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孽债 剧照 NO.1 孽债 剧照 NO.2 孽债 剧照 NO.3 孽债 剧照 NO.4 孽债 剧照 NO.5 孽债 剧照 NO.6 孽债 剧照 NO.13 孽债 剧照 NO.14 孽债 剧照 NO.15 孽债 剧照 NO.16 孽债 剧照 NO.17 孽债 剧照 NO.18 孽债 剧照 NO.19 孽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9-10 02:38

详细剧情

文革大潮袭来,不仅使无数人蒙受不白之冤,也摧毁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和未来。万千热血青年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前赴后继奔赴祖国边疆。他们在那里挥洒着自己的青春,对未来与前途倍感迷惑。十年一梦,大返城的汹涌狂潮将这群已不再年轻的青年人带回家乡,在这片他们曾经耕耘过的热土上,不仅曾留下汗水和泪水,还有他们生命的延续。   岁月荏苒,光阴似箭。当年的那些老知青们各自有了稳定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他们渐渐忘却远在他乡的记忆和儿女。而在云南边疆,一群知情的孩子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他们结伴乘火车来到上海,只为找到生养了自己,却又将他们抛弃的父母……

长篇影评

1 ) 《孽债》小说与电视剧的差异

最近同时重温了《孽债》的电视剧和小说,有一些电视剧中未交代或差异比较大的地方罗列如下:

——电视剧中晓峰的姑姑卢玉琪(李颖饰)在医院中陪夜时告知若尘自己的失败婚姻,并提出要收养美霞。而小说中她与沈若尘(赵有亮饰)并无交集,她的戏份来自于沈若尘的妹妹洁尘(电视剧中被删除)。电视剧中卢玉琪似乎对沈若尘有一些暧昧之情(比如在五家聚首时凝望沈若尘,与沈若尘单独谈话并给了家里的电话号码等),并提出与编辑部搞联谊,这些在小说中都没有提及。

——电视剧中晓峰去拜访雅妮,并找到了雅妮的亲笔信,最后和卢正琪一起返回云南和依荷团聚。而小说中则是妈妈依荷在接到晓峰的信后赶到上海,在做家务时发现了信,之后和卢玉琪一起拜访了雅妮,提出自己可以成全雅妮和卢正琪。卢正琪在出狱后表示要和依荷在一起,最终全家留在了上海,没有回西双版纳。电视剧中沈若尘为发廊写文章、录音取证等情节小说中是没有的。

——电视剧中盛天华与马玉敏(池华琼饰)最终因贩毒和打劫被抓,而小说中未提及打劫,天华被抓只是因为贩毒,马玉敏则没有被抓。

——电视剧中盛加伟婚姻中出轨,摔碎俞乐吟(屠茹英饰)的盆子,小说中没有描写,但写了俞乐吟是被盛佳伟强奸后才被迫结婚的。

——小说中俞乐吟在回上海后是先与屠英德认识,并互有好感,但由于屠家太穷才选择与马超俊结婚。这为后来的出轨做了铺垫。

——电视剧中俞乐吟在警察来家后试图通知天华逃跑,而小说中则是马玉敏先找到天华躲了起来,而俞乐吟则听从了屠英德的话,帮派出所用送钱的名义引出了天华。

——电视剧中美霞出走后去找思凡,然后两人一起扒火车又跳火车。小说中没有这一情节,美霞在雨夜出走后本想去找晓峰,因为她有点记得晓峰家怎么走,迷路后被沈若尘和洁尘找到并送医院。

——电视剧中梁曼城(金鑫饰)还没来得及和思凡谈回云南的事,之后思凡当着凌杉杉(吴冕饰)的面在雨夜出走,最后跳车致残。小说中则是梁曼城先和思凡有了交流,传达了让思凡回去的意思,并答应陪思凡再玩几天,某天梁曼城有事出门,思凡一个人去逛商场,回家的路上被摩托车撞了造成残疾。

——小说中交代了凌杉杉也是回沪知青,娘家也非常拥挤没有她的去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梁曼城在跟她摊牌时她没有第一时间回娘家。

——电视剧中梅云清(严晓频饰)请李爽吃饭后喝醉,被带到旅馆,清醒后回了家,李爽离婚后约梅云清见面,试图表达在一起的意愿,被梅拒绝。小说中则是梅云清在喝醉后与李爽发生了一夜情,李爽因为维维怀孕而没有离婚,梅在电话中拒绝了李爽。

——电视剧中沈若尘最后陪美霞一起上了火车,小说中则是美霞自己走了。

——小说中交代了杨绍荃(吴竞饰)的老公在去日本后出轨,为杨之后的出轨做了铺垫。

——电视剧中屈显亮去杨绍荃家打她,被永辉制止,之后永辉去找屈单挑又被打,最后吴观潮(王华英饰)出面威胁了屈显亮。小说中没有这些情节,屈显亮和杨绍荃在电话吵架后就分手了。

——电视剧中卢家阿伯给吴观潮单位写了投诉信,而小说中这封信是永辉写的,在永辉回云南之前他又写了封信表扬了吴,让吴恢复了任命。

暂时想到这些,以后再补充。总体来说,电视剧的几处改编可能是为了造成更好的看点,但小说则显得更为自然。

2 ) 这个孽不是我一个人造的

很想给这个电视剧写个影评,一直没有动笔。我喜欢这类带有年代色彩的影视作品,能看到过去的时光以及时代的变迁。这部《孽债》是部沉重的电视剧,最后的结尾画外音说,我们的故事结束了,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无论《归来》还是《蓝风筝》或者《天浴》,这样心酸又悲惨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搬上荧幕的却没有那么多。
电视剧讲诉了5个被留在西双版纳上海知青的孩子到上海寻找亲生父母,期间夹杂了各种人生百态酸甜苦辣。这部电视剧简直是催泪重弹,看一次哭一次,哭的稀里哗啦的。黄蜀芹导演的作品真的很不错,细腻真实。
剧中安永辉的父母都是上海人,他受到的伤害也是最大的。他们的父母为了返城决定抛弃他离婚,而他的父亲甚至收了养父母一家的钱,他几乎是被卖掉了。当他来到父亲工作的地方时,他的亲生父亲竟然说的第一句话是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我的儿子?父母亲都不愿意接纳他,他只是被安顿在父亲单位的招待所里,然后目睹父母各自的自私和混乱。
当粱思凡的爸爸决定回上海时,给当时的老婆说,回到上海能干出一番大事业,结果时过境迁,5个孩子的父母中,他混的最差。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娶得媳妇非常贤惠,甚至可以接纳他留在云南的儿子。
沈美霞像她妈妈秋月一样漂亮,当年正是这份漂亮吸引了来自上海的知青沈若尘。即使沈若尘已经返城,秋月也没有再嫁,直到病逝,这份感情令人唏嘘。沈若尘再婚的孩子旸暘,真的很符合九十年代大家所谈论的小皇帝,蛮横任性不讲道理欺负同父异母的姐姐。
晓峰的爸爸在服刑,洗清罪名出狱后,晓峰爸爸决定回到云南,继续和晓峰妈妈秀竹生活在一起,告别诱惑太多的大上海。尽管他回归了云南的家庭,我却觉得更像是一种救赎,他觉得对不起雅尼,所以才会承认莫须有的罪名去坐牢。秀竹和雅尼都已经辜负,他最后选择离开上海。
盛天华是最让人操心的一个孩子,和其他四个孩子相比,他聪明滑头甚至有点不安份。最后也因为和继父的女儿合伙抢劫而被收监。他的母亲也是个苦命的女子,在云南的婚姻受尽了殴打和侮辱,回到上海再婚的丈夫虽然有钱却在外面花天酒地。出于寂寞她和别人有了婚外情,被继女抓个正着,以此威胁她不许干涉和天华的交往。最后这两个孩子都出事被抓。
电视剧也展现了90年代的生活,90年代初的出国热、工厂倒闭情形以及复杂混乱的男女关系。男女关系复杂混乱由来已久,只是在电视里演绎的很少,我是说九十年代初。记得这个电视剧热播的时候,大家总会讨论上海的冷漠和自私。不过这一切就像是沈若尘的那一句台词,这个孽不是我一个人造的!背后的沉重和无奈,国家机器的开动是个人和群体都无法避免的。
以前看杂志,一直记得一个故事,《天涯那端的白月光》。讲诉了上海知青在西双版纳下乡,一个漂亮的上海女孩嫁给了一个傣族小伙,最后难产而死。兔死狐悲的知青们抬着尸体到了支部大队闹事要求回家,然后蔓延到整个云南,知青都要求回家。后来知青大返城,逝者被永远留在西双版纳,那个傣族的小伙子孤身一辈子看守橡胶园。故事情节或许是作者虚构的,事件和背景确实真实的,忘记从哪里看到过当时知青暴乱的资料,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形。
关于那时候的影视剧,好的作品多半是遭遇过被禁的命运。这部电视剧像个后续,讲诉了知青回城后的故事。不能直面的历史总是被人遗忘,然后面目模糊记忆残缺。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其中的五味陈杂。

3 ) 时代没有感情,人的无情才是平庸的极恶

这部剧里面的所有人都没有做错,但都在还债,是谁欠下来的债呢? 梁思凡:损伤神经导致下身瘫痪,梁曼诚和杉杉阿妈对他特别好,包括云云妹妹,但一家人住在亭子间没有隐私很尴尬,穷苦却互相温暖着,不禁要想穷开心的意思是不是穷又开心着呢? 沈美霞:有3种选择:回云南寨子、被卢玉琪阿姨收养、回沈若尘家,被收养和回家两种选择任一选择都会导致一方不满意,只能回云南自己寻个清净,离开纷争的双方也会好很多。 沈若尘的老婆梅云清是个很立体的角色,塑造的特别成功。从知道老公还有个女儿的惊讶与难以接受到不情愿的被动接受,到试图离开老公以摆脱矛盾,到发现离不开老公更不能主动把老公送给别人便主动提出接受美霞甚至与卢玉琪争抢美霞。梅云清聪明就聪明在,她所有的不满是表达了自己的脾气和立场,每一次发作不是随便的作,是特别有智慧的上海女人,老公身边都是大美女,解决女人是解决不完的,留出时间自己做好选择后解决老公这一招实在是高。婚姻里女人/男人主动往外推一下很容易就婚变,婚姻相处是需要智慧的。

沈若尘处理卢正琪与雅妮的事情手段伐要特高,萝卜加大棒从来都是最好使的。第一次去拜访雅妮在迷你理发店,注意到雅妮是个善良讲道理的人也注意到店里生意太冷清,于是借自己在编辑部的关系帮助雅妮做个宣传(在纸媒发达的年代,好的宣传就是一根甜萝卜),等证据到手后(信件),告诉雅妮法院会做字迹比对(带着复印件来找雅妮,信件早已交给法院),雅妮被推着往前走,否则会有诬告罪上身(大棒)。

梁曼诚从云南回来前与原配离婚的对话很有意思:“我要回上海成就一番事业,在这种山沟沟里待一辈子有什么意思。”可千辛万苦回到上海不过是个电影放映员,还没有在云南做个知识分子地位高,当初留在乡下的人应该认清了自己未来在哪里其实差不太多,所以不如留下过自己的小日子。梁曼诚和很多人一样,上海那么大那么繁华可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

吴观潮的塑造也很到位,作为国企总经理,能到高位的人必定是心狠手辣,手段很高推脱能力一流,最后升职受限的原因也在于一封卢伯伯的举报信让领导看到了吴观潮对亲生骨肉的无情,不得不考虑无义之人德不配位,若仍旧提拔是对公司的不负责任。

安永辉: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对亲生爸妈的极度渴望与亲生爸妈的冷漠自私让永辉极度地恨亲生爸妈,因爱生恨。

时代不就是一大段时间吗,时代为什么会无情呢?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更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世间的恨多是因爱生恨,爱会反噬,恨也会。在悲惨的时代,爱是我们唯一的救赎,人性不只有恶,人性的脆弱在至暗的时代也会拯救人类。

4 ) 主题曲成就了我,很难忘

看这部剧是在上初中的时候,由记得是几个孩子到上海找自己的爸爸妈妈。看这部剧最让我难忘的是他的主题曲,朗朗上口歌词而且还好记,当时我们学校请了老师专门培训有兴趣报考音师(音乐师范)的学生,那时候学习一般,我去报名了,要唱一首歌我唱的就是这首歌,而且还被选上了,高兴得很。现在想想是这首歌成就了我,所以这部剧和歌曲永难忘。

5 ) 谁能告诉我

上海电视台新闻娱乐频道开始重放《孽债》,而且是沪语原版的……听说这部电视剧还有普通话版本,但我小时候看的也是沪语版,而后又零零散散看了两次,每次都是不同的感觉。

我已经忘了第一看这部电影时我多大,只记得当时我心情无比沉重,仿佛就感觉日后我的遭遇便就是电视中孩子们的苦痛经历,不禁失声痛哭,不是哭影片中有家无回的娃娃,而是害怕我将跟他们一样虽然有爸妈却没有家.再次看这部电影时已是高中,家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对家的感情已十分冷淡,于是跟片中的人物更多感受的是一种共鸣,一种自己无力独立却必须独立的委屈;而且随着回沪的临近,对上海这个城市也开始感到恐惧,那是个充满歧视与冷漠的城市。三次看这部电影便是现在,我已渐渐摆脱寄人篱下的感觉,无论是上海的亲戚还是那个所谓的家,我都可以选择不想,不问,我已两年没有回到那个家里,我没有钥匙,也没有入家门的许可。

今天播放的《孽债》是第一到三集,其中几个场面让我印象深刻:安永辉的父亲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则是,你有什么证据证明你是我儿子?安永辉当时无语,流着眼泪低下头,喃喃自语道,我没有证据,我没有证据……思凡的父亲见到他的第一句话是,你为什么要来上海?而美霞见到亲生父亲的场面也是异常平淡……

父子相认的场面,这些孩子恐怕日日夜夜已经想了很多很多次了,幻想着亲生父亲见到自己的喜悦,幻想着如何流泪,幻想着种种不同的画面,但毫无疑问,这些幻想肯定是美妙的、符合常理的……这也是他们不远万里从西双版纳只身来到上海寻找父母的原因,他们想见到的也许未必是大城市、大房子,可能仅仅是亲生父母的拥抱。可让这些孩子日夜期盼的感人场面在现实中却并没有发生,没有拥抱、没有喜悦,有的只是父母陌生的眼光甚至是厌恶和害怕的表情……他们不知道他们这样的行为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多大的阴影。孩子哪里错了?为什么他们被亲生父母抛弃、厌恶……为了父母躲藏、不敢光明正大的活着?成为父母眼中的累赘。父母的错要孩子来偿还,而且还剥夺他们的父爱母爱,既然生了他们为什么不去负责。

不知道你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当你期盼、憧憬了很久的事情即将来临的时候,你会突然感到害怕,会想逃避,甚至盼望出现一些意外来阻止它的发生。其实,想象中的场景在现实中永远不会出现,计划也永远比变化快,确定的事情也有50%的可能会出现意外。所以朋友,你也没必要为某些事情太上心,顺其自然是最好的。

当你为这次活动(如约会)而将其他事情重新安排,当你正在为自己统筹时间的能力而沾沾自喜,当你为这次活动精心策划到每一个细节,当你正在幻想活动发生的精彩过程、或者幻想因活动前后时间紧凑而让自己看上去行色匆匆从而给人一种很忙碌的假相(成功人士都很忙的样子整天,而且一天跑几个地方办几件不同的事情确实让人有成就感)……时,这一切的一切,也许因为一个食言或者放鸽子而终止。

好像我“一厢情愿而最后别人根本就没搭理你”的事情做的很多,一次去甘肃前,有个姑娘让我帮她带点礼物,我特意买了两个和田玉回上海准备送她,但后来回来干脆那人就不再见我了……当热情遭遇白眼,热脸贴冷屁股的滋味确实比较不好受。

不过我已经习惯了,已经习惯这种情况的屡次发生,我并不感到意外,坦然面对,以至于每次发生这种事情时我都感到很正常。很多话,对方说说也就是说说,你要当真就是你傻逼了,你干脆就当他/她在玩笑……但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食言对我,说的好好的,到时间就变卦了,而且之前都不通知……真的,临时变卦的理由太简单了,“我有事来不了了不好意思下次吧……”下你妈个逼,下次吃屎去吧!

其实说白了,就是人家没拿你当回事,根本就不重视你,你还当宝贝似的惦记着当初人家的答应……这年头,无论你跟别人,还是别人跟你,除了下保证书,其他空口的承诺都是放屁。其实我也是个喜欢食言的欠揍的主,唉,骂人就等于骂自己……反正,很多事永远不能当真,很多事甚至也没必要去憧憬和幻想,那样没劲,没劲极了……除了一样,当你能感到他/她重视你,当你真的感受到这的时候,你也千万得重视对方,不然,你就下次吃屎去吧。尊重万岁啊。

对了,《孽债》集中了当时上海最好的一批中年演员,现在里面很多人都已经成了中国电影电视泰斗级演员,如赵有亮、严晓频、吴冕、金鑫等(严晓频在《北京人在纽约》中饰演郭燕);小演员也非常诡异,五个孩子里,最黑的小姑娘是上海人,而片中唯一一个由两个上海知青生下的安永辉却是哈尼族……


曾经深爱过 曾经无奈过
曾经流着泪舍不得
曾经拥有过 曾经失去过
曾经艰难的选择
多少甜蜜和苦涩
变成多少悲欢离合
曾经失眠过 曾经兴奋过
曾经为了你魂不守舍
曾经年轻过 曾经冲动过
曾经为了你喝醉过
魂断梦牵的岁月
留在回忆里永不褪色
谁能告诉我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谁能 谁能告诉我 什么是什么
什么是什么 什么

6 ) 时代的错误让孩子承担

知青,一个时代特殊的产物,直到今年,知青这个群体仍然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关于他们的命运,他们的青春岁月、他们的痛苦。时代的扭曲让他们美好的岁月埋葬在那些直到今天他们还会魂牵梦萦的地方。凤凰的冷暖人间曾经也做过一期知青的节目,感触很大。讲的是知青的失踪、患有精神障碍的知青的现状。这个特殊的群体在当下正在被人们逐渐淡忘,或许这是忘记那段扭曲岁月的最好方式,只是那么多的人那些过去的年华不在了。天浴也属于这样的片子,只不过表现的主题更为强烈。

7 ) 孽债20年

对于年龄慢慢增长的人来说,记忆越来越往后回顾,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情景经常如回放的镜头一样浮现眼前。
我是典型的北京人,可我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几部电视剧,除了《渴望》,《阿信》,就是几部海派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儿女情长》,再有就是这部《孽债》了。
《十六岁的花季》就不说了,少年时代的记忆。记得就是九十年代CCTV和BTV经常是在暑假和寒假的时候重播,即使20岁后的我还是百看不厌。
而《孽债》真的是看一次就触动一次泪点。我不是那个时代的人,可是我身边的邻居,亲戚有如剧中人物般的经历,倒是清清楚楚--------东北兵团,北大荒,海南岛,西边三线,新疆------
当夏夜在家属院,大人们乘凉时候听他们讲当年的经历,是那样的新奇,懂事成年之后的我再回想起来,是那样的沉重。
那个年代,太多的悲剧,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逆来顺受,太多的痛苦,太多的眼泪,太多的生离死别,太多的鲜血的飞溅与生命的付出-----是悲剧,是闹剧,还是滑稽戏?问谁?又怪谁?!没有,过去的,经历的人不愿再回忆,看到的人觉得不可思议,可岁月是不会停下它的脚步,直到生命终结,如同节目呈现END的时候,那不堪回首的记忆与愤懑悲怆才会直上重霄九重九,泪化倾盆雨。

8 ) 再看《孽债》

前些日子生活时尚频道重播了《孽债》,而且是沪语版的。
那天在看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距离第一次看这部电视剧,已经12年了。
12年前,1995年,中央台先播放了一遍普通话版的《孽债》,后来好像也播了一遍沪语版的。当年听着电视里蹦出来的一句句上海闲话,我几乎一句不懂,但感觉很新鲜。
那时的我根本不会想到,会在7年后来到上海,并听懂乃至学会了说上海话。如今在12年后重看这部电视剧,感觉和当年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这不只是说和小时候相比我对剧中的很多上海元素能更容易地理解,更多的也是对自己这么些年来时过境迁的感慨。当然,年纪轻轻的我没有历尽人世间的沧桑,这样的感慨似乎有些无病呻吟。我们这一代,也不会成为知青去上山下乡,更不会欠下那样的“孽债”。我只是觉得世事难料,正如知青们年轻时没想过自己会欠下孽债,也正如我12年前没想到以后会在上海生活这么久一样,今后的12年,还会发生什么,现在也不会想象得到,未来,想太多没有用,还是要靠自己慢慢走。

短评

#真·暴露年龄系列#因为王华英连到这剧。说上海话的电视剧,这个最棒了。当年魔都还出产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现在……:(。

7分钟前
  • 林雁飞
  • 推荐

美丽的西双版纳 留不住我的爸爸~

1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机缘巧合下看了这部爸妈年代的神剧,惊讶于这部老剧的包罗万象和每个角色的学历职位和家庭环境谈吐言行无缝链接的精准刻画,真的无愧经典二字。看完以后觉得在时代和命运的裹挟中,爱情友情甚至亲情都可以是不堪一击的,但每个人都还是会勇敢地move on,因为this is life.

13分钟前
  • 小叶子
  • 力荐

伤痕题材,冲突矛盾和挣扎,非常辛酸啊

16分钟前
  • 乱乱
  • 力荐

20年前上海人都在看这剧还讨论。几个男的在云南拆烂污,他们的老婆都挺上路的,但每个人都有回家的权利,不要责怪父母,请责怪国家。最后几个孩子都回了云南,是为了不给现实中想来上海的知青子女留下落户先例吧。拿录音杆的太不专业了至少穿帮三次。除了新客站,只认出了龙华塔,其他地方都变了样。

18分钟前
  • 奶奶的熊
  • 推荐

爸爸一个家 妈妈一个家 上海那么大 有没有我的家

23分钟前
  • 陳小欣
  • 力荐

美丽的西双版纳

24分钟前
  • 小白冬瓜嘿嘿
  • 还行

这里有我儿时对上海的第一印象。

28分钟前
  • zen:)
  • 推荐

居然是黄蜀芹老师导演的……主题曲立刻脑子里有了,以及,这片的尺度和社会性,现在想来真是惊人啊

30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小时候追看得津津有味,现在想来应该是根本未曾看懂。听爸妈说,无数的知青当年为了逃离农村回到城市,离婚,扔下孩子,甚至不择手段,就那么毫不犹豫地走了,至于放弃个把小芳那是家常便饭。孽债是个人造下的,更是这个国家的

33分钟前
  • 我来我征服
  • 推荐

主题歌

35分钟前
  • 推荐

记得当年这个片子一放,基本上全上海的已婚女性(与插队的男的结婚的)都会问丈夫有么有孽债.....呵呵,就跟《神阿,再多点时间》放完后日本掀起艾滋病检验潮一样.....

38分钟前
  • 老鱼聊发少女心
  • 推荐

http://movie.douban.com/pics/nst.gif

40分钟前
  • 向晚
  • 还行

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知青的私生子……

4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再次申明,我国的电视剧产业,真的倒退的太过分了。

46分钟前
  • 梦里的花
  • 力荐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 | 想看沪语版

50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推荐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这绝对是十岁前印象最深的电视剧之一

55分钟前
  • 潋 | Béatrice
  • 推荐

“爸爸一个家,妈妈一个家。剩下我自己,好像是多余的……”令人难忘的歌词

56分钟前
  • sosovipp
  • 还行

黄蜀芹导演继《围城》之后,又一部写进大众文化史的极具影响力的电视剧。《孽债》当年的风行,在于它准确击中了知青返城带来的家庭情感原罪、经济初兴带来的社会的个体化与公众工具理性的盛行,以及中心与边缘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与隔阂等改革开放史语境下的众多时代痛点。正基于此,其一方面在极具公共话题效应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成为研究改革开放时期社会文化史的重要史料。今天再看该剧,能够清晰看到黄不管是出自女性视角的惯性,还是政治安全的考虑,将关注焦点放在日常家庭生活,而非对于特定时代的反思上的拍摄导向。而这样的生活化导向,却意外地为经济腾飞之前的上海,保留了众多市井街巷和普通市民生活风貌的一手实景影像资料,难能可贵。

1小时前
  • 江海一蓑翁
  • 推荐

应该让5毛们去边疆插队落户。

1小时前
  • 80年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