跳脱又多余。(真的不怪观众问,这是不是都是他做的梦?真的还不如是个梦,最后加一个从病床睁眼的镜头。)
三:可看性。就这部片子到底想演出个啥,看的时候觉得要表达好多东西,但是又好像啥都没表达明白。通过互动了解,一方面是时间问题,二是他们自己也纠结矛盾,又想拍足球又想拍亲情,又觉得经费不足觉得效果不好又要坚持拍。主演都说远远的看着孩子就好了,那你在电影中咋还说那么多话,买个球默默给他就好了嘛。父亲的形象一点都不饱满融合,
结果就是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但是听说剪辑剪掉了一些,听起来如果再好好剪辑,故事线捋顺,至少这个影片还能挽救一下。但是目前我看到的成片不建议观看,保守的说,至少不是一个成熟的电影。
至于为什么在国外获奖,不过是满足了国外对中国的好奇心,因为他们对中国人不了解,看了只会觉得,哦,原来中国的环境是这个样子的啊,中国的人是这个样子的啊。
唉,都不容易,给个三星鼓励一下。
喜欢的色调。开篇的管号配乐,忽沉忽闹忽急忽缓的节奏,略带戏谑暗黑趣味的插曲,流水般清欢的吉他弹奏,占全片极小篇幅。片中不乏冷幽默的对白桥段设计,精心安排穿越时空的双线叙事,追寻人生与梦想的对错和真相,却是生活的辛酸与无奈。 前一百分钟太多冗长细碎的生活片段和细节,整体质朴温柔,如同那四个勺子绑成的风向标。马陆马锋父子俩随着校足球队面临解散、解散、重组再解散的节奏开始尝试着互相坦诚、遗忘抗拒、走近彼此心里。随着马家的人物关系历史纠葛相处模式渐渐清晰,马陆的别样“废柴魅力”最先逐渐雏形:自有一套,冷不丁地清醒和幽默,随性简单仗义,会想起一出是一出,突然迸发的一本正经面不改色却夹带搞笑喜感的灵光火花。 最后的半个多小时,剧情才回温切入点题环节,马陆与爸爸、马陆与马锋,这两对父子终于迎来“突破性”的大段大段地“交代”心底的秘密,“告白”内心的悔恶,“开解”心上的魔障,打破壁垒,互为救赎,共同治愈;整体平滑的基调,隐藏感伤:爷爷给家人做了一辈子的面也只有面以及对奶奶的愧疚缅怀,马陆偷拿爸爸的钱买的小号如羞耻般只敢深夜露头以及对弄丢工作的内疚和对前妻的思念,“丢人败兴”的糖货马锋亦偷拿爸爸的钱买烟只想让自己看起来强大以及对足球不能改变自己的失望与迷惘...... 倘若前半段散漫叙事和杂乱剪辑能再紧凑些而不慢条斯理的啰嗦,倘若足球在推进剧情发展与个人成长的关系中能再紧密点而不是可有可无?其实片中散落和搜集的“温暖”碎片不少:托娅老师每一次对马锋语重心长的教诲,马陆不想儿子长大但马锋却因为看着父亲这么辛苦想快点长大,民警“诱导”马陆说出那晚的见义勇为且聆听之余告诫马锋没有爸爸就没有他的今天,霞光下马陆“最后一次”亲吻爸爸和儿子...... P.S. ①相比中文片名《绿茵之外》只提到了故事源起,英译“The Kiss About Father”更爽快直白且让人产生联想期盼; ②梦游爷爷的角色是三个人物中笔墨最少但轻巧串联最成功的亮点,也让马陆的形象更饱满、真诚而厚实; ③托娅的角色有点多余,除了刻意赋予的教导,于“绿茵”似乎作用也不大; ④门将马锋这一脚补门的可能性太梦幻,个人持保留意见; ⑤最后二十几分钟长篇累牍的总结陈词与说教,像急匆匆赶着长跑后冲刺重点线的气喘吁吁,大可处理地再柔软轻和稳重些,无需如此生硬疲倦; ⑥最喜欢的几段:马陆带爸爸看神经科医生时仨人的妙趣横生,马陆深夜捉贼时的跑动和机位,马陆屋顶吹小号时的光影音画以及那被吹落的帽子; ⑦片尾曲司徒骏文《愿望》已入单曲循环歌单。
#2021PYIFF桐叶荣誉
好好踢个足球不好吗?
有不少段子还挺可爱,但跟《雄狮少年》毛病一样,太多说教了,好不容易生动起来的人物形象又变回了抒发导演编剧人森经验的工具人,再续上一个皆大欢喜的平庸结局简直崩坏。
从山西出发 本届最好的片子!!!不接受反驳...
#冬暖影展#最后一站。除了有一个亮眼的反蒙太奇心理学的镜头,真的是让人如坐针毡,那么俗套那么索然无味,真的差点离场了。
难看
平遥遗珠
太长了 没必要。过于生硬
中途退场不小心惊醒了两位熟睡的大哥,先跟你们赔个不是了
故事还是太老套,没什么吸引点
以为抽烟显得强大,戳泪点了。导演是帽子艺术家啊。新沂好多公司啊
片段堆积,又乏味又混乱又长,极不成熟,算是一种练习作品吧
看不下去离场了,抱歉。
太琐碎了 不过有些点还蛮好玩的 比如去看神经科医生和捉贼的片段(父子情是没咋get
本届从山西出发(1/1)达成。嗯,这个单元质量就很稳定。巴彦淖尔的方言我听着非常亲切。糖货
磨磨叽叽,拖拖拉拉,矫情。
想说的太多,138分显得碎片,到这种碎碎念的平淡生活倒也不会太烦躁
标准的央6电视电影水平,冗长。英文字幕反倒比正片有趣,“我被单位停职了”翻译成了“I was suspended by the unit”。
6,温情喜剧,有一定的底层现实的底色,但骨架是家庭老中青三代人扶持成长的故事,废材老爹加叛逆儿子的设定稍微想想都知道故事大致走向,我觉得没有处理好的是少年成长和足球之间的关系,导演应该不太懂足球,最后的比赛拍的真的太灾难,这个真的就不是没钱或者糙能搪塞的了
平稳舒服 由深到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