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

大陆剧中国大陆1988

主演:陈道明朱旭朱琳罗历歌郑天玮郭霄珍黄月美蓝天野穆宁

导演:周寰张建民

剧照

末代皇帝 剧照 NO.1 末代皇帝 剧照 NO.2 末代皇帝 剧照 NO.3 末代皇帝 剧照 NO.4 末代皇帝 剧照 NO.5 末代皇帝 剧照 NO.6 末代皇帝 剧照 NO.13 末代皇帝 剧照 NO.14 末代皇帝 剧照 NO.15 末代皇帝 剧照 NO.16 末代皇帝 剧照 NO.17 末代皇帝 剧照 NO.18 末代皇帝 剧照 NO.19 末代皇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4 20:08

详细剧情

爱新觉罗?溥仪(陈道明 饰),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三岁登基,时值动荡之秋,世间离乱。从最初的贵为天子、皇帝新婚大典,再到袁氏篡国、伪满建立,几十年间围绕着这位末代君主发生了无数勾心斗角和分散离合。溥仪一生经历太多无奈与悲哀,他既是时代的随波逐流者,也是历史流向的指引者。   本片通过缜密的考证和精致的制作再现了这位末代皇帝从天子到平民的心路历程,伴随着他的人生经历,同时引领观众回顾了中国多灾多难的近代史。

长篇影评

1 ) 一生都在告别的男人

开场不多久就是告别。幼年溥仪被召唤入宫,与母亲告别。漆黑的夜里,母亲依依不舍将他交到乳母怀中,这一别就是数载。

接着,是与慈禧告别。这是一场永别,慈禧与溥仪见匆匆一面后便撒手人寰,将一片破碎的江山交付与未知人事的他。

童年溥仪并没有享受到指点江山的权势与荣耀,就与江山告别了——弟弟溥杰告诉他,其实整个中国他都已经失去,紫禁城外的一切早就不在他的管辖范围,只有这里还把他当作主子“蒙骗”着。

还来不及从失去国家的悲伤中走出,乳母也与溥仪告别了,因为他长大了。这是溥仪的第一场追戏,在偌大的、荒草丛生的紫禁城里拼命奔跑,然而终究没能追上不告而别的乳母,一去不返的童年……夕阳下,只有他幼小的身影在巨大的宫城阴影中茕茕孑立。

少年溥仪告别了他的母亲。这一次的永别更令他绝望,明明是自己的生母,甚至还不如仅有一面之缘的慈禧太后,最后一面他都不能见到。这一次,他试图利用自行车这一紫禁城外的工具冲出去,依旧失败了。

他愤而与自己豢养的老鼠告别,摔死了它——这居然是他唯一的一次主动告别。看似有无上权势的他,其实只有摔死老鼠的能力。

青年溥仪与建福宫告别。它被黑夜里的一把大火焚毁,同时焚毁的还有朝廷的账簿,太监和官员贪腐的证据……这时的溥仪悲哀地发现,不要说天下,连紫禁城的事他都无法掌管。

不过也无所谓了,因为很快,他也就与这紫禁城告别了。那么努力都无法走出去的宫城,结果别人持枪来将他赶了出去。这是他第一次欢喜地被动告别,终于可以与这个关押了它十多年的地方说再见。做一个唱歌娱宾的花花公子也比当这样的傀儡皇帝强。

可是花花公子的人生不再拥有三宫六院,虽然溥仪不过只有一后一妃,但妃子文绣还是决定要与他告别,离婚追求自己的自由与幸福。这场告别戏其实拍得特别浮夸,与电影整体的史诗氛围并不相称。邬君梅饰演的文绣冲入雨中,侍卫递上伞,但随即她又扔掉,说:“我不需要了!”然后就任凭雨水自由地洒在身上。想要真正有所得到,就要先学会放弃。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充满了浅薄的意有所指。这是整部电影中最轻快的一笔。

刚告别了生命中亲密的女人,接着溥仪又与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告别。老师庄士敦要回英国了,溥仪去送别他。为他请了一支乐队,用二胡、唢呐……演奏了苏格兰民歌《友谊地久天长》。

溥仪再一次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几乎就在成为皇帝的同时,皇后婉容就与他告别了。她的孩子一出生就被杀害,孩子的父亲被暗杀,她被送往医院时,溥仪追了出去……这是电影中另一段追戏,这一次的宫院不大,宫墙不巍峨,宫门也不高,但溥仪依旧被拦在门内。原来这么多年过去,他还是当年那个无力的孩童。

无力回天。日本投降,依附日本人的溥仪再次告别自己的“皇宫”。他这一生被中国人利用,被日本人利用,然而中国人掘了他的祖坟,日本人逼疯他的妻子,他们用他,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爱他。那些爱过他的人也都一一离开了他。这一场他与婉容的告别戏特别悲伤,陈冲饰演的面目全非的婉容朝他啐唾沫,朝日本人啐唾沫,朝“皇宫”里的每一个人啐唾沫……然后将自己关进房间,不跟他逃走。她也选择了与他告别。曾因为害怕而渴求他的庇护,与他在一个被窝里左拥右抱,有过最亲密关系的她们都选择了与他告别,都来责怪他。可是他又该怪谁?

最终,溥仪并没能逃走,被苏联红军抓获。之后又被移交中国政府,送往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去管理所之前,他再次做出主动的告别,选择死亡,想与自己的人生告别。然而,他连结束自己生命的权力也没有了。他被救起,被关押,从一个高墙,到另一个高墙,再次与自由告别。

狱中,以英若诚扮演的管理所所长为首的一群人要求溥仪交代自己的罪行,与过去的自己告别,甚至与真实的自己告别……

狱中的溥仪起先与自己的奴才关在一起,被管理所所长发现,强迫他调换房间,将他与最后的一点皇权扯断了关系。他终于彻底告别了那个叫做“爱新觉罗”的身份。在这里,他的名字是“编号981”。

“编号981”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待了10年,10年之后与之告别。告别时管理所所长说:“看,你比我先出去。”溥仪再一次被逐出高墙,然而这一次他断绝得彻底,也终于是真正得到了自由。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原来只有全然的放弃,才能真正的得到。从此世上再没有皇帝溥仪,只有花匠溥仪。

然而时代的车轮依旧向前,轰轰烈烈的革命再次来到。只是这一次,没有人会再管一个花匠,要革的是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的命。人群中溥仪冲上前去:“你们抓错人了吧?他是一个好人啊!”然而没有人理会他,就像当年没有人理会追乳母轿子的他,想出宫看母亲最后一面的他,追婉容车子的他……当皇帝的他,与做花匠的他,其实是一样的无力。他只能与他们,与他告别。

最后的最后,是一个隆重的告别仪式。年迈的溥仪终于再次踏足紫禁城,这个如今叫做“故”宫的地方。曾经他是这里的主人,而现在却要买门票进去;曾经他想尽办法都不能出来,而今再也没有人会在门口拦住他。他颤颤巍巍走向龙椅,在椅子下掏出一个罐子,里面是他当年登基时,官员送他的蟋蟀……一个皇帝,最终证明自己是一个皇帝,不是靠冠冕玉玺,不是用文武百官,也不是拿金银珠宝……而是一个蟋蟀。一个被囚禁在暗无天日的罐子中这么多年的蟋蟀。

每个人都觉得他有无限的风光,只有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看得到他的失意。别人的一生都在努力得到,而他却要用一生来不停告别。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去世,享年61岁。

2 ) 再看《末代皇帝》时注意到的十个细节

2022年9月更新:

在ipad上重温片段。

有人同情真好。大部分时候,孤独是永恒的归宿。

老贝对中国人民的感情是真挚的、感人的、隽永的。

他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2018年4月更新:

《末代皇帝》的转场设计堪称经典,百年呼唤贯穿我们的近代史:

open the door!

大意了,老贝并不险恶。

2017年12月更新: 今年2月一个艳阳天又去了故宫。第一次看了灵沼轩、宝蕴楼和畅音阁。 畅音阁让我想起《末代皇帝》里慈禧去世的那场戏,在我的印象里,那位僵尸一样的Dragon Lady就像是从一出土洋混杂的戏里走出来的角儿,从《老旧金山》和《娇花溅血》等所有默片的唐人街暗室内,从《顽主》群魔乱舞的酱菜缸大戏台上,从《美国往事》随着1933年禁酒令终结而散去的鸦片烟雾里。 在2017年2月一个瓦蓝瓦蓝的清晨,怀着欣赏标本的心情我悠哉游哉地参观了畅音阁,忘记了Dragon Lady总是会复活的。 2017年4月更新: 想起2016年的公务员拉面节上,又看了4k修复的3d版本 。强烈推荐。 —————————————— 2008年02月24日 1.电影博物馆俨然已成不挂牌的北京市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不少都相互认识,笑着打招呼:来了?今儿人真多。 放公益电影的1号厅座无虚席。开场后来晚的人站着徘徊一下只能走掉。 2.上次看的dvdr是200多分钟的导演剪辑版,画面修得很漂亮。当时觉得好长,有些情节,比如溥仪的奶娘早年入王府的回忆,婉容和文绣跳舞,有些拖沓游离。156分的普通话影院版本这两段情节都咔咔了,还有很多段落明星缩短了,叙事的节奏张弛有度,总体上略微偏快,甚得我心——去年一年来我是离静默的文艺片越来越远了。 3.老拷贝磨损得很厉害,多处跳片。时常一句话没说完就转下一场了。 4.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一点儿。只认得陈冲(婉容);看dvdr看到了尊龙(溥仪)、英若诚(战犯管理所所长)和PeterO'Toole(庄士敦)。这次还看到了邬君梅(文绣)、坂本龙一(从天津到满洲国监控溥仪的日本官员,忘了名字)和陈凯歌(客串午门的卫队长)。 5.溥仪恋母大肆渲染。奶娘在湖心亭给十一二岁的哺乳;一干白面血唇面如僵尸的皇太妃坐在画舫上拿出望远镜偷窥。我一开始还想在中国公开放映的版本里得删点,实情是几乎没有删节。 溥仪说奶娘对他而言不仅是奶娘,还……。中文台词忘了,大概是抚养了他什么的,英文台词大不一样了,他说:She is my butterfly(她是我的蝴蝶)。蝴蝶不仅仅是一种动物,而是西方人的东方幻想里女人对男人无条件的牺牲和爱。 6.1959年溥仪获得大赦,管理所所长笑言:你出去了,我还得在监狱里继续呆下去。一语成谶。1967年,颤颤巍巍的溥仪冲进红卫兵游街的队伍,为呆着高帽的老所长辩解:你们弄错了,他是一个好人。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来,这一幕是广场附近拍摄的。同年拍摄的《便衣警察》里让男主跑去“扬眉剑出鞘”惹上牢狱之灾的戏,是一大群群众演员拥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完成的。这在今天是不可能完成之任务。 贝特鲁奇的镜头无比依恋战犯管理所的高墙、铁丝网和钢枪哨兵,不乏把开放前的红色中国比作一所大监狱的险恶用心。 7.每一次从现实到回忆,都以“开门”的呼唤声切入。历史一所无可逃避的监狱,老贝等人想推开这座老监狱的门,拿只西洋望远镜窥视一二。借他的眼睛看过去,溥仪是可怜的,庄士敦是完美的。溥仪是需要拯救的,庄士敦一己之力当然帮不了他太多,但庄士敦代表了更好的文明。老贝这样想,同时期的中国从知识界到普通人也这样想。里外上下都很和谐。 8.英若诚疑似给自己配了音。陈冲我不熟,听不出。尊龙不是原声。加长英文版里他只有一处说了中文。1967年他成了一个老花匠,下班后和同事们告别,说我走了,明天见之类的话。这段在放映的普通话版本里也有,那是他的声音。 9.懂得在何时何地怎样遮遮掩掩才是艺术。比如苏州园林。《末代皇帝》vs《赎罪》(同一天在电影博物馆看的),同是为奥斯卡特别烹制,高下立判。庄士敦在五四人潮席卷京城的时候进宫见溥仪,他在路上被情愿的人潮堵住了,看到荷枪实弹的士兵一字排开,插上刺刀,对准人群。一触即发。观众正“期待”人群的鲜血和惊叫,镜头一转,庄士敦已到紫禁城。下一段落,他和溥仪正上课,隐隐听到枪声和惨叫声。溥仪趴在地上听,听得更为清晰。这一细节经不起推敲,当时那一下效果却很好,比直接拍砰砰砰扫射风流蕴藉得多了。 10.细节最忌不实,不实的细节不如没有。可总有些特例,演到情之所至,不合情理的细节观众不仅不怪罪,还如获至宝。比如《肖申克的救赎》的结尾。 行将就木的溥仪花一角钱买了一张门票,孤独又怡然自得地走入文革时空荡荡的紫禁城,跨过“禁止入内”的标志,想再次走上太和殿的龙椅,被身后一声断和叫住了,原来是个红领巾,问他是谁。他说他曾是皇帝,坐过那里。孩子说,prove it。老人笑着坐上龙椅,从龙椅后面摸出一个蝈蝈匣子递给孩子——分明是他登基大典那天从一个老臣那里讨来的那只匣子。孩子疑惑地看着匣子。抬头再看老人已经不见了。孩子打开匣子,一只蝈蝈神气活现地爬了出来。

3 ) 末代皇帝,溥仪

世界那么小,小到我们就像生活在巨大的玻璃缸里,透明的世界,我们彼此遇见。世界那么大,大得有些地方,我们一辈子也无法到达。我们抬头仰望天空,时间向后退去,白云向前飞去。历史是很玄妙的东西,我们在门内,时间在门外流过,不留任何痕迹。我们一直在向门外张望,希望能看到永恒,结果,什么都无法预知。我们只是在盲目的行走,无法主宰什么。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朱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蓝的天,白云略天而去。紫禁城那么大,大得推开一扇门,还有一扇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梦想,信仰。 昏暗模糊的佛堂里几缕清晨的阳光从朱红窗棂里射进来。两边是斑驳退色的罗汉们,张牙舞爪的严肃。伟大文明夕照的美丽余晖,在一个三岁孩子的手中点点消失。“你那么小,你怕我吗?这里的每个人都怕我。我是至高无上的慈溪太后。我已经在这里住了很久很久了。唯一能住在这里的是皇帝。他已经驱龙而去了。他今天死了。小溥仪,我将封你为万年皇帝。”而后她死了,在朝晖中,天亮了。溥仪笑了,跌跌撞撞地走出屋子。万年皇帝,一个牢笼,罩住他地一生。从一眼天真的孩子,到沧桑而冷漠的眼光。 万年皇帝,给了他什么,只是在他母亲死的那天,十三岁的溥仪平静的说“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他推着自行车走遍皇宫的每一个门,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匆忙的市集,褴褛的乞丐,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门却在恭敬的侍卫手上怦然关闭。门外有他的母亲,他的模糊的短暂童年,有他遥远而又触手可及的世界。他绝望,叫着:“open the door”。第二次喊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是三十年后了,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在世人的唾骂声中,他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当染上毒瘾的婉容在黯然被日本人送出总督府的时候,雪地上,溥仪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一生所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只是,那是一辈子爱他的人,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应声合上。“open the door”溥仪喃喃着。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历史的背后,是我们碌碌的背影。我们坚信着我们在创造着历史,其实,我们一直在沿着历史给予我们的轨迹向前走着,无法抵抗。我们总以为我们看清了历史,其实,我们只是在门内无助得向外张望。身在历史中,我们无法知晓什么。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溪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

4 ) 张五常的评论

(1988.05.18)评《末代皇帝》

几个月前在美国看了《末代皇帝》,觉得是难得的好戏。后来这部片在香港上映了,各方影评,在称赞中都有所保留。一些评论认为该片不忠于史实,一些认为除了摄影、导演外别无可取,也有一些认为若中国人亲自制作,会拍得更好。对这些评论,我莫名其妙,更不明白为什么对这部片的评价,外国的比香港的高,所以在百忙中我还是抽空去多看一次。其结论还是与第一次的相同:《末代皇帝》是好戏也!


复杂故事一气呵成

我与香港的评论者有分歧,可能是因为他们低估了拍这部影片的困难程度。溥仪的一生,传奇得令人难以置信,但传奇的故事真的是发生了。这个无知皇帝所经历过的时代演变,即使最富想象力的大文豪,喝醉了酒也想不出来。时代包括清末,军阀时期,「满洲帝国」,中日之战,国共之争,以至最后以疯狂的文革收场。在人类历史上,有谁的一生可以遇到更复杂的历史经验?无巧不成戏,这个人偏偏是一个皇帝!拍电影又从何入手?

《末代皇帝》最明显的成功地方,就是观众看得明白。单是这一点就不容易了。我说的观众,不单是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外国的观众也看得津津有味(该片在美国公映时,高朋满座,散场时赞好之声不绝于耳)。老实说,我想不到有哪一位中国导演能将溥仪的一生及其背景,拍得连外国人也能看得明白的。

当然,要在两小时三十五分内述溥仪而还能使观众明白,历史的简化、删减是必须的。这可算是不忠于史实了。吹毛求疵,责之何患无辞?我要问,那些批评《末代》不忠于史实的人,可否举出一部中国人拍摄而可看性高的历史影片,是比较忠于史实的?除了简化及一些删减外,《末代皇帝》当然与史实还有出入之处。投资了二千万美元的制作,怎可以忽略市场的品味需求?《末代》的「故事化」无可厚非。令人佩服的是,在需要争取市场的大前提下,《末代》没有故意歪曲史实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地方是言之过甚、哗众取宠。

是的,《末代皇帝》将一个不平凡的故事,平凡地表达出来,在细节上添上趣味、感情,要说的重点说得清楚。整部片子没有冷场,而更重要的,是将一个复杂得无以复加的故事一气呵成了。


我对溥仪有了改观

多年以来,我们读到关于溥仪的文字,都往往把他形容为近于小丑的角色,毫无本领,是一个悲剧中的令人反感的人物。但看过了《末代皇帝》后,我对溥仪有了改观:我同情这个人。

《末代皇帝》的一个成功的地方,是在同情的出发点上——不是在可怜的出发点上——肯定了溥仪这个人的性格。把他的性格刻划成这样,不一定对,但影片很有说服力,使我觉得这性格是可信的。溥仪的性格被形容为无知(深居禁宫多年,怎会不无知呢?),狂妄(自小就天天受人跪拜,当然狂妄了);另一方面,溥仪还是有血有肉的人,有一颗善良的心(他以园丁收场,也就可信了)。

溥仪的无知与狂妄之所以令人同情,是因为他作皇帝不是他自己选择的。这一点,《末代皇帝》强调得很清楚。一个三岁的儿童,天真烂漫,在宫殿里游走嘻笑之际,被临死的慈禧宣立为皇。小孩根本不知道是发生了什么事。导演的刻划实在高明:慈禧下旨立君,小溥仪背向慈禧,对满堂拜倒的人视若无睹。中国的传统侮辱了小溥仪,小溥仪也就侮辱了中国的传统——这令我看得痛快!

皇帝这个职位很特别。要得到这职位的人可能不择手段地来争取;但我想,被迫接受这职位的人应该是悲哀的角色了。当然,我们无从知道,溥仪若是可以选择,他会不会那么蠢,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选做皇帝。但他被选中了而非做皇帝不可,却是无辜!单是这一点,就值得我们同情了。为了要争取观众对溥仪的同情心,《末代》用了几乎一半时间去述禁宫内的约束与三跪九叩。这也高明:在当时中国的多事之秋,上佳的题材俯拾即是,但制作者偏偏着重于溥仪的成长。

令我在内心深处震动的,是溥仪从无知到狂妄,从狂妄到无知的狂妄,而到后来还是在共产制度下驯服如羊。一个狂妄而无知的皇帝,自己以为是「九五之尊」,竟然在共产的专政下不堪一击!这也是《末代》的成功之处。是的,我们看过其它描述共产的恐怖的电影,读过像《苦海余生》那样的书,也熟知那所谓「伤痕文学」。但这些只不过令人觉得恐怖与悲惨罢了。《末代》的「共产」并不「恐怖」,但却能使一个狂妄的皇帝自杀不成,摔倒于地。这使我思潮起伏,不能自已久之。

重看《末代》时,我特别注意导演处理文革的一个片断,仅几分钟,可圈可点。在大墙上生动地画上毛泽东的巨像与一群红卫兵。几个持着毛氏巨像的人领先游行,跟着而来的是一群身穿军装的人押着一些「反动」的囚犯。溥仪突然认出了其中的一个犯人,是他坐牢时的好干部,连忙追上去查问究竟。「犯了什么罪呀?没有错也认了吧!」溥仪关心地说。他跟身穿军装的人理论,被推倒在地。这当儿,横巷中转出一群红卫兵,年纪轻轻的但一脸严肃,在喊口号,在跳忠字舞,在唱语录歌。

短短几笔,镜头转接得如流水行云,一笔重于一笔。不夸大,不渲染,不恐怖,也不悲惨,但却令我「梦堕青云齿发寒」!

假若《末代》的男、女主角是由外国演员担任的,那么我们的电影行业就更尴尬了。但尊龙与陈冲演得甚有分寸,难以苛求。一些评论者可能见他们未获提名竞选奥斯卡金像奖,就认为演技有所不逮。这一点,我是不同意的。

溥仪这个角色由四个演员担任,四个都称职,而尊龙演晚年的溥仪,以中国男演员的水平而论,算是很有特色的了。单是在结尾时,他走上皇帝宝座,向小孩回头一笑,表现出一点神秘,一点天真,一点爱,就使人难忘。


结论

外国人拍中国的电影题材,比中国人拍得好,是值得我们反省的。以往,外国人所拍的中国戏,总是有点胡里胡涂,有点无稽,令中国人发笑。《末代皇帝》一改常规,胜了一着,再没有什么令中国人觉得可笑的。与其吹毛求疵地批评,自我安慰,倒不如自我反省一下,以之借鉴,有所改进。所以在这一意义上说,我认为输了一着是值得庆幸的事。

要描述中国自清末以来腐败的政治效果,拍摄电影的人,大可把场面气氛弄得恐怖、悲惨,大事渲染——总不会是过分的吧!然而,《末代皇帝》的制作者的巧妙处是:他们完全不用这一套;在一看再看之下,该片令人感到有千钧之力。中国人有返璞归真之说,该片在艺术上,正是这样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了。

《末代》在美国异常卖座,不容易明白,也更令我佩服投巨资者的眼光。它在日本票房甚佳,不足为奇,而最近在台湾的爆棚之盛,则是意中事了。我希望这部影片最好能在大陆公映:票价再低也有微利可图,而人民看了,温故知新,对中国大陆的改革总会有点好处吧。

5 ) 牢笼与门与蝈蝈

《末代皇帝》成片于1987年,曾经获60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九项大奖,影片语言为英语,导演是意大利著名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这部电影有很多第一,包括奥斯卡历史上第一部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影片,同时也是第一部获准进入到紫禁城拍摄的故事片电影(不包括纪录片)。

影片整体的质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回忆,服饰与布景遵循了一种在考据基础之上却又不被束缚的会适度发挥想象的感觉,但如果追查起来,却可能比现在许多清宫戏真实得多。

影片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色调与光影,表现了导演想要传达的情绪与剧中人物的心境。

某些影评人所说这影片主要使用自然光,其实并不是。

打光打得自然,和使用自然光是两回事。举个例子这个镜头,虽然看起来是自然光,但太阳的平行光,怎么能把桌子腿的影子照向两边?所以其实是窗户外面两侧各有一个光源,才能把影子打成这个形状。



色调、光影与摄影角度,伴随着主角内心世界的切换而改变着,时而朦胧,时而压抑,时而光明,时而悲凉,时而梦幻,时而现实。

导演的镜头语言非常考究,影片前段紫禁城中的那些段落尤其出彩,而后段特别是到伪满洲国那段,不知为何,镜头密度和张力略有降低。

此外,贝纳尔多其实是一个欲望与理想横飞的意大利导演,比如《戏梦巴黎》就是他的作品,所以他的胶片里,总是少不了情欲的描写,而这部分也是电影非常值得称道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从影片英文台词butterfly表现来看,他的乳母某种程度也算他的初恋,他吃奶的镜头其实是有隐晦的性暗示在其中的,在这个意义上,与《言叶之庭》里面量脚的那段非常类似。




说到影片的主题,罗伯特麦基先生从剧作角度所说的是身份,意即“我是谁?”别人给了溥仪一个又一个身份,比如皇帝,紫禁城内的皇帝,花花公子,傀儡,战犯,或者是最后的花匠?其实他一生的时间都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在一直寻找。

不过从电影意象上来看,牢笼和门的反复出现,其实可能预示着这个片子真正将到的是自由与束缚的主题。溥仪生在一个外在紫禁城,内在皇权的牢笼之内,这是大家为他打造的。他一开始总想要出去看看,获得自由,大家却不让。但等到真的有一天,他被迫离开了这个牢笼,却发现自己内心在乎的,是这个他童年时代拼命想要挣破的——即自己皇帝的身份。所以当日本人找到他时,他放下自由的生活,心甘情愿的走向了伪满洲国的皇宫,重新被关了起来。但随着日本战败,一切成为了泡影,他作为战犯被关进监狱,但他仍觉得自己是皇帝,执意要担负起日军犯下的所有罪行。漫长的生活后,当他被放出来时,不管是被迫、被监狱长感召或是自愿,他终于平静地放弃了自己皇帝的身份。他用一角的门票重新回到了紫禁城,拿出蝈蝈放出来,脸上却充满了释怀的微笑。因为此时他已经和蝈蝈一样,从自己皇帝的身份中爬了出来,终于自由。

遗憾的是,他那时候距离生命的结束也不远了。

(以上仅就电影而非历史进行评论,此外坂本龙一的配乐真的很绝,几个小节就让人忘不了)

6 ) 溥仪——时代的牺牲品

3岁,一个还没有断奶的小屁孩就被慈禧的一道懿旨召去成为了新的皇帝。

6岁的时候,和胞弟溥杰一起练字,却不知道辛亥革命已经成功,有人代替他颁布了《退位诏书》,看着袁世凯一步一步走上自己登基时的宫殿,才知道自己只是紫禁城里的皇帝,不是外面共和国的皇帝。

母亲去世了,想骑着自行车出去看望,结果守卫将大门锁住,还是没有踏出紫禁城一步。

选妃时,本来自己选文绣当皇后,结果被“他们”挑了婉容。“她岁数太大,17岁了。长得太过时了。我想要一个时髦的妻子,会说英语,法语,还会跳快步舞。”

在皇宫里打网球时,被一群冯玉祥的兵逼宫,限其一小时内离开紫禁城。

“只有日本人愿意帮助我。”“同时我意识到有很多中国人认为我是异族人,只是因为我是满洲人。有一个反满同盟一直想要暗杀我。”他哪知道,反满联盟主要是由日本资助的,是用来吓唬他的。

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听说国民党掘了满洲先皇的陵墓,慈禧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被蒋介石送给了其新夫人。但是他哪里知道,在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

“今天当我从日本回国之际,我想做点更重要的事。想想我们和日本帝国的友谊,这种友谊的基础是相互尊重,尊重意味着平等和独立。当两国皇帝站在一起,向两国国旗致敬的时候,他们认识到满洲国已经成熟了,满洲国不是殖民地,满洲国就是满洲。我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如同两国皇帝之间的关系一样,这种关系出自于兄弟般的信任,出自于对继承两国传统的古老的愿望出自于对两国民族特点的相互尊重。。。”他说完这番话的时候,底下的军官官员都已经离开了。。。

文革时期,看到在监狱里挽救自己的监狱长被当成牛鬼蛇神被红卫兵们拉上街批斗。他冲了上去,“同志,你搞错了。我认识他,他是个好人。他是个好老师。。。”却被红卫兵们一把推到了地上。

在这部长达3个半小时的电影中,基本上把溥仪的一生都介绍了,虽然里面国语配音中时不时夹杂几句英文,让我感觉象是在玩美版的真三国无双,而且更令人痛心的是,这部电影是外国人拍的。。。

————————————————————————
想想我们80年代后出生的这一代,读小学的时候,大学不要钱;读大学的时候,小学又免费了;赶上大学扩招,读了四年书后,找工作又是一个难题;以前工作还包分房,现在的房价不说也罢;之前国家还负担医疗,现在却又把医疗产业化。。。某种程度上,我们跟溥仪又有什么区别呢?



皇帝尚且如此,何况吾等小民邪?

7 ) 如果黄昏都停止

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
——题记


最初看到这个电影,是在很早之前某本讲述奥斯卡获奖影片的杂志上,海报是一个小小孩低头蹙眉穿着皇服,他的头颅很大,总让我怀疑头皮里和赵薇演《少林足球》一样,塞上了别的东西,当然在看到电影之后才发觉海报给人的感觉不过是因为摄影师角度的问题。
但每一张海报都如出一辙的用了黄昏一样的底色,在某些重大问题上,认得感受总是那么相像,也只有在这些问题上,他们才会忘记人要有自己的观点,对于这样一段历史,人说的太多,所以长时间抵制自己不去看这部电影,因为不相信谁能真正的诉说历史,人连自己的故事都不能真正可靠的叙述,那么,对于这样一部个人与故土的历史,谁又能够道明真相,坦诚相告?说故事的人说出的故事很多时候是带了自己内心希望听者关注的焦点,所以,每一部电影、,每一本书,都有作者无意识的侧重,尽管许多人都在发布会上信誓旦旦的告诉观众,自己是多么的可以信任。
所以对于这样一部西方导演讲述的电影,我至今仍不能相信它的全部,而这样一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每次打开豆瓣页面都是许多的外文名字镶嵌汉字,内心总会略略的苦涩,西方人喜欢中国故事,但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西方的中国视角,当然不乏有努力为之的,但结果往往很失败,到头来不仅仅是西方人不买你的帐,连中国人都是骂声一片。

电影中,很多次都明显得让我怀疑是导演在努力让人注意的地方,比如,两次挡住溥仪奔向外面的门,尽管一次是紫禁城,一次是东北,但这个男人的表情,始终是最初的样子,两次看到这一点,我总会不自觉得想,就算溥仪跑出去了又如何?他只是需要发泄,发泄孤独的囚禁,发泄被耍弄的自尊,作为“皇帝”的自尊。
还有,奔跑,无尽的奔跑,幼年时的奔跑,少年时的奔跑,阿嬷被带走时的奔跑,紫禁城偌大的庭院在我看来都不及阿嬷被轿子抬走的那条红墙矗立的逼仄长路,而那条路也正像是宫里的人用数年培养起这个男人高墙一样的尊严,只是,它们在若干年后,竟就如同带走阿嬷的巷子,被活生生的剥离,也许,溥仪并不像电影中诉说的那样有孤独的童年和少年,他只是落寞,因为至亲的人都在离开他,而他只能在冠冕的理由中,以一种自以为是的孤绝在与庞大的现实对抗,他用西方的一切来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宫廷,却在一次打球比赛中被请出生活数年的皇宫,高墙之下,他的心境更是一种落寞。
就像那个千年以前吟唱“春花秋月何时了”的李煜,青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子,中年时代是不快乐的皇帝,但真的不让他做皇帝了,他又去腻腻歪歪的感怀,我怎么就成了阶下囚了呢?
但后人却也真的就给他赋予了多少美妙的闲愁,正如人们不会对康熙存在幻想,而会对顺治百般猜度,人们对于无能的帝王往往有着深切的怜悯,甚至在想象中给他们嵇康罗成一样的相貌,给他们玉树临风的气度,给他们李白一样的浪漫,但溥仪却没了这样的机会,不仅仅因为他因为自己的无知成为了一个傀儡,更是因为在他的生命中,通讯事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祖辈年代所能想象的高度,他的后半生被许多人所知,成为共和国改造人性的良好范本,人们对于他,只剩下了最早之前往事的窥探。
我从不觉得溥仪是个悲剧,他的一生都在寻找出口,却终于在丢失了所谓皇帝的尊严之后跨越了藩篱,他从未真正的努力,别人给他一条路,他就走下去,等到走不下去了,又有人给他一条路,他再接着走。这是一种怎样现实的无为思想,当然电影中少年溥仪对庄士敦讲述老子的一番话并不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

电影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婉容和我们的主人公溥仪,而是卢燕版的慈禧,那是一副真正的末日,但就算是末日,还是有人给她进长寿汤,她用一个帝国的长寿换来了自己的长寿,在电影中以介绍宫廷的典型音调留下了册封的口谕,那像岁月的眼睛一样的硕大夜明珠,更像是一颗挂在历史天空中沉默的星辰。
每一个朝代都要出现这样一个人,像是事先商量好了的,彼此没有约定,陌生轮回,我很喜欢她的声音,在听到卢燕幽幽的对3岁的溥仪说这些的时候,我已然相信,这是那个老掉的女人。

唯一看不懂的是那个叫庄士敦的英国人,他送给了溥仪自行车,但这件西方的事物并未让他摆脱掉自己的命运,他执意给溥仪配的眼镜也未能真正让自己学生看得清楚。电影中,有那么许多的时刻,溥仪很有正义感,或者说正义感天天有,但真正要去创立,却是那么的难,所以,他渐渐成为男人需要事业,却走上了与之相悖的一条让人喟叹不已的道路。
而他身边始终梦想追求幸福的女人,却最终没有得到自己真正的幸福,相较而言,影片中没有出现的李淑贤反而是最幸福的一个,而其实她得到的已经不是溥仪,而是一个花匠,有着一颗安稳的心,真正做到了与世无争。所以,在网上看到她的书,还是轻轻的笑了一下。

而就在刚刚我突然又意识到,这部电影的导演贝托鲁奇就是那个拍了《巴黎最后的探戈》的男人,突然怔了一下,从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庄士敦的设定很大程度上带着一种拯救的使命,他在电影中说:
“是的,殿下。许多人被斩首,这使得他们停止了思考。 ”
西方人想要做一个思考的角色,他们在思考的时候总是习惯的去当伟人,当世界警察,而实际上,最不冷静的,反而是他们,他们热血沸腾的证明、论证,在很多时候,不过是寻求共鸣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是需要赞同,赞同,再赞同。而多年前,他们以一种飞扬跋扈的姿态夺得这个国家的市场和财富,多年以后,却以一种试图拯救的姿态来做一个绅士,但他们无论是虚伪也好,真诚也好,这部向外国友人致敬的电影还是不能为他们买单,尽管,从电影的角度,它还是质量上乘。
但在看到少年溥仪表达对俄国的愤怒时,我突然想到,他是否想到对这个英国人诉说愤怒。
而影片中两次出现的俄国,都是一种极其反对的姿态,我想到那时冷战尚未结束,这一切对于俄国的污点不能不说是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其的一种轻浅的反感。

但无论如何,在紫禁城沉默的皇位前,在这个男人始终逃不过的命运的大门前,在那声凄怆的音乐徐徐道来中,我还是会沉沉的放下心来沉浸,因为,在黄昏停止的那一刹那,我会相信,一切曾经来过。
追寻的人,会找到回来的路。

短评

有史以来一部最地道最出色的中国电影,居然,Made By Italian~

9分钟前
  • Over5
  • 力荐

能赶上电影节3D巨幕演《末代皇帝》真不容易。全片处处都是痛点。尊龙演的溥仪太经典。最后登上宫殿时,小心翼翼回头看,那种微妙的感情,配上一只穿越半个多世纪的蝈蝈,精妙动人。

1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我觉得对于一个外国人拍的中国人物传记来说,它最可贵的不是那些对比强烈的色彩和镜头,而是他的态度,他对这个人物的理解,他并没有评判什么但是他把故事默默地摆在那里,到结束,你会一时觉得心情复杂,而且更重要的一点是,电影里不仅仅塑造了溥仪一个角色,而是通过细节也讲述了围绕着他的一些人的沧桑,这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我觉得异常珍贵。虽然还是有些次要人物显得有些脸谱化,呵呵。。。CC版本,3小时38分。。。

18分钟前
  • 疯眼穆迪
  • 力荐

所有的离开你都赶不上,所有的门你都打不开。所有的人都是撒谎者。

22分钟前
  • 囍夭夭
  • 推荐

不偏袒的好片儿!一个进自己原来的宫殿还要买票的皇帝。

25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力荐

作为一个外国导演不可能拍得更好了,但我是一个中国人。

29分钟前
  • Mignon松弛地
  • 推荐

太寂寞太寂寞了,这样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都是寂寞的,好不容易有一点儿亲情、爱情、友情,很快都被剥夺掉了。他因为寂寞而衍生出的种种行为都挫败了,最终给他带来更深的寂寞感。这也是看了这么多遍,依旧这么打动我的地方吧。真是从一开始音乐一起就难过得不行。

30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他痛哭流涕追阿毛、失魂落魄追婉容,但始终追不回那昔日辉煌的时代。他反抗太监偷窃文物、反抗日本傀儡操控,但终究反抗不了自己跌宕唏嘘的命运。他做了一辈子囚徒,在紫禁城在满洲国在抚顺管教所。终于买了张观光票,在赤色余晖中蹒跚进入太和殿。须臾一世,只有那皇座下藏着的蟋蟀,还认得他是帝王。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不是你的错……这真的不是你的错。或许隔着银幕来看,溥仪的人生遭遇令人唏嘘,然而,比起前朝旧史的末代君王们,他这个退位皇帝已经算是得善终了。

3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尽管看一群中国人在屏幕上讲英语很是奇怪,但不能否认这是部出色的电影:它与国家无关,与王朝无关,这只是一个渴望自由却不得的人的编年史;"门"的意象被反复提及,寓意溥仪被禁闭的一生;贝托鲁奇娴熟的运镜,要人命的广角自然光,美妙的配乐。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光影,音乐,及每一个具有寓意的表现手法都不用再多作笔墨褒赏,极惊讶导演对溥仪这个人的解读以至于成就这部电影所呈现的态度,把整个故事说完,尔后留观者独自在唏嘘。那个关于"门"的意象完全表现了溥仪近乎悲剧的一生,作为一个小孩,他却自幼被禁锢;作为一个皇帝,却沦为时代的牺牲品。

44分钟前
  • A-sun*
  • 力荐

文绣冲入大雨,婉容堕入烟楼,青白蛇与红白玫瑰俱凋落,徒留末代君王像失魄的十二少一样老去。

47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贝托鲁奇镜头下的中国始终是存在于他想象中的红色国度。电影拍得过于西化了,但讨巧的用溥仪的命运承载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的变迁,进而阐释人与命运对抗的古希腊悲剧主题。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不断失去的过程,溥仪无疑是失去最多的,因为他曾经拥有整个中国...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部酷似史诗的电影,张力很足,镜头娴熟大气,演员表演纯熟,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的历史,细节十分出色。这部电影涵盖了太多的元素,耗资庞大,临时演员数量极多,场景大气恢弘。可以说是一部极其优秀的电影。只是关于历史的感慨和影片的深意或许还可以再深掘一点。总体而言是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巨作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力荐

极致的美,极致的伤。音乐太灵,画面太精,原来早在1987年,外国导演就早于《活着》《霸王别姬》把20世纪中国历史拍的如此炉火纯青了…“我从未和家人分开过” 额娘,阿嬷,婉容,庄士敦,溥杰,皇宫…溥仪的一生都在告别,跟亲人,跟时代,跟历史,身不由己。@上海国际电影节 4k修复版

54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喜欢尊龙。他把溥仪演的太好了。事实上溥仪哪里值得那么多同情呢,他的一生在不幸中成就了大幸,在那个乱世里,他比几乎所有人都过得要好,过着国宝大熊猫的生活。他做错了的事,有人代为受过。他没有的气节和美感,还有人演出来赐给他

58分钟前
  • 周游雪场
  • 推荐

城门开的那日 竟是离家之时

60分钟前
  • Hauu
  • 力荐

26岁的陈冲真是美得叫人目瞪口呆

1小时前
  • 南笙
  • 推荐

溥仪只是那个大时代里一个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小人物,注定在历史洪流中成为悲剧人物。……贝托鲁奇并没有洋洋洒洒的去讲溥仪的故事与中国的历史,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看待末代皇帝的人生。只是……紫禁城太监还有皇帝与皇妃在后宫都是一口英文……★★★★☆

1小时前
  • Q。
  • 推荐

神作。三个小时完全不觉得长,没有一个镜头是浪费的。有人觉得这个电影太过魔幻主义。但那个时代, 这群人,不用魔幻现实主义的镜头怎么能体现的出来!尊龙太美,绝望之极时眼神里也有傲气。只可惜时代弄人。最后蛐蛐的隐喻太太太太太贴切又催泪。

1小时前
  • 颜小兽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