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赎罪

战争片英国2007

主演:詹姆斯·麦卡沃伊西尔莎·罗南凯拉·奈特莉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兰达·布莱斯哈丽特·瓦尔特朱诺·坦普尔阿尔菲·艾伦帕特里克·肯尼迪彼得·怀特瓦妮莎·雷德格雷夫萝玛拉·嘉瑞

导演:乔·赖特

剧照

赎罪 剧照 NO.1 赎罪 剧照 NO.2 赎罪 剧照 NO.3 赎罪 剧照 NO.4 赎罪 剧照 NO.5 赎罪 剧照 NO.6 赎罪 剧照 NO.13 赎罪 剧照 NO.14 赎罪 剧照 NO.15 赎罪 剧照 NO.16 赎罪 剧照 NO.17 赎罪 剧照 NO.18 赎罪 剧照 NO.19 赎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5:02

详细剧情

1935年夏天,来自一个宽裕的英国小康家庭的13岁的少女布里奥妮(斯奥里兹•罗南 饰)刚刚开始尝试写作,想象力丰富。一天,她暗中发现仆人的儿子——罗比•特纳(詹姆斯•迈克沃伊 饰)和她姐姐塞西利亚(凯特•奈特莉 饰)之间有暧昧关系,而且发现他给她写了一封充满情色意味的情书。布里奥妮丰富的想象力虚构着各种可怕的事情,浮想联翩。当她的表姐罗拉被强奸后,布里奥妮相当肯定她看到是罗比做的,这次指证使罗比蒙冤入狱,留下伤心欲绝的塞西利亚。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出狱后的罗比和塞西利亚都投入了保卫祖国的战斗,布利奥妮放弃到剑桥升学成为一名军队医务人员。没有人能理解她的做法,只有她知道她怀揣着巨大的秘密和自责。她鼓起勇气,想把这秘密解开,能真正赎罪和得到宽恕。然而,世事幻变,出乎布利奥妮的预算。

长篇影评

1 ) 一部很讲究的电影

正如《看电影》审片室的点评一样,[赎罪]把艺术拍的很商业,在看过第三遍后,较之前的体会更多了些,也更加赞叹导演在各个环节的处理,让这部气质上很文艺的电影看起来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一部上乘的影片,必然注重细节的表现。[赎罪]的七项奥斯卡提名也可见其在各个方面的出众,虽然只获得了最佳配乐的奖项(实至名归),但对于一部英国影片和资历尚浅的年轻导演来说已是难能可贵了,更何况已有威尼斯开幕影片、金球奖最佳影片的殊荣在前。

这里不谈长镜头和主观视角与观众视角的并叙结构,只谈一些细节上的处理。在细节上,[赎罪]让我感受最深切的就是它的讲究。影片中虽然融合了很多种表现手法,但并不显得杂乱突兀,这里面就需要大量的细节来完成起承转合的任务,而这也正是导演的功力所在。

先来看看视觉方面,前半部:晚宴前香奈儿广告似的西西莉亚的那组镜头;考究的墙纸背景前暗影中的布里奥妮就像一幅古典油画;罗比在浴盆中抬头仰望天窗上飞过的战机;庄园外景中如童话般的阳光和色彩;夜晚寻人时山头的手电和近境处的布里奥妮;罗比回来时西西莉亚一家人在门前的站位等。后半部:丛林中阴霾过后的短暂阳光;废墟中人和场景的关系;河中倒影出飞过的战机;海港酒吧中黑白银幕前的剪影;下避难所时的大仰角;花丛中的逆光的罗比;遇到老妇人(母亲的意象)时亦真亦幻的模糊处理等。多处逆光的处理、人物走位路线的设计感、构图的张力都让人赏心悦目,百看不厌。每一个角度,每一个镜头都异常的讲究,你甚至可以感受到导演在拍之前脑中已构筑了宏大完整的影像,才能有如此的掌控能力。更有意思的是,你如果多看几遍会发现差不多每种表现手法都会有呼应的地方,相当耐人寻味。

影片的音效处理同样妙不可言,如像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不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的。影片中,音效与镜头的双重剪辑,营造出虚实结合的效果,打破了台前幕后,也打破了时间与空间,背景的配乐常落在现实的音效上,如开始阶段急促的钢琴背景配乐接上剧中西西莉亚的轻轻一撩;又如小布里奥妮最后一个特写时的打字机配乐收尾正好落在四年后罗比的打火机声响上;闪回时的时光倒流;最后一幕时倒带的声效等,这些在音效和配乐上的用心赋予了影片更多的情感和趣味,饱满而有力。同样的,你会发现很多音效的处理也是两处各有呼应,建议大家再看的时候可以留心一下。

最后再提一点结尾处老年的布里奥妮,虽然只是一番独白,但她的表演却着实为本片煽了一把情,看着她不安的眼神,微颤而紧皱的嘴角,欲言又止到最后坚定淡然,让人禁不住心酸了起来。

2 )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看〈赎罪〉

看完这个影片后脑子里居然始终挥不去那个五分钟,来回看了三遍,除了震还是震,当然不是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而是沿着詹姆斯`麦克沃伊的视角体验,从蓝灰色的天空,到游乐园废墟中缓慢转动的摩天轮,再到那些伤残兵的各种表情,太末世太末世。起初看这段牛逼闪闪的长达五分钟的长镜头时并没有意识到是敦克尔刻大撤退,然后便疑惑着到底是我眼睛有问题还是乔`怀特没有拍好,也许更可能是麦克沃伊自始至终苍白而严肃的脸,没有半点即将冲出地狱看到光明的兴奋与喜悦,有的只是仿佛最终审判之日即将到来的黎明前的黑暗。果然当天夜里麦克沃伊死于败血症。其实赎罪里的宗教态度是很复杂的,就好象敦克尔刻大撤退其实是一艘真正的挪亚方舟,但麦克沃伊和凯拉`奈特利最终都没有看到。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在那经典的五分钟里有烧圣经的镜头,黑皮金边,纸张在火堆之上随处飞舞,配上背景的废墟,怎么看都是上帝不在,末世到底。被冤枉成强奸罪而被迫奔赴战场的麦克沃伊和为了能有机会与爱人见面当上了护士的奈特利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救助,而一个死于敦克尔刻大撤退的最后一天,一个溺死在隧道里,理应得到救助的人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归宿。
而更残忍的是,从麦克沃伊被带上警车上之后,尽管影片多次拍到了他们两个的重逢,热吻和欢爱,但这些都不是事实,全部是妹妹Briony的想象。
是的,这个电影从头到尾都是双重的,一重是妹妹Briony对她所看见的东西作出来的臆想(也就是她后来写下《赎罪》这个故事本身),而另外一重就是真正的现实。而妹妹Briony的臆想并没有随着麦克沃恩被带入警车之后终止,而是换了一个地点换了一个名字换了一个年纪继续。只是这次没有了嫉妒和恶意,而是充满着所谓的忏悔。而这里就进入了另外一个宗教命题——赎罪。《赎罪》里一方面宣布上帝已死,在另一方面却又继续试图求索犯了错之后是否可以得到补救。

Briony对待麦卡沃伊的感情其实是很畸形的,她13岁就爱上了麦,恐怕还要更早,当误以为麦和她姐姐有奸情后,就萌生出很复杂的感情。Briony是有洁癖的,同时还有那种作为一个未成年少女对成人世界理所应当的厌恶,和对一个拥有成熟身体女人的憎恨和嫉妒。从后来有一段她坐在列车里的情节就看的出来,列车的阴影一阵又一阵的投在她的脸上,把Briony压抑,内向,忍耐同时又阴郁的性格照的一览无余。
其实如果能再仔细想想,那个夏天晚上的事情真的是Briony一个人导致的吗?那个夸奖她"干得好"放在她肩头涂着红指甲的手,还有这个故事里最没有得到惩罚的罗拉和巧克力厂商人,Briony只是把所有的罪一个人览下而已,当然她自己是不会意识到的,这样一来赎罪的解释就变的很通顺了,Briony在不经意间扮演了一次耶稣的角色。因为赎罪的意义源头其实是耶稣代人受罪并把罪赎掉。

顺便提一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Briony身上修女的气质非常明显,同她姐姐放荡的风尘气形成强烈的对照。甚至她最后用来赎罪的手段——做一名护士,第一前线的医治伤员也是耐人寻味,你当然可以认为这是她希望有机会可以遇见麦,但这之外显然有点别的什么意思,顺便说一句二战期间的护士制服和中世纪的圣徒斗篷实在太象了(都是红蓝两色)。而且看到结局我有理由相信Briony绝对终身未嫁并保持处女之身。
当看到罗拉和巧克力大富商幸福的步上婚礼殿堂的时候,这桩事件的始作俑者的幸福姿态在我看来是对拼命在那赎罪的Briony最大的讽刺。
这个罪真的赎的掉么,或者说,她真的值得这样去赎吗,恐怕是Briony的一相情愿。
“杀戮有时,医治有时”,最先看到挪亚方舟的人也未必会得到救赎。
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得到。

3 ) 佳片有约对《赎罪》的介绍词,写得不错。


在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上,选择了一部英国电影作为开幕影片
有人说,这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影片,有最唯美的诗情画意;
也有人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
所有的美好都被硬生生撕裂呈现在面前。
这里有古典的华丽和惊艳,也有现实的残酷和悲凉,
如果说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
那么假如有一天,这个撕毁别人美好的人,后悔了
希望获得当事人的宽恕和原谅
她能够获得救赎吗?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影片,是英国影片《赎罪》
一部典型的英国电影,会包含着什么桥段呢?
一部典型的英国故事,又有哪些标志性的内容呢?
这部《赎罪》,几乎包含了我们对英国电影所有的期待
这是一部到处弥漫着英伦气息的影片,这是一部最应英国气氛,最
英国面孔,最英国的故事
很多英国电影都散发着一种乡间庄园的气息
那里有华丽的陈设,精致的茶具,到处洋溢着优雅的气息
如果说英国的城市总是在下雨
但是对英国贵族来说,在他们的乡间别墅里,在庄园里,他们可以
得到明媚的阳光,也许是偶尔的一瞬间
他们可以在那里举办宴会,可以狩猎,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
英国的庄园,就像英国的一个小社会
那里有同样的严明等级,同样的各色人等,同样的各怀心事
《赎罪》的故事就开始于1935年,应该乡间的一个华丽庄园里
这里是布利奥尼和姐姐塞西莉亚的祖辈给他们留下的宅邸
午后的慵懒阳光投射在开阔的草坪上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尽善尽美
可谁也想不到,会有残酷的事情,
会在这个近乎唯美的小世界里发生
但是它就这么发生了
相信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
一定会被那个穿着白裙子的,古灵精怪的小姑娘所吸引
爱尔兰的小姑娘西尔莎?罗南
出演《赎罪》的时候几乎和片中角色年龄相仿
这也给她刚刚开始的表演生涯
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高峰
布利奥尼这个既早熟有幼稚的角色
为她获得了奥斯卡年度最佳女配角的提名
同时,金球奖等十几个有分量的电影奖
也把最佳女配角给了这个小姑娘
问到怎么能演好这个角色的时候
小姑娘坦诚地回答到,我跟她年龄相仿
只需要把自己变成她就是了
包括西尔莎?罗南,扮演的13岁的小布利奥尼
影片中出现了三个年龄段的布利奥尼
受到英国传统戏剧的影响
英国电影历来有群像电影的概念
也就是说,电影中的每个角色,无论主角还是配角
每个人身上都有丰富饱满的性格
每个人的表演都会很出彩
在当今影坛,谁被认为是最有古典气质的人?
答案就是《赎罪》中扮演塞西莉亚的凯拉?奈特莉
凯拉?奈特莉她一次一次在银幕上扮演了
具有优雅气质的应该女人
她最爱看的是上个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电影
她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活在现代的古装英国女人
片中凯拉?奈特莉扮演的塞西莉亚
在晚宴中穿着的那条绿色晚礼服
被影评界称为史上最惊艳的电影服装
甚至有很多人在看完了《赎罪》之后,念念不忘的
竟会是她那条翡翠绿的长裙
赎罪的造型师设计这条裙子的原意
是为了突出这个人物敏感容易受伤的性格
所以哦用真丝的质地,做了这条裙子
除了能够展现出裙摆的飘逸和轻灵
真丝的脆弱质感也想塞西莉亚和罗比刚刚迸发
就被残忍撕裂的爱情
扮演罗比的青年演员,詹姆士・麦卡沃伊
则是近几年银幕上最具古典气质的男演员
很多观众惊叹,近几年来英国的银幕上
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这样迷人的新星
拍摄《赎罪》乔・怀特第一时间想起了麦卡沃伊
当我读到他有一双乐观的眼睛这句话时
我立刻想到了詹姆士・麦卡沃伊
他确实有这闪烁充满希望的眼睛
总是能看到光明
出生于苏格兰的麦卡沃伊,身上透着一种
老牌英国绅士的古典做派
尤其是他那双顾盼流离的蓝眼睛
为了演好《赎罪》
他很快地掌握了上世纪40年代的英伦腔
对于他这样一个苏格兰人来说
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而《赎罪》这部电影,麦卡沃伊前前后后只看过两次
因为他对戏太过投入
尤其是面对着他深爱却不能相守的赛斯利亚
他总是在导演喊停后,任然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
英国历来也有把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传统
《赎罪》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与别的小说不同,赎罪曾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难改编成电影的
小说之一
洛杉矶时报的专栏是这样评述《赎罪》这部小说的
“《赎罪》是当代最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
这部小说更多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和意识
文字的优势是影像所无法表现的
因为它实在是包含了太多人物内心的独角戏”
而究竟电影是如何忠实而精彩的再现小说中的文字的呢?
而当电影把小说忠实地搬上银幕的时候,
电影还做到了小说中文字做不到的事情
《赎罪》的故事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笼罩下的欧洲,
罗比蒙冤入狱,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监狱中的罗比选择了参军,期待着在战场上能建功立业
去换回他清白的名声,用荣誉去配得上塞西莉亚的爱
1940年,被派往法国战场的罗比,
经历了二战史上最著名的敦刻尔克战役
在表现罗比参加敦刻尔克撤退的情节时
小说《赎罪》用了几十也得篇幅,写了战争的残酷,颠沛流离
但是电影《赎罪》35岁的导演乔・怀特
用了一个完美无缺的长镜头,展现了这非凡的一幕
这个4分52秒的镜头,是今年来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震撼人心的一个镜头
虽然没有流血和枪战,但它却具备着
更强烈的视觉冲击
场景中共出现了2000多个群众演员
摄影机的移位也长达数千米的距离
整个镜头,充分表现了人们焦躁 思乡 绝望的情绪
以及战争的残酷
为这个二战背景下发生的故事,增添了几分厚重和苍凉
一个人要经历怎样的炼狱和煎熬才能获得救赎
接下来,就让我们和布利奥尼一起,穿过时间的甬道
回到1935年的英国
那个洒满阳光的夏日午后

4 ) 只有哀艳的战火是真的

推荐理由:整部电影哀艳的质感,以及片中那个近五分钟的长镜头。 片 名:《救赎》 导 演:乔•怀特 主 演:凯拉•奈特丽,詹姆斯•麦卡沃伊 出品时间:2007年 奖 项:第六十五届金球奖最佳影片,第八十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 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 愁云惨淡的敦刻尔克。 有营火,有口琴,军官近距离射杀战马,旋转木马上坐着酩酊大醉的士兵。 士兵们群殴、纵酒、策马驰骋并发出印弟安人那样放肆的呼啸声,或者什么也不干,只是坐在车边茫然地搓着手,等待。 穷途末路中的等待。 《救赎》中这个致命的长镜头,它拍出了末世之感,以及末世的溃烂、崩塌和绝望。 而你知道,绝望的气质与狂欢,从来都有点相像。 其实是一部地道的文艺片。 文艺得简直要令我想起亦舒的小说来,比方说《连环》,也是庄园中性情迥异的一双姐妹,间中还有一个下人的儿子。不过,当然,那是另一个故事了。 《救赎》讲,妹妹布莱尼年方十三,已写出第一个剧本,日常以文学家自居,连步态都透着股文艺女青年的自命不凡。 姐姐塞西莉亚与管家之子罗比互萌爱意,终于在藏书室中暗通款曲,不料被布莱尼撞破。 而就在当晚,寄居此地的表姐罗拉被强奸,于是布莱尼毫不犹豫地指认了罗比,令他蒙冤入狱。 之后不久,二战就爆发了。 大概所有的战争都具备类似的效果,即,导致更多仓促的婚姻,仓促的死亡,还有仓促的成长。 同样地,战争使布莱尼变成了一个成年人。 她失去了锋芒,失去了十三岁那个炎夏,面孔上那种决然、傲慢、咄咄逼人、但同时又在渴望着什么的表情。 简言之,她不再锐利,她变钝了。 大概是出于对那次伪证的悔悟,布莱尼放弃了进入剑桥的机会,转而做了军队的护士——想做点真正有用的事。 但是,要等到一个少女明白在她的幻想世界之外其实另有天地,实在太迟了,至少,对于塞西莉亚和罗比的爱情来说,太迟了。 要知道麦克白夫人即使不断洗手也洗不清她的罪,因为她所做过的事,已经成了。 令我动容的是那一幕—— 清晨,法国西部曙色初动的灰蓝色原野,罗比将信件贴身揣好,低下头按一按自己腹部的伤口,它没有出血,也没有愈合。 他皱着眉头,叹气,吸一口烟,望了望远方。 配合那不知所起的薄弱的口琴声,鸟鸣,还有野地里浮动的淡蓝晨雾,真像一首诗。 正是在这里,我知道了,罗比永远也回不去塞西莉亚的身边。 一切都始于那个炎夏,躁动不安的午后。 他们曾经那么年轻,负担着夏日炽烈之光,还有自己内心复杂得不知怎么样表达才好的感情。 我想我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最顶尖的侦探小说家都产于英国,像柯南道尔,像阿加莎•克里斯蒂,因为,英国人这样精致、隐忍而又暗流涌动的人性,其本身实在就太像是一个案件了。 《救赎》在第八十届奥斯卡上鲜有斩获,只到手一个最佳配乐奖。 然而大可不必墙倒众人推,即使它不敌《老无所依》的沉郁,或是《血色将至》的酷烈,至少我们得承认它的诗意。 可以说,正是这种诗意造成了障碍——片中不断的闪回,迭章复沓的叙事方式,主观视角与全能视角的陡然切换与穿插,实在很容易激怒观众。 但是老实说,这个交织了误会、嫉妒、回忆、痛悔、虚构和书写的故事,除此之外,还能如何陈述呢? 十三岁的布莱尼坐在警察面前,斩钉截铁地说,“是的,我看见他,我亲眼看见是他”,带着紧张,带着残忍的快意。 人之所见,皆是人所以为见。 从来就没有什么真相,只有曾被接受或不曾被接受的错觉。 所以,即使布莱尼为此赔上她终生的书写和终生的快乐,也无法改变现实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 法国,敦刻尔克,罗比茫然地游荡到一幅大银幕前,望着电影里男女主角的拥吻,他悲哀地掩住了自己的脸。 英国,巴勒姆,塞西莉亚正以吻封函,将情书投进红色的邮筒。 他死于败血症,她死于空袭。 而在这对情人急促并且戛然而止的生命里,从来也没有幸福的结局,只有哀艳的战火,是真的。 2008-3-9

我的公众号:逍遥兽

5 ) 爱的狰狞与罪的延续

比喻是危险的,爱情源于一个比喻。
我一向膜拜于昆德拉语言的犀利,《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这是我很喜欢的一句话。它暴露了一些爱情轻浮夸张的面目,在看似天高云淡,心心相映的爱之原风景里,处处埋伏着背叛与离别的狰狞。回头再看那些打动人心的美丽比喻,于是都变得轻描淡写。
所以,一开始就充满地动山摇般劫难的感情,那当然会更加沉郁着生活坎坷的经历。
同样是关于战争中离别爱人的主题,这部影片让我想起冷山镇的英曼和艾达,想起蓝桥上的玛拉和罗伊。在苦苦等待中呼唤回归的爱情,在触觉上总是冰冷的。而《赎罪》这个片名,似乎也是那场战争背后人类无尽伤痛和自省拯救的隐喻。

乔怀特的片子总是让我觉得有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唯美气质。就像是一幅幅色彩丰韵的油画,视觉是如此的清新艳丽,于是在那样明快的节奏下,我们便有了那个夏日的午后——陶瓷的水壶掉进水池,蜜蜂在窗前嘤嘤。柏莱尼情绪翻涌的注视着窗外暧昧的男女。
回迭的镜头以妹妹的视角重新闪现了她的心理。阳光从窗外透进,暑气浓郁而安静,然而庄园池塘旁的那一幕,如蜂刺一般扎进了这个敏感少女的心底。
于是也就不难解释了,柏莱尼后来夹杂着半边清醒半边憎恶的谎言的真实目的。那是一场微妙的因爱生恨的化学反应,在那之前还有一场相关的试验——试验的内容在如今的电视肥皂剧中曾无数次的出现过,她以寻死的方式检测他的爱意。
荷塘底的水草茂密,缠绕着少女的身体,她注视着向他游来的男人,微笑里隐隐透着欢喜。在岸边的野花丛中她追逐生气的他,她居然天真的以为自己达到了目的。
爱之深沉,恨之真切。莎士比亚笔下不是也有个掐死了自己妻子的奥赛罗将军。
所以,我们相信,在那个夜晚,柏莱尼其实看清了一切。
她之所以变得狠毒,是因为她品尝了什么叫做嫉妒。

柏莱尼是难堪的。她能控制她的小说和剧本中的男女主人公相爱却无法控制真实的生活。那些在她看起来不洁的东西和画面,比如姐姐在罗比面前的湿身裸体,比如那封拿错了的信,再比如罗比把塞西莉亚“钉”在书架上,那个犹如耶稣受难般隐晦的性爱造型,无不在以先验的方式确定了她想象中的“真相”——你必定是有罪的男人,你必须受到惩罚。
Yes,I saw him,I saw him with my own eyes。柏莱尼一遍遍的回答。
原本对罗比淡淡的少女情怀一瞬间变得如此狰狞可怖。这是爱的开始,也是罪的起源。
那个午后,一切发生的这样仓促。

我无疑是喜欢塞西莉亚的,她以真正的,倾尽一生的爱情去回报一封内容猥亵的信。我相信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有足够的机敏去分辨出那些猥琐字眼中的真情,更不是所有的女子都拥有为一个“有罪”的男人与家庭决裂的勇气。她更是深情的,如果不是那场该死的战争,明天的明天之后,他和罗比的重逢,也并非什么遥不可及的憧憬。
沙滩上的长镜头雕出了那幅雄浑苍白的浮世绘,在绝望而末世的史诗气质里,犹如在海风里带着血腥味即将凋零的玫瑰。
敦克尔刻大撤退,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战略转移。他保全了欧洲大陆上疲惫虚脱的士兵,但却没有来得及保全一段因为战争而苦苦挣扎的爱情。隔海相望的死亡,恋人们遥远而触不可及的苍白梦境,一回想起来总会让人心痛不已。
最关键的是,柏莱尼对于自己,对于姐姐和罗比的爱,从此再也没有任何能够挽救的契机。

“I gave them the happiness。”
面对镜头,老年的柏莱尼的声音在颤抖。
岁月的流逝依然没有让她积攒足够的勇气,除了编撰一段美好来表达她的抱歉,在战火纷飞的那段日子里,她仍然不敢走到姐姐公寓的橙色围墙下,说一声,“赛西莉亚,对不起。”

那个午后发生的一切,让她一生似乎成了一场祈求宽恕的漫长仪式。她放弃了剑桥大学,她选择了军队护士的职业,受伤的士兵让她一次次产生幻觉,后来,她还用一生来进行《赎罪》小说的书写。
的确,对善良的人来说,罪是延续的,它在生命中的纠缠,犹如带着毒刺的藤蔓,无奈之下只能希翼以生命来赎取心灵片刻的安宁。正譬如陀斯托夫斯基《罪与罚》中杀了老板娘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那种无法解脱的罪孽感,让他最终只能妥协于终身的苦难。
对于柏莱尼来说,她一直都很认真的清洗着自己曾经的过错——在我看来,她在意识到罪的刹那,她已被原谅。路加福音里说,若懊悔,便宽恕。一个十三岁女孩的心计和出于无知的邪恶,我想只能归罪于爱情本身带来的歧义,而无须承担更多的罪责,也无须遭受更多的惩罚。其实真正应该赎罪的,是那对在通奸几年后还若无其事结婚的男女,是在树林里杀死大批孩子的刽子手们,是发起让全世界九千万人丧生在绞肉机一样战争里的战犯。
只是柏莱尼的自省和救赎,让我看到了波德莱尔所谓盛开在人性之中凄美的 “恶之花”,那才是人类对于自身罪恶的唯一的拯救方法。

爱中的灵与肉,罪中的恨与罚。故事百转千回之后嘎然而至的死亡,依旧是阐述了没有毁灭就没有悲剧这个不变的真理。
无论是那个晚上亮绿色的连衣裙,落在门毯上银色星星的头针;还是最后分别时海边小屋的明信片,消失在街角那红色的十九路公车——爱情,即使最终逃脱不了生离死别的宿命,却也不总会以狰狞的面目反复出现。爱情的过往里遗失的美好,总是让人缅怀它的壮烈。
只是再恰如其分的爱情也敌不过时间的交错,敌不过战火纷飞时的折磨。也许《铁达尼号》的船员会说,一起在天堂里,那是比罗丝和杰克一个长命百岁一个呆在冰冷的大西洋底更美好的结局。可是渡边淳一的那杯渗入了氰化物的毒酒,却依旧让旁人为那对在冰天雪地里冻结在一起的爱人的命运而唏嘘。
只是死亡与永恒,那早已是爱情中另一个沉重而高尚的命题。

http://vincentzhangyue.blogbus.com/logs/17675964.html

6 ) 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于是,亚伦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行了”(利未记16:34)。于是祭司真诚地向神表示悔改和坦白,杀死或奉献适当的动物常常在祭坛上作献祭,先为自己“赎罪”,然后为他人赎罪。这便是片名《atonement》的出处。

罪人承认死亡是对罪孽的处罚,但是另我严重困惑的是,布里奥妮声称希望通过自己的第二十一部小说来还原一切,试图达到赎罪的目的。可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呢?那无疑不是罗比与塞西莉亚,这两位命中注定只有下辈子才能在一起的恋人,终其一生只有在书房中那段不算充裕的激情时光,并且没有达到高潮。他们是真正的受害者,用受害者的生命来做为祭品?这个玩笑就开大了。

那无疑也不是布里奥妮那个风骚的姐姐与她巧克力大亨老公的生命。这对钟情于婚前性行为的夫妻最后活得相当滋润,在体面的教堂里举行体面的婚礼,并且向我们证明了巧克力真的有催情作用这一真理。

至于布里奥妮自己本人呢?我只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妪在直播现场作出痛苦的表情,诉说着自己内疚的心理。可她不是还没病危吗,她不是患上了轻度老年失忆症——能够从某方面帮助她解脱痛苦的疾病吗?是的,她是孤独,她是压抑,那又怎么样,不孤独不压抑她能成为作家?你以为仅仅凭从小的写作兴趣以及妄想症再加上一点荷尔蒙就能成为作家?宋祖德他是作家吗?所以我真的不认为布里奥妮失去了什么。

于是到了这里,被献上祭坛的生命究竟是谁的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好吧,这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没有人成为祭品,罪根本就没赎过。

任何破坏他人的爱情的行为都是件不可饶恕的事情,无论这样的行为是否打着年少无知、爱慕、嫉妒、误会的旗号。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布里奥妮有着充裕的机会去最大程度地挽回局面,正如她杜撰出三人重逢在塞西莉亚的出租房中所发生的遭遇战一样,罗比向她怒吼道:“难道你需要从十三岁到十八岁五年的时间才能明白自己的谎言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吗?”可惜她一直都没有这么去做。她悠闲地用了剩下的五十九年时间来出版了二十部作品,再用最后一本完结篇来表达自己的忏悔。这种跳跃的叙述方式就像那段描写浩浩荡荡的敦克尔克大撤退的长镜头一样,让我觉得真不怎么高明。

值得一提的是扮演童年布里奥妮的十三岁小演员斯奥塞·罗南,在书房遭遇一九三五年版的艳照门时,一双眼睛将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如同贯穿整部影片的插叙、倒叙手法一样,很好很强大。

毕竟这是金球奖的最佳剧情片,所以还是回归到电影之中吧。布里奥妮同学,你要么就别做这么龌龊的事情,要么就早点醒悟来改变一切,要么就沉默一辈子,要么就直接去死。当你发现一切都为时已晚,还要硬着头皮出版这么一本不尴不尬的小说,实在是让人感觉一点诚意都没有。

这是一段悲惨的无果爱情,不应该被你拿做题材写成一篇老年回忆录。你都七十七岁了,都到了这个时候,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

短评

给四星完全为了他们俩那个唯美的ml。

5分钟前
  • spielmann
  • 推荐

X教授和奇异博士的爱恨情仇。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直到最后一段独白真相,才觉得故事动人

15分钟前
  • Cherry
  • 推荐

华丽的无病呻吟

18分钟前
  • 艾小柯
  • 还行

那哥们死的时候,我哭了。。。

20分钟前
  • 大米粥
  • 推荐

小孩一旦因为无知而残忍,会让人心惊肉跳

22分钟前
  • Mr Lefty
  • 力荐

我非常讨厌这种自以为是的小孩子 如果是我妹妹 我一辈子不会原谅她 因为她的虚伪懦弱自我 即使用一生来赎罪也换不来我的原谅 听到最后那句"i gave them happiness" 彻底抓狂 好意思么 无语中……参入太多个人感情了- -

25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推荐

再次确认,一,我讨厌战争;二,我讨厌Briony类的早慧少女。

26分钟前
  • Bigteeth
  • 较差

他伸手抚摸了她曾跳入的水面。

31分钟前
  • 清蒸野菌
  • 力荐

“一个女孩子从卧室窗外看到了她不懂的东西,可是她以为自己很懂。”

36分钟前
  • Sophie Z
  • 力荐

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奈特莉的胸有多么地平!

38分钟前
  • 劳永逸
  • 还行

一段史诗般一镜到底的5分钟长镜头,两线人物无可盼望的战火消停和解时,那些暗恋、嫉妒、等待、坚持、煎熬、忏悔深埋了却来不及发芽。如果你来不及享受机位和摄影的变换,来不及欣赏美工和布景的诗意,那么至少可以花痴James McAvoy / Keira Knightley。

41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小女孩根本是个变态!比较无语..

44分钟前
  • 木木示言
  • 还行

可怕的萝莉。如果还有机会赎罪,那你的罪就还不够深刻,唯有你得不到你预想的救赎,赎罪才成为可能。音乐、剪辑、画面都不错,尤其给萝莉打的主题配乐很好,然而各方面也没有让人惊喜的表现,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看到片吧。

47分钟前
  • 不流ᝰ
  • 推荐

看五遍还是不够的一部电影,少年时代部分的背景相当漂亮,奔跑也很好看

50分钟前
  • 宋阿慕
  • 力荐

Find you, love you, marry you and live without shame.

5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文艺女青年害死人

58分钟前
  • 米苏尹
  • 推荐

有些话说了,其实你负不了责任

59分钟前
  • 桃凉凉的鸡
  • 推荐

其实最值得玩味的姐妹两个爱人的方式。稚嫩之爱是为了证明你爱我,我可以毫不犹豫拿生死当作赌注。成熟之爱是就算全世界都误解你,我也永远不会动摇对你的信任。于是妹妹一旦被伤害就会任性地反击,而姐姐却是那个一直等他come back的人。Stupid Child

1小时前
  • 木由
  • 推荐

打字机声是亮点。

1小时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