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古板的老太太把一生的积蓄-—一百万欧元都藏到了她的旧床垫下面,可是这个床垫却被不知情的子女们嫌太老旧,扔了。当子女们得知真相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全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找床垫行动。就在这时,子女中经常被哥哥姐姐们称为傻子的小儿子,给电台打了电话,用5万欧元悬赏里面藏有百万欧元的床垫,此时全国的人们都开始疯狂的找这张藏有百万欧元的床垫,古板的老太太也因此受邀参加电视台节目讲述床垫金额的由来。最终,在全国人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老太太一家是否能如愿的寻回床垫呢?
看完全片,我试着站在小女主——一个青春期女孩的角度去想象,置身于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样的感觉,仿佛更能体会电影冷淡又惆怅的基调,以及片尾小女孩的心情。那是伴随孤独又敏感的青春期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电影以小女孩的视角展开,在这出大人的闹剧里她更多是个旁观者, 只能被大人们支配,但又悄悄承担了重要的角色,像每个无法在童年里成为主角的孩子一样。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种巧合,是人类共同的经验,抑或只是我一厢情愿的个人体验。正是旁观的立场,青春期的敏感,少年的善良,使她能够体察年迈的外祖母的心情,并对她怀有悲悯和真正的关爱,看到一切,又不与之同流合污。
我相信,最后她坐在门口吹风的时候,心里是怀着一丝“一切最终都会迎刃而解”的信念的,一定有新的安慰,新的希望,在她初识人事的稚嫩心灵里生根发芽。无论当下的一切多么复杂,吵闹,都会像一阵轻快的风一样,从她的生活中吹过去。最终如外祖母八十年的悲欢人生一样,化作一缕清风。
几个打动我的小细节
1.刚开始对外祖母很不耐烦,但收到了她送的毛线帽还是很开心
2.跟外祖母在一起时一直戴着那个毛线帽,到学校门口的时候赶紧把帽子摘下来。我们知道这顶帽子是会被青春期小朋友们取笑的
3.试图安慰外祖母,老人非但不领情还对她生气,伤到了她的心
4.外祖母说丈夫是和她在一起后才开始喝酒的,她可能有一瞬间自然而然地联想是外祖母的原因,但很懂事地否认了
3.留了钱给流浪汉
4.把找到床垫的功劳给了小舅
最后,她可真好看,有点像selina,也有点像甘斯布。
影片最后外婆站在这头 而儿子女儿们站在那头 中间黑暗的走廊上横着那张床垫 我觉得是全片最讽刺的一幕 外婆回头看看孙女一脸严肃好像再说 看他们还是那个样子 最后小女孩站在台阶上 沉默的看着路上的车流 音乐响起 微风拂起发稍 她竟然不由自主的笑了 背景音乐和从废弃大楼找回床垫时的音乐是一样的 这种表明事情出现转机的音乐让我无法理解
这个镜头看了好几遍 小女孩其实对一百万是没有概念的 当她从整个事件中跳出来 看一看一家人在这场闹剧中的行为 确实荒谬可笑 有点像电影的名字life is a breeze让人琢磨不透
PS:最后的片尾曲用了各大音乐app的听歌识曲都搜不出来 真是神了。。。
很久没看过电视了,所以我很欣喜能在长久以来第一次看电视时看到这样一部值得一看的片子。
当老太太那被不成器的子女丢掉的床垫赝品被发现时,我是狂喜的。确实,我讨厌她子女的嘴脸。我甚至不希望真正的床垫被找到,我觉得剧情到最后老太太也是不想再看见这个床垫了,但是,她可爱可敬的外孙女找到了床垫,并把功劳让给了最不成器的小儿子。于是,一家人由贫转富,显得其乐融融。
这样的结局似乎和这位蕴藏了一生智慧的老太太不太符合,但我又觉得需要理解老太太。可能就是因为她太过智慧,才早早发现自己的子女们是如此的不可理喻。她穷尽一生藏下的几十万欧元,也许就是作为一位母亲最后的爱。在生前她分文不取,在死后公布真相希望这钱能养活儿女。只是没想到儿女们愚蠢的行为打乱了她周密的计划。
但这个意外恰恰使得老太太最重要的财富得以传承——她毕生的处世智慧,生存真谛全都传给了可爱可敬的外孙女。
也许这就是爱尔兰人的浪漫,他们希望期盼是真实存在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因此那被遗弃的床垫里确实装满了欧元而不是丝棉。
看完电影我想起了爷爷的家庭。
我爷爷的一生和这位老太太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他有着更多的子女,却没有近百万的存款。所以他维系不了支离破碎的家庭。但他做到了自己该做的。在那个吃不起饭的年代,他养活了十一个子女,他的子女每个都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以至于人人觉得他是多余的而把他推来让去。
我爷爷有些重男轻女,而在我这一辈人里,他又最喜欢我。在他还能行动时,去哪都要叫上我,因此自然给我买过不少好吃好玩的。我的叔伯们觉得这是偏心,可我觉得不是。
感情是相互的,爷爷喜欢我是因为我也喜欢爷爷。我的奶奶去世得早,平日里,总是我跑去爷爷那幽暗的小屋,为他端茶递药,打水送巾,聊天解闷。而我那些堂兄们甚至不曾想过去看看他。
因为子女不孝,互相还勾心斗角,所以在行动不便以后,在四周无人时,他终日坐在太阳地里流泪。我犹记得在他去世前几天,他坐在那里抹泪,他最小的两岁的孙子给他递上一块湿毛巾,他擦擦脸,笑道:“行,娃子(堂弟小名)都指望得上了。”
几天后,他那不知怎么良心发现的二儿子从电线杆上看到了一个治哮喘的偏方,于是给他买了两瓶。他只喝了一口,便没喘过气来。其实不能怪我二伯,二伯也是好心,是爷爷他身子太过虚弱了。这样也好。所以当他的子女都哭得死去活来时,我竟想笑——那时我只有三年级。并不是因为我早熟,可能是我和他太亲密,所以太了解他。
如果他生前你不愿意陪他,他死后你的泪水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多想爷爷在临死前说一句:“其实我藏了一些东西,就在……”然后再咽气啊。可我爷爷没有什么遗产留给他的子女,即使有估计他也不愿意用这种方式折磨他们。
爷爷有积累一生的智慧,他的子女没能继承,而那时我又太小无法领会。所以我将不幸或者有幸自己去探索人生。
而关于他是如何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影片中老人有五个孩子,却一直为赡养老人、平日花销而推来推去,13岁的小女孩生活在这样利害关系分明的家庭里,厌恶大人丑恶嘴脸,自己依然善良,就像那双眼睛,虽明亮清澈又有一些灰色笼罩。
故事的最后,当小女孩找到床垫准备搬走时,掏出一大把钞票放到了那个人的鞋里,也许是不安,也许是可怜。回家后外婆问在哪里找到的,小女孩却说是一直被认为什么都做不好的小儿子找到的。平日里发生的点滴事情她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是庆幸的是,她依然保有善良,没有被同化污染。
所以也就明白了为什么80多岁的外婆喜欢和10岁出头的小姑娘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天,谈人生,谈过去,都是肺腑之言。而相比于她的五个孩子,满脑子都是金钱、利益、工作…,不但没有耐性听老母亲的话,还认为是因为老年痴呆导致记忆模糊,胡乱之言。当确认床垫被找回,有几十万欧元的时候,他们没有反思自己对待老母亲的态度,一心扑到钱上,商讨如何分配母亲毕生的积蓄。
整个故事较平淡,但中间的小插曲及结尾的小高潮可以让观众内心有波澜,是基于对人性思考之上的。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曾猜想结局会是外婆和小女孩一起找到了床垫,外婆选择把钞票捐出去用于公益事业。看完之后想这样的结局可能少了些母亲对亲生儿女不求回报的爱吧。但是不是会多些教育意义?引发观众对另一方面的思考呢?还需要结合瑞典的人文关怀再下结论。
一个古板的老太太把一生的积蓄-—一百万欧元都藏到了她的旧床垫下面,可是这个床垫却被不知情的子女们嫌太老旧,扔了。当子女们得知真相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浪,全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找床垫行动。就在这时,子女中经常被哥哥姐姐们称为傻子的小儿子,给电台打了电话,用5万欧元悬赏里面藏有百万欧元的床垫,此时全国的人们都开始疯狂的找这张藏有百万欧元的床垫,古板的老太太也因此受邀参加电视台节目讲述床垫金额的由来。最终,在全国人都积极参与的情况下,老太太一家是否能如愿的寻回床垫呢?
——你觉得你死了之后会怎么样?
——我觉得不会怎么样
——也许转生成别人再回来
——像是总统啊或者歌手
——也许是个残疾人,或者流浪汉
——不会吧
——或者变成科隆回来了
·············
——变成比你现在更好的东西
——这不存在
——OK
——除非变成年轻的我,而且会飞
——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已经知道之前做过的错事,所以你可以在第二次人生中改正它们,
——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是错的事情,
——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这一次你已经知道每个人都在想什么了,所以你知道他们是不是说谎,是不是喜欢你,或者他们是不是在床垫里面藏了私房钱。
——相信我,你不会想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他们说的话就已经够糟糕了
最后他们找到了床垫,有了一次重生的机会。你们知道后来会发生什么。
什么都没有发生!
《床垫里的百万欧元》是一个喜剧故事。
故事写一个80岁的老人把毕生的储蓄藏在了床垫里,床垫被儿女们卖掉,最终又找回来的故事。
第一个馅饼:
儿子是个不得志的人,找不到工作也丢了老婆,只能跟母亲住在一起。这天母亲买了一张彩票,让儿子一起看电视开奖,不料中了奖,头等大奖。
就在儿子欣喜若狂的时候,孙女揭开了谜底:那是上一期的中奖号码,是奶奶专门按那个号码买的,现在是开奖回放。看着儿子的表情,全家老小8人笑翻了天。
原来,这是一个假馅饼。爱尔兰式幽默。儿子太缺钱了,家里人逗他玩的。
第二个馅饼:
母亲就要过生日了,儿女们把母亲家装扮一新。母亲却忧心仲仲,原来,被儿女们处理掉的床垫里,藏着母亲一生的积蓄,100万欧元。儿女们闻听大惊失色,并立即开始行动,此举惊动了全国,次日就有1500个寻找床垫的人,涌向各个垃圾堆。
床垫很快被找到,但是里面并没有100万,区区680欧元而已。
原来,这又是一个假馅饼。看来一万公里以外的人,也和我们一样,都是酷爱钱的。
第三个馅饼:
就在全家老小沮丧失望,一致认为母亲是老糊涂了,脑力不清,应该送进养老院的时候,契机出现了。
母亲固执地认为,已经找到的不是她的床垫。于是孙女独自一人出门,居然跟在一个流浪汉的后面,找到了奶奶的床垫,并且把它拖回到了家里。这里这个关键情节的设置显得有些勉强。毕竟把这个“找到了藏着百万欧元的床垫”的剧情支撑点,交给一个13岁的小女孩,随随便便地完成了,显得突兀夸张,可信度不高。
当然,这或许正是编剧的想法,怎样找到床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找到了。圆满。
天上终于掉下馅饼来了。对于儿女们来说,即便母亲最终说“里面并没有100万,只有几十万。我这样说,只是想引起你们的注意。”
这也不影响什么。对他们来说,从来不知道的宝藏露面了,出现了,这就是他们的大馅饼。他们共同的大馅饼。
一出喜剧。喜剧的背后,总是有着淡淡的伤感。
全家人都看不起的小叔子,是真心想让老妈开心,虽然屡次马屁拍到马腿上。惦记着老妈遗产的哥哥姐姐,来给老妈做寿时也是买了老妈喜欢的物件,付了舞男的费用。找到床垫时一家献宝也是问老妈“are you happy”.
谁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但也没那么坏。
小孙女是最天真善良的,见过锱铢必较的成人吵架,也见过荒诞的垃圾场竞赛,最后一个镜头的笑容应该也是这么想的吧。
1.太早洞察人情冷暖是件痛苦的事情吧,结尾最后小女主人公艾玛在思虑之后露出一抹温暖的微笑或许是导演的一丝善意,终归这是一出喜剧;2.一百万欧元引发的垃圾场观光旅游团令人忍俊不禁,城市的落败一隅在艾玛的涉足后得以窥视;3.艾玛是个善良的姑娘,让人如同她的外婆一样,希望看到她长大后的模样。
“386本犯罪小说 46本电话簿 22年的报纸 挂历 生日卡片……7百万张中国菜外卖单 8百万张巴士票 从1954年的第一本教科书到1996年的最后一张毕业证书 全部这种垃圾 全都送回回收站了”我也爱收藏一些东西,一些我妈认为是垃圾,但是对我来说特别有意义的东西,比如说满满两箱子的纸条、日记、星星、千纸鹤、几幅画和几本课本,还有发卡、手链、珠子、小瓶子、手工、娃娃等等,我把它们当成我生命的痕迹,它们有着故事,搬了两次家一个都没有弄丢过。钱很重要,但是有一些东西比钱更重要。
喜剧包裹的冷漠故事,或许对于有钱和没钱,各个文化都有一样的心思算计。展开一些,虽然小女孩作为纯真的代表,但周围亲人全是另一副模样,谁知道孩子成年后会不会也成为那个样子?要知道大人们也是从纯真走来。片子节奏较慢,适合喜静的人。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破旧床垫可以一夜间换新,破损亲情却需要时间去修复。小女孩意外走进废墟的片段宛如塔可夫斯基附体,也是最喜欢的一段摄影。配乐轻松诙谐,剧情短小精悍,“人生就是一缕轻风”。
看到最后也无法去感受到片子里的亲情温暖 一个个见利忘义六亲不认的子女 那一张张丑恶的嘴脸 如同电视上找到了假床垫嫌弃里面没钱的那个人一样让人生厌 终究还是过不了信任这一关 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和家人相亲相爱的家庭 虽然我们没有那几十万 但也很幸福。想爷爷奶奶了。小女孩太美 加一星。
我给这个电影打“英国”标签是不是要被揍。不过为了归类简单吧。这个电影对于现在的我已经是难以下咽的地步了。平静的纪实电影。啧。也不至于说它差。就是,没意思。让我想起阿尔•帕西诺的《曼戈霍恩》。
我一直很喜欢这类以小见大的电影。经济危机大背景下的小城风貌,贫穷家庭的生活插曲,有点讽刺和荒诞的意味,但更多的还是回归家庭的温情与美好。角色与故事的设定,总能让人联想到《内布拉斯加》,但后者更为荒凉破败。
所以成年人的快乐和齐心协力都是建立在有钱的基础上的么?小姑娘真的好看,帽子也好可爱啊!
人美心善外孙女最后一笑意味深长,人不会轻易改变,人生重新再来,也未必会有区别
是悲剧啊
我说实话我喜欢这种电影,因为我能感觉到真实的生活感觉,家庭成员相互认为对方是笨蛋,但又爱着对方,愿意为之付出,每个个体都又有着自己的困扰和孤独……
小女主很美很动人,摄影也真的让我眼前一亮。应该不能算是一部家庭温情喜剧,也说不上有多治愈,但这部电影的那种感觉却完全地抓住了我,那种感觉是冰冷的温暖,是无谓的美好。就像是你终于得到了你所追求的东西之后对自己内心的那句疑问——“然后呢?这就是我想要的吗?”,结尾小女主独自坐在屋外望着车流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心情,于我,无限共鸣。
所有的矛盾并没有解决,第一,打扫卫生像是一次不动产清算,一种精神胁迫;第二,一家人的亲密度是建立在一百万欧元遗产的前提下,最后的合家欢反倒让人脊背发凉;第三,大儿子并无悔悟之心,只不过孙女给了一个机会下台。综上所述,别指望养儿防老,有钱就要花掉,实在钱有多,用钱换取尊重,也无妨。
老人和子女的角色关系及真伪莫辨的“寻宝”主题让人联想到『内布拉斯加』,但从配乐,色调到整个气质都是浓浓的爱尔兰风情,对经济困境下家庭和亲情的表现带着清爽,现实而暖心的美。在垃圾场寻找百万欧元的设定似乎是再直白不过的隐喻,电影却可以在轻松中回味良久。
挺冷的故事
如果再给你一次重生的机会,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那是错的。
CCTV6国配版,悲喜剧,剧本精妙发人深省。由寻找床垫里的巨款引发的一出啼笑皆非的闹剧,凸显出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爱尔兰(乃至全世界)对养老问题的忽视。故事有些《钦差大臣》的讽刺意味,整体效果却温和许多(特别是小孙女的清新表演让人顿觉治愈),人们就像中彩票一样轰轰烈烈开始“寻宝”,到中段急转直下泼冷水式的互相埋怨,再到峰回路转最后皆大欢喜的收尾,其实更多的还是让人思考——为什么钱可以有这么大的魔力?独居老人应该如何安度晚年?家人之间为何尊重和理解是这样困难?为什么子女和年迈的父母渐行渐远以至于要互相摆脱?究竟是钱重要还是亲情重要……所以最后的“合家欢”理应不是导演的目的,最后钱能否找到其实也并不是最重要的,这些实实在在待解的生活难题才是最该让人深思的。
Emma是个善良的姑娘,让人如同她的外婆一样,希望看到她长大后的模样。看到艾玛最后思虑下露出一抹温暖的微笑,在结尾的吉他配乐中泪眼汪汪
吉他配乐大亮点. 刚开场女主赫敏既视感.
人性复杂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