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孩子题材的电影所叙述的事件都比较抽象,每个事件都是东扯一下西扯一下,没有深入探讨,也并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我硬着头皮总算看到结尾,感觉本片自始至终都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剧中的人物都是草草过场,说是一部喜剧电影却没有任何的喜剧成分,如果是爱情电影,里面的男女主人公(两位老师)也没有留下丝毫的情感线索,很难想象豆瓣还能打出7.5分
几个不同女性的遭遇。。。。。。。。。。。。。。。。。。。。。。。。。。。。。。。。。。。。。。。。。。。。。。。。。。。。。。。。。。。。。。。。。。。。。。。。。。。。。。。。。。。。。。。。。。。。。。。。。。。。。。。。。。。。。。。。。。。。。。。。。。。。。。。。。。。。。。。。。。。。。。。。。。。。。。。。。。。。。。。。。。。。。。。。。。。。。。。。。。。。。。。。。。。。。。。。。。。。。。。。。。。。。。。。。。。。。。。。。。。。。。。。。。。。。。。。。。。。。。。。。。。。。。。。。。。。。。。。。。。。。。。。。。。。。。。。。。。。。。。。。。。。。。。。。。。。。。。。。。。。。。。。。。。。。。。。。。。。。。。。。。。。。。。。。。。。。。。。。。。。。。。。。。。。。。。。。。。。。。。。。。。。。。。。。。。。。。。。。。。。。。。。。。。。。。。。。。。。。。。。。。。。。。。。。。。。。。。。。。。。。。。。。。。。。。。。。。。。。。。。。。。。。。。。。。。。。。。。。。。。。。。。。。。。。。。。。。。。。。。。。。。。。。。。。。。。。。。。。。。。。。。。。。。。。。。。。。。。。。。。。。。。。。。。。。。。。。。。。。。。。。。。。。。。。。。。。。。。。。。。。。。。。。。。。。。。。。。。。。。。。。。。。。。。。。。。。。。。。。。。。。。。。。。。。。。。。。。。。。。。。。。。。。。。。。。。。。。。。。。。。。。。。。。。。。。。。。。。。。。。。。。。。。。。。。。。。。。。。。。。。。。。。。。。。。。。。。。。。。。。。。。。。。。。。。。。。。。。。。。。。
只有上过一次爱情的当,才能懂得被辜负的真心是如此廉价。只有做过一次童真的梦,才能体会醒来时的失落是多么伤神。甄贞并非对孩子们没有留恋,刘杉对这故土爱的也够深沉,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因为在北京这座孤独而高傲的城市里,他们只是黯然神伤的过客,不是衣锦还乡的归人。怅然回望,今宵酒醒无梦。我对于甄贞的离开感觉很遗憾,虽然我见多了聚散离合,但是每当看到这种无奈而又感伤的离别情节还是会很触动。甄贞说,我舍不得这班孩子,还有。。。。最后的话她没有说出来,是因为当时环境嘈杂不适合说,还是因为葛大爷直视的眼神?最后甄贞在离别之际还是没有打通电话,没有听到刘杉的声音,没有说完那句话。 片尾的甄贞走在边疆的荒郊上,不知道她对当年的那段美好时光还是否记挂心头,是否在午夜时分拿出来缅怀一番。
不知道是朔爷成就了葛大爷,还是葛大爷成就了朔爷。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是朔爷的作品,但是依旧带着朔爷的影子。
朔爷笔下的很多男一号都是如此,这种状态非常的飘忽,让人难以描述。胸无大志、也不知道该怎么活着、感觉一切都特没劲,但是绝对都很正直、善良。从他们的眼里看到的世界都是灰色的,了无生气。你说没有爱吧,也有!你说有爱吧,又不会主动追寻,一切都淡淡的、随遇而安,不知道男主心中可曾伤感,然而,观众心中都会有一丝丝的伤感,空落落的,但是你又不知道该怨恨谁。
他们总是感到被社会伤害,被社会束缚,被社会践踏,但是他们也不抗争,不恼怒,他们就那么随遇而安的活着。
上一当?不知道片名和餐厅为什么叫上一当。谁又上了谁的当?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作为观众的我确实无法自圆其说,也许导演、编剧他们觉得这个名字很飘忽,所以很牛逼?
都是去了很远的远方,绿皮火车飞驰,蓝白飞机越过天际线,剧雪隐忍的不舍,离别时只能对自己吐露的真心话却只能以信为托;耿歌分别的决心,“离开前我们不要再联系了”,还有再逢时俄国佬的那句“до свидания”。都是奔赴未来罢了,两段分别,两类人生,共同的交织点,刘杉,只有你还没走呢。
以前中央台一放这个电影我肯定会再看一遍~
中国式教育的谋权篡位和小人物力量的弱不禁风!--能记住 葛大爷 的代表作之一 :)。。
“我看你最近情绪不好,能不能切磋切磋,不要一个人闷着。”我太喜欢这样的台词了,葛优的台词总是不温不火,谈吐间透着趣味。总体感觉电影剪接得有些突兀,毕竟那么年轻的作品,故事也跟普通的孩子王老师套路相仿。
90年代初的出国潮倒是在广播里听过不少。当时正是小升初,识得几个字,晓得些男女间的爱情纠葛。有个故事印象深刻,讲的是个戴黑边眼镜的读书人娶了个漂亮马子,过了几年平淡日子老婆跟个洋鬼子跑了,临行前给他留了个种,取名叫“美美”。那天晚上,我也像平常那样搬一张竹床上阳台纳凉,边拍着肚子,边听听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娓娓道来。读书人抱着美美目送老婆上了飞机,流下了一滴心肝眼泪,他说他晓得老婆给孩子取的名字的含义:美美的美并不是美丽的美,而是美国的美。。。那天夜里,明月当空,繁星密布,我把肚皮都拍红了。
算是一部中国版的《死亡诗社》吧
90年代以北京为背景的电影大都有一种强烈的世界末情绪。剧雪真好看。
多好,有自己退路~
时代的遗痕在社会挤出的后效应中延续,75后成长起来了即将进入大学成为天之骄子,而立之年的仗义教师担当起本非自己的责任,却跟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美国,在他人眼中是个难得的退路,但在主人公的眼中之最最无奈的最后选择。他爱着年轻的学生们,他爱着生活,他也爱那些抛弃过他的女人,那些背叛过他的男人。他上了一当又一当,最后看得出他也乏了,妥协了。於是他终还是决定离开。
好,老电影的味道,市井味,人情味,不矫情,不刻意取巧,真实,自在,就像剧雪额头那些闪闪的青春痘,让人难忘。
表面上是个教学电影,实则反映了出国大潮下的理想的重燃和幻灭。这部和葛大爷的《大撒把》异曲同工,都涉及出国潮,且都是大爷被留在国内。这里是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教学(相处)之道,但在不想走和不得不走的最后,理想还是幻灭了。
没想到葛优才是最早的麻辣鲜师GTO,更没想到92年制片厂还能拍尖锐的教育题材,万万没想到内地青春片其实在那一年就流行打胎。姑妄猜测一下原著写作时间,男女主角一个不情愿地赴美移民,一个被迫重返故乡,其实都是理想主义者的陨落。北京这座城市,不过是黄粱一梦,故名“上一当”。
只有上过一次爱情的当,才能懂得被辜负的真心是如此廉价。只有做过一次童真的梦,才能体会醒来时的失落是多么伤神。甄贞并非对孩子们没有留恋,刘杉对这故土爱的也够深沉,之所以选择离开,是因为在北京这座孤独而高傲的城市里,他们只是黯然神伤的过客,不是衣锦还乡的归人。怅然回望,今宵酒醒无梦。
若非底下副标题的小字清楚着表明“根据梁迈的小说《我们青春的纪念册》改编”,片名那草书写的,当然也搭着比划是忒少了一点,真好像是一部日本电影!其实要说这电影算中国的死亡诗社?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上一当》显然还是更像:同年出品依旧葛优领衔的那部《大撒把》,遇到了次年出品还是何群导演剧雪女主的《凤凰琴》。前者在讲出国潮,后者在说教师事。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借教师事在讽刺九零年初时代剧烈变革下的中国社会生活中的某些顽疾……PS片中葛优较比突兀地穿了一件印满“肯尼士”的白色T恤会否与本片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出品有关?
那个年代,拍成如此电影,到现在为止,都不算过时,因为里面有人性
没想到葛优才是最早的麻辣鲜师GTO,更没想到92年制片厂还能拍尖锐的教育题材,万万没想到内地青春片其实在那一年就流行打胎。姑妄猜测一下原著写作时间,男女主角一个不情愿地赴美移民,一个被迫重返故乡,其实都是理想主义者的陨落。北京这座城市,不过是黄粱一梦,故名“上一当”。——《上一当》
青涩的故事与朴实的角色,感概人们在做着不情愿的事情,却总能从中收获更多。那种欲言又止的忧郁情绪和对理想的浪漫追求,是现在多少所谓文青都学不来的。而好像只有生于那个时代,才能在看似不幸的日子里,碰见幸运。
九十年代水平
大概是第一个在银幕上坐着讲课的老师
教育题材这样拍可看度非常高,将本该是枯燥呆板的中学校园生活无形中消解在一个个日常的戏剧情节中,兼具娱乐性和讽刺性,最后还煽了一把情。葛优在本片中的形象与《大撒把》里非常相像,90年代这种片还真是全给葛大爷演了。不过部分台词还是说教味略浓。以及,甄贞完全就是儿时梦想中老师的样子啊。
没有GTO猛,没有金八老师热血,散漫的老师一样有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