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电影中的代表作,改编自真人真事。桀骜不驯的青年劳勃斯.特劳德被判终身监禁,某日有一只生病的小鸟飞进他的牢房,在他细心呵护下竟然将小鸟医好了。他从此在狱中发奋研究,成为国际知名的鸟类学家。期间他要对抗过分保护他的母亲和粗暴的监狱长,也依旧不改其志,最后透过作家汤姆.加迪斯将他的传奇故事流传于世。导演约翰.弗兰肯海默以严谨手法诠释这个基本上相当静态的故事,虽然没有一般逃狱电影的紧张刺激动作,但气氛依旧紧凑动人。兰卡斯特充分掌握住主人翁的气质和感情,扮演狱友的特利.萨瓦莱斯亦十分抢戏。
前一天晚上去机场接人,就睡了五个小时,今日晚间放映自然疲惫。看到三分之一竟眼皮打架,这也自然,弗兰克海默素以节奏编排粗旷著称,通观其作品,即便如《战斗列车》和《黑色星期天》等类型制作,片长皆在两个小时以上。此片气质上,几乎与好莱坞隔膜,大特写与独白和长时段的情感积蓄甚至是反高潮的刻意间离。此信仰之深沉掘考,几乎与伯格曼相同。
剧作情感上有这样一个挣扎——兰卡斯特的学术才能与其罪犯身份,更有,在此处兰卡斯特并不是浪漫主义冉阿让式的“因轻微罪行而入狱”的蒙冤者;两条人命,是兰卡斯特无法缅怀和洗脱的过去,而这势必会削弱对其同情的合法性。兰卡斯特狱中著第二本书攻击监狱体制——抹杀囚徒个性从而助长新的犯罪——实际上指向现代社会的惩教机制:司法审判和惩戒场所的分化,并期待一种新的,良性的改造方式。这就抛出了此文本最机要之问题:从自然正当出发的现代的审判及执行其结果的机器,到底应该遵循哪一种原则?而任何翊赞司法审判程序的刑责,其目的,是惩罚还是改造?
在兰卡斯特攻击当前监狱管理制度“缺乏对人个性的尊重”时,观众陷入到这样一种法律实证主义的道德困境中:人的个性理应得到尊重,但服刑之人,应该失去一些“人”所具备的权利以赎渎罪恶。此处之“人”的意义及其权利的延伸,则是建立在启蒙理性的实践基础之上,它赋予了人无可剥夺的自身。如此,在中世纪黑暗的历史中,司法执行以惩戒和报复为目的,监禁则是抹杀了“肉体人”的“主体价值”。
经过启蒙运动和其后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中理性主义的发皇,人的主体性不可剥夺的价值规定了程序性的外在力量(法)所行使的,应该是不同于“惩罚”的“规训性”力量。市场社会的组织评价犯罪:一种僭越日常生产习俗的反劳作行为,因此改造的方法则是监中劳动,用贡献生产力来赎罪,此合理性的赋予者来自社会。由此,现代社会的监狱运行方式从古典的对主体价值的剥夺演变为了常规社会的“例外执行”——在例外状态中悬隔主体性,剥夺或折算作为等价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将其变为监狱这种“例外社会”中的“税收”。监禁——实际上是与日常社会同一政治身体的的另一种组织形式。在这样一种例外中,被裁判者需付出与自身罪行裁量对等置换的生产能效,从而获得从“例外”回归的奖赏,也就是“改造”的概意。
事实上,“规训”与“惩罚”大都同时存在,只不过在古典和现代两个评价层面中被分别突出了不同的侧面。启蒙运动后“天赋人权”的确立,实际上是为了辅助萌芽时期的工业革命,用更少的自然法“等价偿还”的裁判去保护更多的可用劳动力。如果福柯的《规训与惩罚》之标题,暗含着某种历史性的对于两个代系不同执行体系的解释的话,或许他将对应现代一边的“规训”放置在暗示古典的/前现代的“惩罚”之前,是因为谱系学的推理选择吧。
如此,兰卡斯特在片中的思考便可以理解——他由于专业知识,实际上已经在监狱中贡献了过剩的的生产力和知识材料,但他却没有得到从“例外社会”中的解脱。典狱长莫尔登仍旧秉持着前现代的监狱政治理念,导致年老的,没有生产力产出可供置换的自己仍旧服刑,实际上就是一种对于“大写的人”的内在性的贬值——在精神上受苦。
这本来是愤世嫉俗者的呼喊,但影片最后,弗兰克海默笔锋一转:服刑53年的老者面对最新的航空器波音707客机,凭借狱中的多年积累,详细地阐释了这一新生事物的各种参数,震惊众人。原本确立的对于兰卡斯特主体性的剥夺,被其强大的自我意志抗拒,在监狱中的顽强求知,让其具备了苏格拉底般的足以对抗死亡而无惧的智勇。现代社会的惩处,在他身上丧失意义。
在悲愤了两个半小时之后,兰卡斯特的阿兹卡斯最终成为了海德格尔的林中之路。囚徒的主体性,正是在体制压抑与自我蓬勃的拮抗中爆发,与世隔绝的消磨反而成就了遗世独立的振翮,封闭空间丧失了其骇人听闻的恐吓性,成为了对抗虚无的盾阵。智慧之人在大地之上,接近三十年后,这一写法被阿斯比直接致以海德格尔的箴预:“being there”
很好的一部老电影。刚开始的的确确对斯特劳德充满不解,虽然他或许是因为朋友受了委屈才会杀人,但这不是剥夺他人生命的理由。就连无法见到母亲其实也是他没控制住自己不考虑后果“作”出来的,最后却又杀了守卫,并且对他们的死亡并无愧疚。起初的刑罚只能说罪有应得。但好在,好在那只麻雀救了他。看到那只麻雀的时候,想到的一定是孤独无助的自己吧,所以才会有了恻隐之心。当时在想,对动物心存友善的人又怎么会对人命那么看轻呢,复杂的人啊。谢谢那只鸟儿,他救了那只鸟,那只鸟也救了他。天才在此才被发现,接受到了守卫、狱友、妻子无数的善意,却也遭受到了刑狱体系最大的恶意。监狱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改造罪犯,无疑他已经改过自新寻找到了良知和生活了,但为什么就是不肯放过他呢?为什么不能用最朴素的普通人的视角好好看看他做出的贡献呢?一个天才就这样被蹉跎,多么可惜啊。严刑酷法从来都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希望我们能铭记。也希望,即使身陷囹圄,也不要忘了自己的尊严和生活,也不要停下对知识和自由的追求。
这部片基本上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部片了,讲尽了一个人的一生,娓娓道来。杀人犯和鸟学家的双重身份是整个片子的矛盾之处,作为观众,我很想站在特劳德这方,因为岁月使他成熟,他后期看破,又如此醉心于学术,做出如此高的成就,如果出了监狱,可能会是另一个故事,但是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又不禁觉得,他杀了两个人,其中一个只是跟他无冤无仇的狱卒,他年轻时的暴戾是否能得到宽恕,才情和律法究竟应该取哪一个,这很值得探讨。
特劳德而后做得针对US监狱制度的书,我觉得肯定直达监狱制度的痛处,但是我现在并没有容易陷入导演营造的对特劳德的同情中了,制度的转变是复杂而漫长的,一个制度必须要稳定,但也要在时代发展的压力下做出改变,这就是一个平衡的问题,其中的复杂非单纯一句政府不作为就能概括的。就像典狱长所说,你的这本书是对我一生的否定,确实,时代的局限性注定了典狱长所称为光荣的一生注定在后人看来问题多多,但是在当下的环境中我认为典狱长做得确实算是不错了,也值得其骄傲。
像特劳德这样几乎一生在监狱的人对社会的运行还是缺乏实践意义上的认知,就他的角色来说,他更加的趋向于站在监狱制度的对立面,也更容易看到监狱制度的种种缺陷,但是我还是想说这样的人也应当有机会发声,作为一个个体,他拥有很多的权利,但是却被抹煞了。
整个电影来说,处理的非常好,几个镜头尤其地调动人的情绪,尤其地应景。小鸟破壳那段,就像在潮湿脏乱的环境中生出的那一点光亮和希望,不仅是给特劳德的,更是给观众的,金丝雀能让犯人们日思夜想,让监狱充满歌声,这是一个奇迹。特劳德在最后的暴动中,给一名犯人治病,他为这个青年叹息,这段也直达人心,能看到一个阅尽人间百态的老犯人,在暮年的时候,终于看破,懂得了生命,如此的珍贵,而无知的少年如此的轻视。
特劳德的家庭教育,这个片中比较让我感到难受的就是特劳德和他母亲的关系,特劳德年轻时的性格与其母的教育有直接关系,他的母亲对其感情至深,但是有些扭曲了,包括到后来向总统求情,可以看出这位母亲的爱,但是跟平常熟知的美国家庭的放手不同,他母亲是极力寻求控制,并且无法忍受儿子的感情投入到另一个女性身上。我感觉她的母亲还是那种自私的人,要不然为什么要破坏他儿子仅有的一次保释机会呢。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电影,节奏不疾不徐,是老派的风格,剧情又如此出色,实在让人难以忘怀。我记得有一句话说的是电影是人生的延伸,我觉得这部电影是对这句话一个很好的诠释,观影观人生沉浮,阅片阅世人百态。
当一部电影和现实有所交集时,我的注意力往往会偏向它所关联的现实那一面,并与这种关联的紧密和倾向成正比。
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这部电影,用惯常的说法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其人名叫Robert Franklin Stroud,这里根据英文维基百科的材料对其做一个生平的简述。希望对关心本片的人有所助益。
斯特劳德先生,Robert Franklin Stroud 生于1890年1月28日,卒于1963年11月21日。人送外号“阿尔卡特兹鸟人("Birdman of Alcatraz")”他的身份是:被定罪的杀人犯、联邦囚犯、作家。显然,在当时的美国,他的知名度和电影所呈现的差不了多少,其时,他一定程度上是被当作著名鸟类学家看待的,而这些奠基他声誉的行为大多发生在他在莱文沃思监狱服刑的阶段。1942年,他移监到阿尔卡特兹即“恶魔岛”后,他就不被允许养鸟了。他一生都未被从监狱系统释放。1959年,他被转移到密苏里州的监狱系统医院直到1963年11月21日死亡。
斯特劳德先生出生于西雅图,他母亲叫伊丽莎白 简,父亲叫本杰明 富兰克林 斯特劳德。他一直受到有酒癖的生父的虐待,于是他在13岁时跑掉,开始--闯荡江湖。到了18岁,他浪迹到了阿拉斯加从事一份叫做皮条客的工作。这期间斯特劳德遇到了36岁的Kitty O'Brien,一个妓女和舞女。斯特劳德为该女拉皮条,当时他们生活在阿拉斯加的朱诺市。1909年1月18日,斯特劳德不在时,一个叫Charlie von Dahmer的的酒保买春后不给钱,还打了Kitty O'Brien,而且揪掉了这个女人的装有女儿照片的项链。斯特劳德知情后去报复,在向警察自首时,他提到”自己击昏了对方,然后近距离射杀了他“ 于是被以过失杀人的罪名判处有期刑12年,服刑监狱在麦克尼尔岛上。
在麦克尼尔岛这个阶段,他是最暴力的囚犯之一,他常和其他囚犯甚至狱卒发生冲突,他刺伤过一个据说从食堂偷食物的囚犯,还刺伤过一个据说走私毒品的囚犯……。1912年9月5日,他被从麦克尼尔岛移监到堪萨斯的莱文沃思监狱,1916年,食堂狱卒Andrew F. Turner指责他违反小规矩,从而禁止斯特劳德的弟弟探视他,兄弟俩已8年未见面。于是,斯特劳德用一把shiv(监狱中自制刀具)刺破了Turner的心脏。一审中,斯特劳德被法官以一级谋杀判绞刑,然后被上诉法院推翻。1917年5月28日,二审中被判有罪,裁以无期刑,此时一位叫约翰 戴维斯的副检察长影响了判决结果,他希望处死斯特劳德。于是,1918年5月,开了第三次庭,他再次被判死。
随后他的母亲奔走号诉,甚至上达天听时任”伯理玺天德“ Woodrow Wilson,于是在行刑前第八天,获得减刑。莱文沃思监狱的狱长T. W. Morgan坚决反对这一结果,他陈书总统并说服他,以暴力恶名昭彰的斯特劳德被判处单独囚禁以等待死刑的判罚应一直持续到可以执行死刑为止。
1920年,一次,斯特劳德先生在院子里发现鸟巢一个,内有麻雀三只,于是他开始照顾这些麻雀,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当时犯人是可以购买和饲养金丝雀的,几年之内,他的鸟鸟群就发展至300只金丝雀这样一个规模。不仅可以买,可以养,还可以卖,斯特劳德养鸟的收入除了用于养鸟,还补助其母生活。
当然,这些行为是在一位新监狱长的认可之下施行的,这位监狱长注意到斯特劳德的表现使监狱给人以先进的深刻印象,这位叫做威廉 比德尔的狱长甚至给斯特劳德提供包括鸟笼、化学品、文具等进行养鸟活动的物品。这一时期,斯特劳德先生对鸟类展开了广泛的研究。他撰写了《金丝雀疾病》,然后该书被私下带出监狱并在1933年出版,十年后,他又出版了第二本书《斯特劳德的鸟类疾病摘要》。这个时期的斯特劳德先生被认为是为禽类病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尤其是对败血症系病症的治疗方法方面的成就,这让他在鸟类爱好者中赢得了同情和尊重。但是一个囚徒在监狱的成就显然在他和狱卒们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于是,在被发现用自己的研究设备偷酿酒精后,他在1942年被转移到了“恶魔岛”
从1942年12月19日起,斯特劳德先生开始了在“恶魔岛”应服的17年刑期,他的编号是594号。1943年,斯特劳德先生被精神科医生Romney M. Ritchey确诊为精神病患者,一个智商112的精神病患者。据说他没有被提前告知要转狱,并必须在10分钟内离开。由于”恶魔岛“所执行的政策他是不可以继续养鸟的,所以他把送有东西送给了他兄弟。在”恶魔岛“斯特劳德被广泛传言成一个同性恋……很多人对他印象不佳,认为他是一个暴力的人,据说”真正的斯特劳德比书和电影中描绘的更加险恶、危险和令人不愉快“
1955年,Thomas E. Gaddis把斯特拉的的故事写成了书,《恶魔岛的鸟人》Gaddis是一个强烈主张人可以在监狱里改过自新的作家,在这本书里他的描述角度被认为非常友好。1962年,本片被创作。但是斯特劳德本人从没看过这部电影。
基本上,这就是他的一生。
比《肖申克的救赎》好看多了。
犯下深重罪孽的混蛋们,被关在暗无天日的高墙内,像牲口一样生活,和老鼠蟑螂为伍。每日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似乎前方是看不到头的绝望。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只鸟的到来让他们得到了安慰。这几个灵魂虽有堕落,却还没有完全腐朽霉烂,灵魂深处仍残存一丝悲悯,这样的人还有希望得救。
那只鸟以两次不同的方式给他救赎:一次是温柔的,唤起了他的良心,让他对养鸟产生了兴趣,无聊的生活多了一些暖色;一次是暴虐的,带来了罕见的传染病,使满屋子的金丝雀几乎死光。当房间再没有金丝雀的欢叫,他心情沉重,不得不去翻阅研究各种鸟类资料,尝试调配各种药方,成功救活了那些鸟。然后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成为鸟类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人生蜕变。
无论是被判无期徒刑还是心爱的金丝雀死于瘟疫,于他而言都是很坏的负面事件,然而这些负面的遭遇蕴藏着机遇和积极的意义。这些机遇和意义是怨天尤人的人无法看见的。成长往往伴随着伤痛,身体上或心理上。他没有悔恨,而是冷静地寻找解决方法,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和勤奋。
他起初没有任何名利的想法,只是出于对鸟类的热爱,或出于救活它们的责任而不断学习,这种纯粹的态度所激发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有时候,上天是在以我们不知道的方式默默爱着我们。他关上了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一扇窗,如果暂时没有看到这扇窗,也不必灰心,保持耐心继续向前寻找。
两个囚犯因受不了监狱的灰暗生活,选择了持枪杀警试图越狱。一个才25岁的年轻囚犯中枪倒下,伤口本不致命,咬咬牙就能挺过去,但他宁愿死也不愿苟活在这里——他放弃自己,死于绝望。一个不想活的人是救不活的。背负两条人命的男主此刻吐露出对生命的看法:“生命是最宝贵的财富,生命的意义就是活下去。”
外面的世界也不一定意味着自由,外面有多少人过着像狱中人一样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牢笼,没有四壁的监狱,那是我们的心之牢笼。我们自困其中,看不破命运之玄妙,因而浑浑噩噩虚度光阴,其实早已死掉,只是还没有埋进坟里。两个囚犯想以暴力逃脱这环境,就像从外部打碎鸡蛋,结果蛋碎一地;如果能像男主那样,从内打破,就会产生新的生命,就像那只破壳而出的金丝雀。
如哈姆雷特的名言:我可以置身在胡桃壳里,却依然是无限的主人。
男主到了白发苍苍的年纪,仍没有获得释放。这个昔日的谋杀犯暴躁易怒,即使学会了说谢谢仍然冷若冰霜。在最后一次转移中,他面露微笑,平和宁静,话语间充满感恩与仁爱,似有包容世间一切的胸襟,得到的失去的似乎都如云淡风轻。
俨然是一位通透的智者了。
“只要把你熟知的欢欣
教一半与我歌唱
从我的唇边就会流出
一种和谐的热狂
那世人就将听我
像我听你一样”
不一样的监狱题材电影,也是对监狱体制的最好抨击,监狱的目的是帮助犯人改过自新还是训练成听话的木偶?Burt Lancaster的表演太赞,真人故事也十分励志。
好像监狱成了一些修身之地了。
强有力的监狱题材励志传记片:自由灵魂铁笼关不住,极端环境中成为学神;浪子回头金不换及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与《秋决》对照,男主与母妻狱长狱卒狱友的关系发展处理得好,部分桥段被《肖申克的救赎》借鉴;低调摄影、倾斜构图、低角度机位、过场蒙太奇;拍鸟的互动很布列松,据说是村上春树最爱的电影。
越是极端的环境,越该尊重生命。小鸟破壳而出那段真是太可爱了。另外,本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监狱也许是最适合专心做学问的地方;或者可以认为,专心做学问跟蹲监狱也差不多。
2019重看,惊为神作。居然是这么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故事,伯特演得特别动人,把一开始的桀骜不驯和之后偶尔展现的人性柔软面表现得真切而自然,让人心疼。故事平实中见波澜,丝丝入扣,把那种惺惺相惜的爱情也演得火候十足,好几处颇为扎心,没有一个人物是单调扁平的。第一次在小组活动中看,大奇特主讲。20091026说:把它当传统励志片但总觉得不够神奇。镜头语言非常出彩,比较同意水马夫说的,里面很多问题具有普遍意义上的探索。第一次和C一起站着在书葩看完一整部电影~一切从新开始~~
研究笼中鸟,待遇从宽;研究笼中人,牢底坐穿。坐拥笼鸟渡余生,无奈余身笼中人
笼中鸟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囚禁中创造灿烂。飞出的鸟又飞回,习惯牢笼的惰性。懂得谦卑,懂得自由,懂得尊重生命。生命与囚禁往往距离那么近,鸟岛的比喻。男主影帝级表演
败也女人,成也女人。学遍数理化,蹲监坐牢也不怕。
监狱限制了人身自由,却限制不了追寻生命探知灵魂的欲望,能忍孤独者终成大器。导演用扎实的镜头和平铺直叙的方式将一个传奇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在银幕上,不夸张不做作,情节铺垫真实丰满,兰卡斯特对人物的心路历程演绎的非常出色,塞尔玛.瑞特六次女配提名均未获奖真是遗憾~
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被塑造出了正邪两面性,显示出了他的智慧同时也是愚昧或偏执的。和同类电影相比,节奏慢了一些,剧情性低了一点,整部电影都在放慢节奏,人物也在以低速踱步和对话,以一种特殊形式传达了专注的魅力。
1、空间的限制不会阻碍人类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心灵的调和剂。 2、监狱外的世界只不过是间大监狱,监狱内的生活才是我的小天地。
监狱和教育的相似之处:试图改变一个人,总是想让他按自己的标准行事,却忘了对个体的尊重和驱动力最根本的来源—兴趣与目标。
再次确认「肖申克的救赎」一点都不值得吹
从初入狱的无礼青年,到最后的学术大家,男主的转变从雨中捡起那只小鸟开始,狱卒怒斥他性格缺陷那席话是强力推动,潜心研究鸟类与制药为自己带来了希望和爱情,烧掉母亲照片是迈向心灵自由的一大步,离开鸟群转监到恶魔岛又是和亦敌亦友的监狱长一次最终和解……方寸间的牢房成为灵魂徜徉地,外面的自由世界对于他来说反倒小了。不仅是兰卡,所有人的表演都太好了。
人与鸟的互救,鸟儿让鲍勃变得柔软,斯泰勒让鲍勃的生命有了色彩;母亲为了让他只属于她一人宁愿他永在狱中;监狱长哈维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监狱牢笼;菲比以顺从来换取“自由”——他们每个人都是鸟,也是养鸟人。有的活成了牢笼本身,有的像那只死去的麻雀,有的是金丝雀,而鲍勃是笼中翱翔的鹰。
主角应该是在富裕家庭培育下长大一股子孤傲清高精英阶层人设,但看他言行是缺乏互助思维的更别提感恩。即便是独立看待狱卒破例给他瓶子这件事,也很容易看出他是个活得非常自我的人,他并不适应主流社会的规则,他的性情让他几乎没说过谢谢包括对他的母亲。片中有很多对照,男主学会了自省,在对待母亲的绝对至上的态度上也有了转变。当他发觉母亲也是在控制自己时他烧毁了照片,侧写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他的偏执影响。来监狱依旧保留了在上阶环境中习惯的特权并没有自觉不妥。养鸟背离母体,他对鸟比对人善意对人没有信任,却口口谈禁锢,一棒子打死所有人跟规则禁锢所有人本质上并没有区别,这些都在后来有所改变。批判社会规训制度压迫,这不是最重要的。在这种极端限制下让自己做到了力所能及的最好,充实自己过好每一天才是对体制的藐视,自由自在脑中
当说到半数释放的人回到监狱。。我觉得这片往下走要上8星了。。可惜片子没往上走。。片子拍的挺好故事也很特别。。但是也只能7星了。。毕竟他应该死刑的。。有趣的是在美国这个伟大法制的国家居然可以去求总统来特赦一个死刑犯变成无期。。还获得了这么多的监狱特权。。够幸福了。。珍惜自己别进监狱
特劳德的人物性格特点在向狱卒讨要木箱那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前半段他是一个饱受溺爱、未受引导的血气青年,而后半段经过自省和学习,逐渐变成一个有教养的学士大儒,即便是对毫无作为的医生也能道谢。这个段落堪称全片分水岭,从中可以窥探到特劳德的性格发展,从而对其前半段的暴力也能有所理解。
①肖申克争取自由获得救赎,养鸟人培养爱好获得重生②金丝雀的孵化出壳是一种多么欣欣向荣的生机与活力啊③母亲的溺爱与独占欲大概是形成罗伯特早期性格的重要原因,未琢之玉误入歧途,焚烧照片也是迷途知返④罗伯特是监狱长一辈子的对手,也是一辈子的朋友,交锋几十年,终于在枪炮声中强行达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共识
当局眼里,鸟类研究不是为了人类,只是为了鸟类。相互拯救的人与鸟,令人想起布列松的死囚越狱和雅克贝克的洞。在逼仄的牢房内,摄影机捕捉着方寸之间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